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1年 27卷 4期
刊出日期:2021-04-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骨科史萃
 
       临床论著
289 改良椎体成形术治疗椎弓根发育异常胸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张嘉男,刘团江,田野,王鹏涛,杨俊松,刘鹏,都金鹏,郝定均 *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外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合并椎弓根发育异常的骨质疏松胸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住入院行手术治疗,合并椎弓根发育异常的骨质疏松胸椎骨折4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7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40±5.02)岁。椎弓根发育异常定义为术前X线片及CT检查示骨折椎体合并未发育松质骨髓腔,仅皮质骨相连。骨折椎体分别为T5椎体18例,T6椎体16例,T7椎体9例。手术操作采用经椎弓根外穿刺PVP。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骨折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随访时间,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高度比;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4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17.16±3.79)个月。手术时间(27.65±4.52)min,骨水泥注入量(2.19±0.54)mL。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分别为(6.56±0.54)分、(2.14±0.35)分、(1.74±0.49)分、(1.09±0.29)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DI分别为(74.07±4.32)%、(22.95±2.73)%、(18.19±2.37)%;VAS和ODI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椎体高度比分别为(88.56±5.48)%、(88.44±5.50)%、(86.91±5.36)%、(86.21±5.00)%,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血管及重要脏器损伤,4例出现骨水泥椎旁渗漏,1例出现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未发现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及骨水泥渗漏导致的肺栓塞。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椎弓根外穿刺PVP治疗合并椎弓根发育异常的骨质疏松胸椎骨折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此类骨折的手术方式。
2021 Vol. 27 (4): 289-293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2789 KB)  ( 113 )
294 脊髓线标准下Ⅱ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选择及疗效研究
梁冬牧,韩来春,郝晨,刘瑞祯,关海山 *
目的  通过脊髓线(spinal cord line,SC线)这一指标和分类方法来对前路减压融合(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Ⅱ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为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5例Ⅱ型MCSM患者。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ADF组及LAMP组。ADF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7~79岁,平均(62.5±10.7)岁;LAMP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4~81岁,平均(61.1±10.1)岁。根据LAMP术后颈椎MRI是否存在脊髓前方残余压迫,分为前方残余压迫亚组LAMP(+)12例,前方无残余压迫亚组LAMP(-)23例。比较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改善率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  末次随访时,ADF组和LAMP组的JOA改善率分别为(64.0±8.1)%、(48.7±14.9)%,VAS分别为(1.1±0.4)分、(1.4±0.6)分,两组JOA改善率及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DF组平均颈椎曲度从术前(12.9±7.7)°增加为(15.7±6.8)°,LAMP组从术前(17.1±6.1)°下降至(14.1±5.4)°,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F组术前ROM为(24.5±6.3)°,末次随访为(19.2±5.5)°;LAMP组术前颈椎ROM为(23.9±6.6)°,末次随访为(18.9±5.4)°,两组术后颈椎ROM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LAMP(+)与LAMP(-)亚组JOA改善率分别为(32.7±9.2)%、(57.0±9.4)%,VAS分别为(1.8±0.5)分、(1.3±0.5)分,曲度角改变分别为(4.0±1.0)°、(2.3±1.5)°,两亚组间JOA改善率、VAS及曲度角改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F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LAMP组发生率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2,P=0.376)。结论  对于Ⅱ型MCSM患者前路手术恢复效果更好;术前脊髓前方致压物接触或超过SC线、术后颈椎曲度丢失是造成LAMP术后出现脊髓前方残余压迫的危险因素;LAMP术后脊髓前方残余压迫阻碍神经功能恢复。
2021 Vol. 27 (4): 294-305 [摘要] ( 174 ) HTML (1 KB)  PDF (3013 KB)  ( 157 )
300 胸腰椎转移瘤后路减压固定联合病椎骨水泥成形的短期疗效
吴学元,郝崔培,靳占奎,常彦海 *,孙正明,刘时璋,易智
目的  探讨后路姑息性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病变椎体骨水泥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转移瘤致胸腰背部疼痛、双下肢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8.8±7.84)岁。所有患者采用经后路姑息性肿瘤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序列稳定,病变椎体经椎弓根注入骨水泥。评价术前1 d、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胸腰背部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病变椎体强化过程中发生骨水泥渗漏7例,无放热效应及毒性反应引起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0±1.5)个月。术后胸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VAS由术前(8.40±1.28)分下降至术后1周(2.52±0.60)分,末次随访时为(2.86±1.04)分;ODI由术前(69.43±7.45)%下降至术后1周(24.16±4.41)%,末次随访时为(26.48±5.22)%。术后胸腰背痛VAS、ODI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拔出,骨水泥无移位。肿瘤局部复发4例,其中1例术后8个月随访时Frankel分级为B级,未再次手术;另外3例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继续行局部放疗或化疗。结论  后路姑息性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病变椎体骨水泥成形术,能明显缓解晚期胸腰椎转移瘤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术式可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
2021 Vol. 27 (4): 300-305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2949 KB)  ( 102 )
306 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李珂,李京,孙宏,陈静,郝丹丹,李浩鹏 *
目的  评估间歇性充气压力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被纳入对照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IPC与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纳入IPC组。回顾性的收集和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原发疾病等资料,共有778例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86例,男157例,女129例;平均年龄(61.21±7.92)岁。IPC组492例,男268例,女224例;平均年龄(60.48±8.04)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病率和发病部位来评估IPC的预防效果,分析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DVT的相关性,同时分析IPC应用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1.75±6.44)个月(对照组)和(11.02±6.69)个月(I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要明显长于IPC组(P<0.001)。对照组和IPC组分别有12例和7例患者出现了DVT症状,IPC组1.4%的发病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P<0.05。IPC组患者均没有观察到IPC应用相关的并发症。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比无血栓患者年龄更大、住院时间更长(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IPC结合低剂量阿司匹林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21 Vol. 27 (4): 306-309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446 KB)  ( 126 )
310 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加速内翻型膝关节炎软骨损伤独立因素分析
逸弘 1,2,朱新辉 1,范建波 1,刘巍 1*,龚熹 2*
目的  本研究同时考虑了膝内翻和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medi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 tears,MMPRT)两种因素对软骨损伤的影响,旨在明确MMPRT是否为内翻型膝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软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自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共纳入了82例内翻型KOA患者,根据镜下软骨损伤Outerbridge/ICRS分级分别分为中度、重度软骨损伤组。中度组45例,男12例,女33例;年龄53~67岁,平均年龄(60.62±6.18)岁。重度组47例,男11例,女36例;年龄55~67岁,平均年龄(61.51±5.09)岁。测量两组的内翻角度、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并根据关节镜下探查结果明确其MMPRT分型,最终利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寻找影响软骨损伤的独立因素。结果  重度组的软骨损伤ICRS得分、膝内翻角度、MMPRT发生率和除了KOOS症状之外的其余项得分均显著高于中度组,但两组发生MMPRT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内翻角度、MMPRT发生率均为影响ICRS得分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膝内翻角度≥5°KOA患者的软骨损伤而言,MMPRT是独立于膝内翻的危险因素,可直接促进软骨损伤。
2021 Vol. 27 (4): 310-319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816 KB)  ( 172 )
       临床研究
314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治疗急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中的应用
丁俊杰,白顺宁 *
目的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关节注射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急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trans scaphoid perilunate dislocation,TSPD)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我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腕关节注射PRP的TSPD患者18例为PRP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5~53岁,平均(34.8±11.3)岁;受伤原因:摔伤8例,机器挤压伤6例,车祸高能损伤4例。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科单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TSPD患者18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3~51岁,平均(32.5±9.2)岁;受伤原因:摔伤7例,机器挤压伤6例,车祸高能损伤5例。所有患者Herbert分型为B4型。对比两组患者Krimmer腕关节评分、影像学结果、并发症及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末次随访采用Mayo腕关节评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2.5±7.8)个月。PRP组末次随访Krimmer腕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PRP组Krimmer腕关节功能优1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4.44%;对照组优10例,良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2.22%;PRP组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均未见骨不连,随访期间未见正中神经损伤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舟状骨缺血性坏死,3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例患者术后出现术后伤口感染。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平均DASH评分:PRP组为(12.83±2.27)分,对照组为(49.20±5.41)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Mayo腕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末次随访时PRP组Mayo腕关节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治疗TSPD可促进骨折愈合,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 Vol. 27 (4): 314-319 [摘要] ( 174 ) HTML (1 KB)  PDF (3005 KB)  ( 741 )
320 股骨偏心距改变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影响
陈心星,张银昌,马济民,贺华正,杨昕,王林,王强 *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偏心距的改变对关节疼痛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行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且符合筛选标准共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患侧与健侧偏心距的差值分为3组,其中34例术后患侧偏心距较健侧小5 mm(减小组),32例术后患侧偏心距与健侧差值在-5~5 mm之间(正常组),30例术后患侧偏心距较健侧大5 mm(增大组)。减小组34例患者,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77.47±8.12)岁;稳定性骨折19例,不稳定性骨折15例;ASAⅡ级9例,ASAⅢ级25例。正常组32例患者,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龄(80.09±7.17)岁;稳定性骨折20例,不稳定性骨折12例;ASAⅡ级8位,ASAⅢ级24位。增大组30例患者,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81.00±7.63)岁;稳定性骨折20例,不稳定性骨折10例;ASAⅡ级6位,ASAⅢ级24位。根据Harris评分评定3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美国医师麻醉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后血红蛋白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小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较正常组及增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显示正常组和减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增大组评分较正常组及减小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偏心距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术后功能。术后偏心距减小可以促进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早期康复,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术后偏心距增大会延缓患者的康复,术后关节功能评分较低。
2021 Vol. 27 (4): 320-323 [摘要] ( 248 ) HTML (1 KB)  PDF (1165 KB)  ( 93 )
       实验研究
324 利用带血管骨膜重建腱-骨、腱-假体止点的实验研究
茹能,梁杰
目的  研究利用带血管骨膜原位重建关节周围骨缺损部位腱-骨止点及在金属内植物表面重建腱-骨止点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实验兔双侧桡骨肱二头肌腱-骨止点缺损模型,采用4种方法修复。A组:将肌腱断端置于缺损处中央,取带尺动脉的尺骨后外侧骨膜瓣,包裹缺损部及肌腱断端并缝合固定。A1组:将肌腱止点断端缝合于骨缺损处骨组织断端,不用游离骨膜覆盖。B组:将肌腱止点缝合于钛板上,骨膜瓣包裹骨缺损及钛板-肌腱止点缝合处。B1组:将肌腱止点断端缝合于内固定钛板上,不用游离骨膜覆盖。术后第6周、第12周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生物力学测定等观察骨缺损修复及腱-骨愈合情况。结果  A、B组12周后骨缺损可愈合,A1组12周后1例骨愈合,B1组均未愈合予以剔除。A组、A1组、B组12周后可形成腱-骨愈合,B1组未能形成腱-骨愈合。6周、12周A组成熟骨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2周B组骨母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毛细血管数量、腱-骨长入厚度、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免疫组化染色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检测结果显著高于未使用游离骨膜修复的A1组(P<0.01)。6周样本中抗拉强度正常对照组>A组=B组>A1组;12周后抗拉强度正常对照组>A组>B组>A1组。结论  利用带血管蒂骨膜移植包裹肌腱和骨缺损部位的方法可以在有效修复骨缺损的同时重建腱-骨骨性愈合止点;带血管蒂骨膜不能在钛金属内置物表面形成成熟骨组织界面,但能形成腱骨纤维连接,促进间接愈合;肌腱在钛内植物界面不能“自我愈合”。
2021 Vol. 27 (4): 324-384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2331 KB)  ( 196 )
330 miRNA-27α调控PPARγ/ApoA5通路对大鼠激素性股骨坏死的影响研究
黄涛,崔泳 *
目的  探究甲泼尼龙诱导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miRNA-27α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载脂蛋白A5(apolipoprotein A5,ApoA5)通路对大鼠激素性股骨坏死的影响。方法  30只SPF级SD雌性大鼠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每组6只,其中1组为空白对照组,4组为模型组。采用甲泼尼龙诱导构建体外股骨头坏死模型。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后干细胞注射,免疫组化分析骨形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基因表达量变化,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与活力。结果  激素诱导大鼠股骨头切片显示骨小梁出现稀疏、断裂、排列紊乱,骨小梁的面积显著减少,miRNA-27α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PPARγ和ApoA5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PARγ和ApoA5与miRNA-27α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5和0.683;注射甲泼尼龙和miRNA-27α mimics组,PPARγ和ApoA5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添加miRNA-27α mimics组细胞增殖水平显著高于miRNA-27αinhibitor组。模型组软骨细胞的存活率都显著降低,但同时添加miRNA-27αinhibitor组产生了更大的抑制作用。结论  miRNA-27α通过抑制PPARγ/ApoA5的表达延缓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进程。
2021 Vol. 27 (4): 330-334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2119 KB)  ( 138 )
       综述
335 肩关节SLAP损伤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徐文杰,刘沛东,张城铭,杨自权 *
肩胛盂缘上唇前后位损伤(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SLAP)是指肩胛盂缘上唇自前向后的撕脱,常常累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附着处,是导致患者慢性肩痛和肩部不稳定的常见原因。随着对肩部疾病的不断研究,SLAP损伤也逐渐被学者们所重视。但是由于其损伤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多样,加之系统资料的缺乏,故至今仍然是骨科领域一大难题。本文通过总结与探讨国内外现有文献,对SLAP病变的损伤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
2021 Vol. 27 (4): 335-340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538 KB)  ( 275 )
340 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马捷,吴海宁,康飞科,陈永峰,朱庆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作为能够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有效外科治疗手段,已经得到国际广泛认可。TKA不仅可以快速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还能有效重建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需要进行TKA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目前,TKA患者的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生率较高,仍是困扰所有关节外科医生的一个难题。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种。有研究发现,TKA术后患者症状性DVT的发生率高达0.45%~5.30%,同时大约0.6%的TKA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致命性的PE。因此,对TKA患者采取积极有效地早期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TKA术后预防VTE形成的相关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2021 Vol. 27 (4): 340-344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505 KB)  ( 195 )
344 维生素D缺乏与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分析
陈志 1,林佳俊 1,刘文革 1*,周宗科 2,沈彬 2,杨静 2,康鹏德 2,裴福兴 2
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术的灾难性并发症,近年来由于病原菌分布呈现复杂化,耐药菌甚至多重耐药菌感染比例不断增加,给假体周围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掌握假体周围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寻找理想的非抗生素依赖的抗感染干预策略十分紧迫。
既往对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的认识主要是在调节骨骼健康、促进骨折和软组织愈合方面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临床结局更差,包括:住院时间更长、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功能和疼痛评分更低等。随着研究的进展,维生素D代谢平衡在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揭示。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可能具有理想的抗病原菌效应。维生素D不仅能够调节机体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还具有调节感染引起的炎症风暴和凝血功能紊乱的作用。在关节置换的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十分普遍,文献报道发病率高达10%~80%。有学者发现,维生素D缺乏是假体周围感染的潜在可调节危险因素。Hegde等报道,25-羟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增加2倍。鉴于关节置换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的高发病率及其与假体周围感染的潜在关系,本文就维生素D来源与代谢、抗感染与免疫调节机制、补充方式等做一综述。
2021 Vol. 27 (4): 344-347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450 KB)  ( 115 )
       临床经验
348 斜外侧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朱磊,张亮,单宇宙,王曙光,冯新民 *
目的  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诊断明确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3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OLIF组和TLIF组。其中OLIF组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44~67岁,平均(59.21±9.50)岁。TLIF组32例,男9例,女23例;年龄46~71岁,平均(60.90±9.5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临床疗效、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创伤指标主要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临床疗效包括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住院时间及下地活动时间;影像学指标包括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融合节段前凸角(fused segment lordosis,FSL)及融合率。结果  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74±9.13)个月。OLIF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切口VAS评分、术后CRP水平均显著小于TLIF组(P<0.05)。两组手术节段术后DH、LL及FSL均较术前改善,其中OLIF组DH恢复明显优于TLIF组(P<0.05),但两组LL、FSL及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OLIF组:术侧髂腰肌无力2例,融合器沉降1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0%;TLIF组:麻痹性肠梗阻2例,椎管内静脉丛损伤1例,脑脊液漏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与TLIF手术相似的临床疗效,但OLIF可以进一步减小手术创伤,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同时更好的恢复椎间隙高度,值得临床推广。
2021 Vol. 27 (4): 348-353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2486 KB)  ( 129 )
354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滑脱症
王小阵,鲁齐林,吕鹏,谢维,陈龙,竺义亮 *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47例骨质疏松性腰椎滑脱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18例,女29例;年龄50~79岁,平均(62.55±7.4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滑脱距离、腰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结合影像学评估椎间融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6~12个月,平均(8.50±2.12)个月的随访。4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术中1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术中、术后无特殊不适。出现脑脊液漏2例,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放置引流管7 d后拔除,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出现手术切口延迟愈合2例,其中1例经清创缝合后愈合,另1例经反复换药后愈合。术后出现神经残余症状5例,经脱水、营养神经、骶管注射及物理治疗3个月后痊愈。所有滑脱椎体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复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椎间孔面积、滑脱距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的椎间隙、椎间孔面积、滑脱距离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ODI评分却有改善(P<0.05)。随访期间未见螺钉松动及复位丢失,椎间植骨融合100%。结论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可有效解除神经压迫,同时联合骨水泥进行椎弓根螺钉强化,有效提高螺钉把持力,增加复位与固定的可靠性、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1 Vol. 27 (4): 354-358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2522 KB)  ( 103 )
359 单排锚钉结合“Chinese-way”技术治疗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武洵,严清,孙俊,卫定禄,王维超
导读:  
目的  探讨单排锚钉技术结合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治疗大型(撕裂口3~5 cm)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3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资料。其中22例采用单排锚钉修复肩袖(对照组),男8例,女14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5.5±6.74)岁。21例采用单排锚钉修复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biceps tendon,LHBT)转位固定术(联合组),男9例,女1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0.19±6.74)岁。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的疼痛感受,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以此判断两种手术方式对大型肩袖撕裂近、远期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5±4.2)个月。两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3 d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其本组术前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末次随访中,联合组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末次随访中,对照组有5例患者发生术后肩袖再撕裂,约占总人数的22.72%,而联合组患者肩袖肌腱均愈合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大型肩袖撕裂患者,与单排锚钉技术相比,关节镜下单排锚钉技术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术后早期关节疼痛加重,但可明显改善患者远期肩关节功能,降低肩袖再撕裂率。
2021 Vol. 27 (4): 359-362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1329 KB)  ( 123 )
362 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23例临床报道
向文远,陈平波 *,温峰利,郎毅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的患者2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26~51岁,平均(44.5±6.23)岁。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折模型并制定相关手术方案,模拟操作手术内固定,然后实施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出血量。术后采用Matta影像学评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jeed评分行功能评定。结果  手术时间为68~133 min,平均(89.0±26.6)min;术中出血量为260~610 mL,平均(375.1±126.8)mL;术中输血量0~600 mL,平均(321.6±183.8)mL。23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首次平均随访时间为(88.0±2.0)d。术后3个月髋臼骨折复位疗效按照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8例,可5例。末次随访功能评定按照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6.96%。结论  通过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能准确评估术前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21 Vol. 27 (4): 362-365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986 KB)  ( 131 )
366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早期疗效分析
郭振中,褚会军,李朝阳,裴娜,王昕,牛志强 *
目的  总结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早期随访疗效。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15例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患者初次TKA中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57~76岁,平均(65.3±7.5)岁。左膝8例,右膝7例;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Rand分型均为Ⅱ型。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等,影像学评估有无假体及螺钉下沉、松动、骨溶解及骨水泥断裂等情况。结果  采用门诊定期复查或电话方式随访,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5个月,平均(35.5±8.3)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无假体周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46.47±3.02)分提升至(91.27±1.83)分,KSS评分由术前(45.73±3.28)分提升至(91.47±1.88)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85.33±5.81)°提升至(123.67±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估均未出现假体及螺钉松动、下沉、骨溶解及骨水泥断裂等。1例术后6个月出现骨水泥胫骨假体界面非进展性放射透亮线,继续随访2年,患者膝关节无明显不适,放射性透亮线无明显进行性加重。结论  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手术操作简便,假体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2021 Vol. 27 (4): 366-370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1385 KB)  ( 138 )
370 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的疗效分析
于延东,黄辉 *,杨林,闵楚惟,谭登辉,谷文光 *
目的  对比分析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关节镜内引流术和传统切开手术的治疗腘窝囊肿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46例腘窝囊肿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组(A组)、关节镜内引流组(B组)和传统切开组(C组)。A组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7~79岁,平均(59.42±9.95)岁。B组患者15例,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16~74岁,平均(58.13±15.73)。C组患者19例,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龄40~72岁,平均(56.00±8.52)岁。比较三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Rauschning-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情况及末次随访的复发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9.65±6.60)个月。C组分别与A组、B组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Rauschning-Lindgren分级和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无复发,B组2例(13.3%)复发,C组5例(26.3%)复发,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明显优于传统切开手术,关节镜双后内入路全切术较关节镜内引流手术更彻底切除囊肿,复发率更低。
2021 Vol. 27 (4): 370-373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1608 KB)  ( 102 )
374 新型胫骨近端取骨器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
王丙刚,刘娜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胫骨近端取骨器取骨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患者,根据植骨方式分为应用取骨器胫骨近端取骨组(A组)和传统自体髂骨取骨组(B组)。A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22~59岁,平均(43.6±10.21)岁;AO分型B型18例,C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9~28 d,平均(14.36±4.36)d。B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20~60岁,平均(44.24±11.07)岁;AO分型B型16例,C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8~32 d,平均(14.72±4.90)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3.76±1.33)个月;B组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3.92±1.6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708)。A组手术时间为(71.2±6.00)min,B组为(82.80±5.4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76,P<0.001);A组术中出血量为(314.00±78.42)mL,B组为(436.00±65.3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4,P<0.001);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77±0.86)个月,B组为(5.12±0.8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8,P=0.148);A组术后VAS为(3.68±1.03)分,B组为(5.12±0.8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89,P<0.001)。结论  新型取骨器取骨方式既能满足部分植骨需要,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不增加手术时间,避免髂骨取骨的相应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取骨方式。
2021 Vol. 27 (4): 374-376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1016 KB)  ( 107 )
       影像园地
377 成人大骨节病足舟骨解剖形态三维CT测量及分析
泮学贞 1,武世勋 2,刘时璋 2*
目的  测量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足舟骨三维CT相关数据并探讨其解剖形态改变意义,为疾病提供相关诊疗线索。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和甘肃省KBD流行病区的KBD患者32例和正常人40例进行踝关节CT平扫。其中KBD组32例,共63个踝关节;男12例,女20例;年龄48~75岁,平均(59.10±6.67)岁。正常组40例,共40个踝关节;男23例,女17例;年龄42~65岁,平均(55.43±6.36)岁。用Mimics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足舟骨左右径、上下径及前后径,比较KBD与正常人的足舟骨解剖形态参数差异。结果  KBD组左右径为(39.15±4.06)mm,与正常组(39.86±2.57)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BD组上下径为(28.89±2.87)mm,较正常组(26.35±2.37)mm显著增大(P<0.05);KBD组前后径为(11.74±2.02)mm,较正常组(13.09±1.03)mm显著减小(P<0.05)。ROC曲线显示KBD足舟骨上下径cut-off值为28.415时,灵敏度为58.7%,特异度为85.0%;前后径cut-off值为12.360时,灵敏度为61.9%,特异度为82.5%。结论  KBD足舟骨发生病变畸形,失去正常解剖形态,其上下径增大,前后径减小;且KBD足舟骨上下径(cut-off值为28.415)及前后径(cut-off值为12.360)可作为KBD诊断辅助指标。
2021 Vol. 27 (4): 377-379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1172 KB)  ( 162 )
       个案
380 全髋关节翻修术后发生股骨柄假体断裂2例报告
董路珏,肖楸钶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终末期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据报道,2005—2030年期间美国初次THA数量将增加174%,达到每年57.2万例,髋关节翻修数量增加137%。随着我国髋关节置换数量的不断上升,全髋关节翻修术(revis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RTHA)数量也将越来越多。由于骨量的减少,自发性骨折在翻修术后比初次THA术后更常见。有研究提示,翻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约为初次TH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3倍,为每年每10万人中908人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作者收集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后发生假体柄断裂患者,并针对假体断裂原因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2021 Vol. 27 (4): 380-382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1617 KB)  ( 133 )
       骨科史萃
383 克氏针的发明者——德国外科医生Martin Kirschner
王浩浩,张民 *
克氏针(Kirschner wire)是骨科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固定材料之一,除了直接固定骨折处,还作为导针引导空心螺钉。Kirschner wire由Martin Kirschner医生发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Martin Kirschner医生因此而享誉世界。
Martin Kirschner(1879—1942)是德国著名外科医生,1879年10月28日出生于Breslau市(当时属于德国,今属于波兰Wroclaw市),父亲是当地一名法官,后来成为柏林市长,除了父亲他的其他祖辈都曾从事外科医生或伤口治疗工作,Kirschner从小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Kirschner 14岁参加弗赖堡大学医学院的入学考试,很遗憾第一次考试没有通过,他没有放弃,第二次考试录取。Kirschner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了临床前的学习,所有科目得了A级,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之后,他先后在弗莱堡、苏黎世和慕尼黑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04年获得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那年他只有25岁。
1904年,Kirschner毕业后在柏林从事普通内科,但他很快就被外科所吸引,并从1908年开始在德国Greifswald大学跟随著名的外科医生Paul Leopold Friedrich学习。1910年10月,他随Paul去了Koenigsberg市(当时属于德国,现在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省的首府),在那里获得了外科住院医师资格。1912—1913年,Kirschner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担任德军随军外科医生,1913年战争结束后,他迁至德国莱比锡工作。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在西线战场担任外科医生,1915年返回柯尼斯堡(Koenigsberg)工作,并于1916年被任命为柯尼斯堡大学外科教授和主任,同年他与Eva Kapp结婚。1927年,他担任德国图宾根大学外科系主任,1934年当选德国外科学会主席,他搬到了德国海德堡并担任海德堡大学的外科学教授。
Martin Kirschner最突出的贡献便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克氏针。1895年伦琴发现X线成像技术,骨科得到飞速发展。当时早已发明出骑缝钉和钢板固定骨折,但是有位移骨折块的牵引及临时固定依然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1907年瑞士外科医生Fritz Steinmann(1872—1932年)使用直径3.5~6.0 mm的粗钢针分别置入骨折远端骨块的内侧和外侧,用于牵引并维持力线,这就是我熟知的斯氏针Steinmann pin,又称骨圆针,至今仍然在临床用于牵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斯氏针太粗,并且需要预钻孔,导致感染风险很高,固定也不可靠。1909年Martin Kirschner将镀铬且表面光滑直径0.7~1.5 mm的钢琴线改成的细针,用于骨折牵引以减小皮肤创伤和骨质损伤,无需预钻孔,直接钻入骨块,降低了感染风险,且固定更可靠。1931年Müller的一篇论文中首先将这种针称为Kirschner wire(Kwire)。经过多年发展,克氏针在形态和功能上不断演变,成了直径0.5~4.0 mm的不锈钢针,除了用于骨折牵引,还被后来的骨科医生开发出多种功能。1931年Sven Johansson使用细克氏针引导空心钉治疗股骨骨折;1932年Otto Loewe发表论文报道使用克氏针代替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并提出该方法有减少内固定材料体积、较少软组织剥离、方便移除等优点;同年,Rene Sommer报道了经皮克氏针固定不同类型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等20例。二战时期,由于克氏针对软组织和肌腱的损伤小,经皮穿刺比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更容易,手术风险更小,最大限度地减少肿胀和僵硬,允许早期活动以防止永久性畸形和僵硬等优点,再加上抗生素和抗腐蚀材料的应用降低了感染率,1.5 mm的克氏针被广泛应用于创伤救治;1940年Sterling Bunnell将克氏针用于手外科手术中的关节固定;1994年Friedrich Pauwels报道了使用克氏针张力带技术固定尺骨鹰嘴骨折和髌骨骨折。在骨折治疗中,很少有外科技术能像克氏针一样有如此快速、广泛和持久的影响,克氏针引进骨科手术的几十年里,其设计基本没有改变,成为骨科医生手中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
在骨科领域除了克氏针,Kirschner还发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充气橡胶止血带“Kirschner-Perthes cuff”,以减少四肢手术视野出血。Martin Kirschner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兴趣涉猎广泛,除了骨科以外,还涵盖普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整形外科等几乎所有外科学科。Martin Kirschner最早的研究方向是组织缺损和自体游离皮瓣移植的多功能性研究,他是第1个使用自体游离皮瓣来治疗腹股沟肌肉缺损的医生。在普通外科和血管外科领域,Kirschner对胃癌、结直肠癌症的手术有重大贡献,发明了吻合食管与胃底的食管成形术和一种用于直肠手术的手术台。他还对Bassini法修补腹股沟疝进行改良以减少复发率,并改进了手术治疗婴儿幽门痉挛的方法。1924年3月18日,Kirschner成功地进行了第1例肺动脉栓塞切除术,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在神经外科领域,他改进了当时使用的开颅术,并将其应用于癫痫的外科治疗,他还首次提出通过电极消融治疗三叉神经痛。整形外科领域,他改良了腭裂修复的Langenbeck技术,并于1930年与妇科医生G.A.Wagner一起开发了阴道成形术。在麻醉领域,他1931年提出了一种可单独调节麻醉剂量和麻醉水平的脊髓麻醉技术和另一种高压局部麻醉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从而改变了当时的麻醉技术。
1939年,Kirschner作为外科医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患了胃溃疡并于1942年接受了手术,结果病理发现胃溃疡是恶性的,伴有肝转移和胰腺局部浸润。Kirschner于1942年8月30日去世,享年63岁,留下了未完成的著作《普通与特殊外科手术教学》,二战结束后N.Guleke和R.Zenker续写了这一著作并出版。Kirschner在38年的医疗生涯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医学期刊上发表了249篇文章,出版了8本关于外科和麻醉学各个方面的教科书,并参与编辑了5本医学期刊。1927年,Kirschner发表论文《Essential Problems in Surgery》讨论外科、急诊医学和麻醉学等话题,指出了急诊医学和重伤患者运输的基本概念,并指导建立了流动医院,被认为是创伤服务和急诊医学的先驱,为了纪念Martin Kirschner的贡献,德国西南急救医师协会每年评选Martin Kirschner奖(5 000欧元),表彰在院前急救领域做出贡献的医生。
Martin Kirschner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外科医生,我们在享受克氏针提供的便利之时,不忘缅怀这位功绩卓著的大师。
2021 Vol. 27 (4): 383-384 [摘要] ( 363 ) HTML (1 KB)  PDF (377 KB)  ( 118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