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特色栏目
合作企业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4期
刊出日期:2020-04-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文献导读
临床论著
289
PKP术中应用低温间断灌注技术治疗周壁破裂型OVCF
袁泉,蒋健,李浩,孟柏屹,王龙,王海波,李成宇,赵德勇 *
目的
通过与温度梯度灌注技术进行比较,探讨低温间断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周壁破裂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共60例周壁破损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均为单椎体骨折,根据骨水泥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温度梯度灌注组30例和低温间断灌注组30例。温度梯度灌注组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71.9±6.9)岁;低温间断灌注组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9.7±7.2)岁。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后凸角,伤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分布面积比,骨水泥可推注时间(从开始推注到所有骨水泥至团块期晚期不可推注的时间),骨水泥渗漏率。
结果
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3±8.4)个月;低温间断灌注组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8.6±8.2)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2 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伤椎椎体后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温间断灌注组的骨水泥可推注时间(12.1±1.0)min,显著长于温度梯度灌注组(5.3±1.1)min(P<0.05)。低温间断灌注组的骨水泥灌注量(3.9±0.79)mL,骨水泥分布面积比(0.46±0.10),均优于温度梯度灌注组(3.20±0.67)mL和(0.3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间断灌注组有2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6.7%,显著低于温度梯度灌注组的骨水泥渗漏率26.7%(P<0.05)。
结论
低温间断灌注技术可以有效延长骨水泥可推注时间,有利于提高骨水泥在椎体内的注射量和分布面积,降低骨水泥渗漏率的同时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2020 Vol. 26 (4): 289-294 [
摘要
] (
284
)
HTML
(1 KB)
PDF
(2395 KB) (
292
)
291
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的对比研究
纪小枫,尚希福,李国远,程鹏,罗正亮,陈敏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放置与否的差异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接受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左髋27例,右髋23例;年龄29~87岁,平均(56.5±12.6)岁。25例放置引流管,25例未放置引流管,均采用生物型假体,均使用生理盐水20 mL加氨甲环酸1.0 g关节腔注射。引流管组夹闭引流至第2天早上开放,24~48 h拔除引流管。观察术后24 h及第3天的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积、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
结果
两组术后24 h和术后3 d的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积、术后3 d的VAS评分、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不放置引流管不影响临床效果,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护理流程,建议常规不用放置引流管。
2020 Vol. 26 (4): 291-297 [
摘要
] (
197
)
HTML
(1 KB)
PDF
(420 KB) (
346
)
298
尿毒症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透析策略
丁喆如 1,吴宇黎 1,钱齐荣 1,符培亮 1,陈宜 1,陈强 2
目的
探究尿毒症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血液透析策略。
方法
本次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取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关节外科在200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4例患有尿毒症需要进行定期血液透析,并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在术前1 d及术后第1天进行无肝素血透,研究组在术前1 d及术后第1天进行低分子肝素血透。对照组37例,男11例,女26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66.8±5.9)岁;透析病程2~7年,平均病程(4.3±1.8)年。研究组37例,男15例,女22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71.5±6.3)岁;透析病程1~8年,平均病程(5.1±1.2)年。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肾功能、血红蛋白降低量、凝血指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对比。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02个月,平均(34.5±6.8)个月。术前血透后、术后血透后和术后3 d时研究组血尿素氮、血钾和血肌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凝血功能、出血量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尿毒症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采用无肝素血透与低分子肝素血透比较,在术后出血量、凝血功能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使用低分子肝素血透的患者肾功能指标明显优于无肝素血透患者。这提示我们,对于需要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尿毒症患者,围手术期建议采用低分子肝素血透方法,有助于保护患者肾功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2020 Vol. 26 (4): 298-321 [
摘要
] (
255
)
HTML
(1 KB)
PDF
(444 KB) (
212
)
301
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研究
巩建宝,丁源,高超华,乔原,李云 *
目的
观察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60~80岁,平均为(69.90±9.46)岁。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组)和对照组(单次股神经阻滞组),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和运动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在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均比对照组同期VAS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 d、2 d膝关节活动度比对照组同期膝关节活动度高(P<0.05),但术后3 d、7 d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膝关节置换患者,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比单纯单次股神经阻滞更能缓解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但对于患者远期功能恢复并无明显优势。
2020 Vol. 26 (4): 301-326 [
摘要
] (
217
)
HTML
(1 KB)
PDF
(439 KB) (
250
)
304
残留内翻对弓形股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张龙 1,2,李辉 2,马建兵 2,卿忠 2,潘文杰 2,赵光辉 2,黄小强 2*
目的
探究残留内翻的下肢力线对弓形股骨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西安市红会医院膝关节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同一术者实施TKA的59例(71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全部资料,其中男6例(8膝),女53例(63膝);年龄58~82岁,平均(67.7±5.7)岁。测量患者股骨侧弓角(femoral bowing angle,FBA)及下肢力线(hip-knee-ankle angle,HKA)。FBA<177°定义为弓形股骨。根据术后负重位标准正位X线片将患者分为两组:残留内翻组32例37膝(HKA<177°),中立位力线组27例34膝[HKA为(180±3)°]。以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价两组术后功能及症状。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3~5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9.30±4.11)个月。全部患者均未见假体松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KSS及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留内翻组WOMAC总分[(5.57±6.23)分]较中立位力线组[(9.27±8.86)分]明显降低,WOMAC C部分(日常生活困难程度)评分[(4.95±5.87)分]显著低于中立位力线组[(8.24±7.68)分],余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中立位力线,存在弓形股骨的患者行TKA术后下肢力线残留内翻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020 Vol. 26 (4): 304-308 [
摘要
] (
192
)
HTML
(1 KB)
PDF
(912 KB) (
230
)
309
关节镜双Endobutton钢板与切开固定PCL止点骨折的比较
冯延松,石展英,胡居正,吴昊,王仁崇,阎海威 *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使用2枚Endobutton钢板与切开复位使用空心螺钉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我科收治急性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8~55岁,平均(29.51±15.02)岁。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6例采用关节镜下使用2枚Endobutton钢板结合高强线固定(关节镜组),30例采用改良的膝关节后内侧切口使用2枚空心螺钉固定(切开复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疼痛评分,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后抽屉试验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4.55±2.63)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失败、再次骨折发生。关节镜组较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长、住院费用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术后3 d膝关节疼痛评分小于切开复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ysholm评分、后抽屉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下使用2枚Endobutton袢钢板与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使用空心螺钉治疗PCL止点撕脱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关节镜组有微创、早期疼痛程度轻的优点,但手术时间较长、费用稍高。
2020 Vol. 26 (4): 309-312 [
摘要
] (
244
)
HTML
(1 KB)
PDF
(1579 KB) (
225
)
313
冲击波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跖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杨勇,熊小江,陈建 *
目的
探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与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联合治疗慢性跖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足跟痛于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就诊并诊断为慢性跖筋膜炎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41例;年龄20~68岁,平均(44.56±10.68)岁。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T治疗组(E组)、PRP治疗组(P组)和ESWT-PRP联合治疗组(联合组),每组20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4、12、24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足功能指数(revised footfunction index,FFI-R)。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4周采用超声测量跖筋膜厚度。
结果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VAS评分、FFI-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VAS评分、FFI-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4周时联合组及E组优于P组(P<0.05),24周时联合组及P组优于E组(P<0.05)。治疗结束24周后三组患者跖筋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VAS评分与跖筋膜厚度存在正相关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采用发散式ESWT与PRP联合方案治疗慢性跖筋膜炎安全、有效、起效快、并发症少、治疗效果维持时间长,值得临床研究与推广。
2020 Vol. 26 (4): 313-316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653 KB) (
266
)
临床研究
317
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术后齿状突下移程度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李耀斌,白皓,刘趁心,赵雄,赵晓蕾,雷伟,吴子祥 *
目的
分析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术后齿状突下移程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在我院诊断为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行后路减压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平均(41.89±14.27)岁;病程持续(42.61±70.71)个月。10例合并寰枕融合,7例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4例合并椎动脉发育畸形,无病例合并小脑扁桃体疝及脊髓空洞等。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anterior atlantodental interval,AADI)、斜坡齿突角(clivo-axial angle,CXA)及齿状突上移程度(the distance of the tip of odontoid to the McRae line,McRL),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神经功能。对JOA评分改善率与齿状突下移率(odontoid descent rate,ODR)、寰齿前间隙变化(△AADI)和斜坡齿突角变化(△CXA)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7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42±8.24)个月。术前JOA为(11.21±2.62)分,末次随访JOA为(14.53±2.19)分,平均JOA改善率为(58.75±24.43)%。JOA评分改善率与ODR存在相关关系(R=0.88,P<0.05),与△AADI(R=0.07,P=0.77)及△CXA(R=-0.04,P=0.98)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颅底凹陷的手术疗效与齿状突复位率相关。
2020 Vol. 26 (4): 317-321 [
摘要
] (
173
)
HTML
(1 KB)
PDF
(1318 KB) (
234
)
322
凸轮型髋臼撞击综合征凸轮畸形与髋臼软骨下硬化骨的相关性
尤彬,林志国,刘涛,李存佳,张晶
目的
通过测量凸轮型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髋臼软骨下硬化骨厚度及α角度,分析凸轮畸形与髋臼软骨下骨增厚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与髋关节骨关节炎组织学特征相关性。
方法
对我院2014年3月至2019年5月109例患者髋关节MRI作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5例,女44例;年龄20~40岁,平均(29.4±1.2)岁。对髋臼软骨下骨厚度进行量化,分析存在凸轮畸形与软骨下髋臼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α角≥50°诊断为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23例,α角<50°无凸轮畸形86例,发病率为21.1%。凸轮型畸形软骨下骨比无凸轮型畸形者厚0.71 mm(P<0.05)。凸轮畸形髋臼软骨下骨增厚形态各异,主要见于髋臼前上方,共有7种畸形。分别为回旋镖形、薄层形、透镜状、钩形、弧形、云雾状、水滴状。
结论
凸轮畸形与髋臼软骨下骨增厚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伴有凸轮型畸形的髋臼在前上方软骨下骨较正常髋臼软骨下硬化骨厚度增加,与髋关节骨关节炎早期组织学特征相符合。
2020 Vol. 26 (4): 322-326 [
摘要
] (
351
)
HTML
(1 KB)
PDF
(1115 KB) (
229
)
实验研究
327
RecQ5表达与骨肉瘤组织恶性程度间的关系分析
支力强 1,同志超 2,姚舒馨 1,卿忠 1,李萌 3,马建兵 1
目的
分析RecQ5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上的表达差异,推断RecQ5与组织恶性程度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骨肉瘤标本共35例、癌旁组织标本20例及正常骨组织标本2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组织中RecQ5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表达程度与骨肉瘤分期的关系;培养hFOB1.19、U2OS和MG-63细胞株,通过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RecQ5的表达程度。
结果
RecQ5在人骨肉瘤组织中低表达。正常骨组织中,RecQ5的表达阳性率为100%(20/20),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90%(18/20),而在骨肉瘤组织中,RecQ5表达阳性率为68.5%(24/35);正常骨组织、癌旁组织与骨肉瘤组织的RecQ5表达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但正常骨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cQ5的表达强度随着组织恶性程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骨肉瘤组织中,其也随着肿瘤分期增加而表达强度逐渐减弱(P<0.05)。RecQ5在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U2OS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成骨细胞hFOB1.19中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ecQ5的表达水平与组织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RecQ5的缺失与骨肉瘤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2020 Vol. 26 (4): 327-347 [
摘要
] (
221
)
HTML
(1 KB)
PDF
(2326 KB) (
191
)
综述
331
膝骨关节炎评分工具国内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杨彦飞,武健康,周新,梁浩然,牛文杰,卫小春,段王平 *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为退行性关节病,是一种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引起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继而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易受累部位有膝关节、髋关节、脊柱、手等,其中膝关节发病率最高。膝骨关节炎最常出现关节僵硬、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症状。临床上,X线检查是膝骨关节炎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快捷、廉价,而且是MRI不能完全取代的,但是X线检查结果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疼痛程度并无太大相关性。临床上常用的膝骨关节炎评分工具具备以下特点:简单、易于掌握、有一定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在判断膝骨关节炎患者疾病情况时能为医护人员提供较多有用信息,从而快速地做出较为准确的病情评估和后续治疗方案。目前常用评分多为国外建立,其在国内的应用以及国内自行研制评分工具的应用如何,值得关注。本文就目前常用评分工具在国内的使用情况和国内自行研制评分工具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2020 Vol. 26 (4): 331-334 [
摘要
] (
206
)
HTML
(1 KB)
PDF
(475 KB) (
319
)
335
骨肉瘤的保肢治疗策略
孙俊豪 1,2,谭鉴仕 1,2,方鹏忠 1,2,王昕 1,2*
骨肉瘤(Osteosarcomas,OS)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好发于下肢干骺端。现在OS患者治疗方式为新辅助化疗结合保肢手术,手术方式以广泛性切除为主(见图1)。新辅助化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保肢手术拯救了肢体并且保留了功能。保肢手术要求肿瘤“闭合切除”,即原则上在肿瘤所有方向上都有正常组织覆盖,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手术边界。复发率则取决于肿瘤对化疗药的反映、手术边界的选择、是否栓塞肿瘤侵犯周围血管。近年来,随着保肢治疗的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长期生存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有报道高达80%,因此需要新的方式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复发、转移、耐药的骨肉瘤患者,二线药物及靶向治疗的出现,使其成为可能。
2020 Vol. 26 (4): 335-338 [
摘要
] (
158
)
HTML
(1 KB)
PDF
(658 KB) (
226
)
339
低氧诱导因子和脯氨酸羟化酶在骨发育和骨稳态中的作用
夏玉城,陶树清 *
低氧发生在骨骼发育的几个阶段。骨骼细胞通过低氧诱导转录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HIF)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并促进糖酵解,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及代谢适应,以防止骨化中心内软骨细胞死亡,并促进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然而,在骨骼发育过程中必须避免过高的HIF水平,因为由此导致的代谢失调会使骨骼发育不良。最近的研究表明,HIF还以其他基因为靶点增加骨量:它通过增加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表达来减少破骨过程,通过抑制表观遗传骨硬化蛋白表达,使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减少。此外,骨膜细胞中HIF信号的增加可促进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肿瘤的生长,并诱导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产生,导致红细胞增多症。最后,HIF通过EPO直接或间接诱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的表达和加工,从而影响维生素D代谢和骨稳态。因此,骨骼细胞中的HIF信号不仅影响它们的行为,还能影响红细胞生成和骨稳态。
2020 Vol. 26 (4): 339-342 [
摘要
] (
167
)
HTML
(1 KB)
PDF
(717 KB) (
335
)
临床经验
343
单侧PVP术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
郝晨,韩来春,史洁,梁冬牧,吕帅尧,关海山 *
目的
分析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采用单侧PVP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患者共19例,男4例,女15例;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77.89±9.43)岁。通过对手术前后病椎前缘椎体高度、局部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对比来评价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用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骨水泥渗漏及脊髓受压情况来评价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结果
19例患者术前病椎前缘椎体高度、局部Cobb角度、VAS评分、ODI指数分别平均为(40.2±5.8)%、(19.8±9.2)°、(8.14±1.36)分、(80.30±8.65)%;术后第1天为(65.7±5.2)%、(10.4±5.1)°、(2.35±0.42)分、(22.43±7.54)%;末次随访时为(62.4±5.1)%、(11.5±4.7)°、(1.86±0.58)分、(21.54±7.86)%。术后第1天以上相关数据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数据与术后第1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值均属正常范围,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但未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
结论
对于Ⅲ期无神经症状的Kummell病患者来说,单侧PVP安全有效,是一种合适的手术方式。
2020 Vol. 26 (4): 343-347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1873 KB) (
642
)
348
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
石华峰 1,王庆伟 1,黄继锋 2*,王华松 2,谢辉 1,丰瑞兵 2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37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45~81岁,平均63.7岁;左侧18例,右侧19例。致伤原因:摔伤23例,道路交通伤14例。骨折根据Neer分型,Ⅱ型32例,Ⅲ型3例,Ⅳ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6 d,平均5 d;住院时间4~19 d,平均7 d。
结果
本组3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9个月,平均17.1个月。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1例复查示X线片示肱骨近端骨折位置良好,Trigen髓内钉尾部突出关节面,末次随访时患肩活动度:前屈100°,外展80°;其他36例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示肱骨近端骨折对位良好,均未有复位丢失、肱骨头坏死、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肩关节前屈活动范围95°~170°,平均152°;外展活动范围90°~165°,平均143°。依据末次随访时患肩疼痛程度、生活影响、主动活动角度、肌力及局部形态情况参照Neer评分标准评定,优19例,良15例,中3例,优良率91.89%。
结论
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满意,术前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术中良好的复位、精确的锁定以及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是确保术后疗效的关键。
2020 Vol. 26 (4): 348-351 [
摘要
] (
185
)
HTML
(1 KB)
PDF
(1466 KB) (
386
)
351
弹性髓内钉并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儿童肱骨单纯性骨囊肿
马海龙,金斌,孙军 *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引流合并病灶刮除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儿童肱骨单纯性骨囊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采用弹性髓内钉引流合并病灶刮除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儿童肱骨单纯性骨囊肿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5~16岁,平均(9.6±3.5)岁;左16例,右22例。囊肿距干骺端<0.5 cm为活动期(15例),>0.5cm为静止期(23例)。治疗效果根据Neer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所有患儿均获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3.8年,平均随访时间(37.6±5.6)个月。根据Neer评价标准评价,Ⅳ级24例,Ⅲ级12例,Ⅱ级1例,Ⅰ级1例,治愈率94.7%(36/38)。按Neer骨囊肿活跃期分级,活动期共15例,Ⅳ级愈合率40.0%(6/15);静止期共23例,Ⅳ级愈合率90.0%(20/23)。1例患儿髓内钉尖端戳出骨皮质。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深部组织感染,无弹性髓内钉皮肤激惹发生,无内固定断裂、移位,无骨骺损伤及神经并发症,无患肢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发生。
结论
弹性髓内钉合并病灶刮除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安全有效,具有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2020 Vol. 26 (4): 351-354 [
摘要
] (
163
)
HTML
(1 KB)
PDF
(1150 KB) (
251
)
354
鼻烟窝皮瓣治疗腕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
王浩,赵领财,陈从柏,尹青山,向超
目的
探讨鼻烟窝皮瓣在治疗腕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和治疗效果。
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选取以桡动脉穿支为血管蒂的鼻烟窝皮瓣治疗9例腕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9~62岁,平均43岁。所选患者均无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鼻烟窝皮瓣面积最小为2.5 cm×4.0 cm,最大面积为4.0 cm×10.0 cm。
结果
7例皮瓣均I期存活,1例远端皮瓣部分坏死,经间断换药及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二期植皮手术治疗,1例局部皮缘青紫肿胀,经拆除部分缝线和换药后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形、凹陷程度、色泽、耐磨性均正常,质地佳,且手部功能恢复满意,感觉效果佳。
结论
鼻烟窝皮瓣在腕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中相比其他术式简单、手术风险小、皮瓣成活率高、术后疗效好,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2020 Vol. 26 (4): 354-356 [
摘要
] (
166
)
HTML
(1 KB)
PDF
(756 KB) (
293
)
357
网格技术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疗效分析
刘俊涛,陈奇彪,黎亨,王畅 *
目的
分析网格技术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1例Morel-Lavallée损伤患者,应用网格手术技术结合负压吸引进行治疗。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为43~67岁,平均54岁。损伤面积13 cm×8 cm~35 cm×19 cm,平均21 cm×14 cm。术后注意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及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材料中坏死组织积聚情况,及时冲洗或更换,直至拆除VSD。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VSD材料负压吸引7~9 d,平均7.6 d。11例患者深、浅筋膜黏连均I期愈合,其中有2例出现局部皮瓣坏死,面积小于5 cm×5 cm,给予清创植皮后愈合。随访时间2~6个月,平均4.5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假性滑囊、软组织感染、骨髓炎、切口液化坏死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情况。
结论
本研究网格手术技术结合VSD覆盖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其符合微创理念及创伤控制理论。网格手术技术具有治疗周期短、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但是由于病例数较少,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仍需进一步实践、总结、论证。
2020 Vol. 26 (4): 357-359 [
摘要
] (
189
)
HTML
(1 KB)
PDF
(1474 KB) (
224
)
360
双磷酸盐联合自体腓骨棒植入治疗早期ONFH的近期疗效
朱芸 1,张巍琴 2,杨刚 1,贺小兵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钻孔减压自体髂骨松质骨打压植骨结合自体腓骨棒植入联合双磷酸盐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共收治诊断为ONFHFicat Ⅱ期的患者17例(18髋),均接受股骨头钻孔减压,清除股骨头坏死骨并取自体髂骨打压植骨自体腓骨棒植入术,术后口服阿仑磷酸钠70 mg,1周1次,持续3个月,术后定期随访,拍片复查。
结果
15例(16髋)患者获得随访,失访2例,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获得随访的病例中,Harris评分由术前72分(56~7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9分(81~97分)。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植入的自体腓骨位置良好,顶端位于股骨头外上方负重区,无腓骨脱出,无股骨转子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发生。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股骨头塌陷,13例坏死修复明显,植骨区与正常骨边界模糊;2例修复不明显。
结论
钻孔减压清除坏死骨组织,自体髂骨松质骨打压植骨自体腓骨棒植入后联合双磷酸盐治疗早期ONFH近期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4): 360-363 [
摘要
] (
151
)
HTML
(1 KB)
PDF
(1883 KB) (
290
)
364
髓内外联合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远端C型骨折
侍朋举,孙柏山,张瑞杰,王建生,齐巍,马爱国,赵刚
目的
评价髓内钉结合锁定板行髓内外联合固定在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髓内钉结合锁定板行髓内外联合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2~51岁,平均(37.5±9.3)岁;右侧下肢7例,左侧下肢5例;车祸伤8例,高空坠落伤2例,重物砸伤2例;股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33C1型4例,33C2型5例,33C3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6 d,平均(9.5±3.4)d。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情况,依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5~20个月,平均(15.0±5.5)个月。所有患者术中均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术后切口均达到甲级愈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再骨折等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32周,平均(20.0±7.5)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按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8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1.67%。
结论
髓内钉结合锁定板行髓内外联合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固定简便可靠、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肢体功能恢复好,可有效治疗此类骨折。
2020 Vol. 26 (4): 364-367 [
摘要
] (
151
)
HTML
(1 KB)
PDF
(1419 KB) (
373
)
368
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胫骨近端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术治疗内翻性膝骨关节炎
郭东辉 1,李晓明 1,马世强 1,赵云超 1,侯秀秀 1,王建兵 2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胫骨近端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术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6例(42膝),其中男16例20膝,女20例22膝;年龄38~66岁,平均(54±8)岁。所有患者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患侧膝关节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记录股胫角(emorotibial angle,FT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先进行关节镜下清理,再行胫骨近端高位截骨内固定手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2个月,平均(18.4±2.6)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患者,3例出现肌间静脉丛血栓,未见内固定失效的情况发生。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65.5±6.6)分改善为术后12个月(91.2±3.7)分,FAT由术前的(183.1±2.9)°改善为术后12个月(173.3±1.4)°,MPTA由术前的(81.3±2.4)°改善为术后12个月(88.2±1.6)°,各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胫骨近端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术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是治疗内翻性膝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2020 Vol. 26 (4): 368-371 [
摘要
] (
171
)
HTML
(1 KB)
PDF
(2514 KB) (
283
)
372
Lapidus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疗效分析
张亮,吴院学,周磊,于博
目的
Lapidus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疗效分析。
方法
我院自2013年11月至2017年11月对11例足母外翻患者行Lapidus手术,其中男3例(3足),女8例(8足);年龄56~72岁,平均(64.2±3.0)岁;左侧6例,右侧5例。矢状面不稳定8例,水平面不稳定3例;均为第1跖楔关节不稳所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n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行走功能、疼痛感、跖趾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结果
本组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0±3.0)个月。足母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术前症状基本消失,术后复查X线片证实第1跖楔关节已达到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不愈合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所有伤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无感染及伤口不愈合发生。VAS评分从术前(5.0±1.4)分减少为术后(3.1±1.2)分,AOFAS评分从术前(52.3±6.1)分增加为术后(73.7±5.6)分。有2例术后负重行走时出现转移性跖骨痛。
结论
Lapidus手术治疗第1跖跗关节不稳导致的足母外翻疗效可靠,但术中要尽量恢复第1跖列的长度,保持融合时足弓的角度,避免转移性跖骨痛出现。
2020 Vol. 26 (4): 372-375 [
摘要
] (
203
)
HTML
(1 KB)
PDF
(1135 KB) (
258
)
375
封闭负压引流对带蒂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疗效分析
赵建文,孙天胜,刘智,张建政,王晓伟 *
目的
研究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对带蒂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我科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发生静脉回流障碍应用VSD辅助缓解静脉回流障碍的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6~55岁,平均39岁。5例患者行带蒂皮瓣覆盖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术后拆除皮瓣远端缝线,最大限度减少张力,同时予持续VSD。
结果
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愈合良好,质地柔软,无缺血改变,无色素沉着,患者对治疗效果均满意。
结论
VSD是治疗带蒂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有效手段。
2020 Vol. 26 (4): 375-377 [
摘要
] (
152
)
HTML
(1 KB)
PDF
(1256 KB) (
169
)
个案
378
关节镜治疗双侧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1例报告
张金锋,吴梦,马文香,王相利 *
滑膜软骨瘤病是关节的滑膜、滑膜囊或腱鞘内所发生的软骨性、纤维软骨性或骨软骨性小体,又称滑膜软骨化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好发生于30~50岁,男性发病率是女性3倍。通常单发于大关节内,如膝、髋、肘、踝、肩、颞颌关节等,同时累及双侧肢体病例极其罕见,累及双侧肩关节国内外曾报道过1例。青岛市中医医院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1例双侧肩峰下滑膜软骨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2020 Vol. 26 (4): 378-380 [
摘要
] (
124
)
HTML
(1 KB)
PDF
(2354 KB) (
254
)
381
金属钛网联合打压植骨治疗严重髋臼内壁骨缺损1例报告
马涛,郝林杰 *,张育民,宋伟,文鹏飞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数的逐年增加以及患者的年轻化,翻修手术也在逐年增多。常见的翻修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假体磨损、假体周围骨折等,而骨溶解引起的假体松动是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主要原因。骨溶解往往会导致髋臼侧或股骨侧骨缺损,而髋臼侧骨缺损的处理往往比较棘手。因此,髋臼侧骨缺损的重建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笔者于2017年10月收治1例严重髋臼底部缺损需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2020 Vol. 26 (4): 381-384 [
摘要
] (
177
)
HTML
(1 KB)
PDF
(2507 KB) (
350
)
文献导读
384
黄韧带骨化患者硬脊膜骨化与椎管狭窄的关系
王浩浩,张民整理
在胸椎管狭窄黄韧带骨化的患者中,常伴有硬脊膜骨化的发生。硬脊膜骨化不仅增加了手术风险、手术难度,对患者预后康复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因其发病率低,国外仅有黄韧带骨化的个案报道,对于硬脊膜骨化的预测研究非常少,作者之前的研究中发现只有当椎管狭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硬脊膜的骨化。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赵宇教授等经过长达7年的病例搜集分析,提出了硬脊膜骨化与椎管狭窄之间的关系,为术前预测硬脊膜骨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宇等搜集整理了自2011年1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全部病例及影像学信息,共123例患者。最终纳入67例患者,其中有硬脊膜骨化患者32例,平均年龄(53.9±9.0)岁;无硬脊膜骨化患者35例,平均年龄(55.1±11.9)岁。由3名骨科医生分别对数据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测量椎管狭窄率公式:(1-椎管最窄水平面积/正常椎管面积)×100%。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及最窄节段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椎管(T
9
~T
12
)狭窄率在硬脊膜骨化组为(63.4±8.6)%,显著高于非硬脊膜骨化组(30.7±10.4)%。不同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非常好(组间相关系数0.976)。椎管狭窄率可作为区分黄韧带骨化患者是否发生硬脊膜骨化的标志,具有高诊断价值。作者提出:椎管狭窄率>55%为“骨化区”(灵敏度81.5%,特异性100%),表明黄韧带骨化患者有硬脊膜骨化发生;椎管狭窄率<45%为“安全区”(灵敏度100%,特异性89.7%),被认为无硬脊膜骨化发生;椎管狭窄率45%~55%被认为是“灰色区域”。作者认为在黄韧带骨化中,椎管狭窄的严重程度与硬脊膜骨化显著相关,椎管狭窄率可作为诊断胸椎硬脊膜骨化的指标。
2020 Vol. 26 (4): 384-384 [
摘要
] (
127
)
HTML
(1 KB)
PDF
(265 KB) (
237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