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10期
刊出日期:2020-10-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研究
 
       临床论著
865 伤椎CT值压缩比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间盘损伤的诊断价值
刘冬,仲丹,胡英良,曹爱红 *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中伤椎的CT值压缩比(CT value compression ratio,CTCR)对椎间盘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胸腰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91例患者资料,分析利用伤椎CTCR及伤椎丢失高度(loss of vertebral body height,LOVBH)诊断椎间盘损伤的准确性,同时分析其他CT征象如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LK)、棘突间距增宽(interspinouswidening,ISW)、椎体平移(vertebral translation,VBT)、后方结构骨折(posterior structures fracture,PSF)与椎间盘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椎间盘损伤组CTCR显著高于椎间盘完整组(P<0.001),但LOVBH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其他CT征象中仅VBT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逻辑回归显示,CTCR(OR:4.686,95%CI:1.810~12.133,P=0.001)与椎间盘损伤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显示CTCR诊断椎间盘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50(P<0.001),截断值为1.775(敏感度:67.4%,特异度:77.8%)。结论  在胸腰段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中,利用伤椎CTCR诊断椎间盘损伤较为可靠,鉴于CT检查在临床应用的普遍性,伤椎CTCR可较为便捷地为临床医师提供椎间盘损伤的信息。
2020 Vol. 26 (10): 865-868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1385 KB)  ( 209 )
869 锁定钢板及钩钢板对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吴长青,张元洲,章瑞锋,刘勇占
目的  对比分析锁定钢板及钩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钢板组应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锁定钢板组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并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喙锁间隙分离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锁定钢板组比较,钩钢板组切口长度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时钩钢板组肩关节VAS评分高于锁定钢板组,ConstantMurley、UCLA评分均低于锁定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6个月时喙锁间隙分离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钢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及钩钢板内固定均可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但锁定钢板切口小,术后短期内肩关节疼痛和功能评分更优,可作为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优选方案。
2020 Vol. 26 (10): 869-872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1145 KB)  ( 169 )
873 闭合复位刚性髓内钉治疗大龄、高体重儿童及青少年股骨干骨折
孙亮,白锐 *,刘万林,赵振群,王勇,孟晨阳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刚性髓内钉治疗大龄、高体重儿童及青少年股骨干骨折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使用闭合复位刚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大龄、高体重儿童及青少年股骨干骨折患者共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10~18岁,平均(13.52±2.49)岁;左侧18例,右侧7例;体重42~75 kg,平均(50.35±7.54)kg。术后进行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无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近端畸形、双下肢不等长、骨的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4%)出现术后感染,其后通过骨水泥珠链治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AKS)评分,优2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结论  大龄、高体重儿童及青少年股骨干骨折使用闭合复位刚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2020 Vol. 26 (10): 873-876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1485 KB)  ( 158 )
877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灌注“鸡尾酒”疗法的优势分析
吴厦 1,2,房立业 1,孙长鲛 1,景峰 3,马海涛 3,蔡谞 1
目的  分析探讨灌注“鸡尾酒”注射疗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02例,按照“鸡尾酒”注射途径的不同分为灌注治疗组及浸润治疗组。灌注治疗组52例,男11例,女41例;平均年龄(68.2±6.4)岁。浸润治疗组50例,男16例,女34例;平均年龄(63.8±12.5)岁。分析两组间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及膝关节疼痛评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术后24h灌注治疗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浸润治疗组。结论  虽然灌注“鸡尾酒”注射治疗在术后控制隐性出血等方面无法较传统方法产生明显优势,但是其可以获得更好的远期镇痛效果,除此之外,灌注“鸡尾酒”注射治疗方法还拥有注射简单、节省手术时间等诸多优势。
2020 Vol. 26 (10): 877-879 [摘要] ( 265 ) HTML (1 KB)  PDF (728 KB)  ( 302 )
880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陈晓斌,林宜磒,王晓伟,征华勇,刘智,张建政 *
目的  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6例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男13例,女3例;年龄29~57岁,平均(40.1±6.8)岁。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取髂骨结构性植骨钢板固定术,血管损伤观察处理,软组织损伤行Ⅰ期或Ⅱ期修复。随访患者骨折愈合及复位后的维持情况、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以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16例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0.3±4.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7周,平均(12.9±6.9)周。无骨折复位丢失,胫骨内翻角平均(86.4±2.6)°,后倾角平均(8.6±0.9)°;无明显膝关节不稳和疼痛;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25°~140°,平均(135.2±6.9)°;HSS评分88~97分,平均(90.2±3.1)分。结论  过伸性胫骨平台骨折有其特殊性,充分认识其损伤机制并规范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血管及软组织损伤情况。
2020 Vol. 26 (10): 880-883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1702 KB)  ( 127 )
884 64例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的临床特点观察
赵海,王全发,施静 *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的病原学、临床表现等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4例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2例,女22例;年龄13天~14岁,平均(67.4 ± 47.6)个月;左侧27例,右侧37例。0~3岁、3~6岁、6~9岁、9~12岁和12~14岁的儿童分别占32.8%、17.2%、20.3%、15.6%和14.1%。详细记录纳入研究的病例资料,包括患儿年龄、性别、入院时患儿的体温、骨关节感染的五大典型症状(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增高、局部肿胀、局部压痛、功能障碍)出现情况、影像学改变、感染指标、血液及脓液培养结果等,统计分析、总结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0~3岁儿童骨关节感染发生率最高(32.8%),男性骨关节感染发生率(65.6%)高于女性(34.4%)。发生骨髓炎最常见的部位是股骨(43.1%)和胫骨(28.4%),关节感染最常见的是髋关节(50.4%)和膝关节(38.0%)。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的早期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入院时仅有57.8%的患儿体温高于38.5℃,约17.2%的患者入院时仅有1~2个典型体征。脓培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主要致病菌(47.2%),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有所上升,阳性率为15.1%。结论  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且早期症状不典型,其临床特点尤其在病原学及早期症状方面发生了变化,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率和早期症状不典型病例有所增加。
2020 Vol. 26 (10): 884-896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1435 KB)  ( 151 )
       临床研究
888 ESR1基因多态性与膝骨关节炎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鲍亮,张兵 *,赵晨,刘琮,朱鹏,周涛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1,ESR1)基因多态性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KOA患者87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61例,女26例;年龄42~80岁,平均(62.15±8.02)岁。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87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0例,女27例;年龄40~79岁,平均(63.47±7.93)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ESR1基因Xbal、Pvu Ⅱ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比较两组ESR1基因Xbal、Pvu Ⅱ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ESR1基因多态性与膝骨关节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SR1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Xbal消化可形成AA、AG、GG基因型,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Pvu Ⅱ消化可形成TT、TC、CC基因型。研究组ESR1基因Xbal位点的AA、AG、GG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SR1基因Pvu Ⅱ位点的TT、TC、CC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1基因Xbal位点的AG基因型与KOA高风险发病率显著相关(P<0.05),ESR1基因Pvu Ⅱ位点的TC基因型与KOA高风险发病率显著相关(P<0.05)。CA单体型在研究组中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体型CA与KOA高风险发病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  ESR1基因多态性与膝骨关节炎发病有一定联系,ESR1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膝骨关节炎患病风险。该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膝骨关节炎分子遗传学机制,为在基因水平上预测个体发病风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020 Vol. 26 (10): 888-891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647 KB)  ( 175 )
       实验研究
892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张爱新,张卓,张杰
目的  观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治疗作用,并分析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股骨中段开放骨折模型,常规手术处理,实验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2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缓慢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对照组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缓慢静脉滴注。分别于术后第2、4、8周采用DR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获取骨痂组织,提取RNA,逆转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蛋白质印记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RUNX家族转录因子2(RUNX family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MYC原癌基因(MYC proto-oncogene,MYC)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CND1)基因的表达。采用 t 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大鼠第2、4、8周骨痂生成质量、速度及阴影密度均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第2、4、8周骨痂组织中BMP-2、BMP-7、RUNX2、MYC及CCND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第4、8周骨痂组织中BMP-2、BMP-7和RUN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第2周,且第4周的表达量达到巅峰(P<0.05)。实验组大鼠第2、4、8周骨痂组织中MYC和CCND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且第8周的表达量达到巅峰(P<0.05)。结论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促进大鼠股骨骨折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骨痂组织中BMP-2、BMP-7、RUNX2、MYC及CCND1基因表达相关。
2020 Vol. 26 (10): 892-896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896 KB)  ( 157 )
       综述
897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骨量丢失研究进展
张郑 1,陈静静 2*,孟怡辰 1,周许辉 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在不存在其他明显病因情况下,青春期儿童出现的三维脊柱畸形。AIS发病年龄在10~18岁,性成熟和生长发育完全停止后自然缓解,其总体发病率为0.47%~5.20%。我国青少年人群中,AIS占脊柱侧凸患者总数的80%以上,是最常见的脊柱畸形之一。但AIS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骨量丢失和AIS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1982年,Burner等首次报道了患有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儿童骨量偏低,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2014年,Schlosser等对AIS病因研究做了系统综述,发现仅有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下降和步态不正能够显著增加AIS发病风险。本文就AIS中骨量下降的现象报道、临床意义、治疗方案和可能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2020 Vol. 26 (10): 897-901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746 KB)  ( 174 )
901 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强强,刘岩,苏子龙,于铁成 *
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可导致包括骨感染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骨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骨组织在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感染便会很快转变为慢性,并且很难彻底治愈,造成反复感染。这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骨组织的特点密切相关。首先,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感染骨组织后可以接触成骨细胞并内化进入细胞内长期存活,在这期间它会对骨组织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在病灶内或者植入物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细菌的内化和生物膜的形成使得机体免疫和抗生素不能彻底清除细菌,使急性感染转变为慢性反复感染。因此具体的了解这两大特点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去干扰骨感染的病理进程,从而彻底治愈骨髓炎。
2020 Vol. 26 (10): 901-905 [摘要] ( 268 ) HTML (1 KB)  PDF (1070 KB)  ( 259 )
906 肘管综合征术后翻修的原因及治疗分析
高瞻远 1,2,常文凯 1,郭振业 1
肘管综合征是常见的上肢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多由尺神经在肘部受压所致,常表现为尺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疼痛、麻木、两点辨别觉减退)、所支配肌肉功能减退(肌肉萎缩、运动能力丧失)。目前对于中重度及保守治疗无效的轻度肘管综合征,均建议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解除尺神经压迫,为尺神经的修复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期待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改善。然而,无论哪种手术方式,均有失败的可能。据文献报道,手术失败率为10%~25%。本文就肘管综合征术后翻修的原因及治疗进行综述。
2020 Vol. 26 (10): 906-909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432 KB)  ( 144 )
       临床经验
910 骨填充网袋和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上终板损伤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张建伟,薛有地,拾坤,周恒才,刘光普,赵猛,王栋 *
目的  比较骨填充网袋(bone filling mesh container,BFMC)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上终板损伤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73例伴有上终板损伤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PKP组40例,男11例,女29例;年龄60~85岁,平均(68.9±6.8)岁;行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BFMC组33例,男7例,女26例;年龄60~88岁,平均(71.0±8.2)岁;行骨填充网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至少随访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MC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较PK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有17例骨水泥渗漏,其中13例为椎间隙渗漏;BFMC组有3例骨水泥渗漏,其中2例渗漏至椎间隙。BFMC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KP组11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其中9例存在骨水泥椎间隙渗漏;BFMC组3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其中1例存在骨水泥椎间隙渗漏。BFMC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FMC椎体后凸成形术和PKP治疗上终板损伤的OVCF均安全有效,但BFMC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渗漏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低等优点。
2020 Vol. 26 (10): 910-960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2306 KB)  ( 154 )
914 单侧椎弓根外穿刺PKP术治疗高位胸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金桥,牛志军
目的  观察采用单侧椎弓根外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高位胸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有效性,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高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107例,男23例,女84例;年龄54~87岁,平均年龄(74.33±0.76)岁;共120个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其中,95例患者行1节段椎体PKP,11例患者行2节段椎体PKP,1例患者行3节段椎体PKP。分析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和局部后凸Cobb角。观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椎间盘炎、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术后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VAS评分从术前(7.26±0.08)分降至术后8周(1.05±0.09)分,ODI评分从术前(73.14±0.81)%降至术后8周(5.89±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从术前(18.13±0.72)°降至术后(12.16±0.58)°,椎体前缘高度从术前(1.44±0.32)cm抬高至术后(2.82±0.74)cm,手术前后椎体改善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6个椎体发生无症状骨水泥渗漏,10个椎体发生在椎体旁。结论  单侧椎弓根外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高位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2020 Vol. 26 (10): 914-917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1826 KB)  ( 199 )
917 关节镜治疗肘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疗效分析
郑秋 1,谢波 2,张豪 3,肖世卓 1,李宇 1,杨洪彬 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23例肘关节滑膜软骨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25~59岁,平均(42.10±10.63)岁;左侧10例,右侧13例;均为单侧患病;病程2~132个月,平均(34.00±26.8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肘关节腔探查、游离体取出,术中取出病变滑膜组织送病理学检查。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肘关节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状态。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0个月,平均(30.50±13.59)个月,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未发现复发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5.22±1.20)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1.13±0.87)分,MEP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9.35±7.1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87±5.3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关节镜下治疗滑膜软骨瘤病,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手术方式直观、安全,术后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10): 917-920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1518 KB)  ( 173 )
921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髋臼解剖旋转中心重建
张勇,杨林
目的  探讨继发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例(共25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8~47岁,平均(36.13±6.97)岁,所有病例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外侧入路经股骨头直接磨挫显露髋臼,参考泪滴结构制作髋臼、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术后应用Pierchon法评估假体位置及旋转中心,比较分析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髋关节均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假体,手术时间65~90 min,出血量300~500 mL,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外展角为(40.9±3.09)°,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分别为(17.92±1.42)mm和(37.42±1.47)mm,髋关节重建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18.95±1.47)mm,水平距离为(33.61±2.37)mm,髋关节位置良好。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8个月,平均(32.87±21.17)个月。术前HSS评分平均为(45.04±10.43)分,末次随访时为(88.4±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结论  继发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经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直接磨挫股骨头能够显露髋臼,并参考泪滴解剖结构制作髋臼,重建旋转中心接近解剖旋转中心,髋关节功能显著改善,但手术技术要求高。
2020 Vol. 26 (10): 921-924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1190 KB)  ( 187 )
925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
吕乾,赵泽雨,浦绍全,陈汉芬,齐欣,夏燊,徐永清 *
目的  探索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科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患者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3~56岁,平均(39.82±10.05)岁。摔伤3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1例,热烧伤4例。膝前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为6.0 cm×8.0 cm~9.0 cm×15.0 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切取面积为6.5 cm×11.0cm~9.5 cm×20.0 cm。结果  术后创面均Ⅰ期愈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均成活,术后11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55±3.85)个月,皮瓣局部未见血肿水疱、磨损、溃疡,质地柔软,弹性较好,关节功能较好。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是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较好的选择。
2020 Vol. 26 (10): 925-927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1484 KB)  ( 160 )
928 关节镜下内侧紧缩及外侧松解联合股骨去旋转截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龚辉,鲁晓波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内侧紧缩及外侧松解联合股骨去旋转截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例髌骨复发性脱位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内侧紧缩及外侧松解联合股骨去旋转截骨治疗。其中男2例,女6例;左膝3例,右膝5例;年龄19~35岁,平均(26.0±3.24)岁。术前及随访期内采用CT三维重建测量患者股骨颈前倾角,并行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16个月,平均(10.25±3.61)个月。术前股骨颈前倾角为(34.08±4.11)°,术后为(18.80±3.20)°,较术前平均矫正(15.28±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VAS评分术前分别为(33.75±8.64)分、(41.87±6.17)分及(3.00±1.19)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5.63±5.52)分、(88.25±4.36)分及(1.75±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存在股骨过度内旋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关节镜下内侧紧缩及外侧松解联合股骨去旋转截骨可以恢复患者髌骨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
2020 Vol. 26 (10): 928-931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1115 KB)  ( 180 )
931 关节镜膝关节清理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治疗效果
吴瑞,顾飞,庄录昌,邵安泽
目的  探讨关节镜膝关节清理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膝关节肿胀、疼痛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拟行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氨甲环酸15 mg/kg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第1天记录两组患者的关节腔引流量,术后第7天、第14天、1个月及3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周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关节活动度,术后1个月、3个月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实验组的关节腔引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在膝关节周径、VAS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第14天实验组在膝关节周径、VAS疼痛评分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周径、VAS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无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关节镜膝关节清理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轻术后关节腔出血,缓解术后早期膝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度,且安全性较高。
2020 Vol. 26 (10): 931-934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432 KB)  ( 165 )
935 经皮微创接骨板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
叶国宝,孙亮 *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接骨板(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IMN)两种微创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6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MIPPO组和IMN组,MIPPO组共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2~69岁,平均(43.2±4.1)岁;左侧19例,右侧13例;AO损伤分型:42A型10例,42B型12例,42C型10例。IMN组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23~71岁,平均(44.1±3.9)岁;左侧14例,右侧18例;AO损伤分型:42A型12例,42B型9例,42C型11例。术后1、3、6、12个月随访并进行X线片等复查。观察与比较两组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Johner-Wruhs评分、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MIPPO组的手术时间(63.4±5.4)min、术中出血量(68.9±6.3)mL、骨折愈合的时间(15.6±2)周,显著低于IMN组的(89.6±6.2)min、(107.4±6.4)mL、(17.8±1.7)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IPPO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7.0±1.2)d、术后皮肤坏死感染发生率12.5%,高于IMN组的(5.0±1.6)d、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JohnerWruhs评分比较,MIPPO组优良率96.8%,IMN组优良率9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组与IMN组对胫骨中下端骨折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踝关节功能,但MIPPO组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短。

2020 Vol. 26 (10): 935-937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692 KB)  ( 184 )
938 改良缝线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
肖坤 1,闵军 2*,杨杰 1,刘炯 1,陈春 1,刘文科1
目的  探讨改良缝线固定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方法  收集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2例急性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8~49岁,平均(25.25±8.77)岁。受伤原因:摔伤20例,砸伤4例,车祸伤8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术前均有膝关节疼痛伴膝关节活动受限症状。按Meyers-McKeever-Zaricznyj分型,其中Ⅱ型患者11例,Ⅲ型18例,Ⅳ型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改良缝线固定技术。通过观察比较患侧术前和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记录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评价该手术疗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2.78±2.27)个月。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为(23.63±7.47)分,末次随访时为(92.81±3.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IKDC评分为(33.90±4.86)分,末次随访时为(92.63±2.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恢复良好。结论  关节镜下改良缝线固定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早期康复、费用低廉、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有效方法。
2020 Vol. 26 (10): 938-941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1793 KB)  ( 265 )
941 冲洗剂量对开放性骨折清创术后感染的影响
潘晓辉 1,瞿新丛 1,方祖怡 1,丰峰 1,肖帆 1,周炎 2,刘世清 2
目的  探讨四肢开放性骨折清创术中生理盐水冲洗剂量对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罗田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22~66岁,平均(48.9±9.9)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7例,重物砸伤18例,高处坠落伤17例,锐器切割伤16例。受伤部位:小腿38处,上肢17处,足踝14处,大腿9处。骨折Gustilo分型:Ⅱ型26例,ⅢA型39例,ⅢB型13例。受伤至清创时间2~10 h,平均(5.4±2.1)h。根据患者清创术中生理盐水冲洗剂量不同分为低剂量组(冲洗剂量<5 000 mL)22例,中等剂量(5 000 mL≤冲洗剂量<8 000 mL)27例,大剂量组(冲洗剂量≥8 000 mL)29例。初次清创后行骨牵引、石膏或外固定支架固定。分析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4 d、7 d的外周静脉血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结果  术后1 d低剂量组CRP为(42.34±9.32)mg/L,高于中剂量组的(35.33±8.68)mg/L和大剂量组的(33.32±6.5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d、7 d低剂量组的CRP、WBC和PCT分别与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3/22)低剂量组患者和3.7%(1/27)中剂量组患者出现伤口分泌物培养阳性,大剂量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低剂量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大剂量组(χ2=4.119,P<0.05)。结论  对于GustiloⅡ型及以上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清创术中运用足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可以明显降低感染发生率。
2020 Vol. 26 (10): 941-944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456 KB)  ( 115 )
945 改良牵引复位钳在外踝骨折术中的应用
陈艺清,孟祥俊,苏云 *,吴迪,董新利,王峰,王洪勋,张杨
目的  分析改良牵引复位钳在外踝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62例不稳定性闭合性外踝骨折(或伴有外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女33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改良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45~78岁,平均(59.03±9.10)岁;均为单足受伤,左侧16例,右侧19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单纯外踝骨折18例,双踝骨折10例,三踝骨折7例;致伤原因:扭伤21例,车祸7例,坠落7例;术中应用改良尖头复位钳对外踝骨折远端抓持牵引复位,应用自制持骨器对骨折断端夹持固定。传统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6~81岁,平均(61.63±8.35)岁;均为单足受伤,左侧15例,右侧12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单纯外踝骨折13例,双踝骨折6例,三踝骨折8例;致伤原因:扭伤16例,车祸8例,坠落3例;术中应用尖头复位钳牵引骨折远端,持骨器夹持固定骨折断端,夹持固定后统一克氏针临时固定,放置腓骨远端解剖锁定钛板及螺钉。随访观察并记录两组术中外踝复位完成时间、医源性骨质夹持损伤、手术前后患肢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以及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内固定外露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27±6.16)个月。改良组外踝复位完成时间(8.56±1.97)min,无医源性骨质夹持损伤;传统组外踝复位完成时间(10.77±2.68)min,医源性骨质夹持损伤5例(18.5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AOF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外踝骨折手术中应用改良尖头复位钳牵引复位、自制持骨器夹持固定断端能够明显缩短术中外踝复位完成时间,减少骨质塌陷、劈裂等医源性骨质夹持损伤,有效降低手术难度,临床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10): 945-948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2096 KB)  ( 122 )
       个案
949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中发生神经根疝1例报道
鲁尧 1,黄瑞玉 1*,陈荣彬 1,吴钊钿 1,李勇 1,彭立阳 2
腰神经根疝是椎间孔镜手术中罕见的并发症,术中不易察觉,即使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神经根疝出导致神经卡压产生相应的症状,后期影像学检查也很难明确诊断。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骨三科2018年8月收治1例经皮椎间孔镜术中出现典型腰椎神经根疝患者,临床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2020 Vol. 26 (10): 949-951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1707 KB)  ( 118 )
951 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囊肿1例报告
高成 1,孔鹏 2,汲长蛟 2,杨扬 1,张建新 1,2
腰椎间盘囊肿是脊柱骨科疾病中较少见的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多发生于年轻人,以男性居多,其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多为腰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目前,腰椎间盘囊肿的治疗方法多以手术为主,术式多为开放性切开减压融合术,临床疗效良好,而国内外使用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囊肿的研究报道较为少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于2019年2月使用椎间孔镜治疗1例腰椎间盘囊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2020 Vol. 26 (10): 951-954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3228 KB)  ( 121 )
       护理研究
955 机械性吸-呼气技术在脊髓损伤呼吸管理中的应用
高朝娜 1,郭锦丽 1,辛海峰 1,郭秀娟 1,卫转 2
目的  将国内外研究关于机械性吸-呼气技术(mechanical insufflation-exsufflation,MIE)应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中的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为脊髓损伤呼吸管理和机械性吸-呼气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和学术论文,对机械性吸-呼气技术在脊髓损伤以及其他应用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机械性吸-呼气技术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的临床研究14篇,其中随机对照和随机交叉试验2篇,前后比较和回顾性分析研究9篇,个案报道3篇。机械性吸-呼气技术的其他应用研究102篇。所得文献数量太少不足以进行Meta分析。结论  MIE在提高有效排痰率、减少有创性介入,提高慢性SCI患者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减少肺部感染、重复住院次数和住院花费方面证据尚不足,但有较大的潜力和研究空间。
2020 Vol. 26 (10): 955-960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635 KB)  ( 137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