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7年 23卷 1期
刊出日期:2017-01-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短篇
影像园地
 
       临床论著
1 X-Stop及Wallis系统植入对腰椎结构的影响比较
江涛,付涛,巴正国
目的  比较X-Stop及Wallis系统内固定植入对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结构的影响。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腰椎间盘退行疾病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0例患者病变节段减压后植入X-Stop系统,B组40例病变节段减压后植入Wallis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及腰椎结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内固定植入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间孔横径/下位椎体高度、椎间孔纵径/下位椎体高度和椎间隙高度/下位椎体高度显著增加(P<0.05);A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下位椎体高度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 4~5节段活动度ROM值降低(P<0.05),但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颅侧和尾侧的Woodend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满意,恢复良好,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X-Stop及Wallis系统内固定植入均能有效恢复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但X-Stop在增加椎间隙高度方面效果更优,操作更为简便。
2017 Vol. 23 (1): 1-8 [摘要] ( 394 ) HTML (1 KB)  PDF (1089 KB)  ( 251 )
5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不同用法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段虹昊,马建兵,李辉,肖琳,赵光辉,郭浩
目的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最为常用的给药方案是两次静脉给药,但在临床操作中可操作性较差。本研究旨在比较单次氨甲环酸静脉注射结合局部关节腔灌注与传统的两次静脉给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我们共收治187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内翻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91例,松止血带前2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关闭关节囊后给予关节腔1 g氨甲环酸灌注;对照组96例,松止血带前2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3 h后追加同等剂量的氨甲环酸。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夹闭4 h。术后1、3、5 d检测血常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术后第5~7天安排患者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Student’st test,Pearson’s chi-square test,and Fisher’s exact 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总失血量为(619±272)mL,对照组为(676±237)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实验组术后引流量为(171±152)mL,对照组为(241±174)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实验组术后输血率9.9%(9/91),对照组为11.5%(11/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术后7 d两组各有6例深静脉血栓发生,均为孤立性小腿肌间隙血栓,给予常规抗凝治疗后未进展为近端深静脉血栓或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结合局部关节腔灌注具有与两次静脉给药类似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但因其单次给药,临床可操作性更好。
2017 Vol. 23 (1): 5-8 [摘要] ( 393 ) HTML (1 KB)  PDF (419 KB)  ( 289 )
9 微创直接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江建中,甘锋平,谭海涛,谢兆林,陈国平,黄圣斌,林鑫欣,李颖
目的  探讨微创直接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DLI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35例行微创直接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早期(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行传统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2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Suk标准判断植骨融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72个月,平均28.5个月。微创组在手术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背部疼痛较术前均明显缓解,术后第1天、第7天及术后1个月微创组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随访时背部疼痛VAS评分趋于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Suk标准,末次随访时微创组融合率为91.4%,传统组融合率为92.6%,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3例出现一侧大腿前方或腹股沟区一过性麻木,5例屈髋乏力,传统组1例出现一侧大腿前方或腹股沟区一过性麻木,3例屈髋乏力,均于术后1~3个月自然恢复。微创组1例发生切口并发症,1例术后第3个月结核复发;传统组1例发生切口并发症,1例于术后第5个月结核复发,内固定松动。结论  微创直接外侧入路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切口比较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2017 Vol. 23 (1): 9-16 [摘要] ( 455 ) HTML (1 KB)  PDF (1499 KB)  ( 291 )
13 肱骨髁部创伤后骨不连合并骨缺损的治疗及远期随访
蒋熙 1,牛云飞 2,苏佳灿 2,潘思华 2,王攀峰 2,张春才 2,纪方 2
目的  探讨严重肱骨髁部创伤后骨不连合并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创伤后肱骨髁部骨不连合并骨缺损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6~65岁,平均38.5岁;初始骨折按AO/ASIF肱骨髁部骨折分型:A3型9例,B1型2例,C2型6例,C3型11例;受伤距最后一次手术时间7~55个月,平均22.3个月。术前曾行1次手术18例,2次手术6例,3次手术3例,3次以上1例。术中清理骨不连端瘢痕组织后,根据骨缺损大小采用同等大小自体髂骨块解剖性重建肱骨髁内和/或外侧柱,内固定25例,肘关节置换3例。术前肘关节活动度平均为:伸17.9°(5°~65°),屈91.2°(85°~125°)。结果  2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10.5年,平均4.6年。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未发现植骨块移位、内固定松动、断裂、骨不连,畸形愈合、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其中2例肘关节前方发生异位骨化。术后平均骨愈合时间5.7个月(4~10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平均为:伸9°(0°~40°),屈122°(105°~145°)。采用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功能:优11例,良10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75%。结论  肱骨髁部骨不连合并骨缺损严重影响肘关节功能,采用自体髂骨解剖性重建肱骨髁的内外侧柱,恢复肘关节力线,配合术后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可以达到良好的骨折愈合,使肘关节的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2017 Vol. 23 (1): 13-16 [摘要] ( 366 ) HTML (1 KB)  PDF (1129 KB)  ( 264 )
17 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
余新平,刘康,梁建基,何智勇,王金军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手术特点及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法。方法  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我科共对6例A型血友病性晚期膝关节炎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Amold分期Ⅳ期5例,Ⅴ期1例。观察围手术期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过程、效果及膝关节置换术特点,对手术前及术后2年时患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无关节内出血、皮肤裂开,晚期无关节出血、假体松动、下沉,AKS膝评分从术前(57.7±5.6)分上升至术后2年时(97.0±1.4)分,功能评分从(65.0±6.3)分升至(92.5±4.2)分。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需在确保凝血因子理想活性的前提下进行,手术难度较大,但效果满意,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安全、理想的措施。
2017 Vol. 23 (1): 17-20 [摘要] ( 380 ) HTML (1 KB)  PDF (1397 KB)  ( 316 )
21 不同方法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比较
陈挺霖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足后段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1例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将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石膏固定)41例、手术直接修复组(锚钉修复)47例以及手术韧带重建组(改良Elmslie手术方式)43例,利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评估足后段功能,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后AOFAS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的AOFAS评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手术直接修复组和韧带重建组患者的AOFAS评分总分和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但两组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直接修复组和韧带重建组的AOFAS评分总分、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对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足后段功能改善的效果较保守治疗明显,但安全性差,锚钉修复和改良Elmslie的手术作用效果相当,因此应当依据综合情况确定治疗方案。
2017 Vol. 23 (1): 21-24 [摘要] ( 444 ) HTML (1 KB)  PDF (1102 KB)  ( 322 )
       临床研究
25 脊柱结核患者TNF-α基因多态性研究
张玉坤,周纲,黄卫民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因启动子区-238A/G、-308A/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脊柱结核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8例及对照组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病例-对照方法对两组TNF-α-238 A/G、-308A/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比较,并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TNF-α-238位点GG、GA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38位点G、A等位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NF-α-308位点GG、GA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8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基因参与了脊柱结核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基因多态性和和结核易感性有关,其中-308A等位基因和-238位点GA基因可能参与了脊柱结核的发生。
2017 Vol. 23 (1): 25-27 [摘要] ( 340 ) HTML (1 KB)  PDF (500 KB)  ( 299 )
28 血尿酸对膝骨关节炎患者WOMAC指数变化的影响研究
杨志奎,代加楠,曹熙,李永刚,李鹏,高鑫,刘冲
目的  分析血尿酸水平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WOMAC骨关节炎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入组患者312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WOMAC的影响。结果  患者WOMAC评分与尿酸呈负相关,其Pearson相关系数(r)为-0.824 8(P<0.000 1)。性别、BMI和尿酸水平对于WOMAC具有影响,其多元回归方程为WOMAC=-7.811+0.363×(BMI)+0.002×(尿酸)+0.166×(性别)。结论  性别、BMI和尿酸是膝关节骨关节炎WOMAC评分的影响因素。
2017 Vol. 23 (1): 28-31 [摘要] ( 366 ) HTML (1 KB)  PDF (484 KB)  ( 292 )
       实验研究
32 三种屈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杨文峰 1,任远飞 1,梁武 1,许卫兵 2,张铁慧 1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屈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能及操作时间,寻找一种不仅具有良好生物力学性能而且有利于临床推广的屈肌腱缝合方式。方法  选取猪后足屈趾深肌腱作为实验对象,共24个,随机分为3组。横行切断肌腱后,分别采用改良kessler缝合、内锁缝合、半结锁定式缝合三种不同缝合方式并结合连续周边缝合将肌腱断端进行缝合,记录操作时间,并对修复肌腱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定修复肌腱的2 mm裂隙抗张强度、断裂抗张强度和断裂间隙。结果  与改良kessler缝合相比,内锁缝合与半结锁定式缝合均能显著提高修复肌腱的2 mm裂隙抗张强度和断裂抗张强度。内锁缝合的2 mm裂隙抗张强度(58.8±8.1)N与半结锁定式缝合(53.7±6.0)N没有明显差异,而断裂抗张强度(72.7±6.0)N明显大于半结锁定式缝合(60.4±6.6)N。内锁缝合与改良kessler缝合的断裂间隙无明显差异,两者均小于半结锁定式缝合(8.5±1.3)mm。与改良kessler缝合(11.1±1.4)min相比,内锁缝合(15.4±1.1)min与半结锁定式缝合(15.8±0.9)min的操作时间均较长,而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改良kessler缝合和半结锁定式缝合相比,内锁缝合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并有效阻止间隙形成,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2017 Vol. 23 (1): 32-35 [摘要] ( 409 ) HTML (1 KB)  PDF (528 KB)  ( 275 )
       综述
36 急性跟腱断裂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培钊,章浩,纪方
跟腱是连接小腿三头肌和跟骨的腱性结构,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在远端汇合而成,是人体最大且力量最强的肌腱。近年来随着高强度体育运动的传播和盛行,急性跟腱断裂的发病率日益增加,是人体最常见的运动相关损伤之一,其主要发生于中年男性,尤其是运动员,男女比例为4.8︰1。De Angelis等的研究发现急性跟腱断裂的发病率在2001年到2012年之间明显增加,男性年发病率从0.047%增加到0.055%,女性年发病率从0.012%增加到0.015%;急性跟腱断裂是由多因素引起,78%是在跑步、跳跃、打篮球等剧烈运动期间的突然加速和减速引起。目前对于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手术治疗可分为开放手术、限制性开放手术、经皮修复三种。跟腱断裂时到底该选择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一直是骨科医生争论的焦点,在过去大部分患者优先选择手术治疗,其可对断端进行牢固缝合,再断裂风险低,但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非手术治疗常常用于久坐、合并严重内科疾患以及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其并发症少,但患者恢复慢,再断裂风险较高。然而,近年来随着对急性跟腱断裂研究的深入和临床不断论证,非手术治疗越来越受到骨科医师的重视,同时限制性开放手术和经皮修复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本文通过分析急性跟腱断裂的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对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与展望。
2017 Vol. 23 (1): 36-41 [摘要] ( 384 ) HTML (1 KB)  PDF (520 KB)  ( 611 )
       临床经验
42 单侧伤椎置钉结合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肖斌 1,李健 2,林绍仪 1,蔡厚洪 1
目的  探讨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42例行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1~56岁,平均(37.2±3.6)岁。高处坠落伤25例,交通伤9例,重物砸伤8例。T129例,L123例,L27例,L33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的伤椎前缘高度、椎管侵占率、脊柱后凸角(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分级评定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48个月,术前与术后1周在伤椎前缘高度、椎管侵占率、脊柱后凸角(Cobb角)、疼痛VA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结果与术后1周相比较,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提高1~2级。结论  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恢复伤椎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减少矫正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7 Vol. 23 (1): 42-44 [摘要] ( 326 ) HTML (1 KB)  PDF (811 KB)  ( 333 )
45 牵引结合枕颈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关节脱位颅底凹陷症的疗效分析
赵爱彬,张勇,王叶武 *,吕晓峰,朱明雨,朱庭标,张金鹏,范永红,刘文秀
目的  评价术前牵引加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治疗合并可复性寰枢关节脱位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5例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术前持续颅骨牵引复位并术中协助牵引状态下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治疗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6~68岁,平均45.75岁。其中9例四肢感觉麻木,肌力4~5级,Hoffmann征阳性,行走不稳;3例患者有明显的四肢感觉障碍,四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四肢肌力2~3级,病理征阳性,伴二便功能障碍。患者均按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进行评分,术前为5~13分,平均8.5分。颈椎MRI显示延髓颈脊髓腹侧不同程度受压,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115°~131°,平均122.8°。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复位,牵引时间14~21 d,平均17.5 d。齿状突满意复位后行后路枕颈复位固定并髂骨取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颈托外固定3~6个月。结果  齿状突均有良好的复位,无医源性损伤,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6个月。12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5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4.3分。平均延髓颈髓角由122.8°改善为135.8°,增加了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t=-9.316,P<0.000 1;CMA评分:t=-10.893,P<0.000 1)。手术疗效按Epstein标准评价,优良率为83.3%。结论  术前牵引加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合并可复性寰枢关节脱位颅底凹陷症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7 Vol. 23 (1): 45-50 [摘要] ( 342 ) HTML (1 KB)  PDF (2848 KB)  ( 582 )
50 自制椎间孔扩大成形装置在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
段小锋,郑汉江 *,陈俊君,吴鹏
目的  探讨自制椎间孔扩大成形装置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4 例,女26 例;年龄22~81岁,平均51岁。60例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方式治疗,术中利用自制椎间孔扩大成形装置行椎间孔扩大成形。结果  6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须利用镜下动力系统再次磨骨。手术操作时间(61.0±13.7)min,术中X线透视次数(11.5±2.8)次。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7.6±1.1)分,术后1个月腿痛VAS评分为(2.4±0.7)分,术后6个月腿痛VAS评分为(2.1±0.8)分,经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后随访时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优33例(55%),良23例(38.3%),可2例(3.3%),差2例(3.3%),优良率为93.3%。结论  利用自制椎间孔扩大成形装置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中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方法简单,安全可靠,能减少医患人员放射线接触剂量。
2017 Vol. 23 (1): 50-53 [摘要] ( 287 ) HTML (1 KB)  PDF (751 KB)  ( 391 )
53 带线锚钉加关节囊钻孔缝合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吴昊,罗辉耀,朱冬承,韦秀芳
目的  探讨用带线锚钉+不可吸收缝线肩锁关节囊钻孔缝合法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0~73岁,平均53岁;左侧19例,右侧7例。手术复位肩锁关节,以克氏针为操纵杆维持复位,将带线锚钉拧入喙突基底部,重建喙锁韧带,取强生不可吸收缝线与锁骨远端近关节处钻孔后加强缝合残存关节囊肩锁韧带,术后采用JO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带线锚钉+不可吸收缝线肩锁关节囊钻孔缝合法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40.2±6.5)min,术中出血(80.2±10.1)mL,切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生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内固定无松动及脱出,无医源性骨折。患者均获随访,采用JO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98分,平均(91.8±6.9)分,优良率96.2%;较术后6个月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P<0.05);未发生感染、再脱位、异位骨化、肩峰下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  用带线锚钉+不可吸收缝线肩锁关节囊加强缝合法操作简单,复位确切,固定牢固,更有效恢复肩锁关节的解剖关系和力学平衡,可早期功能锻炼,能获得较好的肩关节功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法。
2017 Vol. 23 (1): 53-55 [摘要] ( 355 ) HTML (1 KB)  PDF (1110 KB)  ( 556 )
55 经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
马根成
目的  探讨经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3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肩前内侧组36例和肩峰下前外侧组37例,肩前内侧组采取三角肌胸大肌间隙手术入路,肩峰下前外侧组采用经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根据术中手术情况和术后相应的关节功能评估判断手术效果。结果  肩峰下前外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肩前内侧组(P<0.05),术后Neer评分和Constant-Werley评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术中损伤小、功能恢复时间短等优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2017 Vol. 23 (1): 55-58 [摘要] ( 315 ) HTML (1 KB)  PDF (1014 KB)  ( 356 )
58 双柱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
蔡明,杨文彬 *,包一涵
目的  探讨双柱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骨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完成回访并于我科进行治疗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60例,32例行双柱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6.72±19.28)岁;28例行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7.84±18.36)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影像学检查情况、骨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骨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检查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Garland-werly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18个月两组Garland-werl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短期治疗效果方面,双柱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更有优势。
2017 Vol. 23 (1): 58-62 [摘要] ( 310 ) HTML (1 KB)  PDF (2601 KB)  ( 421 )
63 手术内固定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
常小波,汤峰,王勤业,施敏,朱艳玲,罗亚平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使用桡骨头钢板螺钉及加压埋头钉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5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桡骨头骨折病例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龄20~57岁,平均(42.6±11.5)岁。Mason Ⅱ型21例,Ⅲ型28例。所有病例进行术前CT评估,将骨折线分为垂直、水平桡骨干两种。对于垂直面简单2部分或3部分骨折使用加压埋头钉固定,对于水平不稳定的均采取微型钢板螺钉(或加用埋头钉)固定,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进行Broberg-Morrey肘部骨折疗效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2.4±4.7)个月。平均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钢板螺钉无松动断裂。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部评分标准,优29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91.84%。结论  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应积极行内固定手术,对不同类型骨折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良好地内固定便于稳定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肢肘关节功能恢复。
2017 Vol. 23 (1): 63-65 [摘要] ( 361 ) HTML (1 KB)  PDF (1548 KB)  ( 307 )
66 投弹骨折围手术期桡神经损伤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任富继,宋国庆,王平
目的  探讨投弹骨折围手术期桡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投弹骨折伤员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均为男性,年龄17~25岁,平均18.8岁。左侧4例,右侧36例。入伍时间4个月~1.5年,平均6个月。左侧4例,右侧36例。对伤后是否及时的固定及就诊、手术时间、手术入路、内植物的选择与安放及术中桡神经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均按期愈合,10例伴发桡神经损伤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  投弹骨折后桡神经损伤影响因素很多,医源性因素为主,伤后及时、正确的进行患肢固定,及时就诊,合理、正确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入路,术中注意内植物的选择及安放,重视桡神经的保护及处理,桡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是可以尽量避免的。
2017 Vol. 23 (1): 66-70 [摘要] ( 290 ) HTML (1 KB)  PDF (420 KB)  ( 437 )
68 掌长肌联合带线锚钉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
王庆祥,郭建恩,曾淳
目的  分析掌长肌重建喙锁韧带联合带线锚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自体掌长肌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51例,男39例,女12例;年龄19~53岁,平均(35.4±14.6)岁。采用Rockwood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肩锁间距及喙锁间距评估复位丢失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9.6±7.8)个月。手术时间65~110 min,平均(84.9±11.7)min;出血量165~350 mL,平均(219.9±57.6)mL;住院时间6~11 d,平均(8.3±2.9)d。肩锁间距由术前6~10 mm,平均(7.8±2.6)mm,降低到术后即刻的2~4 mm,平均(3.3±1.2)mm,末次随访时的2~5mm,平均(3.5±1.5)mm;喙锁间距由术前13~21 mm,平均(16.1±2.6)mm,降低到术后即刻的4~9 mm,平均为(6.7±2.2)mm,末次随访时的4~9 mm,平均(6.9±3.1)mm。末次随访时Rockwood肩关节功能评分为11~15分,平均(12.3±2.4)分;其中优22例,良26例,优良率94.1%。VAS评分为0~5分,平均(2.4±0.8)分。结论  采用掌长肌重建喙锁韧带联合带线锚钉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满意,能够有效维持复位效果。
2017 Vol. 23 (1): 68-70 [摘要] ( 332 ) HTML (1 KB)  PDF (1149 KB)  ( 321 )
71 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与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刘步云 1,孙育良 2,何本祥 2,谭亚军 2,熊小明 1

目的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含有大量的生长因子,具有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修复软骨缺损的作用。玻璃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具有增进膝关节液的黏稠度及弹性、保护关节软骨及滑膜、韧带等软组织的作用。通过对比关节腔注射PRP与SH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分析PRP治疗KOA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我院用自体PRP治疗KOA的患者为实验组,SH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结果  PRP组治疗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值明显高于SH组(P<0.05);PRP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平均值明显低于SH组(P<0.05),PRP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SH治疗组(P<0.05)。结论  PRP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疗效优于SH。

2017 Vol. 23 (1): 71-73 [摘要] ( 534 ) HTML (1 KB)  PDF (381 KB)  ( 609 )
73 空心钉减压联合介入治疗在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应用
刘希伟 1,马建兵 1,段虹昊 1,黄燕 2,赵光辉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空心钉减压联合介入治疗对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塌陷前期)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从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科共27例(46髋)诊断为ONFH(Ficat Ⅰ、Ⅱ期)的患者接受股骨头空心钉减压联合介入治疗。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27~50岁,平均36.56岁。22例为酒精性ONFH,5例为激素性ONFH。其中19例为双侧ONFH,8例为单侧ONFH。术前术后均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患髋评分。术后予以对症治疗,定期随访、拍片复查。结果  本组24例(43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8个月,平均19.5个月。酒精性和激素性ONFH患者Harris评分分别由术前73.32分和69.6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2.63分和83.40分。酒精性和激素性ONFH患者之间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别。X线检查显示:2枚空心钉位置良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yraphy,DSA)造影显示介入治疗后股骨头的血运明显改善。到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论  近期临床结果显示空心钉减压联合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早期ONFH简单、可行、有效的方法,但中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2017 Vol. 23 (1): 73-77 [摘要] ( 327 ) HTML (1 KB)  PDF (2028 KB)  ( 298 )
78 实测法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恢复下肢等长的应用
赵光辉,刘希伟,马建兵,段虹昊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实测法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恢复下肢长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279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非骨水泥固定型双动头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26例,女153例;年龄75~92岁,平均年龄82.5岁。根据术中骨折压缩情况分成两组,一组为实测法组,采用术中实际测量的方法恢复患侧下肢的长度,另一组为解剖标志组,采用经验测量的方法恢复患侧下肢的长度。最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手术时间、Harris评分、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96个月,平均47.5个月。手术时间、术后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并发症在实测法组和经验测量法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测法组和经验测量法组术后双下肢平均长度分别为(4.15±2.68)mm和(6.93±3.71)mm,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测法是一种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减小下肢长度差异的简单、有效、准确的方法。
2017 Vol. 23 (1): 78-80 [摘要] ( 294 ) HTML (1 KB)  PDF (1235 KB)  ( 338 )
81 自制男性生殖器保护垫在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杨斌,柳达,戚越尧
目的  探究自制男性生殖器保护垫在腰椎内固定手术中的优点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采用高强度的记忆海绵为主材料,外层用防水透气的无纺布材料包裹制成男性生殖器保护垫,将150例行腰椎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体位垫保护,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自制男性生殖器保护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 h生殖器及其周围皮肤情况,并在术后对两组患者、医护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男性生殖器保护垫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试验组生殖器及其周围皮肤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舒适度不满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医护人员对自制体位垫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制男性生殖器保护垫在腰椎固定手术中效果确切,更加舒适,值得推广到所有男性患者俯卧位手术中。
2017 Vol. 23 (1): 81-82 [摘要] ( 278 ) HTML (1 KB)  PDF (802 KB)  ( 222 )
83 超踝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及切开复位内固定分期治疗Pilon骨折疗效观察
王存,李国胜,张义峰,黄震源,杨保华,孙利
目的  评价应用超踝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及切开复位内固定分期治疗Pilon骨折的效果。方法  自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们采用超踝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及锁定加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分期治疗Pilon骨折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16~65岁,平均31岁。左侧20例,右侧15例。Ruedi-Allgower分型,I型17例,Ⅱ型15例,Ⅲ型3例。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及深部感染的情况,2例伤口皮缘部分坏死,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经清创换药后伤口二期愈合。应用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优2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4.3%。结论  超踝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及切开复位内固定分期治疗Pilon骨折疗效可靠。
2017 Vol. 23 (1): 83-85 [摘要] ( 254 ) HTML (1 KB)  PDF (1481 KB)  ( 255 )
       影像园地
86 儿童肘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诊断及征象分析
石思李,李胜 *,邹文远,刘玥,曹阳
目的  探讨儿童肘关节隐匿性骨折的X线特点,减少漏诊率。方法  连续追踪记录153例因肘外伤首次X线平片未发现骨折患儿的X线和/或CT资料并分析其复查前后肘关节的骨质变化。按随访结果分为无骨折组和隐匿性骨折组;按有无脂肪垫翘起分为脂肪垫征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并比较各组隐匿性骨折的发生率及隐匿性骨折的X线征象。结果  153例患儿中获得随访并有明确诊断115例。115例中脂肪垫征阴性42例且均无骨折;脂肪垫征阳性73例,其中29例有隐匿性骨折(39.72%),44例无骨折。脂肪垫征阳性组隐匿性骨折发生率高于阴性组(χ2=22.31,P<0.05)。29例共30个部位隐匿性骨折中:肱骨髁骨折20例(66.67%),桡骨头7例(23.33%),尺骨鹰嘴骨折3例(10%)。隐匿性骨折组脂肪垫征阳性100%、骨皮质丘状突起72.41%、骨小梁紊乱/中断58.62%、皮质凹陷征象17.24%、肱骨前线阳性51.72%,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骨折组(P<0.05)。骨皮质丘状突起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敏感度(72.41%)、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和阴性预测值(91.49%)最高。结论  儿童肘关节隐匿性骨折发生率较高,最好发部位为肱骨髁,隐匿性骨折的X线表现具有较强的特征性,仔细分析X线片各种征象有助于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2017 Vol. 23 (1): 86-89 [摘要] ( 322 ) HTML (1 KB)  PDF (840 KB)  ( 414 )
       短篇
90 手体位器的研制和应用研究
张兴国,朱晓伟,王中伟
目的  探讨手体位器在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6年5月应用自行研制的手体位器完成手部手术168例,包括手部骨折、韧带肌腱损伤、手骨肿瘤、狭窄性腱鞘炎、掌腱膜挛缩、腕管综合征、舟状骨陈旧骨折等。结果  本组全部采用手体位器辅助手术,术中维持手术体位稳定持久,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结论  手体位器可以获得满意的手制动和维持需要的手术体位和手术视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 Vol. 23 (1): 90-91 [摘要] ( 341 ) HTML (1 KB)  PDF (1207 KB)  ( 250 )
       临床论著
92 腘窝部蔓状血管瘤术前误诊为腘窝囊肿1例报道
侯黎升,何勍,阮狄克,林凌翰,陈春

蔓状血管瘤较少见,多由新生而扩张的小动静脉相互吻合形成迂回弯曲有搏动的短路构成。其好发于头面部或颈动脉分支附近,可侵犯骨质。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腘窝,由腘动脉及腓动脉与胫后静脉间形成穿支血管,导致血管瘤形成,压迫闭塞胫前静脉,早期误诊为腘窝囊肿,而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angiography,CE-MRA)不能显示穿支血管及正常伴随静脉的蔓状血管瘤病例。分析其延误诊治原因。

2017 Vol. 23 (1): 92-95 [摘要] ( 263 ) HTML (1 KB)  PDF (4740 KB)  ( 363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