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1年 27卷 12期
刊出日期:2021-12-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临床论著
1057 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治疗TLICS 4分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对比
翁友林,李祖涛,蔡昱,孙俊刚,徐江波
目的  探讨经皮与Wiltse入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thoracolumbar injury 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TLICS)评分4分的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其中64例符合研究标准纳入研究。采用成组匹配分组,分为经皮伤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组(经皮组)和Wiltse入路伤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组(Wiltse入路组),其中经皮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1~55岁,平均(36.42±6.31)岁;术前后凸Cobb角18°~35°,平均(24.72±4.64)°。Wiltse入路组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9~52岁,平均(38.52±6.62)岁。术前后凸Cobb角20°~36°,平均(25.72±5.14)°。所有纳入研究病例均采用经伤椎6枚椎弓根螺钉置钉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大小、住院天数、术中透视次数,术前1 d及术后1 d、3 d、7 d、14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及术后1年后凸Cobb角,术后1年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5.62±3.76)个月。两组病例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大小、住院天数、术前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及术后1 d、3 d、7 d、14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经皮组明显多于Wiltse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且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随访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与Wiltse入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TLICS 4分的胸腰段骨折方面近期疗效相当,但Wiltse入路组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且术后Cobb角恢复更好,是否存在远期差异,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
2021 Vol. 27 (12): 1057-1063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3603 KB)  ( 148 )
1064 基于Mimics三维重建个性化锁骨钩钢板塑形技术及疗效分析
盛亚超,王冰,袁鑫鑫 *,朱裕成,郑红兵,杨春,王杨,王博,陈浩,董真
目的 利用Mimics软件对肩锁关节结构行三维重建及测量,进而量化指导锁骨钩钢板塑形,并与传统经验性塑形钢板比较研究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骨科连续收治4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7月以后的24例作为实验组,2019年7月以前的18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25~63岁,平均(44.9±11.1)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利用Mimics软件术前三维重建并测量健侧肩锁关节区α、β、γ角和A~A'长度四个参数,从而量化指导钢板个性化塑形。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年龄23~62岁,平均(44.1±12.0)岁;左侧8例,右侧10例。由医生依据经验对锁骨钩钢板塑形。两组患者均采用Constan-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对手术前、后肩功能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肩关节功能评分及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3d肩关节功能评分及NR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NRS疼痛评分较术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01),实验组较对照组NRS疼痛评分更低(P<0.05、P<0.05、P<0.05);术后1、3、6个月实验组功能恢复均更显著(P<0.01、P<0.01、P<0.05)。结论 术前利用Mimics软件测量α、β、γ角和A~A'长度量化指导锁骨钩钢板塑形,可显著降低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肩部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2021 Vol. 27 (12): 1064-1095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3368 KB)  ( 158 )
1070 身体质量指数对直接前路假体植入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那馨宇,王浩君,李永江,赵启瑞,王文波 *
目的 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会对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假体植入和术后并发症造成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我科行DAA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4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照中国BMI分级分为4组,低体重组:BMI<18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低体重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51~65岁,平均54岁。正常体重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9~64岁,平均56岁。超重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48~62岁,平均57岁。肥胖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52~60岁,平均53岁。比较各组间假体植入影像学评估指标、手术情况及术后3个月的早期并发症。结果  在假体植入情况中,所有患者髋臼假体前倾角的平均值为20.10°,随着BMI的升高,髋臼假体前倾角在各组间逐渐增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97.24%髋臼前倾角都处于安全区范围内;髋臼假体外展角、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偏心距变化、双下肢长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更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队列中共5例患者发生了术中骨折,3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无脱位及深部感染病例,各组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第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患者在行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手术难度增加,髋臼假体植入时前倾角有偏大趋势,但是不会降低假体植入的安全性。面对非病态肥胖患者,DAA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2021 Vol. 27 (12): 1070-1075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1275 KB)  ( 134 )
1076 关节镜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杨伟铭,曹学伟,赵彩琼 *
目的 探讨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髋关节镜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诊断为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平均(32.8±10.8)岁。30例患者在髋关节镜下行盂唇修复术、髂前下棘成形术及股骨成形术。术前利用X线片、三维CT和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诊断,术后复查CT了解减压情况。选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日常活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ip outcome scor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HOS-ADL),体育运动专用髋关节评分(hip outcome score-sports specific subscale,HOS-SSS)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随访(10.2±5.6)个月。CT提示该组患者均为髂前下棘Ⅱ型增生。患者术前HOS-ADL、HOS-SSS、mHHs评分分别为(50.8±8.3)分、(42.6±10.5)分、(60.5±13.5)分,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86.3±9.6)分、(83.8±8.5)分、(85.6±10.2)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术前VAS评分为(5.4±3.5)分,术后6个月时为(1.6±0.8)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结论 利用髋关节镜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能对髂前下棘充分减压并可有效缓解症状,其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2021 Vol. 27 (12): 1076-1079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1857 KB)  ( 149 )
1080 前交叉韧带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短期临床疗效研究
何嘉炜,张克远 *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与联合不同方式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重建治疗ACL损伤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运动医学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79例ACL损伤患者,均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男65例,女14例;年龄17~58岁,平均(29.53±10.19)岁。79例中25例行ACL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组),24例行ACL联合ALL自体腘绳肌腱重建(B组),18例行ACL联合ALL髂胫束重建(C组),12例行ACL联合ALL同种异体腘绳肌腱重建(D组)。术前及术后对所有患者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运动时膝关节稳定性/急转身转向功能(knee stability in sports/cutting-pivoting ability,KSS/CPA)评级,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术后采用6阶段康复方案。观察比较四种术式治疗ACL损伤的短期临床效果。结果 本研究79例患者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4.27±3.19)个月。四组患者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四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Lachman试验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术前及麻醉前查体四组患者均为高级轴移(≥Ⅱ级),末次随访时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组4例Ⅰ级轴移,三个联合重建组均消除轴移,四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ACLR组与三组联合重建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重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Lysholm评分及KSS评级较术前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A评级中三个联合重建组均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纯ACLR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OOS各子项评分与术前比较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联合重建组在日常生活、运动娱乐、生活质量三个子项评分中优于单纯ACLR组(P<0.05),联合重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ACLR,ACL损伤的患者联合ALL重建短期内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更适用于对膝关节旋转功能要求较高的人群。ALL加强技术与重建技术在短期术后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
2021 Vol. 27 (12): 1080-1086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2148 KB)  ( 178 )
       临床研究
1087 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区域和安全区对比分析
聂志豪 1,杨朝晖 2*,聂博渊 3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区域并比较其与桡骨小头安全区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40例患者资料,男31例,女9例;年龄18~69岁,平均(38±13)岁。对桡骨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将桡骨小头拟合为圆,3名观察者分别测量骨折起始线角度、骨折终止线角度及骨折范围。将桡骨小头拟合圆划分为每个10°的扇形,统计每个10°扇形区域包含多少例骨折,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与桡骨小头外侧110°的安全区域进行对比。结果 Mason 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常发区为30°~120°,其39%(35°)的区域位于安全区,61%(55°)位于非安全区;不易骨折区为210°~270°,其均位于非安全区。平均区为2°~153°,其42%(63°)的区域位于安全区,58%(88°)位于非安全区。结论 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区域主要位于前外侧和前内侧,而安全区位于前外侧和后外侧,证明桡骨小头骨折常累及非安全区,测量结果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提供了直观的指导数据。
2021 Vol. 27 (12): 1087-1101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1252 KB)  ( 115 )
1091 CT测量高原藏族成人股骨后髁角的临床研究
李嘉,冯品,邓立庆,田臻,欧阳翔宇,黄奇 *,高峰
目的 CT测量中国高原地区藏族健康成年人股骨后髁角,比较藏族和汉族成年人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差异并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体检健康的藏族成年志愿者55例110膝,男30例(60膝),女25例(50膝);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2.19±11.15)岁;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0.75mm扫描及三维重建,将获得的影像资料导入Auto Cad 2012及Camera Measure 2.1.3.250软件进行测量,获得评估股骨髁旋转角度的数据,分组后与其他文献比较,分析藏汉民族包括股骨后髁角在内的股骨远端旋转角度的差异。结果 藏族成人PCA平均(3.16±0.55)°;男性平均(3.32±0.54)°,女性平均(2.97±0.50)°;左膝平均(3.17±0.60)°,右膝平均(3.15±0.53)°。髁扭转角(condylar torsion angle,CTA)平均(6.26±0.77)°;男性平均(6.28±0.80)°,女性平均(6.25±0.75)°;左膝平均(6.28±0.78)°,右膝平均(6.25±0.78)°。PCA、CTA在性别和左右两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condylar shaft angle,CSA)平均(3.10±0.41)°;男性平均(2.95±0.40)°,女性平均(3.27±0.37)°;左膝平均(3.27±0.37)°,右膝平均(3.10±0.44)°。CSA在性别上比较,女性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原地区藏族成人PCA与国内文献报道中汉族成人角度近似,符合汉藏同源的观点。藏族PCA有性别差异,高原藏族成年男性全膝关节置换中仍适用股骨远端截骨外旋3°的标准,女性是否适合这个标准有待验证。
2021 Vol. 27 (12): 1091-1095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959 KB)  ( 143 )
       实验研究
1096 一种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李成立 1,2,曲军杰 1,陈松 2,张为 2*
目的 建立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大鼠模型,并探讨不同压迫程度脊髓病变与椎间盘内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三组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轻度压迫模型组(n=30)、重度压迫模型组(n=30)。于大鼠C5~7节段椎板下方,分别植入两种尺寸的水凝胶压迫材料,建立轻度、重度压迫两组模型;对照组不置入水凝胶。在术后第4、8和12周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斜板爬坡试验,处死后取C5~7节段椎间盘和脊髓部分,采用HE染色对受压脊髓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transferase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对脊髓凋亡情况进行测定;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C5~7椎间盘内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33和IL-6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斜板爬坡试验,对照组术前与术后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重度压迫模型组术后8周和12周大鼠所能承受的斜板角度均有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标本HE染色发现,术后第4周轻度、重度压迫模型组与术前相比,脊髓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周和12周受压脊髓出现神经元细胞变性、皱缩、脱髓鞘及空泡变性,随着压迫时间延长和程度增加而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测的轻度、重度压迫模型组中的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8周和12周轻度、重度压迫模型组小鼠椎间盘中的IL-1β等炎性因子的mRNA和蛋白含量均呈高表达水平,且表达水平随压迫程度和造模时间而上调。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为压迫材料可成功建立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性大鼠模型。模型大鼠的脊髓损伤程度随压迫时间延长和程度增加而加重,轻度、重度压迫模型组椎间盘组织中各炎症因子均呈高表达,且随着退变的程度和压迫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2021 Vol. 27 (12): 1096-1101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2439 KB)  ( 111 )
1102 miR-140-3p靶向凋亡基因BAX减轻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
王燚伟,田永利 *,马广恩,张永占
目的 研究微小RNA(microRNA,miR)-140-3p靶向凋亡基因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al X protein,BAX)减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诱导软骨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骨关节软骨细胞ATDC5,采用不同浓度IL-1β(0、1、5、10ng/mL)处理后检测miR-140-3p、BAX的表达水平;10 ng/mL IL-1β处理的同时转染阴性对照(NC)miR或miR-140-3p、感染NC腺病毒或BAX腺病毒,检测细胞存活率、凋亡率、miR-140-3p、BAX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0-3p靶向BAX的作用。结果 不同浓度IL-1β处理的ATDC5细胞中miR-140-3p表达降低、BAX表达增加(P<0.05);miR-NC+IL-1β组的存活率、miR-140-3p表达水平低于miR-NC组,凋亡率、BAX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高于miR-NC组(P<0.05);miR-140+IL-1β组的存活率、miR-140-3p表达水平高于miR-NC+IL-1β组,凋亡率、BAX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低于miR-NC+IL-1β组(P<0.05);miR-140+Ad-BAX+IL-1β组的存活率低于miR-140+Ad-NC+IL-1β组,凋亡率、BAX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高于miR-140+Ad-NC+IL-1β组(P<0.05)。结论 在IL-1β诱导软骨细胞损伤模型中miR-140-3p起到保护作用,靶向BAX并抑制细胞凋亡是相关的分子机制。
2021 Vol. 27 (12): 1102-1116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1227 KB)  ( 144 )
       综述
1107 脊柱术后感染的诊治进展
赵石好 1,2,陈国周 1,董俊杰 2,李昊天 2,陈凌强 2,杨晋 2,龚志强 2,王兵 2*
随着人口老龄化,脊柱相关疾病也日益增加,由于脊柱内固定技术及内植物的运用持续发展,使手术治疗广泛开展,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也随之增多。脊柱术后SSI是指术后发生于脊柱切口(表面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浅表感染)、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深部感染)。脊柱术后SSI是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2%~20.0%,对预后有破坏性影响:增加了手术失败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因此,探索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脊柱术后SSI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关于标准治疗指南尚无共识。本文通过阐述脊柱术后SSI的常见危险因素及致病菌、诊断、治疗、预防等,可以为脊柱外科医生在围手术期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并有效降低感染率、增加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等。
2021 Vol. 27 (12): 1107-1111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471 KB)  ( 172 )
1112 步态分析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应用
王奇奇,徐朱杰,冯德宏,周一逸,刘仪 *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结构韧带,也是膝关节最常见的损伤韧带。ACL起自胫骨髁间隆突的前方内侧,与外侧半月板前角接合,斜向后上方外侧,纤维呈扇形附着于股骨外侧髁内侧,主要参与控制膝关节前向稳定和旋转稳定,其损伤多见于年轻的运动人员。随着我国近年来竞技体育的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ACL损伤的患者也越来越常见,而导致ACL损伤的高危行为主要包括跳跃后着陆、飞奔急停、突然转向等。
为了更精准的剖析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异常步态模式,步态分析法逐渐被引入到相关的领域,并成为了科学评价ACL损伤的手段之一。既往研究表明,ACL损伤患者的步态模式将发生改变,通过研究患者的步行规律和步相差异可以准确揭示疾病与步态的关系。步态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即通过目测,观察受试者自然步行时的姿态,结合经验或通过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定量分析则是借助步态分析系统,采集行走时的各项数据,并经由专业的分析软件评估步态情况。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检索阅读,现对步态分析在ACL损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2021 Vol. 27 (12): 1112-1116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457 KB)  ( 229 )
1117 合并血友病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研究进展
余鹏 1,孙长鲛 2*,蔡谞 2
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其由于缺乏凝血因子Ⅷ(FⅧ)或凝血因子Ⅸ(FⅨ),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即使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血友病根据血浆因子水平6%~40%、1%~5%或小于1%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在FⅧ或FⅨ只有正常活性1%的重度血友病患者中,每年可能会频繁发生20~30次关节出血事件。
终生因子替代疗法对于延长血友病患者预期寿命并减少肌肉骨骼出血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治疗因子剂量不足,药物依从性差或对因子产生靶向因子Ⅷ或Ⅸ的抗体(抑制剂作用),肌肉骨骼出血等并发症仍可能发生。血友病患者关节出血的最常见部位是踝、肘和膝关节,关节内反复出血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急慢性疼痛、软骨损伤、关节退变和功能丧失,并最终演变成严重的骨关节炎。目前已经发现有90%的血友病患者在发病30年后会发展为血友病性关节炎。对于血友病性慢性滑膜炎,化学和放射性核素滑膜切除术可以延缓发展为血友病性关节炎;对于严重的血友病性关节炎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病患者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血友病患者TKA围术期管理、术中注意事项、假体选择、术后康复及相关并发症的最新文献进行综述。
2021 Vol. 27 (12): 1117-1121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440 KB)  ( 139 )
       临床经验
1122 双平面穿刺与单平面穿刺对骨水泥分布的影响
吴树华,王遥伟,束晖,张华俊,贺双军
目的  探讨双平面穿刺与单平面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骨水泥分布情况。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丹阳市人民医院因OVCF接受PVP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双平面穿刺行PVP治疗,男10例,女20例,年龄60~90岁,平均(74.2±12.5)岁;对照组采用常规单平面穿刺行PVP治疗,男8例,女22例,年龄63~88岁,平均(75.2±9.8)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骨水泥弥散情况:采用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与上下终板关系、骨水泥分布指数进行量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间和骨水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单平面穿刺骨水泥终板分布佳18例,不佳12例,双平面穿刺骨水泥终板分布佳26例,不佳4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平面穿刺骨水泥分布指数,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5例,Ⅴ级7例,双平面穿刺骨水泥分布指数,Ⅱ级1例,Ⅳ级10例,Ⅴ级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平面穿刺比较,双平面穿刺的椎体能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分布,对于行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2021 Vol. 27 (12): 1122-1124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1941 KB)  ( 108 )
1125 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及相关并发症分析
秦世强 1,孙宇庆 2*,倪文卓 1,刘亚军 2,吴静晔 2,张巨龙 1,卢志 1,刘雪冬 1
目的 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过程中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采取OLIF技术治疗的16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男76例,女89例,年龄46~82岁,平均(63.40±8.11)岁。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后临床疗效;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1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完整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27.9±17.6)min,出血量(489.3±157.2)mL,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3.5±5.4)个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由术前(8.2±1.3)分下降到(1.6±0.6)分(P=0.003);下肢痛VAS评分由术前(7.9±1.1)分降低到末次平均随访(2.5±1.5)分(P=0.002);ODI指数由术前(45.2±10.9)%下降到(11.2±4.9)%(P=0.004)。并发症:左髋部不适9例(5.5%);腰丛神经损伤(表现髂腰肌/股四头肌乏力)4例(2.4%),发生于多节段手术病例;术中腹膜破裂5例(3.1%);节段血管出血2例,微小血管出血9例,发生率6.7%;终板骨折4例(2.4%);切口感染0例;腹膜后血肿1例(0.6%);交感神经损伤13例(7.9%);融合器松动移位12例(7.3%);末次随访椎间未融合6例(3.6%);总并发症发生率39.4%。结论 OLIF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效果确切,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可为临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提供新选择。
2021 Vol. 27 (12): 1125-1130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4442 KB)  ( 132 )
1131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
张伟 1,程芳斌 1*,刘刚义 2,车永琦 1,王怀龙 1,王恒 1,刘壮 1
目的 总结分析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对收治的30例指体软组织缺损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1岁,平均(38±9)岁。末节指腹部缺损16例,近、中节指腹部缺损14例。合并指骨骨折15例,合并屈指肌腱缺损18例,合并指固有动脉损伤/缺损及指固有神经损伤/缺损10例。创面大小1.5 cm×2.0 cm~2.0 cm×3.0 cm,皮瓣切取大小1.8 cm×2.5 cm~2.5 cm×3.5 cm。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 3例皮瓣术后出现张力性水疱,间断拆除缝线好转,1周后消退。其余27例皮瓣成活良好,供、受区伤口I期愈合。随访5~14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皮瓣色泽、外形满意,质地良好,与周围皮肤相似,并恢复保护性感觉。患指屈伸功能正常,两点分辨觉为8~12 mm。依中华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26例,良3例,可1例。供区无功能影响。结论 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血管恒定、吻合口径相当,供、受区组织结构相近,修复后指体外形及功能良好,是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术式之一。
2021 Vol. 27 (12): 1131-1143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1603 KB)  ( 114 )
1134 数字虚拟手术辅助股骨骨折畸形愈合力线矫正
苗卫华,李康,王宏
目的 探讨数字化虚拟手术技术在股骨骨折畸形愈合力线矫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陈旧性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病例5例,均为伤后牵引治疗或石膏固定,未行手术治疗,骨折畸形愈合,力线异常,继发膝关节疼痛。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35~68岁,平均(51.20±14.23)岁;股骨中远段3例,中段2例。所有病例行CT扫描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骨折畸形节段成角及旋转度数,设计截骨线及截骨块,虚拟截骨及复位和内固定。依据虚拟测量结果指导手术操作。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股骨冠状面畸形角、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机械轴偏离度(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的变化。结果 所有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截骨与术前规划一致,手术出血少,时间短,无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年复查X线,骨折均完全愈合,下肢力线良好,膝关节功能良好,股骨冠状面畸形角、HKA、MAD及KSS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数字虚拟手术快速重建股骨骨折畸形,精准确定最佳截骨角度,模拟手术复位及固定,恢复最佳肢体力线,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术前辅助规划工具。
2021 Vol. 27 (12): 1134-1137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1303 KB)  ( 154 )
1137 关节镜下“隧道式”减压结合Inside-out缝合术治疗外侧半月板囊肿的疗效分析
王志学,姬振伟,吴鹏,张智翔,冯重阳,丁勇 *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隧道式”减压结合Inside-out(由内向外)缝合技术治疗外侧半月板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外侧半月板前角和体部囊肿患者2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16~63岁,平均(33.1±13.0)岁。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26个月,平均(11.0±7.0)个月。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后行关节镜下探查,对半月板囊肿进行“隧道式”减压及Inside-out缝合修复。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及膝关节核磁共振影像,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分级评定。结果 2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19.4±6.7)个月。术后无一例出现半月板囊肿复发。Lysholm评分术前(71.0±7.9)分,末次随访时(94.7±4.3)分;IKDC评分术前(71.6±5.6)分,末次随访时(91.8±3.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效果评定优10例,良12例,一般5例,差1例。结论  关节镜下“隧道式”减压结合Inside-out技术治疗半月板囊肿效果良好,其中“隧道式”减压可最大限度减少对半月板组织的损伤,Inside-out技术可有效封闭囊腔,促进黏连愈合,术后关节功能评分显著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2021 Vol. 27 (12): 1137-1140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1215 KB)  ( 165 )
1140 硬底跖骨鞋与短款行走靴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的对比研究
张磊,肖继龙,刘晓宁,刘涛,戴富强,丁文义
目的 分别采用硬底跖骨鞋与短款行走靴外固定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并对两种保守治疗方式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地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门诊连续就诊采用保守治疗的60例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患者,男26例,女34例;年龄18~58岁,平均(38.9±17.2)岁。其中32例患者采用硬底跖骨鞋外固定(A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18~56岁,平均(37.8±16.2)岁;28例患者采用短款行走靴外固定(B组),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19~58岁,平均(39.6±17.9)岁。对比两组治疗第6周时骨折的愈合例数、骨折发生移位例数,12周时骨折不愈合例数,6、8、12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 60例患者均取得平均24周随访。A组与B组6周时骨折愈合例数分别为30例和20例;6周时A组与B组VAS分别为(2.3±1.6)分和(3.8±1.5)分,8周时分别为(1.5±0.6)分和(2.1±0.5)分;6周时A组与B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6.6±5.5)分和(75.3±5.8)分,8周时分别为(90.6±4.2)分和(85.3±5.6)分;A组与B组恢复到原先活动水平时间分别为(7.4±1.6)周和(9.5±1.4)周;以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两组发生移位例数均为1例;12周时骨折不愈合例数均为1例,A组与B组VAS分别为(0.8±0.3)分和(0.7±0.4)分,AOFAS评分分别为(97.3±2.7)分和(96.2±3.8)分;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符合保守治疗指征的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硬底跖骨鞋外固定在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时间、足功能恢复时间与恢复伤前活动水平时间方面均比短款行走靴外固定更短,两种保守治疗方式在骨折移位率、骨折不愈合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远期效果基本相当。
2021 Vol. 27 (12): 1140-1143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710 KB)  ( 189 )
1144 硬膜外针引导下微创Bunnell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郝刚,刘耀波,孙润芳,程洁
目的 评估硬膜外针引导下微创Bunnell缝合法治疗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骨伤科采用硬膜外针引导下微创Bunnell缝合法治疗的15例运动性、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30~42岁,平均(35.6±3.3)岁。术后10周、24周分别复查记录踝关节主、被动活动度,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hindfoot scale,AOFAS-AH)及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chilles tendon total rupture score,ATRS)评价跟腱修复效果。结果 手术在一次止血带时间(60 min)内完成。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4±0.6)个月。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腓肠神经损伤出现。术后10周踝关节主动跖屈(33.5±3.4)°与被动跖屈(39.3±2.8)°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背伸(21.7±2.5)°与被动背伸(26.5±2.6)°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明显提高,且主动跖屈(40.3±3.0)°与被动跖屈(40.4±3.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背伸(26.9±2.7)°与被动背伸(27.6±2.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AH评分(93.9±2.7)分,ATRS评分(91.9±2.9)分。结论 硬膜外针引导下微创Bunnell缝合法辅助小切口清理、对合断端治疗跟腱断裂,效果满意,安全性高,临床实用性强。
2021 Vol. 27 (12): 1144-1147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1421 KB)  ( 125 )
       个案
1148 腰椎管内占位肠源性囊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赵庆禹 1,卢海平 1,马亚萍 1,伍富俊 1,肖殷 2*,王信 1
肠源性囊肿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疾病,1958年Harriman用它来描述神经管原肠、内胚层或呼吸道囊肿。椎管内肠源性囊肿占椎管内肿瘤的0.7%~1.3%,可见于任何年龄,多发于青少年,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多数患者无明显典型的临床表现,少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或不适,疼痛机制可能是由于神经、脊髓受压出现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椎管内的肠源性囊肿可以发生在脊髓的任何层面,最常见于下颈椎和上胸椎,极少发生在腰椎和骶椎。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2012年1月17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肠源性囊肿患者,为青年男性,符合发病年龄段,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诊断为L1~2椎管内占位肠源性囊肿,行经后路L1及L2全椎板切开、占位物摘除、横突及椎板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疗效满意。本研究结合文献探讨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诊断和治疗,现报告如下。
2021 Vol. 27 (12): 1148-1150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1433 KB)  ( 166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