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8年 24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8-10-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865 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
陈志明,马华松 *,吴继功,谭荣,赵福江,沙鑫,赵浩
目的  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技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1~58岁,平均28.6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躯干偏移(trunk shift,TS)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其临床疗效,使用Frankel分级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情况,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468.9±108.3)min(312~72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 173.7±1 226.6)mL(800~5 100 mL),随访时间平均22.5个月(12~40个月),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24±20.4)°(91°~160°),侧凸Cobb角平均(87.2±45.2)°(0°~156°);术后后凸角平均(46.8±21.5)°(10°~120°),侧凸角平均(49.1±26.9)°(0°~109°),矫正率分别为62.3%和45.2%;末次随访时后凸、侧凸Cobb角有轻度丢失,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由术前的(38.6±17.2)mm减少至(11.5±11.2)mm,SVA由术前(33.5±11.4)mm减少到术后(9.6±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SF-36、VAS、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14例次(37.8%)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0.8%),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次(27%),包括胸腔积液2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消化系统并发症3例;螺钉松动拔出1例,螺帽脱落1例。结论  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应充分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
2018 Vol. 24 (10): 865-869 [摘要] ( 297 ) HTML (1 KB)  PDF (2573 KB)  ( 249 )
870 改良后路手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效果及对颈部生物力学相关参数变化的观察
王伟,张国平,张宇宸,任立中,吕亚军
目的  分析改良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颈部生物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的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后路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治疗前、术后6个月、1年、2年的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JOA评分改善、颈椎功能残障指数表(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颈椎被动活动度(passiverange of motion,PROM)的变化。术后6个月行根性症状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颈椎ROM、颈椎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1年、2年的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ROM和肌张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N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根性症状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改良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一次解决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对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018 Vol. 24 (10): 870-874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1975 KB)  ( 201 )
875 关节镜下Tight Rope悬吊钢板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
竺纬 1,魏路 1,2,孙健 1,张帆 1,刘俊建 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Tight Rope悬吊钢板固定术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4例Neer Ⅱ型锁骨骨折经关节镜下Tight Rope悬吊钢板固定术后的临床结果,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2~65岁,平均(52.7±10.3)岁。通过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evaluation form,ASES)对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2个月,平均(20.0±5.7)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4±0.7)个月。术中发现有2例合并肩胛盂缘上唇自前向后的撕脱(superior labrum from anterior to posterior,SLAP)损伤,有1例合并Bankart损伤,在骨折固定前分别给予修复。患者术后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77~100分,平均(90.6±6.9)分。结论  关节镜下Tight Rope悬吊钢板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具有损伤小、临床疗效确切、对肩关节活动影响小、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并可同时微创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等优点,可以作为锁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一个选择。
2018 Vol. 24 (10): 875-877 [摘要] ( 265 ) HTML (1 KB)  PDF (1168 KB)  ( 163 )
878 辅助微型钢板联合LCP治疗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
白云鹏,沈燕国,邱永敏,丁菊红,宋鑫,王健
目的  探讨采用前侧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LCP)固定治疗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辅助微型钢板联合LCP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20~51岁,平均(32.7±8.8)岁。OTA分型15B2型8例,15B3型5例。所有患者均手术切开复位,锁骨前侧采用2.0 mm系统微型钢板辅助复位并固定粉碎骨块,锁骨上方采用LCP固定,术中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吊带悬吊患肢2周后即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术后1、3、6、12个月,之后每隔6个月复查,摄锁骨正位X线片,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肢体功能,同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3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6±5.0)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5±1.3)个月,未出现畸形愈合及骨不愈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3分,平均(1.6±1.2)分。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85~95分,平均(90.4±3.4)分,其中优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采用辅助微型钢板联合LCP治疗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可以帮助术中解剖复位,增强骨折固定的强度和稳定性,术后随访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为处理复杂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治疗选择。
2018 Vol. 24 (10): 878-880 [摘要] ( 305 ) HTML (1 KB)  PDF (730 KB)  ( 157 )
881 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治疗冻结期原发性冻结肩临床疗效评估
丁春劲 1,王宇峰 2,陆锦贵 2*,崔海东 1,徐小虎 3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对确诊为“冻结期”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收治入院并行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的20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6~74岁,平均(59.5±7.41)岁。所有患者经术前临床诊断为“冻结期”原发性冻结肩,病程7~13个月,平均(9.58±1.68)个月。术后疗效评估方法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肩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2个月、6个月。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由术前的(5.10±0.72)分降低到术后6个月的(1.35±0.75)分(P<0.01)。术后CMS评分显著提高,由术前的(33.95±4.59)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的(85.75±6.15)分(P<0.01)。结论  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对"冻结期"冻结肩患者治疗安全、有效,短期疼痛缓解、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明显提高。
2018 Vol. 24 (10): 881-884 [摘要] ( 255 ) HTML (1 KB)  PDF (1550 KB)  ( 168 )
885 人工骨棒结合混合PRP的自体髂骨联合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王玥 1,贾其余 1,曹溢 1,刘先哲 2
目的  探讨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支撑架结合植入混合PRP的自体髂骨,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我院利用髓芯减压联合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支撑棒结合植入混合PRP的自体髂骨治疗19例(20髋)早期股骨坏死(SteinbergⅠ~Ⅱ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为29~55岁,平均(36.2±8.6)岁;单侧18例,双侧1例。观察术后骨坏死进展及股骨头塌陷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影像学评估主要是通过拍摄髋关节X线片,评估患者术后1、6、12个月的股骨头有无坏死及修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均在术后12个月行Harris评分。Harris评分术前平均(63.6±11.6)分,术后提高至(89.5±10.3)分,提高分数平均(25.9±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20髋病例中,优14髋,良3髋,可2髋,差1髋,优良率达85%。其中1例患者术后12个月仍有髋部疼痛。X线片显示有3例髋关节表现出影像学进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变与影像学进展变化相一致。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支撑棒结合植入混合PRP的自体髂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法,适用于中青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对于缓解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恢复髋关节功能、防止股骨头塌陷、推迟患者髋关节置换有着重要意义。
2018 Vol. 24 (10): 885-889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1355 KB)  ( 220 )
890 两种方法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
秦月鹏 1,宋莹 2,侯洪涛 2,李培峰 2,孙哲 2,张海龙 2,张宏军 2*

目的  比较空心钉加内侧支撑钢板与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入组标准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18~52岁,平均(35.50±8.678)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空心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空心钉治疗。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股骨头坏死与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出血量(59.8±10.1)mL,低于试验组(150.5±28.2)mL;对照组手术时间(46.5±8.110)min,低于试验组(73.0±7.834)min;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4.33±0.884)个月,低于对照组(5.48±1.312)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骨折复位质量和内固定失效例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8.37±3.211)分,高于对照组(82.47±6.6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心钉加内侧支撑钢板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效果优于单纯空心内固定,具有骨折复位质量高、愈合时间快、内固定失效率低和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2018 Vol. 24 (10): 890-893 [摘要] ( 214 ) HTML (1 KB)  PDF (1501 KB)  ( 179 )
894 OWHTO中矫正角度对胫骨后倾角及髌骨高度的影响分析
吴克亮 1,叶鹏程 1,冯文俊 2,曾建春 2,陈锦伦 2,曾意荣 2*
目的  探究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中不同矫正角度对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髌骨高度(patellar height,PH)的影响,为维持术后PTS及PH稳定及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OWHTO的35例患者(38膝),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19~77岁,平均(61.5±9.8)岁。对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行膝关节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K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记录患者OWHTO中矫正角度,按术中常规矫正角度平均分为三组:A组7°~9°,B组10°~12°、C组13°~15°,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PTS及PH[Insall-Salvati指数(IS)、Blackbume-Peel指数(BP)]指数值,计算手术前后PTS、IS和BP指数的差值(术前值-术后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矫正角度组间的PTS、IS及BP的差值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随访时间5.2~25.5个月,平均随访(10.0±5.4)个月。A组12例(13膝),B组11例(13膝),C组12例(12膝)。所有患者术前KSS评分平均为(60.4±7.3)分,末次随访提高至(83.2±6.9)分;术前VAS平均为(5.2±1.1)分,术后降至(1.2±1.0)分;HSS评分由术前(59.4±7.2)分提高至(87.7±5.7)分;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SS评分结果,术后膝关节优良率达81.5%。术后IS指数平均值由术前(0.98±0.11)降至(0.81±0.13);术后BP指数平均值由术前(0.76±0.13)降至(0.65±0.1);术后PTS平均角度由术前(7.82±0.93)°增大至(10.76±0.93)°;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IS、BP指数差值进行方差分析(F=85.922,F=73.518,P<0.05),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TS差值进行方差分析(F=70.883,P<0.05),三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WHTO是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OWHTO术后PTS和PH均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术后PTS变化与术中矫正角度的大小呈正相关;PH变化与矫正角度的大小总体呈负相关趋势,尤其当矫正角度过大(>12°)时,PH降低更为明显。
2018 Vol. 24 (10): 894-903 [摘要] ( 343 ) HTML (1 KB)  PDF (1722 KB)  ( 303 )
       临床研究
899 改良三维数字技术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的临床研究
李光旭 1,周荣 2,黄伟 1*

目的  验证改良三维数字技术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方法的可靠性,并与CT方法进行对比。方法  选取重庆市健康志愿者22名,男女各11名,年龄22~50岁,平均(32.55±18.33)岁。所有志愿者行双侧股骨CT扫描,获取整个股骨图像数据。首先获得股骨机械轴,分别用垂直于股骨机械轴的断层测量法(CT)和改良三维测量法(3D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外科上髁轴线与临床上髁轴线的夹角、髁扭转角;比较两种方法所测量的结果差异。结果  断层测量法测得股骨后髁角值为(3.24±1.18)°,改良三维测量法为(3.26±1.23)°(P>0.05);断层测量法测髁扭转角值为(7.11±1.06)°,改良三维测量法为(7.15±1.13)°(P>0.05);断层测量法测外科上髁轴线与临床上髁轴线的夹角值为(3.85±0.43)°,改良三维测量法为(3.92±0.41)°(P>0.05)。左右侧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各个角度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各个角度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三维测量法能得到精确的股骨远端旋转角度参数,可得到与CT测量法相似的结果,两种方法测量数据无明显差异。

2018 Vol. 24 (10): 899-903 [摘要] ( 252 ) HTML (1 KB)  PDF (946 KB)  ( 148 )
904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校正身高的测算方法比较及可行性分析
张勇 1,刘洋 2,赵黎 3,党晓谦 4,陶惠人 1*
目的  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校正身高的三种测算方法,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选取3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全长正位片,测量并记录患者侧凸角度,采用手工测量、计算机辅助测量、Bjure公式的方法测算校正身高,比较三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由同一医师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对间隔4周的两次测算结果作比较,分析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的可重复性,对3名医生各自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的测算结果作比较,分析该方法不同观察者间的可重复性。结果  手工测量组和计算机辅助测量组测算校正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工测量组和Bjure公式组、计算机辅助测量组和Bjure公式组测算校正身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测算校正身高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8,不同观察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7。结论  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测算校正身高较传统的手工测量方法操作简单,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均较好。
2018 Vol. 24 (10): 904-921 [摘要] ( 286 ) HTML (1 KB)  PDF (950 KB)  ( 118 )
       实验研究
907 抗结核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局部治疗兔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
王腾飞,麦麦提艾力·阿不力克木,杨勇,陈江涛,王翀,陶颖,宋兴华 *
目的  探讨以羟基磷灰石与/β-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 and/β-tricalcium phosphate,HA/β-TCP)复合体材料及同种异体骨为支架材料构建的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复合体,评价两种不同抗结核骨组织复合体治疗兔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  取3月龄经造模成功后的新西兰大白兔36只,行病灶清除术,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利福喷丁微球-rADSCs/HA/β-TCP抗结核骨组织工程复合体,B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利福喷丁微球-rADSCs/同种异体骨抗结核骨组织工程复合体,C组清创后未做任何处理。术后4、8、12周行影像学(DR)检查,术后第12周将实验动物处死,取标本,行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大体观察发现A组骨缺损区被新生骨组织取代;B组骨缺损基本修复,周边可见大量骨组织形成;C组骨缺损处有少量骨组织形成,可见大量纤维组织覆盖。X线观察发现:4周时,A组骨缺损区可见少量骨痂形成,材料与周围骨组织紧密接触。B组骨缺损区可见骨痂形成,C组骨缺损区界限清晰,可见片状低密度影。8周时,A组骨缺损区明显缩小,材料吸收,边界稍模糊。B组骨缺损区可见片絮状高密度影,C组骨缺损区可见点状钙化影。12周时,A组骨缺损区材料基本吸收,B组骨缺损材料部分吸收,椎间隙部分融合,C组骨缺损区界线尚清,椎间隙破坏缺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术后12周,A组材料吸收明显,可见大量纤维骨痂组织生成骨组织。B组可见部分同种异体骨残留,周边可见大量纤维骨痂组织生成骨组织。C组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结论  利福喷丁微球-rADSCs/HA/β-TCP构建的抗结核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填充兔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的骨缺损。
2018 Vol. 24 (10): 907-930 [摘要] ( 214 ) HTML (1 KB)  PDF (3837 KB)  ( 206 )
       综述
913 椎体强化术后导致椎体坏死的研究进展
董国领,贾璞,唐海 *
经皮椎体强化术已广泛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然而骨水泥强化术后椎体再骨折的众多原因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骨坏死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研究认为,椎体发生骨坏死的危险因素包括骨水泥的聚合放热反应、骨水泥颗粒或松动、骨水泥单体毒性、血管栓塞、感染及炎症反应等。本文对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2018 Vol. 24 (10): 913-916 [摘要] ( 235 ) HTML (1 KB)  PDF (421 KB)  ( 138 )
917 组织工程骨激活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促进骨修复
邓正炜 1,张亚东 2*,赵世昌 3
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组织细胞在低氧状态下激活相应基因转录的核心调节因子之一,在骨发育和代谢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现将激活HIF1-α信号通路的方法、作用机制和潜在应用价值加以综述。
2018 Vol. 24 (10): 917-921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450 KB)  ( 204 )
       临床经验
922 MBDU+MIS-TLIF与开放减压+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对比研究
胡慧敏,王晓东,郭华,惠华,郭云山,张海平,朱金文,郝定均
目的  比较微创通道下经单侧入路双侧减压(microsurgical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via a unilateral approach,MBDU)+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减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的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00例。其中采用开放减压+TLIF(TLIF组)手术治疗52例,行MBDU+MIS-TLIF(MBDU组)4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1d及术后1、 3、5 d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3、12个月及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CK水平、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3、5 d的血清CK水平MBDU组均明显偏低(P<0.01);术后3、12个月腰痛VAS及ODI评分MBDU组均较低(P<0.05);而3、12个月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DU+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取得不次于传统开放手术的的疗效,且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
2018 Vol. 24 (10): 922-926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1616 KB)  ( 241 )
927 PKP联合神经后支阻滞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分析
张伯寅 1,邹小丽 1,张依生 1,胡译文 2,常鹏宇 3*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术与单纯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差异。方法  112例单节段OVCF患者按收治顺序分为两组,A组采用PKP联合神经后支阻滞术治疗,B组采用单纯PKP手术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矢状位椎体高度恢复率、以及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每组各56例OVCF患者成功接受相应治疗。A、B组患者术后矢状位椎体高度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ODI指数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术对OVCF所致的腰背痛有更为确切的止痛效果,总体疗效优于单纯PKP治疗。
2018 Vol. 24 (10): 927-930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1874 KB)  ( 159 )
931 MIPPO结合PHILOS治疗肱骨近端不稳定多部分骨折
徐大伟,逸弘,王飞,杨建,朱新辉,刘巍,崔志明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thesis,MIPPO)结合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稳定多部分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5月经MIPPO技术结合PHILOS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28例,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20~80岁,平均(56±13.29)岁;左肩18例,右肩10例;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2例,四部分骨折6例;摔倒伤14例,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伤3例。分别运用肩关节活动度和Neer肩关节评分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估,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疼痛进行评估,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平均152°(85°~170°),外展平均129°(90°~160°),外旋平均56°(45°~70°);术后患者Neer评分平均84.6分(53~98分)。最终的功能结果,优8例,良16例,差4例,优良率85.7%。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平均为2.13分(0~8分)。26例患者获得充足的内侧支撑,2例患者没有获得充足的内侧支撑。所有患者在术后平均4.5个月(3~8个月)获得骨愈合。3例肩关节有并发症(1例螺钉进入关节,1例复位丢失,1例肱骨头坏死)。结论  MIPPO技术结合PHILOS治疗不稳定多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局部血供破坏少、固定牢固、术后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8 Vol. 24 (10): 931-933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1254 KB)  ( 136 )
934 老年桡骨远端C3型骨折掌侧钢板内固定术中植骨对预后的影响
张鑫 1,李春光 2,樊健 1*,袁锋 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桡骨远端C3型骨折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术中植骨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65岁以上桡骨远端C3型骨折行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术84例患者资料。按术中是否掌侧植骨分为两组,其中未植骨组42例,植骨组42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血管神经是否损伤等情况;术后3及12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复位、内固定位置等影像学及患腕关节握力、活动度等情况并进行统计比较,腕关节功能评估采用上肢功能(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结果  84例均获12~28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创面均愈合良好,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未植骨组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螺钉过长损伤腕背伸肌腱导致腕痛,予取出后腕痛缓解。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均基本愈合,无复位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组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为(13.8±2.6)分,未植骨组为(15.4±2.7)分,植骨组腕关节功能优于未植骨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影像学指标:桡骨远端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活动范围等相关指标包括背伸、旋前、旋后及握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屈曲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等影像学无异常,植骨组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为(11.7±1.2)分,未植骨组为(11.4±1.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影像学指标:桡骨远端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活动范围等相关指标包括屈曲、背伸、旋前、旋后及握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桡骨远端C3型骨折掌侧钢板内固定术中植骨与否对最终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对腕关节早期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2018 Vol. 24 (10): 934-937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1386 KB)  ( 187 )
937 改良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李斌,肖孟景,邹晓防,蔡景宁,吴世建,刘爽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的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对2011年以来收治的34例指端缺损患者采用改良V-Y推进皮瓣覆盖创面,观察皮瓣成活率、创面愈合情况、皮瓣外观、色泽和手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创面I期愈合。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圆润程度与正常指端接近(指甲缺损除外),无臃肿、棱角或色素沉着等异常。末节指腹指纹重新建立,指间关节活动正常,无明显钩甲畸形,指腹两点分辨觉为(5.43±0.65)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主动活动为优22例,良12例,优良率100%。结论  改良V-Y推进皮瓣手术操作简单,修复缺损面积大,是一种修复指端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2018 Vol. 24 (10): 937-939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1368 KB)  ( 186 )
940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中期疗效观察
徐丽丽 1,谭美云 2,张忠杰 2,陈歌 2,鲁晓波 2,万永鲜 2*
目的  评价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4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22例;髋部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例。受伤原因:摔伤24例,交通车祸伤12例,坠落伤5例。内固定方式:空心螺钉内固定1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18例,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4例。初次内固定术时年龄51~85岁,平均68.6岁。内固定失败原因:股骨头坏死24例,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移位切出12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从内固定术到髋关节置换术时间为6~38个月,平均为15.4个月。髋关节置换术前患髋Harris评分为21~48分,平均(35.4±6.5)分。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21例,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非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术3例,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术4例;其中采用标准股骨柄27例,加长型股骨柄14例。结果  1例患者术后3 d死亡,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3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5~6.0年,平均为3.8年。末次随访时患髋Harris评分为51~96分,平均(82.6±4.3)分。有1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并再次手术;1例出现假体松动下沉,患髋中度疼痛。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一种有效挽救关节功能的治疗方式,中期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2018 Vol. 24 (10): 940-943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982 KB)  ( 229 )
943 人工补片重建髌韧带止点术后伸膝功能观察
李勇 1,王保苍 1*,闫明 1,王辉 1,梁守磊 1,齐巍 2
目的  探讨人工补片重建髌韧带止点术后伸膝功能明显改善。方法  2003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胫骨近端骨肉瘤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9~27岁,平均(13.5±1.2)岁。手术采用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重建髌韧带止点治疗,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量膝关节主动背伸最大角度,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多重比较。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90个月,平均46.5个月。9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10 d伤口破溃、渗出,未暴露假体,3次细菌培养阴性,考虑脂肪液化,给予清创缝合后切口愈合。10例均完成术后12次化疗;1例于术后20个月因肺转移死亡,1例于术后18个月行单发肺转移灶切除术,至今存活,余8例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0例术后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折断、脱位等并发症。测量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分别为(24.4±4.80)°、(73.8±8.59)°、(78.8±7.73)°。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伸膝角度均优于术后3个月伸膝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伸膝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补片重建髌韧带止点术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二者可牢固结合,伸膝功能明显改善。肿瘤假体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术中利用人工补片重建髌韧带止点有利于伸膝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2018 Vol. 24 (10): 943-945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943 KB)  ( 149 )
946 关节镜切除膝关节滑膜皱襞的临床疗效
苏训同,蔡道章,曾春,吴桂勤 *,潘剑英
目的  探讨关节镜切除膝关节滑膜皱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7年4月,术前MRI检查可疑并术中镜下明确诊断的45例膝关节滑膜皱襞患者,镜下切除滑膜皱襞直至膝关节屈伸过程中不嵌于髌股关节之间。术前、术后分别收集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采用TegnerLysholm膝关节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第1天患者均可负重行走,术前的疼痛症状有效缓解,弹响均消失。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8.8个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其中2例患者复发类似症状,程度轻,不影响日常生活。末次随访时TegnerLysholm评分为89~97分,平均(92.3±5.7)分,相比术前评分61~82分,平均(67.4±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下切除膝关节滑膜皱襞的临床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值得推广使用。
2018 Vol. 24 (10): 946-948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926 KB)  ( 236 )
948 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僵硬性平足畸形短期疗效分析
屈福锋 1,李毅 2,梁晓军 2*,赵炼 2,刘韶 2,蔡杰 1
目的  研究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僵硬性平足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2009年4月至2015年2月于本院诊断为僵硬性平足畸形患者36例(50足),其中男20例(29足),女16例(21足);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7.5±4.5)岁。均行三关节融合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0例(39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6~50个月,平均随访(28.5±4.2)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评分及平均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saltzman位后足力线、正位X线片上距骨第2跖骨角(talar 2nd metatarsal angle,T2MT)、侧位X线片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例出现切口浅表皮肤感染,多次换药并口服抗生素后伤口愈合;2例出现距舟关节骨不愈合,经治疗后恢复良好。5例患者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或出现足部其他部位疼痛,保守处理后缓解。结论  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僵硬性平足畸形短期疗效明显,但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8 Vol. 24 (10): 948-951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1363 KB)  ( 179 )
       个案
952 以锁骨病理性骨折为主要症状的SAPHO综合征1例报道
刘建辉 1,王文波 2,王正雷 1,张文进 1,齐琦 1,王海斌 1
SAPHO综合征是一组由英文首字母缩写命名的疾病群,包括滑膜炎(synovitis)、痤疮(acne)、脓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炎(osteitis)。它主要累及患者的皮肤、关节,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本疾病首发症状多为骨肥厚和骨炎,国内外尚无病理性骨折报道,本文报道1例以锁骨病理性骨折为主要症状,并进行外科手术干预的SAPHO综合征。
2018 Vol. 24 (10): 952-954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1614 KB)  ( 152 )
955 股骨头内骨性脂肪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谢卫强 1,2,巩栋 1,2,高明暄 2,甄平 2*
骨内脂肪瘤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发病机制不明的、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多好发于身体承重部位(下肢多见),如跟骨、胫腓骨、股骨和骨盆等。由成熟脂肪组织构成,很容易引起脂肪组织的坏死或者退变,凡有脂肪组织的部位均可能发生。此肿瘤发病隐匿,并且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大多数是体检时发现的,影像学表现与单房性骨囊肿、非骨化纤维瘤、骨梗死、软骨样肿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较为相似。因此,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误治,使得脂肪坏死的可能性提高。该肿瘤的确诊有一部分是通过术后病理活检取得,其发病率约占所有骨肿瘤的1%左右,多好发于中年人群(30~50岁),男女发病无差异,青少年较少见,病变部位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尤以下肢为主。骨内脂肪瘤目前在国内外的文献报道较多,但是病变部位在股骨头的报道较少见。本文对1例股骨头内骨脂肪瘤进行系统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8 Vol. 24 (10): 955-960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1718 KB)  ( 135 )
       护理园地
957 三阶梯措施防治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孔祥燕 1,田园 2,张艳 2,李立 2,王红莉 2,赵思萌 2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  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共有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30例,年龄75~85岁;实验组30例,年龄60~87岁。制定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观察防护表,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基于血栓三阶梯预防原则,进行血栓防护,观察术后7日内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结果  实验组有1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有7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22.33%(7/30);实验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传统药物预防基础上,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基础预防和物理预防,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预防指南的依从性,降低围术期血栓发生率。
2018 Vol. 24 (10): 957-960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470 KB)  ( 315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