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6年 22卷 11期
刊出日期:2016-11-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临床论著
961 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尚荣安,王少飞,晁建虎,刘东钱,胡迪,杨嘉
目的 比较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A组)与零切迹椎间融合(B组)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48 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传统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24 例(A组),使用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24 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Bazaz吞咽困难分级,测量颈椎曲度、相邻椎体角度位移及水平位移。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JOA与NDI末次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zaz吞咽困难分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颈椎曲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A组的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大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融合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症状改善,但在减少吞咽困难、相邻节段退变方面,Zero-P系统具有一定优势
2016 Vol. 22 (11): 961-964 [摘要] ( 479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1157 KB)  ( 322 )
965 中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恢复椎体高度疗效比较
汪明星,邓亦奇,赵峰,李国华,陈山成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应用中黏度与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恢复压缩椎体高度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58个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随访时间大于等于2年),记录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测量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病椎的前缘、后凸Cobb角,按使用骨水泥黏度不同分为两组,计算两组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及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对其椎体高度恢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黏度组骨水泥注入量(4.2±1.6)mL,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7.8±5.7)mm、后凸Cobb角(20.3±6.7)°,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2.2±4.2)mm、后凸Cobb角(13.8±4.8)°,术后末次随访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2.0±4.5)mm、后凸Cobb角(13.1±5.2)°。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15.1±9.6)%、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6.7±5.5)°;高黏度组骨水泥注入量(4.8±1.5)mL,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7.1±5.5)mm、后凸Cobb角(21.8±6.5)°;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3.6±4.7)mm、后凸Cobb角(12.5±5.6)°,术后末次随访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3.3±4.8)mm、后凸Cobb角(12.8±5.4)°。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20.7±12.1)%,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9.4±7.5)°。两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和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较中黏度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方面均有一定作用,且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效果更加显著。
2016 Vol. 22 (11): 965-969 [摘要] ( 455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2301 KB)  ( 351 )
970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9年随访研究
范少地,吴国忠,唐立虎,刘志恒,白峰,胡万华,赵亮亮
目的  观察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46 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5~9年的中长期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死亡率、死亡原因、X线表现等的改变。结果  随访7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可达70%以上,髋关节功能良好,死亡率50.0%。随访9年关节功能优良率52.2%,9年死亡率89.1%。随着随访时间延长,X线异常发生率越来越高。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预期寿命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2016 Vol. 22 (11): 970-988 [摘要] ( 385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1349 KB)  ( 398 )
973 氨甲环酸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失血量的临床研究
李辉,马建兵,陈信林,孙相祥,包焕利
目的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围术期较大的失血量是其术后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氨甲环酸降低PFNA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PFNA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在术前30 min内使用氨甲环酸分为TA组和对照组。TA组共56 例,男20 例,女32 例,平均年龄(71.35±5.40)岁;对照组共52 例,男20 例,女32 例,平均年龄(71.69±5.51)岁。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与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统计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  TA组总失血量为(541.05±162.18)mL,对照组为(803.10±264.86)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TA组平均输血率为12.5%(7/56),对照组30.7%(16/5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DVT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可明显降低PFNA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需求,而且不增加术后DVT发生风险。
2016 Vol. 22 (11): 973-975 [摘要] ( 495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357 KB)  ( 357 )
976 基于四柱理论指导治疗Pilon内侧柱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
王喆 1,李盛龙 2,汤欣
目的  探讨基于四柱理论指导锁定接骨板Pilon内侧柱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7 例应用胫骨远端内侧加压锁定接骨板治疗的Pilon内侧柱患者,男性20 例,女性7 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7.80岁;其中左侧12 侧,右侧17 侧,双侧2 例。按照AO/OTA分型,43B2型14 侧,43C1型7 侧,43C2型3 侧,43C3型5 侧。按照Ruedi-Allgower分型,I型7 侧,Ⅱ型13 侧,Ⅲ型9 侧。按照Pilon骨折的四柱理论分型均为累及内侧柱的骨折。其中闭合性骨折24 侧,开放性骨折中Gustilo Ⅱ型4 侧,Gustilo Ⅲc型1 侧。26 侧经胫骨远端内侧切口行复位内固定术,3 侧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术后3 d进行无负重下的膝关节功能训练,2周时在指导下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训练。术后分别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估标准,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及Tornetta Pilon骨折临床治疗评价系统对骨折固定复位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90.52±12.7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7.25±3.27)mL,平均住院时间(8.32±1.28)d。所有27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 个月(1~7个月)。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 例,经积极清创以及抗感染治疗1周后切口愈合。其余病例未出现化脓、深静脉血栓、皮肤坏死、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及骨髓炎等并发症。Burwell-Charnley的影像学评估标准:复位优良率达到89.6% (26/29);术后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为80.43分(68~92分);Pilon骨折临床治疗结果的优良率为86.20%(25/29)。结论  对于累及胫骨远端内侧柱的Pilon骨折,依据四柱理论制定理想的手术策略,可有效地减少软组织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
2016 Vol. 22 (11): 976-979 [摘要] ( 441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970 KB)  ( 389 )
980 择期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曹建明,周亚净,朱巧辉,王双,王福川
目的  探讨和总结择期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择期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7 例,男13 例,女4 例;年龄20~59岁,平均36岁。受伤原因:9 例交通事故,5 例高处跌落,3 例砸伤,均系开放性骨折,其中Gustilo Ⅱ型1 例,Gustilo ⅢA型5 例,Gustilo ⅢB型7 例,Gustilo ⅢC型4 例;左侧5 例,右侧12 例;骨缺损部位在胫骨上段7 例,中段6 例,下段4 例。骨延长-骨搬移前骨缺损长度6~10 cm。感染创面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约3 cm×4 cm~7 cm×9 cm。一期手术清理创面:去除感染骨段、植入骨水泥链珠或以VSD及皮瓣覆盖创面控制感染;择期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骨延长-骨搬移技术通过骨段输送或加压使骨缺损修复、重建。分析各项指标如骨缺损长度、携带外固定架时间等,并对患肢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12 例应用皮瓣患者术后均成活,余5 例经游离植皮或换药愈合。胫骨骨段搬移或延长6~10 cm,平均7 cm;外固定架携带时间7~16个月,胫骨缺损均获得重建,平均11个月。根据Paley标准评价骨延长骨搬移结果及功能,优13 例,良3 例,可1 例,优良率94.1%。结论  择期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具有治疗周期短、并发症少等特点,同时重建肢体及矫正畸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2016 Vol. 22 (11): 980-984 [摘要] ( 395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1572 KB)  ( 377 )
985 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治疗Pilon骨折
钮心刚,宫锋,严力生
目的  探讨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5年1月采用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治疗胫骨Pilon骨折10 例,其中男9 例,女1 例;年龄24~56岁,平均36.5岁。左侧7 例,右侧3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 h~14 d,平均9d。病例均为有较大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块的闭合性骨折。按AO/OTA分型,43C1型2 例,43C2型8 例。软组织损伤按Tscherne分度,0度4 例,1度4 例,2度2 例。行前外侧有限切开复位固定腓骨及前外侧骨折块,再经后内侧入路显露复位螺钉固定后侧及内侧骨折块,经皮内侧锁定板支撑固定胫骨远端。结果  切口愈合良好。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5.1周。按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6 例,良2 例,可 2 例,优良率为 80%。结论  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适用于有较大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块的闭合性Pilon骨折。该技术能有效显露并复位固定Pilon骨折的后侧及内侧骨折块,减少术中软组织损伤,保护骨折端血供,术后并发症少,疗效优良。
2016 Vol. 22 (11): 985-988 [摘要] ( 405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3480 KB)  ( 316 )
989 微创治疗锤状趾畸形
赵思桥,马顺前,高战鳌,顾始伟,周文,贾晓龙,夏涛
目的  评价微创手术治疗锤状趾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了西安市第一医院骨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所行218 例(344 趾)使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锤状趾畸形病例,其中男性8 例(16 趾),女性210 例(328 趾);平均年龄59.80岁;第2趾发病215 例(309 趾),第3趾发病29 例(31 趾),第4趾发病4 例(4 趾);合并拇外翻畸形215 例(338 趾)。这些病例均采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医生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foot and ankle surgeons,ACFAS)前足评分平均为(41.3±10.71)分。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术后ACFAS前足评分平均为(88.6±5.29)分,进行两样本 t 检验发现术前术后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疗效评价:优198 例(318 趾),占90.83%;良17 例(21 趾),占7.79%;差3 例(5 趾),占1.38%;优良率达98.62%。结论  通过灵活采用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锤状趾畸形术后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满意度高。
2016 Vol. 22 (11): 989-991 [摘要] ( 485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1413 KB)  ( 272 )
       临床研究
992 急性创伤性骨折后Glu、GSP、EGF及TGF-β1变化分析
郭琦 1,蔡贤华 2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血糖(blood glucose,Glu)、糖化血清蛋白(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GSP)、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骨科2010年至2015年收治的150 例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其中入院前已知患有糖尿病并接受降糖治疗的有32 例(已知组)、入院后确诊糖尿病患者21 例(未知组)、不患有糖尿病骨折患者97 例(非糖尿病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对象40 例(健康组),分别测定各组研究对象入院时、骨折术后2周的血清Glu、GSP、EGF及TGF-β1的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入院时,已知组、未知组及非糖尿病组的Glu水平显著的高于健康组(P<0.05),未知组GSP水平显著的高于已知组、非糖尿病组及健康组(P<0.05);术后2周四组研究对象的Gl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未知组GSP水平显著的高于已知组、非糖尿病组及健康组(P<0.05);入院时,已知组、未知组及非糖尿病组的EGF、TGF-β1水平显著的高于健康组(P<0.05),未知、组已知组的EGF、TGF-β1水平显著的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术后2周,非糖尿病组患者的EGF、TGF-β1水平显著的高于已知组、未知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u可以作为骨折患者创伤应激状态观察指标,GSP可以对患者Glu升高原因进行鉴别,血清EGF、TGF-β1水平变化可能与骨折后的患者的愈合能力有关。
2016 Vol. 22 (11): 992-1001 [摘要] ( 341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472 KB)  ( 311 )
995 下肢补偿助力离心力量训练干预髌股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白震民 1,吕倩楠 1,赵爽 1,宋宇锋 2*,王安利 1
目的  利用下肢补偿助力离心力量训练干预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评估力量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体育大学符合准入标准PFPS的运动员患者20人并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6周的下肢离心力量训练,每周2次。实验组成员采用补偿助力离心综合训练系统(CC03)做负重深蹲动作,负荷强度以正确动作能够完成最多重复次数的最大重量(repetition maximum,RM)为单位,具体负荷为12RM向心力的120%,即是连续12次的最大向心力量负荷的120%,15个/ 组,每次2组。训练前后均使用BTE Primus (RS)系统测试受试者的最大平均向心峰值力矩和最大平均离心峰值力矩,使用SPECTRON IR医用红外线热成像诊断系统测试患处膝关节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差,并使用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PFPS受试者进行评价。结果  训练后实验组受试者的双侧下肢平均离心力量和KOOS评分与训练前相比明显提高(P<0.05),VAS评分和患处膝关节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差有明显降低(P<0.05)。同时对照组受试者的各项数据并无明显的变化(P>0.0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受试者训练后的VAS评分和患处膝关节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差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双侧下肢平均离心力量和KOOS评分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  下肢补偿助力离心力量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2016 Vol. 22 (11): 995-1009 [摘要] ( 377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460 KB)  ( 371 )
       综述
1002 腰椎棘突间固定装置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汪波,赵东明,杨勇,刘朝旭,吴华
随着年龄增加,退变性腰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典型症状为神经源性间接性跛行。在美国超过65岁的人群中,DLSS是腰椎手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症状较轻的DLSS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腰椎减压融合术被认为是治疗的“金标准”。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融合技术会加速邻近节段退变,与之相比非融合技术则能显著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腰椎棘突间固定装置作为一种非融合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市面上出现了许多种腰椎棘突间固定装置,已有学者对其作了详细的回顾,大体可分为静态(如Wallis、X-STOP、ExtenSure等)和动态(如Coflex、DIAM等)两大类。国内外许多学者应用棘突间固定装置治疗DLSS,取得初步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也有负面报道,如并发症较多、再次手术率较高等。为了更恰当地应用棘突间固定装置,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其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及应用的进展综述如下。
2016 Vol. 22 (11): 1002-1006 [摘要] ( 322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816 KB)  ( 230 )
1006 唑来膦酸联合动脉灌注化疗对骨肉瘤的影响
张晓辉,吕智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男性多见,在新辅助化疗应用以前,临床上多采取比较彻底的截肢术,但是其治愈率仍然比较低,不足20%。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辅助化疗逐渐实施后,骨肉瘤的预后也有了明显改善,5年的生存率也相比之前提高了近40%,但是,骨肉瘤患者的生存仍不被认可。目前就骨肉瘤的化疗方面仍然存在争议:a)最理想的药物选择;b)给药时机;c)给药的顺序和途径以及治疗时间。
第3代含氮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Bps)-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A),现临床中已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其治疗的主要机制是抑制甲羟戊酸代谢途径中法尼基焦磷酸(farnesyl pyrophosphate,FPP)合酶,从而抑制破骨细胞对骨的溶解,并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进一步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表明唑来膦酸对很多肿瘤细胞均有抵抗作用,还能协同放疗、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其作用机制是细胞的周期调控、肿瘤分子信号通路、免疫微环境及抗血管生成等。动脉灌注化疗中,能有效的增大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从而更加有效的抑制了局部肿瘤的发展,并且使得化疗药物的全身毒副反应降低,同时亦能达到防止局部肿瘤早期远处转移的目的,本文就骨肉瘤的治疗、动脉灌输化疗的研究、唑来膦酸联合化疗药物治疗骨肉瘤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2016 Vol. 22 (11): 1006-1009 [摘要] ( 271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808 KB)  ( 396 )
1010 体外软骨细胞凋亡模型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周炎,刘世清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累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质、关节囊及关节周围韧带、滑膜及肌肉的慢性、进展性骨关节疾病,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及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OA发病率逐年增加,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引起重视。关节软骨由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组成,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软骨细胞具有调节软骨基质合成及降解平衡的生理功能,进而保持关节软骨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OA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虽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但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软骨细胞是关节软骨中唯一的细胞类型,负责维护和改造细胞外基质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软骨内稳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软骨退变与软骨细胞死亡密切相关,且软骨细胞死亡以凋亡及坏死的形式存在,其中软骨细胞凋亡在OA关节软骨退变的病理学特征中尤为明显,表现为软骨细胞核染色体固缩、DNA碎裂、细胞皱缩、质膜囊泡及凋亡小体形成,同时伴有软骨基质的降解和钙化。软骨细胞凋亡比例与关节软骨破坏及软骨基质损耗程度具有高度一致性,确立了软骨细胞凋亡机制在OA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体外软骨细胞凋亡模型构建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16 Vol. 22 (11): 1010-1014 [摘要] ( 257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410 KB)  ( 336 )
       临床经验
1015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观察
宋碧晖,刘万军,董学海
目的  通过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  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对58 例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或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0 例行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 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患者和家属满意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者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同时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2016 Vol. 22 (11): 1015-1018 [摘要] ( 286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914 KB)  ( 286 )
1018 带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
陈文学,张国忠*,郑移兵,张海群,王晨曦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2 例成人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 例,给予实验组患者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钢板内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切口感染、桡神经麻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1.67%,稍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且前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成人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更具优势。
2016 Vol. 22 (11): 1018-1021 [摘要] ( 318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2642 KB)  ( 339 )
1021 松配型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粉碎桡骨头骨折
吴昊,鲁成
目的  观察松配型桡骨头假体治疗肘关节不稳定粉碎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对8 例Mason Ⅲ型或Ⅳ型桡骨头骨折患者行松配型假体置换进行治疗,其中男5 例,女3 例;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35.9岁。左侧3 例,右侧5 例。按Mason分型,Ⅲ型6 例,Ⅳ型(均为恐怖三联征)2 例。结果  8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按照Mayo评分标准,优5 例,良3 例。无感染,未发现肘关节异位骨化、神经损伤表现。结论  松配型假体置换治疗粉碎桡骨头骨折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2016 Vol. 22 (11): 1021-1024 [摘要] ( 283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2330 KB)  ( 292 )
1024 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鲍飞龙,刘涛,高伟,吕夫新,胡义明
目的  应用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对Mayo分型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针对性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和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Mayo 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3 例,男15 例,女18 例;年龄19~74岁,平均57.5岁。右侧13 例,左侧20 例。术中骨块针对性内固定,术后进行影像测量分析,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7.8个月。X线片示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桡骨均无明显短缩。CT示3 例月骨窝关节面出现台阶,1 例乙状切迹关节面分离,1 例桡骨茎突旋转移位。Gartlandand-Werley评分,优23 例,良7 例,中2 例,差1 例,优良率为90.9%。结论  骨块特异性固定可以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预防后期再移位,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016 Vol. 22 (11): 1024-1028 [摘要] ( 270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3381 KB)  ( 270 )
1028 低位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李立志,吕智
目的  分析探讨低位骶骨肿瘤En-bloc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低位骶骨肿瘤19 例,男8 例,女11 例;年龄19~65岁,平均48.5岁。肿瘤部位S3~4  6 例,S4~5  6 例,S以远7 例。全部采用后路En-bloc切除。结果  随访6~108个月,平均70个月。切口感染2 例,经清创VSD治疗后愈合。切口延迟愈合3 例,经换药后愈合。双侧S3 神经根切除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保留一侧S3 神经根患者大小便功能缓慢恢复,其余均正常。3 例患者复发,均再次切除,其中1 例复发2次。结论  低位骶骨肿瘤后路En-bloc切除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2016 Vol. 22 (11): 1028-1030 [摘要] ( 295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618 KB)  ( 260 )
1031 PFNA与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杨福成,张向敏,张朝阳,刘丁玮,肖仕辉,杨文彬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对73 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FNA和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PFNA组45 例,关节置换组28 例。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负重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72 例患者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22.3个月。PFNA组较关节置换组术中失血量少,并且术后引流量少,但术后下床负重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估计采用内固定不牢固,合并相关内科疾病不宜长期卧床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其术后可以早期下床进行负重功能锻炼,从而减少相关卧床并发症。
2016 Vol. 22 (11): 1031-1034 [摘要] ( 340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2830 KB)  ( 370 )
1034 经皮加压钢板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临床观察
叶俊星,戴涟生,凌丽琴,王松华,杨志刚,张健,荆浩,徐瑞生
目的  观察经皮加压钢板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系统(percutaneous comperssion plating,PCCP)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8 例,男性17 例,女性21 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2.9岁。车祸伤23 例,跌伤13 例,高处坠落伤2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明显合并症。Garden分型,Ⅰ型2 例,Ⅱ型8 例,Ⅲ24 例,Ⅳ型4 例。结果  6 例失访,其余32 例随访16~32个月,平均21个月。平均住院时间(7±3.27)d,骨折愈合时间(13.72±2.84)周、末次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93.29±6.14)分。优17 例,良14 例,可1 例,优良率97%。1 例延迟愈合,无股骨头坏死。所有患者无螺钉松动、退钉、颈干角变小等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  PCCP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
2016 Vol. 22 (11): 1034-1037 [摘要] ( 297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2493 KB)  ( 245 )
1037 手术治疗Hoffa骨折的疗效观察
王华,薛建武,顾常文,潘开睿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Hoffa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6 例Hoffa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内髁骨折10 例,外髁骨折6 例。按Letenneur分型,I型8 例,Ⅱ型3 例,Ⅲ型5 例。开放性骨折1 例,闭合性骨折15 例。根据骨折类型、受累侧别选择手术入路,螺钉固定7 例,螺钉及侧方支持钢板固定5 例,螺钉及抗滑钢板固定4 例。结果  16 例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个月,3~4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3.5个月。其中1 例膝关节活动度为80°,无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根据Letenneur等的Hoffa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估系统进行评价:优良14 髁,可1 髁,差1 髁。结论  早期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是治疗Hoffa骨折成功的关键。但要根据骨折类型及骨折块大小选择内固定及切口,可靠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2016 Vol. 22 (11): 1037-1040 [摘要] ( 299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3419 KB)  ( 244 )
1040 辅助钢板结合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疗效分析
刘娜,王丙刚,张立峰,关鹏飞,陈杰
目的  回顾探讨29 例辅助钢板结合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29 例采用辅助钢板结合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29 例,男21 例,女8 例;年龄22~59岁,平均41.5岁;左侧17 例,右侧肢体12 例。术后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膝关节HS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29 例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9.5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3 例伤口术后出现脂肪液化、感染,给予对症灌洗治疗后痊愈。评分结果,优9 例,良15 例,可5 例,优良率82.8%。结论  辅助钢板结合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骨折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2016 Vol. 22 (11): 1040-1043 [摘要] ( 265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2071 KB)  ( 284 )
1044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失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张晟
目的  分析并总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38 例胫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治疗结果分为两组,其中失效组(83 例)为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者,有效组(155 例)为骨折愈合者,从患者的骨折病情、手术操作等各个角度对比两组的情况。结果  有效组采用经髌韧带旁入路、切开复位、静力-动力型固定、无锁钉并发症、应用电磁场骨愈合刺激仪治疗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失效组(P<0.05)。结论  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失效与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通过提高操作技术、应用辅助治疗等手段有望提高骨折愈合率。
2016 Vol. 22 (11): 1044-1046 [摘要] ( 273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742 KB)  ( 198 )
1046 前踝上穿支皮瓣治疗足部软组织缺损
宋占锋,刘学亮*,孙晓斌,赵书明
目的  探讨应用前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采用前踝上穿支皮瓣逆行修复10 例足部软组织缺损,供区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男8 例,女2 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3.4岁。足部受区面积4.5 cm×4 cm~8.5 cm×4.5 cm,切取皮瓣5.0 cm×4.5 cm~9.0 cm×5.0 cm。结果  10 例移植的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8个月,皮瓣肤色正常,外观臃肿不明显,质地良好,患足功能恢复佳。结论  应用前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皮瓣薄、无需二期修复等优点。
2016 Vol. 22 (11): 1046-1048 [摘要] ( 282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2180 KB)  ( 260 )
1048 自制硅胶线皮肤牵张技术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
王叶武,金玉梅*,张勇,赵爱彬
目的  探索应用自制硅胶线牵张技术在治疗四肢较大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同时伴有骨外露患者,其中男性16 例,女性7 例。采用自制硅胶线牵张技术,利用皮肤和橡皮筋的弹性,在创口彻底清创后周围皮缘外侧1~1.5 cm处打孔,利用医用无菌手套边的橡皮筋以系鞋带方式穿过皮肤孔,形成弹性的橡皮筋网,利用皮肤的延展性和橡皮筋的弹性,使皮肤逐渐延伸,经过7~14 d逐渐缩小闭合创面。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后,皮肤直接缝合18 例,1 例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并钢板外露行清创皮肤牵引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负压持续吸引后创面封闭愈合,4 例因创面较大通过皮肤牵张缩小创面后自体皮肤移植封闭创面。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未见伤口裂开或再次骨外露等并发症,伤肢功能保留良好。结论  自制硅胶线牵张技术可以使皮肤组织不断伸展,有效缩小封闭四肢皮肤缺损创面,避免或减少了皮片、皮瓣移植手术,具有费用低、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易于临床推广。
2016 Vol. 22 (11): 1048-1051 [摘要] ( 293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1361 KB)  ( 319 )
       影像园地
1052 腰椎曲度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研究
李嘉欣,汪翔,何玉麟
目的  利用影像学手段研究中青年腰椎曲度与L5 S1 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18~40岁行腰椎MRI检查者369 例,其中L5 S1 椎间盘突出组184 例,正常对照组185 例。在T2 WI正中矢状位上测量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应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腰椎间盘突出者与对照组间及男女间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的差异性。结果  L5 S1 腰椎间盘突出组与对照组间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L5 S1 腰椎间盘突出组中男女间腰骶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曲度与L5 S1 椎间盘突出具有相关性,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能评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腰椎曲度变小即腰骶角减小或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易增加L5 S1 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提示可以通过测量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来帮助人们提前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做好防范。
2016 Vol. 22 (11): 1052-1054 [摘要] ( 382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1071 KB)  ( 419 )
       个案
1055 巨大腰椎间盘脱出游离至上位椎体中上部1例报道
王亚楠,邵诗泽*,刘海军,侯海涛,付松
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病症被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根据髓核突出的不同程度分为四型:a)膨出型。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完整,髓核组织弥漫性膨出;b)突出型。髓核从破裂的纤维环处突出,后纵韧带仍完整;c)脱出型。纤维环、后纵韧带均破裂,髓核从破口处突出,但其根部仍在椎间隙内;d)游离型。髓核组织完全突入椎管内。由于重力及局部解剖因素,临床上常见的椎间盘脱出髓核移位主要向后下或两侧,向上脱出游离较少见,治疗时极易漏诊及突出髓核摘除不全。本文就1 例巨大腰椎间盘脱出游离至上位椎体中上部,压迫上位神经根出现持续性下肢放射痛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2016 Vol. 22 (11): 1055-1056 [摘要] ( 321 ) HTML (1 KB)  [RICH HTML] ( 0 ) PDF (1963 KB)  ( 308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