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7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临床论著
577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潘宇波,冯皓宇,陈晨,秦志勇,黄懿,马迅 *
目的  探索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8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C3~C7)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第24个月随访时C0~2 Cobb角、C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C2~7 Cobb角、T1-Slope 4项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对日本矫形外科协会颈椎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的变化以及轴性症状进行评定。结果  患者术后24个月JOA及SF-36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1.16±2.28)分、(42.76±5.63)分增加至(14.08±2.17)分、(51.25±5.82)分,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6.5±3.8)%;NDI及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5.61±5.43)分、(4.64±1.87)分降低至(11.36±7.93)分、(3.31±1.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C0~2 Cobb角及C2~7 SVA分别由术前的(11.37±5.54)°、(21.09±5.86)mm增加至(15.36±4.51)°、(25.49±11.52)mm,C2~7 Cobb角由术前的(13.93±8.68)°减少至(10.65±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T1-Slope则由术前的(26.84±5.10)°变化为随访时(26.3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随访时C0~2 Cobb角的增加与C2~7  SVA的变化呈正相关(Pearson=0.420,P=0.015)。随访时的VAS评分高T1-Slope组为(3.13±1.60)分,低T1-Slope组为(2.45±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高T1-Slope组明显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64.8%,低T1-Slope组为33.3%。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影响,颈椎有前倾趋势,但通过上颈椎过度后伸的代偿,颈椎整体可以保持稳定。对于术前高T1-Slope的患者,术后会发生更严重的轴性症状。
2020 Vol. 26 (7): 577-582 [摘要] ( 235 ) HTML (1 KB)  PDF (1623 KB)  ( 241 )
583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空心拉力螺钉治疗涉及外侧壁破裂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郭大春,郑章,黄斌鑫 *,徐爱飞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空心拉力螺钉治疗涉及外侧壁破裂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涉及外侧壁破裂的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重建外侧壁分为A组(PFNA组,30例)和B组(PFNA+空心拉力螺钉重建外侧壁组,30例)。A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65~90岁,平均(76.0±2.5)岁;左侧12例,右侧18例。B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5~90岁,平均(75.0±2.5)岁;左侧17例,右侧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2个月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值;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6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个月T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A组(t=1.48,P=0.045);A组术后有5例发生并发症(16.6%),包括主钉断裂1例,髋內翻、骨不连2例(再次手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退钉2例(于术后1年取出螺旋刀片)。B组有3例发生并发症(10%),包括髓内钉远端再折1例(更换全长髓内钉),退钉1例(术后1年取出螺旋刀片),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已行人工关节翻修术);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愈合时间(10.4±1.5)周,明显长于B组(6.7±2.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4,P=0.023)。术后12个月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B组(87.7±3.7)分,明显优于A组(84.6±2.9)分(t=2.98,P=0.01)。结论  针对外侧壁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同单纯PFNA治疗相比,联合空心拉力螺钉重建外侧壁后可显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内植物失效风险,快速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2020 Vol. 26 (7): 583-586 [摘要] ( 248 ) HTML (1 KB)  PDF (1382 KB)  ( 128 )
587 Ortho One PROMT评分预测半月板撕裂可修复性的作用
肖琼润,杨国夫 *,孙浩源
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Ortho One PROMT评分在预测半月板撕裂可修复性方面的准确性,检验其是否具备解决术前半月板手术方式预测困难的能力。方法  纳入本院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因半月板损伤而接受关节镜下手术者55膝58侧半月板。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评分过程由两位医生按Ortho One PROMT评分细则分别对半月板损伤者进行独立评分,并根据得分预测半月板手术术式。第二部分:将两位评分医生预测的半月板手术术式分别与手术医生的实际手术术式进行一致性比较,最终评价Ortho One PROMT评分在预测半月板撕裂可修复性方面的准确性、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评分医生预测半月板修复的平均正确率为86.9%,平均敏感度为86.9%,平均特异度为87.5%,平均阳性预测值92.9%,平均阴性预测值为77.9%;预测半月板切除的平均正确率为87.5%,平均敏感度为87.5%,平均特异度为86.9%,平均阳性预测值为77.9%,平均阴性预测值为92.9%。两位评分医生的预测结果与手术医生的实际术式高度一致(k=0.78,k=0.67)。结论  Ortho One PROMT评分预测半月板撕裂可修复性不仅简便、可操作性强,而且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术前半月板手术方式预测困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2020 Vol. 26 (7): 587-604 [摘要] ( 211 ) HTML (1 KB)  PDF (715 KB)  ( 123 )
591 Denosumab治疗膝周复发骨巨细胞瘤术后评价
李勇,张剑锋,闫明,安毅,王乐,王辉,刘洪涛,王保苍 *
目的  探讨应用Denosumab治疗膝关节周围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后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经Denosumab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膝关节周围复发性骨巨细胞瘤患者22例,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4.09±11.62)岁;股骨远端11例,胫骨近端11例。22例术前均接受3个月Denosumab治疗,首月第1、8、15、29天皮下注射120 mg,接下来120 mg/月。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刮除骨水泥填充组(12例,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5例)首先取出前次手术内固定、骨水泥或填充骨,再次行病灶囊内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必要时行内固定术;肿瘤假体置换组(10例,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6例)采用广泛切除特制肿瘤假体置换术。术后随访通过X线、CT、MRI及局部超声,观察肿瘤局部复发情况;应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对术后3个月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22例患者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77±9.19)个月。两组病例总复发率为13.64%(3/22)。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3例复发(股骨远端2例,胫骨近端1例),复发率25.00%(3/12),复发时间分别为3个月、4个月、6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肿瘤假体置换组术后复发率0(0/10),1例术后1周出现患肢腘静脉及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2周后血栓消失。1例术后伤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与清创、缝合后愈合。未出现假体松动、脱位等相关并发症。22例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MSTS功能评分,刮除骨水泥填充组MSTS评分(28.17±1.11)分,肿瘤假体置换组MSTS评分(26.70±0.95)分。刮除骨水泥填充组MSTS评分高于肿瘤假体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nosumab是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停药后肿瘤复发风险高。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经Denosumab治疗后,为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建议行广泛切除肿瘤假体置换术,术后下肢功能虽不及刮除术但可满足患者基本日常活动需要。
2020 Vol. 26 (7): 591-595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2354 KB)  ( 145 )
596 籽骨复位对足母外翻伴籽骨脱位术后的影响
杨杰,梁晓军,王军虎,李毅,鹿军,赵宏谋,田锋
目的  探讨经胫侧籽骨悬吊复位对足母外翻畸形伴籽骨脱位术后影像学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收治的足母外翻畸形伴籽骨脱位手术患者中选择30例纳入A组,在截骨矫形及外侧软组织松解的基础上,均采用经胫侧籽骨悬吊复位治疗足母籽骨脱位;同时收集整理同时期在我科实施截骨矫形及外侧软组织松解患者30例纳入B组。所有病例均采用Scarf截骨术(必要时加Akin截骨术)。随访影像学上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1~2跖骨间角(1~2 inermetatarsal angle,1~2 IMA)、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和胫侧籽骨位置(tibial sesamoid position,TSP)。临床预后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前足评分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1±5.34)个月。两组间术后HVA、1~2 IMA和DMAA矫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SP和AOFA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足母外翻畸形矫正术时,经胫侧籽骨悬吊复位可以明显改善术后籽骨位置,并提高临床预后评分,但对于HVA、1~2 IMA和DMAA的矫正无明显影响。
2020 Vol. 26 (7): 596-608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1100 KB)  ( 158 )
600 Masquelet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的肢体功能障碍分析
纪振钢,周大鹏 *,韩天宇,赵勇,刘兵,薛海鹏,解冰,张昊,宋夏楠
目的  分析Masquelet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所致肢体功能障碍原因。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52例下肢长骨骨缺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其中男43例,女9例;年龄15~73岁,平均(36.7±4.5)岁。原始受伤原因:交通伤28例,重物砸伤4例,摔伤11例,高处坠落伤2例,军事训练伤3例,骨肿瘤3例,骨髓炎1例。病变部位:胫骨28例,股骨22例,腓骨2例。均采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分期治疗。Ⅰ期彻底清创、微生物学检查、抗生素骨水泥占位,Ⅱ期在6~8周后植骨。术后采用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和X线片对下肢功能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获得12~92个月随访,平均(41.9±6.7)个月。47例获得骨性愈合。按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31例,良9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达76.9%。1例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后再次出现骨髓炎复发,仍在治疗中。1例浅部感染,通过换药方式获得痊愈。1例植骨后感染再次复发,经清创后再次诱导膜、植骨后愈合。2例出现植骨区骨重塑欠佳,2例植骨感染复发行截肢术。2例患者植骨后再次出现深部感染,因无法恢复正常活动,需要助行器辅助行走。3例活动后膝关节轻微疼痛,1例出现轻微下蹲痛,7例膝关节活动度0°~45°,3例膝关节活动度0°~90°,1例行踝关节融合,2例踝关节轻度屈伸受限。结论  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骨干部骨缺损的延迟治疗、干骺端骨缺损固定时间长是关节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
2020 Vol. 26 (7): 600-604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1734 KB)  ( 201 )
       临床研究
605 基于3D打印的骨小梁结构股骨柄生物力学仿真分析
葛志强 1,葛志霞 1,陈佳 2,杨洁 1,夏志勇 1,杨振环 1,崔书伟 1,王晖 1
目的  通过建立实体结构与骨小梁结构股骨柄假体并采用有限元模拟,探究3D打印骨小梁结构股骨柄在体内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通过对比实体结构假体与3D打印骨小梁结构的股骨柄假体的三维模型,并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结构设计假体在植入患者体内后站立时的状态,对比两种设计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结果显示有限元模型中应力的峰值出现在3D打印骨小梁结构区域,单足站立时,带有3D打印骨小梁结构的股骨柄应力峰值为8.6 MPa。双足站立时,带有3D打印骨小梁结构的股骨柄应力峰值为3.9 MPa。结论  与实体结构股骨柄假体相比,3D打印骨小梁结构应力分布明显得到优化,并且最大应力值明显减小。因此,3D打印骨小梁结构优越的力学承载性能降低了股骨柄应力遮挡效应,更利于假体周围骨质增长,从而避免假体松动,为患者康复提供安全保障。
2020 Vol. 26 (7): 605-608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953 KB)  ( 209 )
609 单平面与双平面截骨对OWHTO术后胫骨后倾角的影响
曾建春 1,曾意荣 1*,罗伟 2,李杰 1,冯文俊 1,陈锦伦 1,叶鹏程 1,吴克亮 3
目的  评价采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中,单平面截骨与双平面截骨两种不同的截骨方式对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slope,PTS)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的23例(29膝)因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行OWHTO患者,其中8例(10膝)采用单平面截骨(单平面截骨组),15例(19膝)采用双平面截骨(双平面截骨组),均采用Tomofix钢板固定。影像学测量包括:手术前后胫骨近端内侧机械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MPTA)、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 alangle,mLDFA)、PTS、股胫角(anatomical femoro tibial angle,aFTA)。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6~2.0年,平均(1.30±0.54)年。两组术前mMPTA、mLDFA、a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平面截骨组PTS大于双平面截骨组,分别为(14.56±4.55)°和(9.87±2.63)°。两组术后mMPTA明显增大,aFTA明显减小。单平面截骨组PTS有所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平面截骨组PTS明显增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平面与双平面OWHTO均可有矫正膝关节内翻畸形,但双平面截骨更容易导致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而单平面截骨影响更小。
2020 Vol. 26 (7): 609-613 [摘要] ( 229 ) HTML (1 KB)  PDF (901 KB)  ( 125 )
       实验研究
614 lncRNA HOXA11-AS抑制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凋亡与基质降解的作用研究
钱亮,李宏军,施源,邓新超 *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nocoding RNA,lncRNA)HOXA11-AS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大鼠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软骨细胞凋亡、基质降解以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注射大鼠构建OA大鼠模型,造模后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技术抑制软骨细胞中HOXA11-AS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转染siRNA不同时间后软骨细胞的活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软骨细胞中HOXA11-A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 protein-13,MMP-13)、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5(a disintesrin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5 motifs,ADAMTS-5)、Ⅱ型胶原(Collagen Ⅱ)、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mRNA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软骨细胞上清液中Bcl-2相关X蛋白(Bcl 2-associated X protein,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MP-13、ADAMTS-5、CollagenⅡ、aggrecan和抗核因子κB抑制蛋白(anti-nuclear factor kappa B inhibitory protein,IκBα)、抗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anti-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 kappa B inhibitory protein,p-IκBα)、抗核因子κB 65(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 65)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κB在软骨细胞细胞核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大鼠软骨细胞相比,HOXA11-AS在OA大鼠软骨细胞中高表达;与NC siRNA组比较,HOXA11-AS siRNA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细胞凋亡率及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抑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同时,与NC siRNA组比较,HOXA11-AS siRNA组细胞collagen Ⅱ和aggreca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MMP-13和ADAMTS-5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p-IκBα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此外,NF-κB在HOXA11-AS siRNA组细胞核中明显表达。结论  lncRNA HOXA11-AS可以抑制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的凋亡以及基质降解,并阻止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2020 Vol. 26 (7): 614-623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1274 KB)  ( 153 )
       综述
620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
郑秋,肖世卓,李宇,王立志,杨洪彬 *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运动损伤,占肩关节损伤的9%~10%,部分人群因无明显症状未就医,故发病率略低于实际发病率。急性肩锁关节脱位主要是直接暴力作用于肩部的外侧,导致肩锁韧带的损伤,随着外力强度的增加,喙锁韧带也会出现损伤甚至断裂。目前国际上的共识是Rockwood Ⅳ、Ⅴ、Ⅵ型及症状持续、功能受限的Rockwood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需要手术治疗。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及材料学的发展,外科手术方式不断地改善,术式种类繁多,临床医生对各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缺乏整体认识,本文对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2020 Vol. 26 (7): 620-623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461 KB)  ( 182 )
624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进展
曹晏维,向川 *
复发性髌骨脱位(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RPD)是在第1次髌骨脱位后发生2次或2次以上脱位,或髌骨不稳的症状在第1次脱位后持续超过3个月。RPD病程越长引起的并发症越多,损害越严重。RPD可导致髌骨及股骨软骨损伤、膝关节滑膜肥厚、骨软骨游离体及骨关节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时,患肢的运动能力下降,可引起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afemoral ligament,MPFL)作为RPD最常损伤的内侧软组织结构,采用MPFL重建术治疗髌股关节不稳逐渐被接受。Hautamaa等基于生物力学的试验证明:MPFL对髌骨外移起主要限制作用,如术中仅将MPFL切断,髌骨向外侧移位将超过50%。治疗RPD的方法多种多样,一项Fithian等的研究表明治疗RPD的手术方式已超过100种。MPFL重建术从最初的单束重建逐渐发展为与MPFL解剖结构更接近的双束重建。Placella等的解剖学试验证实,MPFL双束重建对恢复MPFL的解剖学形态效果明显优于MPFL单束重建,MPFL单束重建时由于髌骨骨折,可出现高达11%的固定失败率,这可能是由于MPFL单束重建较MPFL双束重建而言应力更为集中所致。Mochizuki等发现半腱肌腱并不能完美替代MPFL,因为其近端纤维束与股中间肌相连,远端纤维连接于髌韧带中部,并非直接连接于髌骨。因此,MPFL术中单、双束重建均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剖重建,仅为狭义的解剖重建。目前对于MPFL重建术中移植物种类(自体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及人工韧带等)、固定方式的选择(骨道固定法、缝合锚钉固定法、缝合固定法、螺钉固定法及几种方法的结合)、移植物紧张度的调节(是否在关节镜下调节、是否需要适度“矫枉过正”)、固定位置选择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现就对MPFL重建术治疗RPD时不同髌骨侧固定方式的优劣、是否应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关节镜的使用、移植物张力的调节把握以及MPFL重建术治疗RPD的局限性展开综述。
2020 Vol. 26 (7): 624-627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492 KB)  ( 154 )
627 植物雌激素在骨肉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韦昌武 1,刘云 1*,黄先盈 1,贺聚良 2,黄秋鸿 1,梁伟凤 1,廖世杰 3,肖增明 1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其侵袭性高、远处转移早、预后差,在骨原发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全世界每年的发病率为0.001‰~0.003‰,青少年每年的发病率为0.008‰~0.011‰。由于新辅助化疗的实施,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的不超过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但是,对于一些术后复发或发生多处转移的晚期患者,手术治疗往往难以进行甚至无法进行,只能通过大剂量的化疗进行姑息性治疗。研究发现肺转移患者将最终对化疗及放化疗结合的治疗失去反应,其5年生存率不到20%,并且在化疗期间出现的严重毒副反应也常常导致治疗中止。由于化疗的耐药性及较大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多的目光转向了骨肉瘤的内分泌治疗,并对骨肉瘤中组织、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和植物雌激素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本文意在总结近年植物雌激素在骨肉瘤治疗中的进展,为治疗骨肉瘤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
2020 Vol. 26 (7): 627-629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421 KB)  ( 183 )
       临床经验
630 影响肩关节前脱位Hippocratic法复位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高涛,林旭 *,吴超,胡海刚,李涛,袁德超
目的  探讨影响肩关节前脱位Hippocratic法复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自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确诊为肩关节前脱位且采用Hippocratic法闭合复位成功的患者91例,其中非麻醉下Hippocratic法直接手法复位成功68例(成功组),非麻醉下Hippocratic法直接复位失败但全麻状态下复位成功23例(失败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合并大结节骨折、骨直径、脱位直线距离、脱位水平距离、软组织厚度、脱位程度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与肩关节脱位复位失败之间的相关关系。绘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诊断肩关节脱位复位失败的ROC曲线,比较各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取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时的点作为截断点,得出各因素诊断肩关节脱位复位失败的最佳截断点,计算出所对应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成功组与失败组间年龄、脱位水平距离、软组织厚度、脱位程度、BMI、是否合并大结节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脱位水平距离、软组织厚度与肩关节前脱位复位失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OC曲线显示年龄、脱位水平距离、软组织厚度、脱位程度诊断肩关节脱位复位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取脱位水平距离为20.45 mm作为诊断肩关节脱位复位失败的截断点时,其诊断肩关节复位失败的敏感率及特异率均超过0.7,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结论  采用Hippocratic法非麻醉下复位肩关节前脱位时,年龄、脱位水平距离、软组织厚度、脱位程度、BMI、是否合并大结节骨折是影响复位效果的因素,特别是年龄、脱位水平距离及软组织厚度,三者均会明显影响肩关节脱位复位效果。
2020 Vol. 26 (7): 630-634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856 KB)  ( 123 )
634 应用Versoloc锚钉辅助肩关节镜治疗老年患者肱骨大结节骨折
邓晋京,黄敬 *,肖巍,王庆华,蒋笃东,党志雄
目的  探索关节镜下复位骨折Versoloc锚钉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在肩关节镜下应用Versoloc锚钉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移位骨折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0~75岁,平均(65.6±0.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6.0±1.5)d。通过X线评价复位情况,随访指导患者逐渐进行主动及力量锻炼。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和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UCLA)评估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9倒患者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2.5±2.2)个月。随访患者术后骨折均获得解剖复位,ASES评分由术前(59.5±2.0)分增加至(91.5±2.9)分(P<0.01),UCLA评分由术前(18.2±1.9)分增加至(29.8±2.7)分(P<0.05)。按UCL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优13例,良6例。结论  应用Versoloc锚钉辅助肩关节镜治疗老年患者肱骨大结节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2020 Vol. 26 (7): 634-637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1232 KB)  ( 126 )
638 克氏针合拢器辅助手术治疗肱骨干A3型骨折的应用研究
周金华 1,张文玺 1,刘国旗 1,袁霆 2
目的  探讨克氏针合拢器在微创手术治疗肱骨干A3型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9年3月共收治的53例闭合性肱骨干A3型骨折,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1.58±14.08)岁。均采用干骺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微创钢板内固定(minimal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thsis,MIPO)前侧插入治疗,其中26例术中应用克氏针合拢器辅助复位临时固定(实验组),其余27例未应用(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术后1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4.21±3.2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手术切口感染。手术时间实验组平均(89.62±7.86)min,对照组平均(103.70±9.05)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平均(118.46±10.84)mL,对照组平均(157.78±26.9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实验组平均(14.15±1.23)次,对照组平均(19.59±2.78)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实验组平均(12.69±1.23)周,对照组平均(12.67±1.0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实验组平均(95.27±1.85)分,对照组平均(94.78±1.7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氏针合拢器在前侧微创手术治疗肱骨干A3型骨折中能有效的辅助复位和临时固定,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透视次数,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2020 Vol. 26 (7): 638-640 [摘要] ( 169 ) HTML (1 KB)  PDF (776 KB)  ( 179 )
641 不经关节面的双克氏针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王波,胡春晓 *,胡春良,刘明刚
目的  探讨不经关节面的双克氏针法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不经过关节面的双克氏针法治疗23例骨性锤状指,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5~62周岁,平均(36.0±13.2)周岁;开放伤急诊手术7例,闭合伤择期手术16例;按照Wehbe和Schneider骨性锤状指分型,Ⅱb型19例,Ⅱc型4例;受伤部位:拇指1例,示指10例,中指5例,环指5例,小指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0 min~13 d。术后6周摄X线片,视骨折愈合情况拔除克氏针并对患者按时随访,使用Crawford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术后23例患者无局部疼痛、针道感染、甲床畸形及克氏针松动等情况出现,6周后骨折愈合良好,远侧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j)对应关系良好,拔除克氏针后行功能锻炼。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优16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7%。结论  采用不经关节面的双克氏针法治疗骨性锤状指,避免了关节面的进一步损伤,费用低,无需二次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7): 641-643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1229 KB)  ( 145 )
643 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骨折的个性化方案及应用
贾卫斗,常利民,陈同林,白洪涛,李晓波,肖颖,王硕磊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和骶髂关节脱位个性化设计方案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97例骶骨骨折和骶髂关节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60例,女37例;年龄18~76岁,平均(40.43±4.59)岁。骶骨骨折按Denis分类法分类,Ⅰ区骨折34例,Ⅱ区骨折43例,Ⅲ区骨折4例;骶髂关节脱位16例。合并髂骨骨折19例,骶神经损伤8例,髋臼骨折41例,骶骨向上移位11例。入院后经2~7 d股骨髁上骨牵引,患者畸形基本纠正,骨折复位,采用个性化设计方案在C型臂引导下实施手术。结果  97例患者随访时间6~36个月。无血管、神经、关节、盆腔脏器损伤,无断钉、无移位。共置入螺钉165枚,其中S1置钉95枚,S2置钉70枚,置钉优良率97.58%。有1例螺钉突出对侧骶骨Ⅰ区骨皮质,危及骶前血管及神经,术后2 h取出。1例螺钉突入椎管,患者诉足底麻木,术后3 h取出,患者恢复正常。术前8例骶神经损伤患者术后2~6个月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经皮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骨折及骶髂关节脱位具有安全、内置物少、手术创伤小、合并症少等优点。
2020 Vol. 26 (7): 643-646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1549 KB)  ( 225 )
647 髋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治疗早期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姜海 1,李晓博 1,薛英森 1,同毓龙 1,赵国龙 1,邱裕生 2*
目的  观察髋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人类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早期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髋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人类位石膏外固定早期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儿童14例,其中男1例,女13例;双侧8例,左侧5例,右侧1例;年龄4个月~1岁1个月。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双侧髋关节造影闭合复位人类位石膏外固定治疗。1例行单侧内收肌松解,1例行双侧内收肌松解。术后常规行双髋磁共振检查股骨头复位情况。人类位石膏固定2个月。行2次人类位石膏治疗后,再行双下肢外展位石膏外固定治疗2个月。石膏治疗后佩戴双下肢外展支具治疗3~9个月。结果  术中髋关节造影发现髋臼盂唇内翻2例。随访发现内翻的盂唇在治疗过程中逐渐翻出,股骨头与髋臼的间距逐渐减小。随访1年~2年9个月。随访结束时髋臼指数12例恢复至正常,股骨头位置良好;2例髋臼指数仍大于正常,密切随访中;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没有髋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结论  术中髋关节造影可以发现内翻的盂唇,可以很好地判断股骨头是否达到中心性复位。人类位石膏减少了髋关节外展的角度,能有效减少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对于髋臼盂唇内翻严重的病例,闭合复位应慎重。
2020 Vol. 26 (7): 647-661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2949 KB)  ( 140 )
651 低磨损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在75岁以上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王峰,鞠晓聪,王冰,孙海宁 *
目的 探讨低磨损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在75岁以上膝关节置换术后深度感染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明确低磨损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的临床疗效和使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因膝关节置换术后深度感染行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的1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76~83岁,平均(78.33±2.19)岁;老年患者9例,高龄患者3例。统计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55个月,平均(36.58±8.85)个月;9例患者行二期翻修手术,二期翻修术后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31.56±9.28)个月。未行二期翻修手术的3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内脑血栓死亡,带间隔器生存时间为(27.67±7.23)个月。行二期翻修手术的9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肺癌死亡,带间隔器生存时间为(8±3.16)个月。12例患者间隔器均未出现断裂或脱位情况,一期术前ROM(66.67±9.85)°,带间隔器期间ROM(93.75±3.7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04,P<0.05)。9例行二期翻修术后ROM(93.33±4.33)°,带间隔器期和二期翻修术后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47,P>0.05)。12例患者一期手术前膝关节HSS评分平均(52.22±5.71)分;带间隔器期间膝关节HSS评分(81.34±2.84)分,行二期翻修手术患者术后膝关节HSS评分(82.93±1.64)分。一期术前和带间隔器期膝关节HSS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58,P<0.05);带间隔器期和二期翻修手术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25,P>0.05)。结论  低磨损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可以有效控制膝关节深度感染和保留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临床上二期翻修手术时间可以适当延后,给予老年患者机体充足的恢复时间;对于不适合行二期翻修手术或者拒绝再次手术且活动量少的高龄患者可以将其作为临时替代治疗。
2020 Vol. 26 (7): 651-655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1274 KB)  ( 225 )
655 不同等级高血压水平对TKA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
刘子歌 1,杨超 1,宋国瑞 1,张晨 1,李燕 2,刘洋 3,陈德胜 4*
目的  研究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不同等级高血压对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行TKA的130例患者资料,根据既往高血压病史分为四组。Ⅲ级高血压组51例,男12例,女39例,年龄56~77岁,平均(65.14±6.10)岁;Ⅱ级高血压组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56~79岁,平均(65.93±5.40)岁;Ⅰ级高血压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53~79岁,平均(67.63±6.91)岁;血压正常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50~79岁,平均(63.67±5.23)岁。所有患者均为单膝TKA,其中左膝52例,右膝78例。分别记录各组患者身高、体重、围手术期血压值、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术后引流量等,根据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研究不同等级高血压病对单侧TKA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组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失血量显著高于正常组,高血压组和正常组中男女性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级、Ⅲ级高血压组与Ⅰ级高血压组和正常组相比失血量显著增加,且主要体现在隐性失血量上。结论  合并有Ⅱ级、Ⅲ级高血压病的患者与合并Ⅰ级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正常的患者相比,在行TKA围手术期出血量更多,且更易引起失血,其中隐性失血量增加最为明显。
2020 Vol. 26 (7): 655-658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455 KB)  ( 130 )
659 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胫骨结节截骨术治疗严重复发性髌骨脱位
李知玻,李凭跃,张涛,陈加荣,沈洪园,陈旭琼
目的  探讨外侧支持带松解(lateral retinaculum release,LRR)、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a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联合胫骨结节截骨术治疗严重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了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9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15~30岁,平均(22.7±1.5)岁;均采用外侧支持带松解、MPFL重建联合胫骨结节截骨术治疗。记录股四头肌角(quadricep angle,Q角)、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 distance,TT-TG)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6±1.3)个月。患者术后Q角、TT-TG值、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外侧支持带松解、MPFL重建联合胫骨结节截骨术治疗严重复发性髌骨脱位,疗效显著,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有效临床方法。
2020 Vol. 26 (7): 659-661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1014 KB)  ( 198 )
       影像园地
662 MRI在膝关节软骨下骨不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覃滢,肖运平 *,黄民顺,邓奎品,裴锐昌
目的  探讨MRI在膝关节软骨下骨不全骨折(subchondral insufficiency fracture of the knee,SIFK)诊断中价值,评估其危险发生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57例(58处)SIFK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女35例,年龄48~83岁,平均(65.9±8.4)岁;男22例,年龄36~84岁,平均(63.8±9.5)岁。评估病变发生部位、伴发半月板、关节软骨、副韧带损伤等情况。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其中45个膝关节同时进行X线片检查。结果  X线片病变显示率为53.3%,MRI显示率为100%。SIFK合并半月板撕裂、半月板后根损伤、半月板突出、软骨损伤、副韧带损伤分别为65.5%、74.1%、86.2%、34.5%、51.5%。经统计示SIFK的MRI分级与半月板突出、软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副韧带损伤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MRI能敏感显示SIFK的病变特点及严重程度,诊断准确,同时能发现膝关节韧带、半月板及软骨损伤,为SIFK首选的影像检查手段。
2020 Vol. 26 (7): 662-672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2785 KB)  ( 201 )
       个案
666 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1例报告
杨鹏彪,杨子斌 *,赵伟,李林,彭光泽
创伤性寰枕脱位(occipitoatlantal dislocation,OAD)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极不稳定的枕颈交界区损伤,通常由交通事故、高坠伤等强烈暴力造成颈、延髓损伤及严重的齿状韧带、寰横韧带和十字韧带损伤,容易导致患者猝死或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BIackwood在1908年首次报道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该患者在呼吸机辅助呼吸下生存了34 h,死后尸检发现颈脊髓嵌压于枕大孔后缘与齿突之间。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伤后存活者相对罕见,多数患者因致命的脑干伤死于事故现场而未得到救治,所以很难留下临床资料,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国外报道1983年以前仅生存4例;国内病例报道6篇共1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疗效满意。枕颈固定融合可重建寰枕部稳定性,为了保持颈椎的长期稳定和防止致死性的事件发生,多数患者应施行枕骨到C2的后路内固定术。对于绝大多数寰枕关节脱位的病例,后路枕颈融合术才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2018年7月我院收治1例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患者,经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2020 Vol. 26 (7): 666-669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2853 KB)  ( 167 )
669 经硬膜入路环形减压胸椎管狭窄前方致压物1例报告
王志超 1,2,李书忠 2,孙元亮 2,殷楚强 2,王杰 1,2,刘辰镜 1,2,曹振鲁 1,2,王亭 2*
从脊髓前方压迫引起的胸椎管狭窄(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的原因有胸椎间盘突出(thoracic disc herniation,TDH)、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胸椎后缘骨赘等,临床症状凶险且呈进行性加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目前认为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因操作难度大,易出现脊髓损伤甚至瘫痪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尽管治疗TSS的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标准手术方式仍未有定论。我们收治1例OPLL胸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一种新的后路改良术式即经硬膜入路环形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2020 Vol. 26 (7): 669-672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2433 KB)  ( 129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