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3年 29卷 7期
刊出日期:2023-07-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短篇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577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旁肌退变评估及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苏威,杨森,杜习起,张珂,马小贝,梁秋冬
目的 通过颈椎MRI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的颈椎旁肌影像学形态,并探索其对颈椎矢状位平衡(cervical sagittal balance,CSB)和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同时段行健康体检的42例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0~78岁,平均(59.9±12.2)岁。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3~76岁,平均(55.7±10.1)岁。基于两组人群的颈椎MRI,借助Image J软件分别测量颈椎多裂肌(multifidus,MF)、颈椎半棘肌(semispinalis cervicis,Scer)、头半棘肌(semispinalis capitis,Scap)、头夹肌(splenius capitis,SPL)和颈长肌(longus colli,LC)的肌肉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有效横截面积(effective cross sectional area,ECSA)、相对横截面积(relative cross sectional area,RCSA)和脂肪浸润度(fat infiltration,FI),并在两组人群中分别选取15例重复测量进行方法学研究。基于观察组患者标准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CSB参数和颈椎活动度。采用同类相关系数(intralc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双侧随机模型评价Image J软件测量颈椎旁肌退变水平的一致性,通过两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人群颈椎旁肌退变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观察组颈椎旁肌退变对颈椎相关影像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颈椎椎旁肌CSA及颈椎旁肌FI测量的组间和组内ICC总范围为0.771~0.956。观察组MF、Scap、SPL的CSA、RCSA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ECS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C、Scer的CSA、RCSA及ECSA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F、Scer、Scap、SPL、LC的FI平均值相对于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SPL的ECSA与颈椎屈曲角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余颈椎旁肌群与颈椎矢状位参数无明显相关性。LC的CSA、ECSA与颈椎前凸角呈显著负相关(P<0.05),LC的CSA、ECSA与颈椎过伸角及屈伸角呈显著负相关(P<0.05),LC的FI与颈椎C 2~7矢状面轴向距离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基于颈椎MRI的Image J软件测量法可有效反映颈椎旁肌的影像学形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旁肌退变主要表现为颈椎旁肌群肥大增生和脂肪化改变,其中以Scap和SPL的退变最为显著。LC的退变与颈椎矢状位的失平衡和过伸活动度受限密切相关。
2023 Vol. 29 (7): 577-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2946 KB)  ( 182 )
584 外侧入路联合股骨外髁滑移截骨治疗膝外翻
潘建康,刘国杰,孙永强
目的 介绍膝外侧入路联合股骨外髁滑移截骨治疗膝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洛阳正骨医院采用外侧入路联合外髁滑移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膝外翻患者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7.5±7.9)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将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参数与术前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选用后交叉韧带代替型(posterior stabilized,PS)膝关节假体,无一使用高限制性假体及铰链膝,手术时间(90.2±12.3) min,术中出血量(150.0±34.7) mL;随访24~63个月,平均随访(40.2±10.7)个月;术前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关节炎指数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分别为(45.5±10.3)分、(77.1±9.7)分、(77.3±6.3) °;术前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和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分别为(193.6±7.5) °、(97.0±3.1) °;末次随访所有患者KSS、WOMAC、ROM分别为(90.3±10.6)分、(37.6±7.5)分、(110.0±6.3) °,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KA和mLDFA分别为(181.4±2.6) °、(87.5±2.9) °,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所有外侧股骨截骨块均愈合。结论 外侧入路联合股骨外髁滑移截骨治疗膝外翻临床效果满意,术中不增加假体限制性。
2023 Vol. 29 (7): 584-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3554 KB)  ( 207 )
588 髌股关节病中髌骨外侧骨赘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曹健夫,蔡雨琦,刘颖,崔国庆,杨渝平
目的 分析髌股关节病中髌骨外侧缘骨赘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同一医生手术的连续7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髌股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4例;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3±2.9) kg/m2;年龄28~78岁,平均(55.1±12.2)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性别、BMI、髌骨软骨损伤等级、内外侧间室损伤等级和髌骨外侧倾斜角(patellar tilting angle,PTA)。本研究运用Outer-bridge分级评估髌骨软骨损伤等级和内外侧间室损伤等级,运用PTA评估髌骨排列异常。本研究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1的相关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有骨赘组和无骨赘组相比,年龄(t=-2.026,P=0.046)、髌骨软骨损伤(Z=-2.651,P=0.008)和内侧间室损伤程度(Z=-2.110,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髌骨软骨损伤可能为髌骨外侧骨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93,95%CI=1.188~3.687,P=0.011)。结论 髌骨外侧缘有骨赘者年龄更大,髌骨软骨损伤程度和内侧间室损伤程度更加严重。髌骨软骨损伤可能是髌骨外侧骨赘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 Vol. 29 (7): 588-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1645 KB)  ( 145 )
592 截骨矫形术与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比较研究
王轩,石超,曾秋,李明秀,张运恒,常鑫,聂光华,李毅
目的 比较截骨矫形术与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分别接受截骨矫形术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的41例(61足)儿童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8~14岁,截骨矫形术组21例(31足),男11例,女10例;单侧11例,双侧10例;左足15例,右足16例;平均年龄(12.87±1.12)岁。距下关节制动组20例(30足),男12例,女8例;单侧10例,双侧10例;左足17例,右足13例;平均年龄(11.56±1.73)岁。对患儿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进行影像学评估,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talar 1st metatarsal angle,T1MT)和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TNCA);负重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A)和后足力线Saltzman位X线片上测量跟骨外翻角(calcaneus valgus angle,CV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两种手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结果 41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1±7.3)个月。截骨矫形术组的跟骨倾斜角和跟骨外翻角改善幅度与距下关节制动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截骨矫形术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在影像学及功能改善方面均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2023 Vol. 29 (7): 592-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5180 KB)  ( 308 )
598 第1跖骨头下沉治疗中重度𧿹外翻伴转移性跖骨痛
杜洋,杨杰,李毅,郑伟鑫,唐润,梁晓军
目的 探究Scarf+Akin截骨术(Scarf Akin osteotomy,SAO)联合第1跖骨头下沉(the first metatarsal head was sunk,FMHS)治疗中重度𧿹外翻伴转移性跖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SAO联合FMHS治疗51例(62足)𧿹外翻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45例;年龄26~69岁,平均(46.40±13.69)岁。分析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足负重正位X线片所示𧿹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及第1跖骨角(first metatarsal angle,FMA)等影像学结果的变化。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𧿹指关节评分系统评价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足底胼胝疼痛。结果 术后患足伤口均一期愈合。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85±4.26)个月。术后未出现畸形复发、𧿹内翻、矫形过度、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发现,4例(4足)转移性跖骨痛、2例(2足)内侧切口处边缘皮肤感觉麻木、4例(5足)术后跖趾关节活动僵硬。末次随访HVA、IMA、DMAA、FMA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OFAS评分由术前(57.25±13.62)分升高到(88.20±6.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P<0.001)。其中优52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为95.16%。VAS评分由术前(5.40±1.00)分降低到(1.30±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6,P<0.001)。结论 SAO联合FMHS能有效治疗中重度𧿹外翻伴转移性跖骨痛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足底疼痛症状,术后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2023 Vol. 29 (7): 598-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4686 KB)  ( 204 )
       临床研究
603 三种不同定位方式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中的疗效比较
高峰,徐锋,吴晓峰,匡辰,杨荃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定位方式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41例,女49例;年龄24~65岁,平均(47.7±3.6)岁。根据术中定位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导向定位组(30例,新型三维蜂窝导向器定位),小切口定位组(30例,大转子外侧小切口暴露定位),徒手定位组(30例,经皮穿刺徒手定位);均行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导针穿刺次数、螺钉间距、螺钉覆盖面积、螺钉间平行度、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54个月,平均(34.9±5.9)个月。三组患者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定位组的导针穿刺次数、螺钉间平行度偏差均小于小切口定位组和徒手定位组;小切口定位组的手术时间大于导向定位组和徒手定位组;导向定位组的螺钉间距、螺钉覆盖面积比小切口定位组和徒手定位组大,而小切口定位组又比徒手定位组大;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定位组和徒手定位组分别有2例和3例发生骨不连,余85例患者骨折完全愈合;徒手定位组发生1例股骨头坏死。随访期内均未出现感染、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螺钉穿出、断钉及再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新型三维蜂窝导向器定位法较小切口及徒手定位法优势显著,可有效降低穿刺损伤并提高定位的精确性。
2023 Vol. 29 (7): 603-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3702 KB)  ( 227 )
609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低钙血症与隐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研究
白颖,于淼淼,金丽鲜,李智敏,李华杰,孔月月,周宁
目的 探讨术后低钙血症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及输血比例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术后转入ICU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14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例,女97例;年龄67~97岁,平均(84.3±8.1)岁。根据白蛋白校正血钙浓度,校正后血钙低于2.11 mmol/L定义为低钙血症。148例转入ICU的患者中发生低钙血症74例(50.0%)。在术后转入ICU即刻采集血样,记录术后及术后第2天的血钙、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白蛋白、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术后输血量,根据公式计算患者术后2 d内的隐性失血量,采用一元及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引起术后失血量增加的危险因素。结果 低钙组和正常组的Hb及HC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钙组的输血比例(87.8%)明显高于正常组(51.4%),P<0.001。低钙组的隐性失血量为523.8(159.6,993.8) mL,显著高于正常组357.3(80.7,594.8) mL,P=0.005。低钙组的输血量为400(400,400) mL,显著高于正常组200(0,400) mL,P<0.001。低钙组ICU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正常组(P=0.043)。术后失血量增加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输血量、低钙血症(P<0.05)。结论 术后低血钙患者隐性失血量显著增高,输血率及输血量更高,且显著延长ICU住院时间。骨折类型(转子间骨折)和低钙血症是术后失血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应关注术后低钙血症,注意术中钙离子的补充,优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
2023 Vol. 29 (7): 609-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548 KB)  ( 162 )
       综述
614 脊髓损伤后血管再生的研究进展
乔文涛,齐东鹏,张世博,由长城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通常发生在瞬时的高能量损伤机制之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性事件,常伴有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永久缺失。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全球有超过100万人因SCI致残,并且还在呈上升趋势。中国也有大量的SCI患者,其中北京地区的SCI发病率估计为0.06‰,主要原因为跌倒、交通事故和运动相关所致的伤害。SCI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可立即破坏神经组织,并直接损伤血管,导致神经元死亡;损伤区域中心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和炎症,进一步导致SCI的加重。已有研究指出,损伤修复中再生的轴突是沿着血管生长的,血管再生的异常会延迟损伤组织的再生。因此,探究SCI后病变微环境中的血管反应、促进损伤后血管生成以求改善神经功能,可能是一个用于SCI治疗方向很有前景的靶点。因此,本文就脊髓损伤后局部血管系统的变化和再生及目前使用血管干预修复SCI的尝试作一综述。
2023 Vol. 29 (7): 614-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2072 KB)  ( 577 )
619 髋关节镜手术中对于髋关节囊相关处理策略的研究现状
吕阳,杨伟铭,杨美平,林杰彬,黄泽鑫,许树柴
随着髋部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和手术技术的进步,髋关节镜手术得到快速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髋关节内病变和髋关节周围疾患的治疗之中。全球的髋关节镜手术量逐年增加,据美国2013年统计,髋关节疾病的发生率从2005的0.003 6%增加到2013年的0.016 7%,其中髋关节镜手术量2年累计发生率提高到11%。国内髋关节镜技术也处在急速上升期,据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髋关节镜的年手术量已从2007年的不足百例升至5 000例以上。这种激增是有根据的,与开放髋关节手术相比,髋关节镜检查可以加速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发病率。总的来说,髋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结果良好,值得推广及应用。但髋关节镜手术操作不同于其他关节,由于术中需要处理髋臼、头颈凸轮等疾患,因此通常情况下需要做髋关节囊的部分切开,从而获得足够的手术视野和工作空间,包括关节囊周围切口、横行关节囊切开入路(通路间关节囊入路)、“T”形切开关节囊入路,这些入路无疑会造成髋关节囊的损伤。然而早期认为髋关节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骨性稳定,软组织对髋关节稳定的影响作用很小,所以对于术中切开的关节囊通常是不做处理的。然而随着髋关节镜手术不断开展,越来越多长期随访显示髋关节镜术中不缝合关节囊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缓慢下降。甚至有文献表明,在术中切开关节囊后不完全修补的患者将面临后续影响的风险,包括医源性不稳定和髋关节镜二次翻修,导致髋关节不稳定或关节囊缺损,甚至最终导致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同时也有部分病例报道髋关节镜术后出现半脱位和脱位,这些均提示髋关节镜术中关节囊的处理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目的是提供目前髋关节镜术中关节囊处理的最新进展,并详细描述关节囊缝合的意义、指征及具体缝合方法,从而帮助髋关节镜医师优化髋关节囊处理技术,为患者提供可能的最佳结果。
2023 Vol. 29 (7): 619-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585 KB)  ( 274 )
       临床经验
624 伤椎置钉结合滑动撬拨复位治疗胸腰椎A3型骨折
冯伟,范斌,谭兵,杨启远
目的 探讨采用伤椎置钉结合滑动撬拨复位治疗胸腰椎A3型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间的胸腰椎A3型爆裂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28~65岁,平均(46.30±15.23)岁;按照骨折部位:T105例,T117例,T1210例,L1 18例,L2 10例;Frankel分级均为D级或E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压缩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伤椎置入螺钉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轴螺钉组(28例)和万向螺钉组(2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及中部高度、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单轴螺钉组椎体中部高度恢复与万向螺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方面,单轴螺钉组较万向螺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单轴螺钉组较万向螺钉组优(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伤椎置钉有利于骨折椎体的复位,使用单轴螺钉结合滑动撬拨复位更有利于椎体中部高度的复位,较万向螺钉术后矫正度丢失更少。
2023 Vol. 29 (7): 624-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1589 KB)  ( 116 )
628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内髁骨折
赵仁欢,刘昕,邓志强,叶家军,康持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儿童肱骨内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骨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手术治疗的8例儿童肱骨内髁骨折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5~12岁,平均(9.3±2.1)岁。Kilfoyle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7例为新鲜骨折,1例陈旧性骨折因首诊X线无阳性发现,后期复查时完善MRI检查明确诊断。手术采取肘关节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必要时联合使用空心螺钉加压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固定3周开始主动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得11~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7.3±5.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1例陈旧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为良,其余肘关节评分优。无感染、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异位骨化、肱骨滑车骨骺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低龄儿童肱骨内髁骨折极易被漏诊,应注意临床查体与阅片,必要时行MRI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对于移位的儿童肱骨内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2023 Vol. 29 (7): 628-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3862 KB)  ( 183 )
631 髓内钉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的疗效分析
王浩,何红英,张建政,刘智,孙天胜
目的 总结分析应用前臂髓内钉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髓内钉治疗且获得随访的成人前臂双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2.9±7.8)岁。损伤机制:摔伤8例,交通伤6例,传送带绞伤1例,砸伤1例。骨折按AO分型,A型骨折8例,B型骨折5例,C型骨折3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随访前臂旋转活动度和上肢平均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评价髓内钉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 16例患者围手术期无神经血管肌腱损伤和感染事件发生,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5±6.8)个月。14例患者骨折顺利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3±0.9)个月;其余2例延迟愈合,通过附加制动1个月后骨折愈合;骨折顺利愈合患者中1例出现骨间膜线性骨化。术后12个月随访16例患者平均前臂旋前活动度为(80.9±4.9) ° (70 °~90 °),旋后活动度为(81.9±5.4) °(70 °~90 °),平均DASH功能评分(11.5±6.6)分(0~30分)。结论 应用髓内钉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并发症发生率低,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率高,前臂旋转活动度良好,上肢功能恢复满意。
2023 Vol. 29 (7): 631-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1396 KB)  ( 141 )
635 THA治疗继发性髋臼内陷合并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中长期疗效
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窦海伟,王利,赵巍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髋臼内陷合并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手术要点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RA继发髋臼内陷接受THA患者共13例,其中女12例,男1例;年龄46~64岁,平均年龄(53.5±3.4)岁。通过Harri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定期随访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及假体骨骼间骨长入情况。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55~113min,平均为(86.3±9.8)min;失血量256~510 mL,平均(310.0±45.2) mL。随访时间46~6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5.2±4.7)个月。Harris评分术前为(56.8±5.3)分,末次随访时提升为(89.4±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髋关节旋转中心(股骨头中心)至Kohler’s线距离为(18.52±3.4) mm,术后距离为(21.8±3.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结论 THA治疗RA继发髋臼内陷合并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良好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中长期临床疗效较好。
2023 Vol. 29 (7): 635-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2494 KB)  ( 162 )
639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
李涛,吴钟汉,王景坤,赵耀,余水生,郑嵋戈,徐春归,许新忠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roximal femur bionic nail,PFB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要点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为51~85岁,平均(67.85±9.49)岁。骨折按AO分型,31-A1型4例,31-A2型9例。13例患者均采用PFBN治疗。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失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3例患者随访4~9个月,平均(7.38±1.45)个月。本组患者住院时间7~15 d,平均(11.38±2.10) d;手术时间72~150 min,平均(104.62±24.45) min;术中透视次数17~38次,平均(26.23±6.21)次;术中失血量25~120 mL,平均(71.54±29.61) mL;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85±0.99)个月。采用Fogagnolo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10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物脱出、骨折愈合不良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PFB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便,能通过微创切口插入髓内钉主钉、拉力螺钉和横向张力螺钉,固定可靠,近期疗效良好。
2023 Vol. 29 (7): 639-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3490 KB)  ( 168 )
643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两种固定方法比较
赖日华,胡宏强,张少战,黄长明,傅仰攀,陈顺然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缝线固定和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撕脱骨折的临床结果,并比较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60例MeyersMcKeever 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前三维CT证实均为MeyersMckeever 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手术均由同一位主任医师完成。其中采用关节镜下缝线固定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1~50岁,平均(30.10±3.2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8 d,平均(6.80±0.50) d。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0~51岁,平均(31.30±2.50)岁;从受伤至手术时间4~9 d,平均(7.20±0.70)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量表评分和Kneelax检测,评估关节稳定性差异。结果 60例患者获得12~18个月随访,平均(13.50±4.9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神经损伤、膝关节滑膜炎、切口感染、关节挛缩、骨折不愈合、韧带再次撕裂、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缝线固定组手术时间为42.00~55.00 min,平均(51.00±4.60) min;双排锚钉固定组手术时间为58.00~70.00 min,平均(64.20±5.60)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08)。末次随访时,缝线固定组和双排锚钉固定组的屈膝30 °位Kneelax检测健、患侧胫骨前移差值分别为(0.80±0.28) mm和(0.90±0.36) mm,Lysholm评分分别为(93.50±3.20)分和(95.40±3.25)分,IKDC 2000评分分别为(88.48±2.90)分和(89.30±3.20)分;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与缝线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膝关节稳定性和改善关节活动功能远期临床结果相近,但关节镜下缝线固定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操作难度,节省费用。
2023 Vol. 29 (7): 643- [摘要] ( 121 ) HTML (1 KB)  PDF (2740 KB)  ( 201 )
       临床论著
647 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李冰,王新民,吕剑,闫文凯,刘飞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1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资料,均采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手术治疗。术后复查膝关节X线、MRI及CT等影像学检查,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进行主观功能评估,膝关节活动测量仪和KT2000测量仪进行客观评估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结果 31例患者术程顺利,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5个月,平均(12.5±1.2)个月;手术时间55~90 min,平均(61.0±5.0) min。术后半年复查骨折均已骨性愈合,无骨折块分离,无膝关节僵硬、感染、深静脉血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常见并发症。3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仅5例患者Lachman试验Ⅰ度弱阳性。Lysholm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6.2±7.9)分、(53.8±5.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7.2±6.0)分、(83.1±5.3)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的(46.2±7.9) °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27.2±5.9) °,屈膝90 ° KT2000测量膝关节胫骨松弛度由术前的(11.5±2.8) mm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2.3±1.2)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安全有效,可获得稳定的骨折固定效果,术后中短期随访临床主客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指标满意。
2023 Vol. 29 (7): 647-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6265 KB)  ( 565 )
       临床经验
653 双后内侧入路关节镜手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
李琦,芦升升,姜劲松
目的 探讨双后内入路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运城市中心医院行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联合关节腔清理术治疗的40例膝关节腘窝囊肿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27例;左22膝,右18膝;年龄48~71岁,平均(57.95±9.58)岁。记录手术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评分和术后12个月囊肿复发率。结果 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02±2.55)个月。关节镜手术的平均切口长度为(2.76±0.51) cm,手术时间为(42.60±4.28) min,住院时间为(5.32±2.18) d,住院总费用为(7 326.57±854.23)元。VAS由术前(6.30±0.80)分降为术后的(2.95±1.37)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48.30±4.50)分提高为术后12个月的(83.58±4.39)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囊肿复发2例,复发率5%。结论 双后内侧入路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膝关节功能好、复发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2023 Vol. 29 (7): 653-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2084 KB)  ( 176 )
656 21例骨骺骨髓炎临床分析
贾海亭,王玉亭,孙琳,刘涛,于嘉智,王春华
目的 总结骨骺骨髓炎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7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影像学检查、手术、术后脓液培养和病理确诊的21例骨骺骨髓炎患儿资料,其中男孩14例,女孩7例,发病年龄0.7~12岁;发病部位:股骨远端10例,股骨近端1例,胫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2例,肱骨近端1例。21例患儿均采用抗生素联合手术清创引流治疗。结果 21例骨骺骨髓炎患儿起病时均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肢体活动受限,并伴有发热。入院后均使用1代头孢抗感染治疗,后期根据脓液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最终21例患儿均好转出院,随访截至2022年7月,仅1例患儿股骨头扁平不规整。结论 骨骺骨髓炎临床上较为罕见,好发于股骨远端,治疗采用抗生素联合手术清创引流效果良好。
2023 Vol. 29 (7): 656-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1930 KB)  ( 128 )
       短篇
660 掌背筋膜皮瓣修复2~5指近节圆形大面积皮肤缺损
庞海涛,刘伟,于铁强,李瑞国,王帅,柯嵩,李琪佳,王志强
目的 探讨应用掌背筋膜皮瓣修复2~5指近节圆形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8月至2022年1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25例(25指)近节皮肤圆形大面积缺损(面积约3 cm×4 cm~4 cm×6 cm),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18~65岁,平均(40.0±2.5)岁;致伤原因:压砸伤20例,绞伤5例。25例全部合并近节指骨粉碎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其中急诊新鲜的近节圆形皮肤缺损5例,一期清创骨折复位内固定、神经血管肌腱修复手术后,皮肤坏死的20例。首先创面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内固定,神经血管肌腱修复后,然后于相应的手掌背侧切取筋膜皮瓣逆向翻转修复手指近节创面。结果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0±1.5)个月。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功能及外形均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0指,良3指,差12指,优良率为50%。结论 掌背筋膜皮瓣修复2~5指近节圆形大面积皮肤缺损,简单、实用,供区损伤小,成活率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2023 Vol. 29 (7): 660-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3692 KB)  ( 249 )
       个案
663 关节镜下治疗股骨远端骨软骨瘤伴半月板损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王绍强,杨久山
骨软骨瘤是一种以软骨内骨过度生长为特征的良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30%~50%),占所有骨肿瘤的10%~15%。骨软骨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多发遗传性外生骨疣,发病率只有单发的5%~10%),多发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等,最常见于生命的第1或第2个10年,通常随骨骼成熟后停止生长,少数在骨骼成熟后仍保持生长。2022年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运动损伤骨科收治1例股骨远端骨软骨瘤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左膝半月板损伤缝合修补术+股骨远端肿瘤切除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2023 Vol. 29 (7): 663-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2849 KB)  ( 192 )
665 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术中灌洗液吸收致酸中毒1例报道
李烁,张树凡,王雷,王尔健
对于大多数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脊柱微创手术已取得了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的疗效。目前,使用内镜技术进行脊柱微创手术已非常普遍,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等脊柱内镜手术较开放手术具有许多优点,包括更小的手术创伤及更快速的康复等。UBE较PTED具有更好的镜下视野、更大的操作空间及处理范围等优势,且UBE学习曲线陡峭程度更低,使用关节镜器械即可开展。2022年6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UBE术中因灌洗液吸收导致酸中毒,该并发症罕见,现报告如下。
2023 Vol. 29 (7): 665-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485 KB)  ( 151 )
       护理园地
668 基于互联网+床头码移动宣教系统在骨折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程宏,刘利霞,白帆
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床头码移动宣教系统在骨折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的302例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151例)和对照组(151例)。试验组男81例,女70例;年龄18~83岁,平均(42.09±20.95)岁;采用口授教育外,应用床头码移动宣教系统进行健康教育管理。对照组男76例,女75例;年龄18~83岁,平均(45.71±20.33)岁;采用口授+纸媒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自我管理知识得分以及院外自我管理行为测评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院内自我管理知识测评得分较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试验组患者得分(79.97±4.4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0±3.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饮食管理、运动锻炼、情绪管理、依从性及病情观察自我管理行为测评均分分别为(4.27±0.42)分、(4.14±0.4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10±0.48)分及(3.90±0.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7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结论 应用互联网+床头码移动宣教系统进行健康教育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中,是一种创新的健康教育管理新模式,值得推广。
2023 Vol. 29 (7): 668-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553 KB)  ( 184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