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7年 23卷 3期
刊出日期:2017-03-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文献导读
 
       临床论著
193 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杨毅 1,曾俊峰 1,刘浩 1*,洪瑛 2,龚全 1,马立泰 1,王贝宇 1,丁琛 1,邓宇骁 1

目的  初步评估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Zero-P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植骨融合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9月到2015年4月在我院行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Zero-P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植骨融合的三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患者术后临床疗效;行颈椎X线正侧位、过伸过屈位、左右侧偏位和CT三维重建检查观察患者术后假体的位置和稳定性、置换节段活动度和异位骨化情况、融合节段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共纳入患者24例,9例患者行单节段置换+双节段融合术,其余15例行双节段置换+单节段融合术,共植入39枚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假体和33枚Zero-P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和NDI指数在术后历次随访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Zero-P植骨融合的三节段Hybrid手术是一种安全的可以选择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最大限度保留患者颈椎节段活动度,降低植骨不融合风险和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

2017 Vol. 23 (3): 193-197 [摘要] ( 400 ) HTML (1 KB)  PDF (2909 KB)  ( 416 )
198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陈昆,刘爱刚,蔡惠民
目的  讨论不同手术方式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并讨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我科采用零切迹颈前路减压间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51例,同时期采用常规ACDF钛板结合Cage病例54例,记录一般情况,对手术相关指标、功能评分、症状评分以及包括钢板摆放位置在内的影像学指标进行记录及分析,结合目前已有的多方研究意见,对钛板结合cage及零切迹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手术方式的选择、高龄、女性、术中出血过多、症状改善率不佳、钛板距离椎体边缘过近、骨质疏松是ACDF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使用Zero-P、抗骨质疏松治疗、减少术中出血、选用合理长度的钛板和合适的摆放位置可降低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
2017 Vol. 23 (3): 198-216 [摘要] ( 307 ) HTML (1 KB)  PDF (880 KB)  ( 308 )
203 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愈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贺欣,郝定均 *,吴起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影响椎体骨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580例行单节段PK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两种检验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骨愈合的因素。结果  580例患者中术后共29例(5%)出现骨延迟愈合,从551例椎体正常愈合组中选取29例患者,以性别和年龄为匹配条件与骨延迟愈合组中的患者进行配对。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低骨密度值(OR=0.114,95% CI:0.014~0.900)、存在椎体内裂隙征(OR=35.88,95% CI:1.690~762.034)和高椎体高度恢复率(OR=4.053,95% CI:1.217~13.496)是导致术后骨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  OVCFs患者PKP术后骨延迟愈合可能与术前患者骨密度、椎体内裂隙征、椎体高度恢复率明显相关。
2017 Vol. 23 (3): 203-243 [摘要] ( 284 ) HTML (1 KB)  PDF (2523 KB)  ( 299 )
208 新型支点侧屈位X线片在脊柱侧凸中的应用研究
杨依林,王飞,栗景峰,魏显招,陈自强,朱晓东,李明 *
目的  探讨新型支点侧屈位X线片应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弯融合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支点侧屈位装置,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住院的2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术前融合节段的选择,其中女性18例,男性5例,平均年龄14.8岁(10.0~19.0岁),13例为Lenke 1AN型;4例为Lenke 1BN型;1例为Lenke 1A-;5例为Lenke 1CN型。影像学评估包括术前站立后前位X线片、新型支点侧屈位X线片以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站立后前位X线片。测量患者Cobb角,计算该方法比传统方法节省的融合节段。结果  术前站立后前位X线片Cobb角平均为(43.7±6.0)°,新型最大支点侧屈位X线片Cobb角平均为(9.2±4.8)°,术后1周站立后前位X线片Cobb角平均为(9.6±3.7)°,末次随访站立后前位X线片Cobb角平均为(10.8±3.7)°。新型最大支点侧屈位X线片平均Cobb角与术后1周站立后前位X线片Cobb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P=0.483);术后1周站立后前位X线片平均Cobb角与末次随访的站立后前位X线片平均Cobb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5;P=0.001)。23例AIS患者中17例(74%)患者比传统的Harrington方法节省了至少一个以上融合节段。结论  新型支点侧屈位X线片能够安全有效的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的选择。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中应用新型支点侧屈位X线片能够节省融合节段,更多的保留脊柱活动度。
2017 Vol. 23 (3): 208-211 [摘要] ( 287 ) HTML (1 KB)  PDF (2451 KB)  ( 215 )
212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佟智慧,费中成,葛茂锁,曲景文,金日龙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分析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手术治疗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岁。均为单节段椎管内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4~5间盘突出11例,L5S1间盘突出1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8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进入椎管困难而改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96 min。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8.3个月。所有28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及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4.50±1.95)分,腿痛VAS评分(8.07±1.18)分,ODI指数(65.43±15.15)%。术后6~9个月随访时腰痛VAS评分(0.79±0.69)分,腿痛VAS评分(0.93±0.72)分,ODI指数(9.64±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4.6%。并发神经根损伤1例,硬膜撕裂1例,一过性麻木2例。结论  选择合适患者,采用可靠熟练的手术技术,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注意防止并发症发生。
2017 Vol. 23 (3): 212-216 [摘要] ( 387 ) HTML (1 KB)  PDF (1327 KB)  ( 376 )
217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失败原因分析
王永福,何友智,王上元,许宇霞
目的  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失败原因。方法  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采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患者421例,其中男279例,女142例;年龄21~59岁,平均39.7岁。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位于L3~4 13例,L4~5 319例,L5S1 89例。记录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改良Macnab标准)、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失败率及复发率。结果  随访时间12~56个月,平均31.6个月。手术时间30~100min,平均58.4min;住院时间2~5 d,平均3.4 d;临床疗效优良率90.3%;PELD失败率4.3%(18/421);复发率0.7%(3/421)。18例失败病例中,椎间盘摘除不完全者12例(66.7%),复发者3例(16.7%),术后顽固性疼痛者2例(11.1%),神经根损伤者1例(5.6%)。12例椎间盘摘除不完全者中,工作通道位置不适宜者4例(33.3%),游离型者3例(25.0%),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3例(25.0%),腋下型者3例(25.0%),肩型者1例(8.3%)。其中游离型者中有2例工作通道位置不适宜,腋下型和肩型者各有1例工作通道位置不适宜。2例顽固性疼痛者,经MRI及CT检查示椎间盘摘除完全,但是有侧隐窝狭窄。结论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要想成功的实施PELD术,仍需要根据椎间盘突出类型进行个体化对待、精确的工作通道置入和手术经验的积累。
2017 Vol. 23 (3): 217-220 [摘要] ( 322 ) HTML (1 KB)  PDF (1994 KB)  ( 283 )
221 非接触桥接钢板倒置用于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术后内固定
刘畅 1,2,乔苏迟 1,李诚 1,王志伟 1*
目的  使用倒置的股骨非接触桥接钢板用于股骨近端良性肿瘤的内固定,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44例,分为A、B两组。肿瘤刮除植骨后,A组26例患者使用股骨远端非接触桥接钢板倒置后作为内固定,B组18例患者佩戴外固定支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肢开始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植骨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0.05。A组患者没有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螺钉退出。B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植骨部位骨折。A组患者患肢开始负重时间早于B组患者,P<0.001。A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B组,P值分别为0.009和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接触桥接钢板倒置后用于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刮除后的内固定,效果满意,能够使患者早期下地进行功能锻炼,并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2017 Vol. 23 (3): 221-225 [摘要] ( 322 ) HTML (1 KB)  PDF (2192 KB)  ( 280 )
226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结果及预后分析
熊福军 1,2,贺西京 1*,冯宏伟 2,尹小浪 2,杨宏涛 2,周百刚 2,张建洛 2,吕向阳 2,王磊鑫 2
目的  评价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取的4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纳入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56~74岁,平均63.8岁。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14个月,平均13.1个月。术中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1、3、6、12个月门诊复查并记录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影像学评估包括前后位和肩胛骨轴面X线片。采用主观满意度量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DASH评分对不同Neer分型骨折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因素与不良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6.8±17.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73.9±22.1)mL,91.1%的患者对治疗满意。术后影像学显示,患者的骨折愈合率为95.6%,2例患者出现假关节。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1.6±0.3)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85.7±6.0)分;Constant评分(70.8±4.6)分;DASH评分(15.0±0.9)分;肩关节前屈上举(147.6±11.3)°;体侧外旋(33.0±3.2)°;外展外旋(28.4±1.8)°。Neer两部分骨折与三部分骨折患者相比,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下与60岁以上患者相比,Constant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16例患者出现内翻畸形愈合(35.6%)且与正常愈合患者相比存在功能学差异。年龄、高血压与骨质疏松是影响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优良,手术时间短,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而治疗的不良结局可能是年龄、高血压与骨质疏松等因素导致的。
2017 Vol. 23 (3): 226-230 [摘要] ( 367 ) HTML (1 KB)  PDF (1069 KB)  ( 260 )
       临床研究
231 骨骺未闭青少年TT-TG距离参考值的建立及其与髌骨不稳的相关性研究
闫斌,侯彦杰 *,徐超
目的  采用CT检查患者双侧膝关节,测量骨骺未闭健康人群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离(TT-TG距离),建立骨骺未闭人群TT-TG距离参考值,为髌骨不稳发病机制的探讨及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50例新疆地区招募的12~16岁健康青少年志愿者(其中女性30例,男性20例)进行膝关节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检查,将其一般资料、体格检查及CT检查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比较骨骺未闭健康人群的TT-TG值与骨骺闭合健康人群以及髌骨不稳患者的异常TT-TG值。结果  经CT检查,50例健康青少年志愿者(共计100个膝关节)中,有骨骺未闭青少年32例(64个膝关节),骨骺闭合青少年16例(32个膝关节),排除2例未符合纳入标准的志愿者。CT检查获得的骨骺未闭健康青少年TT-TG值为(16.67±3.91)mm,大于骨骺闭合健康青少年TT-TG值的(15.95±2.6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测量者前后两次对同一名受试者测得的TT-T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骺未闭健康人群中,男女TT-T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骺未闭健康人群比,髌骨不稳患者(包括骨骺未闭和骨骺闭合)的TT-TG值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骨骺未闭髌骨不稳患者的TT-TG值升高的程度更大。髌骨不稳患者组内比较,骨骺未闭组的TT-TG值显著大于骨骺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骺未闭健康人群潜在不稳比率大于骨骺闭合;骨骺未闭髌骨不稳患者需进行手术干预的比率大于骨骺闭合髌骨不稳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骺未闭增加了髌骨不稳的患病风险,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骨骺未闭健康人群TT-TG距离参考值,对髌骨不稳尤其是骨骺未闭髌骨不稳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2017 Vol. 23 (3): 231-234 [摘要] ( 439 ) HTML (1 KB)  PDF (863 KB)  ( 342 )
235 人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韩健 1,2,殷振华 2,李富航 2,张亚军 2,陈轲 2,王炜 2,董辉辉 2,刘一海 2,李永恒 2,汪玉良 1*
目的  探讨人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复合玻璃酸钠、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取人腹部脂肪组织,分离获取ADSCs,经体外培养获得足量的ADSCS,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分析成软骨细胞分化能力。选择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中心门诊30例膝关节轻中度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注射人ADSCs复合玻璃酸钠、富血小板血浆,评价观察干预前、后的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以及膝关节活动度的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核磁共振下膝关节面。结果  人腹部脂肪组织分离出来的ADSCs均阳性表达CD105、CD29,阴性表达CD45、CD34,体外具有良好的成骨、成脂、成软骨能力;临床治疗干预后患者无不良反应,膝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度较前增大,核磁共振可见关节面斑片状影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低信号区显著减少,未见明显关节腔积液,关节面厚度增加。结论  关节腔注射ADSCs复合玻璃酸钠、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骨关节炎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核磁共振发现关节面厚度增加,延缓关节退化。
2017 Vol. 23 (3): 235-239 [摘要] ( 364 ) HTML (1 KB)  PDF (2326 KB)  ( 724 )
       实验研究
240 PTH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王其飞,薛涛,张清华,张昆,王占国,阚金富,李冬,张光武 *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基因rs1459015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北京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折组)127例,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对照组)145例。采用SNaPshot法检验PTH基因多态性,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腰椎L2~4、股骨近端的neck、Ward’s三角、troch和total骨密度,计算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分析骨折组和对照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以及骨折组PTH基因多态性与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  骨折组A、G等位基因频率19.7%、80.3%,对照组A、G等位基因频率18.6%、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31.5%、64.6%和3.4%、30.3%、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各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除neck骨密度差异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中GG基因型腰椎骨密度均高于AA、AG基因型(P>0.05)。与AA、GG基因型相比,骨折组AG基因型髋部骨密度较高(P>0.05)。结论  PTH基因多态性rs1459015位点与北京地区汉族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不相关。
2017 Vol. 23 (3): 240-243 [摘要] ( 373 ) HTML (1 KB)  PDF (428 KB)  ( 271 )
       综述
244 植骨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应用
高健,陈斌,孙海钰 *
跟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全身骨折的2%,且75%涉及关节面。由于跟骨的解剖及形态结构特殊,骨折常累及跟距关节,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等,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有调查显示,40%~85%的患者在9个月之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但是仍有将近20%的患者在1年之内无法正常生活,跟骨关节内骨折可引起较高的致残率。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医术的不断发展,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日趋完善,但术中是否植骨仍是争议的焦点,需要更科学、全面的研究来确定哪一种方案更适用。笔者认为,现代的医疗模式更讲求个体差异性,具体病例具体对待,不同的骨折类型、不同的手术方法以及不同的植骨材料都会对临床疗效及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Sanders分型Ⅱ型及以上、骨缺损大于2 cm3或复位后的关节面较难固定维持者予适当植骨。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患者治疗最有帮助的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案,从而总结出针对个体的最佳治疗方法。
2017 Vol. 23 (3): 244-247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488 KB)  ( 272 )
247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治进展
陈志,周宗科 *
假体周围感染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灾难性并发症,也是导致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其诊断及治疗十分困难,常需多次手术及长疗程的抗感染治疗,并发症高、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昂贵。尽管已采取多项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病率仍达1%~3%,并且随着接受关节置换的患者人数逐年增长,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人数也将不断增加,给患者及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由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呈现复杂化、耐药菌甚至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比例不断增加,给临床医师在感染的预防及治疗上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本文对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标准、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变化、治疗策略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能协助临床医师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假体周围感染,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7 Vol. 23 (3): 247-251 [摘要] ( 276 ) HTML (1 KB)  PDF (471 KB)  ( 560 )
       临床经验
252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Ⅳ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张小兆,逯登鹏,刘曦,王东,钟生财
目的  探讨髋臼重建及股骨转子下短缩横行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原地区CroweⅣ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isplasia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14例(15髋)Crowe Ⅳ型成人DDH患者,其中男4例(4髋),女10例(11髋);年龄23~56岁,平均(36±8)岁。实施髋臼重建、股骨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采用生物性臼杯,股骨采用SROM生物假体,均为陶瓷-陶瓷界面,以术前、术后Harris评分评价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例失访,随访13例(14髋),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前Harris评分(38.56±3.67)分,术后评分(85.43±2.89)分,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疼痛显著减轻。结论  髋臼重建及股骨转子下短缩横行截骨全髋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成人DDH效果满意。
2017 Vol. 23 (3): 252-256 [摘要] ( 277 ) HTML (1 KB)  PDF (990 KB)  ( 310 )
256 保留后方复合体对腰椎爆裂骨折术后稳定性的临床分析
林健,彭小忠,杨智贤,武振国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术式对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椎板开窗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术)和对照组(椎板切开减压术)各40例。观察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为(31.5±5.1)岁。对照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为(35.5±2.1)岁。 观察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比较,ODI评分、椎体高度比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椎管内占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生活质量得分各维度显示,除疼痛评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略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观察组在术前、术后的神经系统恢复情况进行比较,患者脊髓损伤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且优于对照组。结论  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椎板开窗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术比传统方法有更强的脊柱稳定性,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同时,手术方法对患者损伤小、植入骨量少、手术出血少、神经功能恢复好、经济费用少,尤其对于无明显脊神经损伤或损伤较轻微患者,是一种值得继续探讨与推广的新的首选术式。
2017 Vol. 23 (3): 256-259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1436 KB)  ( 434 )
260 逆向髓内钉和空心螺钉治疗同侧股骨颈与股骨干骨折
薛钦义 1,张功林 2,赵来绪 1,周健华 1,张鹏 1,宋健强 1,宋涛 1
目的  总结逆向髓内钉和空心螺钉治疗同侧股骨颈与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的结果。方法  2002年1月至2014年1月,对12例同侧股骨颈与股骨干骨折患者应用逆向髓内钉和空心螺钉治疗,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1~49岁,平均38岁。先用空心螺钉行股骨颈骨折固定,之后用逆向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结果  本组术后没有发生内固定失败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没有发生伤口感染,没有发生与操作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6.5年,平均4年。股骨颈与股骨干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定标准评定,良好10例,尚可2例。膝关节功能按Baily评定标准评定,良好11例,尚可1例。下肢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逆向髓内钉和空心螺钉适用于治疗同侧股骨颈与股骨干骨折,能使股骨颈与股骨干骨折得到牢固的固定。
2017 Vol. 23 (3): 260-262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789 KB)  ( 280 )
263 双钢板联合自体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王永琨,陈昊,黄燕
目的  探讨双钢板联合自体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运用双钢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24~66岁,平均40.9岁;初次损伤闭合性骨折12例,开放性骨折7例;初次治疗髓内固定5例,外固定架固定4例,钢板固定10例,其中1髓内针锁钉断裂,2例钢板折断。按Judet分类法分型,肥大型7例,萎缩型12例;骨不连病程随访时间6~41个月,平均16.4个月。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16~38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后骨折在4~8个月内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3个月,均无感染及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双钢板联合自体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疗效满意。
2017 Vol. 23 (3): 263-264 [摘要] ( 275 ) HTML (1 KB)  PDF (990 KB)  ( 298 )
265 芯钻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荆玉峰 1,刘京敏 1*,叶发刚 2,申文瑞 1,王明法 1,刘天宇 1,扈佃磊 1,葛振新 1,管馨 1
目的  探讨利用芯钻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骨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应用芯钻微创治疗股骨干骨折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5~77岁,平均41岁;左侧5例,右侧9例,双侧1例。骨折类型根据AO分类,A型4例,B型1例,C型10例。结果  手术时间55~12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80~300 mL,平均160 mL。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愈合时间3~11个月,平均5个月,全部达到骨性愈合。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4例,优良率100% 。无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芯钻髓内钉治疗股骨复杂骨折具有远端快速锁定、减少辐射、缩短手术时间、并发症少等优点。
2017 Vol. 23 (3): 265-266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344 KB)  ( 347 )
267 关节囊外经骨折线复位Rüedi-Allgöwer Ⅲ型Pilon骨折疗效分析
原学军,许巍,卢荣辉,陈枫
目的  探讨关节囊外经骨折线复位Rüedi-Allgöwer Ⅲ型Pilon的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16踝)Rüedi-Allgöwer Ⅲ型Pilon骨折患者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开放性骨折一期清创延期手术,闭合性骨折均延期手术,腓骨骨折均采用解剖钢板或重建钢板固定,胫骨远端骨折采用关节囊外经骨折线复位“L”型解剖钢板或有限螺钉内固定结合内侧单臂超关节骨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10个月。按照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定,优12例(1例为双踝),良3例,均获骨性愈合,无关节面二次塌陷、肢体短缩,踝关节功能良好。平均愈合时间3.5月,1例开放性骨折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感染,经换药愈合,无皮缘坏死、钢板外露。结论  关节囊外经骨折线复位Rüedi-Allgöwer Ⅲ型Pilon骨折,最大限度减少了软组织、骨骼血运破坏,避免了关节囊的进一步损伤,骨折复位良好,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为踝关节功能康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2017 Vol. 23 (3): 267-269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603 KB)  ( 260 )
269 32P胶体放射性滑膜切除术治疗血友病性滑膜炎近期疗效分析
孙利 1,2,姜文学 3*,范猛 3,雷新玮 3,屈瑾 3
目的  观察应用32P胶体放射性滑膜切除术治疗血友病性滑膜炎患者疗效。方法  我科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对11例血友病性滑膜炎患者的13个病变关节进行首次32P胶体放射性滑膜切除术,均为男性;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0.2岁。血友病A型10例,血友病B型1例,其中合并乙型肝炎病毒阳性1例,丙型肝炎病毒阳性2例,合并患肢肌肉萎缩4例。根据De Palma和Cotler提出的关节病变分级标准,Ⅰ级3个,Ⅱ级5个,Ⅲ级4个,Ⅳ级1个。结果  经过9~11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9例患者11个关节出血次数减少80%以上,治疗有效率达84.6%;平均出血频率从治疗前的2.8次/月(1.0~7.0次/月)减少到治疗后的0.6次/月(0~1.5次/月),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由治疗前平均2.2分(1~3分)降低到平均1.2分(0~2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关节活动度增加5°~10°,其余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关节活动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针道渗漏并发症1例。结论  32P胶体放射性滑膜切除术治疗血友病性滑膜炎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2017 Vol. 23 (3): 269-272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1134 KB)  ( 313 )
273 改良膝关节后侧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齐勇 1,王韵廷 1,黎飞猛 1,江辉耀 2,孙鸿涛 1
目的  探讨和总结经膝关节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对2011年3月至2015年10月采用膝关节后侧入路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男6例,女10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37.4±6.2)岁;其中车祸伤9例,外物砸伤7例;左侧膝关节11侧,右侧膝关节6侧(其中1例为双侧)。术前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45.42±3.83)分。手术采用膝关节后侧入路,经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进入,切开后关节囊显露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块,根据骨折块的大小和质量,选择螺钉固定、爱惜邦缝线或者钢丝固定。术后支具固定,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5.4±5.5)min,术后引流管引流量10~35 mL,平均(19.8±6.3)mL。术后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一例发生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3±1.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发生骨不连和延迟愈合。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93.56±2.92)分,与术前相比,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  采用膝关节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膝关节功能能够得到明显改善,是一项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的技术。
2017 Vol. 23 (3): 273-275 [摘要] ( 594 ) HTML (1 KB)  PDF (1042 KB)  ( 492 )
276 双钢板固定联合开槽植骨治疗股骨远端难治性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郑欣,郭开今,庞勇,王一,程琪,朱毅,张琰,芮敏,赵凤朝 *
目的  分析双钢板固定联合开槽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治疗股骨远端难治性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应用双钢板加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难治性骨不连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7~68岁,平均45.0岁。13例患者中,2次手术史7例,3次手术史5例,4次手术史1例。骨不连病程距离初次受伤时间平均为30.4个月。术后定期门诊随诊,拍摄X线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该技术对难治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24~42个月,平均32.4个月。骨不连均在4~7个月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2个月。13例患者均无感染、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双钢板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具有三维立体固定、稳定性强、可充分髓内植骨等特点,符合骨折愈合所需要的力学环境,而且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骨不连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017 Vol. 23 (3): 276-279 [摘要] ( 276 ) HTML (1 KB)  PDF (2070 KB)  ( 340 )
279 外踝上低位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孙标 1,龚俊 2
目的  探讨研究外踝上低位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外踝上低位穿支皮瓣修复60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32例,女28例;年龄9~67岁,平均34.6岁;左足28例,右足32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1例,砸伤15例,机械绞伤34例;缺损面积:69~110 cm,平均97.2 cm;病程:2~8 d,平均6.3 d。所有患者均急诊清创,择期应用外踝上低位穿支皮瓣逆行转位手术覆盖创面进行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结果  60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有3例远端部分坏死,换药后治愈。6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4~15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色素沉着、外形满意。参照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定,术后评分为(89.4±6.3)分,功能各项评分为(47.2±4.3)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踝上低位穿支皮瓣能有效治疗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肯定。
2017 Vol. 23 (3): 279-281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875 KB)  ( 280 )
282 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岑景盛,涂泽松,李宁,李浩威,罗汉文 *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修复喙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治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共85例,钩钢板组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21~58岁,平均36.3岁;实施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联合锚钉组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年龄23~55岁,平均35.7岁;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喙锁韧带治疗。结果  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钩钢板组50例患者中优18例(36%),良26例(52%),差6例(12%);联合锚钉组35例患者中优16例(45.7%),良17例(58.6%),差2例(5.7%)。两组疗效优良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部外侧疼痛情况:钩钢板组13例(26.0%),联合锚钉组5例(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拆除后钩钢板组出现不同程度肩锁关节脱位复发7例(14.0%),联合锚钉组未见脱位复发(P<0.05)。结论  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利于肩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在钢板拆除后能有效避免脱位复发,临床效果满意。
2017 Vol. 23 (3): 282-284 [摘要] ( 287 ) HTML (1 KB)  PDF (1083 KB)  ( 269 )
       个案
285 先天性巨趾症1例
申守仁,明新武,明新月,明立功,常彩虹
巨趾症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先天性过度发育生长性畸形,最常见的并存疾病为神经纤维瘤病及血管瘤病。发病率约为1/18 000,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我院于2013年收治1例巨趾症患儿,用趾列切除术,随访2年,外形及功能良好。
2017 Vol. 23 (3): 285-288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921 KB)  ( 236 )
       护理园地
286 快速康复护理在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
范俊凤,沈喜玉,范小铁,贺国,宋文金,毕岩 *
髋部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7.01%,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髋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3.79%,包括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常因处置不当,只有30%的患者能恢复到伤前的生活状态,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往曾对髋部骨折行保守治疗,但由于卧床时间长易造成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故若无绝对手术禁忌证,老年髋部骨折当前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手术治疗,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快速有效恢复关节功能和行走能力的方法。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措施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加速患者康复的重要部分。作者对2015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收治40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成效。医疗工作注重手术技术和效果,而护理工作则更关注患者的心理康复、疼痛消除、功能恢复,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提高治疗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并发症,从而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
2017 Vol. 23 (3): 286-288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460 KB)  ( 555 )
       文献导读
230 无植骨关节镜下融合术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
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标准手术。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由于创伤小、切口并发症低被逐渐推广应用,但在踝关节融合时是否需要常规植骨尚有争议。
2016年,Duan等对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纳入标准:创伤性、退变性和类风湿性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且负重位X线片内、外翻畸形在15°以内。手术技术:使用无创踝套牵引,建立注水通道,清除胫距关节、内外侧间沟的全部关节软骨,在融合面实施微骨折处理,复位踝关节于功能位,克氏针定位后旋入空心螺钉。最后石膏托固定6周,复查摄片后在行走靴保护下逐渐负重。6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2个月。所有患者均没有植骨,并且达到100%的融合率,平均融合时间为12.1周。1名早期开展的手术患者在术后2周拆线时,见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和口服抗生素后治愈。本组病例无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均未行翻修手术。由于螺钉尾端刺激皮肤,4例患者取出螺钉。1例患者在术后5年因重度距下关节炎行距下关节融合。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退变,4例患者出现距舟关节退变的放射学征象。术后1年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从术前平均38分增加到84分(P<0.01)。
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关节镜下实施踝关节融合术可以替代部分传统的开放手术。本组研究提示,关节面实施微骨折处理可以提高踝关节融合率,创伤性、退变性和类风湿性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在行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手术时,不必常规进行植骨处理。
2017 Vol. 23 (3): 230-230 [摘要] ( 306 ) HTML (1 KB)  PDF (301 KB)  ( 227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