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4年 30卷 5期
刊出日期:2024-05-28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385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J]. 实用骨科杂志, 2024,30(5): 385-')" href="#"> 马永胜,刘儒星,林啟泰,李泽昊,李美明,李鹏翠,段王平

关节软骨缺乏神经、血管和淋巴,一旦损伤很难自愈。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OCA)用于治疗各种关节疾病,如骨坏死、剥脱性骨软骨炎和创伤后导致的大面积(>2 cm2)骨软骨缺损。多项研究报告了OCA术后的疗效,表现为患者疼痛程度显著缓解以及日常活动能力得到恢复。OCA术后移植物10年生存率高达80%,患者运动重返率达67%,总体满意度超过80%。最初的OCA用于治疗创伤或恶性肿瘤切除后的骨软骨缺损,经过各种临床尝试和探索,目前OCA常被用于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包括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和肩关节。临床上已经开发了多种OCA的手术技术,手术技术的选择需充分考虑移植物获取难度、手术操作流程、手术器械选择、患者缺损部位和范围等因素,以实现移植物与患者缺损部位功能及外形的完美契合。本文综述OCA的各种手术技术,包括各种术式的介绍、患者缺损部位的处理、移植物的获取和植入,以期了解OCA不同手术技术的操作流程、适用部位、缺损范围、固定方式和各自的优缺点,为OCA修复软骨缺损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2024 Vol. 30 (5): 385-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2345 KB)  ( 31 )
390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手术前后影像学评估
齐美玲,刘振宇,甄俊平
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会导致以软骨退变、软骨下骨囊变、增生硬化、骨赘形成及关节内炎症为特点的骨关节炎,严重者导致关节功能丧失,故软骨组织缺损早期修复治疗迫切而意义重大。治疗软骨损伤的方法可分为姑息性治疗、修复治疗和恢复性治疗。姑息性治疗包括软骨清创和软骨成形术;修复和恢复性治疗包括骨髓刺激技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自体骨软骨移植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OCA)。其中OCA是治疗局限性大块关节软骨损伤的有效手段。OCA可以提供与损伤部位相同曲度的关节面,具有不受供区取材限制、骨融合率高及临床结果可靠等优势,可以弥补其他方法存在的不能形成透明软骨、修复组织远期退变等不足。
X线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OCA移植前后病区变化,但在术前评估、动态监测和观察OCA移植后软骨修复情况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弥补X线和CT检查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非侵入动态可视化研究和评估,实现术前软骨损伤尺寸的测量。本综述重点介绍利用MRI观察评分系统及定量序列动态监测移植物信号强度、缺损填充程度、移植物界面愈合程度和软骨下骨退变程度等各项指标,进而对OCA术后移植成功与否进行全面评估。
2024 Vol. 30 (5): 390-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520 KB)  ( 84 )
       临床论著
395 术前椎旁肌变性对单节段PE-PLIF手术早期疗效的影响
张征宇,王国泰,冯皓宇,吴华
目的 探讨术前椎旁肌和腰大肌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的减少及脂肪浸润程度(fatty infiltration,FI)与患者术前疼痛程度以及功能状态的相关性,以及是否会影响经皮内窥镜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PLIF)的手术治疗结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住院符合标准且为初次行单节段PE-PLIF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110例,其中男61例,女49例;年龄35~70岁,平均(51.98±13.49)岁。测量患者术前椎旁肌和腰大肌相对横截面积(relative cross sectional area,rCSA)以及椎旁肌的脂肪浸润。评估术前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使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性。Kruskal-Wallis检验用于比较不同椎旁肌和腰大肌rCSA以及不同程度椎旁肌脂肪变性的亚组之间的结果。结果 椎旁肌脂肪浸润与术前ODI以及腰背部VAS评分显著相关(r=0.420,P<0.001和r=0.215,P=0.024);术后1个月和6个月ODI评分显示,椎旁肌脂肪浸润与术后良好的预后相关(r=0.208,P=0.030和r=0.192,P=0.044)。结论 椎旁肌的脂肪浸润与术前患者的疼痛以及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与术后1个月、6个月的良好预后相关。
2024 Vol. 30 (5): 395-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1554 KB)  ( 64 )
400 再植指功能恢复效果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李建强,靳宇,赵文献,孙虹斐
目的 探讨再植指功能恢复差的危险因素,建立患指功能恢复差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行断指再植术的309例(断指376个)手指离断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231例断指274个,女性78例断指102个;年龄19~67岁,平均(41.57±8.59)岁。术后1年对患指功能的恢复效果进行判定,并分成恢复差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人口特征、病情信息、手术信息、术前血常规指标行单变量筛查,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患指功能恢复差的危险因素,以森林图展现各指标效应大小。依据预测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检验其效能。结果〓309例(断指376个)患者中,有68例(断指81个)术后功能恢复差,占比21.54%。两组吸烟史、损伤性质、离断程度、离断平面、断指暴露时间、断指保存方式、是否遵医开展康复锻炼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患指功能恢复差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有吸烟史、撕脱伤、离断平面为非末节指骨、断指暴露时间≥8 h、未遵医开展康复锻炼。内部验证显示,AUC为0.819(95%CI:0.762~0.875),模型预测患指功能恢复差的概率与实际概率高度吻合,拟合优度HL检验χ2=7.389,P=0.286。DCA显示模型在风险阈值12%~75%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结论〓根据有吸烟史、损伤性质、离断平面、断指暴露时间、是否遵医开展康复锻炼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断指再植术后患指功能恢复差的预测效果较好。
2024 Vol. 30 (5): 400-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924 KB)  ( 128 )
404 “双杯”技术治疗Paprosky Ⅲ型髋臼缺损的疗效分析
刘泉,张荣威,梅家威,朱万博,马锐祥,张贤祚,朱晨
目的 评估利用“双杯”技术(去除钛环的钽金属翻修臼杯作为增强块)治疗Paprosky Ⅲ型髋臼缺损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评估了2017—202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接受“双杯”技术进行治疗的54例全髋关节翻修术病例。其中男女性患者数量一致,均为27例,年龄30~92岁,平均年龄(65.8±12.3)岁。通过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Oxford髋关节评分和36项健康调查简表(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功能评分来评估临床功能结果;对术前、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和双下肢长度差在影像学上进行评估;评估有无假体松动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5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80个月,平均(35.3±20.9)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Oxford髋关节评分和SF-36功能评分分别为(35.6±10.5)分、(24.4±7.1)分和(805.7±47.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0.6±11.5)分、(44.0±4.2)分和(859.4±47.4)分,患者临床功能结果得到显著改善(P<0.001)。此外,末次随访的影像学结果显示,无论是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还是双下肢长度差与术前相比都有明显改善(P<0.001),实现了良好的生物力学重建。术后无假体周围感染,6例患者发生假体脱位,但只有1例患者在随访中因假体反复脱位进行了二次手术。结论 “双杯”技术是进行Paprosky Ⅲ A和Ⅲ B型严重髋臼缺损重建的可靠选择,其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功能恢复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2024 Vol. 30 (5): 404-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2359 KB)  ( 84 )
409 模块化截骨、角度测量装置的研制及在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中的初步应用
洪泽鑫,陈亮,陈景杨,陈诚霖,刘卓华,马晨昊,杨邵旭,吴宇峰
目的 探讨3D打印截骨导向座、股骨头旋转角度测量器辅助行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共有3例患者纳入研究,均为男性,右侧1例,左侧2例,年龄分别为48岁、31岁、41岁。术前计算患者股骨颈旋转轴线及股骨头坏死区域旋转角度等参数,结合逆向工程原理设计外科脱位及股骨颈基底部截骨导向座,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截骨导向座。术中使用该导向座进行截骨,后借助自主研发股骨头旋转角度测量器精确旋转股骨头坏死区域。记录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患侧髋关节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3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24个月、20个月、35个月。术中出血量均为300 mL,手术时长分别为130 min、180 min、205 min。术前Harris评分为83分、74分、78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94分、86分、83分。术后X线片示旋转程度及固定位置良好,均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截骨导向座联合旋转角度测量器有利于传统手术向可量化的、标准化的精确操作演化,为术者术中快速定位及精准截骨矫形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2024 Vol. 30 (5): 409-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3684 KB)  ( 126 )
414 四联手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
黄林,冯超,吕学敏,杨征
目的 探讨采用髌股外侧支持带松解、股四头肌外侧半“Z”字延长、髌腱止点外侧半内移、大收肌腱转位单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四联手术方式治疗骨骺尚未闭合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habitual dislocation of patella,HDP)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共有13例(15膝)的HDP患者接受了四联手术治疗,其中男3例(3膝),女10例(12膝);年龄9~14岁,平均(11.6±1.8)岁。通过术前膝关节X线片、MRI、髋膝踝CT及双下肢全长力线片检查,评估患者髌股关节发育、胫骨结节外偏、下肢力线角度、扭转畸形程度、髌骨高度等脱位危险因素并制定手术方案。末次随访进行临床查体和膝关节X线片检查,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髌股关节适合角、外侧髌股角变化。结果 13例(15膝)患者随访时间24~58个月,平均(36.9±12.5)个月。术后均未出现髌骨再次脱位。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75.7±8.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4.6±5.7)分(P<0.05)。 髌股关节适合角由术前平均(73.4±17.2)°改善到末次随访时(-7.4±4.6)° (P<0.01) 。外侧髌股角由术前平均(-65.6±8.4)°改善到末次随访时的(6.7±3.5)°(P<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双下肢长度、力线无差异。2例患者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定期换药治疗后愈合良好。结论 外侧支持带松解、股四头肌外侧半“Z”字延长、髌腱止点外侧半内移、大收肌腱转位MPFL重建四联手术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伸膝装置短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024 Vol. 30 (5): 414-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3415 KB)  ( 309 )
       临床研究
419 3D股骨力线测量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黄其日麦拉图,徐永胜,包呼日查,齐岩松,吴海贺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在3D模型及2D图像上测量股骨外翻角及股骨髓内杆进针点位置的应用。方法 收集105例患者下肢全长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影像学资料,其中男65例,女40例;年龄26~69岁,平均(52.40±3.22)岁;左膝49例,右膝56例。将105例患者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并对股骨进行3D重建,3D股骨模型用Fluoroscopy Simulation透视工具获取2D股骨图像。比较3D模型及2D图像上测量的股骨外翻角及股骨髓内杆进针点,采用Shapiro-Wilk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股骨外翻角在3D模型与2D图像测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D模型与2D图像在股骨髓内杆进针点与whiteside’s线及股骨髓内杆进针点与髁间凹最顶点的距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D模型测量参数中股骨外翻角、股骨髓内杆进针点与髁间凹顶点的距离,在不同性别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髓内杆进针点与whiteside’s线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与股骨外翻角的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54(P<0.001)。结论 在2D图像中基于whiteside’s线及股骨髁间凹最顶点来获得的股骨髓内杆进针点不是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在X线片上测量的股骨髓内杆进针点的数据不能为TKA提供精准的参数。而股骨外翻角在2D图像上测量的结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且随年龄及性别的不同发生改变。
2024 Vol. 30 (5): 419-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1912 KB)  ( 98 )
       实验研究
424 膝骨关节炎患者滑膜与关节液中Notch通路相关蛋白变化的意义
李伟,黄耀凯,王洪林,汪礼军,黄珍谷,陈兴华,刘剑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滑膜与关节液中Notch通路相关蛋白(Notch1、Notch3、Jagged1、Jagged2、Hes5)的变化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为研究对象(KOA组),另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3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为对照(对照组)。采用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及Lequesne MG量表评价KOA病情严重程度。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关节液及滑膜组织中Notch1、Notch3、Jagged1、Jagged2、Hes5表达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Notch1、Notch3、Jagged1、Jagged2、Hes5诊断KOA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KOA组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Notch1、Notch3、Jagged1、Jagged2、Hes5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L分级越高,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Notch1、Notch3、Jagged1、Jagged2、Hes5表达水平越高(P<0.05)。KOA患者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的Notch1、Notch3、Jagged1、Jagged2、Hes5表达水平分别均与Lequesne MG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5)。关节液中Notch1、Notch3、Jagged1、Jagged2、Hes5对KOA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563、0.786、0.600、0.453、0.543,5指标联合的AUC为0.710;滑膜组织中Notch1、Notch3、Jagged1、Jagged2、Hes5对KOA诊断的AUC分别为0.467、0.671、0.572、0.551、0.456,5指标联合的AUC为0.787;将关节液、滑膜组织中Notch1、Notch3、Jagged1、Jagged2和Hes5共同进行联合,AUC为0.845。结论 KOA患者滑膜及关节液中Notch通路发生异常变化,Notch通路相关蛋白(Notch1、Notch3、Jagged1、Jagged2、Hes5)的检测有助于诊断KOA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024 Vol. 30 (5): 424-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3568 KB)  ( 89 )
       综述
429 统计形状模型在骨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娄忠骑,蔡兴博,沈自启,陈章聪,吴莹,黄俊深,陆声
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形态的智能化研究及应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统计形状模型(statistical shape models,SSM)来描述三维形状特征。SSM是一种有价值且强大的工具,可以生成复杂解剖形状和提供每个形状的几何描述,应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将形状解析为一些定量表示(例如对应点或地标),从而能够对形状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该模型的实质是建立在一定样本量上的三维数据统计,既能体现模型共有特征,又保留了其中的特异信息。因SSM对形态分析具有明显优势,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例如:考古学修复、面部识别、性别预测、鞋具制造、疾病诊断、辅助手术等。SSM技术的进步为复杂人体骨骼、肌肉及各器官的形态特征提供了全新的描述手段,极大地深化了对此类复杂生理结构的理解与认知。
2024 Vol. 30 (5): 429-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2587 KB)  ( 228 )
434 上颈椎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的特征及治疗进展
陈志达,何艺坚,蔡弢艺,林斌,张哲明,蒋元杰
上颈椎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指上颈椎及下颈椎同时发生骨折,且两处骨折之间至少间隔一个正常节段,是脊柱节段不连续性骨折类型之一,又被称为“漂浮颈椎”。其受伤机制相对单节段颈椎损伤复杂,常由垂直压缩和屈曲压重复合暴力导致颈椎多节段不连续骨折。高能量暴力造成颈椎原发骨折损伤往往较重,暴力沿着颈椎或上或下传导,多在颈椎生物力学薄弱地方造成相邻或间隔继发损害,常合并躯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来上颈椎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目前对其特征及治疗缺乏文献总结。笔者就上颈椎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的特征及治疗进行综述如下,给骨科医生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024 Vol. 30 (5): 434-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559 KB)  ( 100 )
       临床论著
438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陈丽星,杨新明*,贾永利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在治疗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lumbar brucellosis spondylitis,LBS)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收入院行UBE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LBS患者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病变的节段:L3~4节段2例,L4~5节段4例,L5S1节段5例。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所有患者均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手术时间及估计失血量;术后观察是否存在并发症,如硬脊膜损伤、硬膜外血肿发生等;术后3、6个月复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术前及术后6个月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n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神经恢复情况,复查腰椎X线及腰椎MRI,从影像学角度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40~220 min,平均(182.73±25.33)min;术中估计失血量为150~240 mL,平均(179.09±29.14)mL。所有入组的LBS患者均随访6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硬膜外血肿、硬脊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相比于手术前,患者术后随访时各时间点的ESR、CRP、VAS评分及ODI指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复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均为阴性。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D级各3例,末次随访时有1例C级的改善为D级,其余入组患者均为E级。X线及MRI检查显示腰椎内置物位置良好,炎症吸收,脊髓未见明显受压点。结论 UBE技术治疗LBS,手术切口小、术中组织破坏少,利于患者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术中镜下直视操作,更有利于病灶的清除,所以UBE技术治疗LBS是有效的、可行的。
2024 Vol. 30 (5): 438-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3151 KB)  ( 157 )
       临床经验
442 UBE与显微镜下减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比较
刘长营,孙伯香,王松刚
目的 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和显微镜下减压手术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沂南分院治疗的57例单节段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有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UBE(UBE组),27例行显微镜下减压手术(显微镜组)。UBE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4岁,平均(62.87±9.63)岁。显微镜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52~73岁,平均(63.34±8.26)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血清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采用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均手术顺利并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23±3.44)个月。UBE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镜组,术中出血量较显微镜组少,下床时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各检测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UBE组术后6 d VAS评分、ODI指数及术后3 d血清指标均优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MacNab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更微创、灵活,效果更好
2024 Vol. 30 (5): 442-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2194 KB)  ( 107 )
446 脊柱内镜下可视化活检技术在脊柱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周建红,吕辉,廖胜,杨国强,叶峰,韦溦,张艺栋,谭梅芳,张泽华,许建中,张忠荣
目的 探索脊柱内镜下全程可视化活检方法在脊柱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of spine,I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八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32例IDS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3~97岁,平均(61.00±13.46)岁。均行脊柱内镜下可视化活检及脊髓、神经减压术。记录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并结合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综合评估术后短期疗效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4.50±70.8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0.00±71.55)mL。病理学检查32例均为阳性;特异性病原学检查明确致病菌23例,阳性率71.88%。术前ASIA C、D级患者共13例,其中5例(38.46%)术后7 d明显改善,7例(53.85%)较术前变化不明显,1例(7.69%)术后1 d较术前变差,但术后7 d恢复至术前状态。VAS评分由术前(5.97±1.40)分下降至术后7 d(1.94±0.56)分,CRP由术前(36.20±26.43)mg/dL下降至术后7 d(13.30±11.07)mg/dL,ESR由术前(61.72±25.96)mm/h下降至术后7 d(44.91±17.77)mm/h,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内镜全程可视化活检技术能够精准获取组织标本、初步判断感染类型、提高阳性检出率,同时可在第一时间对脊髓神经减压,挽救脊髓神经功能,短期内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活检方式,可为IDS患者的病原学标本获取手段提供新的选择。
2024 Vol. 30 (5): 446-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6144 KB)  ( 121 )
450 经股骨止点带线锚钉修复治疗前交叉韧带Ⅱ度损伤
李宝,房博文,刘松波,李灏坤,段英超,王艳伟,刘欣伟,元红
目的 探究带线锚钉修复技术用于治疗前交叉韧带Ⅱ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带线锚钉修复技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Ⅱ度损伤患者68例,其中男62,女6例;年龄19~44岁,平均(28.31±5.67)岁。比较术前与术后6、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胫骨前移距离差值、Tenger运动水平、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3.67±2.1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手术相关不良反应,于术后6个月重返正常生活和运动。术后6、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76.77±7.90)分、(85.24±6.26)分,胫骨前移距离(2.23±0.82)mm、(2.50±0.74)mm,Tenger运动水平(7.91±0.86)分、(8.02±0.79)分,IKDC评分(76.67±5.31)分、(84.32±8.48)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经股骨止点带线锚钉修复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Ⅱ度损伤,短期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
2024 Vol. 30 (5): 450-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2789 KB)  ( 187 )
454 胫骨平台不同内侧髁间棘线悬出对单髁置换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王子呓,叶永杰,孙官军,银毅
目的 探讨内侧髁间棘线(the medial eminence line,MEL)向内侧悬出的5种不同程度对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膝关节假体及胫骨平台应力分布和大小的影响,以期为UKA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使用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及三维扫描技术获取膝关节各结构影像学数据,应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10%、12%、14%、16%、18%这5种MEL悬出比例的膝关节模型,模拟5种MEL悬出情况下的内侧UKA,网格划分后于股骨段施加载荷,观察单髁假体各部件及胫骨平台应力大小及分布。结果 在1 000 N载荷时,5种内侧单髁置换模型应力分布及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10%~14% MEL悬出时股骨假体、半月板衬垫、胫骨假体、胫骨近端应力分布较均匀,高应力值较小;16%~18% MEL悬出时股骨假体、半月板衬垫、胫骨假体、胫骨近端应力分布较集中,并且高应力值较10%~14% MEL悬出时大;其中18% MEL悬出时各部件及胫骨近端应力分布及高应力达到最大。结论 行内侧固定平台UKA时,测量MEL悬出程度是评估预后的有效方法。建议对于10%~14% MEL悬出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内侧固定平台UKA,对于16%~18% MEL悬出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行UKA时结合患者个体因素综合分析。
2024 Vol. 30 (5): 454-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12715 KB)  ( 19 )
460 新鲜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前外侧韧带损伤的超声观察
束昊,宋旭光,袁滨,黄瑶,王磊,顾长源,王芳,孙鲁宁
目的 使用超声检查观察膝关节新鲜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伴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损伤的发生率、损伤部位等特点。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的85例单侧膝关节新鲜ACL损伤患者,其中男74例,女11例;年龄16~48岁,平均(25.5±12.5)岁;左膝32例,右膝53例。均行患膝MRI检查和双侧膝关节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健侧膝关节ALL的厚度、长度以及ALL胫骨止点与胫骨平台关节面、腓骨小头顶点、Gerdy结节的距离,同时观察并记录患侧膝关节ALL损伤的部位。结果 MRI检查:85例的患侧膝关节中仅61例显示有ALL这一结构,检出率71.76%。超声检查:85例的双侧膝关节均观察到ALL这一结构,检出率100%;85例的健侧膝关节显示,ALL在膝下外侧动脉上方水平的厚度平均为(1.3±0.1)mm,股骨起点至胫骨止点平均长度(39.1±3.7)mm,ALL胫骨止点与胫骨平台关节面距离(7.9±1.8)mm,ALL胫骨止点与腓骨头距离(21.3±2.7)mm,ALL胫骨止点与Gerdy结节距离(22.3±2.4)mm;85例的患侧膝关节中,有33例ACL损伤伴随ALL损伤,发生率38.82%,其中2例为Segond骨折,ALL损伤均发生在胫骨侧。结论 膝关节新鲜ACL损伤伴发ALL损伤的发生率约为38.82%,超声检查是一种观察ALL损伤的简便、有效、无创的检查手段,且超声检查对ALL和ALL损伤的检出率高于MRI。
2024 Vol. 30 (5): 460-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2270 KB)  ( 90 )
463 富血小板血浆对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研究
刘王卫,张隆彬,杨勇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对开放胫骨高位截骨(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术后截骨区新生骨以及临床疗效的具体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19例(20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PRP治疗组9例(10膝),男4例(5膝),女5例(5膝);年龄44~65岁,平均(52.2±7.3)岁;空白对照组10例(10膝),男5例(5膝),女5例(5膝);年龄33~68岁,平均(50.8±8.7)岁。所有患者均进行OWHTO,PRP治疗组于术中制备PRP凝胶并填充在胫骨开放截骨区域。术后利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radiation therapy planning system,TPS)monaco5.11进行胫骨开放截骨区域三维勾画并测量计算该区域平均CT值。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前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术前和术后12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的骨关节炎指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以及术后1周、6周和12周胫骨开放截骨区域平均骨密度(CT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及术前M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随访,两组患者术后12周VAS评分、WOMAC指数及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PRP治疗组VAS评分、WOMAC指数及HS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胫骨开放截骨区域平均骨密度(CT值)随时间呈提升优化趋势,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周时PRP治疗组胫骨截骨区域平均骨密度(CT值)较空白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OW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术中对胫骨开放截骨区域使用PRP,对其术后截骨区域新生骨有明显生长促进作用,对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促进和改善作用。
2024 Vol. 30 (5): 463-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3230 KB)  ( 126 )
468 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区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包志强,施生民,曾昭勇,袁俊虎,傅煊健,陈贤艺,任庭杰,郇亚威,陈扬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后角Ramp区损伤同期治疗的临床疗效,对ACL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区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一些参考。方法 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骨外科收治23例ACL合并内侧Ramp区损伤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9~64岁,平均(36.4±13.6)岁。接受关节镜下韧带重建同期行内侧半月板后角Ramp区修复手术,术后佩戴可调节膝关节角度的铰链支具3个月。术后3 d内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及CT骨隧道重建,末次随访时以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及韧带松弛度,以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评估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结果 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4.0±8.0)个月。末次随访时ACL断裂合并Ramp区损伤患者2000 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分别从术前的(70.3±4.9)分、(58.0±7.0)分、(4.3±0.8)分提高到术后的(85.0±5.2)分、(81.6±6.1)分、(7.3±1.4)分,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例患者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35.0±3.4)°,无活动受限。术后患者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对线对位良好,未出现畸形,膝关节CT重建显示股骨及胫骨隧道位置良好,锚钉位置良好、固定牢固,MRI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序列未发现半月板后角Ⅲ级信号。23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韧带再损伤,未因半月板再次损伤而行关节镜手术。结论 对ACL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区损伤患者,膝关节镜ACL重建同期行内侧半月板Ramp区修补术,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及功能明显改善,可进一步减少膝关节损伤,获得比较满意的活动度及关节功能。
2024 Vol. 30 (5): 468-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4085 KB)  ( 200 )
       个案
473 肱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术中可见明确癌栓1例报道
马安宁,张亮,曹德德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s,LMS)是最常见的恶性间质肿瘤亚型之一,占所有新诊断软组织肉瘤的10%~20%。常见部位包括腹部、腹膜后、大血管和子宫。LMS在四肢较为少见,占四肢肉瘤的10%~15%,常见于大腿;上肢则更少见,术中可见癌栓更是罕见。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20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1例左肱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术中可见癌栓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2024 Vol. 30 (5): 473-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4863 KB)  ( 120 )
475 以脊髓半切综合征为表现的颈椎间盘突出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张永明,陈建良,李英周,许勇,叶锋
脊髓半切(Brown-Séquard)综合征是指脊髓某节段的半侧或部分受损,导致同侧肢体的运动功能低于损伤水平,对侧肢体的疼痛和温度感觉减少或消失的临床综合征。脊髓半切综合征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发病机制多因外力压迫和内部损伤导致,以颈椎发病率高。常出现硬膜外血肿、脊髓枪刺伤、脊髓肿瘤或血管畸形等病变,损害脊髓横切面半侧的灰质和白质,其发病率约占创伤性脊髓损伤的4%。因颈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脊髓半切综合征临床较为罕见,且近年少有文献报道。2022年7月绍兴市上虞区中医医院收治1例以颈部酸痛伴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为始发症状的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脊髓半切综合征,现对诊疗过程进行梳理分析,报告如下。
2024 Vol. 30 (5): 475-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2979 KB)  ( 115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