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1年 27卷 7期
刊出日期:2021-07-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577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腱长头腱损伤疗效比较
任晔,祁军,游洪波,郭风劲,王江 *
目的  系统评估肩袖修复合并肱二头肌腱长头腱固定或切断手术治疗高龄患者的早期随访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合并二头肌长头腱手术的82例7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长头腱固定手术的37例(37肩)纳入固定组,男15例,女22例;年龄71~87岁,平均(74.3±4.4)岁。长头腱切断手术的45例(45肩)纳入切断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70~88岁,平均(76.1±5.2)岁。统计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二头肌相关并发症(popeye畸形、二头肌痉挛、上臂前方疼痛等),手术近期相关并发症(感染、伤口问题、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死亡等),术后12个月的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以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18个月。固定组手术时间(73.76±32.37)min,明显长于切断组(57.67±21.8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固定组二头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4%(2/37),手术近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4%(5/37);切断组二头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8%(8/45),手术近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3/45)。术后12个月固定组和切断组的ASES评分分别为(86.7±4.4)分、(83.9±11.1)分,DASH评分分别为(8.5±4.2)分、(9.7±1.9)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SF36评分组间比较,固定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一般健康状况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切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方面,两组评分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高龄患者缝合肩袖后固定和直接切断肱二头肌腱长头,1年后都可以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相比切断手术,固定手术后二头肌相关并发症概率更低,但是出现早期手术并发症概率增高,生活质量更高,自理能力更强。
2021 Vol. 27 (7): 577-582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1851 KB)  ( 274 )
583 肩关节镜下双排与单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林涌生,陈宏,李扬,林志斌
目的  比较肩关节镜下双排与单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76例肩袖撕裂患者,36例采用双排缝合技术固定(double row,DR),40例采用单排缝合技术固定(single row,SR)。DR组男1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75±7.32)岁。SR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57±7.2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排缝合组对比,双排缝合组在术后3个月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UCLA评分、A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撕裂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双排缝合技术和单排缝合技术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比单排缝合技术,双排缝合技术改善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更为显著。
2021 Vol. 27 (7): 583-586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728 KB)  ( 113 )
587 多通道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中期疗效
陈建 1,陈歌 1,李忠 1,唐宇 1,程宇翔 1,陈畅 1,雷蕾 2,刘俊才 1*
目的  评估分析多通道关节镜下清理治疗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31例,男12例,女19例;年龄6~76岁,平均年龄(49.4±15.4)岁;右膝17例,左膝14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所有患者均接受多通道关节镜下病灶清理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通过对比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创口均I期愈合,平均手术时间(79.0±26.1)min,平均住院时间(5.5±2.3)d,无术后感染及并发症,31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90个月,平均(74.0±8.9)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6.5±0.8)分降为(1.3±0.9)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7.9±6.4)分提高至(88.5±3.0)分,IKDC评分由术前(51.7±4.6)分提高至(89.4±4.5)分,膝关节ROM由术前(88.9±9.7)°改善至(126.1±7.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4例出现术后复发,复发率12.9%。结论  多通道关节镜辅助下滑膜切除是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势。
2021 Vol. 27 (7): 587-592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1912 KB)  ( 161 )
593 ACL重建、半腱肌转位悬吊治疗急性ACL合并MCL损伤疗效分析
伍鹏欢 1,袁艾东 1,胡争波 2,成冬 1,李文虎 1*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半腱肌转位悬吊治疗急性ACL合并膝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急性ACL断裂并MCL损伤的4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A组21例为锚钉缝合组,B组24例为半腱肌肌腱转位悬吊组。A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55岁,平均(32.4±15.6)岁。B组男18例,女6例;年龄18~52岁,平均(31.6±16.3)岁。分别在术后3、6、12、24个月对患者随访评估,记录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宽度、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结果  40例纳入最终分析,A组18例,B组22例,随访时间24~32个月,平均(27.6±4.3)个月。术前A组内侧关节间隙宽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分别为(10.3±2.2)mm、(35.5±3.7)分、(35.8±4.3)分,B组分别为(10.8±1.4)mm、(34.4±2.7)分、(39.5±6.4)分。术后2年,A组的随访各指标为(3.5±0.2)mm、(91.6±2.1)分、(83.0±3.4)分,B组为(1.9±0.1)mm、(93.9±1.3)分、(85.0±3.6)分。术后两组各期随访指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内侧间隙宽度比较,A组各同期指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同期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L重建、半腱肌转位悬吊治疗急性ACL合并MCL损伤,创伤小、操作简单,可以获得较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评分。
2021 Vol. 27 (7): 593-597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1907 KB)  ( 121 )
598 Pilon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庆虎,傅佰圣,赵闯,王永会,周东生,毕丛丛,卢舜 *
目的  分析Pilon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621例Pilon骨折患者,全部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后是否感染分为两组,其中感染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20~72岁,平均(43.4±13.5)岁。非感染组582例,男303例,女279例;年龄19~71岁,平均(42.1±12.0)岁。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饮酒、软组织损伤情况、手术时间、输血、引流时间等纳入可能的危险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学方法先采用单变量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ilon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率为6.28%,单变量分析发现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的糖尿病患者、手术时间以及软组织损伤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却发现仅手术时间与手术部位感染显著相关(P<0.01,OR=0.121)。结论  手术时间是Pilon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而严重软组织损伤虽能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却不是Pilon骨折切开复位钢板接骨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
2021 Vol. 27 (7): 598-606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456 KB)  ( 122 )
601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流行性病学特征分析
李兴国 1,邓叶龙 2,刘朝晖 1,杨德龙 1,王玉泉 1,孔令俊 1*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探析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研究现状,以期为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CBM)、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老年髋部骨折流行病学特征病例系列研究的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筛选文献,并对纳入的文献依据病例系列研究质量评价(institute health economics,IHE)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使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数据提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245篇文献,其中17篇符合纳入标准,共75 407例患者,其中男性24 552例(32.6%),女性50 855例(67.4%)。7项研究以年龄为组别将患者分为4组合计10 014例:60~69岁组共2 296例(22.9%),其中男性925例,女性1 371例;70~79岁组共3 855例(38.5%),其中男性1 367例,女性2 488例;80~89岁组共3 187例(31.8%),其中男性1 098例,女性2 089例;90岁及以上组676例(6.8%),其中男性209例,女性467例。各年龄组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70,P<0.001)。11项研究提及骨折类型,共纳入13 791例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6 941例(49.7%),股骨颈骨折6 850(50.3%),其中有6项研究以年龄为组别将患者分为4组合计8 172例:60~69岁组共2 04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 2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762例;70~79岁组共2 78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 36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 306例;80~89岁组共2 779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 2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 524例;90岁及以上组58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48例。各年龄组骨折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95.0,P>0.05)。8项研究提及发病因素,共纳入5 657例患者,其中跌倒引起共5 047例(89.2%)。3项研究提及发病与季节的关系,共3 422例,春季845例(24.7%)、夏季784例(22.9%)、秋季795例(23.2%)、冬季998例(29.2%),冬季高于其他季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35,P<0.001)。结论  此次文献归纳综合分析显示,近十年我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70~79岁年龄组患者比例高于其他组,90岁及以上年龄组比例低于其他组;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患者数量约为1︰1;跌倒为发病因素占比89.2%;冬季患者发病数量高于其他季节;住院时间长,住院治疗费用高。
2021 Vol. 27 (7): 601-606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1029 KB)  ( 232 )
       临床研究
607 糖尿病合并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浆IGF-1、NPY与BAP的变化
李琪 1,李琳 1,孟珊珊 1,张林忠 2*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骨折的患者围术期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P)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蛛网膜下隙麻醉下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70例,根据是否有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5例。糖尿病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59.80±8.33)岁。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37±13.07)岁。分别于术前、术毕24 h抽取肘静脉血2 mL,分离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IGF-1、NPY及BAP的含量。结果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血浆IGF-1、NPY及BAP含量在术后24 h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糖尿病组术前、术后血浆IGF-1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血浆NPY和BA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血浆NPY升高幅度(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GF-1、NPY及BAP均参与调节骨愈合修复过程;糖尿病患者骨折术后早期IGF-1降低、NPY升高幅度较低和BAP持续升高可能与骨折延迟愈合相关。
2021 Vol. 27 (7): 607-637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498 KB)  ( 94 )
610 抗Xa因子活性监测及ATⅢ活性检测在TKA术后血栓与出血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阿卜杜合力力·艾尼,巨啸晨,孙荣鑫 *
目的  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探讨抗Xa因子活性监测联合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ATⅢ)活性检测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预防出血与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单侧TKA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7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55例;年龄56~80岁,平均(68.5±7.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试验组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4 250 IU皮下注射,4 h后检测凝血指标及抗Xa因子活性,根据抗Xa因子活性结果调整LMWH剂量,使抗Xa因子活性维持在0.3~0.7 IU/mL。对照组术后12 h后给予LMWH 4 250 IU皮下注射,4 h后检测凝血指标,于术后第2天开始常规给予LMWH 4 250 IU 1次/日皮下注射抗凝治疗。两组术后1 d、6 d、11 d常规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i)、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下肢血管彩超,记录皮下出血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APTT、D-Di、Hb与术前差值、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体表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d,两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Di、Hb与术前差值、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1天,两组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Di、Hb与术前差值、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KA术后使用LMWH抗凝治疗时,术前予以ATⅢ活性检测,抗凝过程中根据监测抗Xa因子活性调整LMWH剂量,能有效地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出血风险,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2021 Vol. 27 (7): 610-614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472 KB)  ( 90 )
       实验研究
615 miR-96干扰NKD2表达对骨肉瘤MG63细胞株的增殖、凋亡的影响
张建业,张卫华
目的  探究miR-96通过干扰裸露角质蛋白同源物2(naked cuticle homolog 2,NKD2)的表达对骨肉瘤MG63细胞株的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骨肉瘤标本57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同时收集距肿瘤边界5 cm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21~49岁,平均(28.16±6.73)岁。将骨肉瘤MG63细胞株分为miR-96抑制组与空白对照组,其中miR-96抑制组细胞给予miR-96抑制剂转染,空白对照组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培养48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人骨肉瘤MG63细胞中miR-96与NKD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tetrazolium assay,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与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  骨肉瘤组织中miR-9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骨组织(P<0.05);骨肉瘤组织中NK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骨组织(P<0.05);miR-96抑制组骨肉瘤细胞中miR-9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miR-96抑制组骨肉瘤细胞中NKD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miR-96抑制组骨肉瘤MG63细胞株经miR-96抑制剂转染48h后细胞相对吸光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细胞(P<0.05);miR-96抑制组骨肉瘤MG63细胞株细胞凋亡率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miR-96抑制组与空白对照组骨肉瘤MG63细胞株细胞周期情况差异明显(P<0.05)。结论  miR-96在骨肉瘤组织中呈高表达,NKD2在骨肉瘤组织中呈低表达;miR-96通过抑制NKD2表达而促进骨肉瘤MG63细胞株生长,并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株早期凋亡。
2021 Vol. 27 (7): 615-631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610 KB)  ( 113 )
       综述
619 椎弓根螺钉插入扭矩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刘攀杰 1,张顺聪 2,袁凯 2*,郭丹青 1,李永贤 1,罗培杰 1,郭惠智 1,李宗瑶 1
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已成为恢复脊柱稳定性的最常用手术方法之一。尽管椎弓根螺钉具有良好的固定能力,但固定失败的案例仍有发生,常见的问题包括螺钉的断裂、松动等。螺钉松动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螺钉松动主要是由于固定强度不足导致的,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6%~27.0%,而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其发生率甚至可能高达60%。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骨螺钉界面强度,目前术者主要根据患者术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影像学资料以及术中的“置钉手感”来评估骨螺钉界面强度。术者的“置钉手感”,其可量化指标即为椎弓根螺钉的插入扭矩(insertional torque,IT),也有文献译为拧入扭矩。有研究报道椎弓根螺钉插入扭矩与螺钉的抗拔出力呈正相关,Mizuno等还指出椎弓根螺钉插入扭矩可能作为预测术后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的指标之一。因此,大部分脊柱外科医生都希望在椎弓根螺钉置入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插入扭矩,以使螺钉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就椎弓根螺钉插入扭矩的相关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2021 Vol. 27 (7): 619-624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556 KB)  ( 128 )
624 闭合性腱性锤状指保守治疗的进展
房晓阳,王楠,唐田 *
锤状指是Ⅰ区指伸肌腱在末节指骨止点附近断裂,以远端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point,DIP)疼痛肿胀、无法主动伸直为主要表现,其中单纯肌腱损伤者称为腱性锤状指。锤状指损伤并不罕见,占全身肌腱和韧带损伤的9.3%,占手和手腕肌腱损伤的5.6%,临床以环指、中指及小指受累为多。对于闭合性腱性锤状指临床倾向于保守治疗,但在具体治疗的方法选择上尚未达成共识,现对于其保守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2021 Vol. 27 (7): 624-627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459 KB)  ( 160 )
628 Blount病的诊治现状
石黎 1,2,张睿 1,2,程冬冬 1,康庆林 1*
1937年,Blount首次总结并报导了一系列以胫骨近端后内侧内翻、内旋畸形为表现,累及骨骺及干骺端的骺软骨发育障碍性疾病,并提出“胫骨内翻”这一概念。此后,对该病进行报导的文献称此类畸形为Blount病。Blount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最初发现的时间常被作为Blount病的分型依据,可分为婴儿型(早发型)和青少年型(迟发型)。早发患儿胫骨近端畸形更严重,多同时累及双侧;而迟发患儿股骨远端骨骺畸形常先于其他畸形,一般仅限于单侧。近年来,关于Blount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旨在对Blount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总结Blount病的研究现状。
2021 Vol. 27 (7): 628-631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597 KB)  ( 142 )
       临床经验
632 微创椎间孔镜减压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黄卫国,侯东坡 *,王建光,张体栋,郑伟成
目的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微创椎间孔镜减压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8例,将其按治疗方法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其中微创组76例,男37例,女39例;年龄40~81岁,平均(54.7±8.6)岁,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开放组62例,男30例,女32例,年龄45~83岁,平均(55.3±11.5)岁,采用传统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0.34±6.42)min,术中出血量为(15.65±3.37)mL,住院时间为(5.68±1.3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9%;开放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6.75±6.12)min,术中出血量为(414.36±18.27)mL,住院时间为(12.37±1.69)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1%。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均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能够达到基本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并发症相对较低、住院时间较短等优点,但该技术学习曲线较长,对于手术经验不足尤其是初学者来说,仍具有挑战性,术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2021 Vol. 27 (7): 632-637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3911 KB)  ( 194 )
638 不同手术入路结合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疗效比较
徐敏,熊绪,王超,李浩 *
目的  比较经三角肌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结合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新型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31例,根据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分为经三角肌入路组(A组)和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组(B组)。A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23~78岁,平均(46.56±15.80)岁,合并肩关节脱位12例,骨折Mutch分型:撕脱型11例,劈裂型7例。B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29~73岁,平均(48.08±18.36)岁,合并肩关节脱位8例,骨折Mutch分型:撕脱型8例,劈裂型5例。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肩关节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结果  A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术后1、3、7dVAS评分优于B组,在术后14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优于B组,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考虑腋神经麻痹1例,肩峰撞击综合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B组发生脂肪液化1例,骨折再移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三角肌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结合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经三角肌入路的治疗方案切口更小,患者术后的疼痛轻,早期的肩功能恢复好。
2021 Vol. 27 (7): 638-642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1694 KB)  ( 103 )
642 带线锚钉结合钢缆减张法治疗髌腱断裂的疗效分析
顾新丰 1,2,周义钦 3,郑昱新 2,钱齐荣 3*
目的  评价带线锚钉结合钢缆减张法治疗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带线锚钉缝合结合钢缆环扎减张法治疗髌腱断裂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0~63岁,平均(35.0±13.5)岁;运动损伤4例,车祸伤2例,无自发性断裂患者。测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伸膝迟滞和术后大腿周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价术后临床疗效;拍摄术前、术后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MRI,计算Insall-Salvati指数,观察肌腱断裂部位及腱骨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切口长度为(10.2±2.1)cm;手术时间(43.5±12.7)min,术后3d的VAS评分(2.8±2.1)分。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的主动ROM分别为(68.3±21.2)°、(101.7±12.1)°和(115.8±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患侧大腿周径比健侧平均小(5.3±2.5)mm;VAS评分平均(0.5±0.7)分;Lysholm评分平均(87.8±10.6)分。结论  带线锚钉缝合结合钢缆环扎减张治疗髌腱断裂患者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尽早采用正确的手术方法和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2021 Vol. 27 (7): 642-645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1274 KB)  ( 150 )
646 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与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疗效对比
赵露,杨超,李洋,沈师,赵恒,许玉林,卓乃强 *
目的  对比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与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使用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符合诊断的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SONK)患者20例20膝(SONK组),男4例,女16例,年龄61~83岁,平均(71.9±8.2)岁。根据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筛选出相匹配的同期使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MOA)患者20例20膝(MOA组),男4例,女16例,年龄63~79岁,平均(72.5±8.2)岁。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股胫角、髋膝踝角。结果  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2±17.4个)个月,骨坏死组1例出现假体松动,骨关节炎组1例出现不明原因疼痛,两组患者皆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OKS评分、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K组股胫角、髋膝踝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本体感觉存在等优点,中短期疗效满意,与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2021 Vol. 27 (7): 646-650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1829 KB)  ( 129 )
650 改良前外侧腓骨头上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效果分析
高亮亮,张斌,黄士林,郑凯祺,邵正海 *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腓骨头上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4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73例)和观察组(采用改良前外侧腓骨头上入路内固定治疗,73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复位角度、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膝关节疗效评价和术后出现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48±3.87)个月。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复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术后12个月较术后6个月明显降低。整个围手术期骨折愈合时间和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则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显著减少,特殊外科医院膝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相应时间点VAS及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拉斯穆森功能评估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前外侧腓骨头上入路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中能够具有创伤小、暴露好、操作方便简单、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2021 Vol. 27 (7): 650-653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832 KB)  ( 88 )
654 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
马梓元 1,郭万恺 1,郭胜洋 2,高峰 2,王彬 2,周小小 2,付备刚 2,夏胜利 1,2*
目的  分析对比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收治的胫骨干骨折148例患者,其中男98例,女50例,年龄19~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 h~10 d。根据胫骨干骨折AO分型,AO42A型93例,B型36例,C型19例。148例均使用髓内钉固定,其中髌上入路67例(髌上组),髌下入路81例(髌下组)。髌上组男43例,女24例;年龄(48.09±14.34)岁。髌下组男55例,女26例;年龄(47.46±13.72)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延迟或畸形愈合率、两侧膝关节活动范围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4±11.6)个月,骨折均愈合。髌上组手术时间(86.94±17.53)mins,髌下组手术时间(98.10±18.82)mi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术后骨折内外翻畸形发生率3.0%,显著低于髌下组的13.6%(P<0.05);术后1年,髌上组膝前疼痛发生率5.9%,显著低于髌下组的16.0%(P<0.05);髌上组双侧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小于髌下组(P<0.05);髌上组VAS为(0.75±0.61)分,与髌下组(0.99±0.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1.12±3.88)分,与髌下组(89.67±3.8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延迟愈合率及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相比,术中骨折复位及透视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骨折内外翻畸形率及膝前疼痛发生率低,膝关节功能评分较高,是髓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2021 Vol. 27 (7): 654-659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1788 KB)  ( 112 )
660 关节镜下OrthoCord缝线结合外排锚钉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
高立波,高磊,方晓辉,李桂军,安晋宇,黄恺,樊友亮,文会龙,胡辉东 *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经皮穿刺OrthoCord缝线环扎结合外排锚钉单隧道固定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7~71岁,平均(44.0±15.6)岁;右膝3例,左膝7例。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4例,Ⅲ型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摄X线片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7个月,平均(18.1±5.4)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愈合时间2.5~4个月,平均(3.2±0.5)个月。膝关节活动度(126.8±11.9)°。末次随访时患者轴移试验均为阴性,1例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未发现Ⅱ度及以上阳性,Lysholm及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经皮穿刺OrthoCord缝线环扎结合外排锚钉单隧道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2021 Vol. 27 (7): 660-663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1360 KB)  ( 123 )
663 下肢旋转对站立位下肢全长髋-膝-踝角的影响
马任驰,王智慧,郑卓肇 *
目的  探讨下肢旋转对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的影响。方法  测量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我院106例患者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上的HKA,其中男29例,女77例;年龄22.9~87.7岁,平均(59.2±12.4)岁。每例均包括中立位、外旋30°位和内旋30°位。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种体位下HKA的差异,并利用配对 t 检验比较外旋30°位和内旋30°位对HKA的影响程度。结果  双下肢三种体位的HKA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左下肢,F=9.792,P<0.010;右下肢,F=26.084,P<0.010)。以中立位为标准,内旋30°位的HKA变化率均显著高于外旋30°位(左下肢,t=3.366,P<0.010;右下肢,t=5.245,P<0.010)。基于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chining communication sytems,PACS)的HKA测量具有好的一致性(ICC值均>0.990)。结论  下肢旋转明显影响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的HKA。
2021 Vol. 27 (7): 663-665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1286 KB)  ( 243 )
       个案
666 多发性骨髓瘤IgAⅢ期λ型并发寰枢椎病理性骨折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连笑宇,马浩浩,邵佳,高坤,高延征 *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细胞遗传学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浆细胞恶性肿瘤。临床上,MM的特征常表现为高钙血症、肾衰竭、贫血和骨病。据相关文献统计,至少85%的MM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骨质减少,患者在活动或扭伤后剧痛者有自发性骨折的可能,但MM的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误诊,因此早期诊断该病至关重要,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以肢体骨骨折为首发症状的MM中,股骨骨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肱骨。此外,脊柱作为富含红骨髓的中轴骨,MM合并病理性骨折好发于胸腰椎,常导致脊柱不稳、脊髓和神经根受压。这与股骨和胸腰椎为人体主要的负重骨密切相关。笔者查阅文献,以MM合并寰枢椎病理性骨折的病例尚未报道,且缺乏临床处理策略的共识。河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10日收治1例多发性骨髓瘤IgAⅢ期λ型并发寰枢椎病理性骨折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2021 Vol. 27 (7): 666-672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4745 KB)  ( 164 )
       护理园地
669 基于目标设定理论的动态健康教育在老年髋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杨琳,杨志英 *
目的  探讨基于目标设定理论的动态健康教育在髋膝关节置换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45例髋膝关节置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7月至10月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60~82岁,平均(70.94±4.75)岁。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的73例患者为干预组,采用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动态健康教育,其中男30例,女43例;年龄60~84岁,平均(71.11±5.96)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满意度、依从性和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总分为(90.22±23.92)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出入院及围术期护理满意度、健康指导满意度、满意度总分、治疗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首次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目标设定理论的动态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康复自我效能、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并有益于术后恢复,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1 Vol. 27 (7): 669-672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502 KB)  ( 148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