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2年 28卷 8期
刊出日期:2022-08-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临床论著
673  
大骨节病对下颈椎椎间隙高度及形态的影响
吴学元,易智,马宏伟,凌鸣,靳占奎,孙正明

目的 通过测量中老年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患者下颈椎椎间隙高度,观察椎间隙的影像学形态,明确大骨节病对下颈椎椎间隙高度及形态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甘肃宁县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的KBD患者(KBD组)92例,其中男38例,女54例;年龄47~70岁,平均(58.89±7.67)岁,以及非KBD人群(对照组)98例,其中男42例,女56例;年龄49~69岁,平均(58.35±7.38)岁。两组人群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观察下颈椎间隙影像学表现;测量两组C2~7椎间隙前缘、中间及后缘高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KBD组男、女C4~7椎间隙中间高度均低于C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BD组男、女C2~4椎间隙中间高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4~7椎间隙中间高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BD组男、女患者C2~4椎间隙中间高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性别C4~7椎间隙中间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椎间隙的高度及形态X线表现,可分为间隙正常型27例(29.35%)、增宽型11例(11.96%)、狭窄型42例(45.65%)及椭圆型12例(13.04%)。其特征性改变为部分椎体终板上下面凹陷、凹凸不平、硬化。结论 KBD并不影响颈椎间盘发育,但KBD患者更倾向于发生椎间盘退变,高度丢失。本研究初步证实KBD与颈椎椎间盘退变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2022 Vol. 28 (8): 673-678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3624 KB)  ( 232 )
679 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固定术与切断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马栋,苑博,李玉民
目的 对比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biceps tendon,LHBT)转位固定术与切断术两种术式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因巨大肩袖撕裂于民航总医院行关节镜下LHBT转位固定术与LHBT切断术联合肩袖修补术的4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9例;年龄40~80岁,平均(63.1±8.4)岁;LHBT转位固定组21例,LHBT切断组23例。所有患者术前MRI检查显示前上或后上型巨大肩袖撕裂,并经术中证实为可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定期随访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肩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情况。术后3个月、1年复查肩关节MRI观察肩袖肌腱愈合情况及测量最短肩峰-肱骨头间隙(acromio-humeral interval,AHI)。结果 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1~13个月,平均随访(12.1±0.4)个月。术后1年LHBT转位固定组VAS评分由术前(7.6±1.4)分下降至(1.1±1.8)分,UCLA评分由术前(14.8±6.7)分上升至(32.1±4.9)分,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52.4±21.4)分上升至(92.8±13.0)分,AHI由术前(6.0±1.6)mm上升至(8.5±1.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HBT切断组VAS评分由术前(7.7±1.4)分下降至(1.0±1.3)分,UCLA评分由术前(13.6±5.2)分上升至(32.9±2.7)分,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51.2±23.0)分上升至(95.2±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HI由术前(5.8±1.6)mm上升至(6.3±1.3)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HBT切断组AHI明显小于LHBT转位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HBT转位固定组术后无患者发生肩袖再撕裂,LHBT切断组有2例患者术后肩袖再撕裂,两组再撕裂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HBT转位固定术和切断术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LHBT转位固定术在没有明显增加手术难度的前提下能够增强肩袖的力学强度并获得更佳的肩峰下间隙。
2022 Vol. 28 (8): 679-685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6074 KB)  ( 283 )
686 关节囊缝合对股骨髋臼撞击征关节镜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
杨伟铭,曹学伟,田铁桥,赵彩琼,林定坤
目的 探讨关节囊缝合对股骨髋臼撞击症(femoral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关节镜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合并髋臼盂唇损伤的股骨髋臼撞击征患者并行髋关节镜治疗的患者共62例,按是否缝合关节囊分为缝合组及未缝合组;缝合组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36.3±8.9)岁。未缝合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8±6.2)岁。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髋关节镜检查盂唇修复及股骨成型术;缝合组采用鞋带法缝合关节囊,未缝合组不对关节囊进行缝合。选择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日常活动髋关节功能评分(hip outcome scor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HOS-ADL)、体育运动专用髋关节评分(hip outcome score sports specific subscale,HOS-SSS),评价临床疗效。术后半年时复查髋关节MRI,评价关节囊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缝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非缝合组(P<0.05),但两组在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0.2±5.3)个月。两组患者术前HOS-ADL评分、HOS-SSS评分、mH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HOSADL评分、HOSSSS评分、mHH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术后6个月随访时缝合组的HOS-ADL评分、HOS-SSS评分、mHHS评分均较未缝合组高(P<0.05)。结论 采用鞋带法连续缝合关节囊有助于提高FAI髋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2022 Vol. 28 (8): 686-690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4830 KB)  ( 234 )
691 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刘国立,李亮,易凡,谢坤南,尹向辉,张艳蕊,戴士峰
目的 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的18例患者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42~57岁,平均(51.20±4.80)岁,均同期行关节镜探查清理前交叉韧带重建和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1、6、12、24个月行门诊随访,复查双下肢全长及患膝正侧位X线片,了解截骨线愈合情况,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点,胫骨后倾角;末次随访时行Lachman试验、KT-1000试验客观评价膝关节前后稳定性,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30±5.70)个月,期间无关节僵直、感染、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2例术后患肢胫后静脉血栓形成,给予积极抗血栓治疗。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测量下肢机械轴由术前内翻(7.05±2.34)°调整到术后外翻(1.22±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9.16±1.41)°,术后(10.24±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在连续X线片上显示出进行性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明显加重表现,末次随访患肢查体Lachman试验阳性3例。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可有效改善关节稳定性及骨关节炎症状,临床效果满意,但较高的关节炎进展率及韧带松弛率不容被忽视。
2022 Vol. 28 (8): 691-695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3842 KB)  ( 277 )
696 距腓前韧带损伤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郑果,杨钱冬,王震宇,王云蛟,唐康来,陶旭
目的 研究距腓前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诊断为距腓前韧带损伤36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31例,女129例;年龄8~86岁,平均(30.6±13.3)岁;左踝149例,右踝211例。距腓前韧带止点撕脱骨折177例,其中腓骨侧168例,距骨侧9例;实质部损伤183例。受伤至就诊时间0~365个月,平均(20.7±44.5)个月。将病例按损伤类型分组,对受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性别、侧别、年龄、合并损伤等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比较不同类型距腓前韧带损伤的个体化因素及合并损伤情况。结果 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男性(231例)占64.2%,18~40岁是发病高峰(66.4%),患者多于伤后1个月内就诊(32.8%);受伤原因以扭伤为主(51.1%),其次为运动伤(32.8%);合并及并发损伤中所占比率分别为:距骨软骨及骨损伤(23.1%)、慢性踝关节不稳(20.3%)、踝关节撞击(16.4%)、跟腓韧带(11.4%)、创伤性关节炎(9.2%);距腓前韧带实质部损伤(50.8%)与止点撕脱骨折(49.2%)发生率相近,但发生合并及并发损伤的概率较后者高(P<0.05),患者年龄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距腓前韧带损伤止点撕脱骨折与实质部损伤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实质部损伤合并及并发损伤率较高(58.6%),以距骨软骨损伤(23.1%)及慢性踝关节不稳(20.3%)损伤最为常见;止点撕脱骨折以腓骨侧为主(94.9%),合并及并发损伤较少(41.4%)。
2022 Vol. 28 (8): 696-701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2231 KB)  ( 476 )
       临床研究
702 多学科团队合作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技术治疗老年患者髋部骨折
于红伟,张晋华,林涛,庞哲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合作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技术治疗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ERAS组(50例)。对照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70~87岁,平均(73.0±10.7)岁;左侧27例,右侧23例;骨折分型:EvansⅠ型稳定型30例,Evans Ⅰ型不稳定型15例,Evans Ⅱ型5例。ERAS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70~89岁,平均(75.0±11.2)岁;左侧21例,右侧29例;骨折分型:EvansⅠ型稳定型33例,EvansⅠ型不稳定型13例,EvansⅡ型4例。分别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ERAS治疗流程和传统常规治疗流程,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者住院满意度评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ERAS组术前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和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ERAS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前和术后第5天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应用多学科团队合作辅助ERAS技术治疗老年患者的髋部骨折,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医疗质量和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减少治疗费用。
2022 Vol. 28 (8): 702-705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914 KB)  ( 264 )
706 应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评价儿童特发性足内偏的步态参数特征
张亚茹,李阳,李一瀛,俞艳,鲁潇滢,姜淑云
目的 通过对比健康对照组与足内偏组儿童的三维步态数据特征,总结足内偏儿童的步态特征及足内偏的影响因素,为足内偏儿童的早期评估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步态与运动分析中心门诊的48例足内偏儿童,其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5~10岁,平均(7.75±1.55)岁。同时于正常儿童数据库中收集48例健康步态儿童的三维步态数据资料,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范围5~10岁,平均(7.81±2.13)岁。分析并总结足内偏儿童的步态参数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1)足内偏组儿童的时空参数表现为步宽增加(P<0.01);(2)足内偏组儿童的运动学参数表现为髋关节最大内旋角度增加(P<0.05),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内旋角度及踝关节最大内旋角度明显增加(P<0.01),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减少(P<0.05);(3)足内偏组儿童的动力学参数表现为髋关节最大屈曲力矩增加(P<0.05)、最大外展力矩及最大功率减少(P<0.05),膝关节支撑相初期内收力矩峰值及最大功率明显增加(P<0.01),踝关节最大跖屈力矩明显减少(P<0.01);(4)髋、膝、踝关节最大内旋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及髋关节最大外展力矩与足内偏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结论 足内偏组儿童的时空、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比明显不同,足内偏的影响因素包括髋、膝、踝关节最大内旋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及髋关节最大外展力矩。
2022 Vol. 28 (8): 706-711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2117 KB)  ( 301 )
       实验研究
712 miR-429在低氧环境中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黄江,焦旭峰,安帅,王居勇,曹光磊,沈惠良
目的 探讨在低氧环境中,miR-429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在体内、外用氯化钴(CoCl-2)模拟低氧环境,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的表达验证低氧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观察骨折部位及细胞组织中miR-429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MC3T3-E1细胞在低氧状态下的增殖与凋亡情况;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在MC3T3-E1细胞中过表达miR-429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转染空载质粒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WB等方法观察细胞中ALP活性、矿物质含量以及多种成骨标志物蛋白表达情况,对比两组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在骨折模型局部注射过表达miR-429的慢病毒载体,通过Micro-CT及qRT-PCR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在低氧环境MC3T3-E1细胞中HIF-1α高表达的同时上调了miR-429的表达,对MC3T3-E1细胞转染miR-429过表达病毒后,细胞中ALP的活性、细胞基质矿化水平以及成骨标志物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体内注射过表达miR-429的慢病毒试剂后,骨折Micro-CT愈合情况、骨组织中miR-42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miR-429在低氧环境中呈高表达,在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中起到促进作用。
2022 Vol. 28 (8): 712-716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2449 KB)  ( 225 )
       综述
717 OLIF技术在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高红亮,李松凯,李鹏,窦强,邹庆芳,李东琦,李旭升
腰椎间隙感染主要是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到达病变节段,首先破坏椎间盘,进而牵连相邻的上下软骨终板、椎体,最终影响椎管内的脊髓、神经及椎旁肌肉组织等结构。由于成年后椎间盘没有良好的血供,抗生素难以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所以导致保守治疗周期长、抗生素依赖、反复发作、消耗大量财力和物力。长期应用抗生素可诱发真菌等复合感染以及许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对出现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脊柱畸形、脊柱不稳、巨大脓肿形成以及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者,应该尽快行手术治疗.
2022 Vol. 28 (8): 717-722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1148 KB)  ( 260 )
722 FGF-18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杨振兴,刘大鹏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累及关节的疾病,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骨关节炎的患者以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僵硬等症状最为常见,严重时会导致残疾,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关节软骨缺乏自我愈合能力,目前尚未出现可以治愈的方法,因此治疗OA的重点在于减轻患者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状态。药物治疗对缓解疼痛有比较优秀的疗效,成为目前比较主流的治疗方法,但另一方面应用药物治疗经常伴随着各种不良事件。而新兴的再生疗法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有效地促进了关节的修复。
2022 Vol. 28 (8): 722-726 [摘要] ( 316 ) HTML (1 KB)  PDF (1517 KB)  ( 233 )
727 Hippo信号通路中YAP/TAZ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马小雨,戴泽宇,钟南哲,肖建如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目前骨肉瘤的标准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联合化疗(包括阿霉素、甲氨蝶呤、顺铂和异环磷酰胺),术后5年的生存率约为70%。但是,40%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而转移后5年的生存率不到20%。目前,骨肉瘤仍存在复发、转移、耐药等诸多问题,治疗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
Hippo信号通路是一条由一系列蛋白激酶、转录因子、转录共激活因子及其他调控分子构成的生长抑制通路,通过级联蛋白磷酸化调控细胞信号,调节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分化,在肿瘤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 Vol. 28 (8): 727-730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628 KB)  ( 204 )
       临床经验
731 全可视化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宋正鑫,卫力晋,刘岩,吴立君,毛英夫,杨传忠
目的 分析全可视化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3例接受全可视化内镜下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孔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28例;年龄39~79岁,平均(59.90±8.93)岁;手术节段:L3~4 2例,L4~5 19例,L5S1 2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次数、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痛和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25min,平均(71.90±15.43)min;术中透视次数3~9次,平均(5.40±1.46)次;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5.9±3.3)个月;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定标准,优17例,良1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达83.7%,改善率达95.3%。结论 全可视化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操作安全、高效,术中射线暴露少,局部麻醉,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2022 Vol. 28 (8): 731-735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4267 KB)  ( 364 )
735 无结缝线桥术与传统打结缝线桥术在大型肩袖撕裂修复术后的疗效比较
廖志浩,魏合伟,陈希,万雷,叶国强,刘治军,郑维蓬,陈胜
目的 观察对比无结缝线桥术和传统打结缝线桥术在大型肩袖撕裂修复术后的近期疗效,为治疗肩袖撕裂提供更优的治疗技术手段。方法 将70例大型肩袖撕裂的患者随机分为无结组和打结组。其中无结组35例,男13例,女22例,平均年龄(52.71±4.09)岁,病史(5.09±2.90)个月;打结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74±5.70)岁,病史(6.79±1.51)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并且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量肩关节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 scale,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的肩关节MRI,最后汇总、分析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的差别。结果 两组术后1、3、6、12个月的肩关节VAS评分、活动度、Constan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12月的肩关节VAS评分、活动度、Constant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无结组的平均手术时间(75.79±5.12)min,小于打结组(82.65±5.2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出现;两组术后各有1例再撕裂,再撕裂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无结缝线桥术和传统打结缝线桥术治疗大型肩袖撕裂均能获得良好疗效,但前者操作简便,可避免线结撞击,具有创伤轻微、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2022 Vol. 28 (8): 735-739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3845 KB)  ( 283 )
740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联合右美托咪啶对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薛小云,邢秀花,邓经飞,于姗姗,余燕梅,周全红,杨永刚,徐超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到2021年7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海口市骨科和糖尿病医院接受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8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A组),静脉泵注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组(dexamethasone,DD组),静脉泵注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组(dexmedetomidine,DM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5 μg/k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右美托咪啶组(dexamethasone+dexmedetomidine,DD+DM组),静脉泵注地塞米松5 mg+右美托咪啶0.5 μg/kg。首要评价指标:神经阻滞镇痛持续时间(开始麻醉时间到患者第一次需要镇痛的时间或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分)。次要评价指标:术中阿片药用量;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率和低血压发生率;术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肌力减退,麻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与A组比较,DD组和DD+DM组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DM组镇痛时间无明显延长(P>0.05)。与DD组比较,DD+DM组的镇痛时间没有明显延长(P>0.05)。各组均未见心动过缓、低血压、神经损伤的发生。结论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可延长神经阻滞镇痛时间,但联合右美托咪啶应用未显示明显的协同作用和抵消作用。
2022 Vol. 28 (8): 740-743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939 KB)  ( 185 )
743 老年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现状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淏瑞,陈天健,黄小俊
目的 明确老年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48例老年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手术患者,其中男45例,女103例;年龄65~83岁,平均(66.91±3.48)岁。对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合并慢性病、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侧别、手术介入时机、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康复方式、情绪障碍等一般资料和手术12个月后的死亡率与预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48例老年患者行手术治疗12个月后共有28例死亡,总死亡率18.9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BMI、骨密度、合并慢性病、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康复方式、情绪障碍与疗效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2个月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年龄、骨密度、合并慢性病、术后康复和情绪障碍。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患者手术12个月后死亡率为18.91%,预后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骨密度、合并慢性病、术后康复和情绪障碍。
2022 Vol. 28 (8): 743-745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579 KB)  ( 194 )
746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分析
郑中忍,马辉,杨飞,王国栋,赵晓伟
目的 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翻修手术患者的翻修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与先前报道的结果进行对比。方法 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自2014年1月至2021年11月完成的89例全膝关节翻修术患者资料,均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翻修手术,其中男28例,女61例;年龄27~84岁,平均(66.60±8.53)岁。左侧51例,右侧38例。将患者分为早期翻修组(假体使用年限低于2年)和晚期翻修组(假体使用年限不低于2年),对翻修手术的原因进行统计。结果 49例(55.1%)全膝关节翻修原因为假体周围感染,18例(20.2%)为假体松动,10例(11.2%)为关节不稳,5例(5.6%)为疼痛,4例(4.5%)为假体周围骨折,2例(2.2%)脱位,1例(1.1%)聚乙烯磨损。89例假体使用时间为(2.69±3.15)年,早期组51例,假体使用时间为(0.66±0.45)年;晚期组38例,假体使用时间为(5.42±3.15)年。早期组中31例假体周围感染,9例关节不稳,4例疼痛,3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脱位,聚乙烯磨损和无菌性松动各1例。晚期组中18例假体周围感染,17例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关节不稳、疼痛各1例。结论 假体周围感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翻修原因,随后依次为假体松动、关节不稳、疼痛、假体周围骨折等,应注意围手术期假体周围感染的防治。
2022 Vol. 28 (8): 746-749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1203 KB)  ( 182 )
750 关节镜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翻性膝骨关节炎
夏坤阳,阮文礼,刘大凯,王守赟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关节科收治的36例(40膝)内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13膝),女24例(27膝);年龄44~65岁,平均(58.63±4.89)岁。行膝关节镜检查、内侧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股胫角(femoro tibial angle,FTA)、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内侧间隙距离。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8.69±3.72)个月。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1例出现皮下血肿。术后截骨处愈合良好,下肢力线位置满意,内侧间隙距离增宽,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VAS、FTA、KSS、膝关节内侧间隙距离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组织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近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2022 Vol. 28 (8): 750-754 [摘要] ( 169 ) HTML (1 KB)  PDF (4193 KB)  ( 424 )
754 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
石超,田锋,李毅
目的 探究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行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的20例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左足14例,右足6例;年龄18~50岁,平均(28.3±10.8)岁;病程6~12个月,平均(8.3±3.2)个月。在踝关节镜下行清理术,显露距骨损伤部位,给予微骨折处理。采用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40 min。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1±1.1)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及VAS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MRI示距骨软骨损伤范围及程度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 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软骨损伤,改善关节功能及疼痛,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少。
2022 Vol. 28 (8): 754-757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2750 KB)  ( 293 )
757 胫骨骨膜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短期疗效分析
陈健,刘康,张锡平,王镖,杨新佑,邱尔钺
目的 探讨应用胫骨骨膜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收治的19例Wagner分级为2~4级的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50~80岁,平均(58.84±5.80)岁;糖尿病病程(9.63±2.31)年,糖尿病足溃疡病程(9.47±3.29)周。采取胫骨骨膜牵张术进行保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比较手术前后趾端血氧饱和度、足温、踝肱指数、Wagner分级,采用双下肢CT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患肢血运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静息疼痛改善情况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19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手术时间(41.32±1.9)min,术中失血量(50.21±6.69)mL。术后3个月患者的趾端血氧饱和度、足温、踝肱指数、Wagner分级、VAS及SF-36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CTA均可见下肢远端小血管和牵张区域侧枝循环的形成,部分血管向远端延伸。结论 胫骨骨膜牵张术能有效改善下肢血运,促进创面愈合,避免截肢,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2 Vol. 28 (8): 757-761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4477 KB)  ( 329 )
       个案
762 关节镜下治疗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1例报告
张翼飞,陈双涛
米粒体样肩关节滑囊炎在临床上非常少见,是一种良性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但患者会有较明显的疼痛及关节反复肿胀等临床症状。MRI检查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临床医生应积极安排MRI检查,同时检查有无伴随的其他滑膜炎。一旦患者症状明显且通过检查确诊,可行手术治疗,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2 Vol. 28 (8): 762-764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2510 KB)  ( 259 )
765 补片加腓骨长短肌肌腱重建外踝韧带治疗腓骨远端骨肉瘤1例报道
戴志兵,孙亚超,麦尔旦江·麦合木提,江仁兵
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随着化疗、影像、外科技术的发展,5年生存率达60%~70%,90%以上患者可行保肢手术,多发生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发生于腓骨远端的骨肉瘤较少见。2019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收治1例腓骨远端骨肉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2 Vol. 28 (8): 765-767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3938 KB)  ( 236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