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4年 30卷 2期
刊出日期:2024-02-28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专家共识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专家共识
97 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感染学组,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预防策略专家共识工作组
手术部位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为了规范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策略,降低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感染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借鉴了Delphi法,经过反复多次讨论和修改,结合中国临床实践,制定了本共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策略。
2024 Vol. 30 (2): 97- [摘要] ( 637 ) HTML (1 KB)  PDF (730 KB)  ( 328 )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104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内外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研究现状分析
马永胜,林啟泰,李泽昊,李美明,张城铭,李鹏翠,段王平,卫小春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OCA)具有多种优点,可用于大型或多部位的骨软骨缺损,能同时修复软骨和软骨下骨,并支持早期负重。迄今为止,OCA已经进行了40多年,患者术后满意度高达80%,10年存活率为75%~85%,并有很高的运动重返率。尽管如此,OCA仍会存在失败的可能,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免疫排斥反应、微生物感染或移植物-宿主软骨曲率不匹配等。此外,OCA技术受到国家法规政策和供体数量的影响,在一些国家仍未开展或者开展较少。随着运动事业的快速发展,临床上局限性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逐渐增多,尤其以青壮年患者为主,OCA技术为年轻或活跃的患者提供了重返运动的可能。本研究旨在对近百年来该领域内中、英文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了解OCA的国家分布、发展趋势等研究现状,以及中国和国际研究界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及其变化趋势,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研究提供潜在的研究方向。
2024 Vol. 30 (2): 104- [摘要] ( 56 ) HTML (1 KB)  PDF (1986 KB)  ( 38 )
111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生物安全问题
田志,段王平,马永胜,张城铭,卫小春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OCA)是从组织供者获得整块软骨和软骨下骨来精确修补受损的关节软骨,是一种针对局限性大块关节软骨损伤的有效治疗方式。主要用于青壮年大面积软骨损伤以及微骨折、细胞治疗失败的软骨损伤患者。OCA具有不受供区取材限制、提供与损伤部位相同曲度的关节面、骨融合率高、临床结果可靠等技术优势,在软骨损伤修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OCA的本质是异体移植,涉及移植物的采集、处理、保存、运输、手术等一系列过程,保证其生物安全极其重要。OCA生物安全检测是保证其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包括供体生物安全检测,软骨组织储存、处理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检测,受体的生物安全监测,软骨移植过程中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2024 Vol. 30 (2): 111-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552 KB)  ( 27 )
       临床论著
115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
袁建军,李广,张权,任志帅,刘岩,田融
目的 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患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 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DL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持续性下腰痛分为腰痛组和非腰痛组。腰痛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龄32~77岁,平均(59.36±8.65)岁。非腰痛组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30~78岁,平均(56.81±8.03)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分析术后持续性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与VAS、JOA评分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价值。 结果 腰痛组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发生率(47.06%、23.53%)高于非腰痛组(15.38%、1.92%);腰痛组术后3个月VAS、PT高于非腰痛组,JOA评分、LL、SS低于非腰痛组,ΔVAS、ΔJOA、ΔLL、ΔPI、ΔPT、ΔSS小于非腰痛组( P<0.05);DLD患者ΔLL、ΔPT、ΔSS均与ΔVAS、ΔJOA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P<0.05),ΔPI与ΔVAS、ΔJOA间无明显相关性( P>0.05);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ΔLL、ΔPT、ΔSS均为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影响因素( P<0.05);ΔLL、ΔPT、ΔSS预测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6、0.825、0.731;与ΔLL、ΔPT、ΔSS单独预测比较,ΔLL、ΔPT、ΔSS联合预测的AUC(0.939)明显增大,净重新分类指数、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均>0( P<0.05)。 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DLD患者腰椎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发生有关,且在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方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2024 Vol. 30 (2): 115-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948 KB)  ( 39 )
120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对肩袖修补术后疗效影响的分析
图达吉·吾布力哈斯木,张浩沙强,王志刚,李坤
目的 初步研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及肌腱愈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55例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6例和血尿酸正常组29例(诊断高尿酸血症标准为非同日两次血尿酸>420 μmol/L)。高尿酸血症组男17例,女9例;年龄38~69岁,平均(53.4±8.8)岁;血尿酸正常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44~74岁,平均(53.9±11.3)岁。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内旋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估肩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完善肩关节X线片和MRI检查,参照Sugaya评价标准评价肩袖愈合情况。 结果 5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其中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随访时间分别为(6.56±0.64)个月和(6.62±0.62)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256, P = 0.771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05)。术后3个月、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血尿酸正常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内旋活动度、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均优于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末次随访时43例患者完善肩关节MRI检查。根据Sugaya标准评价结果显示,血尿酸正常患者MRI分级优于高尿酸血症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1.985, P =0.047)。 结论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中,血尿酸正常患者肩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及肌腱愈合效果优于高血尿酸患者。
2024 Vol. 30 (2): 120- [摘要] ( 32 ) HTML (1 KB)  PDF (1020 KB)  ( 30 )
125 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同肩袖撕裂的相关性
汪青,钱胤华,黄昊强,徐锋,孙斌峰
目的 探讨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同肩袖撕裂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昆山市中医医院骨科住院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797例,其中男259例,女538例;年龄40~79岁,平均(58.86±8.73)岁。按照是否存在肩袖撕裂分为肩袖撕裂组559例及非肩袖撕裂组238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使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同肩袖撕裂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肩袖撕裂组的年龄、空腹血糖、中性粒细胞、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高于非肩袖撕裂组。肩袖撕裂组的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清镁及血清磷水平低于非肩袖撕裂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同肩袖撕裂的发生有关。肩袖撕裂的患病率在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四个四分位呈升高的趋势(21.65%、24.15%、25.76%及28.44%)。 结论 血脂异常与肩袖撕裂具有相关性,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越高,肩袖撕裂发生的风险越大。
2024 Vol. 30 (2): 125-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456 KB)  ( 26 )
129 手术时间对女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的影响
梁家铭,齐志丹,孙铁铮
目的 评估较长手术时间是否会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h,TKA)术后膝关节功能受限的风险,并探讨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第1次TKA的原发性双膝骨关节炎的426例女性患者,年龄50~82岁,平均(66.24±11.58)岁;手术时间28~150 min,平均(64.03±19.17)min。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评分低于85分为术后功能受限,其中膝关节功能良好组405例,功能受限组21例。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手术时间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受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手术时间与术后膝关节功能受限的关系,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手术时间的危险因素。 结果 TKA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组平均手术时间(63.84±20.33)min,平均年龄(63.72±13.92)岁。功能受限组平均手术时间(67.74±18.77)min,平均年龄(68.78±15.98)岁。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手术时间≥120 min(HR=1.814,95%CI:1.085~3.033)是术后膝关节功能受限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手术时间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TKA手术时间的延长会增加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受限的风险,其中高血压是手术时间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 Vol. 30 (2): 129-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404 KB)  ( 26 )
133 关节镜下跖筋膜松解联合跟骨骨刺清除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
邓斌,郑臣校,吴健波,张绍海,林小永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跖筋膜松解联合跟骨骨刺清除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足踝组2018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关节镜下采用跖筋膜松解联合跟骨骨刺清除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患者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4.7±7.9)岁,定期于门诊复诊并完成随访。观察并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定期复查术侧跟骨侧位X线片判断术侧跟骨骨刺是否复发。通过对比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 and hindfoot,AOFAS-AH)评分和跟痛症评分(calcaneodynia score,CS)来评价手术疗效。 结论 30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6.27±2.32)个月。30例患者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而AOFAS-AH评分和CS评分均高于术前,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术后定期复查术侧跟骨侧位X线片示跟骨骨刺均无复发。无一例患者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口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关节镜下跖筋膜松解联合跟骨骨刺清除术能够显著缓解顽固性跟痛症患者足跟局部疼痛,改善足踝功能,其疗效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2024 Vol. 30 (2): 133- [摘要] ( 44 ) HTML (1 KB)  PDF (3983 KB)  ( 31 )
       临床研究
138 3D打印辅助寰枢椎置钉的临床分析
陈磊,朱斌,次仁伦珠,钟华璋,王涛,田大胜,荆珏华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寰枢椎置钉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到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3例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打印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2.87±16.97)岁;对照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3.39±13.59)岁。3D打印组进行3D打印模型的制作、模型研读、模型模拟制作钉道、预制好理想钉道的模型术中参考置钉;对照组根据术者经验常规徒手置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住院天数、置钉准确性Kawaguchi分级、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32.88±7.15)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131.07±28.65)min,短于对照组的(168.11±61.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D打印组透视次数(9.80±2.21)次,少于对照组的(14.00±3.3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D打印组术后3 d VAS评分(2.84±1.04)分,较对照组的(3.37±1.26)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D打印组置钉60枚,Kawaguchi分级0级56枚,优良率93.33%;对照组置钉72枚,Kawaguchi分级0级57枚,优良率79.17%;3D打印组置钉准确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他相关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3D打印辅助寰枢椎置钉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螺钉的置入精度,减少潜在的神经血管损伤风险,疗效满意。
2024 Vol. 30 (2): 138-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2182 KB)  ( 56 )
       综述
14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不同应用形式在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张玉祥,杨伟铎,李文波,石杰,高秋明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最具挑战的疾病之一,由于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因此治疗较为困难。目前,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往往需要进行手术彻底清创、控制感染和全身抗生素治疗。虽然全身抗生素治疗是标准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局部药物浓度渗透性和病灶区的血液供应能力较差,其治疗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期、大量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会导致严重的机体不良反应,尤其会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长。通过抗生素缓释载体进行局部抗生素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全身性抗生素治疗引起不良反应的风险。由可降解和不可降解材料组成的抗生素缓释载体可以在手术清创后填充死腔,不仅对全身血药浓度影响较小,还能在感染局部提供高浓度的抗生素。目前由可降解或不可降解材料组成的抗生素缓释载体多种多样,但在临床工作中使用最广泛的依然是载抗生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PMMA包括抗生素骨水泥链珠以及骨水泥团块两种,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但在一定程度上均可治疗慢性骨髓炎。现临床上对应用载抗生素PMMA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研究仍在继续,本文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针对慢性骨髓炎手术治疗中PMMA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为骨科医生应用载抗生素PMMA治疗慢性骨髓炎提供参考。
2024 Vol. 30 (2): 143- [摘要] ( 32 ) HTML (1 KB)  PDF (652 KB)  ( 43 )
148 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张蒯祥,杨江佳,殷建林,郝洋,章菲凡,李记天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临床常见的椎间盘病理改变,IDD的发生给社会劳动力带来了沉重负担,同时也对患者家庭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椎间盘由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是脊柱运动和负荷的结构支撑,其主要特点为:无血管、缺氧、低糖、低PH、高渗和机械负荷。IDD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衰老、机械压力、遗传因素、缺乏锻炼、吸烟、肥胖、感染、创伤等。IDD主要表现为椎间盘高度的降低、纤维环出现裂隙或断裂、NP中胶原蛋白和水分的丢失、椎体终板的钙化等结构的改变,继而出现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等病理变化,并在相应部位出现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研究表明,退化的椎间盘可以产生大量炎症因子,炎症因子的产生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加剧IDD的进程。因此,在某种程度上,IDD治疗可能存在一些困难。目前,ID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在保守治疗中,主要是通过相应的物理疗法(牵引、理疗、推拿等)、药物治疗(中药熏蒸、非甾体消炎药、肌肉松弛药物、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及康复训练(腰背肌功能锻炼)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等。而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椎间盘切除术或植入人工椎间盘等方式来治疗。然而,保守治疗虽然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相对较小、费用低和患者易于接受等优势,但其疗效不稳定且适用范围也相对较窄。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虽然见效快但也存在着创伤大、后遗症多等不利因素。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新方法延缓IDD的进展,甚至逆转IDD的进程。
干细胞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在实验室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通过特定的分化途径修复退变的椎间盘,临床研究证实干细胞疗法治疗疼痛性脊柱疾病具有确切疗效,研究者认为通过干细胞治疗来激活退变椎间盘的自我修复对于临床治疗IDD至关重要。本文对于干细胞在IDD治疗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后续干细胞在IDD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4 Vol. 30 (2): 148-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625 KB)  ( 70 )
       临床经验
153 不同麻醉方式在高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金耀,卢慧,陈洁,林铖,姜为民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于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行PKP治疗的2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04例,女114例;年龄80~93岁,平均(85.61±5.07)岁。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全麻组)118例和局部麻醉组(局麻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并发症。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18~24个月,平均随访(20.42+3.18)个月。全麻组手术时间为(31.48±4.61)min,术中透视时间为(13.88±1.45)min;局麻组手术时间为(30.65±5.14)min,术中透视时间为(14.26±2.08)min;两组手术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全麻组麻醉恢复时间为(50.46±1.48) min显著高于局麻组的麻醉恢复时间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间比较除术后1 d全麻组ODI显著高于局麻组外( P <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ODI均未见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 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在PKP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肯定,但局部麻醉的麻醉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全身麻醉,因此从快速恢复的角度来看,建议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局部麻醉进行手术。
2024 Vol. 30 (2): 153-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1392 KB)  ( 29 )
157 早期手法复位对肥胖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疗效的影响
祁勃海,颉强,王晓威,王晓明,杨亚婷
目的 探讨早期手法复位对肥胖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58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肥胖患儿,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5~12岁,平均(7.81±2.21)岁。患儿分为早期复位组30例(急诊复位室进行早期复位)和对照组28例(未进行早期复位),均限期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比较两组患儿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手术时间、术中手法复位次数、C型臂透视次数、肘关节功能变化、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58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3±5.2)个月。早期复位组在实施早期复位后疼痛VAS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05);早期复位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P < 0.05);早期复位组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手法复位次数均少于对照组( P <0.05);早期复位组术后拔出金属骨针后2周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优于对照组( P < 0.05);拔出金属骨针后4周和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肥胖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行早期手法复位,可以减轻患儿骨折后的疼痛和不适感,缓解肢体肿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更快,是治疗肥胖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一种必要、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为针对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无法进行急诊手术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一种选择。
2024 Vol. 30 (2): 157-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2204 KB)  ( 11 )
162 儿童新鲜孟氏骨折术中肱桡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效果的造影评估
唐伟,孙涛,贵浩然,仇超,张国栋,孙振中,张同庆,王清防,岳俊伊,慕明章
目的 通过肘关节造影来评估儿童新鲜孟氏骨折术中肱桡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的情况。 方法 2017年8月至2022年10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新鲜孟氏骨折手术患儿37例,采用经肘后入路注入碘佛醇进行肘关节造影,对肱桡关节脱位复位质量进行再评估,观察肱桡关节对应关系。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2岁2个月~10岁4个月,平均(6.1±1.9)岁。按照Bado分型,Ⅰ型13例,Ⅱ型5例,Ⅲ型17例,Ⅳ型2例;伴有桡神经损伤4例,Gustilo Ⅰ度开放骨折4例;左侧15例,右侧22例。21例尺骨骨折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16例行克氏针固定。 结果 3例患者发现隐性半脱位,再次闭合复位未成功,行桡骨头脱位切开复位及环状韧带还纳术。所有患者(包括3例桡骨头脱位切开复位患者)随访16~52周,平均(24.2±9.9)周。按照Bruce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35例,良2例,优良率100%。所有尺骨骨折均愈合良好,无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无感染、再脱位、上尺桡融合、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影像学上所有患者肱桡关节对应关系正常。 结论 肘关节造影能很好地辅助评估孟氏骨折术中肱桡关节闭合复位质量,及时发现隐匿性半脱位,进一步规避远期风险。
2024 Vol. 30 (2): 162-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2335 KB)  ( 14 )
165 成人后孟氏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赵森,查晔军
目的 评估手术治疗成人后孟氏骨折的功能预后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断为后孟氏骨折的18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7~72岁,平均(53.50±12.12)岁。所有患者均为低能量单侧损伤,其中左侧7例,右侧11例;尺骨冠状突骨折O’Driscoll分型Ⅱ型6例,Ⅲ型12例;18例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处理尺骨骨折,伴随桡骨头Mason Ⅰ型骨折6例,Mason Ⅱ型5例,Mason Ⅲ型7例。根据桡骨头骨折分型情况(Mason 分型)采用不固定或旷置、切开复位埋头加压螺钉或人工桡骨头置换处理桡骨头。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测量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活动度,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估肘关节功能。 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0个月,平均(17.67±3.5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平均VAS评分为(1.22±1.03)分,平均MEPS评分为(81.7±11.78)分;其中优6例,良6例,可6例,优良率为66.67%。 结论 对于成人后孟氏骨折,通过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处理尺骨骨折,根据桡骨头骨折分型情况(Mason分型)采用不固定或旷置、切开复位埋头加压螺钉或人工桡骨头置换处理桡骨头,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024 Vol. 30 (2): 165-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3680 KB)  ( 24 )
170 术前短期血流限制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效果
朱金雨,柏赟,张敏,侯萍,环林林
目的 探究术前行短期血流限制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2年11月江苏省中医院拟行TK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4例。对照组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42~84岁,平均(65.16±8.12)岁;术前3 d给予常规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32例,男4例,女28例;年龄59~81岁,平均(64.97±5.78)岁;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血流限制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股四头肌肌力、腘绳肌肌力、首次下地时间、TKA术后屈膝90 °达标时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膝关节肿胀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7 d,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肌肉损伤、瘀斑、皮下出血、暂时性麻木、心血管反应等并发症。两组术后1 d股四头肌肌力、术后1 d腘绳肌肌力、首次下地时间、TKA术后屈膝90 °达标时间、术后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 d、4 d膝关节肿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术前短期血流限制训练对TKA术后患者早期康复具有良好效果,可改善患者术后早期下肢肌肉力量,加速膝关节功能康复,且不会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但对术后膝关节肿胀干预效果不明显。
2024 Vol. 30 (2): 170-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561 KB)  ( 13 )
174 关节镜下松解外侧支持带治疗髌骨外侧过度挤压综合征
李炳权,叶永恒,欧阳剑锋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对髌骨外侧过度挤压综合征(lateral patellar compression syndrome,LPCS)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珠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LPCS患者资料,其中男65例,女47例;年龄41~70岁,平均(53.86±2.75)岁;病程11~29个月,平均(17.35±2.06)个月。根据术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分为疗效可靠组97例和疗效一般组15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治疗后两组患者VAS均降低,Lysholm评分及IL-6和TNF-α水平升高( 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病程、吸烟史、糖尿病史、饮酒史、高血压史、术前IL-6和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VAS、术前Lysholm评分、合并骨关节炎、韧带损伤、软骨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术前VAS≥8分、术前Lysholm评分<60分、合并骨关节炎是LPCS患者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可减轻LPCS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年龄≥60岁、术前VAS≥8分、术前Lysholm评分<60分以及合并骨关节炎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 Vol. 30 (2): 174-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1789 KB)  ( 10 )
177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僵硬关节镜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李宝,李灏坤,林欣其,杜树远,郑滨,程诗涵,刘欣伟,邵兵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膝关节僵硬关节镜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关节镜下膝关节松解术的28例膝关节僵硬患者资料,依据术后康复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康复方案,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8~54岁,平均(31.3±9.5)岁。观察组13例采用常规康复方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23~56岁,平均(29.8±10.1)岁。术前及术后6个月评价两组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8±2.4)个月。随访期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IKDC评分、Lysholm评分、ROM均优于术前,观察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ROM均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膝关节僵硬关节镜术后的康复治疗中,疗效满意,推荐临床中实际应用。
2024 Vol. 30 (2): 177-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2470 KB)  ( 49 )
180 悬吊与传统抗阻训练对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影响
桂超,丁杰,马壮,李伟,何卫,陈根,崔冠楠,张海龙
目的 探究悬吊与传统抗阻训练对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影响,以期找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科学运动干预方式。 方法 于2018—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招募60例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通过悬吊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对其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训练。其中传统抗阻训练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3~19岁,平均(17.13±1.20)岁。悬吊训练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3~19岁,平均(16.80±1.16)岁。采用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测试法评估两种运动干预方式的效果及差异。 结果 抗阻训练组受试者跨栏、俯卧撑、体旋和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深蹲、单跪、肩部柔韧和下肢柔韧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悬吊训练组受试者深蹲、跨栏、单跪、俯卧撑、体旋和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肩部柔韧和下肢柔韧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后,悬吊训练组受试者深蹲、跨栏、单跪、体旋和总分的提高程度优于抗阻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肩部柔韧、下肢柔韧和俯卧撑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悬吊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均能降低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悬吊训练相比于传统抗阻训练更有效。
2024 Vol. 30 (2): 180-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585 KB)  ( 46 )
       个案
184 胸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杜军,孔杨,鲁成
应力性骨折是由于长期、反复的轻微应力作用于骨骼而导致的骨折,好发生于运动员等具有高强度体力劳动或运动训练的人群。脊柱椎弓根因其解剖学特点极少发生应力性骨折,而胸椎椎弓根受肋骨保护,更不易发生应力性骨折,临床上少量报道的脊柱椎弓根应力性骨折也仅见于腰椎。2023年3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例脊柱椎弓根应力性骨折。
2024 Vol. 30 (2): 184-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2521 KB)  ( 18 )
       护理园地
187 多模式健康教育结合回授法在踇外翻手术中的应用
张琳,王巍,聂志红,曲峰
目的 探讨多模式健康教育结合回授法在踇外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以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中心收治的100例踇外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其中男10例,女40例;年龄33~74岁,平均(51.54±13.95)岁。观察组采用多模式健康教育结合回授法,其中男7例,女43例;年龄29~75岁,平均(53.58±12.18)岁。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康复训练依从性、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首次下床时间。 结果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康复训练依从性、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首次下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多模式健康教育结合回授法能有效提高踇外翻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康复训练依从性,降低术后疼痛水平,缩短首次下床时间,并能够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2024 Vol. 30 (2): 187-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607 KB)  ( 29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