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特色栏目
合作企业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3期
刊出日期:2020-03-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193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肌肉骨骼疾病体外冲击波管理专家共识(2020年)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专业委员会冲击波医学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迅速在全球很多国家或地区蔓延
[1-3]
。经国务院批准,COVID-19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鉴于COVID-19疫情的严重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人传人的特点,一些来医院就诊的肌肉骨骼疾病患者以及从事医用冲击波技术的医护人员都面临COVID-19感染的潜在风险。骨科冲击波技术门诊(治疗室)在防范意识、预防措施及防护装备方面有待于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为保障COVID-19流行期间骨科体外冲击波技术诊疗过程中临床应用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降低肌肉骨骼疾病急性发作患者与医务工作者的风险,特制定此共识。
1 总则
COVID-19的传染源主要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4-6]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潜伏期一般是1~14 d,常见为3~7 d,最长可达27 d
[7]
。研究表明,2019-nCoV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照射30 min、体积分数75%乙醇、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8]
。
因此,做好自身防护、切断传播途径尤为重要,医务人员具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的职业暴露。为降低院内感染发生风险,应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注意咳嗽礼仪等。
在遵循防控优先的条件下,更严格地把握体外冲击波治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技术指证,推行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线上诊疗模式,以达到符合疫情防控背景下肌肉骨骼疾病患者个体化治疗的目的。疫情防控期间,暂停所有非急症处理的肌肉骨骼疾病体外冲击波治疗,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手段,反馈诊疗效果,减少患者在院内的流动及等待时间。特别询问患者及家属、陪同人员的旅行史、居住史及可能疾病接触史。详细登记他们的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建立急性疾病发作患者线上诊疗平台,便于患者及家属咨询。
2 操作间或治疗室防护管理
(1)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合理设置隔离区域,采取设置等候区等有效措施,一医一患,避免人群聚集,诊疗区域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毒。(2)建立三级防护体系,落实清洁、污染分区管理流程。操作间或治疗室、诊室配置方便、有效手卫生设施与相关消毒用品。(3)操作间或治疗室地面的消毒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
[9]
。房间内的物体表面和地面采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彻底擦拭消毒并做好记录。环境物体表面和地面如遇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污染,先用吸湿材料如纸巾去除可见的污染,再用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后的抹布覆盖30 min,再擦拭消毒。(4)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要求对空气进行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法或超低容量喷雾法等方式每天彻底消毒4次,每次1 h
[10]
。关闭层流和送风,通常停用中央空调新风系统保持自然通风。(5)操作间或治疗室每天开门、开窗最少30 min,保持空气流通。冲击波治疗采取“限量限流”的管理原则,每一位患者治疗后将冲击波接触患者的球囊用75%酒精擦拭2次,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将冲击波仪器、C型臂、B超机用75%酒精擦拭2次。室内办公用品每4 h消毒一次。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对桌面、椅子及使用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1]
。消毒工作需做好详细记录。(6)体外冲击波治疗中与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直接接触的一次性物品、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沾染的物件应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作好标识,按感染性医疗垃圾处理。操作仪器使用有效含氯浓度2 000 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擦拭消毒。消毒后应行采样检测,合格后方能再次使用
[12]
。操作间或治疗室应及时更换通风系统滤网滤器。已排除的非COVID-19患者,遵循常规处理流程。
3 医务工作人员防护管理
(1)所有冲击波门诊(治疗室)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每日上班前和下班后测量体温(如有不适症状随时测量),如有异常体温(高于37.3℃)立即脱离工作环境,视情况予以医学干预,采取隔离措施。如有外地返回人员需居家隔离14 d,无症状方可上岗
[13]
。(2)按照卫生部(卫生行业标准WS/T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医务人员根据当地医院制定的医务人员分级防护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根据暴露风险选择个人防护装备
[14]
。可能受到COVID-19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工作人员应当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14-15]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使用洗手液,用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氯、酒精或过氧化氢的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3)科室做好床位留用备案,一旦发现疑似患者,按照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医院要求进行隔离和检查,启动COVID19诊治排查流程。(4)医务工作人员与患者、家属及陪同人交代病情或签署知情同意书等诊疗过程中应当全程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及医用外科口罩。接触后应做好手卫生消毒处理。(5)工作人员最好分时分区就餐,不要在一起商谈,尽量减少聚集。
4 患者及陪同人员防护管理
(1)重点排查来院诊治的患者,遵循属地或疫情期间居住地就近诊治原则。详细询问并了解患者病史,应重点询问患者有无下列情况:①COVID19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接触史;②发热;③干咳、乏力、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腹泻、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必要时诊疗前完善血常规及胸部CT检查排除无症状COVID-19
[16-17]
。了解是否为外地返工人员并明确14 d前的行程及近期的行动轨迹,包括就诊时同行的陪同人员也一并记录在案。以上内容鼓励线上完成筛查,在治疗前确定签字流程。(2)严格核实陪同人员与患者的关系,详细询问其旅行史、居住史及可能疾病接触史。诊治期间避免或减少陪同人员,行动不便者陪同人员限制在1~2名。(3)对询问过程中发现流行病学史或临床表现异常的情况,及时上报当地医院感染管理科或COVID-19专家会诊组,若诊断为COVID-19感染疑似病例,按照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医院要求进行隔离和检查,启动COVID-19诊治排查流程。(4)患者及陪同人员必须佩戴防护口罩,进行体温测试,有条件医疗机构配体温枪。允许就诊患者一人进入诊室。家属及陪伴人员可在就诊区等候,至少保持3 m以上距离。(5)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治疗风险及交叉感染的可能性,签署知情同意书。(6)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疑似或确诊COVID-19病例的骨科病例应当在有COVID-19防护或诊治条件的定点医院中进行。
5 疫情期间肌肉骨骼疾病体外冲击波治疗适应证
冲击波是一种通过振动、高速运动等导致介质快速或极速压缩而聚集产生能量的具有力学特性的声波,可引起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发生跳跃式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18]
,冲击波生物学效应包括:(1)组织损伤修复重建作用;(2)组织黏连松解作用;(3)扩张血管和血管再生作用;(4)镇痛及神经末梢封闭作用;(5)高密度组织裂解作用;(6)炎症及感染控制作用。冲击波技术具有非侵入性、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治疗风险低、治愈率高、疼痛缓解迅速、治疗周期短、费用低廉等诸多优势,已成为一种全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其临床应用已经深受骨科、运动医学科、疼痛科和康复科等科室的广泛关注。随着ESWT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ESWT将为骨科疾病开辟更为广阔的治疗空间,从而成为该领域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2016年10月12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国际医学冲击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edical shockwave treatment,ISMST)常务委员扩大会议,重新修订了肌肉骨骼疾病体外冲击波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9]
。(1)批准的适应证:肩关节钙化性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大转子疼痛综合征、髌腱末端病、慢性跟腱病、足底筋膜炎(有或无跟骨骨刺)、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应力性骨折、股骨头坏死(无关节破坏)、剥脱性骨软骨炎(无关节破坏);(2)基于临床经验的适应证:肩袖非钙化性肌腱炎、肱骨内上髁炎、内收肌腱病综合征、鹅足腱病综合征、腓骨肌腱病、足踝肌腱病、骨髓水肿、Osgood Schlatter病胫骨结节骨骺炎、胫骨应力综合征(胫骨骨膜炎)、肌筋膜综合征、肌肉拉伤(未断裂);(3)专家推荐的特殊适应证:骨关节炎、掌筋膜挛缩症、足底纤维瘤病(Ledderhose病)、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强直(痉挛)状态、多发性外周神经病变、腕管综合征;(4)探索性适应证: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脊髓和脑病变、骨质疏松症;(5)禁忌证:对低能量的发散式和聚焦式冲击波,治疗区域为恶性肿瘤(并非原发病)、胎儿;对高能聚焦冲击波,治疗区域为肺组织、恶性肿瘤(并非原发病)、骨骺板、脑和脊髓、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胎儿。
ISMST最新诊疗共识成为新时期冲击波技术临床应用的风向标,为我国拓展冲击波技术的应用范围与操作规范奠定了重要的应用理论基础,利于冲击波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广。COVID-19疫情期间,在ISMST及《中国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指南(2019年版)》指定的ESWT适应证范围内
[18-20]
,体外冲击波技术应为针对肌肉骨骼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服用药物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原则上主要针对肌肉骨骼疾病急性发作期、明显影响生活的慢性发作期及作为主要辅助治疗需求的病例等。冲击波治疗的关键是将适宜的能量作用于准确的部位。ESWT能流密度、波源传递方式选择标准参考《中国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指南(2019年版)》
[18]
。准确定位是ESWT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常用的定位方法包括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X线定位、超声定位及磁共振成像。定位时,治疗点应避开脑及脊髓组织、大血管及重要神经干、肺组织,同时应避免内固定物遮挡。最好优先安排经验丰富的操作医师,减少定位或操作时间。
总之,本文仅为专家指导性意见,不作为强制性执行的要求,更不作为法律依据。临床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的措施。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骨科体外冲击波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各种规范、指南、共识及诊疗方案进行操作,尽可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院内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尽全力保障医患、医护各方的安全,为打赢这次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做出各方应有的贡献。
2020 Vol. 26 (3): 193-196 [
摘要
] (
329
)
HTML
(1 KB)
PDF
(528 KB) (
66
)
19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骨科医护人员应对体会
田世坤,黄兆钢,吴良绍,姚勇,刘爱华*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感染的疫情,并迅速波及到中国其他地区和境外,相继感染患者例数迅速上升,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1-3]。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疾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 COVID-19)。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新冠肺炎蔓延期间正逢春运高峰,恩施地区新冠肺炎患者持续增多。恩施州中心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也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定点收治医院。为了降低骨科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有效提高疫情期间骨科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避免疫情期间骨科患者手术诊治和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交叉感染,恩施州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根据科室自身特点制定了疫情期间的工作流程及严格标准的防护措施,杜绝或避免疫情期间科室住院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之间、医护相互之间交叉感染发生及传播。
1.疫情期间对骨科医护人员的要求
近期 JAMA 杂志在线发表1篇论文[4],报道了138例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患者数据:138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40例医护人员,占所有病例数的29%。受感染人员主要是普通病房的医护,有31例,占 77.5%,其余的医护来自急诊科和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分别占17.5%和 5%。以上数据提示非传染专业的医护人员更应该提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避免疫情期间的交叉感染。疫情期间科室要求全体在岗人员必须每天早晚测量体温2次,定时通过微信群上报护士长,若有发热或身体不适及时调整值班,进一步安排检查。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疫情期间患者及医护人员院内感染,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学习COVID-19相关专业知识及个人防护措施,培训结束进行严格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培训内容及考核要求为:(1)医护人员规范手卫生,严格考核本科室所有医护人员是否能够标准操作。(2)医护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要求所有科室医护人员积极练习,人人操作过关,只有执行标准的防护措施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必须严格考核医护人员是否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是否掌握分级防护标准操作流程。(3)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考核隔离病区的管理要求、消毒技术规范、隔离病区的布局。(4)COVID-19诊疗方案及防治,考核医护人员COVID-19的传染源、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诊疗原则。
2.制定疫情期间骨科就诊患者检测流程及手术处置流程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性强,为避免骨科患者就诊或手术时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我院开通网上就诊平台,采用网上预约制,预约时告知其基本流程。必须来院检查的骨科患者,科室根据骨科就诊患者的具体情况紧急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骨科患者就诊及手术处置流程(见图1)。
图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骨科患者就诊及手术处置流程
3.制定疑似或确诊为COVID-19骨科手术患者处置方案
对疑似或确诊为COVID-19的骨科手术患者按国家规定进行上报后均收住隔离病区,科室分派骨科医师参与隔离病区骨科患者的诊疗工作。为减少疫情期间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选择科室内手术专业能力强的医生主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医护人员控制在患者所需医疗最低数量,必要时手术前邀请院内或院外相关专家会诊制定救治方案。
3.1疑似或确诊为COVID-19骨科手术患者术前处理
对疑似COVID-19骨科手术患者术前严格监测体温,行肺部 CT、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ionin,PCT)、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呼吸道九联检、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进一步确诊是否为COVID-19患者。若能明确排除COVID-19患者,医护人员则标准二级防护常规开展手术治疗;若相关检查不能确诊也无法排除COVID-19患者,能择期手术则建议隔离观察2~3周再行手术,以减少手术中暴露交叉感染的风险;疑似患者若需急诊手术均按确诊患者的手术标准流程准备手术。疑似或确诊为COVID-19患者手术转运过程经专用通道及专用电梯至悬挂“新冠”标识的独立负压手术室内。
3.2疑似或确诊为COVID-19骨科手术患者术中处理
疑似或确诊为COVID-19骨科手术患者进入悬挂“新冠”标识的独立负压手术室内,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口罩外覆盖面罩吸氧,上肢骨折采取臂丛麻醉,下肢骨折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脊柱骨折采用全身麻醉,手术间呈现负压值-5Pa 以下状态进行手术。所有医护人员标准三级防护,穿防护服、一次性手术衣、长款鞋套,佩戴N95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戴双层乳胶手套等避免职业暴露。手术动作轻柔避免术中血液及体液飞溅,避免被针头、手术刀和其他锐器刺伤或划伤增加交叉感染,避免气溶胶的污染[5]。同时切记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观察术中补液量以免加重心肺功能的负担。
3.3疑似或确诊为COVID-19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处理
对疑似或确诊为COVID-19骨科患者,手术间及手术中的非一次性器械先用75%的酒精浸泡30min后再等离子消毒,所有一次性医疗废物放置双层黄色医用垃圾袋,扎紧封口,贴“新冠”感染性医疗废物,包装表面喷洒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联系专人回收。手术结束后,按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要求依次按照标准脱摘程序脱下防护用品,放置于贴有“新冠”标识医疗废物袋内,再次实施手卫生,沐浴更衣,离开工作区。
术后手术间关闭层流和送风,采取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紫外线进行消毒30min后地面使用含氯制剂消毒30min后清水拖地;器械台、设备、操作台等表面,使用含氯制剂消毒10~30min后再清水擦拭。术后负压手术室间的消毒清洁完毕联系院感科进行物表空气采样检测,结果合格才能继续使用[6]。术后患者转入COVID-19感染患者单间隔离病房,继续监测患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核酸检测,同时加强呼吸支持,预防并发症。骨科医护人员并非专业COVID-19诊疗人员,术后出现COVID-19相关并发症时及时邀请专业医生会诊,采取合理有效得治疗措施,防止肺炎病情的恶化和蔓延。
4.疫情期期间调节骨科医护人员心理压力
COVID-19在整个湖北地区蔓延迅速,患病人数持续增加,因骨科医护人员都非传染病专业的医护人员,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仍存在感染的高风险。湖北恩施身处疫区,面临各大医院物资的匮乏以及大量新增病例和疑似患者,医护人员难免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反应。医院在疫情期采取了相应措施舒缓科室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1)邀请传染病专业的医生为科室医护人员培训COVID-19的标准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培训方式以视频为主,培训后进行疑问解答,并制定了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防范规则,人人正确掌握标准防护措施,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2)为所有一线医务工作者检测胸部CT、血常规项目,尽早排查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是否感染。(3)对科室一线医护人员注射丙种球蛋白,提高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自身免疫力。(4)疫情面前没有退路,改变骨科医护人员不良认知及负面情绪,积极应对,完成疫情期间骨科医护人员的神圣使命。
全国医务工作者在抗击此次疫情中积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骨科医护人员也应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认真学习并掌握新冠肺炎的诊疗指南及标准防护措施,提高防护水平,消除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负面情绪。在为骨科患者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疫情期间门诊骨科患者检测流程及骨科手术处置流程,规范操作,尽可能安全高效地诊疗新冠肺炎感染的骨科手术患者,避免疫情期间骨科患者就诊或手术时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2020 Vol. 26 (3): 197-199 [
摘要
] (
472
)
HTML
(1 KB)
PDF
(1367 KB) (
236
)
临床论著
200
成人DDH患者保髋手术失败后的THA疗效分析
买提库尔班·买吐送 1,2,李国庆 1,2,汪洋 1,2,纪保超 1,2,陈永杰 1,2,阿斯哈尔江·买买提依明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保髋手术治疗失败后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再次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30髋)保髋手术失败后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15例;行保髋手术时年龄1~18岁,平均(7.9±3.4)岁;行THA时年龄22~63岁,平均(34.2±11.2)岁;单髋14例,双髋8例,左髋16侧,右髋14侧。手术前后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评价,并对手术前后的X线片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病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5±18.5)个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Harris总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8.7±10.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9.4±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01),且患者的疼痛、行走、功能、活动度等各项指标的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9±0.9)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1.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7,P<0.01);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的平均(3.32±0.51)cm降低到术后(0.71±0.3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P<0.001)。所有患者均无发生手术切口及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及异位骨化等术后并发症,仅2例患者术中出现股骨近端纵行劈裂。
结论
保髋手术失败后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2020 Vol. 26 (3): 200-218 [
摘要
] (
405
)
HTML
(1 KB)
PDF
(1454 KB) (
43
)
206
3D打印技术辅助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
杨杰,王朝晖 *,何波涌,赵快平,唐艳平,刘建伟,李凌霄,曹书杰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我科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髂腹股沟入路治疗12例不伴后壁骨折的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0岁,平均(46.4±15.1)岁。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术前3D打印骨盆模型、模拟手术并预弯钢板。术后以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0~245 min,术中出血量600~1 600 mL,自体血回输300~800 mL。随访0.5~2.5年,平均(1.5±0.7)年,患者全部骨性愈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评估,优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3.3%;髋关节功能评估:优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5.0%。
结论
3D打印技术可辅助髂腹股沟入路精准个性化复位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疗效好,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2020 Vol. 26 (3): 206-209 [
摘要
] (
239
)
HTML
(1 KB)
PDF
(2204 KB) (
269
)
210
导航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的疗效观察
叶劲 1,唐谨 1,孟乘飞 2,秦佳军 2*
目的
探讨导航技术引导下应用经皮空心螺钉在骶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lex,SIC)损伤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中注意事项。
方法
自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3D导航技术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5例SIC损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19~67岁,平均(35.2±3.5)岁。记录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血管损伤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对复位质量评价,末次随访采用Majeed标准对骨盆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35例患者共置入空心螺钉39枚,无一例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41.5±4.3)min,术中出血量约(15.5±10.3)mL。2例Morel-Lavallée损伤患者经切开清创+深部置管引流+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螺钉突破骨皮质,但无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时发现螺钉退出约1 cm,后期随访螺钉未继续后退。术后依据Matta放射学标准对SIC复位质量进行评价,优良率为88.57%。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2.5±2.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标准对骨盆功能进行评价,优良率为91.43%。
结论
导航技术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螺钉是一种精准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SIC损伤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0 Vol. 26 (3): 210-213 [
摘要
] (
218
)
HTML
(1 KB)
PDF
(1217 KB) (
266
)
214
IPAQ长问卷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活动量应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研究
高东 1,张晓瑞 1*,潘治军 1,李耀章 1,白马恒 1,刘增亮 1,张亮 2,马建兵 2
目的
探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长问卷表检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群体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榆林市第四(星元)医院骨科行膝关节置换术后随访的病例45例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55~69岁,平均年龄(60.22±5.42)岁。45例间隔1周后重新调查评价问卷信度,同时采用体力活动日记记录表(physical activity,PA)和IPAQ长问卷进行区分效度和内容效度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分析组内相关系数验证效度。
结果
IPAQ长问卷表信度:1周后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814~0.979。IPAQ长问卷表效度:IPAQ长问卷表与PA日记比较分析发现步行、中度体力活动、重度体力活动、总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相关系数(r=0.70~0.87),其中步行活动的相关系数较高(r=0.87)。
结论
IPAQ长问卷表检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群体的活动量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020 Vol. 26 (3): 214-218 [
摘要
] (
268
)
HTML
(1 KB)
PDF
(774 KB) (
230
)
219
创伤骨折患者术中导致DVT风险增高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亚馨 1,肖亚娟 2,李雪 1,许磊 1*
目的
探讨在手术过程中创伤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增高的危险因素。
方法
观察记录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麻醉手术室实施手术的创伤骨折患者106例,其中男68例,女38例;年龄18~83岁,平均(43.11±17.97)岁。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慢性疾病、骨折部位、术前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术中麻醉方式、手术时间、输入红细胞量、输入血浆量、血液回收量、止血带使用时间、止血带压力、手术体位、内植物类型、出血量、补液量、抗生素使用、手术切口类型,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部位、术前红细胞计数、术中麻醉方式、出血量、补液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下肢骨折(P=0.044,OR=6.552,95% CI为1.051~40.857)、术前红细胞计数偏高(P=0.006,OR=14.259,95% CI为2.118~96.018)、椎管内麻醉(P=0.010,OR=7.292,95% CI为1.612~32.989)、全身麻醉(P=0.006,OR=8.034,95% CI为1.799~35.875)进入回归模型。
结论
创伤骨折患者下肢骨折、术前红细胞计数偏高、术中采取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是导致深静脉血栓风险增高的危险因素。
2020 Vol. 26 (3): 219-222 [
摘要
] (
304
)
HTML
(1 KB)
PDF
(407 KB) (
300
)
临床研究
223
股骨后髁偏率对后稳定型TKA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李超,王业华 *,李亚军
目的
探讨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股骨后髁偏率(posterior femoral condylar offset ratio,PCOR)的变化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单侧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3例女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膝25例,右膝28例;年龄56~75岁,平均(63.57±5.90)岁。根据术前、术后股骨后髁偏率的改善值将患者分为A组(不变或增大)和B组(减小)。采用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关节功能。对术后PCOR改善值与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个月。A组、B组股骨后髁偏率改善值分别为(0.03±0.02)及(-0.03±0.0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KSS行走、爬楼评分分别为(41.96±5.17)分及(45.22±4.88)分,B组患者平均为(36.17±5.52)分及(39.67±4.14)分,两组术后WOMAC评分分别为(18.34±6.91)分及(23.57±9.2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后髁偏率的改善值与术后主、被动屈曲角度、屈曲角度的改善值、WOMAC评分均无相关性。PCOR改善值与行走、爬楼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
PCOR的改变对后稳定型TKA术后ROM无显著影响,但恢复或适当增加PCOR可以获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
2020 Vol. 26 (3): 223-231 [
摘要
] (
330
)
HTML
(1 KB)
PDF
(916 KB) (
258
)
228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徐强 1,张锡平 1*,王镖 1,杨新佑 1,邱尔钺 1,董忠根 2
目的
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下移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5例膝上截肢标本经股动脉灌注乳胶硫酸钡溶液,解剖观察小腿后外侧肌间隔附近筋膜皮肤穿支的起源、分布、数量、外径,然后对剥离的体表组织行X线检查。自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临床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及前足、中足软组织缺损2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年龄3~70岁,平均43岁。皮瓣大小6 cm×5 cm~14 cm×11 cm,旋转点位于外踝上2~5 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5 cm×4 cm~13 cm×10cm。
结果
跟外侧动脉于外踝上平均2.1 cm、4.0 cm发出2支皮肤穿支,穿入深筋膜处血管外径为0.5~0.8 mm;22例皮瓣中14例完全存活,8例远端边缘部分坏死,坏死面积约1 cm×1 cm~1 cm×3 cm,经换药后痊愈。
结论
该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适合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值得临床推广。
2020 Vol. 26 (3): 228-231 [
摘要
] (
359
)
HTML
(1 KB)
PDF
(2416 KB) (
282
)
综述
236
肩袖损伤的骨性结构测量研究进展
张广瑞 1,刘嘉鑫 1,吴定 1,周建平 1,贾耀飞 2,安丽萍 1,3,敏思聪 1,3,韵向东 1,3*
肩袖是指覆盖于肩关节周围的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和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损伤后会出现肩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肩袖损伤的原因除外伤和退行性变外,肩关节骨性结构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探讨骨性结构变化和肩袖损伤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借助影像学技术,测量相关参数的变化,评估骨性结构改变,目的在于发现肩袖损伤的易感因素,予以早期治疗,阻止或延缓肩袖损伤的发生。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常用的肩关节骨性结构影像学测量参数综述如下。
2020 Vol. 26 (3): 236-240 [
摘要
] (
282
)
HTML
(1 KB)
PDF
(2292 KB) (
217
)
241
周围神经内囊肿的研究进展
武永辉 1,乔虎云 2,常文凯 2*
周围神经内囊肿是一种良性的、非肿瘤性质的黏液囊肿,生长于周围神经外膜内,由厚厚的黏液积聚而成,包裹在致密的纤维囊内。法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Beauchêne fils于1810年首次描述了一位肘部尺神经内囊肿的病人,他称之为“肘部浆液囊肿”。周围神经内囊肿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如颈、肩、肘、腕、髋、膝、踝,直至掌指处,最常见于膝关节,约占68%,主要累及腓总神经,其次为肘关节,约占10%,主要累及尺神经。近年来,上肢神经内囊肿病例报道越来越多,这些囊肿会压迫邻近神经束,引起周围神经压迫性病变,导致受神经支配的肢体发生疼痛、无力、肌肉失神经和萎缩。神经内囊肿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在青少年、儿童中很少见。
2020 Vol. 26 (3): 241-243 [
摘要
] (
409
)
HTML
(1 KB)
PDF
(367 KB) (
253
)
244
MicroRNA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研究进展
马林,滕兆伟,陆声 *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随着人口老龄化,OP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有报道称在2006—2007年间全世界有2亿妇女受骨质疏松症影响,每年造成890多万例骨折,每3 s即发生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然而目前对OP的发病机制认识仍然有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能干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并可以通过不同诱导液诱导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有研究表明与年龄有关的骨质疏松症与成骨细胞减少和骨髓中脂肪组织累积增加有关,因此,深入了解BMSCs成骨分化与成脂肪分化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OP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ibonucleic acid,miRNA)是一类内生的、长度为20~29 nt的非编码小RNA,自从Lee等首次发现miRNA以来,越来越多的miRNA被人们所熟知。目前研究发现人类编码miRNA的基因约占总基因的3%,然而这些少量的miRNA所调控的人类编码基因却占了总数的40%~90%,广泛影响着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多种miRNA参与BMSCs的分化,由于miRNA体积小,易于进入细胞,因此被认为是未来治疗OP的潜在方法。本文将对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四个信号通路Wnt、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及Notch信号通路作一概述。
2020 Vol. 26 (3): 244-247 [
摘要
] (
267
)
HTML
(1 KB)
PDF
(390 KB) (
442
)
临床经验
248
MIS-T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
王栋 1,文杰 1,薛文 2,刘林 2,张华 1
目的
探讨通道辅助下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技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70岁,平均(49.6±10.7)岁。所有患者病变均为单节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及随访期间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影像学资料评估腰椎融合情况。
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210 min,平均(157±32)min;术中出血量140~280 mL,平均(177±35)mL。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鲁杆菌病改变。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JOA优良率为93%,所有患者ESR及CRP均为正常水平,标准布氏杆菌凝集法检查均为阴性,植骨均获骨性融合。
结论
通道辅助下MIS-TLIF技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临床疗效可靠、微创的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手术方法。
2020 Vol. 26 (3): 248-251 [
摘要
] (
283
)
HTML
(1 KB)
PDF
(2589 KB) (
324
)
252
可视化旋切工作套管在椎间孔镜关节突成形中的应用
张涛 1,2,张子禄 1,高凯 3,李康 2,吕超亮 2*
目的
探讨使用可视化旋切工作套管在椎间孔镜关节突成形中的临床应用及术中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100例临床资料,50例使用可视化旋切工作套管行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纳入可视改良组;50例使用传统工作套管配带环锯行PETD术,纳入盲法环锯组。两组均以镜下椎板钳作为辅助工具。手术以上关节突尖部为穿刺靶点,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对椎间孔进行扩大成形,使工作套管到达理想位置,并于镜下使用枪钳探查、摘除突出的椎间盘。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VAS与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相同时间点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可视化旋切工作套管进行PETD术,平均透视次数5.5次(3~9次),与盲法环锯组相比P<0.001;平均手术时间40.5 min(28.3~59.4 min),与盲法环锯组相比P<0.05,使用可视化旋切工作套管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改良MacNab评定标准结果显示可视改良组与盲法环锯组术后优良率分别为96%、94%。
结论
使用可视化旋切工作套管行椎间孔镜关节突扩大成形,具有安全、充分、高效、简便等优势,减少了术中透视次数、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临床效果良好,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2020 Vol. 26 (3): 252-288 [
摘要
] (
289
)
HTML
(1 KB)
PDF
(2397 KB) (
374
)
255
带孔金属骨针联合钛缆张力带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疗效分析
孙浩,谢睿恒,李志,岳勇 *
目的
探讨带孔金属骨针联合钛缆行张力带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9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Schatazker分型A、C及E型),均采用骨折断端切开复位、带孔金属骨针联合钛缆行张力带内固定术。按围手术期术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予以评价。
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0.75±2.52)个月。全部病例可在控制疼痛情况下,均在围手术期术后第3天起进行主、被动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本病例研究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37±2.42)个月。坚强的内固定装置保护下,不仅能够促进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同时保证了骨折断端良好愈合,围手术期术后关节屈伸功能良好,无肘关节僵硬、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患侧肘关节活动(range of motion,ROM)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21例,良8例,优良率100%。
结论
对尺骨鹰嘴骨折(Schatazker分型A、C及E型)进行一期带孔金属骨针联合钛缆行张力带内固定,可使骨折断端坚强内固定,给患者一个稳定、有力且活动范围良好的肘关节,从而避免术后至少3周的肘关节制动,导致关节僵硬、屈伸功能受限并发症发生,保证肘关节功能得以恢复,临床中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2020 Vol. 26 (3): 255-257 [
摘要
] (
337
)
HTML
(1 KB)
PDF
(828 KB) (
249
)
257
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王振继 1,杨兵 2,邱长茂 3
目的
评估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共纳入3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24例,女13例;年龄23~62岁,平均(43.6±12.9)岁,均行外固定架治疗。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行常规随访,包括测量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及影像学结果(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尺骨变异、关节面塌陷)。上肢功能评定标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和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用以对功能恢复进行综合评估。记录术后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5.6±1.8)个月。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分别为:屈曲(63.2±7.3)°,背伸(59.3±9.3)°,旋前(68.6±8.8)°,旋后(64.2±7.4)°;桡侧倾斜(19.3±5.7)°,尺侧倾斜(28.6±6.2)°;握力(24.2±2.5)kg。掌倾角(5.3±3.3)°,尺偏角(20.7±3.9)°,桡骨高度(10.3±1.9)mm,尺骨变异(1.5±1.3)mm,关节面塌陷(1.1±1.3)mm。总体功能评分:DASH评分平均(11.5±5.3)分,Gartland-Werley评分平均(3.3±2.9)分。37例患者中8例出现并发症,钉道感染3例,慢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2例,桡神经感觉支受损1例,固定失败、需要重新调整再固定1例,术后僵硬1例。
结论
采用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有利于恢复关节面平整,纠正短缩畸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仍然较多,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2020 Vol. 26 (3): 257-260 [
摘要
] (
236
)
HTML
(1 KB)
PDF
(951 KB) (
290
)
261
克氏针悬吊固定治疗Doyle Ia型锤状指的效果观察
杨威,苏姗姗 *
目的
观察克氏针悬吊固定治疗Doyle Ia型锤状指的早期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恩施州民族医院骨伤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腱性锤状指畸形病例26例,采取改良羊角勾克氏针悬吊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5~59岁,平均(38.81±11.48)岁。示指3例,中指2例,环指9,小指12例。观察并发症、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患指功能参照Crawford标准评定,同时从患者诊疗经过、周期、费用及手指外观、功能、疼痛等方面对本次治疗进行满意度评分。
结果
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47±1.71)个月。26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皮缘坏死、甲根损伤、异物排异等并发症。根据Crawford标准评定,优18例,良7例,可1例。本组满意度评分平均(89.04±8.58)分,其中优16例,良9例,可1例。
结论
改良羊角勾克氏针悬吊固定治疗Doyle Ia型锤状指畸形临床效果肯定,且安全、经济,具备可操作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0 Vol. 26 (3): 261-263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1222 KB) (
325
)
264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姜海 1,王磊 2,李晓博 1,薛英森 1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titanium elastic nails,TEN)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使用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15年4月至2017年7月共收治15例移位的股骨干骨折儿童,年龄3~11岁。左侧5例,右侧10例。横断骨折6例,斜形骨折6例,螺旋形骨折3例。在股骨远端内外侧切口,逆行穿入2枚同等直径的弹性髓内钉。试行闭合复位,成功后穿入2枚弹性髓内钉。若闭合复位失败,行骨折断端小切口辅助复位。内固定后欠稳定的病例行髋“人”字支具或髋“人”字石膏外固定。使用Flynn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
12例儿童术中闭合复位成功,3例行切开复位。2例术中对位力线欠佳。术后髋“人”字石膏外固定12例,髋“人”字支具外固定3例。所有儿童随访12~40个月,平均28个月。1例出现术后再骨折,2例出现成角畸形。按照Flynn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
结论
弹性髓内钉是一种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病例,术中操作严格遵循原则,术后适当外固定,定期复查就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对于大于10岁或体重大于45 kg儿童的股骨干骨折选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要慎重。
2020 Vol. 26 (3): 264-267 [
摘要
] (
189
)
HTML
(1 KB)
PDF
(1253 KB) (
361
)
267
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结合内侧皱缩术治疗髌股关节外侧挤压综合征
李贝,杨康胜,詹铁军,杜广成,谭安琦
目的
介绍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结合内侧皱缩术治疗髌股关节外侧挤压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自2017—2018年共收治髌股关节外侧挤压综合征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37~54岁,平均(40.0±1.3)岁。技术要点为关节镜下髌股外侧支持带囊外松解,内侧支持带皱缩术。患者病程10~28个月,平均(16.0±1.5)个月,手术前后根据Lysholm评分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26例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0±1.5)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64.53±3.25)分,末次随访评分为(90.75±4.1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囊外松解结合内侧皱缩术治疗髌股关节外侧挤压综合征与传统术式相比显示了微创的优势,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020 Vol. 26 (3): 267-270 [
摘要
] (
273
)
HTML
(1 KB)
PDF
(957 KB) (
286
)
271
缝线桥技术在治疗急性髌韧带起止点损伤时的应用
邹文,周明,范少勇,侯慧铭,李骏宇,龚礼
目的
探讨缝线桥技术应用于治疗急性髌韧带起止点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例急性髌韧带止点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7~35岁,平均(26.3±1.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5 d,平均(3.5±0.5)d;13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髌骨下极处损伤,其中8例未见髌骨下极骨折,5例伴有碎骨片,均无胫骨止点骨块撕脱。13例患者手术均采用缝线桥技术。术后膝关节功能按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
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5个月,平均(11.2±2.2)个月。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无髌韧带再次断裂等并发症。术后6~12周13例患者关节活动度均达健侧水平。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评分标准,优9例,良4例,优良率100%。
结论
缝线桥技术应用于治疗急性髌韧带起止点损伤具有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恢复快,避免二次手术等特点。
2020 Vol. 26 (3): 271-273 [
摘要
] (
225
)
HTML
(1 KB)
PDF
(1681 KB) (
267
)
273
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炎症及功能影响
洪如伟 1,梁鹿章 1,洪艺秦 1,陈荣 2,刘幸卉 2*
目的
探讨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关节内早期炎症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雷州骨科医院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玻璃酸钠组,各组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周收集关节腔积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表达情况,术后第1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膝疼痛,测量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玻璃酸钠组术后第1周患膝关节静息疼痛VAS评分较低(P=0.030),膝关节ROM较大(P=0.009)。术前两组关节腔积液IL-1β、IL-6、TNF-α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第1周玻璃酸钠组关节腔积液IL-1β、IL-6、TNF-α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7、0.011及0.041)。术后3个月随访见玻璃酸钠组患膝关节HS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31)。
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可以抑制早期关节内炎症,缓解疼痛,促进患膝功能恢复。
2020 Vol. 26 (3): 273-276 [
摘要
] (
253
)
HTML
(1 KB)
PDF
(501 KB) (
365
)
276
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半月板损伤
田振江 1,王竣 1,陈博鉴 1,麦秀钧 2,冯恩辉 2,黄永明 2*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接收的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38例(38膝)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30例;左膝20例,右膝18例;年龄51~63岁,平均(57.78±2.68);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6.74±2.03)kg/m
2
;病程2~8年,平均(5.16±1.72)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及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2例患者在关节镜检查中发现了HTO禁忌证而改行其他手术,余36例在关节镜辅助下行胫骨高位截骨术。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3.41±2.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截骨未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X线片复查所有患者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60.97±2.89)分升至(86.14±3.09)分,VAS评分由术前的(6.56±0.91)分降至(1.75±0.60)分,MPTA由术前的(83.00±2.16)°改善为(92.16±2.93)°,FTA由术前的(177.68±1.36)°改善为(174.07±1.95)°,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诊断精确,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验证。
2020 Vol. 26 (3): 276-280 [
摘要
] (
265
)
HTML
(1 KB)
PDF
(903 KB) (
395
)
281
经高频超声分析跟骰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张云龙 1,常鑫 1,张红 2,梁晓军 2,徐军奎 2,聂光华 2,鹿军 2*
目的
通过高频超声技术探讨跟骰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及特点。
方法
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经高频超声诊断跟骰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患者,并对跟骰关节周围韧带损伤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合并损伤进行分析。
结果
经高频超声诊断的539例(跟骰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和/或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中,149例(27.6%)为跟骰关节周围韧带损伤,390例(72.4%)为单纯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149例患者中52例为单纯跟骰关节周围韧带损伤,97例为跟骰关节周围韧带合并有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男45例,女104例;左足73例(49%),右足76例(51%);年龄26~55岁的106例(71.1%)。分歧韧带跟骰部Ⅰ、Ⅱ、Ⅲ级损伤患者数分别为25.0%、15.6%、59.4%,跟骰背外侧韧带Ⅰ、Ⅱ、Ⅲ级损伤患者数分别为60.5%、23.7%、15.8%。
结论
在足踝部外侧韧带损伤的患者中,跟骰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多见,且常合并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女性损伤患者绝对数量多于男性,左右侧构成比接近,26~55岁为发病高峰。分歧韧带跟骰部损伤以Ⅲ级损伤多见,跟骰背外侧韧带损伤以Ⅰ级损伤多见。对于诊断跟骰关节周围韧带损伤,高频超声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
2020 Vol. 26 (3): 281-284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1085 KB) (
223
)
个案
285
成人石骨症1例报告
袁宇,徐林 *
石骨症是一种罕见的以破骨细胞减少或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骨代谢性疾病,过高的骨密度结构造成了骨质过脆,可继发骨折,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是诊断要点。本文报道1例成人型石骨症合并有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患者,采用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予以治疗。现将本病例的诊疗过程报告如下,以期为石骨症合并股骨转子下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2020 Vol. 26 (3): 285-286 [
摘要
] (
250
)
HTML
(1 KB)
PDF
(1341 KB) (
227
)
287
胫骨骨内原发表皮样囊肿1例报告
张晓辉,翁文炉,李建文
表皮样囊肿为软组织内常见的肿瘤样病变,多见于皮下。骨内表皮样囊肿罕见,多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或假瘤,主要见于颅骨和指/趾骨,多由外伤后植入骨内,而在椎体和长管状骨极为罕见。本院收治1例胫骨中段骨内原发表皮样囊肿,报道如下。
2020 Vol. 26 (3): 287-288 [
摘要
] (
241
)
HTML
(1 KB)
PDF
(1907 KB) (
206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