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4年 30卷 1期
刊出日期:2024-01-28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专家论坛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专家论坛
1 推动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软骨损伤在我国的应用
卫小春
随着体育运动的广泛普及,局限性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逐渐增多。由于关节软骨损伤不能自我修复,临床上对青壮年局限性较大面积软骨缺损的治疗尤为棘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微骨折、软骨细胞移植、组织工程软骨修复等,但存在不能形成透明软骨、修复组织远期退变等不足,尤其是不能提供即时、正常的负重等生物力学功能。
对于较大面积的软骨缺损,骨软骨移植是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法,它不仅可提供透明软骨组织的生物修复,还能提供即时、良好的生物力学功能。但自体骨软骨移植存在拆东墙补西墙、供区有限、供区软骨轮廓与受区匹配困难等问题,无法广泛应用。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是用供体捐献的具有活性和生物力学性能的透明软骨来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虽然有感染、传播传染病的风险,但通过移植过程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克服这些弊端。免疫排斥反应也不构成明显的临床问题。美国及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近10~20年在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软骨损伤方面进行了大量应用研究,尤其是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包括同种异体骨软骨库的建立、移植物体外保存技术、免疫排斥反应、临床应用推广及卫生经济学研究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异体软骨移植体系,并发布了相关的指南共识和有关的法规、标准。因软骨损伤接受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的患者明显增加,从21世纪初的几十例到近年的几千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已成为治疗青壮年大面积软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国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一些探讨体外软骨保存技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很少,只有极少数个案报道。
器官捐献和移植是一个国家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持续完善符合国情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体系,自200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23年12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器官捐献和共享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为同种异体组织移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我国启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捐献量逐步增加。《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1)》中显示,2021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 000余例、器官移植手术近2万例;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达3.73%,器官捐献、移植数量均居世界第2位。截至2022年10月底,我国已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4.25万例,捐献大器官突破12.63万个。
器官捐献和共享体系的建设为异体软骨移植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源基础。应当倡导、推进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在我国的应用,建立同种异体骨软骨组织的获取、保存和共享服务体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体系,促进我国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向法制化、规范化、自主化、创新化发展,推动国内同行共同努力补齐异体软骨移植的短板,造福关节软骨损伤患者。
2024 Vol. 30 (1): 1- [摘要] ( 93 ) HTML (1 KB)  PDF (132 KB)  ( 95 )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2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软骨损伤的历史
张城铭,段王平,马永胜,卫小春
关节软骨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特殊组织,由细胞外基质及少量的软骨细胞构成,没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支配。创伤、剥脱性骨软骨炎、关节软组织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因均可导致关节软骨损伤,可累及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由于软骨组织缺乏血管,再生能力较差,损伤后几乎无法自愈,如果不及时治疗,软骨损伤可能会导致关节肿胀和疼痛,最终发展为骨关节炎。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治疗中是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几乎被认为是无法治疗的顽疾。William Hunter于1743年指出:从希波克拉底时期至今,软骨损伤一直是一种棘手的疾病,软骨一旦被破坏,就无法修复。从那时起,临床医生一直在努力寻找可靠的方法来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经历近4个世纪的研究与临床实践,目前已有多种技术被证明可以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其中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OCA)是治疗局限性大块关节软骨损伤的有效手段。OCA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初步尝试阶段、探索研究阶段、应用推广阶段,至今OCA已在北美、欧洲、巴西等地区广泛开展,并为大量关节软骨损伤的患者带来康复机会。
2024 Vol. 30 (1): 2-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1363 KB)  ( 186 )
7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现状
张城铭,段王平,马永胜,卫小春
关节软骨是一种特殊的透明软骨组织,由细胞外基质与少量软骨细胞构成,关节软骨损伤在年轻、活跃的人群中非常常见。损伤范围较大、有明显症状的关节软骨损伤影响患者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可致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由于关节软骨的再生能力及自我修复能力较差,使关节软骨损伤的自然愈合有限。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OCA)从组织捐赠者获得整块软骨和软骨下骨来精确修补受损的关节软骨,是一种针对局限性大块关节软骨损伤的有效治疗方式。与其他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手术方式如微创骨髓钻孔技术、自体软骨细胞植入、自体骨软骨移植等相比,OCA在中等范围(>2 cm2)及大范围(4~10 cm2)软骨缺损的临床治疗中显示了更好的疗效,其组织来源较广泛,可根据健康关节软骨的外形、边界自由选择移植物尺寸,移植物存活不受损伤部位微骨折影响。此外与其他修复方式相比,接受OCA的患者术后可以更好地恢复活动与负重。这些优势使得OCA在中大型软骨损伤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容易获得新鲜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地区,OCA已经成为治疗局限性大块关节软骨损伤的有效手段,也成为了有运动需求的年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后,OCA逐渐主要针对关节软骨和骨局限性缺损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最终应用于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并拓展至髋、肩肘、足踝等关节。已发表的文献报告了5 290例膝关节OCA手术,成功率为83.2%。踝关节OCA为579例,成功率为73.8%;接受肩肘、髋关节OCA的患者有83例,结果也良好。OCA目前已在北美及欧洲地区广泛开展,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移植体系并进行商业化发展。巴西参考上述体系并对其进行变革,建成了符合其本国特色的OCA组织移植体系,同时进行了大量的OCA移植验证了该体系的有效性。在我国OCA仅有零星的个案报道,距离在软骨损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仍有较大差距。
2024 Vol. 30 (1): 7-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735 KB)  ( 188 )
       临床论著
14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徐晨,董亮,冀家琛,万清明,韩进,黄小强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保守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OVCF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接受保守治疗的150例患者资料。正规保守治疗3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定义疼痛缓解不佳,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保守治疗有效组92例,男31例,女61例;年龄60~84岁,平均(69.5±5.3)岁;保守治疗无效组58例,男17例,女41例;年龄62~94岁,平均(74.9±6.5)岁。记录两组基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抑郁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核磁共振T2加权像(MRI-T2WI)矢状位的局部高信号或弥漫性低信号改变、骨折动态活动度。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上述指标与保守治疗失败的相关性,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保守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接受保守治疗3周的150例患者中58例(38.7%)疼痛缓解不佳并明显影响基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BMD、超重、MRI-T2WI局部高信号或弥漫性低信号改变、骨折动态活动度与保守治疗失败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133,P=0.003)、BMD(OR=5.297,P=0.018)、超重(OR=3.267,P=0.006)、MRI-T2WI局部高信号或弥漫性低信号改变(OR=3.868,P=0.003)、骨折动态活动度(OR=3.623,P=0.007)和合并抑郁症(OR=3.552,P=0.047)是影响保守治疗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预测保守治疗失败患者年龄和BMD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2.5岁和-3.3。结论 OVCF患者保守治疗失败率较高,高龄、低BMD、超重、MRI-T2WI局部高信号或弥漫性低信号改变、存在骨折动态活动度和合并抑郁症是保守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72.5岁或BMD<-3.3不建议保守治疗。
2024 Vol. 30 (1): 14-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534 KB)  ( 86 )
18 基于3D重建技术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膝关节形态差异
林天烨,江禹来,何晓铭,何敏聪,李子祺,陈镇秋,张庆文,何伟,魏秋实
目的 本研究通过3D重建技术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膝关节参数的差异,为DDH患者行髋膝手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前瞻性招募127例DDH患者,其中单侧DDH组98例,双侧DDH组29例(58膝),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10例。单侧DDH组男28例,女70例;平均年龄(35.40±11.62)岁。双侧DDH组男7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17±12.58)岁。对照组男32例,女78例;平均年龄(35.82±11.49)岁。收集三组患者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基于三维重建模型下测量膝关节相关参数,股骨内侧髁宽度(width of medial femoral condyle,WMFC)、股骨外侧髁宽度(width of lateral femoral condyle,WLFC)股骨内侧髁高度(height of medial femoral condyle,HMFC)、股骨外侧髁高度(height of lateral femoral condyle,HLFC)、胫骨内侧平台宽度(width of medial tibial platform,WMTP)、胫骨外侧平台宽度(width of lateral tibial platform,WLTP)、股骨前关节边缘距离(femoral anterior joint edge distance,FAJED)、股骨后关节边缘距离(femoral posterior joint edge distance,FPJED)、胫骨前关节边缘距离(tibial anterior joint edge distance,TAJED)、胫骨后关节边缘距离(tibial posterior joint edge distance,TPJED)、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近端后侧角(posterior proximal tibial angle,PPTA)、股骨远端后侧角(posterior distal femoral angle,PDFA)。对比三组膝关节正视位图、侧视位图及角度相关参数。结果 对照组WLFC、WLTP、LDFA显著大于单侧DDH组、双侧DDH组(P<0.05),单侧DDH组WLFC、WLTP、LDFA显著大于双侧DDH组(P<0.05)。对照组HMFC显著小于单侧DDH组、双侧DDH组(P<0.05),双侧DDH组HMFC大于单侧DDH组(P<0.05)。对照组WMTP显著小于单侧DDH组(P<0.05),单侧DDH组WMTP显著大于双侧DDH组(P<0.05),双侧DDH组WMT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WMFC、HLFC、M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TA显著小于单侧DDH组、双侧DDH组(P<0.05);此外,三组FAJED、PDFA、P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AJED、PDFA、PPTA显著大于单侧DDH组、双侧DDH组(P<0.05),单侧DDH组FAJED、PDFA显著大于双侧DDH组(P<0.05)。对照组FPJED显著大于单侧DDH组,双侧DDH组与单侧DDH组FPJ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AJ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DDH组TAJED显著小于对照组及双侧DDH组(P<0.05)。三组TPJ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DH患者膝关节外翻角增加,其机制与HMFC增加有关。DDH患者膝关节股骨远端后侧角和胫骨近端后侧角均减少。髋臼发育不良严重程度与膝关节外翻、胫骨后倾斜度相关。
2024 Vol. 30 (1): 18-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1914 KB)  ( 128 )
24 顺行和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术后疗效对比
宋伟,徐维臻,刘晖,罗德庆,张金辉,吴进
目的 比较分析顺行和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术后的旋转移位和关节功能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接受髓内钉治疗的45例股骨干中段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8~60岁,平均(39.5±10.4)岁;左侧21例,右侧24例。根据不同的内固定方式进行分组,顺行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2~60岁,平均(39.8±11.0)岁;逆行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39.2±9.9)岁。记录比较两组术后股骨旋转角度、髋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 4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0.1±3.3)个月。术后即刻顺行组股骨平均旋转角度为(11.4±4.0)°,逆行组为(7.7±4.3)°,逆行组小于顺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顺行组股骨平均旋转角度为(11.2±4.3)°,逆行组为(7.7±4.0)°,逆行组仍小于顺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顺行组和逆行组股骨旋转角度较术后即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顺行组Harris评分(90.9±2.7)分,Lysholm评分(92.1±3.1)分;逆行组Harris评分(93.1±2.5)分,Lysholm评分(90.6±2.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疼痛发生率方面,逆行组(5/19,26.3%)高于顺行组(1/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行组和逆行组膝关节屈曲度分别为(130.5±5.4)°和(127.1±4.5)°,顺行组优于逆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行和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逆行髓内钉术后旋转角度小于顺行髓内钉,同时膝关节屈曲角度小于顺行髓内钉且膝关节疼痛发生率更高。
2024 Vol. 30 (1): 24-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2078 KB)  ( 111 )
29 急性踝关节扭伤致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赵安琪,耿丰勤,付卓,付嘉好,许派,沈素红
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检查的急性踝关节扭伤致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超声诊断此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经高频超声诊断为急性踝关节扭伤致韧带损伤的8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各韧带损伤的人口学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同程度韧带损伤的侧别、性别及年龄的差异。结果 856例患者中,男性445例,女性411例,平均年龄(29.45±17.84)岁,以累及距腓前韧带的发病率最高(96.8%),合并跟腓韧带损伤最多见(36.2%),且各韧带均以Ⅰ型损伤发病率最高。累及距腓前、跟腓及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患者中,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中,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距腓前、跟腓及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发病率更高(P<0.05);累及距腓前及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患者中,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腓前韧带损伤以中青年组的发病率最高(36.1%),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以中老年组发病率的最高(31.5%)。结论 急性踝关节扭伤致韧带损伤时最常累及距腓前韧带,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中青年组(18~36岁)发病率高,各韧带损伤均以Ⅰ型发病率最高。
2024 Vol. 30 (1): 29-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1312 KB)  ( 124 )
       临床研究
34 ESR、CRP和COX-2对骨科创伤术后感染诊断价值及与SIRS相关性
余青洲,王扬,雷涛,黄翮,邵方源,方超,邓淼
目的 探究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环氧合酶-2(cycloxygenase-2,COX-2)指标水平对骨科开放性损伤患者术后感染诊断价值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庆市总队医院骨科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诊治的98例骨科开放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感染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56.19±4.33)岁。未感染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21~66岁,平均(56.37±4.49)岁。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血清ESR、CRP和COX-2水平;对患者行常规血液检查和生命体征的监测,计算SIRS评分;对比两组ESR、CRP和COX-2水平;分析血清ESR、CRP和COX-2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感染诊断价值;对比骨科创伤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手术前后SIRS评分差异;Pearson分析ESR、CRP和COX-2与SIRS评分相关性。结果 术后两组ESR、CRP和COX-2水平均升高,且感染组表达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ESR、CRP和COX-2联合检测在骨科术后感染患者中诊断评估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99,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度,显著高于单独ESR、CRP检测,且联合诊断对骨科术后感染患者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术后3 d两组SIRS评分均升高,且感染组评分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Pearson分析骨折术后感染患者ESR、CRP和COX-2与SIRS评分相关性,发现均与SIRS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 血清ESR、CRP和COX-2在骨科术后感染患者中呈现高表达,联合检测对患者感染发生诊断价值较高;且血清ESR、CRP和COX-2与SIRS评分呈现显著正相关,临床可对患者实行指标及时检测,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2024 Vol. 30 (1): 34-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705 KB)  ( 86 )
       实验研究
39 导航模板注射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修复股骨头坏死的效应研究
马桥桥,吴泽睿,查国春,郭开今,蒋守海,张传开
目的 (1)探究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赋予介孔生物玻璃材料促成骨、促血管生成和抑制脂肪生成等多重生物医学功能。(2)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导航模板,精确定位股骨头坏死病灶区域和清除病灶,将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精确注入,观察其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方法 利用明胶和甲基丙烯酸酐制备了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及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GelMA and Li-mesoporous bioglass,GM/M-Li)。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同时,通过细胞活/死染色、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细胞形态观察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另外,使用免疫荧光染色、碱性磷酸酯酶染色、茜素红染色、成血管实验、油红O染色评估材料的成骨分化能力、成血管能力和抑制脂肪生成的能力。体内成功建立了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利用3D导航模板联合髓芯减压术将坏死骨去除后填充GM/M-Li水凝胶。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验证其成骨、成血管和抑制脂肪生成能力。结果 SEM结果显示GM/M-Li水凝胶材料为三维多孔的结构;TEM结果表明,M-Li材料为纳米级别;离子释放实验证明了GM/M-Li水凝胶中的锂元素,同时具有缓释作用;细胞活/死染色、CCK-8证明了GM/M-Li水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成骨、成血管、抑制脂肪生成实验证实,材料中锂离子的释放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抑制了脂肪前体细胞的脂肪形成。体内HE染色和免疫荧光验证了GM/M-Li水凝胶有效促进了骨组织、血管再生;通过油红O染色验证了GM/M-Li水凝胶的抑制脂肪能力。结论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导航模板,将GM/M-Li精确注入股骨头坏死病灶区域和清除病灶。因GM/M-Li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可通过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方向分化,促进股骨头坏死中骨缺损的重建,同时促进了血管的生成,减少脂肪细胞的浸润。
2024 Vol. 30 (1): 39-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20164 KB)  ( 12 )
       综述
50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林劲华,祝瑞,郑力恒,吴昊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与生活方式改变,长时间以低头姿势伏案工作会引起颈椎椎间盘压力增大,加快颈椎退变,颈椎病发病率随之增高。临床上以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多见,其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需行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可以充分暴露术野进行彻底减压,需广泛剥离软组织,对组织破坏较大,容易造成术后肌源性颈痛不适、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损伤、切口血肿、食管瘘、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降低患者预后水平。随着脊柱内镜技术不断的发展以及患者对微创化、快康复的需求,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因工作通道、观察通道互不干扰,提高了术中操作效率,且在稳定光源下提供了清晰广阔术野,减压范围大,深受脊柱外科医生青睐。
当前,UBE已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经过国内外脊柱外科医生不断探索及完善,UBE适应证逐步扩大,颈椎病也纳入其中。本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旨在为UBE微创化治疗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现综述如下。
2024 Vol. 30 (1): 50-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4071 KB)  ( 223 )
54 可降解锌合金骨植入材料的研究进展
曹向昱,车浩东,李亚庚,田华
由于创伤、感染和骨肿瘤切除以及先天性疾病等因素导致的骨缺损患者逐年增多,部分骨质丧失造成的骨不连、骨萎缩甚至畸形等并发症,是临床常见且较难治疗的疾病之一。目前对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来源有限的自体骨或异体骨,以及应用不锈钢、钛合金等骨替代材料进行移植,以填充骨缺损并促进其修复和重建,虽然金属填充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但在人体内不能降解,长时间滞留体内所产生的金属离子对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损害,因为其弹性模量远大于人骨骼的弹性模量,所以会产生应力遮挡效应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可降解骨植入材料逐渐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Zn是一种可降解金属,其降解速率比Mg慢、比Fe快,其降解趋势更为平缓。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特定的力学性能和适宜的降解速率,Zn合金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植入材料。本文就Zn合金的生物学性能、影响因素和作为骨植入材料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做一简要综述。
2024 Vol. 30 (1): 54-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548 KB)  ( 155 )
       临床经验
59 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嵴前入路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
朱寅,王黎明,田守进,沙卫平,严飞,宋锦程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切口与髂嵴前切口的联合手术入路在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累及方形区复杂髋臼骨折的病例资料,均应用改良Stoppa切口与髂嵴前切口的联合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7~72岁,平均(53.43±9.16)岁。记录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术后并发症及发生率、骨折愈合情况、影像学指标(Matta评份)及髋关节功能(改良Merle D’ Aubigné-Postel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71±5.52)个月;手术时间110~240 min,平均(163.57±31.23)min;术中出血量300~700 mL,平均(385.71±92.39)mL。根据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优13例,良6例,差2例,总复位满意率90.48%。骨折愈合时间12~22周,平均(15.86±3.29)周。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 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优14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95%。术后1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患髋创伤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结论 应用改良Stoppa切口与髂嵴前切口的联合手术入路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可以充分利用每种入路的优势,能清楚显露髋臼的前柱及方形区,能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块,放置标准的耻骨后钢板,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2024 Vol. 30 (1): 59-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3442 KB)  ( 173 )
64 可视髓芯减压结合PRP混合髂骨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史册,陈明,朱爱祥
目的 探讨可视髓芯减压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混合髂骨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 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收治的32例(36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 Ⅰ、Ⅱ期)患者资料,其中男25例(29髋),女7例(7髋);年龄26~62岁,平均(38.14±6.38)岁。均接受可视髓芯减压结合PRP混合髂骨植骨手术治疗,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Ficat分期。结果 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at分期显著改善。结论 可视髓芯减压结合PRP混合髂骨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及Ficat分期。
2024 Vol. 30 (1): 64-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4245 KB)  ( 133 )
67 日间关节置换术的短期疗效研究
李媛美,李辉,王仿,张晗,吴奇,王德智,李军,马玉卓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西安市红会医院目前日间髋膝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日间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中共纳入了30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40~77岁,平均(66.03±7.97)岁。记录患者出入院时间,将出入院时间≤24 h定义为日间手术。出院后通过电话和问卷随访调查患者疼痛、恶心呕吐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满意度。结果 纳入路径的患者中28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患者满意度随访时间为术后7~42 d,平均(26.00±10.58)d。30例患者中,按时出院25例,未能按时出院5例。其中术后拍片延误2例,疼痛、头晕和患者拒绝出院各1例。出院后1 d有8例患者轻度疼痛(28.57%),13例患者中度疼痛(46.43%),3例患者重度疼痛(10.71%);出院后7 d有14例患者轻度疼痛(50%),13例患者中度疼痛(46.43%)。获得随访的患者非常满意18例(64.29%),满意9例(32.14%),中立1例(3.57%)。结论 流程不完善、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意愿是未能按时出院的主要原因,出院返家后无重大并发症,提示日间关节置换术是可行且安全的。
2024 Vol. 30 (1): 67-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846 KB)  ( 78 )
70 前交叉韧带双隧道增强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李宝,林欣其,李思桐,李婧雯,杜树远,沈阳,刘欣伟,李灏坤
目的 探讨全镜下前交叉韧带双隧道增强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26例,按手术技术不同分为两组:双束重建组(取自体肌腱行韧带双束重建)和增强重建组(双隧道韧带重建,一束为自体肌腱,另一束为高强线)。双束重建组13例,男12例,女1例;年龄21~33岁,平均(25.9±3.8)岁。增强重建组13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9~32岁,平均(27.2±3.2)岁。主观评价指标:手术前及术后第3、6、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客观评价指标:术后相关查体阳性率(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术后12个月肢体对称指数(limb symmetry index,LSI)和随访期间出现的手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0±1.8)个月。两组病例术前一般资料及客观评价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低于增强重建组(P<0.05),术后6、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其余主观评分(VAS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IKDC评分)和客观指标(查体阳性率、LSI、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各观察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交叉韧带双隧道增强重建技术适用于自体移植物不满足双束重建的情况,相比于常规双束重建术式,术后关节功能差异不明显,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短期疗效满意。
2024 Vol. 30 (1): 70-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2585 KB)  ( 128 )
75 重复外周磁刺激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曲径直,申晓亮,董美燕,齐艺宁,张怡
目的 探讨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收治的60例A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康复方案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33岁,平均(26.11±5.46)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rPMS治疗的30例患者为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34岁,平均(25.32±5.61)岁。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 classification,FAC)、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膝关节功能,测试伸肌峰力矩(extensor peak moment,EPT)、屈肌峰力矩(flexor peak moment,FPT)及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hamstrings/quadriceps,H/Q)×100%,进行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测试(threshold to detection of passive motion,TTDPM)评估患者本体感觉功能,使用Pro-Kin平衡测试与训练系统评估膝关节平衡状态,包括压力中心X/Y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功能表面区域的轨迹长度指数(length in function of surface,LFS)以及全身动态平衡测试(whole-body dynamic balancing task,DBT)。结果 治疗后4周,实验组的Lysholm评分、FAC、ROM高于对照组,VAS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EPT、FPT、ROM、H/Q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两侧的本体感觉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侧的本体感觉较健侧仍有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的压力中心X/Y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和LF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DBT均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PMS可以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的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以及预后。
2024 Vol. 30 (1): 75- [摘要] ( 93 ) HTML (1 KB)  PDF (3323 KB)  ( 130 )
80 韧带修复联合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伴距骨骨软骨损伤
邓斌,郑臣校,黄志全,郑雨中,郭柱能
目的 探讨全镜下运用套索环缝合技术行距腓前韧带修复联合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伴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在全镜下行距腓前韧带修复联合微骨折术治疗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伴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59岁,平均(37.0±12.0)岁。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距骨骨软骨损伤Hepple分期、距骨前移距离及其倾斜角来评价整体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5±2.8)个月。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并发症,踝关节外侧肿痛等症状消失,无反复扭伤表现,内翻应力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日常工作和运动能力均得以恢复。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AOFAS评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距骨骨软骨损伤Hepple分期、距骨前移距离及其倾斜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全镜下运用套索环缝合技术行距腓前韧带修复联合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伴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2024 Vol. 30 (1): 80-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4120 KB)  ( 143 )
       个案
84 腋窝入路髂骨植骨治疗肩胛盂缺损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1例报道
刘雄,曹寅生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也是最不稳定的关节。尽管肩关节有盂唇、盂肱韧带、肌肉和肌腱等结构保持稳定,但暴力因素或过度使用会破坏这些保持稳定的结构,加之关节盂小、肱骨头大的解剖特点,易出现关节不稳,从而可能引起脱位或半脱位,最终可导致复发性不稳定。有研究表明,肩关节脱位占全身关节脱位的40%以上,是导致肩部疼痛或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好发于青年男性,以前脱位最为常见(85%~95%),而其中Bankart损伤是最常见的病理改变,其发生率在肩关节前脱位中占4%~70%。如何修复和重建肩关节结构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关键。2022年7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集团收治1例肩胛盂缺损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经腋窝入路髂骨植骨手术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2024 Vol. 30 (1): 84-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6441 KB)  ( 158 )
87 股骨隧道偏移扩大及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二次断裂1例报道
杨登军,王福科,施青吕,余洋,张奇爱
近年来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后再断裂患者逐年增加,相比初次ACL重建,ACL翻修更复杂更具挑战性。为保证临床疗效,对重建失败原因、有无合并损伤、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患者期望值等均应仔细考量。2022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伴股骨隧道偏移扩大及高度轴移的ACL二次断裂患者,行越顶技术联合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重建一期翻修手术,现报告如下。
2024 Vol. 30 (1): 87-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5196 KB)  ( 148 )
       护理园地
90 合并糖尿病新鲜骨折围手术期的ERAS饮食管理流程
张春玲,李昂,孙志坚,李庭
目的 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下合并糖尿病的新鲜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饮食管理流程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进行择期手术的124例合并糖尿病的新鲜骨折患者资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1例,男22例,女29例;年龄30~84岁,平均(60.4±11.0)岁;于手术当日0:00禁食固体食物,手术当日0:00~6:00口服本院营养科配制的浓度为6.25%的麦芽糊精果糖饮品。对照组73例,男34例,女39例;年龄29~81岁,平均(60.7±11.0)岁;于手术当日0:00起禁食禁饮。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患病年限、入院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术后禁食禁饮时间、围手术期主观舒适度(口渴、饥饿、疲劳、胃部不适、焦虑)和血糖差异。结果 试验组术前禁饮时间、术后禁饮时间和禁食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 h、术后1 d清晨的疲劳、胃部不适及焦虑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术前及术后即刻的饥饿感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术后即刻的口渴感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试验组术后即刻血糖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前1 d睡前、术日空腹、术后1 d清晨的血糖浓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新鲜骨折患者,ERAS围手术期饮食管理流程有助于改善患者主观舒适度,且不会导致患者明显的血糖浓度波动,是安全可行的。
2024 Vol. 30 (1): 90-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607 KB)  ( 98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