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9期
刊出日期:2020-09-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基层园地
 
       临床论著
769 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
王晓威,汪兵,梁小菊,陆清达,苏菲,颉强 *
目的  探讨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645例,其中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32例,14例采用“挤牛奶”手法后闭合复位获得成功,其余18例采用经肘关节后侧撬拨闭合复位成功,其中2例失访,获得完整随访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3~12岁,平均(7.31±2.44)岁。术前合并正中神经症状7例,桡动脉搏动消失4例。复查随访术后X线片,记录末次随访Baumann角、提携角与健侧对比,末次随访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16例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7.8±2.6)个月。健侧Baumann角与患侧术后Baumann角进行Sh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提示符合正态分布(健侧P=0.37,患侧术后P=0.64),进行参数配对t检验(P=0.17),提示健侧与患侧术后Baumann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方法进行健侧提携角并与患侧提携角统计学检验(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6例,中1例,优良率占93.75%。结论  经肱三头肌后侧“操纵杆”复位技术可以作为闭合复位“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方法有效补充及辅助,在术后早期临床研究中安全有效。
2020 Vol. 26 (9): 769-773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1338 KB)  ( 314 )
774 前内侧肌间隙入路松解治疗退变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探索
李海滨,王铭,杨学桥,刘会欣,郭殿军,邓广明,付洪睿
目的  探讨前内侧肌间隙入路松解治疗退变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我科经肘关节前内侧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间隙入路进行松解治疗退变性肘关节僵硬19例。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3~62岁,平均(53.6±1.2)岁。右肘13例,左肘6例;15例为主力侧;合并尺神经卡压症状11例。病程4个月~5年,平均(3.5±0.5)年。术后指导康复锻炼,使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3±0.8)个月。19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的MEPS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EPS评分优11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9.47%。肘关节屈曲角度增至(127.63±5.79)°,伸直受限改善至(9.74±3.90)°,与术前(101.21±12.45)°、(27.63±8.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的前臂旋转也明显改善。屈伸弧度平均增加(44.37±12.09)°,所有患者运动功能都可满足日常生活。除1例术前无尺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短暂尺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已治愈外,无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肘前内侧肌间隙入路治疗退变性肘关节僵硬,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且学习曲线短,手术风险低,较易于在各级医院开展。
2020 Vol. 26 (9): 774-777 [摘要] ( 232 ) HTML (1 KB)  PDF (1070 KB)  ( 326 )
778 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坏死
张盘军,王勇,蒋建农,朱和平,沈优
目的  探讨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7例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56~79岁,平均(67.58±7.89)岁。股骨转子下骨折按照Seinsheimer分类,ⅡB型5例,ⅢA型2例。股骨头坏死按照Ficat分期均为Ⅳ期。所有患者均采取生物型全涂层股骨长柄假体行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术中无一例出现股骨穿孔、股骨骨折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111.00±29.18)min;术中失血量为(465.00±150.45)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00±13.5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能独立下地行走。Harris评分为(89.00±8.28)分,其中优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1%。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4.30±1.03)个月。髋臼杯和股骨柄假体均获得骨性稳定。随访期间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位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坏死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生物型全涂层股骨长柄假体初始稳定性好,为骨折愈合提供了良好的髓内环境从而有利于骨折愈合,是治疗此类损伤的理想选择。
2020 Vol. 26 (9): 778-781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1094 KB)  ( 273 )
782 关节镜下ACL重建并半月板修复后半月板不愈合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平,武春雷,许巍,张红,张弛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并半月板修复后半月板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行关节镜下ACL重建并半月板修复的患者92例,术后随访18个月,6例失访,86例患者根据愈合情况分为愈合组(49例)和未愈合组(37例),手术愈合率为56.98%(49/86)。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等相关资料的差异,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Tenger评分、受伤时间、ACL撕裂类型、半月板损伤区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5.610,95 %CI(1.447~21.759),P<0.05],Tenger评分[OR=4.237,95%CI(1.142~15.722),P<0.05],受伤时间[OR=5.280,95%CI(1.059~26.340),P<0.05],ACL撕裂类型[OR=9.517,95%CI(2.197~41.230),P<0.05],半月板损伤区域[OR=2.915,95%CI(1.201~7.073),P<0.05]是半月板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MI≥24kg/m2、复发性ACL撕裂、Tenger评分≥8分、受伤时间≥3个月、半月板损伤区域为非红区是关节镜下ACL重建并半月板修复后半月板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2020 Vol. 26 (9): 782-786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1846 KB)  ( 332 )
787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轻度旋转不稳定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贺忱 1,赵志宏 2,高奉 1,钱驿 1,果森 1,思虹 1,周敬滨 1*
目的  评估分析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mt,ACL)重建术后中短期内残留轻度旋转不稳定患者的主客观临床指标,总结归纳残留轻度旋转不稳定对临床疗效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在我所进行ACL重建术的46例患者资料,随访时间2~5年,平均随访时间(31.3±7.6)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中患膝轴移试验阳性(Ⅰ度)和轴移试验阴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轴移试验检查结果为分组依据。其中,22例轴移阳性(Ⅰ度)患者归入不稳定组,24例轴移阴性患者归入稳定组。比较两组间患者术后移植物磁共振信号强度、手术前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统计术后主观评分和移植物信号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稳定组术后移植物磁共振信号强度明显优于不稳定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IKDC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两组术后各项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观评分与移植物信号强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ACL单束重建术后残留轻度旋转不稳定在中短期内会导致移植物信号强度增加,可能影响ACL愈合,但是不会影响患者主观评分等临床疗效。
2020 Vol. 26 (9): 787-796 [摘要] ( 266 ) HTML (1 KB)  PDF (904 KB)  ( 446 )
792 中国各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骨密度测量检出率分析
柴波 1,冯皓宇 2*,常强 2,杨卓 1
目的  了解近10年来中国不同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患病现状,分析其危险因素和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的差异,为临床工作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使用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词:“骨质疏松症”和“患病率”。检索时间: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按照检索词总共检索到509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20篇,统计了北京、青海、四川、山东、江苏、海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情况。结果  国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大致呈北方低、南方高的分布趋势。腰椎正位骨密度测量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高于股骨近端或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50~59岁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约为20.38%,且呈北方低、南方高的分布趋势,这受到平均日照、当地居民体重、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有关因素的影响,其诊断结果受到检测部位的影响,对于50~59岁的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测量具有检出率高、操作方便的特点,可以作为疾病筛查的首选检测部位。
2020 Vol. 26 (9): 792-796 [摘要] ( 301 ) HTML (1 KB)  PDF (965 KB)  ( 250 )
       临床研究
797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诊断早期骨结核的临床价值分析
缪标烈,毛兴敏,刘增辉,陈仁春 *
目的  研究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 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在早期骨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粤北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疑似TuliⅠ期及Ⅱ期骨结核病例80例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10~75岁,平均年龄(45.25±7.62)岁。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研究对象自愿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所有病例均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ure protein derivative,PPD试验)、抗结核抗体(tuberculosis antibody,TB-ab)检测、结核菌病原学检查(直接涂片及结核结核菌培养)及TSPOT.TB检测。将病理检查作为骨结核诊断金标准,骨结核病例归类为A组,非骨结核病归类为B组,观察两组病例的PPD皮试、TB-ab、病原学检查及TSPOT.TB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结果  TSPOT.TB诊断早期骨结核的灵敏度为86.54%、特异度为92.86%、阳性预测值为95.74%,均显著高于PPD皮试、抗结核抗体(P=0.017);TSPOT.TB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低于结核菌病原学检查(P=0.871),灵敏度显著高于结核菌病原学检查(P=0.001)。TSPOT.TB诊断骨结核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TSPOT.TB应用于早期骨结核诊断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检测安全、可靠、快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0 Vol. 26 (9): 797-801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1641 KB)  ( 244 )
       实验研究
802 纯化前后C57BL/6小鼠骨髓细胞诱导破骨细胞的方法研究
杜天舒,朱澍,闫昭,张大伟,曹晓瑞 *
目的  研究纯化前后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向破骨细胞体外诱导条件,总结利用原代细胞诱导破骨细胞技巧。方法  将纯化前后的原代细胞按不同密度接种(ρ=5×105 cells/cm2及ρ=2.5×105 cells/cm2),并在不同时机加入诱导因子,观察各组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以及破骨细胞标志性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未纯化原代骨髓细胞用低密度接种(2.5×105 cells/cm2)时,无法诱导出破骨细胞;加大接种密度(5×105 cells/cm2)后,利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与NF-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共刺激可诱导出破骨细胞。纯化后原代细胞用低密度(2.5×105 cells/cm2)接种,利用M-CSF预处理或与RANKL共刺激这两种诱导方法均能诱导出破骨细胞,且预处理法诱导效果更佳。结论  利用原代骨髓细胞诱导破骨细胞,当其中单核细胞比例较低时,应优先考虑加大细胞接种密度,并尽早加入RANKL,促进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
2020 Vol. 26 (9): 802-806 [摘要] ( 322 ) HTML (1 KB)  PDF (1543 KB)  ( 268 )
       综述
807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甘璐 1,李沫 1,杜俊杰 2,叶正旭 1,孙嗣国 2,罗卓荆 1*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共分7个亚型,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Ⅰ)又名周围型神经纤维瘤病或Von Recklinghausen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一个亚型,占总数的85%。脊柱畸形是NF-Ⅰ最常见的并发症,虽然在颈椎发病率相对较低,常常以后凸畸形为主,但一旦发病病程进展快、症状重、治疗难度大。神经纤维瘤性颈椎后凸畸形是脊柱外科治疗的难点和重点,常需手术治疗。现将该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复习并总结汇报如下。
2020 Vol. 26 (9): 807-811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574 KB)  ( 395 )
811 髋关节翻修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现状及3D打印的应用
曹国定 1,2,裴豫琦 1,李旭升 2,刘鹏 1,2,封国超 1,2,李鹏 1,2,刘军 2
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人工髋关节置换使患者疼痛缓解、行走及运动能力恢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然而因人工关节假体使用有一定的年限,且初期假体设计亦尚不完善,术后因应力遮挡、机械因素、骨坏死、骨溶解、术后感染、患者依从性差、过早下床等因素使假体发生脱位、感染、松动,不得不对髋关节进行翻修。不论是哪种因素导致的髋臼骨缺损,缺损部位和程度在翻修术中都对植入物的充分固定、正确对线和稳定韧带产生影响。髋臼缺损处置不当必使植入物发生骨质溶解、支撑不足、应力遮挡,从而加重髋臼骨缺损,致使翻修失败。如何处理髋臼骨缺损尤其严重的骨缺损是髋关节翻修术的重点及难点。处理髋臼骨缺损的目的旨在使下肢力线、关节线高度达到精确,以期达到良好的初始稳定性,继而使植入物获得即刻负重和假体长期稳定。以往术者依据患者X线片和CT影像结果,对髋臼骨量骨质、感染状况、周围神经血管进行预估评判。在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实际情况临时做出选择并植入相应的假体,耗时耗力,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者的主观判断,致使关节翻修术后关节功能依然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这可能与术中对软组织的平衡、假体位置摆放、截骨位置等精准度有着一定关系,使髋关节翻修术后远期疗效明显低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然而,3D打印技术在外科领域的发展为髋关节翻修中处理髋臼骨缺损带来了新的方向。
2020 Vol. 26 (9): 811-815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506 KB)  ( 521 )
816 截骨矫形治疗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李楠,孙振辉 *,马信龙,张弢,胡永成,何锦泉
踝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AOA)常导致患者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甚至跛行并丧失劳动能力。AOA发病通常比髋、膝关节炎早12~15年,因此AOA治疗强调长期效果。1995年Takakura等报道截骨矫形治疗内翻型AOA并取得良好效果。随着对AOA病理生理、生物力学、手术策略认识的深入,近年来截骨治疗AOA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手术目前国内开展较少。本文综述AOA截骨国内外相关进展,旨在提高AOA诊治效果,规范截骨手术方案,有利于降低AOA截骨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AOA患者生活质量。
2020 Vol. 26 (9): 816-819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384 KB)  ( 340 )
       临床经验
820 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谭兵,范斌,杨启远,冯敬,雷超,冯伟,罗潇
目的  探讨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实施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双节段DLSS患者47例,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23~81岁,平均(58.1±10.7)岁。病程1~129个月,平均(27.7±31.0)个月。临床表现:腰痛35例,双侧神经根压迫症状10例,单侧神经根压迫症状37例,马尾神经综合征2例,间歇性跛行35例。47例均为双节段DLSS,Schizas分型B型10例,Schizas分型C型15例,Schizas分型D型22例。其中合并神经根管狭窄35例,椎间孔狭窄19例,黄韧带骨化16例,椎间盘突出25例。节段分布:L3~4及L4~512例,L4~5及L5S135例,均行MIS-TLIF治疗。记录住院天数、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融合率和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Bridwell方法评价末次随访时腰椎融合情况,Ⅰ、Ⅱ级为融合,Ⅲ级为未融合。结果  手术时间为191~267 min,平均为(232.5±15.9)min;术中出血量50~315 mL,平均(107.4±66.1)mL;术后引流量19~550 mL,平均为(68.9±88.6)mL;住院时间5~21 d,平均为(8.1±3.5)d;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为(16.8±5.1)个月。术后各随访时段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7 d与术后1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与术后1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与其他随访时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术前2例马尾综合征有1例完全恢复(病程较短,椎间盘突出压迫所致),1例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以Bridwell椎间融合分级标准对融合情况进行分级,Ⅰ级31例,Ⅱ级13例,Ⅲ级3例,融合率94%。围术期并发症:术区切口并发症1例,内植物并发症2例,神经并发症2例。结论  MIS-TLIF治疗双节段DLSS可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术前应仔细研究患者症状及影像学特征,做好术前规划,避免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020 Vol. 26 (9): 820-825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1449 KB)  ( 369 )
825 “靶区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李建伟 1,李健辉 2*,解晓彬 2,景邵春 2,张宝琦 2,顾宇彤 3
目的  探讨“靶区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我们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应用“靶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6例,其中男27例,女39例;年龄18~72岁,平均(41.63±12.08)岁。记录患者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建立工作通道时间及手术总时间。利用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穿刺一次成功率91.25%,透视次数5~16次,平均(11.48±4.68)次;建立工作通道时间13~29 min,平均(18.93±6.47)min;手术时间48~94 min,平均(72.26±21.38)min。患者术后腰痛及腿痛较术前明显好转,腰椎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Nab标准疗效评价,优5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5.45%。结论  PELD手术中应用“靶区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射线暴露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0 Vol. 26 (9): 825-828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1232 KB)  ( 265 )
829 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术与传统PLIF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疗效对比
贾鹏,孔祥清 *,孟纯阳,张卫红
目的  比较Quadrant通道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的后路椎间盘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评价MIS-TLIF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5例,其中男36例,女19例,年龄35~68岁,平均(51.1±9.7)岁。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PLIF方法,观察组31例采用Quadrant通道系统MIS-TLIF方法,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随访过程中进行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和椎间高度指数并比较两组间差异,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及ODI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术后JOA评分及术后6个月的椎间高度指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技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术后早期腰背部肌肉疼痛改善明显等优势,能获得与传统开放PLIF相近的疗效,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理想微创手术方式。
2020 Vol. 26 (9): 829-832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1558 KB)  ( 578 )
833 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在Kummell病治疗中的应用
岑文广,杨启灿,羽天继,祝坚武,陆炜光
目的  探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的35例Kummell病,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56~87岁,平均(74.14±10.13)岁。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伤椎Cobb角,同时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为椎体前方渗漏,骨水泥渗漏率为2.9%。本组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0.2±4.26)个月。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Kummell病可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率较低,临床疗效显著,该手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0 Vol. 26 (9): 833-835 [摘要] ( 245 ) HTML (1 KB)  PDF (1230 KB)  ( 216 )
836 张力带钢板联合骶髂螺钉改良三角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
王朝晖,曹书杰,杨杰,曾敏川,刘建伟,何波涌,赵快平,罗永
目的  探讨张力带钢板联合骶髂螺钉改良三角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后路张力带钢板联合骶髂螺钉改良三角固定的Tile C型骨盆骨折病例,C1.2型3例,C1.3型7例,C2型2例,C3型1例;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16~54岁,平均(39.6±10.0)岁。以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以Majeed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后环均予以后路张力带钢板联合骶髂螺钉改良三角固定。前环外支架固定2例,钢板固定4例,未固定7例。随访0.5~2.0年,平均(1.2±0.6)年,均获骨性愈合。骨折复位质量评定: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2.3%。功能评定:优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4.7%。结论  张力带钢板联合骶髂螺钉改良三角固定是重建Tile C型骨盆骨折后环稳定性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理想方法,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9): 836-838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1645 KB)  ( 375 )
839 定位网在经皮置入Ⅲ型γ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
孙俊,刘瑞东,熊仕群,吴向前,朱机
目的  探讨定位网在经皮置入Ⅲ型γ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定位网定位髓腔钉进钉点、角度,应用Ⅲ型γ髓内钉对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经皮内固定术,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69~86岁,平均(79.2±4.01)岁。另设常规手术组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68~86岁,平均(80.0± 5.62)岁。通过与常规组比较手术时间、透视次数、进髓腔钉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评价该系统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结果  定位网组手术时间(40.51±10.38)min,透视次数(13.26±1.12)次,进髓腔钉切口长度(2.97±0.53)cm,而常规组此三项指标分别为(58.03±12.42)min,透视次数(22.06±2.25)次,进髓腔钉切口长度(5.34±1.73)cm。两种方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进髓腔钉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定位网可有效确定空心钉进钉点、角度,减少射线危害,准确率高,创伤反应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相对少,为Ⅲ型γ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定位方法。
2020 Vol. 26 (9): 839-842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1585 KB)  ( 291 )
843 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炎的时效性研究
范志英,金志高,宋宏晖,李柳炳,周海斌,董启榕 *
目的  探索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炎的时效性,同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或局部封闭治疗的髌腱炎患者资料,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84例,按照接受的治疗方案分别纳入体外冲击波组(A组)和局部封闭治疗组(B组)。A组3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1~40岁,平均(29.6±5.5)岁;B组4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22~39岁,平均(29.6±5.3)岁。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临床疗效,探索治疗可能存在的时效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周时及治疗结束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结束3个月时A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与治疗结束1周时相比,A组治疗结束1个月及治疗结束3个月时的VAS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而B组的VA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与治疗结束1个月时相比,A组治疗结束3个月时的VAS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结束3个月时的VAS评分则有所增高(P<0.05)。两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散状体外冲击波对髌腱炎疼痛的缓解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疗效较局部封闭治疗持久可靠。但两种治疗方法对疼痛的缓解在时间上各有特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需求灵活选用。
2020 Vol. 26 (9): 843-846 [摘要] ( 196 ) HTML (1 KB)  PDF (436 KB)  ( 304 )
847 一种骨科术后下肢静脉泵运行模式的研究
苗壮,刘培来 *,卢群山,张蒙,李松林,罗德素

目的  探讨一种骨科术后下肢静脉泵运行模式,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  纳入健康成年测试者30名,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使用研发的下肢静脉泵运行模式,B组使用目前临床应用的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对比下肢股静脉机器运行前静息值血流速、加压时血流速最大值、稳定后血流速、放气时血流速的变化。结果  研发的静脉泵运行模式运行稳定压力梯度时能增加下肢股静脉血流速(9.60±1.59)cm/s,目前临床应用的IPC运行稳定压力时能增加下肢股静脉血流速(5.60±1.30)cm/s,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发的静脉泵运行模式下血流速变化更安全,无反流现象的发生。结论  研发的静脉泵运行模式较目前临床应用IPC能更平稳地增加下肢静脉的血流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骨科手术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且相较目前临床应用的IPC安全性较高。

2020 Vol. 26 (9): 847-850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634 KB)  ( 230 )
       基层园地
851 支撑针、骨块夹结合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伴高分水岭细小骨块
杨斌,李治锦,索小孬,陈国慧,兰兴龙,杨炳哲,杨杰,熊映斌,茶常,彭荣发,尹可庆
目的  探讨使用支撑针、骨块夹结合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伴高分水岭骨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科收治1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有高分水岭骨折块患者,均使用支撑针或骨块夹结合钢板固定,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22~55岁,平均(35.60±2.9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45 d,平均(10.00±1.07)d;左侧4例,右侧6例。分别在术后1、2、3、6、12个月进行功能指导、锻炼并行腕部X线检查。术后6个月、12个月时采用改良的Garland-Werley评分法和患者自主腕关节评分法(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进行评定。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1.83)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无腕关节脱位情况,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40±0.8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改良Garland-Werley评分分别为(9.00±1.36)分(6~12分)、(7.20±1.31)分(4~10分),PRWE评分分别为(18.60±1.96)分(11~24分)、(16.30±1.78)分(12~22分)。所有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症状,无腕关节再次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使用支撑针、骨块夹结合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伴高分水岭骨块,固定牢固,腕关节恢复稳定,能够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利于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2020 Vol. 26 (9): 851-854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1941 KB)  ( 374 )
       个案
855 血清学检查阴性同时累及颈椎和腰椎多灶性布鲁氏菌性脊柱炎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王宇航 1,2,王彪 2,何思敏 2,刘本寅 2,郝定均 2*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骨关节受累形式之一,以腰椎多见。除影像学诊断外,Wright标准试管凝集(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STA)试验简便快速,敏感性(98.7%)和特异性(87.5%)高,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诊断方法。血清学阴性的同时累及颈椎和腰椎的多灶性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在临床上极为罕见,临床表现非特异性高,常与结核性脊柱炎混淆,早期诊断困难。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收治了1例罕见的血清学阴性累及颈椎和腰椎的多灶性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现报告如下。
2020 Vol. 26 (9): 855-858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2912 KB)  ( 182 )
858 TLIF术后对侧肢体疼痛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秦石磊,姜燕,马文康,郭峰,申苏娟,李俊杰,王伟平,徐云峰 *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增高,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腰椎间盘纤维环撕裂、髓核组织突出等导致相应神经根、马尾神经受压,出现相应神经根功能障碍。绝大部分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存在明显腰椎不稳,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我科2019年1月收治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merbody fusion,TLIF),现报告如下。
2020 Vol. 26 (9): 858-861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2793 KB)  ( 199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