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8年 24卷 4期
刊出日期:2018-04-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临床论著
289 不同术式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OPLL的疗效分析
唐向盛 1,姜良海 2,谭明生 1*,移平 1,杨峰 1,郝庆英 1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使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传统组)、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钛板组)和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改良组)治疗96例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资料。传统组患者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34~68岁,平均54.3岁;钛板组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36~65岁,平均56.2岁;改良组为多节段OPLL合并颈椎不稳患者,共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6~69岁,平均55.7岁。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随访各时间点的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以及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1周及随访各时间点的颈椎椎板开门角度,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三组患者均手术顺利,随访时间15~51个月。三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的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VA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1周的椎板开门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传统组椎板开门角度低于钛板组、改良组(P<0.01)。传统组8例(21.6%)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钛板组为3例(11.1%),改良组为4例(12.5%),传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高于钛板组、改良组;传统组5例(13.5%)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麻痹,钛板组3例(11.1%),改良组3例(9.4%)。结论  三种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OPLL均能达到有效减压、提高神经功能的效果。使用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和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能较好地维持椎板开门角度,同时降低轴性症状发生率。
2018 Vol. 24 (4): 289-317 [摘要] ( 331 ) HTML (1 KB)  PDF (2435 KB)  ( 179 )
294 导针定位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应用研究
马立泰,刘浩 *,杨毅,龚全,李涛,王贝宇,邓宇骁,丁琛
目的  对比分析术中导针定位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行胸腰段前路手术的60例患者,获得随访的患者53例。53例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27~61岁,平均(39.4±12.8)岁。损伤类型: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10例,高处坠落伤37例。骨折椎体节段:T11椎体0例,T12椎体5例,L1椎体37例,L2椎体6例,L3椎体4例,L4椎体1例。骨折椎体AO分型:A型50例,B型3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4例,C级10例,D级21例,E级12例。内固定材料:Antares或Anterior。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定位组和非定位组,定位组在术中置钉前应用克氏针在椎体上临时定位确定椎体正位像上螺钉进钉方向,非定位组则根据椎体的形态确定进钉方向。随访时定位组25例,非定位组28例。测量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以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收量、手术时间、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用伤椎上位两个节段的平面入路。定位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是(1.89±3.18)°,非定位组为(3.26±3.09)°。定位组中有1例出现超过5°以上的侧方成角,非定位组有7例术后冠状面Cobb角在5°以上,2例超过10°,随访时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组有92枚(92%)螺钉与终板的夹角小于5°;非定位组有70枚(62.5%)螺钉与终板的夹角小于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位组术中出血量(230.4±209.8)mL,术中自体血回输量(170.0±132.0)mL;1例于术中术后输异体血300mL,手术时间(158.2±57.4)min;非定位组术中出血量(300.5±252.5)mL,术中自体血回输量(230.0±130.5)mL,5例于术中术后输异体血200~600 mL,手术时间(180.1±65.4)min。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导针定位提高了椎体螺钉平行于终板的准确率,可以有效预防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发生,同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2018 Vol. 24 (4): 294-297 [摘要] ( 305 ) HTML (1 KB)  PDF (1011 KB)  ( 218 )
298 股骨头坏死成骨特征与髓芯减压治疗效果的关系
王春生,艾克热木江·阿尔肯,张子琦,李有平,同志琴,杨佩,王坤正
目的  了解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的影像学成骨表现是否与髓芯减压治疗后的疗效相关。方法  对处于ONFH中骨循环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Ⅱ期或Ⅲ期股骨头坏死的59侧股骨头进行髓芯减压治疗,术前将其影像学成骨表现分为A型(正常骨相似),B型(硬化性)和C型(囊性),设定全髋关节置换和ARCO分期进展2个终点进行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3~86个月),坏死区成骨分析中A型26髋,B型17髋,C型16髋。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终止标准,资料进行KM生存分析,A型组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5.31±5.80)个月,B型组为(85.50±0.35)个月,C型组为(44.43±7.88)个月,三组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ARCO分期进展来作为终止标准,资料进行K-M生存分析,A型组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9.15±6.92)个月,B型组为(52.61±8.33)个月,C型组为(25.29±6.31)个月,三组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股骨头坏死的成骨表现是股骨头坏死后修复过程的综合反映,对疗效有明确的影响。
2018 Vol. 24 (4): 298-301 [摘要] ( 312 ) HTML (1 KB)  PDF (1712 KB)  ( 166 )
302 肘关节造影在儿童陈旧性桡骨头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姜海 1,苗武胜 2,吴革 2,汪兵 2,吴永涛 2,屈继宁 2,李敏 2
目的  探讨和分析肘关节造影在儿童陈旧性桡骨头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收治15例陈旧性桡骨头脱位儿童,男11例,女4例;年龄3~11岁,平均9岁。术中行肘关节造影来观察桡骨头与关节囊的位置。通过手术打开关节囊,来证实桡骨头的脱位性质。采用尺骨近端截骨复位桡骨头,钢板螺钉固定截骨断端治疗。结果  通过肘关节造影,12例桡骨头位于关节囊内,3例桡骨头位于关节囊外。打开关节囊,先天性桡骨头脱位的桡骨头与肱骨小头之间没有瘢痕组织,桡骨头凹浅平;而创伤性脱位的桡骨头与肱骨小头之间有明显的瘢痕组织,桡骨头凹明显。其中8例先天性桡骨头脱位病例桡骨头均位于关节囊内。7例创伤性脱位中4例桡骨头位于关节囊内,3例位于关节囊外。经过9个月至3年8个月,平均2年4个月的随访,术后没有桡骨头再脱位或半脱位情况发生。结论  肘关节造影对于鉴别诊断桡骨头脱位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尺骨近端截骨是治疗儿童陈旧性桡骨头脱位的一种有效方式。
2018 Vol. 24 (4): 302-305 [摘要] ( 326 ) HTML (1 KB)  PDF (2119 KB)  ( 226 )
306 全程出血管理条件下单髁置换术后出血及凝血规律的研究
朱东平 1,杨伟毅 2,卢明峰 1,袁溢霖 1,潘建科 2,刘军 2,郭达 2,曹学伟 2*
目的  明确全程出血管理条件下单髁置换术后出血及凝血变化规律,为优化其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行膝关节内侧髁置换术的273例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194例,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67.21±8.2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Nadler公式计算血容量,再结合Gross方程计算术后3h、第1、3、7天的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以折线图及三线表格表示单髁置换术后出血及凝血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显性出血量(111.98±58.00)mL;术后3h、第1、3、7天隐性出血量分别为(48.45±10.35)mL、(54.68±20.13)mL、(75.36±10.21)mL、(49.49±21.36)mL,隐性出血占总出血量的平均比率为53.4%;术后3 h、第1、3、7天总出血量分别为(160.43±38.52)mL、(166.67±36.89)mL、(187.35±60.31)mL、(161.48±57.97)mL;凝血指标大都波动于正常范围,并可于术后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全程出血管理条件下,单髁置换术后第3天时出血基本停止,此时失血量已达最大值,也为优化使用止血药及抗凝药提供了参考时间点。
2018 Vol. 24 (4): 306-331 [摘要] ( 267 ) HTML (1 KB)  PDF (1265 KB)  ( 251 )
310 数字化3D打印截骨导向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贺统 1,李凡 2,杨晶 2,倪鹏辉 3,杨宇 4,刘大鹏 2*
目的  探究3D打印截骨导向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精准性。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1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6岁。所有患者均行双下肢多排双源螺旋CT平扫,利用计算机软件Mimics 17.0对患者下肢CT导出的DICOM格式数据进行骨骼数据建模,测量力线和畸形角度,重建骨骼模型;使用UG(Unigraphics)NX 8.5进行数字化截骨导向器设计和术前模拟截骨操作;术中使用SLA 3D打印机制造导向器进行截骨定位,安装假体,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术前、术后4周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下肢力线角度(股骨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关节间隙平行等宽,膝关节畸形得以矫正,术后4周HSS评分为(86.2±2.53)分,关节活动度ROM为(101.7±2.54)°,下肢力线角度(股骨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为(1.93±0.31)°。患者均恢复满意膝关节活动度和正常的下肢生物学力线。结论  数字化3D打印截骨导向器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截骨精准性,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2018 Vol. 24 (4): 310-313 [摘要] ( 245 ) HTML (1 KB)  PDF (1040 KB)  ( 261 )
314 骨密度与胫骨平台骨折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
旦锋,谢鹏,阮文辉,余国勇,陈志惠,李宏波 *
目的  探讨骨密度与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接受ORIF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术后1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HSS评分大于等于70分组(72例)和HSS评分小于70分组(28例)。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嗜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初始平台塌陷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位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危险性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Schatzker分型、初始平台塌陷程度、术后并发症、术后复位、骨密度T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BMI、吸烟史、嗜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损伤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Schatzker分型、初始平台塌陷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位情况、骨密度T值是影响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危险性因素(P<0.05)。将以上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等于60岁、有糖尿病史、Schatzker分型为Ⅳ~Ⅵ型、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1.0不利于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P<0.05)。结论  骨密度与胫骨平台骨折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密切相关,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1.0不利于胫骨平台ORIF术后患者临床结局。
2018 Vol. 24 (4): 314-317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426 KB)  ( 222 )
318 儿童马蹄内翻足矫形术后畸形复发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
徐军奎 1,屈福锋 2*,赵炼 3,蔡杰 2,刘韶 3,李毅 1*,梁晓军 1,刘诚 1,赵恺 1,姬维娜 1
目的  通过临床结果及影像学评价个体化方案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矫形术后畸形复发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畸形28例45足,男16例25足,女12例20足;年龄5~14岁,平均9.2岁。根据每个患者畸形的分类及畸形复发的程度设计了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Maryland评分、VAS评分及满意度调查和影像学正位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跟骨第5跖骨角(C5MT),侧位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21.5±1.8)个月。3例(4足)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经过短期抗生素治疗所有伤口均愈合。末次随访时平均Maryland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平均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评价:很满意18例,满意8例,一般2例;末次随访时T1MT角、C5MT角、Meary’s角、Kite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  针对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获得满意效果。
2018 Vol. 24 (4): 318-323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2254 KB)  ( 182 )
324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胸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戴小青,荣国强 *
目的  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胸椎手术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共18例患者因胸椎骨折在我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2例,平均年龄(32.6±12.3)岁;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8例,E级1例。术前和术后1周检测18例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术中均行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检测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术后行CT扫描评估置钉精确性。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67±36)min,平均出血(423±141)mL。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平均(31.2±5.7)°,术后矫正至(10.6±4.9)°。在置入的144枚螺钉中,其中86枚(59.7%)螺钉在置入过程中SEP和MEP未见明显波动,40枚(27.8%)螺钉置入过程中可见SEP和MEP监测变化,但未达到报警标准,其余18枚(12.5%)螺钉在置钉过程中SEP和MEP改变均达到报警标准。术后CT扫描显示置钉满意率为93.1%,穿孔率为6.9%。患者术后1周SEP监测结果较术前显著改善。本组病例术中术后无一例神经症状加重。结论  SEP和MEP监测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过程中可早期发现可能的神经系统损伤,及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操作,最大限度降低神经系统损伤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2018 Vol. 24 (4): 324-384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1734 KB)  ( 213 )
       临床研究
328 改良的Heuter入路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
石振,成昊,焦志坚,游景扬,许益文,郑勇
目的  探讨改良的Heuter入路在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难复性股骨颈骨折47例,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A组:采用改良的Heuter入路有限切开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B组:手术牵引床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技术。A组24例,B组23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和术后并发症等,并根据Harri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7例均获平均18.3个月(14~24个月)随访。A组手术时间(41.3±9.5)min,透视次数(8.4±2.1)次,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7.35±4.8)分;B组手术时间(89.0±17.8)min,透视(16.6±2.9)次,评分为(64.12±7.6)分。股骨颈骨折复位满意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A组均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改良的Heuter入路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相比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能提高骨折复位质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务人员的辐射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术后髋关节功能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8 Vol. 24 (4): 328-331 [摘要] ( 351 ) HTML (1 KB)  PDF (1264 KB)  ( 196 )
332 双重任务和步行速度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步态变异性的影响
马阳,董卫东,丁俊杰,管英杰
目的  探讨双重任务和步行速度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步态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间诊治的16例患者,均有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症状,同时招募了1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跑步机上测量在自定步速行走、双重任务自定步速行走、快速行走和双重任务快速行走四种不同条件下的步频的变异系数(stride time variability,STV)和步长的变异系数(stride length variability,SLV)。结果  在自定步速行走(无双重任务)下,CAI和对照组的S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6)。在健康对照组中,与自定步速行走模式下的STV相比,健康对照组人群的双重任务自定步速行走、快速行走及双重任务快速行走模式下的STV都降低(P值分别为0.011、0.016和0.001)。在CAI组中,与自定步速行走模式下的STV进行比较,只有双重任务快速行走模式下的STV降低(P=0.008)。两组受试者在四种不同行走模式下的SL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I和健康受试者在挑战性的行走条件下均减少了步幅时间的可变性,但变化模式不同。与健康受试者相比,CAI患者出现因更高程度的步态障碍(概念混乱,应是“行走条件”)导致其步态模式的改变,表明CIA患者感觉系统的适应性较低。
2018 Vol. 24 (4): 332-335 [摘要] ( 300 ) HTML (1 KB)  PDF (407 KB)  ( 260 )
       实验研究
336 成人寰椎后弓解剖学研究及内固定钉板系统设计
王宾宾 1,2,马向阳 2*,杨进城 2,杨浩志 3
目的  探究国人寰椎后弓内固定钉板系统的解剖可行性并给出初步设计,以提供可供选择的后路寰椎内固定方法。方法  对60例成人(男30例,女30例)寰椎三维CT及40具(性别及年龄不详)干燥寰椎标本进行测量,测量指标有后结节中央及距中央5 mm、10 mm、15 mm处的高度(矢状面垂直距离)及厚度(轴位垂直距离)、后弓水平面夹角、后弓内侧面外侧螺钉半距(后结节中央到外侧螺钉外缘)、后弓交叉螺钉最大长度(螺钉完全位于髓腔内且不触及外侧螺钉),比较CT测量数据与标本测量数据有无差异,分析寰椎后弓的解剖学特点并设计后弓钉板系统。结果  经CT测量,后弓结节中央高度(9.48±0.95)mm,厚度(7.80±1.60)mm,后弓水平面夹角(130.70±12.31)°,后弓交叉螺钉最大长度为(13.67±0.53)mm,内侧面外侧螺钉半距为(10.51±0.95)mm;经标本测量,后弓结节中央高度为(9.97±2.18)mm,厚度为(7.44±1.32)mm,后弓夹角为(135.07±9.59)°,后弓交叉螺钉最大长度为(14.17±0.54)mm,内侧面外侧螺钉半距为(11.03±1.07)mm。左右两侧测得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测量所得后弓交叉螺钉最大长度及内侧面外侧螺钉半距小于标本测量所得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影像资料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参考,但可能无法完全真实的反映所有解剖特征。寰椎后弓解剖学研究提示后弓钉板系统在解剖上是可行的,为寰枢椎后路固定提供新的选择。
2018 Vol. 24 (4): 336-341 [摘要] ( 255 ) HTML (1 KB)  PDF (1635 KB)  ( 179 )
       综述
342 肘管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
黄熠东,常文凯
肘管综合征是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可导致手功能严重障碍,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近年来将高频超声、磁共振神经成像应用于肘管综合征病因诊断的研究备受关注,早期病因诊断对该病的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该病手术治疗的术式多种多样,选用何种术式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肘管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明确病因诊断对于术式选择的重要性及各术式的优点与不足,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2018 Vol. 24 (4): 342-345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438 KB)  ( 332 )
346 缝合锚钉在肌肉骨骼系统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肖仕辉,张向敏
缝合锚钉的固定理论源于美国南德克萨斯州农场地下沉坠物支持篱柱原理,钢丝捆绑的沉坠物通过与地面呈45°沉坠角埋入地下,钢丝的另一端牵拉及固定地面上的建筑物。随着对锚钉固定原理认识的深入以及锚钉的不断更新换代,缝合锚钉在肌肉骨骼系统损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国内外文献上关于缝合锚钉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
2018 Vol. 24 (4): 346-349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443 KB)  ( 375 )
       临床经验
350 3D导航模板在治疗寰枢椎骨折辅助置钉中的应用
邓佳燕 1,吴超 1,2*,林旭 2,谭伦 2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寰枢椎螺钉置入的24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9.35±4.02)岁。通过计算机在三维模型上进行模拟手术置钉,最后通过逆向工程软件设计3D导航模板。将置钉前后患者的CT数据配对拟合,测量理想钉道与实际螺钉的进钉点及进钉角度,并对置钉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没有发生神经损伤加重、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寰椎和枢椎术前设计与术后CT的螺钉进钉点的三维坐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寰椎和枢椎模拟置钉和手术置钉的内倾角(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和头倾角(螺钉与上中板面的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置钉和手术置钉组比较,置钉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想钉道与实际螺钉进钉点、钉道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螺钉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后路螺钉置钉,提高了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理论上可降低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的风险。
2018 Vol. 24 (4): 350-353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1325 KB)  ( 226 )
354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评分法分型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张海平,赵勤鹏,郝定均 *,贺宝荣,郭华,何思敏,惠华,王彪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评分分型中腰椎间盘突出症Ⅳ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采用评分分型法分型为Ⅳ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男51例,女31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1.2±3.74)岁;病程:小于3个月37例,大于3个月45例;突出节段:L3~411例,L4~541例,L5 S1 30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为(7.46±0.37)分和(56.21±2.74)%,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术后采用VAS、ODI及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经过平均(11.5±3.6)个月的随访,术后患者腰腿痛VAS和ODI分别为(2.63±0.74)分和(21.65±2.41)%,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硬脊膜破裂1例,复发2例。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58例,良16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90.24%。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评分分型IV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确切,且优良率较高,可能与采用评分分型纳入高质量患者以及其对自身疾病认识有关,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2018 Vol. 24 (4): 354-356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390 KB)  ( 192 )
357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吴一民,白明 *,银和平,李杨,赵健
目的  探讨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微创脊柱外科就诊的2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及影像学表现采用两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A组120例行后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B组12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定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两组优良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18个月。A组JOA评分术前平均(18.3±1.2)分,术后平均(22.7±1.1)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5±1.3)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JOA评分术前平均(17.3±1.8)分,术后平均(24.9±1.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4±1.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5±12)mL和(20±8)mL;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16)min和(52±14)min;A、B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7±1.2)d和(3.9±1.7)d;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临床优良率A组分别为90.7%与94.3%,B组分别为89.6%与95.2%,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手术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理想的方法,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较后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有创伤更小、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等优点,但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
2018 Vol. 24 (4): 357-360 [摘要] ( 214 ) HTML (1 KB)  PDF (1489 KB)  ( 296 )
361 3D打印截骨导板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研究
高润子 1,高衡 1,汪树林 1,张永祥 1,沈计荣 2,3*
目的  探索3D打印截骨导板对提升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精准性的意义。方法  研究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14例15膝,行MOWHTO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5膝,女9例10膝;年龄47~67岁,平均年龄55.1岁;单膝13例,双膝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获取膝关节CT数据,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截骨导板,并用3D打印技术打印截骨导板应用于术中。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医生采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内固定系统均采用Tomofix加压锁定钢板。术前术后均拍摄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及术膝负重位正侧位片,测量下肢负重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使用Caton指数评价髌骨高度(patellar height,PH)。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对患者行Lysholm评分。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C型臂透视显示所有矫形后下肢内翻均得到有效矫正。WBL由术前(12.17±15.43)%转移至术后(63.50±1.52)%,P=0.010;JLCA由术前(3.22±1.58)°减少至术后(1.17±0.90)°,P=0.020;MPTA由术前(82.18±2.03)°改善为术后(90.25±2.08)°,P=0.028;PTS未见明显改变,由术前(12.29±4.81)°改变为术后(12.13±4.44)°,P=0.890;Caton指数由术前(1.10±0.09)减小至术后的(0.97±0.11),P=0.017。Lysholm评分术前(85.03±5.70)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95.28±4.52)分,与术前比较,P=0.014;术后1年随访时(96.13±4.18)分,与术前比较,P=0.011;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P=0.17。结论  MOWHTO是纠正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手术方式,3D打印截骨导板可精准辅助MOWHTO。
2018 Vol. 24 (4): 361-364 [摘要] ( 255 ) HTML (1 KB)  PDF (1671 KB)  ( 308 )
365 脊髓压迫角与OPLL患者症状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张波,曹云,杨庆国 *
目的  探讨脊髓压迫角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颈椎OPLL的病例42例。于MRI矢状面上测出脊髓最大压缩水平的脊髓压迫角,并与患者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和JOA改善率进行一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7个月。采用改良的JOA评分评价患者的脊髓功能,脊髓压迫角与术前JOA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和JOA改善率均呈线性负相关(P<0.001)。结论  脊髓压迫角可作为评价OPLL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一个因素,脊髓压迫角越大,患者临床症状越重,手术疗效越差。
2018 Vol. 24 (4): 365-367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1077 KB)  ( 189 )
367 关节镜下清理及跟骨成形术治疗Haglund病
康明,张彦,黄杰华,张理选,王新光,郭汉明
目的  探讨Haglund病的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6例Haglun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12例;年龄22~55岁,平均33.5岁。手术方法采用俯卧位,跟腱内外侧入路,关节镜下行跟骨后炎性滑囊的彻底清理及跟骨后上方结节的切除(跟骨成形术)。术后患肢无需固定制动,早期康复锻炼,允许患者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负重,定期随访。结果  16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随访3~31个月,平均15.1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score,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3.5±7.6)分,术后平均(90.4±8.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平均(7.2±1.7)分,术后平均(2.3±1.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优11例,良4例,一般1例。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及跟骨成形术是治疗Haglund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切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2018 Vol. 24 (4): 367-370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1323 KB)  ( 244 )
370 后内侧入路联合腓骨头上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王立祚,杨威 *,敖传西,华贤章
目的  探讨后内侧入路联合腓骨头上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16例累及后柱的SchatzkerV型或VI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后内侧入路联合腓骨头上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16.89±2.73)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骨折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没有出现复位丢失、塌陷,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度90°~135°,平均(115.51±12.71)°。参照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分,得分68~95分,平均(87.31±8.57)分,优9例,良6例,中1例,优良率93.75%。结论  后内侧入路联合腓骨头上入路是治疗累及后柱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创伤较小的入路,其临床效果显著。
2018 Vol. 24 (4): 370-372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912 KB)  ( 174 )
373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围手术期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沈江涛,杜心如 *,骆辉,徐子彧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ultiple myeloma bone disease,MMBD)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时机,为多学科合作诊疗MMBD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MMBD患者70例,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20~79岁,平均(57.2±10.6)岁。接受1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按术前治疗情况分组:化疗-手术-化疗组(甲组)32例,未放、化疗-手术-化疗组(乙组)8例,化疗、放疗-手术-化疗组(丙组)2例。按术后治疗情况分组:化疗-手术-化疗组(A组)32例,化疗-手术-未放、化疗组(B)组10例,化疗-手术-放、化疗组(C组)2例。末次化疗距手术间隔≤3个月17例,>3个月15例。同一患者行≥2次手术治疗12例,其中手术-化疗-手术3例,手术-无化疗-手术9例。分别比较各组间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最长随访时间60个月。患者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由术前(7.97±1.60)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4.34±1.96)分,改善率100%。甲组患者的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35.63±13.50)个月,乙组为(21.50±9.68)个月,丙组为(43.58±12.18)个月;甲组与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组与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甲组与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9)。A组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20.40±12.27)个月,B组为(10.85±7.48)个月,C组为(32.75±12.97)个月;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B组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末次化疗距手术日期间隔≤3个月的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27.74±16.20)个月,日期间隔>3个月的为(17.88±15.5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接受≥2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行化疗的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29.40±13.48)个月,两次手术期间无化疗的为(15.60±5.1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MMBD患者先化疗再手术尤其是术前3个月之内化疗可取得较好预后;外科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化疗联合治疗对患者术后生存更加有益;对于需要多次手术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两次手术期间有化疗的患者预后更好。
2018 Vol. 24 (4): 373-377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1181 KB)  ( 167 )
377 改良跟腱内侧弧形切口治疗闭合性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丁海祥 1,2,孙强 1,苏云 1*,董新利 1,肖驰 1,王文文 3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跟腱内侧弧形切口在闭合性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闭合性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51岁,平均(37.7±8.9)岁;踢足球12例,打篮球3例,打羽毛球2例,跑步1例,跳高1例,下楼梯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4~8周,平均(5.0±1.3)周。手术采取改良跟腱内侧弧形切口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术后观察切口皮肤情况,出院后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切口均为Ⅰ期甲级愈合,未见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及深部感染,无跟腱再次断裂发生,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19例,良1例。结论  采取改良跟腱内侧弧形切口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可有效保护腱周血运,避免皮肤切口的相关并发症。
2018 Vol. 24 (4): 377-379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1048 KB)  ( 207 )
       影像园地
380 多种影像学方法对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刘洁 1,刘安 2*
目的  比较X线、CT、MRI和超声对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65例临床确诊的GA患者,通过X线、CT、MRI和超声主要观察分析病变关节的关节滑膜、关节积液、关节周围软组织、骨质破坏及痛风结节。结果  本组患者实验室检查均为阳性。对于关节病变的观察,X线和CT检查除关节积液外其余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和超声检查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骨质破坏及痛风结节的观察,X线、CT、MRI、超声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关节滑膜增厚、关节积液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的观察,MRI、超声与X线、CT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X线和CT检查主要用于评价中晚期GA患者的关节损害。超声检查对于GA关节病变的观察与MRI相似,可以做为早期诊断GA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2018 Vol. 24 (4): 380-381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905 KB)  ( 133 )
       个案
382 褐黄病性骨关节病1例
彭永刚,任姜栋,杨文鹏,张坤,吾湖孜·吾拉木,张晓岗 *
褐黄病性骨关节病是褐黄病导致的致残性关节病,褐黄病也称尿黑酸尿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为1/10 000 000~1/2 500 000。本文介绍一52褐黄病性骨关节病女性患者全身多发骨关节炎,右髋关节疼痛严重,且活动受限,术前Harris评分45分,行右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功能良好,术后5个月Harris评分91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18 Vol. 24 (4): 382-384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1659 KB)  ( 174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