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7年 23卷 7期
刊出日期:2017-07-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基层园地
 
       临床论著
577 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青壮年Neer Ⅳ型肱骨近端骨折
武进华,段晓亮,王海云,刘彩霞,王凯,安晓晖,路露,冯志斌,张建河
目的  探讨对青壮年Neer Ⅳ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中复位、固定及术后康复的方法,观察其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青壮年Neer Ⅳ型肱骨近端骨折26例,其中18例合并有肱骨头脱位。手术取肩关节前内侧的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显露,根据肩部关节囊等软组织的完整与否分别采用囊外和囊内复位方法,首先将脱位的肱骨头复位,然后根据骨折移位情况等决定多个骨折部分的复位顺序,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置于肱骨近端外侧固定骨折。术后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按照制定的康复方法进行严格的康复训练。结果  2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个月~5年,平均38个月。肩部肌肉有萎缩者3例,以切口部位明显,肩部外形欠佳。肩关节活动到术后12周时大部分恢复正常,有2例肩关节仍有活动受限。随访中没有发生肩关节再脱位和骨折不愈合情况。4例患者肱骨头高度出现丢失;1例肱骨头部有螺丝钉穿出肱骨头关节面;2例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肱骨头坏死率为7.69%,发现坏死时间分别在术后6个月和15个月。26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evaluation form,ASES)为62~100分,平均92.8分;Constant-Murley评分68~100分,平均91.9分;按Neer评分结果进行疗效评价:优18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  青壮年Neer Ⅳ型肱骨近端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合并肱骨头脱位的比例高。对青壮年Neer Ⅳ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预后较好。原始损伤程度,手术治疗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对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视程度等对临床疗效有影响。大结节位置偏高时出现肩部撞击征阳性,将会长期影响肩关节的外展及上举活动;不重视肱骨近端内侧柱的重建可能是导致术后肱骨头内翻、下沉的原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后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程度相对于下肢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要轻的多;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并不一定是导致肩关节功能较差的原因。
2017 Vol. 23 (7): 577-582 [摘要] ( 477 ) HTML (1 KB)  PDF (1990 KB)  ( 383 )
583 胫骨内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假体对线影响的临床研究
贺强,马建兵,孙相祥
目的  胫骨内翻畸形(tibia vara)是膝关节关节外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胫骨内翻畸形会给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的正确对线和安装带来困难。本研究的目的在于:a)测量国人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varus angle,TVA),分析胫骨内翻畸形在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b)探讨胫骨内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胫骨假体对线和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回顾了我科从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连续60例女性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胫骨内翻畸形组两组,术前下肢全长X线片中测量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TVA,术前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和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系统,术后下肢全长X线片中测量HKA以及胫骨假体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采用KSS评分和WOMA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正常组TVA为(0.69±0.44)°,胫骨内翻畸形组TVA为(2.53±0.5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平均TVA为(1.12±0.52)°。正常组中TVA为0°的患者9例,占正常组病例数的20%。胫骨内翻畸形组中TVA大于等于2°的患者14例,占胫骨内翻畸形组的100%,即TVA大于等于2°为胫骨内翻畸形,胫骨内翻组患者占总病例数的23.3%。术后正常组HKA为(178.8±1.5)°,大于术后胫骨内翻畸形组HKA(177±2.0)°。术后正常组HKA异常值(Outlier值)有2例,占正常组病例的4.3%;术后胫骨内翻畸形组HKA Outlier值有3例,占胫骨内翻畸形组病例的21.4%。术后正常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112.0±11.5)°,大于胫骨内翻畸形组ROM(10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术后WOMAC评分为(15.6±3.2)分,胫骨内翻畸形组WOMAC评分为(16.8±4.0)分。正常组术后KSS功能评分为(92.5±3.5)分,胫骨内翻畸形组术后KSS功能评分为(94.0±2.4)分。结论  本研究中有23.3%的女性内翻膝骨关节炎患者合并胫骨内翻畸形(TVA大于等于2°),女性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平均TVA为(1.12±0.52)°。术前TVA大于等于2°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发生术后对线不良的风险显著增加,手术时须注意胫骨近端正确截骨以及胫骨假体偏外安装,以避免术后对线不良的发生。
2017 Vol. 23 (7): 583-588 [摘要] ( 428 ) HTML (1 KB)  PDF (1966 KB)  ( 265 )
589 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Gustilo 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福田,赵杰,张荣峰,孙新君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类型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伴有骨缺损Gustilo 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伴有骨缺损的胫腓骨Gustilo Ⅲ型骨折22例,所有患者创面进行彻底清创,骨折一期给予半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部分患者残留创面给予皮瓣、植皮处理,待局部软组织好转后,二期给予更换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断端,进行截骨延长术治疗骨缺损。结果  本组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36个月(平均20个月),17例患者二期截骨延长术后一期愈合,5例患者延长断端发生偏移,拆除外固定支架再次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术后功能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5.5%。结论  不同类型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胫腓骨伴有骨缺损Gustilo Ⅲ型骨折,前期可有效的保护断端软组织血运,减少二次损伤,符合损伤控制理论,后期可促进肢体恢复及功能重建,是治疗Gustilo Ⅲ型骨折理想的方法。
2017 Vol. 23 (7): 589-592 [摘要] ( 371 ) HTML (1 KB)  PDF (2114 KB)  ( 222 )
593 利福平联合用药结合保留假体清创术治疗人工关节初期感染
唐淼,汤瑞新,周烨,赵鹏,年争好
目的  探讨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初期低毒性感染中应用保留假体清创术结合利福平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2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初期低毒性感染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65~75岁,平均70岁;全髋置换术后感染4例,全膝置换术后感染8例。感染出现时间为置换术后的7 d~1个月。对3例窦道形成和3例出现急性感染表现的患者行保留假体清创术,术后依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1周,然后采用利福平300 mg联合环丙沙星500 mg口服,每天2次,持续6个月。余6例依据药敏结果行利福平联合用药治疗,若效果欠佳则行保留假体清创术后再采用利福平联合用药治疗。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观察内容包括: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影像学资料、关节活动度及关节功能。治愈标准:无临床感染征象,血沉小于20 mm/h,C反应蛋白小于5 mg/L或显著降低且趋于正常,关节疼痛减轻或消失,关节活动度良好。结果  1例患者治疗过程出现假体松动行关节翻修术后治愈。其余11例患者均完成6个月疗程的治疗,9例获得成功,2例失败,总治愈率81.8%。结论  保留假体清创术结合利福平联合用药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初期低毒性染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初期低毒性感染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7 Vol. 23 (7): 593-596 [摘要] ( 365 ) HTML (1 KB)  PDF (1059 KB)  ( 307 )
597 补片在骨肿瘤假体中的应用
李立志,吕智
目的  探讨在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后肿瘤型人工假体重建中,应用补片修复关节囊及重建肌肉止点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7年4月应用补片重建关节囊及肌肉附着点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4~78岁。肿瘤部位:髋臼肿瘤3例,股骨近端11例,胫骨近端3例,肱骨近端4例;其中骨肉瘤7例,软骨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尤文肉瘤1例,转移癌5例(肾癌3例,乳腺癌1例,宫颈癌1例)。将恶性骨肿瘤广泛切除后进行肿瘤型人工假体重建,应用补片修复关节囊及重建肌肉止点。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54个月,平均32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关节脱位,无假体松动断裂。肩关节功能外展40°~60°,内旋30°,外旋20°;髋关节屈曲90°,伸直180°,外展10°~20°;膝关节屈曲80°~100°,伸直160°~180°。结论  恶性骨肿瘤切除假体重建后应用补片修复关节囊及肌肉附着点,能够预防肿瘤型人工关节脱位,改善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 Vol. 23 (7): 597-599 [摘要] ( 315 ) HTML (1 KB)  PDF (1377 KB)  ( 324 )
600 颈椎前路钢板与零切迹系统治疗多节段伴后凸畸形颈椎病
张在恒 1,厉玉杰 1,王永峰 2,张元豫 1,颜登鲁 3,张科 1
目的  评价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Zero-P)与颈椎前路钢板联合cage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对颈椎后凸畸形矫形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我院治疗的多节段伴后凸畸形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23例行椎间隙减压Zero-P固定。B组22例行椎间隙减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cage植入术。根据患者颈椎Cobb角、椎间高度变化情况比较其矫形效果,根据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比较其临床效果,同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平均24.7个月,B组平均25.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内固定物松动、螺钉断裂及相邻节段退化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内固定均稳定在位,椎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对比及术后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后凸畸形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Zero-P固定及传统钢板固定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017 Vol. 23 (7): 600-608 [摘要] ( 422 ) HTML (1 KB)  PDF (1535 KB)  ( 271 )
604 缝匠肌骨瓣加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分析
程根熙
目的  探讨缝匠肌骨瓣加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5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采用空心钉内固定加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13例,其中男64例,女49例;年龄21~50岁,平均36.3岁。按患者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非股骨头坏死组和股骨头坏死组,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选用可能与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相关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Garden分型、手术时间、手术复位情况、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以及内固定是否取出等8个因素,对这些因素分别给予分组、统计和赋值,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去除无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3例患者获得23~105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共23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对上述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两组间骨折Garden分型、手术时间、手术复位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手术复位情况是股骨头坏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受伤后骨折的类型事先影响缝匠肌骨瓣加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手术医生争取一次复位成功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可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2017 Vol. 23 (7): 604-608 [摘要] ( 300 ) HTML (1 KB)  PDF (1675 KB)  ( 229 )
609 自体腓骨移植修复病理性骨缺损
庞家省,谢卫宁,李华
目的  观察自体腓骨移植在病理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和长期疗效。方法  2008年5月至2015年7月我院共收治23例病理性骨缺损患者。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0.5~72岁,平均22岁。7例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16例采用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5例合并髂骨移植,2例合并同种异体骨移植,1例合并髂骨及人工骨移植。结果  2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84个月,平均24.7个月。X线检查显示17例移植骨成活,恢复肢体功能。骨愈合时间3~39个月,3例移植骨不愈合。结论  采用自体腓骨移植修复病理性骨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2017 Vol. 23 (7): 609-611 [摘要] ( 384 ) HTML (1 KB)  PDF (1089 KB)  ( 287 )
       临床研究
612 术中颈椎持续牵引的有限元分析
林磊,吴伟*,李般若,王青平,李惠云,邱龙顺,冉茗全
目的  分析在颈椎术中持续牵引的安全性。方法  采集志愿者颈椎薄层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使用医学三维重建软件进行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应用模型优化软件对模型进行优化,以STL格式文件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模型施加10Nm纯扭矩模拟颈椎中立位、前屈位及过伸位,再施加50~300 N的牵引力,测量不同三维运动状态下颈椎管长度、椎管横径及矢状径的变化。结果  在颈椎中立、前屈及后伸三种不同运动状态下,随着牵引重量的增加,颈椎后伸位椎管长度的增量最大,中立位增量最小;所有体位各节段颈椎椎管横径、矢状径均减小,中立位下颈椎椎管横径、矢状径下降幅度最小,后伸位下降幅度最大。在中立位50 N牵引力作用下,与前屈、后伸位无牵引状态相比,其椎管长度增加1.76%;各节段椎管横径小于前屈位,基本大于后伸位;椎管矢状径略小于上述两种体位,但是横矢状径增(减)量均小于1 mm。结论  小重量牵引对于颈椎手术而言并无因颈脊髓牵拉及椎管狭窄加重而出现颈脊髓损伤的风险,是安全可行的。
2017 Vol. 23 (7): 612-617 [摘要] ( 341 ) HTML (1 KB)  PDF (3121 KB)  ( 250 )
       实验研究
618 体外冲击波对肌肉骨骼痛症的抗炎镇痛机制
周迪远 1,陶惠红 2,杨耀琴 2,茅凌洲 3,蔡新宇 3,丛锐军 3*,段婷慧 1,郝振宏 3,莫向荣 3
目的  近年来,冲击波疗法因其无创、副作用少的特点而在治疗方面的应用愈加受到关注。本文探究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性疾病的机制,各炎症因子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与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的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10只,通过比较各组间炎症消退时间、肿胀程度、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组织切片中的炎症细胞的差异以研究冲击波在消炎、镇痛中的作用机制。结果  冲击波疗法能明显缓解炎症局部红肿,减轻炎症渗出和炎症细胞浸润,对局部组织无明显损伤。其治疗作用可能与组织中抗炎镇痛因子含量上升,致炎性因子含量下降有关。结论  冲击波处理有明显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加速炎症的吸收消散效应,从而改善症状,减轻疼痛。其机制与促进β内啡肽产生,抑制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5-羟色胺等疼痛因子释放有关。一氧化碳在冲击波的治疗中也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其作用方式尚不明确。
2017 Vol. 23 (7): 618-625 [摘要] ( 447 ) HTML (1 KB)  PDF (1080 KB)  ( 397 )
       综述
622 Choke Vessels对跨区皮瓣成活机制的研究扩展
贾丁丁,甄平 *
随着对穿支皮瓣中穿支血管血供的深入研究,和对不同设计类型、较大面积的皮瓣用于修复的迫切需要,人们对临床上应用的超常皮瓣的血供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跨区供血学说,这是对血管分区概念的补充与发展。1987年,Taylor等在对前人提出的人体皮肤血供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了血管体理论,并解释了其具体意义。所谓血管体是指某一源动脉呈不同区域树形分布的所有人体表层解剖学区域,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及覆盖的各种其他组织。Taylor等认为穿支体区应为解剖学供区。由此,新理论的应用奠定了穿支皮瓣由形态学研究到数字化理论时代的基础,为以后的科学实验与临床上穿支皮瓣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对Choke Vessels吻合特点、影响因素、动物实验下Choke Vessels的形态演变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予以综述,并对其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方法予以展望。
2017 Vol. 23 (7): 622-625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465 KB)  ( 244 )
626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轴性症状的研究进展
董庆磊,闫景龙 *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良好的临床疗效已得到肯定,但C5神经根麻痹、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等并发症的出现,则会降低其术后疗效满意度。AS常常反复发作,劳累、受凉时出现或加重,休息后缓解,给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负担。作为颈椎后路减压术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AS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脊柱外科医师的重视。为增强临床医生对AS的认识,降低其发生率,提高颈椎后路减压术后的临床疗效,本文就近年A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就AS的鉴别诊断、发病率、发病机制及其预防予以综述。
2017 Vol. 23 (7): 626-629 [摘要] ( 301 ) HTML (1 KB)  PDF (409 KB)  ( 331 )
       临床经验
630 经皮椎弓根钉结合MED与可扩张通道两种MIS-T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黎建文 1,赵伟华 2,黎松波 1*,刘先银 1,郑继川 2,谭龙 2,朱建波 2
目的  对比研究经皮椎弓根钉结合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可扩张通道辅助下两种微创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手术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5例,其中31例行经皮椎弓根钉结合可扩张通道辅助下MIS-TLIF(通道组),34例行经皮椎弓根钉结合MED辅助下MIS-TLIF(MED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前、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并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34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病例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ODI、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ED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明显优于通道组(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钉结合MED与可扩张通道辅助下两种MIS-TLIF术式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MED组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腰痛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2017 Vol. 23 (7): 630-633 [摘要] ( 272 ) HTML (1 KB)  PDF (2457 KB)  ( 283 )
634 尺骨截骨矫形环状韧带重建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
陶若奇,张建东,俞涛源,顾九君,梁伟东

目的  探讨通过尺骨截骨结合环状韧带重建术治疗陈旧性儿童孟氏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回顾分析了自2010—2015年收治的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9~16岁,平均12.5岁。采用Boyd切口,显露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及尺骨近端,对成角或短缩畸形的尺骨行截骨矫形,1/3管形钢板固定,切除嵌在肱桡关节或近端尺桡关节中残存的环状韧带和瘢痕组织,复位桡骨头后用克氏针固定,取前臂深筋膜绕桡骨颈重建环状韧带。如残存的环状韧带足够长可将其与纤维瘢痕视为一体合拢缠绕桡骨颈重建环状韧带。术后石膏外固定4~6周,拆除石膏,拔除克氏针后行功能锻练。结果  随访10例,随访时间6~48个月。疗效评价:优8例,良1例,差l例,优良率达90%。肘关节由术前的屈25°~50°、伸5°~10°、旋前旋后5°~20°,改善为术后的屈90°~120°、伸0°~5°、旋前旋后75°~90°,功能改善明显。结论  尺骨截骨矫正成角或短缩畸形,结合环状韧带重建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疗效满意。

2017 Vol. 23 (7): 634-637 [摘要] ( 272 ) HTML (1 KB)  PDF (692 KB)  ( 293 )
637 桥接系统与锁定钢板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对照研究
于志勇,白龙,王树芬,叶军,陈科明,刘大洲
目的  对照研究桥接系统与锁定钢板在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科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并需要手术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桥接组和钢板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术前均行CT扫描并三维重建骨盆模型,根据骨折部位确定手术入路及螺钉固定位置。桥接组患者采用桥接系统固定骨折,钢板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固定骨折。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定期行X线检查并按Matta标准评估患者骨折复位固定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按Majeed标准评估肢体功能。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桥接组较钢板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Matta骨折复位标准,两组所有患者均为优。按Majeed标准,桥接组与钢板组患者肢体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4.44%、88.89%,经两样本比较的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桥接系统内固定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中可以降低手术创伤,促进骨折愈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017 Vol. 23 (7): 637-639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1493 KB)  ( 341 )
64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蒲川成,冉学军,覃勇志,余江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关节外科就诊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 021例,以术后发生慢性感染的患者为观察组,以术后未发生慢性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血糖、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术前血清白蛋白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 02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感染13例,术后感染率为1.27%;共检验出病原菌13株,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38.46%)、大肠埃希菌3株(23.07%)、铜绿假单胞菌2株(15.38%)、表皮葡萄球菌1株(7.69%)、肺炎克雷伯菌1株(7.69%)、白色假丝酵母菌1株(7.69%);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血糖、术前血红蛋白含量以及术前血清白蛋白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血糖、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白蛋白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患者高龄、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白蛋白等,可根据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慢性感染发生率。
2017 Vol. 23 (7): 640-642 [摘要] ( 416 ) HTML (1 KB)  PDF (376 KB)  ( 236 )
643 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郭仕强
目的  比较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各60例,A组采用髂腹股沟入路,B组采用Stoppa入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3.3%和88.3%,与B组的90.0%和91.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A组的15.0%(P<0.05)。结论  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2017 Vol. 23 (7): 643-645 [摘要] ( 270 ) HTML (1 KB)  PDF (628 KB)  ( 220 )
645 融合部分离加桡骨旋转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
申守仁,明新武,明新月,常彩虹
目的  观察上尺桡骨融合部分离加桡骨旋转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3月至2011年2月,采用融合部分离加桡骨旋转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患者14例(15侧肢体),男9例,女5例;年龄3~8岁,平均4.5岁。所有患儿患侧手不能完成使用餐具、扣纽扣、转动门的把手等日常动作。本组病例均行上尺桡骨融合部骨性分离结合桡骨旋转截骨治疗,取肘后Boyd切口,行融合部骨性分离,桡骨中断旋转截骨至前臂中立位或旋后位固定,待截骨端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结果  术后前臂旋转畸形平均矫正80.8°,患肢功能得到改善,可完成使用餐具、扣纽扣、转动门把手等日常动作,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家属及患儿都满意,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48个月,矫正角度无丢失。结论  采用上尺桡骨融合部骨性分离加桡骨旋转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能够改善患肢功能和外观,可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效果满意。
2017 Vol. 23 (7): 645-648 [摘要] ( 320 ) HTML (1 KB)  PDF (1124 KB)  ( 529 )
648 局部应用联合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的Meta分析
何峥峰,颜廷卫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局部应用联合静脉注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med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纳入所有关于静脉注射联合局部应用TXA治疗TKA术后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采用麦考兰系统评价手册中关于RCT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估,使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1 164例患者,其中静脉注射联合局部应用TXA 575例,对照组589例。静脉注射联合局部应用TXA可以减少TKA术后输血率(RR=0.34,95%CI:0.23~0.50,P<0.001)、术后总失血量(WMD=-491.22,95%CI:-713.58~-268.88,P<0.000 01),并不增加术后DVT的发生(RR=0.74,P=0.557)。结论  静脉注射联合局部应用TXA可以减少TKA患者术后输血率和失血量而不增加其血栓形成的风险。
2017 Vol. 23 (7): 648-652 [摘要] ( 225 ) HTML (24 KB)  PDF (2345 KB)  ( 197 )
653 内外跗骨楔形截骨并经楔骨横行截骨治疗儿童僵硬性马蹄足
李玄 1,肖晟 2*,刘宏 2,文捷 2,李欣 2,方科 2,李博 1,赵蓓 1,徐滔 1
目的  评价采用一种足部截骨手术治疗儿童僵硬性马蹄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内外跗骨楔形截骨并经楔骨横行截骨治疗儿童僵硬性马蹄足8例13足,男5例,女3例;年龄4.1~8.5岁,平均5.6岁。13足中10足还同时行后内侧和外侧的软组织松解术,3足同时行后内侧的软组织松解术。术前术后通过测量足正位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和跟骨第5跖骨角以及侧位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和跟骨第1跖骨角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随访12~48个月,平均34个月。所有患足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家长和患儿都认为术后在穿鞋的舒适度上和足的外观上有明显改善。在正位X线片上距骨第1跖骨角和跟骨第5跖骨角分别平均改善22.30°和19.08°,侧位X线片上距骨第1跖骨角和跟骨第1跖骨角分别平均改善了1.16°和1.08°。结论  内外跗骨楔形截骨并经楔骨横行截骨是治疗儿童僵硬性马蹄足有效而又安全的方法。
2017 Vol. 23 (7): 653-670 [摘要] ( 245 ) HTML (16 KB)  PDF (2027 KB)  ( 242 )
656 胶带联合石膏后托固定治疗急性初发性髌骨脱位疗效分析
熊华章,刘毅 *,吴术红,桑鹏,仲鹤鹤,孙鹏鹏
目的  评价胶带联合石膏后托固定保守治疗急性初发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18例(18膝)胶带联合石膏后托固定保守治疗急性初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急性初发性髌骨治疗前评估包括膝关节负重位片和正侧位片评估髌骨高度和膝外翻,CT评估游离骨软骨骨折、TT-TG值、股骨前倾、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和髌骨外侧倾斜角,MRI评估内侧髌股韧带、膝前交叉韧带、膝后交叉韧带和半月板。评估还包括治疗前和治疗后2年Kujala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结果  4例再发脱位伴恐惧实验(+),2例髌骨不稳感,1例髌骨后疼痛。治疗前和治疗后2年Kujala评分、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进行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胶带联合石膏后托固定治疗急性初发性髌骨脱位功能恢复好、无创伤、费用少,但不能避免再脱位。
2017 Vol. 23 (7): 656-658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944 KB)  ( 307 )
659 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牛雷,刘丙立,陈明波
目的  据膝关节MRI结合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移位指数统计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共201例因膝关节疾病在我科住院患者的膝关节MRI。以膝关节股骨和胫骨关节面内外侧缘连线或胫骨平台前缘为基线,半月板滑膜缘突出部分宽度超过同层面自体宽度的25%认定存在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结果  分析发现男女之间(χ2=10.745,P=0.001),内外侧半月板之间(χ2=79.90,P<0.001),不同年龄组患者(<50岁,≥50岁)之间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616,P<0.001),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同(<25 kg/m2,≥25 kg/m2)的两组患者之间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8,P=0.619),半月板体部周缘性脱位的发生率与前角和前角+体部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91,P<0.001)。经卡方分割法比较,半月板体部脱位的发生率较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比值比2.605,95%可信区间1.412~4.807)和年龄(比值比1.051,95%可信区间1.022~1.081)可能是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的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和年龄偏大可能是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的危险因素,BMI与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的发生无相关性,内侧半月板较外侧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的发生率高,半月板体部较前角和前角+体部的发生率高。
2017 Vol. 23 (7): 659-661 [摘要] ( 336 ) HTML (1 KB)  PDF (1088 KB)  ( 185 )
662 半侧卧位在伴后柱损伤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江标,吴杰,杜建业,赵资坚,马志发,邹育才
目的  探讨半侧卧位前后联合入路在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策略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23例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其中Schatzker Ⅴ型14例,Schatzker Ⅵ 9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8~56岁,平均36.4岁。采用半侧卧位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行骨折复位钢板固定。术前常规行三维CT扫描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通过后内侧倒“L”形切口处理后髁及内侧髁骨折,前外侧切口处理前外侧髁骨折,术后早期行不负重功能锻炼。根据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标准及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3例患者均获满意复位,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6.8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满意;K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2~92分,平均86.9分,优良率为91.3%;两种标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半侧卧位可以完成后内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切口、多钢板内固定治疗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的力线及关节面平整,重建胫骨平台后柱的稳定性,允许膝关节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7 Vol. 23 (7): 662-665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1212 KB)  ( 338 )
665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卢海波,刘利群,吴长明
目的  研究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隐性失血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自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PKP治疗的124例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隐性失血量;分析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椎体压缩程度、椎体恢复程度、手术椎体数量、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内科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对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隐性失血量(304±171)mL。椎体压缩程度、椎体恢复程度、手术椎体数量、骨密度、骨水泥渗漏与隐性失血量有相关性(P<0.05)。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高血压与隐性失血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隐性失血不可忽视,尤其是多发伤和老年身体代偿能力差的患者,术前应正确认识隐性失血,确保患者围手术期安全。
2017 Vol. 23 (7): 665-667 [摘要] ( 286 ) HTML (1 KB)  PDF (383 KB)  ( 212 )
       个案
668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下血友病A患者行THA1例报告
门亚勋,贺尧,曹万全,王刚,程相允,杨自权
血友病A是一种以X染色体上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为特征的凝血机制障碍性隐性遗传性疾病。男性甲型血友病的发病率为0.2‰。血友病A患者股骨头损伤后常因出血造成慢性髋关节炎最终导致股骨头坏死。由于血友病患者的特殊性,如肌肉萎缩、韧带及关节囊的挛缩、活动度差、骨性畸形、缺损、骨质疏松等,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风险或出现并发症的可能也高于非血友病患者。血友病一度成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绝对禁忌证,1966年人凝血因子替代产品的问世使血友病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成为可能。目前对血友病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经验报道较多,然而相对于TKA,THA治疗重度髋关节血友病关节炎(hemophilic arthritis,HA)的文献及病例数较少。只有通过多科联合制定手术方案,在围手术期规范且充足的Ⅷ因子替代治疗才能安全度过手术难关。本文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例血友病A患者行右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经过予以报告。
2017 Vol. 23 (7): 668-670 [摘要] ( 275 ) HTML (1 KB)  PDF (1280 KB)  ( 254 )
       基层园地
671 切口延长法寻找桡神经在二次或多次手术中应用50例分析
李尊吉,李旭,张红
2017 Vol. 23 (7): 671-672 [摘要] ( 229 ) HTML (1 KB)  PDF (412 KB)  ( 288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