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特色栏目
合作企业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文章检索
2016年 22卷 12期
刊出日期:2016-12-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短篇
影像园地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1057
Zero-P系统治疗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疗效分析
张亮 1,2,刘忠军 2*,王静成 1*,冯新民 1,杨建东 1,陶玉平 1,蔡俊 1,张圣飞 1,张志强 1,黄吉军 1
目的 探讨零切迹(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的初中期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采用Zero-P系统治疗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患者18 例,其中女性14 例,男性4 例,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10 例,脊髓型颈椎病6 例,混合型颈椎病2 例。术前测定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同时比较术前和术后3、12、36个月时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 16 例为单节段手术,2 例为双节段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2±21)min,术中出血量(50.5±22.5)mL。术后随访36~50个月,平均40.1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仅有1例出现融合器下沉,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所有患者颈椎功能明显改善,NDI功能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各个随访时期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有2例女性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12个月时完全消失。结论 Zero-P系统用于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可以达到满意的植骨融合效果,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及恢复椎间高度,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初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2016 Vol. 22 (12): 1057-1061 [
摘要
] (
424
)
HTML
(1 KB)
PDF
(2476 KB) (
400
)
1062
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术后早期疗效比较
吴国锋,孙晓亮,周剑,吴亮
目的 比较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术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32 例(40 髋)股骨头坏死晚期、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前方直接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DAA组,共14 例20 髋,男11 例16 髋,女3 例4 髋;年龄17~83岁,平均72岁;骨关节炎10 例13 髋,股骨头坏死4 例7 髋;术前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34±5.63)kg/m
2
。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PLA组,共18 例20 髋,男14 例15 髋,女4 例5 髋;年龄22~86岁,平均75岁;骨关节炎9 例9 髋,股骨头坏死9 例11 髋;术前患者BMI指数(27.34±5.30)kg/m
2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BM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 术前BMI指数:DAA组(23.34±5.63)kg/m
2
,PLA组(27.34±5.30)kg/m
2
,DAA组BMI指数低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DA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DAA组(124±29.21)min,PLA组(53±10.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可比后外侧入路获得较快的术后康复,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2016 Vol. 22 (12): 1062-1068 [
摘要
] (
464
)
HTML
(1 KB)
PDF
(1650 KB) (
450
)
1065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特点及治疗分析
杨恺,曲宪芳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复杂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15 例,其中男性6 例,女性9 例,年龄65~77岁,平均69.6岁;AO分型C2型10 例,C3型5 例。所有患者采用前正中切口双锁定板法结合Ⅰ期髂骨植骨手术治疗,术后积极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指导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和复查X线片,终末随访时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股骨远端骨折部位骨皮质明显变薄,骨松质孔隙率增大,骨折移位、严重粉碎,多伴有骨质缺损,且骨质缺损与术前影像学评估结果相比更为严重。术后经过12~18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骨折完全愈合,愈合时间12~28周,平均18.3周。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优6 例,良8 例,差1 例,优良率93.3%。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伤情复杂,Ⅰ期髂骨植骨前正中切口双锁定板法是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显露清晰、可提供早期稳定和支撑、并发症少等优点。
2016 Vol. 22 (12): 1065-1068 [
摘要
] (
385
)
HTML
(1 KB)
PDF
(925 KB) (
330
)
1069
分期和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超,李朝顶*,罗仲伟,陈继平,谭亮
目的 探讨同期和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我科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6 例,其中男性20 例,女性46 例,年龄61~78岁,平均(67.3±5.1)岁。同期置换治疗患者36 例,分期置换治疗患者30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的临床效果。结果 同期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上存在着优势,而分期置换组则在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输血量存在着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置换组在术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血沉方面要高于分期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膝关节功能上(膝关节HSS评分),两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和并发症总数方面明显偏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输血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膝关节功能上(膝关节HSS评分)两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期和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在手术治疗效果上各有优势,但远期随访在膝关节功能方面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双侧膝骨关节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同期和分期置换术手术。同期和分期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近期治疗效果上各有优势,但研究发现膝关节功能远期随访未见明显差异。对于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手术方式,远期均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2016 Vol. 22 (12): 1069-1076 [
摘要
] (
394
)
HTML
(1 KB)
PDF
(1142 KB) (
268
)
1073
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时机应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研究
杨自权,姬健钧
目的 研究和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氨甲环酸对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0例患者,按照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时机分为3组:A组为术前0.5 h静脉应用1 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3例;B组为术中缝合切口前静脉应用1 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27例;C组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0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患者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输血率以及术后近、远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的大小。结果 关于失血量及输血率,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低于C组,且A组效果较B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量,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高于C组,且A组患者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结论 氨甲环酸能有效地减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降低其输血需求,且术前0.5h给药较术中给药效果更为显著。
2016 Vol. 22 (12): 1073-1076 [
摘要
] (
311
)
HTML
(1 KB)
PDF
(403 KB) (
393
)
1077
胫骨结节楔形截骨在复杂初次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王磊1,沈伟中1,蒋忠1,孙俊英2,骆园1*
目的 探讨胫骨结节楔形截骨技术在膝关节僵直患者行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应用,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为临床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2005年5月至2014年10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采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僵直患者23 例23 膝,其中男8 例,女15 例;年龄52~75岁,平均62岁。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35个月,截骨处均于5个月内愈合。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25±1.56)分(4~8分)降低至术后(1.26±0.64)分(0~4分),KSS评分由术前平均(42.76±7.80)分(35~56分)提高到术后(90.05±17.24)分(67~92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52.36±24.45)°(15°~80°)改善为末次随访(90.15±17.56)°(60°~110°)。结论 胫骨结节截骨技术是一种增加膝关节暴露安全有效的方法,楔形截骨可以分散螺钉承载的应力,在截骨块断端间给予持续动力加压,增加截骨块愈合概率,纠正下肢力线,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016 Vol. 22 (12): 1077-1090 [
摘要
] (
348
)
HTML
(1 KB)
PDF
(1279 KB) (
303
)
1080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员等速肌力训练的研究
张明宇,张亮,郑江*,张宪,杨镇
目的 采用等速肌力锻炼系统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员进行康复训练,通过测量肌肉力量评估等速肌力训练对运动员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需行重建手术的30 例运动员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6 例,女4 例,年龄16~2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6.5个月。随机分成训练组15 例(等速训练患侧肌力)和对照组15 例(常规康复训练)并分别进行功能训练,在术后第12、24周进行肌力测试。结果 术后12周、24周训练组在60°/s、120°/s测试屈肌及伸肌峰力矩值都有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速康复力量训练对运动员ACL重建术后肌肉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2016 Vol. 22 (12): 1080-1082 [
摘要
] (
418
)
HTML
(1 KB)
PDF
(383 KB) (
400
)
1083
给氧负压伤口治疗在骨科慢性伤口中的可行性研究
徐娟,桓雪莱*,臧德华,王学红,王冰
目的 评价负压伤口治疗联合局部给氧对骨科慢性伤口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60 例骨科创伤性慢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给予负压伤口治疗,连续10 d。观察组在负压伤口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给氧2 L/min,干预时间同对照组,观察指标:2组治疗0 d和10 d监测伤口渗液pH、温度、PUSH愈合计分、肉芽组织覆盖率、伤口达到植皮条件所需时间、植皮成活率、愈合时间、治愈率。结果 治疗10 d后,观察组伤口渗液pH(7.22±0.16),低于对照组(7.50±0.26)(P<0.01)。达到植皮条件所需时间(12.65±7.16)d,低于对照组(18.28±8.85)d,伤口床的温度(34.02±0.41)℃,高于对照组(33.25±0.35)℃(P<0.01)。观察组肉芽组织覆盖率(34.30±2.83)%高于对照组(27.27±3.54)%(P=0.00)。植皮成活率(93.22±1.91)%,高于对照组(83.21±1.86)%(P=0.00)。压疮愈合计分量表(pressure ulcer scale for healing,PUSH)计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组治愈率为86.67%(26/30),平均愈合时间为(35±15.5)d,对照组治愈率为53.33%(16/30),平均愈合时间为(49±23.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负压伤口治疗与局部给氧联合应用于骨科慢性伤口能促进伤口愈合及肉芽组织生长,方法可行,效果优于单纯负压治疗。
2016 Vol. 22 (12): 1083-1086 [
摘要
] (
333
)
HTML
(1 KB)
PDF
(441 KB) (
298
)
临床研究
1087
腰椎融合术后椎体硬化和骨赘的变化
李传玲,赵枫,吕辉照,肖飞鹏,张冬福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融合术后相应节段椎体硬化和前缘骨赘的变化。方法 将30 例患者共60个椎体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 例,女性21 例;年龄45~86岁,平均(66.8±11.2)岁。根据术式将患者分为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PLF)组和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组,其中PLF组14 例,共28个椎体;PLIF组16 例,共32个椎体。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3、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侧位片,测量各时间点受累节段上下椎体的硬化区面积和骨赘长度。结果 腰椎融合术后对应的硬化区面积和骨赘长度随着时间逐渐减小,这种改变在术后3个月时即可观察到,而在0~3个月和3~6个月随访区间内减少幅度最显著;在PLF组和PLIF组内骨硬化和骨赘的变化情况相似。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可观察到椎体硬化区和前缘骨赘的吸收,而且最显著的吸收发生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内。
2016 Vol. 22 (12): 1087-1090 [
摘要
] (
374
)
HTML
(1 KB)
PDF
(2102 KB) (
281
)
1091
股骨颈骨折愈合后不同钉道类型的有限元分析
虎群盛 1,姜自伟 2,黄枫 2*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愈合取出空心钉内固定后不同钉道类型对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的影响,为术后康复和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重建人体股骨近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正三角形与倒三角形空心钉内固定方式取出后的股骨近端钉道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加载和仿真计算。比较2种钉道模型与正常股骨模型在同一载荷下的应力分布。结果 最大应力均集中在股骨颈下方的股骨距区域。正三角形钉道模型股骨颈应力最大值(11.02 MPa)远远大于倒三角形钉道模型(10.82 MPa)与正常股骨近端模型(10.58 MPa)。结论 正三角形空心钉内固定取出后会明显造成股骨近端应力升高,在术后康复和功能锻炼时需要密切注意股骨颈骨折的风险。
2016 Vol. 22 (12): 1091-1093 [
摘要
] (
362
)
HTML
(1 KB)
PDF
(867 KB) (
275
)
实验研究
1094
利多卡因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影响
杨朝晖
目的 通过测定一定浓度、不同作用时限下利多卡因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影响,探求利多卡因临床常用浓度的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 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6 只,随机分组,空气栓塞处死。无菌手术切取双膝关节软骨,分离、培养关节软骨细胞。2 mmoL/L利多卡因分别干预软骨细胞3 d、6 d、9 d,RT-PCR检测软骨细胞内Ⅱ型胶原、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mmoL/L利多卡因干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第3﹑6﹑9天分别为(18.51±2.34)﹑(16.95±3.10)﹑(15.79±3.57)较对照组(19.48±4.01)(18.76±1.96)(17.81±3.05)均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32﹑-0.45﹑-0.72)(P>0.05);第3﹑6﹑9天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分别为(9.72±0.32)﹑(9.59±0.78)﹑(12.54±1.06)较对照组(10.68±1.07)﹑(10.06±0.93)﹑(9.87±1.12)相比,第3﹑6天t值分别为(-0.82﹑-0.76)(P>0.05);第9天(t=2.59,P<0.05)。结论 常用剂量、浓度的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对关节软骨分泌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无明显影响。
2016 Vol. 22 (12): 1094-1096 [
摘要
] (
302
)
HTML
(1 KB)
PDF
(414 KB) (
189
)
综述
1097
髋臼后柱骨折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师博 1,冯卫 2*,贾燕飞 2
目前创伤所致的髋臼后柱骨折越来越多,此类患者的生命体征常不稳定。现多主张手术治疗,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该方法的优点是可达到解剖复位、早期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及加快骨折愈合时间。由于髋臼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大,易损伤神经血管,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等些许问题。因此,一些损伤少又能使关节面达到满意恢复及固定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闭式或微创小切口置入拉力螺钉来固定髋臼后柱骨折已成为可能。计算机辅助影像导航技术是被认为在未来骨科手术领域上是最有可能实现更加微创和智能的术式,它可针对髋臼进行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后,在手术导航系统的引导下对无明显移位或者有微小移位的骨折采用经皮或微创小切口空心拉力螺钉进行内固定,该方式可降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切口暴露范围较大、血管神经等副损伤及术后感染、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等风险的发生,此技术现已应用到骨科临床当中。可是计算机辅助影像导航技术器材高额的成本是其在国内绝大部分医院不能够普及的主要原因。数字骨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它的使用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和手术时间。有研究表明髋臼骨折使用拉力螺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及钢板和螺钉联合固定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术后患者的恢复及并发症的减少比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有较突出的优势。
2016 Vol. 22 (12): 1097-1099 [
摘要
] (
304
)
HTML
(1 KB)
PDF
(443 KB) (
283
)
1100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的最新处理进展
危小东,陈永岗,刘佳,肖勋刚 *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更好的生活质量的追求,近年来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和开展越发成熟。近十年来,我国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也是TKA术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如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就曾预测,2005—2030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全球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病例数将增加6倍。晚期膝关节疾病伴不同大小、类型各异的骨缺损就是其中最棘手问题之一。有学者研究表明由于不合理的骨缺损修复导致关节假体不稳是引起膝关节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骨和软组织条件是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合适假体的重要参考因素。如果术中不能正确合理地处理这些骨缺损,势必影响关节假体的稳定性,进而导致手术失败。所以如何合理的处理这些骨缺损,以为关节假体植入创造更为有利的骨组织条件对于TKA的临床近、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解决初次TKA置换术伴胫骨平台骨缺损具有多种方法,但各种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适应证及局限性。对于初次TKA术中伴胫骨平台缺损情况,一般骨缺损范围较翻修术中小,手术修复难度也相对较小。严格把握缺损的分型和各类修补方法的适应证,是正确处理胫骨平台骨缺损,进而纠正关节力线、维持关节假体长期稳定的关键。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关节外科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内外广大骨科医务工作者对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懈探索,骨缺损问题将不会再是TKA中的难题。
2016 Vol. 22 (12): 1100-1103 [
摘要
] (
358
)
HTML
(1 KB)
PDF
(477 KB) (
436
)
临床经验
1104
胫骨高位开放截骨与闭合截骨:放射学结构变化的Meta分析
刘娜,王丙刚,陈德生 *,魏海强,李莹,刘德群
目的 探讨开放截骨和闭合截骨术后放射学结构改变及影响。方法 参照Cochrane协作网制订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包括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和其他检索。以“high tibial osteotom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MEDLINE(2008—2014年),用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获取全文,并查阅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文献检索无语种限制,收集胫骨开放截骨和闭合截骨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半随机对照研究,选择髌骨下降、平均矫正角度、胫骨平台后倾角及机械轴作为荟萃分析的评价指标,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378篇。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筛选,进一步阅读全文,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实验4篇,半随机对照实验8篇,闭合截骨组623 例,开放截骨组854 例,共1 477 例。发表时间从2008年至2014年,均为外文文献。OWO组与CWO组术后髌骨高度卡顿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5,95%CI(-1.05,-0.65),P<0.000 01]。OWO组与CWO组术后髌骨高度布莱克本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4,95% CI(-0.73,-0.16),P=0.000 2]。OWO组与CWO组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5,95% CI(0.39,1.32),P=0.000 3]。OWO组与CWO组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1,95% CI(0.08,0.35),P=0.002]。OWO组与CWO组术前机械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1,95% CI(0.11,0.71),P=0.007]。结论 现在研究表明在临床结果和并发症方面没有不同。相对于闭合截骨,开放截骨增加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下降和机械轴角度,获得更大的矫正度数。
2016 Vol. 22 (12): 1104-1111 [
摘要
] (
300
)
HTML
(1 KB)
PDF
(4634 KB) (
334
)
1112
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牛玉珍,杨吉风,李功伟 *,白建东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及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78 例经椎间盘造影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 例,女性54 例;年龄45~61岁,平均55.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6 例患者。射频组:采用经皮侧后路穿刺腰椎间盘切吸后,髓核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微创组:行经后路显微镜下经椎板间隙椎间盘摘除术;固定组:行后路切开腰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观察各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改善程度。结果 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中有决定意义。三组术后VAS评分值依次降低,射频组(1.500±0.612)分,微创组(0.270±0.439)分,固定组(0.270±0.439)分,射频组与微创、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ODI评分值也依次降低,射频组(0.138±0.046)分,微创组(0.010±0.010)分,固定组(0.011±0.011)分。射频组与微创、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三组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射频组较微创和固定组疗效略差,微创组手术是最佳选择。
2016 Vol. 22 (12): 1112-1115 [
摘要
] (
346
)
HTML
(1 KB)
PDF
(1179 KB) (
460
)
1115
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
杨保辉,李浩鹏 *,卢腾,臧全金,李峰涛
目的 探讨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和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共收治16 例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其中2 例在利福平和多西环素联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手术治疗,剩余14 例行单纯药物治疗。16 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高热,剧烈腰背痛及出汗乏力等症状;其中2 例存在明确的脊髓神经受损体征,余主要体征为深叩击痛及脊柱活动受限。影像学表现主要为椎间隙信号异常及相邻椎体信号异常或骨质破坏及破坏区周周围硬化等,少见腰大肌脓肿及椎管内脓肿。实验室检查均存在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布鲁氏菌凝集试验阳性,其中8 例血培养显示布鲁氏杆菌阳性。结果 大部分患者联合用药3~7 d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1个月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2 例手术患者:1 例由术前的Frankle分级D级上升为术后2个月的E级,另外1例由术前的Frankle分级C级上升为术后2个月的E级。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大部分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因剧烈的腰背痛可促使其早期就诊,然而由于认识不足等原因使其确诊时间往往滞后,对于明确诊断患者联合用药效果良好,对存在手术指证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也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2016 Vol. 22 (12): 1115-1118 [
摘要
] (
303
)
HTML
(1 KB)
PDF
(1483 KB) (
269
)
1118
弹性髓内钉治疗大龄儿童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应用
包一涵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大龄儿童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间30 例大龄儿童明显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其中男22 例,女8 例;年龄10~15岁,平均13.6岁。均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观察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患侧术前与术后3 d、7 d的VAS疼痛评分以及与健侧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Neer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29.4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2 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髓内钉断裂及顶破皮肤、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第3天与第7天的VAS疼痛评分(1.86±0.62)分、(1.13±0.34)分明显低于术前(6.34±0.82分)(P<0.05),术后3个月患侧肩关节的Neer评分(98.64±2.42)分与健侧(96.24±5.8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弹性髓内钉治疗大龄儿童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安全有效、固定可靠、外形美观、并发症少。
2016 Vol. 22 (12): 1118-1121 [
摘要
] (
305
)
HTML
(1 KB)
PDF
(993 KB) (
284
)
1121
应用Taylor三维空间外固定架辅助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
赵志明,刘玉民 *
目的 探讨应用Taylor三维空间外固定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在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对36 例新鲜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Taylor三维空间外固定架辅助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其中男20 例,女16 例;年龄20~59岁,平均39.1岁;股骨左侧22 例,右侧14 例。骨折按AO分型,32A1型6 例,32 A2型8 例,32A3型4 例,32B1型6 例,32B2型4 例,32B3型3 例,32C1型5 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参照刘兴炎等提出的股骨干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 3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4个月。术中C型臂及术后X线片检查,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骨折处全部愈合,无骨不愈合、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及断钉的发生。本组优33 例,良3 例,优良率100%。结论 应用Taylor三维空间外固定架辅助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满意。
2016 Vol. 22 (12): 1121-1123 [
摘要
] (
288
)
HTML
(1 KB)
PDF
(1498 KB) (
322
)
1124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并发症分析
王波,吴鹏,刘长松,王铁军,艾春芳,刘书茂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32 例,获得随访295 例,其中男性172 例,女性123 例;年龄47~93岁,平均73.3岁。左侧120 例,右侧175 例。3 例为高处坠落伤,8例为车祸伤,其余均为行走时摔伤。分析随访病例的资料,总结手术并发症,探讨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Z”字效应及中心移位8 例,髋内翻、下肢短缩12 例,感染6 例,血管损伤2 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 例,内植物远端骨折2 例。结论 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与多因素相关: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术中不当操作、小粗隆骨块处理欠妥、拉力螺钉位置不佳、髋内翻未纠正、骨质疏松、过早负重等。
2016 Vol. 22 (12): 1124-1127 [
摘要
] (
350
)
HTML
(1 KB)
PDF
(1300 KB) (
364
)
1127
关节镜治疗青少年盘状软骨损伤42 例回顾性分析
张建洛 1,蒋锋 2*,鲁驷原 1,周百刚 1
目的 分析盘状软骨损伤特点,探讨关节镜治疗的方法、疗效及存在问题。方法 分析2008年9月至2014年9月应用关节镜治疗青少年盘状软骨损伤患者42 例,男28 例,女14 例;年龄10~18岁,平均年龄13.9岁。左膝25 例,右膝17 例。病程1周至18个月,其中32 例有明确外伤史。结果 42 例患者,随访6个月~6年,平均随访时间3.9年。根据Ikeuchi膝关节评分标准,优29 例,良10 例,可3 例,优良率92.85%。结论 盘状软骨当早诊断、早治疗;关节镜治疗盘状软骨创伤小、恢复快,能在诊断的同时施行手术。
2016 Vol. 22 (12): 1127-1129 [
摘要
] (
236
)
HTML
(1 KB)
PDF
(1016 KB) (
343
)
1130
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
郑永红,刘金榜,罗耀超,邱利杰,仝晓博
目的 探讨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对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收治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6 例,其中男12 例,女24 例;患者年龄57~72岁,平均65.7岁。36例患者手术缝皮结束后于双膝关节腔内分别灌注氨甲环酸混合液(1.0 g氨甲环酸溶入50 mL生理盐水)和生理盐水,灌注氨甲环酸混合液的膝为观察组,灌注50 mL生理盐水的膝为对照组,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膝术后引流量,术后6周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引流量(256±213)mL均较对照组(489±265)mL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 例患者术后2 d~2周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DVT形成,术后6周随访未发现下肢DVT及PE发生。结论 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并且不会增加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2016 Vol. 22 (12): 1130-1132 [
摘要
] (
234
)
HTML
(1 KB)
PDF
(370 KB) (
333
)
1132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陈兵乾,薛峰 *,盛晓文,房小文,王正飞,钱宇峰
目的 研究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方法 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32 例,其中Ⅱ度损伤5 例,Ⅲ度损伤8 例,Ⅳ度损伤19 例;术中腓骨接骨板均放置在腓骨后侧,后踝21 例采用空心螺钉固定,6 例采用接骨板固定,术中均未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 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拆线。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14个月,平均12个月。1 例患者术后出现腓骨后侧疼痛,考虑为内固定所致的腓骨肌腱刺激征,待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后疼痛消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3 例,良8 例,差1 例,优良率为96.8%。结论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和固定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等优点。
2016 Vol. 22 (12): 1132-1134 [
摘要
] (
237
)
HTML
(1 KB)
PDF
(900 KB) (
267
)
1135
后踝至内踝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三踝骨折疗效及踝功能的影响
李永奎
目的 分析采用后踝至内踝的切开复位固定顺序治疗三踝骨折患者的短期疗效以及对踝功能的恢复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40 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临床样本,采用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后踝-外踝-内踝的复位固定顺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后踝-外踝-内踝的复位固定顺序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术中后踝复位次数及骨折愈合时间短期疗效评价指标进行观察。在患者术后3周、6周、12周、半年及1年后依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后踝复位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12周及术后半年时观察组患者AOF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后踝-外踝-内踝的复位固定顺序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减少复位次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改善预后关节功能,因而其可以作为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理想方案。
2016 Vol. 22 (12): 1135-1137 [
摘要
] (
237
)
HTML
(1 KB)
PDF
(359 KB) (
255
)
1137
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内翻畸形的发生和对后足功能的影响
沈超,周小小,高峰,王秀会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内翻畸形发生的原因和对后足疼痛和功能影响的关系。方法 选用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手术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52 例54 足进行随访,评估分析。其中男47 例49 足,女5 例5 足;年龄24~65岁,平均48.4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31 足,Ⅲ型21 足,Ⅳ型2 足。术后12~24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分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为12.8周。跟骨内翻角平均6.22°(0.7°~11.9°)。54足中跟骨内翻角大于6°的24例(其中10例大于9.11°),跟骨内翻患者AOFAS评分平均57分;VAS评分平均3分。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跟骨内翻的发生率比较高,主要是由于术者未重视跟骨内翻的预防和治疗。跟骨内翻是引起后足疼痛,关节僵硬、行走功能受限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6 Vol. 22 (12): 1137-1140 [
摘要
] (
297
)
HTML
(1 KB)
PDF
(606 KB) (
382
)
1140
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治疗成人轻中度踇外翻
周跃江,包洪卫,程彦骁
目的 探讨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治疗成人轻中度踇外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治疗的成人轻中度踇外翻病例18 例30 足,手术前后均摄X片,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54个月,平均32个月。根据AOFAS 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16 例28 足,良2 例2 足,优良率为100%。并发踇趾内侧麻木1 例,为皮神经损伤所致。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跖骨头坏死。结论 第1、2跖骨头间捆绑术是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2016 Vol. 22 (12): 1140-1142 [
摘要
] (
252
)
HTML
(1 KB)
PDF
(1006 KB) (
269
)
影像园地
1143
喙突下撞击综合征的MRI应用及分析
夏胜,徐斌,涂俊
目的 应用MRI对喙突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喙肱距离(coracoid humeral distance,CHD)及喙突指数(coracoid index,CI)进行测量,回顾性分析喙突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CHD及CI较正常肩关节有无明显差异性。方法 将30 例术前诊断和关节镜手术中确诊为喙突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MRI做为病例组,28 例正常肩关节MRI做为对照组,分别测量CHD及CI,比较两组CHD及CI的差异性。结果 病例组CHD平均为(6.81±1.42)mm,对照组平均为(10.17±1.19)mm;病例组CI平均为(14.77±4.88)mm,对照组平均为(9.92±2.27)mm,病例组与对照组的CHD、CI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喙突下撞击患者的喙肱距离较正常人狭窄,而喙突指数明显增大。CHD和CI的变异是喙突下撞击发生的重要原因,MRI是诊断喙突下撞击的重要方法。
2016 Vol. 22 (12): 1143-1145 [
摘要
] (
359
)
HTML
(1 KB)
PDF
(692 KB) (
309
)
短篇
1146
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
罗建成,王波,魏增永,乔木,方候平,王平
目的 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治疗老年退行性肩袖损伤患者19 例,男性8 例,女性11 例;年龄54~77岁,平均61岁;左肩7 例,右肩12 例。按照Cofield肩袖分类:其中小肩袖撕裂(小于1 cm)2 例、中肩袖撕裂(1~3 cm)13 例、大肩袖撕裂(3~5 cm)4 例、巨大肩袖撕裂0 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根据肩关节疼痛、功能、主动向前上举角度、肌力以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进行术前及终末随访评分,本组优12 例,良5 例,可2 例。结论 采用缝合桥技术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避免了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固定时张力过高,内排锚钉的松动、脱出。内外排之间不占用肩袖解剖止点的骨面,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促进肩袖修复作用、具有生物力学稳定、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等特点,有利于肩袖修复同时修复大结节囊变。
2016 Vol. 22 (12): 1146-1147 [
摘要
] (
239
)
HTML
(1 KB)
PDF
(644 KB) (
362
)
个案
1148
截肢术治疗血友病性假瘤1 例报告
芮敏,郑欣,孙少松,李成宇,庞勇,赵凤朝,郭开今 *
血友病是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缺陷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连锁隐性遗传病。血友病性假性肿瘤是血友病的罕见并发症,其在血友病患者中发病率约为1%~2%,由Starker在1918年首次报道,既往文献报道甚少。由于人们对该病临床特征及疾病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常误诊为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等疾病,本院于2015年5月收治1 例因膝、踝关节血友病假性肿瘤行截肢术治疗病例,术前经补充凝血因子以纠正凝血因子Ⅷ低下,术中仔细止血并严密缝合以防止形成皮下血肿;术后每12h复查血凝血因子水平,并及时调整凝血因子Ⅷ剂量。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皮下血肿等并发症。
2016 Vol. 22 (12): 1148-1149 [
摘要
] (
210
)
HTML
(1 KB)
PDF
(1006 KB) (
253
)
护理园地
1150
自体软骨细胞结合I型胶原蛋白三维支架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护理
张瑞英,林秀甜,刘沛珍,罗玉红,郑新意
目的 探讨自体软骨细胞结合I型胶原蛋白三维支架植入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科连续收治并采用自体软骨细胞结合Ⅰ型胶原蛋白三维支架,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共9 例。术前协助完善患者有关检查及临床功能评估,做好感染预防和心理护理;术后从深静脉血栓预防、疼痛管理、患膝冷敷治疗、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及康复计划的制定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术后2年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93.7±3.6)分、Lysholm评分(94.5±6.7)分、软骨修复组织的核磁共振评分(75.6±5.8)分。结论 合理护理和康复是自体软骨细胞结合I型胶原蛋白三维支架植入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方法并发症少,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2016 Vol. 22 (12): 1150-1152 [
摘要
] (
303
)
HTML
(1 KB)
PDF
(466 KB) (
333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