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1年 27卷 5期
刊出日期:2021-05-25

综述
个案
专家论坛
Ilizarov技术·创伤后遗症
Ilizarov技术·肢体畸形矫正
Ilizarov技术·微循环重建
继续教育
专家述评
 
       专家述评
385 坚持对现代外固定技术的探索与发展——纪念Ilizarov教授诞辰100周年
张永红
今年是Ilizarov教授诞辰100周年。目前由其发现并用其名字命名的“Ilizarov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应用,造福无数患者。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我们精心组织了Ilizarov技术方面的稿件25篇,内容涵盖了该领域国内最新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希望以此来纪念Ilizarov教授以及他对人类健康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在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国内专家表达敬意。
在Ilizarov教授诞辰100周年之际,回顾Ilizarov技术的起源、传播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分析国内该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对Ilizarov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作一述评。
1 Ilizarov技术的起源
1968年,苏联著名跳高运动员Brumel因身患胫骨慢性骨髓炎,虽然在苏联多家著名医院得到了最好的专家团队的治疗,但依然久治不愈。当时地处西西伯利亚小城库尔干的Ilizarov教授将他治愈后,不仅使其重返赛场,而且还再次获得了冠军。随后苏联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个消息,库尔干和Ilizarov教授以及组织牵拉技术走进大众和医学界的视野。
1980年,意大利著名探险家、记者Carlo Mauri由于感染性骨缺损在欧洲7次手术全部失败,却在库尔干奇迹般的被Ilizarov教授治愈,这个消息迅速传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骨科学术年会破例邀请了非骨科专业的Mauri讲述其在库尔干的治疗经历,此次演讲震惊了意大利医学界。随后Catagni、Paley等一批批欧洲、美洲的骨科学者越过美苏冷战的政治藩篱,赴库尔干学习。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传播,世界各地的专家了解到,早在1951年Ilizarov教授就发明了环形外固定架。他在环境艰苦,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利用环形外固定架实现了稳定、微创、低感染率的骨折治疗。在临床实践中Ilizarov教授发现活体组织在持续缓慢地牵拉过程中会激活并维持组织结构的再生与生长,这就是著名的苏联第315号科学发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lizarov技术,即持续缓慢地牵拉断裂的活体骨组织,不仅可激活骨组织的再生,还可以激活微小血管、神经、肌肉、肌腱、皮肤等组织的再生。Ilizarov教授的伟大发现与临床创造性的应用治疗了无数复杂的、各种原因引起的畸形、骨髓炎、骨缺损等疾患,使这些残疾的肢体恢复了正常功能。
因该项技术的发现,这个西西伯利亚的小城也成为了矫形外科医生的圣地,点燃了每一名朝拜者心中的圣火,这项技术也因此走向了世界各地。
2 Ilizarov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1991年9月,Ilizarov教授在北京进行的一次学术讲座给这项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带来契机。虽然极少数中国专家学者,如潘少川、李起鸿、秦泗河、夏和桃等已经对这项技术有所了解,但对国内的骨科学术界来说这依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Ilizarov教授的到访,无疑推动了这项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在秦泗河、夏和桃等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从理论研究、器械研制、手术技术提高和适应证拓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取得长足的进展,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
夏和桃、秦泗河等研制的胫骨与跟腱同步牵伸延长器、双孔邮票截骨器等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目前均已成为国内矫形治疗的常规手段。在2010年西班牙举办的国际外固定与骨重建大会上,夏氏“组合式外固定器”被评为“推进世界外固定器进展的成果”之一。
秦泗河在临床思维中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提出肢体自然重建理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下肢矫形外科原则,即“一路”:在走路中治疗,在治疗中走路;“两线”:恢复下肢的持重力线机械轴和关节线;“三平衡”:治疗过程中重建下肢的静力和动力平衡、骨折固定刚度与骨愈合之间的平衡、患者肢体矫形与身心之间的平衡。这些理论创新为Ilizarov技术的本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夏和桃经过20余年对骨外固定技术的研究,提出“骨折固定的适应性刚度”概念。适应性刚度就是充分利用骨对应力的适应性,调整骨的生长与吸收,促进骨折愈合,完成对肢体功能的重建。骨折早期需要坚强固定,中期需要有轴向和综合应力刺激的弹性固定,后期需平衡固定。“骨折固定的适应性刚度”这一概念符合骨折固定后愈合、重建的生物学过程,为骨外固定技术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目前,只有骨外固定技术能实现对骨折适应性刚度的固定。
慢性骨髓炎、骨缺损作为骨科最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传统治疗往往以截肢作为患者的最终选择。而目前骨搬移因其操作简易、低花费、高保肢率等特点,已成为治疗慢性骨髓炎治疗的金标准,并可以在我国各级医院开展。2019年余斌教授组织编写了《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认为骨搬移技术已经成为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首选治疗方案。
成人马蹄足畸形是目前最常见的肢体畸形之一,特别是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传统的手术治疗很难奏效或伴有较高的并发症。而Ilizarov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骨科疑难疾病,2019年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专业委员会颁布了2019版《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僵硬型马蹄内翻足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目前该临床诊疗技术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医院开展。
肢体延长技术目前主要在有资质的医院开展。特别是北京广济医院的夏和桃教授,成功完成增高手术千例以上,并运用该技术治疗了大量的侏儒症患者。
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库尔干的医生曾经使用关节牵伸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但已有十几年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了。董佩龙使用踝关节镜清理加关节牵伸术,治疗了许多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骨科创伤特别容易造成严重的创伤后遗症。以往骨科医师清创时担心去掉大量失去血运或存在污染的骨块会造成大段的骨缺损或肢体短缩,而目前骨搬移和骨延长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医生在一期清创手术时能够彻底清除完全失去血运的皮质骨,大大减少了术后感染的概率。短缩再延长可以尽早消除创伤造成的软组织缺损,避免了转移皮瓣、植皮对供区的破坏,避免了植皮后皮肤反复破损、皮肤坏死等缺点。而且短缩再延长有助于肌腱的保护与术后功能的恢复。另外,环形外固定架安置术后,即使存在骨缺损,由于其力学稳定性,患者仍可负重,避免了严重创伤长期卧床导致的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创伤后遗症是临床上最常见、最棘手的一类问题,如慢性骨髓炎、骨缺损、严重多平面畸形、关节挛缩僵硬、贴骨瘢痕、周围神经损伤等,而且这些并发症往往同时出现。既往治疗手段束手无策,而Ilizarov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因此,该技术也被大多数骨科医生称为骨科的“救生船”。
皮肤缺损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宋文超等研制了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进行皮肤牵张,修复皮肤缺损,由于牵张力可控,从而减少了牵拉针切割这一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实现了自体皮肤的修复。
横向骨搬移是近年来国内推广最快的Ilizarov技术。2019年笔者应俄罗斯国家Ilizarov中心CEO Gubin教授的邀请,在该中心学习交流1个月余。在这里了解到Ilizarov教授在世时该中心有血管重建科,他们使用牵拉再生技术重建肢体血运,但是10余年前该科室解散。
2001年曲龙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胫骨横向搬移血管再生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拉开了我国骨搬移治疗缺血性疾病的大幕。近6年来,在秦泗河教授、张永红教授、花奇凯教授、张定伟教授等中国骨科医师协会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项技术救治了大量包括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内的严重的肢体缺血患者。
国内研究发现,横向骨搬移术后55 h即可观察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细胞因子明显升高。术后1周即可观察到肢体的缺血性疼痛减轻甚至消失,感染逐渐得到控制,创面迅速愈合。笔者团队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发现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后患足有明显的直径<1 mm的微小血管再生,这些微小血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且对侧足部也可观察到微小血管再生的现象,该发现笔者正在进一步观察和总结,有望近期见刊。
Ilizarov技术也可以有效救治许多以往濒临截肢的、棘手的复杂畸形。据报道,在秦泗河教授团队治疗的35 075例患者中,脑性瘫痪4 670例,脊柱裂后遗症910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元病224例,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134例,先天性腓骨缺如10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83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84例……,这些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 发展方向的思考
回顾Ilizarov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矫形团队在临床工作中做了大量贡献,成绩斐然,但同时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如横向骨搬移分子层面的相关研究远远不够;在骨搬移过程中,力学刺激是如何转化为生物信号?通过何种信号通路建立侧支循环?血管与神经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知名血管病变搬移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还有其他激活血管神经再生的方法?另外这项技术手术适应证没有统一,手术方法也有待规范。库尔干的医生所运用的血运重建术与我们的方法明显不同,那么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有无其它更为简单有效的替代方法?曾纳新教授做了尝试,他使用骨膜牵张术刺激微小血管重建,西安红会医院使用腓骨牵拉术进行血运重建,结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这期的稿件总结了国内技术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动态,内容尽可能涵盖国内该技术应用的每个地域,以此来反映国内在此领域发展的全貌。我们还筛选了此领域的热点问题,如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矫形、短指畸形指骨延长、Ilizarov技术辅助治疗并指畸形、Ilizarov技术治疗尺骨内生软骨瘤病切除术后尺骨缺损、Ilizarov外固定装置(Ilizarov external fixator,IEF)治疗陈旧性肘关节侧方脱位、皮肤牵张修复特殊区域创面、Ilizarov技术术后预防针道感染等。这些稿件反映了该技术在国内的创伤后遗症,肢体畸形矫正和微循环重建等方面已获得广泛的成功应用。
技术的临床应用非常重要,但技术的质量控制、规范化的培训和推广对于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可忽视。
规范矫形治疗的质量控制体系,将有助于提高临床的诊疗质量,有效保障临床工作流程顺畅,规避医疗风险。本期专刊中秦泗河教授团队总结了8 113例采用相同质量控制体系进行骨外固定技术四肢矫形的经验。其患者均使用统一的《骨外固定临床应用流程表》,《下肢矫形手术结合骨外固定术前检查表》,《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术前规划表》,《下肢应用骨外固定技术病人出院康复指导卡》,实现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流程的信息采集、综合数据分析、外固定手术方案制定、个体化康复指导、术后随访的闭环质量控制,建立了适应于各类骨外固定技术操作的治疗流程规范,形成了有效的临床系统化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骨科医生的认识水平和临床经验与该技术的并发症密切相关。减少并发症、提高Ilizarov技术的治疗水平是每一名矫形外科医师都迫切想要做到的。但是Ilizarov技术学习曲线较长,如何提高培训的效能,臧建成教授的《Ilizarov技术培训的实践与思考》能够提供借鉴。
俄罗斯国家Ilizarov博物馆是了解Ilizarov生平、Ilizarov技术起源与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期“骨科见闻”栏目刊登的《Ilizarov博物馆》,向大家展示了该博物馆的全貌和作者的感悟,带领大家对Ilizarov教授和Ilizarov技术有更多了解。
Ilizarov技术的传播虽然历经坎坷,但已成为骨科医师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这项技术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期待有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这项事业,造福更多的患者。
特此纪念Ilizarov教授!
2021 Vol. 27 (5): 385-387 [摘要] ( 212 ) HTML (1 KB)  PDF (457 KB)  ( 153 )
       专家论坛
388 骨外固定技术临床规范应用与医疗质量控制的初步探索(8 113例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秦泗河 1,郭保逢 2,石磊 1,王栋 3,张永红 3*
目的  建立规范的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流程与全过程医疗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整理分析1988年1月至2017年12月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的8 113例四肢手术患者,男4 487例,女3 626例;年龄1.3~82.0岁,平均(23.8±21.4)岁;上肢152例,下肢7 961例,其中髋关节259例,大腿230例,单纯膝关节1985例,单纯小腿357例,单纯足踝4 026例,同时合并膝、小腿畸形者580例,同时合并膝、足踝畸形者676例。外固定器种类包括夏氏组合式外固定器4 725套,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3 388套,Orthofix单臂外固定器64套,Taylor计算机辅助六轴空间外固定器5套,其中组合式外固定器与环式外固定器Ⅰ期联合应用69套。将临床应用流程表、术前检查表、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术前规划表、术后康复指导卡应用于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实践中。实现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流程的信息采集、综合数据分析、外固定手术方案制定、个体化康复指导、术后随访的闭环质量控制,建立适应于各类骨外固定技术操作的治疗流程规范。结果  将与骨外固定技术应用相关的质量控制环节纳入临床管理后,形成了有效的临床系统化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障了临床工作流程顺畅,规避了医疗风险。结论  骨外固定技术专业特色较强,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形成的规范骨外固定临床应用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是从事骨外固定技术30年积累的成果,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
2021 Vol. 27 (5): 388-391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1209 KB)  ( 118 )
       Ilizarov技术·创伤后遗症
392 环形外固定架骨搬移治疗胫骨中下段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高嘉锴,郝赋,牛志霞,毕龙,王陶然 *

目的  探讨应用环形外固定架的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采用清创+Ⅰ期节段性截骨、骨搬移术治疗的19例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患者,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37~62岁,平均(46.2±11.8)岁。分析并评估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愈合指数、带架时间、骨搬移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9±6.8)个月。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6±18.6)min;手术次数1~3次,平均(1.2±0.4)次;愈合指数31~52 d/cm,平均(39.4±8.2)d/cm;带架时间12~21个月,平均(15.2±3.0)个月;骨搬移长度4~11 cm,平均(7.2±2.2)cm。所有患者无感染复发,均获得骨性愈合。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72~97分,平均(83.4±7.1)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80~98分,平均(89.2±5.4)分。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患者在骨搬移过程中出现软组织嵌顿,经软组织松解成形后痊愈;1例患者出现力线偏移,经外固定架调整后纠正;1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经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后痊愈。结论  环形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能够有效治疗胫骨中下段感染性骨不连,在术前设计、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置等方面应充分结合手术部位的骨组织和软组织特点,积极处理好并发症。

2021 Vol. 27 (5): 392-427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2294 KB)  ( 117 )
396 骨搬移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治疗慢性骨髓炎
王华,吴宇,梁届东,李宁,郭长津
目的  探讨病变骨段切除后骨搬移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采用骨搬移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治疗1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男12例,女5例;年龄16~63岁,平均(35.2±3.1)岁;股骨骨髓炎3例,胫骨骨髓炎14例。术中均行骨髓炎病变骨段切除,环形外固定架或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载抗生素硫酸钙植入骨缺损处,骨搬移修复骨缺损。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5个月,平均(12.7±1.6)个月。17例患者中,股骨病变骨段切除3例,胫骨病变骨段切除14例;7例安装环形外固定架,10例安装单边外固定架。其中股骨安装单边外固定架;胫骨可选择环形外固定架或单边外固定架,但如病变骨段切除后骨缺损较大,考虑单边外固定架稳定性不够或无法安装时则选择环形外固定架。患者术中均植入载抗生素硫酸钙。一期截骨骨搬移8例,二期截骨骨搬移9例。骨段搬移时间2~5个月,平均(3.5±1.4)个月。搬移骨段会合后矿化时间6~14个月,平均(8.3±1.8)个月。外固定架固定时间9~15个月,平均(12.3±2.7)个月。外固定指数1.2~2.6个月/cm,平均(1.5±0.3)个月/cm。硫酸钙吸收时间1~2个月,平均(1.6±0.2)个月。术后出现钉道感染3例,马蹄足畸形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治疗有效率为100%。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按Paley标准评价,优良率为94.12%。膝关节活动度手术前后无差异,术后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高。结论  骨搬移结合硫酸钙抗生素载体治疗慢性骨髓炎,既能对骨髓炎病灶进行根治性手术,又能提升临床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
2021 Vol. 27 (5): 396-400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2742 KB)  ( 117 )
401 Ilizarov技术治疗Pilon骨折术后感染性骨坏死
高阳 1,王伟 2,王公奇 2,王兴义 2,王华民 3*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Pilon骨折术后感染性骨坏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昌平圣济骨伤医院2004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Pilon骨折术后感染性骨坏死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为36~69岁,平均(51±1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坠落伤4例。开放性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3例。9例患者Gustilo分型为Ⅲ型,3例患者AO分型为C型。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其中耐甲氧西林2例),大肠埃希氏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坏死骨长度为2~8 cm,平均5 cm。6例合并化脓性踝关节炎,1例距骨坏死。治疗采用坏死骨段切除,闭合式对流冲洗术、Ilizarov技术骨搬移。延长方法:骨搬移法(bone transport,BT)4例,急性短缩延长法(acute shortening distraction,ASD)3例,ASD法+BT法5例。结果  12例炎症全部治愈。胫骨和胫骨对接7例,踝关节功能良好;胫骨与距骨对接1例,胫骨和跟骨对接4例,均达到骨愈合。骨延长2~8 cm,延长段骨皮质化。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4年,平均随访时间(8±3)年,炎症未复发。结论  Ilizarov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Pilon骨折术后感染性骨坏死,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2021 Vol. 27 (5): 401-405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2431 KB)  ( 101 )
405 混合与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缺损的轴向偏移比较
郭学德,孟红亚,万德余,崔冠军
目的  比较混合外固定架与环形外固定架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的轴向偏移。方法  回顾观察2013年5月至2019年8月本院骨搬移治疗的48例胫骨骨缺损患者资料,25例采用混合外固定架治疗(混合组),23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治疗(环形组)。混合组男18例,女7例;年龄28~73岁,平均(48.64±10.55)岁;平均病程(19.44±16.41)个月;清创后平均骨缺损长度(7.48±2.39)cm。环形组男18例,女5例;年龄25~66岁,平均(47.22±9.24)岁;平均病程(18.52±10.04)个月;清创后平均骨缺损长度(7.78±2.31)cm。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残端临会合时(两骨残端间距0.5cm左右时)的轴向成角和轴向偏移发生率,以及外固定指数、骨愈合时间、针道松动发生率、骨性结果和功能结果等。结果  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32个月,平均随访(23.21±4.43)个月。术后混合组和环形组均无轴向偏移,轴向成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会合时混合组轴向偏移和轴向成角均低于环形组(P<0.05)。环形组针道松动发生率高于混合组,两组外固定指数、骨愈合时间、骨性结果、功能结果和针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环形外固定架而言,混合外固定架能更好地预防胫骨骨搬移过程中轴向偏移的发生。
2021 Vol. 27 (5): 405-408 [摘要] ( 248 ) HTML (1 KB)  PDF (1950 KB)  ( 113 )
409 应用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特殊区域创面
方均 1,王斌 1*,宫中平 1,霍永鑫 1,郝睿峥 1,卢爱东 2,杨焕友 1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皮肤牵张术在手掌、足跟等特殊区域创面修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我科运用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手掌、足跟等特殊区域创面的8例患者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28~56岁,平均(41.5±9.1)岁;碾压伤5例,重物砸伤2例,交通伤1例;手掌6例,足跟2例;均未合并重要神经、血管等损伤。受伤至皮肤牵张术时间35~56 d,平均(43.5±7.0)d,缺损范围5.5 cm×4.5 cm~8.0 cm×6.0 cm,均为菱形或椭圆形。沿缺损长轴在距缺损皮缘1~1.5 cm置入克氏针,安装皮肤牵张器,术中调整牵张力量,术后第5天开始以1 mm/d的速度牵张皮肤,缩小创面。随访时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Quick上肢功能(Quick 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Quick-DASH)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等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皮肤牵张时间13~20 d,平均(15.8±2.7)d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得到完全覆盖,伤口完全闭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1.7±2.4)个月。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6.23±1.04)分降低至(1.75±0.71)分,Quick-DASH评分由术前(54.22±4.83)分降低至(14.58±3.88)分,AOFAS评分由术前(59.50±0.71)分增加至(85.50±2.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经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的创面皮肤色泽、弹性、感觉及功能与健侧相同部位皮肤近似。所有患者对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特殊区域创面的疗效表示满意。结论  Ilizarov皮肤牵张术是修复手掌、足跟等特殊区域创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2021 Vol. 27 (5): 409-411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1298 KB)  ( 119 )
412 骨搬移治疗感染性胫骨及软组织缺损
厉孟 1,刘锐 2,罗想利 1,赵珂 1,闫亮 1,张旭 1
目的  探讨骨搬移治疗感染性胫骨及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应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23例感染性胫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为22~53岁,平均(35.8±4.8)岁。胫骨缺损长度为5~13 cm,平均(8.6±1.1)cm;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4 cm~13 cm×7cm,平均(31.2±7.1)cm2。18例采用胫骨结节下方截骨向远端搬移,5例采用胫骨远端截骨向近端搬移。软组织缺损除4例患者在搬移前行部分肉芽创面植皮覆盖,其余均直接搬移治疗。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3~46个月,平均(23.9±2.6)个月。23例患者胫骨均完全愈合,骨愈合时间为170~336 d,平均(264.6±20.8)d;骨愈合指数3.1~5.6 d/mm,平均(4.5±0.6)d/mm;外固定时间205~572 d,平均(346.8±15.6)d;外固定指数4.2~6.6 d/mm,平均(5.3±0.5)d/mm。国际Ilizarov方法应用与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评价标准分别评定骨愈合及下肢功能,骨愈合优12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6.9%;下肢功能优11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82.6%。结论  骨搬移技术可同时修复骨及软组织缺损,是治疗感染性胫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2021 Vol. 27 (5): 412-415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1411 KB)  ( 110 )
416 应用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长段骨缺损
张定伟,黄俊琪,唐诗添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长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33例胫骨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17~70岁,平均(41.2±3.3)岁。患者均为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清创后骨缺损长度5~18 cm,平均(7.0±3.0)cm。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2~198 cm2,平均(36.0±22.0)cm2。受伤至骨搬移手术治疗时间5~46 d,平均(12.3±7.5)d。手术均采用环形外固定支架,术后规律骨搬移,创面给予定期湿敷换药处理。结果  3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2个月,平均(16.0±3.6)个月。患者骨缺损全部通过骨搬移修复,骨愈合时间为9~20个月,平均(10.2±4.6)个月。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均自行愈合,愈合时间1~3个月,平均(1.3±0.9)个月。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骨感染、再骨折等并发症。其中16例对合端软组织塌陷影响骨折愈合,行断端清理、植骨术后骨折顺利愈合;5例对合端接触后连续3个月复查无明显骨痂生长,行松质骨植骨,术后骨折顺利愈合;8例钉道出现不同程度感染,经局部换药后好转;3例牵拉后出现马蹄足畸形,2例发生膝关节屈曲畸形,经二次手术矫形均获得满意效果。33例患者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评价标准评价,骨愈合:优31例,良2例,优良率100%;功能:优2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3.9%。结论  Ilizarov骨搬移术是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长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2021 Vol. 27 (5): 416-423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2406 KB)  ( 155 )
       Ilizarov技术·肢体畸形矫正
420 Ilizarov技术在D型短指症指骨延长中的临床应用
苑博,宋文吉,刘学晖,鞠尚廉,赵正南,梁海东 *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在D型短指症指骨延长中的疗效。方法  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我院应用依据Ilizarov技术设计的单边微型外固定架对4例D型短指症患者进行指骨延长,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22~42岁,平均(30.25±0.55)岁;右拇指短指3例,左拇指短指1例。患指长度较健侧指短5.3~10.2 mm,平均短(8.25±0.22)mm。应用lizarov技术结合指骨基底截骨方案,术后7 d开始旋转Ilizarov牵伸器上的螺纹杆,逐步牵拉延长指骨。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部关节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观察患者指骨延长长度、骨延长比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7.8±1.5)个月。所有患者短指畸形均获矫正,延长骨痂完全钙化,指骨延长长度为5.5~10.2 mm,平均(8.25±0.22)mm。按照TAM系统评定方法,结果全部为优,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根据Ilizarov技术原理设计的单边微型外固定架延长指骨,遵循了骨自然重建理念,是治疗D型短指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2021 Vol. 27 (5): 420-423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1648 KB)  ( 116 )
424 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治疗儿童单纯性并指(趾)畸形
乔丽,崔宜栋,林俊豪,朱磊 *
目的  探讨利用微型Ilizarov外固定牵伸装置辅助治疗儿童单纯性并指(趾)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科自2016年1月至2020月1月共收治7例单纯性并指(趾)畸形患儿,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3.0±1.6)岁;左侧2例,右侧5例。均采用微型Ilizarov外固定牵伸装置行并指(趾)间皮肤牵伸,术后3d开始延长,每天延长1~2mm。手术肢体采用支具外固定,待软组织牵伸获得充足皮源后,行并指(趾)皮肤“Z”形分离指蹼成形术。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医生评估患儿的手指外观,瘢痕质量、指蹼瘢痕爬移、手指主动活动范围等,瘢痕情况采用温哥华评分评价。家长根据视觉模拟评分评估疼痛、外观和手指功能。结果  7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2.0±2.3)个月。使用微型Ilizarov外固定牵伸装置行皮肤牵伸16~27 d后,均可获得1.5 cm以上的充足皮源,Ⅱ期手术分离并指(趾)时不再需要游离植皮,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外固定针眼感染、外固定针脱落、皮肤坏死以及瘢痕爬移等症状。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屈伸活动良好,均无瘢痕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温哥华评分为0~2分,平均(0.6±0.8)分。色素沉着、柔韧性和指蹼高度分别为(0.4±0.5)分、(0.1±0.3)分和(0.3±0.5)分。家长提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1~4分,平均(2.0±1.2)分;外观0~2分,平均(0.7±0.8)分;功能0~1分,平均(0.4±0.5)分。结论  基于Ilizarov的张力-应力法则,使用微型Ilizarov外固定牵伸装置缓慢牵张治疗并指(趾),构型简单、护理方便,可以获得充足皮源,Ⅱ期手术时不影响患指血运,不再需要自体取皮和游离植皮,是治疗单纯性并指(趾)的一种有效方法。
2021 Vol. 27 (5): 424-427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2395 KB)  ( 112 )
428 Ilizarov技术联合经皮切腱术治疗儿童复发性先天性僵硬型马蹄内翻足
姚满叶,张春旭,刘方娜,Weyland Cheng,李伟笠,孙维胜
目的  评估Ilizarov改良足踝构型治疗儿童复发性先天性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8年9月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骨科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复发性先天性僵硬型马蹄内翻足25例37足,男21例,女4例;年龄3岁4个月~12岁,平均(7.22±2.2)岁;左侧7例,右侧6例,双侧12例;包括已行胫前肌转移至第3楔骨1例2足。在Ilizarov足踝构型的基础上,足内外侧螺杆的3个固定栓与Ilizarov架形成微动联接,第1跖骨内下方交叉穿针;经皮跟腱或经皮腓肠肌腱膜切断。矫正标准:足弓外观完全矫正,踝关节外翻5°~10°、背伸20°。结果  25例37足(Ilizarov矫形及拆架时转移胫前肌至第3楔骨6例9足)均达到矫正标准。带架4~7个月,平均(4.7±0.8)个月。并发症:针道感染4例,外翻足1例2足,钢针割裂跟骨3例5足,中足疼痛1例1足。失访2例3足。23例34足拆架后获得随访0.9~8.5年,平均(2.83±2.16)年。25足步态正常,7足踇趾内收。按Garceau标准评定疗效,优25足,良7足,2足外翻不适宜本标准评价。结论  Ilizarov技术可彻底矫正儿童复发性先天性僵硬型马蹄内翻足,微创、美观。
2021 Vol. 27 (5): 428-432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2668 KB)  ( 248 )
433 应用Ilizarov治疗僵硬型马蹄内翻足
李盛杰,赵辉,陈呈锦,沈韬,袁升芳
目的  回顾性分析Ilizarov骨外固定个体化治疗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探讨僵硬型马蹄内翻足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应用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僵硬型马蹄内翻足患者23例(26足),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3~35岁,平均年龄(37.6±8.7)岁;其中单足20例,双足3例(共26足)。按秦泗河马蹄内翻足临床分型,Ⅰ型6足,Ⅱ型6足,Ⅲ型10足,Ⅳ型4足。针对前足、中足、后足的畸形制定Ilizarov骨外固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术后逐步矫正残余畸形,3~6个月拆除外固定架。根据Lloyd-Roberts和Green马蹄内翻足疗效评估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6足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5±0.8)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正,获得满意的外观,行走无疼痛。根据Lloyd-Roberts和Green马蹄内翻足疗效评估标准评定,优20足,良4足,差2足,优良率为92.3%。结论  应用Ilizarov骨外固定矫形技术个体化治疗僵硬型马蹄内翻足不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危险性低。
2021 Vol. 27 (5): 433-436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1599 KB)  ( 104 )
437 基于CT数据六轴外固定架在成人Blount病治疗中的应用
钟豪良 1,2,路玉峰 2,乔锋 2*,张保刚 2,贺金龙 2,贾斌 2,郑世成 2,许兆辰 2,王敏 2,张渊 2,廖永华 2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基于CT数据六轴数字外固定架(Qiao-spatial frame,QSF)治疗成人Blount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手术的Blount病患者,共7例8膝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18~51岁,平均(36.6±11.1)岁。股骨远端外翻畸形采用内侧闭合截骨TomoFix接骨板内固定,胫骨内翻畸形通过QSF缓慢牵拉矫形,截骨后进行下肢CT扫描,然后根据软件计算获得调节处方,按照处方对畸形进行缓慢矫正。分别测量术前术后的机械轴偏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股骨髁胫骨干角(femoral condyle tibial shaft angle,FCTSA)、双下肢长度差(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使用配对 t 检验对比术前术后的测量数据。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1.7±10.4)个月(11~ 38个月)。所有患者测量指标数值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MAD术前为(62.0±28.7)mm,术后为(8.9±14.8)mm;FTA术前为(17.3±11.6)°,术后为(-2.8±4.9)°;MPTA术前为(65.7±8.7)°,术后为(85.6±2.4)°;FCTSA术前为(62.2±10.7)°,术后为(84.5±2.6)°。去除1例双侧病变仅行单侧手术患者,其余患者术前LLD为(16.5±9.8)mm,术后为(2.4±1.4)mm。所有病例无骨不连、神经血管损伤、针道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自主研发的QSF治疗Blount病,具有精度高、固定牢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 Vol. 27 (5): 437-44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1194 KB)  ( 137 )
441 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儿童尺骨内生软骨瘤
吕乾,浦绍全,齐欣,赵泽雨,夏燊,陈汉芬,朱跃良 *
目的  探索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儿童尺骨内生软骨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在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儿童尺骨内生软骨瘤共4例,男1例,女3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4.5±1.3)岁。均Ⅰ期手术将尺骨内生软骨瘤瘤段全切,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固定尺骨并将尺骨截断后进行骨搬移,观察尺骨截骨端牵拉成骨情况,尺骨会师端骨愈合情况,瘤段全切术后复发情况,肘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转功能等。结果  术后4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1.0±20.8)个月。肿瘤无复发,前臂外观完全正常,尺骨截骨端成骨良好,会师端骨愈合良好,术后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0°~140°;腕关节伸65°~70°,屈70°~80°;前臂旋前85°~90°,旋后80°~85°。结论  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儿童尺骨内生软骨瘤安全、有效、方法简单,可以作为治疗此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2021 Vol. 27 (5): 441-443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1486 KB)  ( 134 )
       Ilizarov技术·微循环重建
444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后皮肤干细胞促进重度糖尿病足创面再生愈合的机制研究
姜圣洁 1,花奇凯 2,3,陈炎 2,李山郎 4,刘光炜 2,聂新宇 4,苏宏杰 4,邝晓聪 1,3*
目的  从局部创面毛囊干细胞激活的角度,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促进重度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再生、愈合修复的机制。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胫骨横向骨搬移的126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94例,女32例,年龄39~86岁,中位数年龄61岁。Wagner分级构成:3级67例,4级57例,5级2例;TEXAS分级构成:2B级50例,2C级6例,2D级9例,3B级17例,3C级1例,3D级43例。针对患者进行创面愈合情况临床观察,并在治疗前后取创面边缘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变化,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蛋白表达与分布情况。结果  126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143.5±86.4)d,愈合过程基本呈现炎性期、增殖修复期等阶段特点,即搬移后早期出现创面边缘收缩,表面覆盖较多黄色纤维素样炎性渗出物;换药后逐渐出现鲜红肉芽组织,且边缘上皮组织向中心部位移行增生而基本覆盖创面,仅存线性或条状瘢痕。术后取移行修复创面边缘皮肤组织检测,发现有完整分层结构的表皮,可见大量微血管、胶原纤维和腺体结构,与术前对比,坏死组织减少,真皮有炎细胞浸润减少。治疗后LGR5与和CK19阳性细胞面积比分别为(6.781±1.889)%与(9.095±2.926)%,均显著高于术前创面组织中LGR5和CK19阳性面积比的(1.398±0.620)%与(1.834±0.772)%(P<0.05)。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能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再生愈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LGR5和CK19等阳性细胞的活化,调控皮肤干细胞,参与创面过程。
2021 Vol. 27 (5): 444-455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4139 KB)  ( 128 )
448 传统单骨瓣弧形切口与改良双骨瓣直切口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的对比研究
丁小方 1,2,袁玉松 3,徐海林 3*,周君琳 1,王元利 2,芦浩 3,纪坤羽 2,杨黎黎 2,杨坤 2,周海涛 2
目的  探讨传统单骨瓣弧形切口与改良双骨瓣直切口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隆福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共238例,其中采用传统单骨瓣弧形切口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患者82例(传统截骨组),男61例,女21例,年龄42~86岁,平均(68.7±7.8)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31 kg/m2,平均(27.2±1.7)kg/m2,术前足背皮肤温度(29.5±1.9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40±0.36)分,踝肱指数(0.31±0.51),经皮氧分压(28.4±2.14)mm Hg;采用改良双骨瓣直切口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患者156例(改良截骨组),男117例,女39例,年龄49~89岁,平均(69.2±9.2)岁,体重指数24~33 kg/m2,平均(26.3±2.1)kg/m2;术前足背皮肤温度(28.9±0.8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6.90±0.48)分,踝肱指数(0.29±0.73),经皮氧分压(29.1±1.93)mm Hg。所有病例均有6个月以上的随访资料,分别收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个月足部皮温、VAS评分及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进行比较。结果  传统截骨组平均手术时间(48.7±5.6)min,改良截骨组平均手术时间(27.5±2.8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68 7,P=0.001 3);传统截骨组出现搬运区切口感染7例(8.6%),搬运区骨髓炎2例(2.4%),搬运区骨折3例(3.6%),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1.2%),总并发症13例(15.8%);改良截骨组出现搬运区切口感染1例(0.64%),总并发症1例(0.64%);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足踝部皮温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单骨瓣弧形切口与改良双骨瓣直切口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具有相近的临床疗效,但改良双骨瓣直切口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
2021 Vol. 27 (5): 448-452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1357 KB)  ( 225 )
452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
龙能吉,高志祥,张少云,蔡鹏,肖聪
目的  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诊断为糖尿病足的患者21例,男性8例,女性13例,左足12例,右足9例,年龄为51~60岁,平均年龄(55.3±2.3)岁,糖尿病足年程0.5~1.9年,平均(1.6±0.8)年;Wagner分级:3级16例,4级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予以控制血糖、抗感染、控制心衰等合并症、创面换药等治疗,一般情况好转后均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进行治疗,术后第5天开始牵拉搬运胫骨截骨块(1 mm/d),14 d后逆向搬运;总搬运时间28~35 d。结果  术后随访中1例伤口感染加重采取截肢术,剩余20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2±1.02)个月;术后溃疡愈合率95.2%(20/21),愈合时间平均(19.3±2.5)周;术后2个月随访,患者动脉血管造影显示下肢表浅动脉较前有所增粗,侧支循环增多;所有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麻木症状均消失。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能有效提高糖尿病足溃疡的治愈率,降低截肢率。
2021 Vol. 27 (5): 452-455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1611 KB)  ( 127 )
456 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中的应用
欧栓机 1,许长鹏 1,李贵涛 1,2,孙鸿涛 1,2,陈涯 1,2,杨洋 1,李文俊 1,齐勇 1,2*
目的  评价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9例Wagner 4级糖尿病足患者,采取3D打印截骨导板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9例,左足9例,右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55.58±7.2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足部皮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糖尿病足创面愈合、保肢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05±3.94)min,术中失血量(35.00±5.77)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26±3.43)个月;所有患者糖尿病足创面顺利愈合,未出现并发症;与术前相比较,术后足部皮温显著升高(P<0.05)、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且使得手术操作简易化、准确化。
2021 Vol. 27 (5): 456-459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1900 KB)  ( 244 )
       综述
460 Ilizarov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
席跃,刘铭 *
Ilizarov技术由苏联骨科医生Ilizarov研究设计,1989年正式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骨科和创伤学领域得到了广泛接受和应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随着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牵拉再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体系在中国的传播、本土化和逐步发展,Ilizarov技术临床应用现已扩展到骨感染、软组织缺损修复、退行性关节疾病和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等领域。
2021 Vol. 27 (5): 460-463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492 KB)  ( 126 )
463 Ilizarov骨搬移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研究
聂继平,杨又玮,白志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高,病程迁延且医疗花费巨大。糖尿病足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40%,因原发的糖尿病控制不佳,导致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继而引发足部溃疡及深层组织破坏,同时可伴或不伴感染。国内报道显示,我国50~60岁和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比例分别为19.5%和35.4%。我国糖尿病患者新发溃疡1年内发生率为8.1%,糖尿病足患者新发溃疡1年内发生率为31.6%。糖尿病足病理解剖主要是下肢微、小动脉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处血小板黏附,红细胞聚集,管腔狭窄、栓塞;血液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障碍,代谢产物不能排除;严重的肢端缺血缺氧,易并发细菌感染进而导致足部坏疽的发生发展,创面及周围深部组织均不易愈合。
治疗糖尿病足一直遵循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辅以多科室、甚至多学科治疗技术联合应用,治疗的最终目的为保肢。但在既往临床工作中,局部清创、血管重建或血管腔内治疗、中药方剂治疗、干细胞移植、封闭式负压引流等技术均未能取得满意疗效,糖尿病足患者的致残率及截肢率仍较高。近20年的研究报道显示,我国学者们相继在临床实践中引入并改进Ilizarov教授发明的“Ilizarov骨搬移技术”,同时将其应用到糖尿病足的治疗中,疗效优越。本文将就Ilizarov骨搬移技术及该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2021 Vol. 27 (5): 463-467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579 KB)  ( 155 )
467 Ilizarov外固定架针道感染预防的护理研究进展
罗楠 1,郭锦丽 2*
20世纪50年代,苏联骨科医师Ilizarov等提出“张力-应力法则”,建立了新的骨外固定技术体系——Ilizarov技术,不仅可通过机械加压促进骨折愈合,还可通过机械牵引诱发新骨及其附着的肌肉、血管等同步生长,现已广泛应用于下肢缺血性疾病、肢体畸形、骨缺损和骨不连等疾病治疗。Ilizarov外固定架至少需安置6~18个月或更长时间,通过调节外固定架的控制器逐步完成治疗。在此期间可出现针道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轴线偏移、新生骨矿化不良等并发症,其中针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随之会出现疼痛、固定针松动、功能锻炼延迟,如不及时处理可引发骨髓炎,甚至还需拆除外固定架,导致治疗失败。本文从针道感染的诊断、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四方面展开综述,为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1 Vol. 27 (5): 467-470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518 KB)  ( 277 )
       个案
471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陈旧性肘关节侧方脱位1例报道
浦绍全,吕乾,齐欣,赵泽雨,夏燊,陈汉芬,朱跃良 *
肘关节是易发生脱位的关节之一,仅次于肩关节与指间关节。肘关节脱位多为高能量暴力损伤所致,常伴有关节周围骨折、关节囊破裂、韧带损伤,后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较高,最严重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甚至导致截肢。肘关节脱位时必须检查神经、血管有无损伤,如损伤必须急诊手术切开复位固定并血管、神经探查;如无神经血管损伤的患者可急诊进行肘关节复位,支具或石膏固定,择期再进行切开复位骨折固定、修复侧副韧带。肘关节脱位一般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所以肘关节陈旧性脱位在临床上较少见,文献报道也较少。2020年1月16日我科收治1例肘关节陈旧性侧方脱位患者,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装置加装活动关节器固定肘关节,患者肘关节可以在术后早期进行有效功能锻炼,最终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2021 Vol. 27 (5): 471-473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2062 KB)  ( 111 )
       继续教育
474 Ilizarov技术培训的实践与思考——20期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培训班成功举办经验总结
臧建成 1,2,郭保逢 3,张永红 4,舒衡生 5,花奇凯 6,潘晓华 7,李刚 8,秦泗河 9*
摘要:随着Ilizarov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学者对其感兴趣,为Ilizarov技术的教学培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自2014年2月到2019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外固定肢体重建专业委员会联合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中国部等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成功举办了Ilizarov技术全国骨干医师培训班共20期,有来自山东,河南,河北等30个省市自治区的403名学员参加,很多已成为当地肢体重建的骨干。培训班明确了Ilizarov技术教学培训中的难点、重点,编写了精品教案,形成了讲师团,逐渐固化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培训策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培训经验。通过高质量的理论、实操等系统教学,能使学员在短时间内对Ilizarov技术为主的外固定肢体重建学科认知、技术理念和临床思维有质的飞跃。
2021 Vol. 27 (5): 474-477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606 KB)  ( 140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