文章检索
2024年 30卷 6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481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脊柱结核
李继凯,王会旺,李通宪,吴华荣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脊柱结核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8例脊柱结核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60~73岁,平均(65.35±8.20)岁。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2~75岁,平均(67.20±7.60)岁。两组均接受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均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碳酸钙D3、阿法骨化醇、唑来膦酸注射液,对照组则未使用正规抗骨质疏松药物。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术后两组卧床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脊柱后凸Cobb角、植骨融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末次随访骨密度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7个月,平均随访(14.00±2.30)个月。在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的98例腰椎结核患者中,观察组经抗骨质疏松症治疗表现出显著优势。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为(3.95±0.76)周,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58±1.01)周(P=0.027)。此外,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ESR为(27.60±3.40)mm/h,对照组为(30.20±2.97)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观察组的术后VAS评分为(2.20±0.83)分,与对照组的(3.40±0.77)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植骨融合时间为(3.95±0.43)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57±0.7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短期随访提示,观察组脊柱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为(5.93±0.94)°,对照组为(6.73±1.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在末次随访中,观察组骨质疏松检测的T值为(-2.40±0.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9.10%(P=0.662)。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合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脊柱结核合并骨质疏松症,在术后康复、炎症指标、骨质疏松、疼痛缓解和植骨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的优势,可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4 Vol. 30 (6): 481-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1279 KB)  ( 89 )
486 儿童尺骨冠状突骨骺骨折的临床治疗
孙强,叶家军,周英
目的〓探讨儿童尺骨冠状突骨骺骨折的特点与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3年1月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骨科收治的尺骨冠状突骨骺骨折102例患儿资料,男82例,女20例;左侧54例,右侧48例;年龄1岁11个月~14岁6个月,平均(9.53±3.27)岁。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49例,Ⅱ型27例,Ⅲ型26例。伴肘关节脱位39例,伴其他部位骨折75例。保守治疗59例,手术治疗43例。手术固定材料:空心钉+克氏针10例,克氏针9例,钢板24例。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4年9个月,平均(30.02±8.77)个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81例,良17例,可4例,优良率96.08%。结论〓儿童尺骨冠状突骨骺骨折常伴随其他骨折、肘关节脱位,预防漏诊需详溯病史及分析受伤机制,细致查体,摄伤肢X线片、CT平扫或MRI,Regan-Morrey Ⅰ型和骨折块小、移位少且肘关节稳定的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粉碎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失稳的Regan-Morrey Ⅱ型及 Ⅲ型骨折更推荐前侧入路微型“T”型锁定钢板、空心钉或克氏针内固定,后期预后均较好。
2024 Vol. 30 (6): 486-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2361 KB)  ( 137 )
490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结核疗效分析
伊力亚尔·巴吐尔,古甫丁,唐伟,马良,米尔扎提·艾莎,地里下提·阿不力孜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骶髂关节钢板内固定在骶髂关节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30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根据Kim分型,Ⅲ型9例,Ⅳ型2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其中对照组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18~73岁,平均(54.57±16.93)岁;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研究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25~72岁,平均(48.38±14.59)岁;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统计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jeed评分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14.24±1.72)个月,30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均治愈。两组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部分承重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Majeed评分等指标较术前均得到改善(P<0.05);术后1周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Majee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骶髂钢板固定具有操作简单、早期稳定骨盆、缩短植骨融合时间以及更好的提高骨盆功能等作用,是治疗骶髂关节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2024 Vol. 30 (6): 490-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1069 KB)  ( 90 )
496 关节镜微创治疗臀深综合征疗效分析
李清山,孙官军,银毅
目的〓探究关节镜微创治疗臀深综合征(deep gluteal syndrome,DG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确立关节镜下DGS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遂宁市中心医院的32例DGS患者,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4~70岁,平均(51.62±5.33)岁。记录切口数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Harris hip scores,HHS)、改良Benson手术结果评分及DGS评分进行疼痛、髋关节功能及满意度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2.36±13.27)min;术中出血量5~4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8.16±17.34)mL。无一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出现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术中发现DGS主要分为4种类型。患者术前VAS评分(7.52±0.64)分,改良HHS评分(56.82±3.23)分;术后第1天VAS评分(2.27±0.56)分,改良HHS评分(84.19±5.7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0.45±0.51)分,改良HHS评分(95.34±2.7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随访时DGS量化评分较术前评分逐渐降低,到术后1年时≤6分达到100%,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满意度,优27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90.63%。结论〓关节镜微创治疗DGS,坐骨神经臀深间隙松解技术安全、创伤小,术后可快速彻底缓解疼痛,患者满意度高。
2024 Vol. 30 (6): 496-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5656 KB)  ( 113 )
502 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灭活再植与假体置换的短期疗效对比
宋宁,张强,杜俊炜,武峻申,戴志兵,江仁兵
目的〓探讨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瘤段灭活再植术与全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及黑色素瘤科,行保留骨骺的瘤段灭活再植术和全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的膝关节周围骨肉瘤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8~16岁,平均(11.88±2.42)岁。其中采用瘤段灭活再植手术8例(股骨5例,胫骨3例),为灭活再植组;采用全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手术方式共18例(股骨9例,胫骨9例),为假体置换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功能评估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使用膝关节活动度评分(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双下肢长度差异,进行肿瘤学评估以及并发症评估等。结果〓26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随访20~56个月,平均(29.50±6.46)个月。灭活再植组中双下肢长度差异0.63~1.75 cm,平均(1.03±0.37)cm;假体置换组中双下肢长度差异0.73~4.00 cm,平均(1.96±0.8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09)。MSTS评分灭活再植组平均为(26.63±1.51)分,假体置换组平均为(24.50±1.89)分,两组MST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1)。瘤段灭活再植组中末次随访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健侧的(62.13±13.78)%;全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组末次随访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健侧的(65.68±10.40)%,两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26)。结论〓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瘤段灭活再植保留骨骺能够有效保留患肢的生长发育潜能,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植骨融合较好,并发症较少,短期随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24 Vol. 30 (6): 502- [摘要] ( 94 ) HTML (1 KB)  PDF (3642 KB)  ( 108 )
       临床研究
508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脂肪源性血管基质组分治疗膝骨关节炎
李宝,崔向红,李涵,刘铭,李灏坤,刘欣伟,李思桐
目的〓评估人同种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与自体脂肪来源血管基质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骨关节炎患者44例,随机分组为UC-MSCs组(关节腔注射UC-MSCs)和SVF组(关节腔注射SVF)。UC-MSCs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46~63岁,平均(55.6±5.8)岁;左膝13例,右膝9例。SVF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48~65岁,平均(55.2±7.3)岁;左膝14例,右膝8例。记录注射前及注射后6、12个月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末次随访患肢膝关节影像学表现,综合评估两种方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结果〓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4.9±5.2)个月。4例失访,UC-MSCs组1例,SVF组3例。两组病例术前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SCs组患者注射后WOMAC评分、Lysholm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SVF组(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UC-MSC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SVF组(P<0.05)。结论〓两种制剂用于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均有效。UC-MSCs的疗效优于自体脂肪来源SVF,但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热、肿胀)发生率较自体脂肪来源SVF高。
2024 Vol. 30 (6): 508-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1357 KB)  ( 105 )
       实验研究
514 负载纤维蛋白原的胶原膜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杨平,雷智杰,于江林,邱旭升,陈一心,戚晓阳
目的〓研究负载纤维蛋白原的胶原膜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大鼠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胶原膜组、负载纤维蛋白原胶原膜组。术后第8周取患侧股骨行Micro-CT分析骨痂形成情况。大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分为成骨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成骨诱导组、纤维蛋白原+PNU-74654+成骨诱导组。BCIP/NBT染色法检测BMSC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s,ALP)水平,Wsetern blot分别检测成骨指标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COL-1)、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β-Catenin的蛋白表达。结果〓Micro-CT显示术后2个月大鼠股骨骨折端的骨痂形成量,负载纤维蛋白原胶原膜组显著多于胶原膜组和对照组。ALP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能够促进成骨表,且纤维蛋白原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调成骨指标的表达,而使用PNU-74654(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后成骨指标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负载纤维蛋白原的胶原膜能加速骨折愈合。纤维蛋白原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促进BMSC成骨分化。
2024 Vol. 30 (6): 514-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5133 KB)  ( 75 )
       综述
519 骨巨细胞瘤治疗研究进展
张建斌,吕智
骨巨细胞瘤(giant tumor of bone,GCTB)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6%,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20~40岁人群好发,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骶骨,50%的GCTB出现在膝关节周围,其他常见部位包括腓骨头、股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盆腔GCTB是罕见的。尽管大多数GCTB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局部复发率和转移能力仍然很高,大多为肺转移,复发率为2.5%~45%。外科治疗仍然是黄金标准,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酒精、过氧化氢等辅助手段对瘤腔进行处理,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但对于特殊部位需要广泛切除及假体重建的患者,仍存在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及复发率高的风险。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3D打印技术的出现及新兴药物(地诺单抗、双膦酸盐)的应用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新的治疗策略尚存争议。本文就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2024 Vol. 30 (6): 519-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653 KB)  ( 114 )
523 不同入路行髋臼周围截骨术的研究进展
郭海涛,宫先旭,刘曙光,梅玉峰,彭侃,李军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在形态学上的异常表现主要是髋臼对股骨头的包裹减少,通常伴有较大的颈干角、前倾角以及股骨颈短缩。DDH的发生率为1%~10%,男女比约为1∶6,其中1/4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为了纠正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不足,恢复髋关节的正常机械力学,减轻髋关节疼痛,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PAO手术是在1988年由Ganzs教授团队首次描述,但由于手术部位较深,髋臼周围大量的神经、血管分布,对外科医生手术技术的要求较高,所以医生的经验和手术入路的选择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PAO术中广泛使用的是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MSP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I-I入路),但一种或两种单一的手术入路不能适用于所有患者的状况及要求,为了减少并发症及更加安全并精准地实施手术,外科医生一直在尝试探索不同的手术入路。尽管大多数医生会根据自己对骨盆解剖的认识和学习经验选择一种手术切口,但初学者了解并熟悉不同手术入路的显露,对骨盆的解剖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认识非常有必要。除了MSP入路、I-I入路外,文献报道的还有改良Bikini入路、Two-incision Smith-Peterson(TSP)入路、改良Stoppa联合髂棘入路、经缝匠肌微创入路、University of Colorado(CU)PAO入路(CUPAO),不同的手术入路孰优孰劣没有定论。目前尚未检索到将PAO的手术入路从切口大小、位置、手术步骤、术中暴露的难易点、术后并发症、优劣势等各个方面汇总起来的文献综述报道,此篇文章对PAO手术入路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广泛查阅,探讨不同PAO手术入路的优劣势,为临床医生在行PAO手术时更好地选择入路提供参考。
2024 Vol. 30 (6): 523-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692 KB)  ( 110 )
       临床经验
528 后路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发性脊柱骨软骨瘤的中远期疗效
陈志达,林斌,沙漠,蔡弢艺,蒋元杰,张哲明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发性脊柱骨软骨瘤的中远期随访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4月至2019年9月第九〇九医院应用后路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发性脊柱骨软骨瘤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21~70岁,平均(39.45±14.82)岁。其中病变位于颈椎3例,胸椎3例,腰椎5例;病变均起自椎弓、椎板和/或关节突等附件结构,4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4例仅有局部疼痛不适,3例仅出现无痛性肿物;术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D级4例,E级7例。11例患者均行手术彻底切除脊柱骨软骨瘤。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ASIA分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5~242 min,平均(110.27±55.74)min;术中出血量100~1 200 mL,平均(413.64±154.32)m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骨软骨瘤。11例患者均获38~92个月随访,平均(78.12±13.64)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AISA分级均为E级,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脊柱畸形、脊柱不稳和内固定失败等。结论〓后路整块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能完整切除脊柱骨软骨瘤,取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有效防止术后复发,改善术后VAS评分及AISA分级,为临床提供了治疗选择。
2024 Vol. 30 (6): 528- [摘要] ( 85 ) HTML (1 KB)  PDF (3486 KB)  ( 87 )
532 带袢钛板对肩锁关节脱位复位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吴兴凯,范青洪,方琴
目的〓探讨Endobutton带袢钛板对肩锁关节脱位(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AJD)患者复位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AJD患者的资料,根据采取术式的不同分成Endobutton组(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术)和钩钢板组(钩钢板内固定术)。其中,Endobutton组48例,男35例,女13例;年龄21~64岁,平均(43.15±9.59)岁;Rockwood分型,Ⅲ型39例,Ⅳ~Ⅴ型9例。钩钢板组49例,男33例,女16例;年龄21~63岁,平均(42.37±9.71)岁;Rockwood分型,Ⅲ型37例,Ⅳ~Ⅴ型12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喙锁间隙、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17±2.49)个月。Endobutton组手术用时和钩钢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小于钩钢板组(P<0.05),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钩钢板组(P<0.05)。两组术后喙锁间隙均小于术前(P<0.05),其中Endobutton组术后12个月(取钢板后)喙锁间隙和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钢板组术后12个月喙锁间隙和术后3个月、6个月相比均增大(P<0.05)。Endobutton组术后3个月、6个月喙锁间隙和钩钢板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喙锁间隙小于钩钢板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逐渐增高(P<0.05),其中Endobutton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钩钢板组高(P<0.05)。Endobutto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42%)低于钩钢板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JD患者实施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术,可在优化手术指标的同时,有效复位患关节并减少复位丢失,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肩功能恢复效果。
2024 Vol. 30 (6): 532- [摘要] ( 70 ) HTML (1 KB)  PDF (1145 KB)  ( 78 )
536 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髋臼骨折愈合及预后的影响
郭月超,安文,张玉舰,王哲
目的〓对比分析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20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A组)69例,男51例,女18例;年龄35~75岁,平均(51.07±6.56)岁。经改良Stoppa切口入路(B组)51例,男38例,女13例,年龄35~75岁,平均(53.16±7.32)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 d骨折复位质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效果相近,但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并发症少。
2024 Vol. 30 (6): 536-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4442 KB)  ( 94 )
539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伴关节外畸形的重度内翻膝骨关节炎
牛爽,朴俊杰,陈晓伟,郭峰,吕欣,孙智文
目的〓探索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髁限制性膝假体和关节内代偿截骨治疗伴有关节外畸形的重度内翻膝骨关节炎中,同时恢复下肢机械力线和关节平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赤峰市医院行TKA治疗的24例(27膝)重度内翻膝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右膝13例,左膝8例,双膝3例;男5例,女19例;年龄53~74岁,平均(64.00±5.43))岁;股骨远端生理外翻(hip-knee shaft,HKS)角为8 °~13 °,平均(9.70±1.44)°。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比较股骨远端机械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ur angle,mLDFA)、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机械轴偏向(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评估下肢机械力线恢复情况,比较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疗效,行膝内、外翻应力试验评估内侧副韧带张力和关节稳定情况。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41±4.77)个月。膝内、外翻应力试验均阴性,均未发生内侧副韧带松弛、断裂、关节不稳、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感染等并发症,3例出现小腿肌肉内静脉血栓。末次随访时mLDFA、HKA角、MAD及膝关节ROM、VAS评分、KSS膝关节评分和KSS膝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治疗伴有关节外畸形的重度内翻膝骨关节炎中应用应用髁限制性膝假体和关节内代偿截骨可一次手术同时恢复下肢机械力线和关节平衡,疗效可靠且安全。
2024 Vol. 30 (6): 539-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2290 KB)  ( 100 )
544 “双臂针”固定髌骨骨软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求永,何继业,王晖,蔡贵泉,王栋梁
目的〓探讨“双臂针”固定髌骨骨软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收治的26例新鲜外伤致髌骨骨软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4~25岁,平均(16.5±2.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1 d,平均(7.2±2.3)d。经CT和MRI检查确诊为髌骨骨软骨骨折;术中关节镜探查明确骨折情况后,小切口切开复位,双臂针固定;术后佩戴可调节膝关节支具,阶梯性康复训练。术前及术后3个月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6~9个月,平均(7.6±1.0)个月。术后6周达到屈膝90 °,术后3个月骨折均获愈合,膝关节屈曲活动及下肢肌力恢复良好。术前VAS(7.5±1.0)分,Lysholm评分(29.1±4.0)分,Kujala评分(34.0±4.5)分;术后3个月VAS(2.0±0.8)分,Lysholm评分(82.7±6.7)分,Kujala评分(84.0±3.9)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采取“双臂针”固定髌骨骨软骨骨折,简洁有效,并能通过早期功能锻炼获得理想的功能康复。
2024 Vol. 30 (6): 544-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3637 KB)  ( 122 )
548 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疗效分析
邹士东,聂文波,孙付杰,陈山成,汪明星,邓亦奇
目的〓探究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菏泽市单县中心医院采用人工单髁置换术治疗的49例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患者,男29例,女20例;年龄43~57岁,平均(49.34±3.98)岁。根据选择的平台类型分成固定平台组21例和活动平台组28例。结果〓活动平台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固定平台组(P<0.05);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两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分比较,活动平台组明显优于固定平台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的解剖股胫角、胫骨后倾角、解剖轴股骨远端外侧角和解剖轴胫骨近端内侧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平台组患者的垫片脱位率明显高于固定平台组(P<0.05),其余早期和晚期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台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自发性骨坏死可以取得更佳的早期效果。
2024 Vol. 30 (6): 548-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4904 KB)  ( 94 )
553 改良皮片固定术与传统打包术在植皮中的疗效对比
许涛,顾加祥,刘宏君,张乃臣,张文忠,袁超群,武文杰,王洋
目的〓对比分析不打包的改良皮片固定术与传统打包术在植皮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2年7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皮肤缺损患者资料,按照植皮固定方式分为两组。打包组65例,使用传统打包固定术,其中男44例,女21例;年龄17~72岁,平均(43.9±26.6)岁。改良组65例,使用不打包的改良皮片固定术,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24~76岁,平均(48.2±23.9)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皮下积血/积液发生率、植皮成活率,以及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末次随访时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改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打包组(P<0.05);术后1 d,改良组VAS评分明显小于打包组(P<0.05);改良组的皮下积血/积液率、植皮成活率及末次随访时瘢痕增生情况均优于打包组(P<0.05)。结论〓相较传统打包固定术,改良皮片固定术能明显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长,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植皮成活率,减少植皮区的瘢痕增生,是一种有效的植皮固定方法。
2024 Vol. 30 (6): 553-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2838 KB)  ( 98 )
556 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外侧腓肠神经下弧形切口的应用
汪志群,卫定禄,李徽
目的〓探究跟骨外侧腓肠神经下弧形切口在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4月黄山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9例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均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手术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采用跟骨外侧腓肠神经下弧形切口,男24例,女1例;年龄23~73岁,平均(50.24±10.50)岁。对照组24例,采用跗骨窦切口,男22例,女2例;年龄32~75岁,平均(51.62±9.99)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跟骨高度、跟骨Blher角、跟骨Gissane角、术后并发症及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08±1.83)个月,骨折均愈合。观察组手术时间(73.08±18.25)min短于对照组(86.13±22.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跟骨Blher角、跟骨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跟骨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观察组(88.46%)高于对照组(70.83%),其中跟骨外观、穿鞋、上楼梯及地面要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外侧腓肠神经下弧形切口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能直视下复位跟骨外侧体部骨折,更好地纠正内翻畸形,恢复跟骨高度及后足力线,术后并发症低,更有利于足踝功能恢复,可作为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手术切口的一种选择。
2024 Vol. 30 (6): 556-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2838 KB)  ( 103 )
       影像园地
560 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田园,王野,刘璟仪,肖寒,解立志,关浩男,谷文光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维快速自旋回波(two-dimensional fast spin echo,2D-FSE)序列及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序列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膝关节损伤收治入院,并在1周内计划接受关节镜术的75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16~65岁,平均(39.02±12.32)岁。患者均接受包含3D-FIESTA序列和2D-FSE序列的MRI膝关节检查。通过关节镜术验证2D-FSE序列和3D-FIESTA序列在ACL损伤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2D-FSE序列的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57.1%,准确性为84.0%,Kappa值为0.571,与关节镜诊断的一致性一般;同样条件下3D-FIESTA序列的敏感度为98.4%,特异度为78.6%,准确度为94.7%,Kappa值为0.846,与关节镜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析显示,3D-FIESTA序列的诊断效能(0.932)明显优于2D-FSE序列(0.758)。结论〓MRI诊断ACL损伤方面,3D-FIESTA序列效果优于2D-FSE序列,结合临床查体可显著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对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及选择手术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 Vol. 30 (6): 560-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3575 KB)  ( 65 )
       个案
564 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双侧股四头肌腱断裂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孙旖若,李豫皖,刁伟艺,王宣伟,胡懿郃,徐三中
肌腱断裂常常由外伤引起,而自发性肌腱断裂十分罕见且机制复杂。此类疾病通常会导致关节运动功能丧失甚至残疾,一般合并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但具体致病原因不详。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反复行透析治疗的患者,肌腱可能出现自发性断裂或在轻度外伤及收缩后断裂。门诊、急诊诊疗过程中,单纯X线检查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往往出现伸膝功能显著受限,严重影响运动功能。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双侧股四头肌完全断裂患者,通过使用带线锚钉固定和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经过系统化康复训练,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2024 Vol. 30 (6): 564-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4812 KB)  ( 124 )
       护理园地
568 正念干预疗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疼痛、睡眠质量及自我管理效能的影响
李萍,王继红,桂佳梅,赵恬,沙超仁,骆家引,马文,杨婷,贺晶
目的〓探讨正念干预疗法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后疼痛、睡眠质量及自我管理效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间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0例CSM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34~71岁,平均(52.79±8.49)岁,予以术后日常管理与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5~70岁,平均(53.23±6.17)岁,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正念干预治疗。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strategies used by people to promote health,C-SUPPH)评价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比较,VAS、PSQI、C-SUPPH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VAS、PSQI、C-SUPPH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干预后VAS、PSQI得分较低,干预前后VAS、PSQI分值变化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正念干预疗法可以有效改善CSM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自我效能管理,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2024 Vol. 30 (6): 568-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628 KB)  ( 95 )
571 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与肿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李思琦,金梦杰,郭文涛,魏铭慧,张梦珂,史凌云
目的〓在症状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与肿胀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小组会议法、两轮德尔菲法,于2023年1月至3月选择各省市11所高校/院所的24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6%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26和0.95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93和0.346,两轮函询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轮专家函询各指标重要性均数为4.13~5.00分,变异系数为0.000~0.121,专家意见提出率为16.67%。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以症状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医护人员实施症状管理提供依据。
2024 Vol. 30 (6): 571-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750 KB)  ( 73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