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特色栏目
合作企业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文章检索
2024年 30卷 4期
刊出日期:2024-04-28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289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在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赵昱,尹崑,赵瑞鹏,马永胜,段王平
由急性外伤性损伤所致的软骨损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其中急性髌骨脱位是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可致髌骨内侧和股骨外侧髁骨软骨损伤。针对有症状的局灶性软骨损伤,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建议对Ⅲ级或Ⅳ级的软骨损伤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微骨折技术、自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s surgery,OAT)及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等。其中微骨折技术是通过骨髓释放出的干细胞分化为纤维软骨实现软骨修复,这种纤维软骨表面粗糙,韧性较大,不利于关节长期活动;ACI和OAT首先需要获取自体软骨或软骨细胞,尽管这种修复方法较安全并且短期疗效较佳,但往往会出现供体部位持续疼痛、髌骨不稳、下跪或下蹲困难等手术并发症。
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OCA)用于治疗关节软骨损伤,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支持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有活力的透明软骨移植到较大缺损处是该手术的一大优势。移植物采用成熟的同种异体透明软骨填充缺损灶,具有生物力学特征,可以承受关节的力学负荷,同时移植物具有底层骨整合作用并可以锚定到周围的骨床中,进而恢复软骨的支撑作用。本综述重点介绍OCA在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中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术前辅助检查评估的最新进展。
2024 Vol. 30 (4): 289- [
摘要
] (
139
)
HTML
(1 KB)
PDF
(418 KB) (
131
)
293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在踝关节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飞,刘云翔*,陈崇伟,李昊,王东明,段王平
关节软骨缺乏神经和血管,损伤后难以自我修复,临床治疗较为棘手。踝关节由于活动大,软骨损伤的发病率非常高,小面积的踝关节软骨损伤,采用骨髓刺激术、自体骨软骨移植和自体软骨细胞植入治疗,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对于中、大面积的踝关节软骨损伤(>2 cm2),这些方法的治疗效果并不满意。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agraft transplantation,OCA)是从组织捐赠者获取整块软骨和软骨下骨,精确修补受损的关节软骨,适用于治疗中大面积的关节软骨损伤,从已有的文献看,治疗效果满意。本文对OCA治疗踝关节软骨损伤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开展OCA治疗踝关节软骨损伤提供参考。
2024 Vol. 30 (4): 293- [
摘要
] (
100
)
HTML
(1 KB)
PDF
(583 KB) (
85
)
临床论著
298
ASA分级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研究
王君,王郝
目的
探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关系,分析ASA分级对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ICU收治的146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资料,根据ASA分级分为ASA Ⅱ级组和ASA Ⅲ级组,其中ASA Ⅱ级组男性32例,女性51例;中位年龄87岁;ASA Ⅲ级组男28例,女35例;中位年龄86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SA分级与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的关系,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得出ASA分级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46例患者,其中发生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者13例,发生率为8.90%。与ASA Ⅱ级组比较,ASA Ⅲ级组患者的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率更高、住ICU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A分级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ASA分级可以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曲线下面积为0.770(P<0.05)。
结论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ASA Ⅲ级者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更高、住ICU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ASA分级对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4 Vol. 30 (4): 298- [
摘要
] (
84
)
HTML
(1 KB)
PDF
(546 KB) (
59
)
302
膝骨关节炎评分指数与冠状位生物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陈连伟,李啸,尹世林,孙志鹏,田鑫宇,杜双庆
目的
本研究通过分析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关节炎指数与冠状位下肢力线角度及腰椎生物力学因素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KOA提供新思路。
方法
选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三科门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267例KOA患者,其中男49例,女218例;年龄50~83岁,平均(61.55±8.72)岁。拍摄腰椎联合双下肢全长正位负重位X线片,观察腰骶偏移方向,测量冠状位下肢力线角度: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HKA)、机械轴偏移距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以及腰椎生物力学因素:腰骶偏移距离(lumbosacral offset distance,LOD)、腰膝偏移距离(waist and knee offset distance,WKOD),并对受试者进行WOMAC评分及基线资料记录,分析其与冠状位力线角度及腰椎生物力学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腰骶偏移方向与KOA疼痛严重侧存在相关性(P<0.05,r=0.569),LOD、WKOD、HKA、MAD、JLCA、病程与WOMAC评分均存在相关性(P<0.05,r值分别为:0.585、0.579、-0.156、0.173、0.175、0.189)。
结论
KOA患者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与腰椎重心的偏移及下肢力线角度存在相关性,KOA患者关节僵硬程度与病程存在相关性,其腰椎冠状位重心偏移是诱发或加重KOA的危险因素之一。
2024 Vol. 30 (4): 302- [
摘要
] (
102
)
HTML
(1 KB)
PDF
(1981 KB) (
111
)
306
不同麻醉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廖远平,曹国瑞,史小涛,王啸,邓婕,王怡璇,谭红略
目的
本研究主要评价不同麻醉方式,即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h,TKA)患者围术期失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接受初次单侧TKA的3 568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腰硬联合麻醉组966例,其中男210例,女756例;年龄45~85岁,平均(66.69±7.70)岁;全身麻醉组2 602例,其中男597例,女2 005例;年龄46~85岁,平均(66.63±7.56)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指标(诊断、并存疾病、血容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细胞比容、手术侧别、手术时间等),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率、引流量、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变化量等,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恶心呕吐、电解质紊乱等)的发生情况,最后评估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等康复指标及住院治疗费用等。
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组的围术期总失血量、血红蛋白最大变化量及血细胞比容最大变化量分别为(743.67±546.36)mL、(27.94±17.85)g/L、(0.14±0.05)L/L,全身麻醉组分别为(800.47±564.95)mL、(29.86±17.37)g/L、(0.14±0.06)L/L,前者均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在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率及引流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要略少于全身麻醉组(P=0.04),而术后1个月关节活动度及治疗费用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接受初次单侧TKA的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在控制围术期总失血量方面更有优势,也有利于缩短术后的康复时间,但对于术后关节活动度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2024 Vol. 30 (4): 306- [
摘要
] (
99
)
HTML
(1 KB)
PDF
(834 KB) (
63
)
311
基于CT数据六轴外固定架与内固定在矫正胫骨畸形中的应用
许兆辰,陈永程,张保刚,张萌,乔锋
目的
探讨基于CT数据六轴外固定架与内固定矫正胫骨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胫骨畸形矫正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选择分为内固定组30例,外固定架组30例。内固定组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2.83±7.73)岁。外固定架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1.17±8.4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截骨处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的影像学测量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6.97±1.69)个月。与内固定组比较,外固定架组的切口长度更短(P<0.05),截骨处愈合时间较长(P<0.05);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机械轴偏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股胫角(femoro tibial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tibial angle,LDT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双下肢长度差(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FTA、MPTA、LDTA、LDFA、JL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的MAD、LLD小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内固定组术后的MAD、FTA、MPTA、LDTA、JL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术后的MAD、FTA、MPTA、LDTA、JLCA、L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固定架与内固定矫正胫骨畸形具有相同临床疗效,但外固定架矫正畸形具有切口较小、创伤小、精确性高、可术后多次调整等优点,对于合并LLD者尤为适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4 Vol. 30 (4): 311- [
摘要
] (
66
)
HTML
(1 KB)
PDF
(1613 KB) (
103
)
317
两种锁定钢板治疗Rüedi 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比较
胡东,束伟平,陈志军,贡碧洲,周立建
目的
比较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variable angl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VA-LCP)与普通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Rüedi 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丹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8例Rüedi Ⅲ型Pilon骨折患者资料。其中17例采用VA-LCP内固定(研究组),男11例,女6例;年龄31~62岁,平均(46.3±6.7)岁。31例采用传统LCP内固定(对照组),男22例,女9例;年龄36~67岁,平均(48.7±7.6)岁。采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并发症、术后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2±4.4)个月。两组间年龄、性别、骨折侧别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放射学评价、骨折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踝关节AOFAS评分,研究组70~95分,平均(85.4±11.3)分,其中优1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踝关节跖屈36 °~51 °,平均(40.3±7.5)°,背伸16 °~25 °,平均(20.7±3.6)°。对照组56~94分,平均(81.2±14.6)分,其中优18例,良8例,可5例,优良率为83.9%;踝关节跖屈32 °~50 °,平均(37.4±8.5)°,背伸13 °~22 °,平均(18.1±3.6)°。两组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切口乙级愈合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1例,乙级愈合5例,神经激惹1例,肌腱激惹4例。研究组软组织并发症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A-LCP与LCP两种钢板在固定Rüedi Ⅲ型Pilon骨折时,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具体选择视骨折情况而定。
2024 Vol. 30 (4): 317- [
摘要
] (
86
)
HTML
(1 KB)
PDF
(2080 KB) (
154
)
临床研究
322
髋臼外缘缺损对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顾彬,王跃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探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生物型臼杯置入时初始稳定的髋臼缺损临界条件。
方法
利用计算机软件重建骨盆三维模型,设计不同的髋臼外缘缺损,并分别对不同的缺损模型进行力学加载,计算出不同缺损模型下髋臼杯的覆盖率以及臼杯相对宿主骨的临界微动位移。
结果
当α=-25 °时,臼杯相对宿主骨的最大微动位移为39 μm,髋臼覆盖率为67.1%,此时达到臼杯稳定的临界值。
结论
采用生物性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在无额外固定条件下,应保持髋臼杯骨覆盖率不低于67.1%,以保证正常步态下置入髋臼杯的初始稳定性。
2024 Vol. 30 (4): 322- [
摘要
] (
83
)
HTML
(1 KB)
PDF
(2007 KB) (
76
)
综述
326
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中α角的研究进展
栗智,刘学淼,万璞,田康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FAIS)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解剖异常疾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凸轮型(Cam型)、钳型(Pincer型)和混合型(Mixed型)。其中Cam型FAIS的特点是股骨头呈非球形和/或股骨头颈偏心距不足,导致股骨头颈交界处前上区的凸轮畸形在运动中撞击并滑入髋臼,造成盂唇与关节软骨损伤,引起继发性骨关节炎,对其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有望改善自然病史,因此准确地发现并评估凸轮畸形的大小和位置就非常重要。α角是评估股骨头颈交界处轮廓异常的量化参数,常用于诊断Cam型FAIS和评估其术后效果。然而,α角是从凸轮畸形的三维形状中提取出的二维图像信息,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并不能可靠地反映凸轮畸形的三维特征,准确的测量也仍然存在挑战。因此,本文就Cam型FAIS中α角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2024 Vol. 30 (4): 326- [
摘要
] (
87
)
HTML
(1 KB)
PDF
(1651 KB) (
157
)
330
近5年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机制及疗效综述
赵孔熙,孙可,石泽锋
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多因素的全关节疾病。近年来,生物疗法在治疗KOA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其中之一是通过向受累关节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Cohen等利用谷歌参数工具对公众热衷于KOA注射PRP的兴趣进行定量分析,证明自2009年来与PRP关节腔注射治疗KOA相关的谷歌搜索量显著增加。国外指南也肯定了PRP在治疗症状性KOA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对于治疗方案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本综述将详细介绍近5年来关于PRP治疗KOA的机制及临床研究,以供未来参考。
2024 Vol. 30 (4): 330-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523 KB) (
111
)
临床经验
335
“蛋壳”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PKP治疗中的应用
陈俊,王强,缪逸鸣,蒋晓伟,沈影超,江文涛
目的
探讨“蛋壳”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方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椎体功能、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自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常熟市中医院OVCF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56~79岁,平均为(67.86±5.04)岁。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57~78岁,平均为(67.03±5.17)岁。对照组采用常规PKP治疗,研究组采用“蛋壳”技术的PK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百分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5±1.25)个月。术后14 d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伤椎Cobb角、ODI指数较对照组低,伤椎前缘百分比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35%)较对照组(23.53%)低(P<0.05)。
结论
“蛋壳”技术的PKP治疗方案可改善OVCF患者椎体功能,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
2024 Vol. 30 (4): 335- [
摘要
] (
92
)
HTML
(1 KB)
PDF
(1442 KB) (
76
)
339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修复肩胛下肌肌腱撕裂的疗效
崔鹏,果森,曲峰,沈松坡,王国栋,董岩,周敬滨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使用双排锚钉固定技术修复肩胛下肌肌腱撕裂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纳入2016年3月至2022年8月北京同仁医院骨科收治的65例单纯或伴有肩胛下肌肌腱撕裂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应用双排锚钉固定技术修复治疗,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41~74岁,平均(60.30±10.28)岁。根据Lafosse分型,Ⅱ型31例,Ⅲ型25例,Ⅳ型9例。患者均有肩关节疼痛症状,Lift-off试验、熊抱试验、压腹试验阳性。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evaluation form,ASES)评分。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再撕裂等相关并发症发生。65例中61例获得随访,4例因患者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失访。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17.37±8.0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肩关节主动内旋改善,Lift-off试验、熊抱试验、压腹试验均为阴性。VAS(0.92±0.69)分,Constant-Merly评分(88.66±4.45)分,ASES评分(89.39±4.52)分,均优于术前(P<0.05)。
结论
肩关节镜下通过带线锚钉双排固定技术可解剖修复损伤的肩胛下肌肌腱,具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024 Vol. 30 (4): 339- [
摘要
] (
83
)
HTML
(1 KB)
PDF
(2915 KB) (
111
)
343
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联合Remplissage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效果评价
吴林波,张欣,王晓帅,杨森,崔宏刚,李亦丞,赵旭军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联合Remplissage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1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19~44岁,平均(26.9±6.3)岁;左肩11例,右肩20例;运动伤23例,交通事故伤6例,其他伤2例;脱位次数3~8次,平均(5.1±1.6)次;末次脱位至手术时间2~13 d,平均(4.3±2.7)d。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为(18.0±2.7)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evaluation form,ASES)为(64.8±4.1)分。前屈上举角度为(168.8±4.7)°,外展外旋角度为(80.3±5.3)°。所有患者均通过肩关节CT三维重建确诊为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并接受关节镜下Remplissage术联合Bankart修复术。随访评估患者再脱位发生率、UCLA评分和ASE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水平。
结果
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7个月,平均(17.1±4.1)个月。随访期间再脱位2例,其中半脱位1例,完全脱位1例。术后UCLA评分为(30.1±2.1)分,ASES评分为(87.1±4.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前屈上举角度为(170.0±4.9)°,外展外旋角度为(77.0±4.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联合Remplissage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不影响肩关节外旋功能,有助于患者重返体育运动。盂肱关节骨缺损程度的准确评估不仅对术式的选择至关重要,而且还可降低复发率。
2024 Vol. 30 (4): 343- [
摘要
] (
79
)
HTML
(1 KB)
PDF
(2975 KB) (
95
)
348
高频超声与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腕管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叶新燕,陈德松,刘剑飞
目的
观察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诊治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依据。
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台州章氏骨伤医院收治的45例53侧CTS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12例,女33例;年龄39~55岁,平均(45.13±5.59)岁。均行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相结合的优势。
结果
神经电生理检查:阴性6侧;阳性47侧,阳性率为88.68%,其中轻度者14侧,中度者22侧,重度者11侧。高频超声检查:阴性2侧;阳性51侧,阳性率为96.23%,其中轻度者21侧,中度者12侧,重度者18侧。
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对CTS的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作为对CTS诊断的重要补充。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使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显著提高,可为临床治疗CTS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以便选择更佳的治疗方案。临床查体、神经电生理、高频超声检查三结合是诊断CTS的最好方法。
2024 Vol. 30 (4): 348- [
摘要
] (
69
)
HTML
(1 KB)
PDF
(340 KB) (
57
)
350
股骨近端转子间旋转楔形截骨在髋臼周围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
郭海涛,宫先旭,刘曙光,梅玉峰,彭侃,李军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转子间旋转楔形截骨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中的应用。
方法
收集2022—2023年西安市红会医院风湿免疫关节矫形科收治的发育性DDH患者共5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4~38岁,平均(30.12±6.58)岁。5例患者均为单侧手术。术中先行PAO术,待螺钉固定后,透视假斜位,见股骨头的前覆盖仍不足,遂考虑行减少股骨颈前倾角的股骨近端截骨术(proximal femoral osteotomy,PFO)。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ral edge angle,LCEA)、髋关节假斜位上的前侧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ral edge angle,ACEA)、Tnnis角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国际髋关节功能(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分。
结果
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6±1.14)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时,X线片示截骨处均已完全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髋关节LCEA、ACEA、Tnnis角、髋关节Harris评分、iHOT-12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均>90分,iHOT-12评分均>85分。
结论
PFO术中采用股骨近端转子间旋转楔形截骨的手术技术,可以相对简单地矫正DDH患者较大的股骨侧畸形,辅助PAO使髋臼对股骨头的包裹更加充分。
2024 Vol. 30 (4): 350- [
摘要
] (
78
)
HTML
(1 KB)
PDF
(3238 KB) (
118
)
354
髋关节镜下“8”字缝合关节囊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中的应用
寇文冠,马晨,柯磊,刘东帅,张月震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下“8”字缝合关节囊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合并盂唇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96例拟行髋关节镜治疗的FAI合并盂唇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8”字缝合关节囊,男28例,女20例;年龄32~56岁,平均(42.65±6.09)岁;病程1~9个月,平均(5.02±1.35)个月;分型:凸轮型26例,钳夹型10例,混合型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技术缝合关节囊,男30例,女18例;年龄30~55岁,平均(42.95±6.12)岁;病程2~10个月,平均(5.32±1.42)个月;分型:凸轮型29例,钳夹型12例,混合型7例。比较两组术后髋关节内旋-外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髋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再翻修情况。
结果
观察组缝合时间、手术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髋关节内旋-外旋ROM,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非关节炎髋关节评分(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髋关节日常活动结果评分(hip outcome score-activity daily,HOS-ADL)均较术前增加(P<0.05),α角、髋臼中心边缘角(central edge,CE)均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HHS、NAHS和HOS-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α角、CE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率和再翻修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髋关节镜下“8”字缝合关节囊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髋关节功能。
2024 Vol. 30 (4): 354- [
摘要
] (
92
)
HTML
(1 KB)
PDF
(3579 KB) (
110
)
359
可吸收流体明胶联合氨甲环酸对TKA围术期失血的影响
游昊明,郑派,李俊杰,彭家园,黄勇
目的
对比分析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SurgifloTM)联合氨甲环酸与单独氨甲环酸对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术期失血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初次TKA患者资料。对照组32例,围术期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止血,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50~70岁,平均(62.69±4.04)岁。观察组32例,应用SurgifloTM联合氨甲环酸止血,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2~77岁,平均(65.25±7.01)岁。比较两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以及围术期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
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及术后第1天、第3天的红细胞压积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溶指标、输血率及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住院时间7~14 d。两组各有1例肌间静脉血栓;64例均未出现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或愈合延迟等情况,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
SurgifloTM联合氨甲环酸较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更有助于减少TKA围术期的出血量,减少术后输血需求,且不增加血栓形成及其他不良事件的风险。
2024 Vol. 30 (4): 359- [
摘要
] (
83
)
HTML
(1 KB)
PDF
(2027 KB) (
94
)
364
外侧腓肠豆骨动态卡压致腓总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
王振中,马立峰,朱瑾,王海华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外侧腓肠豆骨动态卡压导致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例因外侧腓肠豆骨动态卡压导致的腓总神经损伤接受手术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8~42岁。6例患者通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辅助检查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术中明确外侧腓肠豆骨存在动态卡压腓总神经的情况,通过切除腓肠豆骨,松解腓总神经解除卡压。
结果
2例患者在术后当晚可完全伸直膝关节,而无足背及小腿前外侧感觉麻木。6例患者术后2周伤口均顺利愈合,术后4周复查,术前主诉的症状均消失,直腿抬高试验不能诱发出感觉麻木,基本能完成跟足站立及行走动作。仅1例患者伤口周围疼痛,但无神经症状,经保守治疗缓解。
结论
外侧腓肠豆骨动态卡压腓总神经主要靠临床查体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是最为客观的检查手段;手术切除外侧腓肠豆骨可解除神经的动态卡压,手术疗效确切。
2024 Vol. 30 (4): 364- [
摘要
] (
74
)
HTML
(1 KB)
PDF
(2387 KB) (
82
)
367
改良FIFA11+康复方案在全镜下踝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术后的应用
李宝,林欣其,段英超,李灏坤,李涵,杜树远,刘欣伟
目的
探讨改良“FIFA11+”康复方案应用于踝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训练伤致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89例,均行踝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缝线增强修补术。按术后康复方案分为观察组(改良FIFA11+康复方案联合常规康复方案)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方案)。观察组43例,男41例,女2例;年龄19~40岁,平均(27.97±6.24)岁。对照组46例,男44例,女2例;年龄20~37岁,平均(28.45±5.76)岁。比较两组患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肢体对称指数(limb symmetry index,LSI)、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评分、Berg平衡量表、术后重返生活/运动人数比例及康复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9个月,平均(10.83±2.32)个月。两组术后各评分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评分、Berg平衡量表、LS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LS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重返生活、运动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康复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
改良“FIFA11+”康复方案有益于踝关节镜术后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和重返运动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推荐临床中应用。
2024 Vol. 30 (4): 367- [
摘要
] (
78
)
HTML
(1 KB)
PDF
(3992 KB) (
146
)
372
小切口+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石守印,海拉提·巴合提,孙俊刚,周文正
目的
探讨小切口+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16~52岁,平均(32±5)岁。采用小切口+改良Kessler缝合法完成跟腱断端缝合修复,手术前后采用Arner-Lindholm跟腱功能评定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患者关节功能。
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患者切口均愈合,无皮肤坏死和跟腱外露,未出现切口感染和腓肠神经损伤症状,至随访结束未出现跟腱再次断裂。末次随访Arner-Lindholm跟腱功能评分:优20例,良4例。末次随访AOFAS评分:优20例,(95±5)分;良4例,(80±5)分;总分平均为(87.5±5)分。
结论
小切口+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2024 Vol. 30 (4): 372- [
摘要
] (
101
)
HTML
(1 KB)
PDF
(4163 KB) (
92
)
个案
375
大腿增生性肌炎诊治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齐典文,狄鹤轩,赵茗,王赟,修小斐
增生性肌炎(proliferative myositis,PM)是一类发生在肌肉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软组织肿瘤分类(2020版)》,PM属于纤维母细胞与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类的良性肿瘤,“国际疾病肿瘤学分类”编码为8828/0。其实质是肌纤维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炎症,并非肌纤维本身的炎症。2023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1例PM相关患者,现报告如下。
2024 Vol. 30 (4): 375- [
摘要
] (
80
)
HTML
(1 KB)
PDF
(7454 KB) (
20
)
378
2例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发乳糜漏的临床特征分析
张聃,史明,张文捷,汪丽伟,罗满,张勇
近年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随着该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手术并发症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椎体终板损伤和融合器沉降等。淋巴漏是腹部手术中较为少见的并发症,其中腹部乳糜漏作为淋巴漏的特殊形式,主要由乳糜池周围淋巴管破裂所引发,使得腹腔引流出现乳白色或乳糜样液体。乳糜漏在OLIF手术中较罕见,目前文献中鲜有报道。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出现过2例OLIF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现报告如下。
2024 Vol. 30 (4): 378- [
摘要
] (
86
)
HTML
(1 KB)
PDF
(3297 KB) (
142
)
临床论著
381
医生对手术牵引体位的要求及医护配合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赵丹,胡雁真,夏京花,胡芮,郭榕晨,鲁雪梅
目的
调查中国骨科医生在股骨骨折手术牵引体位摆放的要求及医护配合的需求,为促进医护合作,协同管理术中牵引体位,避免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骨科医生对牵引位管理的态度及需求问卷,邀请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骨科排名前10名及获提名的16家医院骨科医生参与调查。
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回完整问卷184份。参与调查的骨科医生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以男性、骨干力量为主。73.91%(136/184)的医生赞同术中骨科牵引体位摆放需医护共同配合;医生对上肢、健侧下肢、患侧下肢的摆放要求各不相同,92.93%(171/184)的医生对健侧下肢的摆放更为关注;对于解除下肢牵引力的时机,有61.96%(114/184)的医生认为达到固定效果后应及时解除,其余医生认为完成内固定物置入/开始缝合/缝合完毕时解除;61.41%(113/184)的医生认为有必要测量牵引力大小,且72.83%(134/184)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对牵引时间计时;77.72%(143/184)的医生担心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当手术团队中护士对体位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或建议时,98.37%(181/184)的医生会通过沟通考虑采纳护士的建议。
结论
骨科医生担心骨科牵引体位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对于体位摆放的细节意见不统一,应信赖护士对体位管理的意见;面对医生不同的体位摆放要求,手术室护士需提高对骨科牵引体位管理能力及专科知识储备,积极有效沟通,为降低体位并发症做出积极努力。
2024 Vol. 30 (4): 381- [
摘要
] (
72
)
HTML
(1 KB)
PDF
(514 KB) (
64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