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3年 29卷 3期
刊出日期:2023-03-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临床论著
193 腰椎终板形态对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影响
范宇澄,蔡东岭,郭伟俊,廖培基,魏其鹏
目的 探讨不同腰椎椎间形态对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接受单节段TLIF治疗的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沉降组43例,其中男15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56±8.2)岁;未沉降组47例,其中男8例,女39例,平均年龄(58.26±13.5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影像参数(椎间隙高度、局部前凸角、终板形态参数、骨赘程度等)。再将患者分为无骨赘组46例,其中男15例,女31例,平均年龄(50.43±8.76)岁;骨赘组44例,其中男8例,女36例,平均年龄(61.84±11.18)岁。比较两组患者末次沉降度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14.5±3.6)个月。沉降组的椎体前缘骨赘、终板形态较未沉降组的退变程度更高;沉降组的椎间隙矫正度高于未沉降组;骨赘程度与沉降度呈负相关。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终板形态不规则、椎间隙过度撑开的患者TLIF术后发生融合器沉降的可能性大;椎体前缘骨赘在维持TLIF术后局部节段稳定、避免融合器沉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023 Vol. 29 (3): 193-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3880 KB)  ( 170 )
198 胫骨干骨折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新冠疫情对其影响的研究
陈垂继,王安辉,王海鹏,董转丽,李郁涵,王育才
目的 探讨胫骨干骨折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分析新冠疫情对其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共1 037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约占同期胫腓骨骨折的28.44%(1 037/3 646),其中男性765例(73.77%),女性272例(26.23%),男女比例为2.81︰1;平均年龄(40.91±18.99)岁。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患者资料设定为疫情流行前组,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患者资料设定为疫情流行后组。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流行病学特征,统计分析并比较新冠疫情流行前、后两组间的流行病学特征差异。结果 男性胫骨干骨折主要发生在41~50岁年龄段人群,女性主要发病年龄段为31~60岁人群(P<0.05)。胫骨干骨折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伤573例(55.26%)和跌倒伤248例(23.92%)。胫骨干骨折AO分型以42-A型构成比最高(48.99%),42-B型(26.71%)次之,42-C型(24.30%)最少。新冠疫情流行后,胫骨干骨折数量减少,但平均年龄高于疫情流行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居住地、季节、致伤原因、年龄段在新冠疫情流行前、后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入院方式、入院时病情、AO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干骨折占胫腓骨骨折28.44%(1 037/3 646),男性患者居多。胫骨干骨折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伤和跌倒伤,AO分型以42-A分型最为常见。新冠疫情流行后,胫骨干骨折数量减少,以急诊方式入院为主,入院时病情属于急症、危重症患者减少,42-A型简单骨折更为常见。
2023 Vol. 29 (3): 198-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881 KB)  ( 170 )
202 人工智能三维术前规划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吴迪,贾其余,胡联英,潘品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三维规划软件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测量的准确性,并分析影响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7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37例;年龄48~84岁,平均(69.20±8.16)岁。术前收集患侧髋关节X线及CT三维重建等影像资料,由1名住院医师分别使用胶片模板和人工智能三维术前规划软件进行术前规划,对比术前预测假体型号与手术实际使用假体的符合程度,同时评估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下肢长度差值是否与人工智能软件测量准确度相关。结果 人工智能规划髋臼侧测量在±0、±1、±2假体型号的符合率分别为82.46%、10.53%、7.01%。传统模板测量的髋臼侧符合率分别为42.11%、43.86%、14.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智能股骨侧测量在±0、±1、±2型号符合率为77.19%、19.30%、3.51%。传统模板测量符合率为54.39%、36.84%、8.7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智能三维规划系统预测髋臼杯型号同实际应用型号存在高度相关性(r=0.886,P<0.05),人工智能三维规划系统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同实际应用型号存在高度相关性(r=0.874,P<0.05)。BMI和人工智能测量臼杯及股骨柄假体准确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长度差和人工智能测量臼杯及股骨柄假体准确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智能三维术前规划较胶片模板测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型号选择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BMI及下肢长度差和测量准确度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
2023 Vol. 29 (3): 202-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6737 KB)  ( 290 )
208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生物型股骨柄沉降的应用研究
王波,郭达,彭侃,郝阳泉,许鹏,冯磊
目的 本研究观察生物型股骨柄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效果,并探究影像学上生物型股骨柄的沉降情况。方法 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关节中心行THA的124例患者(136髋),其中男性56髋,女性80髋;平均年龄(53.0±12.5)岁,收集纳入研究病例的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生存质量评分(12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12)、伤口愈合情况、假体松动、感染及翻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时分别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并测量股骨柄沉降数据。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时VAS、HSS及SF-12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VAS评分在术后3个月以后无显著变化,HHS评分术后6个月以后无显著变化,SF-12在术后1年内呈逐渐提高趋势。术后1个月时有2例伤口浅表愈合不佳,给予清创缝合后均愈合,术后1年随访期间内,未发生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内生物型股骨柄有沉降发生,其中术后1个月平均沉降(0.46±2.63) mm,术后3个月沉降(1.15±2.77) mm,3个月后未再发生假体下沉。结论 生物型股骨柄在THA术中应用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生物型股骨柄在术后前3个月内确有沉降发生,但沉降量不会增加早期手术失败风险。
2023 Vol. 29 (3): 208-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2206 KB)  ( 237 )
214 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刘小曼,梅盛瑞,杨晓娇,钱磊,赵金荣,朱云,杨颖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电生理、超声下神经结构、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试验将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按照1︰1随机纳入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33.92±7.54)岁。对照组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33.08±11.31)岁。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注射液结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神经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超声下神经直径及横截面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BMRC)感觉功能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神经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超声下神经直径及横截面积、神经BMRC感觉评定在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的超声下神经直径及横截面积、神经BMRC感觉在治疗前后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靶点注射甲钴胺结合常规治疗对周围神经结构、感觉功能的改善优于常规治疗。
2023 Vol. 29 (3): 214-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1878 KB)  ( 230 )
       临床研究
219 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容积的相关性
杨英,王庆,彭溢
目的 探讨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骨容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73例老年OP患者,调查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其中男22例,女51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71.25±4.31)岁。检测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血钙、血磷、BALP、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影像学检查测量骨容积、骨密度,均接受钙剂和/或维生素D等药物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治疗24周血清骨代谢标志物、骨容积、骨密度变化,分析骨代谢与骨容积、骨密度的相关性,对比不同资料患者骨容积,重点分析BALP与骨容积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治疗24周,血钙、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血清BAL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清BGP水平、骨容积、骨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钙、血清BALP水平与骨容积、骨密度呈负相关(r=-0.294、-0.776,P<0.05),血磷、血清BGP水平与骨容积、骨密度呈正相关(r=0.322、0.640,P<0.05);不同性别、年龄、血钙、血磷患者骨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ALP水平高表达患者骨容积小于血清BALP水平正常的患者,血清BGP水平低表达患者骨容积小于血清BGP水平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ALP、BGP水平异常表达可能与OP患者骨容积有关,BALP水平过表达、BGP水平低表达均可能是OP患者骨容积降低的影响因子(P<0.05)。结论 老年OP患者骨容积、骨密度可经治疗得到改善,患者骨容积、骨密度改善情况不佳可能与BALP过表达有关,BALP过表达与骨容积呈负相关,随着血清BALP升高,患者骨容积降低。
2023 Vol. 29 (3): 219-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677 KB)  ( 168 )
       实验研究
224 Mmu-miR-27a-5p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对脊髓损伤恢复的研究
杨明坤,刘泯邑,杜涛,贾新冬,吴登普,党晓谦
目的 探讨mmu-miR-27a-5p对小鼠脊髓损伤处巨噬细胞极化及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60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mmu-miR-27a-5p移植组(C组)、mmu-miR-27a-5p阴性对照组(D组),每组40只。A组为假手术组,B组、C组和D组构建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第3天开始给予治疗,A组小鼠不予处理,B组给予10 μL生理盐水损伤区域注射,C组和D组分别给予mmu-miR-27a-5p移植物悬液和mmu-miR-27a-5p阴性移植物悬液10 μL于损伤区域注射。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巨噬细胞极化的情况及胶质瘢痕的变化。结果 实验过程中共死亡11只小鼠。术前四组小鼠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各时间点,C组行为学评分均高于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胶质瘢痕HE染色显示A组各时间点脊髓组织正常;C组脊髓损伤后1 d出血均较明显,炎症细胞聚集,在损伤7 d、14 d较B组轻;D组脊髓损伤后HE染色与B组无差别。免疫组化染色:A组棕褐色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C组中棕褐色细胞数量明显低于B组和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D组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GFAP的表达为正常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L-10、Arginase-1在各时间点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C组在术后7 d、14 d较B组和D组的IL-1β、TNF-α表达低,而IL-10、Arginase-1表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胞流式检测B组和D组在术后7 d、14 d的CD16标记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Arginase-1术后7 d、14 d的标记明显高于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脊髓损伤后14 d内,通过移植mmu-miR-27a-5p促进小鼠脊髓损伤局部巨噬细胞向M2型分化,并伴随小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2023 Vol. 29 (3): 224-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15317 KB)  ( 27 )
       综述
231 类脊髓高压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
任国帅,伦登兴,陈万森,隋国侠
随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学认识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及后路椎板间腰椎髓核摘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流手术方式。经历40余年的临床应用,手术器械更新换代,手术技术臻至成熟,为众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解决了疾病的困扰。随着该手术的广泛开展,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出现很多原因较为明确的并发症,比如髓核残留、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神经根诱发痛觉过敏、手术器械断裂、椎管内血肿及腹膜后血肿形成、内脏器官损伤以及手术部位感染等的并发症。另外相当一部分患者术中出现颈部疼痛、神志烦躁、癫痫甚至意识障碍等少见的原因不明确的并发症。随着临床实验研究的开展和认识,将这部分少见的并发症称为类脊髓高压综合征(Myeloid hypertension-like syndrome,MHL)。随着椎间孔镜微创手术的普及,其发生概率逐渐升高,对手术效果及患者生命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就类脊髓高压综合征的概念、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2023 Vol. 29 (3): 231- [摘要] ( 308 ) HTML (1 KB)  PDF (647 KB)  ( 427 )
234 手术治疗Ⅲ型Hangman骨折的研究进展
徐昊,马迅
Hangman骨折又称为创伤性枢椎滑脱,指在暴力作用下枢椎上下关节突峡部之间的骨折,往往伴随着椎间盘及韧带的损伤,从而引起C2~3的位移和成角畸形。造成Hangman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是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伤,是除齿状突骨折之外最常见的枢椎骨折类型,占颈椎骨折的4%~7%,占枢椎骨折的20%~22%。Ⅰ型为稳定型骨折,一般认为保守治疗即可。Ⅱ型、Ⅱa型、Ⅲ型为不稳定型骨折,保守治疗效果差,需要采取手术方式加以矫正。常用手术方式包括: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C2椎弓根钉内固定术、C2椎弓根联合C3椎弓根(侧块)螺钉内固定术、C1~3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这些手术方式均具有良好的愈合率和临床效果。但对于Ⅲ型Hangman骨折,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仍然具有争议,尚未达成共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Ⅲ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有了更多的评价标准。
2023 Vol. 29 (3): 234-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632 KB)  ( 164 )
239 壳聚糖生物复合材料在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李璐遥,滕勇
近年来,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材料因其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独特性质而在骨生物工程中备受关注。与大多数合成聚合物相比,天然聚合物的毒性更小,生物相容性更好。目前许多天然合成材料,如海藻酸盐、透明质酸和明胶等已被用于骨生物工程。然而,由于降解失控、易感染、力学性能不足等缺点,这些材料仍不能满足骨生物工程的要求。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具有优异性能的壳聚糖类生物复合材料,他们将壳聚糖及壳聚糖衍生物与无机材料结合在一起,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单一组分材料的缺点,因此壳聚糖生物复合材料在骨生物工程中很有发展前途。本文首先对其在骨生物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详细的总结,最后讨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2023 Vol. 29 (3): 239-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546 KB)  ( 372 )
       临床经验
243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急性颈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的时效研究
邹明,胡伟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急性颈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的恢复时效、优势、手术技巧等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亳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开展的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急性颈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9~76岁,平均(54.6±8.6)岁。颈椎伸展压缩型损伤16例,伸展牵张型损伤2例。记录术前及术后1、2、3、6、12、18个月门诊复查随访时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n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感觉、运动评分,通过与术前对比评估该术式是否有效,比较术后ASIA感觉、运动评分并评价恢复时效性。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7±3.1)个月。术后1、2、3、6、12、18个月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12个月与6个月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急性颈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疗效显著,术后6个月内恢复效果最快,12个月及以后恢复缓慢,甚至无进展。
2023 Vol. 29 (3): 243-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1302 KB)  ( 190 )
246 液压扩张联合疗法对渐冻期黏连性肩关节囊炎疗效研究
罗丁元,张延明,匡乃峰,高强,谢露,王玮宁,王安然,郑遵成
目的 比较液压扩张法(hydrodilatation,HD)联合关节内皮质类固醇注射(intraarticular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IACI)与常规关节内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原发性黏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共计110例处于渐冻期的原发性黏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资料,按最小化随机法分为两组。联合组给予造影下肩关节腔内注射扩张液联合皮质类固醇治疗,常规组给予单纯关节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其中联合组(HD联合IACI)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42~58岁,平均(53.40±4.61)岁。常规组(IACI)55例,男26例,女29例;年龄43~60岁,平均(54.82±3.44)岁。比较两组早期和远期在肩关节被动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总有效率等方面的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4.48±3.63)个月。两组治疗后1周、1个月VAS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1个月低于治疗后1周(P<0.05);联合组治疗后1周、1个月VAS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1周、1个月肩关节被动ROM较治疗前增加,且治疗后1个月高于治疗后1周(P<0.05);联合组治疗后1周、1个月肩关节被动ROM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1周、1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且治疗后1个月高于治疗后1周(P<0.05);联合组治疗后1周、1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HD联合IACI治疗渐冻期的原发性黏连性肩关节囊炎在改善疼痛、被动ROM和功能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2023 Vol. 29 (3): 246-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1223 KB)  ( 265 )
250 基于运动处方的康复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钱宗娜,车艳军,常睿,谢孝枫,郝跃峰
目的 对比常规护理与基于运动处方设计的康复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运动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纳入髋部骨折术后老年患者4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生成器将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20例,男4例,女16例;年龄71~88岁,平均(80.5±6.0)岁。实验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70~86岁,平均(79.8±8.3)岁。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还进行基于运动处方原则的康复训练。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1、3个月的运动功能(Harris髋关节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本组出院时评分(P<0.05)。实验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1、3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实验组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基于运动处方的康复治疗,对于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降低相关并发症有额外的益处,对于临床实践有指导作用,加强了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的临床管理。
2023 Vol. 29 (3): 25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652 KB)  ( 322 )
255 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卓泽铭,金旭红,王和杰,邢势,钟海波
目的 评价比较一期和二期修复重建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23例膝关节脱位患者资料,包括膝关节脱位(knee dislocation,KD)-Ⅱ型2例,KD-Ⅲ(M)型13例,KD-Ⅲ(L)型5例,KD-Ⅳ型3例。其中17例行关节镜辅助下一期修复重建多发韧带损伤治疗,男12例,女5例;年龄19~51岁,平均(31.38±15.04)岁;右膝11例,左膝6例。6例行二期修复重建多发韧带损伤治疗,男4例,女2例;年龄12~55岁,平均(32.82±9.65)岁;右膝4例,左膝2例。术后3、6、12个月随访行临床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检查、X线检查及MRI检查,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主观评估、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综合评估膝关节恢复情况,记录结果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预后,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因素、损伤类型、手术方式、手术间隔时间各单因素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 23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09±4.27)个月。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关节内血肿并发症发生,一期手术组和二期手术组术后3个月发生膝关节黏连各1例。末次随访时下肢力线正常,膝关节内外侧和前后向稳定性恢复。末次随访时一期修复重建组患者Lysholm评分(83.06±4.99)分、IKDC评分(81.00±3.35)分,与二期重建组患者Lysholm评分(83.67±3.77)分、IKDC评分(79.76±4.3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修复重建组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18.24±11.71) °,与二期重建组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20.67±8.3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中对性别、一期手术年龄、受伤机制、合并肌间静脉血栓、损伤分型、手术方式、分期手术间隔时间等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些影响因素对手术预后没有影响。但是在二期手术组中6例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者年龄(30.00±7.07)岁,明显低于恢复可差者年龄(54.00±9.13)岁,年龄因素差异在二期手术中具有统计学意义(t=-3.2,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一期修复重建和二期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年龄是影响二期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
2023 Vol. 29 (3): 255-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2215 KB)  ( 152 )
260 改良MOON方案在军事训练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
李宝,金文铭,杜树远,姜伟琪,赵根,李涵,刘欣伟
目的 探讨改良多中心骨科结果网络(multicenter orthopaedic outcomes network,MOON)方案在军事训练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并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患者114例,按纳入排除标准确定52例病例资料入组,按围术期间康复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改良MOON组25例(围术期间应用改良MOON方案),其中男23例,女2例,平均年龄(29.08±6.11)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19.28±1.29) kg/m2;常规康复组27例(围术期间应用常规康复方案),其中男25例,女2例,平均年龄(27.41±4.99)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0.09±2.69) kg/m2。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3、6、12个月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2000国际西部文件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价表,综上评价改良MOON方案在训练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应用的疗效。结果 5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5±0.8)个月。改良MOON组术后第3、6个月VAS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术后第12个月改良MOON组IKDC评分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两组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术后第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MOON方案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在术后短期时间内疗效显著,远期疗效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MOON方案更有利于伤者术后早期重返训练场,推荐在临床实际中进一步应用。
2023 Vol. 29 (3): 260-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2565 KB)  ( 271 )
265 关节镜辅助一期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钱利海,梁清宇,张辉,张诤,张道平,王逸乐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一期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采用关节镜辅助下一期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经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8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32~58岁,平均(44.5±9.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例,运动伤3例;其中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2例。术后随访并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变化;通过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记录膝关节活动度,通过Lachmann试验及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 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3±2.4)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25 °~135 °,平均(130±4.63) °。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6±2.0)周。末次随访时Lachman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均为阴性,PTS、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一期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疗效明显,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23 Vol. 29 (3): 265-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2534 KB)  ( 313 )
269 单侧双通道关节镜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疗效分析
胡建海,吴鹏,周正,蒋江云,薛超,祝闽
目的 研究单侧双通道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关节镜治疗的28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45~73岁,平均(58.14±8.75)岁。患者经至少6个月的保守治疗无效后,均行单侧双通道关节镜手术,手术方式包括足底筋膜部分松解及跟骨骨刺磨除。通过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评价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12个月随访。患者均创口Ⅰ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者足底疼痛症状基本消失,足底骨刺和疼痛无复发,踝关节及足部运动接近正常;足跟部VAS由术前(5.75±1.24)分降至(0.39±1.10分),AOFAS评分由术前(53.96±15.71)分升至(97.79±5.17)分,SF-36评分由术前(86.21±8.58)分升至(136.25±8.6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足内弓角由术前(117.05±3.50) °降为(116.93±3.37) °,足弓无明显塌陷(P=0.44)。结论 经单侧双通道入路全关节镜下足底筋膜松解术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效果满意,关节镜微创手术是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2023 Vol. 29 (3): 269-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4698 KB)  ( 319 )
274 踝上截骨术治疗中青年内翻性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
杨智涛,张明涛,刘嘉鑫,刘涛,张柏荣,安丽萍,韵向东
目的 探讨踝上截骨术治疗中青年内翻性踝关节骨关节炎(varus ankle osteoarthritis,VOA)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的48例中青年VOA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30例;年龄34~58岁,平均(47.10±6.56)岁。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关影像学指标[包括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TAS)、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和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评估踝关节疼痛、功能恢复情况、畸形矫正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9~82个月,平均(62.02±9.51)个月。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截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AOFAS评分中活动受限和踝后足稳定性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总分由术前(52.23±7.24)分增至末次随访的(75.96±7.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指标除TLS外,TAS、TT、TC较术前均明显矫正(P<0.05)。结论 对于中青年VOA患者,中期随访证实踝上截骨术可有效恢复下肢力线,缓解疼痛,保留远期踝关节功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2023 Vol. 29 (3): 274-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3784 KB)  ( 214 )
       影像园地
278 高频超声在肩袖撕裂及黏连性肩关节囊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袁蓉,郝艳红,李廷廷,刘静静,张炎晶,刘利平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肩袖损伤及黏连性肩关节囊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临床诊断为肩袖损伤的患者43例,其中男18例,女25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55.50岁。术前均行高频超声及MRI检查,以肩关节镜为金标准,分析高频超声及MRI检查对肩袖损伤和黏连性肩关节囊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43例患者中全层撕裂12例(27.27%),部分撕裂20例(45.45%),黏连性关节囊炎12例(27.27%),其中1例肩袖全层撕裂合并黏连性肩关节囊炎。肩袖撕裂最常累及冈上肌腱,撕裂发生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48,P<0.05)。高频超声及MRI对肩袖全层撕裂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67%、100%、97.67%和75.00%、100%、93.02%;对肩袖部分撕裂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2.73%、66.67%、69.77%和95.45%、52.38%、74.42%;两种技术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部分撕裂较全层撕裂低。高频超声及MRI对黏连性肩关节囊炎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6.92%、70.00%、72.09%和53.85%、96.67%、83.72%,两种技术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超声和MRI对肩袖损伤及黏连性肩关节囊炎的诊断效能没有明显差异,对肩袖部分撕裂均可早于关节镜发现腱体内微小撕裂,高频超声经济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2023 Vol. 29 (3): 278-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2109 KB)  ( 244 )
       个案
282 肘部创伤毁损保肢后行个体化肘关节置换1例报道
张朋,李永乐,文华军,薛杨,林晓燕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师已接受肘关节置换术,其目的是提高肘关节的稳定性,减少疼痛,从而恢复良好的关节功能。但在临床上肘部创伤毁损保肢成功后行肘关节置换术恢复肘关节功能的病例很不多见,此类创伤患者的伤情危重紧急,处理较困难,病残率高,近年来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骨科成功救治1例肘部创伤毁损保肢成功后行肘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2023 Vol. 29 (3): 282-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6252 KB)  ( 189 )
284 股骨颈骨溶解症1例报道
张翼飞,陈双涛
骨溶解症,又称大块骨溶解症,是一种以特发性、进行性骨质溶解、吸收为特征的骨代谢疾病。该病首次由Jackson于1938年报道,Gorham和Stout于1955年又对该病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病因可能为淋巴管瘤和多发性血管瘤,因此该病又称为Gorham-Stout综合征。骨溶解症是一种大量毛细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有骨溶解为特征的罕见疾病,发病机理不明,髋关节骨溶解症更少见。现将2016年1月26日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关节骨科收治的1例股骨颈骨溶解症做回顾性分析,提高对大块骨溶解症的认识,避免误诊,现报告如下。
2023 Vol. 29 (3): 284-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2362 KB)  ( 255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