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8年 24卷 3期
刊出日期:2018-03-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临床论著
195 影响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住院时间的多因素分析
郭伟俊 1,2,蔡东岭 2*,陈晓峰 2,马航展 2,许伟亮 1,2
目的  探讨影响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后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LOS)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缩短患者术后LOS提供依据及相应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受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的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体重、吸烟史、喝酒史、婚姻状况、职业状况、术前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ASA)、术前合并病、手术时间、融合节段、术中减压方式、估计失血量、术中补液量、术中输血量、腰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及术后显著事件等26个可能对LOS有影响的因素,按LOS≥16 d(75th LOS)定义为超长住院,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LOS的关系,探讨其中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  正常LOS为15 d(6~34 d),超长LOS患者共60例(26.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年龄(β=0.051,P=0.010)、术中估计失血量(estimated blood loss,EBL)(β=0.002,P<0.001)及减压方式(β=-1.603,P<0.001)与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后LOS存在显著独立线性关系。结论  年龄、术中估计失血量、椎板减压方式是影响LOS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失血量及正确选择减压方式可有助于缩短LOS。
2018 Vol. 24 (3): 195-288 [摘要] ( 297 ) HTML (1 KB)  PDF (670 KB)  ( 197 )
197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白亮,庄全魁
目的  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30例采用MIS-TLIF手术干预作为观察组,而另外30例采用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设为对照组,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之间差异;于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腰椎正侧位X线片、CT或MRI检查,计算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椎滑脱角变化;分别于术后3 d、1个月、3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疼痛以及腰部功能恢复情况;依据MacNab标准评估总体预后,计算总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腰椎滑脱角分别为5.53°和5.42°,术后3个月依次下降至1.31°和1.35°,较术前下降明显(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个月、3个月时观察组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为6.67%,而对照组为1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腰椎功能恢复,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8 Vol. 24 (3): 197-200 [摘要] ( 311 ) HTML (1 KB)  PDF (1057 KB)  ( 214 )
201 经皮与开放椎弓根钉棒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陈磊,荆珏华,钱军,朱斌,田大胜 *
目的  比较经皮与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手术治疗的胸腰椎新鲜性骨折患者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19~63岁,平均(43.1±10.4)岁。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16例,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20例。观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等指标。结果  经皮组出血量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经皮组VAS、ODI均较开放组明显偏低(P<0.05)。在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等方面,两组间各个随访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钉棒跨伤椎内固定相对于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棒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更好的特点。
2018 Vol. 24 (3): 201-247 [摘要] ( 318 ) HTML (1 KB)  PDF (1928 KB)  ( 172 )
205 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构和多裂肌功能的影响
侯正轩,刘宁波,袁文杰,李建波
目的  探究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脊柱结构和多裂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74例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及对照组(37例),分别行Wiltse入路和后正中入路非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脊柱结构及功能的恢复情况、多裂肌的组织形态、电生理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各脱落2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观察组腰背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对照组低,脊椎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较对照组小(P<0.05),而两组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椎间盘后缘高度(posterior disk height,PDH)、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ina height,FH)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较大,脂肪浸润分级较低,多裂肌中位频率及平均振幅均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同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相比,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好,脊柱的结构及功能恢复迅速,且对多裂肌的影响较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2018 Vol. 24 (3): 205-210 [摘要] ( 353 ) HTML (1 KB)  PDF (1238 KB)  ( 211 )
211 PVP术中骨水泥注射率与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关系
胡乐,王静成,王永祥 *,冯新明,陶玉平,杨建东
目的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治疗患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最广泛的方法。我们研究目的是找出PVP术后引起邻近椎体骨折的可能因素及适宜的骨水泥注射量。方法  2012年9月至2016年3月我院共治疗98例因OVCF进行PVP手术的患者,选择其中有完整随访信息的患者75例。其中22例在随访期间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再骨折组),53例患者未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水泥注射率(骨水泥的注射量与骨折椎体体积的百分比),分析以上因素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有效缓解背痛,再骨折组:男性2例,女性20例,年龄(75.77±8.21)岁,体重(51.24±4.38)kg,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为(-2.78±0.26)g/cm2;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36例,年龄(73.19±9.02)岁,体重(53.08±4.54)kg,BMD值为(-2.62±0.32)g/cm2;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骨水泥注射率:ROC下曲线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846,P<0.001,截断值:0.405。两组间性别、BMD值及骨水泥注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注射率、BMD值及性别均与PV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统计学上显著相关,骨水泥注射率超过40.5%易引起手术椎体的邻近椎体骨折。
2018 Vol. 24 (3): 211-222 [摘要] ( 386 ) HTML (1 KB)  PDF (1644 KB)  ( 175 )
215 三维记忆固定器修复髋臼后壁骨折伴关节后脱位的疗效研究
雷玉凯 1,曲志军 2,许硕贵 3*
目的  观察三维记忆固定器修复髋臼后壁骨折伴关节后脱位的疗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髋臼后壁骨折伴关节后脱位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内固定物不同分为三维记忆组46例和重建钢板组45例,其中三维记忆组给予三维记忆内固定器修复治疗,重建钢板组给予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三维记忆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重建钢板组(P<0.05);治疗后1年两组关节畸形、活动度、疼痛程度、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三维记忆组显著高于重建钢板组(P<0.05);三维记忆组优良率91.30%稍高于重建钢板组82.22%(P>0.05);三维记忆组并发症发生率4.35%,稍低于重建钢板组13.33%(P>0.05)。结论  三维记忆固定器用于修复髋臼后壁骨折伴关节后脱位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临床疗效确切。
2018 Vol. 24 (3): 215-218 [摘要] ( 235 ) HTML (1 KB)  PDF (1418 KB)  ( 177 )
219 下胫腓前韧带加强修复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定
周金华 1,燕晓宇 2*,夏荣刚 2,安智全 2,罗从风 2,柴益民 2
目的  探讨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修复加强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5例合并下胫腓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AITFL修复加强治疗组,共77例,解剖修复AITFL,并用带线锚钉进行加强;b)螺钉治疗组,共78例,采用标准的下胫腓螺钉进行固定。对比观察两组的下胫腓复位不良率、下胫腓再分离、疼痛、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可见的医疗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愈合。术后3d内CT扫描显示,下胫腓复位不良率在AITFL组和螺钉组分别是2.6%(2/77)和23.1%(18/78)。后期AITFL组未发生下胫腓再增宽,螺钉组下胫腓再增宽率为8.9%(7/78)。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AITFL组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OlerudMolander ankle score,OMAS)功能评分均高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TFL组均无需二次手术,而螺钉组全部再取出,平均可见医疗费用AITFL组低于螺钉组。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后踝骨折固定后以及无后踝骨折但下胫腓后韧带未完全断裂的病例,对遗留的下胫腓不稳定,AITFL修复加强术可替代下胫腓螺钉,取得可靠的稳定性和满意的临床结果,并具有下胫腓复位质量高、操作简单、损伤小、功能恢复快和无需二次手术等优点。
2018 Vol. 24 (3): 219-222 [摘要] ( 311 ) HTML (1 KB)  PDF (1185 KB)  ( 157 )
223 右美托咪定对颈椎前路手术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
严彬,黄晓虹,吴元珏,王晓宁 *
目的  评价麻醉药物右美托米啶对颈椎手术术中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的影响。方法  90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患者被随机分为高剂量用药组、低剂量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高剂量组诱导前10 min给予1 μg/kg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泵注,低剂量组给予0.5 μg/kg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泵注,而对照组仅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泵注。药物泵注后,测量三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波幅和潜伏期,并比较三组之间的波幅和潜伏期改变是否有差异。同时,记录颈椎减压后MEP的有效引出率,比较不同浓度的右美托咪定是否对MEP的有效引出率有影响。结果  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的负荷使用显著降低了MEP的波幅,延长了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的负荷使用对MEP的波幅和潜伏期影响较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减压后高剂量右美托咪定导致MEP的有效引出率下降,而低剂量对MEP的有效引出率影响较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较小。结论  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会对脊柱手术术中MEP的监测产生影响,尤其是大剂量时会导致MEP的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和有效引出率显著下降,因此右美托咪定诱导应维持在0.5~1 μg/kg之间,从而避免MEP监测假阴性的产生,提高术中MEP监测的准确性。
2018 Vol. 24 (3): 223-225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361 KB)  ( 205 )
       临床研究
226 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膝关节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
俞颖豪 1,赵继军 1*,艾山尔吐 2,崔振峪 2,杨保民 2,吴沼锋 1,王凌 1
目的  了解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患病率和主要致病因素。方法  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阿合奇县常住户籍柯尔克孜族居民,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居民以入户现场封闭式问卷的方法进行KOA调查,对有症状者进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采用SPSS18.0软件,患病率采用χ2分析,对43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完成随访共计1 498人,KOA的患病率为37.18%。患病率牧区高于城镇、女性高于男性、有家族史高于无家族史,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KOA患者占研究对象的6.54%。女性患病群体的重度率高于男性群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合奇县40岁以上柯族人群KOA患病率为37.18%,女性高于男性,寒冷、放牧、蹲位劳作、跪坐可能是柯族KOA高患病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2018 Vol. 24 (3): 226-229 [摘要] ( 313 ) HTML (1 KB)  PDF (511 KB)  ( 227 )
230 1 080例踝关节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
朱伟,邱旭升 *,施鸿飞,陈一心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左右侧、季节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查阅南京鼓楼医院资料库,调取了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1 0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性别、年龄、侧别、季节分布等数据。结果  1 0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598例(55.4%),女性482例(44.6%),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60岁以下男性(62.2%,460/740)发病率多于女性(37.8%,280/740),60岁以上女性(59.4%,200/340)发病率高于男性(40.6%,138/340);男性在30~59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女性在60~69岁年龄段发病率相对较高。踝关节骨折右侧(51.0%,551/1080)发病率高于左侧(45.4%,496/1080);14~19岁、>70岁组冬季发病率相对较高,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组四季发病均匀。结论  踝关节骨折患者,60岁以下以男性居多,60岁以上女性居多;且易发生于右侧;青少年和老年人冬季相对容易发病,其余人群四季发病均匀。
2018 Vol. 24 (3): 230-233 [摘要] ( 314 ) HTML (1 KB)  PDF (592 KB)  ( 203 )
       实验研究
234 新型内固定器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薛兆龙,孟艳丽,王勤业,罗亚平
目的  通过研制新型内固定器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生物力学测试,论证该内固定物的力学稳定性和下一步临床试验的可行性,比较空心钉、张力带、新型内固定器三种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18具保留肩袖肌的新鲜冰冻成人肱骨尸体标本,建立大结节骨折模型后,随机编号分为3组,分别采用空心螺钉、张力带、新型内固定器固定大结节骨折块,在测试前,每个模型均给予3次加、卸载预处理,每次加载速度为10 mm/min,在0~80 N之间,每次30 s时间间隔,以消除标本模型的肌肉黏弹性及松弛效应,提高数据的可重复性及稳定性。最后将加载值调零,设定在保护载荷(900N)下对每个标本匀速加载(10 mm/min),标本的位移大小及相应载荷情况通过实验机的计算机软件自动记录,选取骨折线位移在2 mm、5 mm的大结节加载负荷作为比较数据。结果  三组标本(空心螺钉组、张力带组、新型内固定器组)在大结节移位2 mm时载负荷大小分别为(201.18±7.14)N、(238.83±31.04)N、(240.74±5.19)N,三组组间比较,张力带组较空心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型内固定器组较空心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型内固定器组较张力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标本(空心螺钉组、张力带组、新型内固定器组)在大结节移位5 mm时载负荷大小分别为(410.48±32.79)N、(530.48±31.04)N、(728.36±10.43)N,三组组间比较,张力带组较空心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型内固定器组较空心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型内固定器组较张力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肱骨大结节新型内固定器相对空心螺钉或张力带表现出明显生物力学优势,新型内固定器理论上为肱骨大结节骨折提供稳定固定效果,为下一步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2018 Vol. 24 (3): 234-238 [摘要] ( 290 ) HTML (1 KB)  PDF (1334 KB)  ( 258 )
       综述
239 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许峻川,费琦 *,杨雍,孟海,李健
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经皮椎体活检、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手术中,适应证包括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恶性溶骨性肿瘤、侵袭性椎体血管瘤等。作为一种微创脊柱外科的基本技术手段,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推广,但是依然存着放射暴露大、操作时间长、穿刺失败风险高等缺点。近年来随着影像设备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各种改良的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不断涌现。本文就目前常见的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18 Vol. 24 (3): 239-242 [摘要] ( 221 ) HTML (1 KB)  PDF (462 KB)  ( 225 )
243 脊柱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原因分析
高志祥,刘春花,黄卫民 *
术中出血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问题,尤其在脊柱融合术中,失血过多可能需要输血,在成年人脊柱融合手术中输血率达50%~81%不等。当我们提到脊柱围手术期的失血量时,通常是指显性失血即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然而从临床观察发现存在与围手术期间显性失血量不符合的贫血症状,这可能与隐性失血量有关。脊柱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比例大,是造成术后血红蛋白不同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脊柱手术中主要有年龄、手术时机、疾病种类及手术方式、麻醉学等多因素影响,同时体位方面脊柱手术主要采用俯卧位增加腹腔压力,腰椎Batson静脉丛压力升高,增加隐性失血量。因此,脊柱围手术期需重视隐性失血量及其影响因素,术前充分评估、术中仔细止血,合理使用止血药物,有效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提高患者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及输血带来的相关传染性疾病等。目前最新研究表明隐性失血与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活性氧有关,故在围手术期间使用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的同时结合抗氧化剂药物可以减少隐性失血量。
2018 Vol. 24 (3): 243-247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645 KB)  ( 314 )
       临床经验
248 冷疗法对减少中老年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观察
黎启福,冼海庭,黄志锋,黄崇友,陈卫民,黎惠炯,潘维文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观察冷疗法对于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在广东省东莞市高埗医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的45例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围手术期是否接受冷冻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受伤入院当日至术后5 d,以患侧股骨大粗隆为中心向周围20 cm范围进行冷疗,每次冷敷1 h,每8小时1次,对照组不进行冷疗。通过记录两组病例的身高、体重,术前及术后第1、3、7天复查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凝血四项,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并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后的凝血功能,评估冷疗法是否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等风险的加重。结果  经过分析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身高、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468.58±60.82)mL,对照组(771.79±87.24)mL,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的隐性失血量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围手术期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冷疗法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对全身的凝血因素没有较大影响,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8 Vol. 24 (3): 248-253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555 KB)  ( 169 )
253 原发性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选择
胡波,王颖博,宋前明,蔡阳雄,孙红振 *
目的  探讨原发性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7月至2016年2月,我科收治的18例原发性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包括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史。对18例患者均采取抗生素抗感染、卧床及制动,其中14例患者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经后路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保守治疗的4例患者腰部疼痛缓解,后期随访12~21个月未见复发。手术治疗的14例患者未出现医源性脊髓及神经损伤,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并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手术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5例术前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神经症状消失;出院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腰痛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未见感染复发,X线片检查提示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化脓性脊柱炎容易误诊或延误治疗,部分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对于病程较长且合并明显的椎体和椎间盘破坏、脊柱不稳或神经受压症状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经后路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018 Vol. 24 (3): 253-255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1541 KB)  ( 328 )
256 治疗肱骨外科颈合并大结节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比较观察
武进华,段晓亮,冯志斌,路露,安晓晖,王凯,张建河,常德勇
目的  对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大结节骨折手术治疗时常用的两种手术入路进行比较观察,探讨这种骨折最佳的手术入路。方法  观察对象为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肱骨外科颈合并大结节骨折患者6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A组(27例)和B组(33例),分别采用肩外侧劈开三角肌入路和肩前内侧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物全部采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钛板。比较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折愈合时间、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6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7.5个月。两组术后无切口感染、无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A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VAS方面较B组有优势;两组病例在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大结节骨折手术治疗时,采用肩外侧劈开三角肌入路具有术中操作方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失血量,术后疼痛轻等优势;而在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情况等方面与肩前内侧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效果相当。因此,在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大结节骨折时手术入路应首选肩外侧劈开三角肌的微创入路。
2018 Vol. 24 (3): 256-259 [摘要] ( 322 ) HTML (1 KB)  PDF (1957 KB)  ( 197 )
260 骺板牵开术治疗儿童肱骨近端近骺板恶性肿瘤
张冬福,吕辉照,赵枫,曹杰
目的  分析骺板牵开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近端近骺板恶性肿瘤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年2月至2013年1月,解放军第180医院小儿骨科共收治6例肱骨近端近骺板恶性肿瘤患儿,术前病理确诊普通型骨肉瘤2例,成骨型骨肉瘤1例,成纤维型骨肉瘤1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小细胞骨肉瘤1例。所有患儿均在接受新辅助化疗方案后,顺序进行骨骺牵开术、瘤段切除术和骨移植重建术。术后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多伦多保肢评分(toronto extremity salvage score,TES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肩关节功能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儿获得随访18~112个月,平均51.0个月,均未出现局部肿瘤复发;骺板牵开时间8~16 d,平均13.0 d;术后MSTS评分为53~97分,平均79分;TESS评分为71~92分,平均83分;JOA肩关节功能评分为66~91分,平均84分;Mayo肘关节评分55~95分,平均91分。结论  治疗儿童肱骨近端近骺板恶性肿瘤,骺板牵开术是值得推荐的保肢方法,既可以提供安全的肿瘤切除界限,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骺板的生长能力,临床上有显著优点,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2018 Vol. 24 (3): 260-265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2182 KB)  ( 230 )
265 掌侧入路双柱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Mayo Ⅳ型骨折
李孝新 1,王庆伟 2,王华松 2,丰瑞兵 2
目的  探讨采用掌侧入路双柱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Mayo 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采用掌侧入路双柱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例桡骨远端关节内Mayo Ⅳ型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7~67岁,平均46.2岁;右侧7例,左侧11例。结果  本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19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掌倾角7°~15°,平均11.2°;尺偏角18°~24°,平均22.5°;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范围88°~137°,平均106.4°;腕关节尺偏活动平均29°,桡偏活动平均24°。术后半年随访患者腕关节疼痛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0分10例,1分4例,2分3例,3分1例;按照改良Mayo法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3.3%。结论  采用掌侧入路双柱钢板内固定可有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Mayo Ⅳ型骨折,尤其对于损伤严重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可靠固定术中恢复的解剖形态,便于患肢的早期功能锻炼。
2018 Vol. 24 (3): 265-267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1224 KB)  ( 189 )
268 Superpath入路初次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期随访报告
英吉林,刘高勇,杜亚雷,滕涛
目的  探究Superpath入路和Hardinge入路在初次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随访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38例择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Superpath组(S组)和Hardinge组(H组),每组各19例。记录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至术后3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纽约特种外科医院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score,HSS),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并统计发生假体脱位、骨溶解等中期并发症的人数。结果  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高于H组,住院时间少于H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HSS、Harris评分在术后1年内均明显改善;S组在术后1年内的VAS评分均低于H组,HSS评分均高于H组(P<0.05),但两组在术后3年的VAS、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S组的Harris评分始终均高于H组(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相比,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高,但其恢复较快,短期内VAS、HSS、Harris评分改善更加明显,且中期关节功能更好。
2018 Vol. 24 (3): 268-271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1414 KB)  ( 172 )
271 关节镜下锚钉固定前交叉韧带治疗胫骨髁间前嵴骨折
王斌,韩守江 *,张合,张昭军,李江涛,高小康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锚钉固定前交叉韧带治疗胫骨髁间前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髁间前嵴骨折34例,均采用关节镜辅助下骨折复位后锚钉固定前交叉韧带治疗,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18~42岁,平均36.6岁。车祸23例,下楼摔伤3例,运动伤8例。按照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12例,Ⅳ型12例。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术后2个月X线影像学检查骨折均愈合。测量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男性组术后1个月(2.28±3.04)°~(89.28± 5.42)°,术后2个月(0.33±0.97)°~(113.89±0.97)°;女性组术后1个月(2.81±3.49)°~(88.75±5.33)°,术后2个月(0.50±1.41)°~(116.56±4.73)°。术后6个月KT1000测量胫骨前移向量,男性组健侧(6.58±0.67)mm,患侧(6.70±0.67)mm;女性组健侧(6.55±0.67)mm,患侧(6.58±0.84)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复位锚钉固定髁间前嵴骨折创伤小、恢复快,不需二次手术取出,适用性良好,不受撕脱骨质块的限制,同时优化力学传导,符合生物力学替代原理,临床效果良好。
2018 Vol. 24 (3): 271-273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1302 KB)  ( 148 )
274 S-ROM假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合并股骨近端畸形的髋关节晚期病变
彭伟秋,张祥洪 *,李富明,丘立标,韦钊岚
目的  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组配式SROM假体重建股骨近端畸形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合并股骨近端畸形的晚期髋关节病变患者34例(38髋),按Berry分类,原发病为髋关节发育不良有22例(26髋),其中Crowe Ⅲ型14例(14髋),Crowe Ⅳ型8例(12髋);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畸形4例(4髋);创伤后股骨畸形8例(8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均采用组配式SROM假体重建股骨近端畸形,术后随访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和放射学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7.3±4.5)分恢复至术后的(86.8±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肢体平均延长2.58 cm,术后未出现坐骨神经损伤、感染、股骨截骨处骨不愈合、假体松动及下沉征象。结论  合并股骨近端畸形的髋关节晚期病变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运用组配式S-ROM假体重建股骨近端畸形,可很好的矫正股骨近端畸形、重建髋关节功能,且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
2018 Vol. 24 (3): 274-277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1733 KB)  ( 178 )
278 关节镜清理冲洗术在痛风性膝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
陈添,李兰泉,黄少辉,谢章家 *
目的  总结单纯痛风性膝关节炎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探讨关节镜冲洗清理术在其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37例(45膝),给予常规关节镜关节腔清理冲洗,术后控制饮食及降尿酸治疗,其中男30例,女7例;年龄24~61岁,平均40.3岁;右膝24膝,左膝21膝。应用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西安大略和麦柯玛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膝关节活动度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症状及患膝功能状况。结果  37例患者经膝关节镜清理冲洗、关节液镜检及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痛风性膝关节炎。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VAS评分、WOMAC指数显著低于术前,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出现短暂复发(与饮食控制不良有关),治疗优良率为94.6%。结论  痛风性膝关节炎发病率相对较低,误诊率较高。关节镜清理冲洗术使得早期诊断明确,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 Vol. 24 (3): 278-280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1118 KB)  ( 187 )
281 跖骨关节内背侧楔形截骨交叉螺钉固定治疗Freiberg病
解冰,于苗苗,张浩,王源伟,田竞 *
目的  评价跖骨关节内背侧楔形截骨交叉螺钉固定治疗Freiberg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我科采用跖骨关节内背侧楔形截骨交叉螺钉固定治疗Freiberg病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2~36岁,平均(28.3±5.7)岁。病变部位均为第2跖骨头,均为单足发病。根据Smillie分期:Ⅱ期3例,Ⅲ期11例,Ⅳ期2例。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愈合时间以及跖趾关节活动度,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前足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平均(27.7±15.9)个月。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发生。跖骨短缩1.5~2.0 mm,平均(1.8±0.3)mm。患者均获一期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3±2.4)周(8~12周)。患者术后平均(4.7±1.4)个月(3~6个月)均重返工作岗位。术后12个月随访时,跖趾关节背伸较术前改善了(17.7±2.2)°(t=2.937,P<0.05),跖屈较术前改善了(8.3±1.9)°(t=2.57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OFAS评分由术前(61.3±5.7)分改善至术后12个月的(83.7±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9,P<0.05)。优3例,良13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跖骨关节内背侧楔形截骨结合交叉螺钉固定可以有效重建跖骨头外形、改善跖趾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少、固定强度好、骨愈合率高,允许早期负重,是治疗Freiberg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8 Vol. 24 (3): 281-283 [摘要] ( 211 ) HTML (1 KB)  PDF (928 KB)  ( 200 )
       个案
284 巨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1例报道
沈学强 1,姜宏 2*
椎间盘突出重吸收是指突出椎间盘组织在非外科干预及化学溶核的情况下自发消失或缩小的现象。自1984年Guinto首次发现此现象以来,国内外关于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现象的报道日益增多。而巨大游离型突出是椎间盘突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重吸收报道并不多见。我院于2017年发现1例巨大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经过6个月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现报道如下。
2018 Vol. 24 (3): 284-286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1670 KB)  ( 211 )
287 健侧半比目鱼肌肌瓣带蒂移植修复对侧足部软组织缺损1例
赵爱杰 1,张功林 2,王锦华 1
足部软组织缺损伴有骨与肌腱外露时,可用局部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或负压引流技术联合游离植皮治疗。当治疗有困难时,可行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修复,还可选用交腿带蒂皮瓣或交腿吻合血管的皮瓣与肌皮瓣移植修复。采用吻合血管技术时,手术时间长,操作相对复杂,且有一定的失败率。本例肢体损伤较重,伴有主要血管损伤、局部无可供吻合的血管,选用了健侧以胫后血管为蒂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逆行向远端翻转移植修复对侧足背软组织缺损取得成功。术后5年随访,供区未见明显的功能障碍,受区颜色与质地较好,功能恢复较满意。
2018 Vol. 24 (3): 287-288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1215 KB)  ( 208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