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7年 23卷 6期
刊出日期:2017-06-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短篇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481 前路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感染
王振斌,涂来勇,卡哈尔·艾肯木,楚戈,赵疆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感染患者57例,其中结核性感染(A组)36例,布氏杆菌性感染(B组)13例,化脓性感染(C组)8例。男32例,女25例,平均(53.1±7.95)岁。术后严格随访至少12个月,现对已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3种颈椎感染的临床特点。采用颈痛VAS评分、颈椎JOA评分、脊髓损伤Frankle分级以及颈椎Cobb角评价手术疗效,并根据Bridwell融合标准评价异体骨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相关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2.5±28.8)min,平均出血量(112.2±48.7)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7±8.1)个月。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从术前(6.43±1.64)分改善至(0.81±0.74)分,改善率87.4%;根据颈椎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优42例(73.7%),良11例(19.3%),中3例(5.2%),差1例(1.8%),优良率为93%;Bridwell融合标准:52例达到Ⅰ级融合,总的有效融合率达到91%;脊髓损伤Frankle分级:术前34例(59.6%)合并神经功能障碍,其中A组23例(63.9%),B组6例(46.2%),C组5例(62.5%),末次随访时除了3例Frankle分级D级外,其余均恢复正常。结核性感染组中,2例因假关节形成、1例因后凸畸形伴神经功能障碍进行二次手术。随访中,所有患者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或植骨块脱出及感染复发。结论  对于结核性、布氏杆菌性及化脓性下颈椎感染性疾病,采用前路手术可达到彻底病灶清除,椎管减压的目的。术中植入异体骨和钛板等内置物安全、可靠,且能提高手术疗效。
2017 Vol. 23 (6): 481-486 [摘要] ( 327 ) HTML (1 KB)  PDF (2214 KB)  ( 176 )
487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手术治疗
杨建伟,张蒲,富灵杰,谢幼专,赵杰
目的  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83例,其中男63例,女20例;年龄25~78岁,平均58.5岁。所有患者均伴有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8例,C级32例,D级29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2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1例行颈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经9~18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变化和ASIA评分改变。两组术后脊髓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前路组ASIA评分增加(26.2±5.4)分(P=0.019),后路组ASIA评分增加(15.2±6.1)分(P=0.036);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较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过伸性颈椎损伤首选手术方式,后路手术同样有效,是前路手术的有效补充。
2017 Vol. 23 (6): 487-491 [摘要] ( 369 ) HTML (1 KB)  PDF (2248 KB)  ( 214 )
492 双侧椎间孔入路治疗胸腰段巨大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
王文涛 1,段琨 2,王欣文 1,刘团江 1,吴起宁 1,郝定均 1,刘继军 1

目的  探讨应用双侧椎间孔入路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段巨大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0例经双侧椎间孔入路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段巨大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手术前后神经功能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VAS及ODI评分、融合率、减压范围、内固定失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55±27)min,术中失血(824±162)mL,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分别从术前的(72.88±3.26)分、(67.52±4.2)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90.34±2.74)分、(88.3±3.1)分,VAS和ODI评分分别从术前的(6.78±1.99)分、(44.82±5.18)%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2.34±0.46)分和(11.7±2.4)%,椎管容积从术前的(51.3±5.6)%增高到(2±0.5)%,椎间植骨融合率均100%,术中5例患者出现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经双侧椎间孔入路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胸腰段连续椎间盘巨大突出并神经损伤的手术选择。

2017 Vol. 23 (6): 492-495 [摘要] ( 306 ) HTML (1 KB)  PDF (1293 KB)  ( 191 )
496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Ⅲ型Kummell病
李业成 1,张巍 2,张成亮 1,刘守正 1,陈刚 1,朱宝林 1
目的  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Ⅲ型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我科收治的25例Ⅲ型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功能改善情况(ODI评分)、后凸Cobb角、手术前后椎体高度纠正、术后并发症等数据。结果  平均随访2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50±20)min(150~190 min),术中出血量(450±30)mL(400~550 mL),术后引流量(180±20)mL(150~200 mL),住院时间(11.5±2.5)d,下床活动时间(4.5±1.5)d,统计学显示与术前比较,手术前后椎体高度纠正、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个月发生邻近椎体骨折1例,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复查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Ⅲ型Kummell病可以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避免继发性神经损伤及长期卧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2017 Vol. 23 (6): 496-499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2657 KB)  ( 208 )
500 TKA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分析
王春生 1,陈富春 2,张子琦 1,杨佩 1,王坤正 1
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以确定该治疗方法是否可靠。方法  研究包括17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66~87岁(平均80.2岁),膝关节KL关节炎分级均为2级以上。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根据术中骨缺损和韧带状况选择假体,术后早期运动和负重,通过临床状态分析和影像学观察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手术术中失血789 mL(660~1 860 mL),手术时间78 min(57~118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时间0.75~4.00年(平均2.40年),平均独立行走时间6 d(3~17 d)。末次随访时,无人工关节脱位或松动,无患者进行二次手术,平均活动度95.3°(78.4°~112.3°),平均HSS评分83.6分(74~92分)。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是一种可行的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
2017 Vol. 23 (6): 500-502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1249 KB)  ( 148 )
503 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治疗方法的选择
曹忠书,田家祥,江海良,魏振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最佳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并对此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3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的反复肿胀、积液及持续疼痛,关节穿刺液为黄褐色、铁锈色或陈旧血性液,部分患者X线检查可见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或软骨多部位小范围侵蚀样改变;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年龄、影像学表现及对治疗效果期望值综合分析后,26例行关节镜下关节内病变切除(ASR组),5例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组)。结果  ASR组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4.8±2.5)分增加到术后(85.8±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95,P=0.000);TKA组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由术前(49.4±8.8)分提高到术后的(85.4±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9,P=0.001)。结论  对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应根据患者年龄、临床症状、疾病分型等个体化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2017 Vol. 23 (6): 503-518 [摘要] ( 344 ) HTML (1 KB)  PDF (1947 KB)  ( 202 )
507 同期与分期重建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比较
赫明亮,李忠
目的  比较同期与分期重建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合并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27例ACL合并MCL Ⅱ度急性损伤患者,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4.5±5.6)岁;左膝16例,右膝1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5例)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ACL重建术,MCL止点撕脱骨折锚钉修复术。B组(12例)采用I期保守治疗MCL损伤,Ⅱ期行自体腘绳肌腱ACL重建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0.3个月,根据应力位内侧间隙开大程度和Lachman试验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评分,采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应力位内侧间隙开大程度均为Ⅱ级,Lachman试验均为Ⅲ级。术前IKDC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A组(45.36±4.12)分和(43.23±3.55)分,B组(45.31±1.50)分和(44.10±2.27)分。A、B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应力位内侧间隙开大程度为A组Ⅰ级10例,Ⅱ级5例;B组12例全部Ⅰ级。Lachman试验A组阴性13例,Ⅰ级2例;B组阴性11例,Ⅰ级1例。IKDC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A组(87.54±5.24)分和(86.73±6.99)分,B组(94.11±3.38)分和(92.32±3.43)分。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膝关节ACL合并MCL损伤,B组行Ⅰ期MCL保守治疗,Ⅱ期关节镜下ACL重建修复,术后膝关节功能、稳定性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A组同期ACL重建和MCL修复。
2017 Vol. 23 (6): 507-510 [摘要] ( 359 ) HTML (1 KB)  PDF (1088 KB)  ( 190 )
511 Knotless TightRope在预防急性踝关节损伤合并下胫腓联合不稳导致异位骨化中的意义
蔡新宇,郑龙坡,茅凌洲,楼列名,李少华,刘杰,丛锐军
目的  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不当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不稳长期存在可继发胫腓间异位骨化,本试验旨在探讨Knotless TightRope缝合器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与踝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  56例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分离,随机分为A组和B组。术前行踝关节三维CT检查。A组使用Knotless TightRope缝合器重建下胫腓联合。B组采用传统单根三皮质4.5 mm螺钉重建。术中行HOOK试验。随访24 h、2周、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AOFAS评分、SF-36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术后1周、3个月、1年踝关节摄片。记录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分析,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组间独立样本 t 检验的统计方法,P值为0.05。结果本组52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4 h、2周的VAS评分、SF-36评分、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AOFAS评分A组为(88.2±16.4)分,B组为(76.6±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AOFAS评分和SF-36评分A组分别为(2.1±2.4)分、(88.6±21.5)分和(92.2±8.6)分,B组分别为(5.1±3.2)分、(76.2±15.6)分和(86.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均出现3例皮肤延迟愈合。A组4例异位骨化,B组无异位骨化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踝关节功能评分不相关,A组无再次胫腓分离发生,B组6例断钉后发生胫腓再次分离,组间卡方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较传统螺钉固定,Knotless TightRope缝合器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下胫腓分离的短期疗效较确切,具有固定不易断裂、无需再次手术取出、可早期负重锻炼等优点,较传统螺钉固定疗效更佳。需注意弹性固定本身存在异位骨化的风险,但这并不影响手术近期疗效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
2017 Vol. 23 (6): 511-515 [摘要] ( 305 ) HTML (1 KB)  PDF (1432 KB)  ( 161 )
       临床研究
516 术前诱发性肺量计训练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肺功能影响
康斌,王军,石波,张定伟,唐诗添,王陶,杨衡
目的  探讨术前诱发性肺量计训练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诱发性肺量计训练组(30例),常规护理组(30例),观察术后肺功能恢复时间、血气分析、肺部并发症和非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诱发性肺量计容量恢复至术前水平的时间,诱发肺量计训练组(9.3±2.1)h,对照组(15.4±2.8)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肺部并发症方面诱发肺量计训练组1例,对照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4),非肺部并发症诱发肺量计训练组5例,对照组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0)。血气分析方面,术后0.5 h两组动脉血氧饱和度诱发肺量计组(94±0.8)%,对照组(92.5±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  术前诱发肺量计训练能促进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肺功能恢复,但还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评估对肺部并发症和非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2017 Vol. 23 (6): 516-518 [摘要] ( 326 ) HTML (1 KB)  PDF (412 KB)  ( 243 )
       实验研究
519 椎体成形术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南少奎,阮狄克
目的  通过构建椎体成形术(vertebrolplasty,VP)动物模型,观察手术对邻近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的影响。方法  选择12只健康的新西兰兔子,将每只兔子的腰椎间盘分为三组:以其L4~5、L5~6为手术椎间盘(operative intervertebral disc,OPD),以L3~4、L6~7为假手术椎间盘(sham operative intervertebral disc,SOPD),以L2~3、L7S1为对照椎间盘(control intervertebral disc,CD)。每只兔子分别在术前、术后当天、12周、24周时行腰椎X线、MRI检查。分别于术后12周、24周时处死6只兔子,行椎间盘组织形态学检查;取椎间盘髓核使用硫酸咔唑法行葡萄糖醛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术后12周及24周,OPD、SOPD、CD的MRI检查与术前相比其髓核在T2WI上信号强度均未见明显减弱;术后12周及术后24周兔子OPD、SOPD、CD的HE染色切片均未见明显椎间盘退变迹象。术后12周及24周时,兔子OPD、SOPD、CD髓核内葡萄糖醛酸含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实验成功构建椎体成形术兔子动物模型;且行椎体成形术后,其邻近椎间盘未发现明显退变迹象。
2017 Vol. 23 (6): 519-533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1322 KB)  ( 152 )
       综述
522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进展
陈皓,吕智,李立志,冯毅
Copper 1818年第一次描述了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后来Nelaton描述了它的侵袭性,Virchow揭示了它的恶性潜能。GCT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约5%,好发于20~40岁,女性发病率相对男性而言较大。GCT发病多位于骨骺,长骨多见,其他部位少见,好发部位依次为胫骨近段(24.36%)、股骨远端(23.46%)、股骨近段(6.92%)、桡骨远端(6.32%)、肱骨近段(5.71%),其次为胫骨远端、骶骨、胸椎、尺骨远端、髂骨等。GCT会造成局部压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偶尔伴发病理骨折等临床症状。GCT具有局部侵袭性及肺部转移的生物学行为,致死率较低,但当其发病部位位于关节周围时,其侵袭性的溶骨破坏生物学行为将严重破坏关节结构。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病损内手术和瘤体切除术;非手术治疗包括动脉栓塞、放化疗、双磷酸盐以及靶向(狄诺塞麦)治疗。GCT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操作标准无统一定论,主要包括病损内手术和瘤块切除术。手术目的主要是极大限度地清除肿瘤,保存患肢功能,并控制局部复发和阻止远处转移。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手术之外的辅助治疗,如瘤腔灭活的研究、抑制瘤体药物的使用、血管栓塞、放化疗等疗法,已有相关文献报道。本文的目的是就GCT的治疗进展作一简单论述。
2017 Vol. 23 (6): 522-525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425 KB)  ( 250 )
525 儿童桡骨颈骨折治疗技术及研究现状
刘玉昌,王磊
桡骨颈骨折是儿童肘关节常见骨折,多发生于4~14岁,儿童桡骨颈骨折占所有儿童肘关节骨折的5%~10%,在所有儿童骨折中占1%。由于儿童桡骨头软骨成分多,相对于成人,骨折容易发生于桡骨颈而不是桡骨头。由于儿童桡骨颈解剖、生长发育等均有别于成人,同时近年又有新的治疗方式出现,因此本文对儿童桡骨颈骨折的分型、治疗及最新研究予以综述,得出结论如下:
        a) 儿童桡骨颈骨折不是常见骨折,虽然多数效果挺好,但是也有很多的并发症,并因此导致长期的关节活动受限。文献中对于什么样患者应该单纯制动,什么样患者需要闭合复位、经皮撬拨或切开复位还有争议。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肘关节功能,提高桡骨头血供,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无论何种治疗都要使并发症的发生最低。
        b) 桡骨颈骨折30°成角和2 mm移位是可以接受的,骨折复位后能够获得完全旋前旋后说明骨折复位满意。患儿年龄越小可以接受的成角越大。
        c) 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很具有挑战性,虽然切开复位能获得好的骨折复位,但是相应的并发症很多。过去认为成角大于60°需切开复位,目前闭合复位和弹性髓内钉技术可以很好的复位严重移位骨折。
        d) 目前根据骨折分型的具体情况,建议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O’Brien Ⅰ、Ⅱ骨折,Judet Ⅰ、Ⅱ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对于O’Brien Ⅱ、Ⅲ骨折及Judet Ⅲ等患者可以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技术或者克氏针撬拨复位结合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只有在以上方法均失败的情况下才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但是对于桡骨头完全移位、桡骨头与干骺端没有接触的骨折,为避免反复无效多次的复位,可以直接切开复位骨折。
        e) 提倡微创技术,并不是可以多次无限制反复撬拨或闭合复位,反复试行骨折闭合复位将加重肘关节损伤,增加关节僵硬和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如果有限的闭合复位或经皮撬拨复位不能获得满意复位后,那么就应该切开复位骨折。
2017 Vol. 23 (6): 525-529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421 KB)  ( 205 )
530 肩撞击综合征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丁丹阳 1,王艳 2,宫双 1,金洁 1,范星月 1
肩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SIS)又称疼痛弧综合征、游泳肩等,是指肩峰下间隙因解剖结构或生物力学等发生改变,在肩关节上举外展活动中,肩峰下组织与骨性结构发生撞击导致慢性损伤的临床症候群。SIS由Neer在1972年首先提出,是导致慢性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肩关节疾病的发生率为7%~36%,其中肩痛更是骨骼肌肉疾病常见就诊原因,统计学显示因SIS导致的肩痛患者约占总肩痛患者的44%~65%。SIS最常见的主诉是肩周疼痛及活动受限,与肩周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临床误诊率高,治疗效果欠佳。以往临床上认为SIS是中老年人的代名词,现今随着全民健身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及运动员被诊断为SIS。种种迹象表明寻求更加简单有效的治疗SIS方法刻不容缓。因此笔者将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解剖、生物力学角度进行具体的论述,为临床更加有效地治疗SIS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2017 Vol. 23 (6): 530-533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438 KB)  ( 253 )
       临床经验
534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椎间融合器移位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詹吉恒 1,王羽丰 2,王高蔚 1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 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器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融合器明显移位的共有8例,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本组7例患者融合器向后移位,1例塌陷进入相邻椎体中,总体发生率为0.6%(8/1 332)。其发生与融合器的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的后路内固定以及患者的一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  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器及内固定因素、手术操作及患者的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器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2017 Vol. 23 (6): 534-538 [摘要] ( 313 ) HTML (1 KB)  PDF (1362 KB)  ( 281 )
538 影响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因素
郭涛,魏人前,黄凯
目的  分析影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采用TH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一定的选择标准,共71例(71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根据既往文献重点将手术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质疏松、髋关节间隙采用AS髋关节放射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hip,BASRI-h)评估、血红蛋白下降量等5个因素纳入分析。按隐性失血量将患者分为高隐性失血组(≥480 mL)和低隐性失血组(<480 mL)。结果  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为320~1 450(797.4±446.8)mL,总失血量为950~2 100(1 410.8±497.3)mL,占总失血量的56.5%。高隐性失血组39髋,低隐性失血组32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13)、髋关节间隙(P=0.014)、骨质疏松(P=0.014)、血红蛋白下降量(P=0.000)导致高隐形失血量,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髋关节骨性强直(OR:5.147,P=0.049)、异体输血量(OR:1.039,P=0.007)及血红蛋白下降量(OR:1.153,P=0.000)与高隐性失血相关。结论  隐性失血量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THA后总失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髋关节间骨性强直、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导致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2017 Vol. 23 (6): 538-541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419 KB)  ( 212 )
542 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
赵宙,王伟,曾小军
目的  讨论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共完成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病例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62 岁,平均37岁。结核病灶位于T3~5 1例,T3~4 3例,T4~5 4例,T6~7 1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6°~39°,平均为(26±3.7)°。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行抗结核治疗,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25个月,平均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植骨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 患者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0°~20°,平均为(15±2.1)°。结论  前路小切口开胸手术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确切等优点,疗效可靠,尤其适应于上胸段结核。
2017 Vol. 23 (6): 542-544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1401 KB)  ( 168 )
544 两种方法治疗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马显志 1,王凯 1,王满宜 2,张伯松 2
目的  对比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非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骨科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60例锁骨中段1/3移位的病例,30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0例行锁骨吊带固定治疗。非手术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4~70岁,平均(43.73±4.28)岁。钢板固定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6~63岁,平均(36.53±4.01)岁。两组患者在人口学特征、受伤严重程度、受伤机制及骨折类型方面无差别。研究结果按照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活动及术后患者对肩关节外形满意度进行评价。骨折愈合时间主要根据术后影像学来判定。肩关节功能活动主要根据Constant肩关节评分(constant shoulder score,CSS),臂、肩、手功能障碍(the 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score,DASH)评分来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3.40)个月。对两组CSS及DASH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均P<0.05(P=0.000,P=0.003),且钢板固定组均值均大于非手术组(均值差分别为5.49、2.71)。治疗愈合时间:钢板固定组(12.10±2.60)周,非手术治疗组(15.78±2.23)周。并发症:钢板固定组1例骨折不愈合(3%),无畸形愈合;非手术治疗组3例骨折不愈合(10%),12例畸形愈合(40%)。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钢板是钢板固定组主要并发症,取出率为60%。非手术治疗主要并发症是骨折畸形愈合(40%)。患者对肩关节外形满意度分别为93%和77%。结论  在成人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的治疗方法中,切开复位钢板组总体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在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降低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因内置物刺激症状而取出内固定是钢板固定组主要的并发症。
2017 Vol. 23 (6): 544-546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378 KB)  ( 161 )
547 MIS-TLIF与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比较
朱辉,原超,张文财
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m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36例,分为MIS-TLIF治疗组与TLIF治疗组,每组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进行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两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为9.5个月。术前两组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各时间点VAS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MISTLIF组术后3 d及3个月腰背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腰背痛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患者OD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比PLIF组长,但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口引流量、切口长度均明显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影像学随访均显示手术效果满意、病变节段融合良好。结论  对于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同传统TLIF术式相比较,MIS-TLIF手术可明确改善患者的症状,同时具有对肌肉及神经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2017 Vol. 23 (6): 547-550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1888 KB)  ( 187 )
551 TKA术中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王盛,喻亮,张鑫

目的  前瞻性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局部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联合肾上腺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选择90例因膝关节退变性关节炎行单侧TKA术患者,随机分为TXA组(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45例)和联合组(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混合液45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D-二聚体,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明显低于TXA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在术后第3天达最低值,且联合组Hgb值高于TXA组(P<0.05),而术后第1、5天H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 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无一例患者需要输血,而TXA组3例(共1 200 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和TXA组发现下肢DVT分别有2例(4.4%)和3例(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关节腔内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可有效降低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而不增加DVT的风险。

2017 Vol. 23 (6): 551-553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361 KB)  ( 170 )
554 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特点及治疗
王震,张岩,邱旭升,张子韬,陈一心
目的  探讨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特点及治疗,为这类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例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平均(34.9±12.2)岁。按照骨折部位不同分为:股骨远端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4例,肱骨髁间骨折1例;根据手术创伤大小,选择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且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分析患者的围手术期特点。结果  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4±2.1)个月。手术时长90~150 min,平均(115.3±24.7)min;术中出血750~1 800 mL,平均(1107.1±234.7)mL;术中输血600~1 650 mL,平均(970.0±353.1);术后引流量540~900 mL,平均(685.7±80.2);围手术期凝血酶原复合物使用量518~676 U/kg,平均(572.4±60.5)U/kg。术后均骨性愈合,无血肿、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以男性青年为主,骨折主要发生在股骨,在完善术前准备和替代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术后骨折愈合良好,但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较多,应及时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替代物。
2017 Vol. 23 (6): 554-556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376 KB)  ( 177 )
556 关节镜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髌骨纵形骨折疗效分析
朱滨,华贤章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髌骨纵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纵形髌骨骨折患者共11例,在膝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固定。结果  11例患者获得随访9例,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10周,平均愈合时间6周,无骨不愈合及膝关节僵硬。患者功能恢复快且并发症少。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标准评定,其中优8例(88%),良1例(12%),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结论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髌骨纵形骨折,膝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髌骨纵形骨折,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固定可靠,快速、简便、安全、创伤小,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骨折愈合快,学习曲线短,组织损伤小,关节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是一种有效和可靠的治疗方法,只要诊断明确,掌握好适应证,仔细操作,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推荐。
2017 Vol. 23 (6): 556-558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1167 KB)  ( 148 )
559 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尿路感染临床分析
陵廷贤 1,李金龙 1,周凯 1,肖强 1,周宗科 1,李玉函 2
目的  探讨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发生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处理经验。结果  1 610例患者行髋、膝关节置换术,9例发生尿路感染。其中男2例,女7例;年龄46~93岁,平均75.4岁,平均住院时间14.7 d;7例(77.8%)术后安置尿管,6例(66.7%)术后尿潴留,7例(77.8%)尿细菌培养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5例(55.6%)为大肠埃希菌。所有患者初步诊断尿路感染后,经验性抗感染用药效果良好。结论  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约为0.56%,约80%为革兰氏阴性菌。尿路感染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尿常规结果结合临床体征可早期诊断尿路感染,但不能替代尿细菌培养。三、四代头孢、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可作为经验性抗尿路感染的备选药物。留置尿管是引起围术期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尽量予以避免。
2017 Vol. 23 (6): 559-561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375 KB)  ( 176 )
562 特殊动脉危象皮瓣成活临床体会
相文龙 1,吴迪 2,利春叶 2,许丽芳 2,贾赛熊 2,李晓文 2
目的  探讨特殊动脉危象皮瓣成活机制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我科采用超比例带蒂皮瓣及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7例皮瓣术后皮瓣远端由早期的苍白色直至皮纹显现,伴有边界清晰且不规则的暗紫色斑纹及渐进性大小不一的薄壁水疱的出现。结果  皮瓣远端的暗紫色斑纹区经历水疱自行吸收、脱痂后,皮瓣全部成活。该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2~6个月,平均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结论  带蒂皮瓣切取后,当其远端表现出动脉供血不足时,按渐进性的次序可表现为苍白、皮纹显现、界限清晰且不规则暗紫色斑纹、大小不一的薄壁水疱,作为判断该区域坏死或成活的方法,只要斑纹区域内出现薄壁水疱,则皮瓣完全可以成活,且远期效果理想。
2017 Vol. 23 (6): 562-564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1059 KB)  ( 129 )
       短篇
565 闭合撬拨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
罗亚平,王勤业,常小波
目的  观察闭合撬拨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06年4月至2015年3月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1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20~68岁,平均35岁;均为单侧骨折;右足10例,左6例。按照Hawkins分型标准,Ⅰ型7例,Ⅱ型8例,Ⅲ型1例。16例均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按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创伤性关节炎按照Paley分级评定。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8个月。1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优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3.7%。Paley分级0级。结论  闭合撬拨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2017 Vol. 23 (6): 565-566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917 KB)  ( 161 )
567 改进克氏针固定方式治疗腱性锤状指的疗效
董新利,于小光,孙强*,苏云,丁海祥,姜健,谷元杰
目的  探讨应用改进的克氏针固定方式治疗腱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我科应用改进的克氏针固定方式治疗21例腱性锤状指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6.1岁;小指8例,环指3例,中指5例,食指5例。术后根据Dargan锤状指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1个月,平均9.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缘坏死,无指端麻木现象;末次随访根据Dargan标准评定患指关节功能,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  应用改进的克氏针固定方式能避免指间关节面的人为破坏,效果确切,适用范围广,值得临床推广。
2017 Vol. 23 (6): 567-568 [摘要] ( 211 ) HTML (1 KB)  PDF (869 KB)  ( 240 )
       个案
569 椎间孔镜术后并发神经根疝1例报道
李加翔,黄金星,江涛,武胜
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革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之一,但随着椎间孔镜技术被临床广泛应用,其并发症也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我院在进行椎间孔镜手术患者中出现神经根疝1例,62岁男性患者,诊断:L3~4椎间盘突出症,在局麻+静脉复合麻醉下行椎间盘切除消融椎管髓核成形术,术后第3天,患者佩戴腰围下地后突感腰部及右下肢疼痛难忍,平卧休息后疼痛稍缓解,翻身、咳嗽时疼痛加重。后在全麻下经后路行L3~4、L4~5椎间盘突出症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中切除L3、L4全椎板,探查右侧神经根时发现右侧L4神经根袖处硬膜囊撕裂,裂口偏向硬膜囊腹侧,裂口长约5 mm,神经根纤维疝出至硬脊膜外隙,且缠绕卷曲成团块状,约0.3 cm×0.2 cm×0.5 cm大小并被卡压于L3~4椎间和右侧椎间关节处,局部充血、水肿,裂口处脑脊液外漏,仔细并轻柔探查神经根纤维,未见断裂,尝试将神经根纤维回纳至硬膜囊内,但未成功,且因硬膜囊裂口偏向腹侧无法修补硬膜囊,松开神经拉钩脑脊液外漏明显减少,随后于L3、L4左侧间隙进入并切除椎间盘髓核组织。线。术后6周,患者腰部及右下肢疼痛较前明显减轻,右小腿外侧麻木改善。患者恢复良好。
2017 Vol. 23 (6): 569-570 [摘要] ( 264 ) HTML (1 KB)  PDF (359 KB)  ( 211 )
571 原发性脊柱硬膜外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报道
薛文
患者,女,66岁。因“下腰痛2个月,出现双侧小腿疼痛无力3周”,来我院就诊。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L5 S1棘突压痛、叩痛,鞍区感觉正常,肛门扩约肌功能正常;胫骨前肌、足母长伸肌、趾长伸肌肌力左侧Ⅲ~Ⅳ级,右侧Ⅳ级,腓骨长、短肌肌力左侧Ⅲ级,右侧Ⅲ~Ⅳ级;双侧小腿外侧、足背及小腿后侧感觉减退,跟腱反射左侧消失,右侧减退,病理征呈阴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6.3×109/L,中性粒细胞占50%,嗜酸粒细胞0.8×109/L,淋巴细胞计数2.33×109/L,碱性磷酸酶168 U/L;腰穿脑脊液常规检查:蛋白定量118 mg/dL(正常值15~45 mg/dL),无异形细胞发现。腰椎影像学检查:X线显示退行性改变;MRI T1加权像显示L4~S1椎体低信号改变,T2加权像显示L4~5椎体等信号改变,S1~2椎体略低信号改变,矢状位T1和T2加权像显示L5~S1椎管内梭形低信号占位影(见图1~2);CT显示S1椎体冠状位椎管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椎体及横突内散在点片状低密度破坏灶(见图3)。99 mTc-MDP全身核素骨扫描未见异常。硬膜外麻醉下行L5 S1椎板切除、硬膜外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灰白肉芽状肿物包绕硬膜,其质地松脆。病理诊断:B淋巴细胞型非何杰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s,NHL),小淋巴细胞性(见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石蜡切片):Vimentin(-),CD45(+),CD3(+),CD20(+),syn(-),S100(-),CKP(-)。术后骨髓穿刺涂片无异常。与淋巴瘤专业组医师会诊,系低度恶性NHL给予4周40 Gy局部放疗,6个疗程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腰穿脑脊液常规检查蛋白阴性。术后腰痛明显改善,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6周时复查双下肢肌力恢复Ⅴ级。随访3年无事件生存后失访,B超检查无全身淋巴结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2017 Vol. 23 (6): 571-572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1223 KB)  ( 204 )
       护理园地
573 胸腰段A型骨折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对疗效的影响分析
李丽娟,罗燕云,李锦英,邵凤娣,雷海优
目的  探讨胸腰段A型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后使用支具时间对后期康复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并进行过随访的单节段胸腰段A型骨折患者66例,这些患者都采用单纯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固定术式,并在手术后第2天佩戴胸腰支具。根据患者在手术后佩戴支具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2例,使用支具时长为1个月;观察组患者34例,使用支具时长大于1个月且小于3个月,平均为8周。手术1年后,进行相应的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但长时间佩戴支具的34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了皮肤压疮,为Ⅱ°压疮,发生率2.9%,经换药4周才愈合,1例在佩戴6周时出现皮肤接触性皮炎,中途停用支具并抗过敏治疗后皮炎消失,但没有影响康复效果。两组患者的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果显示,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支具使用时间延长不仅不能对于患者康复起到帮助的效果,有可能还会影响患者康复,出现皮肤压疮、皮炎的可能,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告知胸腰段A型骨折术后患者支具使用时长不必超过1个月,以期达到理想的康复护理效果。
2017 Vol. 23 (6): 573-575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950 KB)  ( 185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