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1年 27卷 2期
刊出日期:2021-02-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临床论著
97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后外侧入路与直接前方入路对解剖柄位置的影响
唐宇,刘俊才,陈建,陈畅,程宇翔,李忠,陈歌 *
目的  探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后外侧入路与直接前方入路对解剖柄位置的影响及对股骨前倾角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纳入自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由同一名医师使用解剖柄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108例共114个髋关节。患髋屈曲活动范围<60°,下肢需延长>2 cm,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患者要求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者采用PLA手术入路,其余采用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DAA组共44髋,男性24髋,女性20髋;平均年龄(60.1±12.1)岁;PLA组共70髋,男性38髋,女性32髋;平均年龄(59.8±11.4)岁。患者仰卧位,CT扫描患侧(髂前上棘至胫骨结节),重建股骨三维图形,测量股骨假体柄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的位置、前倾角,距小转子截骨距离及股骨头前后距离。结果  术前DAA组股骨前倾角(23.2±10.4)°,PLA组股骨前倾角(27.7±1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两组股骨前倾角分别为(28.5±11.5)°、(30.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术后两组前倾角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两组假体柄矢状面夹角和矢状面夹角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3)。术前前倾角与术后前倾角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AA入路屈曲植入假体柄个数与PLA入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股骨头前后距离变化在两种入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结论  术前股骨前倾角是影响术后前倾角变化的因素,手术入路不影响术后前倾角及股骨头前后距离的变化,而手术入路对假体柄在矢状面的位置有影响。
2021 Vol. 27 (2): 97-102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1221 KB)  ( 139 )
103 可膨胀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高嘉锴 1,王陶然 1,牛志霞 1,郝赋 1,王典宝 2,毕龙 1*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可膨胀髓内钉(expandable proximal femoral nail,EPFN)治疗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49例,随机分别采用EPFN和InterTAN进行固定。EPFN组23例,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68~89岁,平均(75.2±6.1)岁;AO/OTA分型31-A2型16例,31-A3型7例。InterTAN组26例,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70~87岁,平均(73.2±2.6)岁;AO/OTA分型31-A2型17例,31-A3型9例。术后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24~48周的随访,平均(36.0±6.7)周。EPFN组术后出现褥疮1例,肺部感染1例,InterTAN组术后出现尿路感染1例,对侧股骨颈骨折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FN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比InterTAN组缩短或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FN和InterTAN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等优点,但EPFN操作简单且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方面优于InterTAN,更适合身体耐受性差的高龄患者。
2021 Vol. 27 (2): 103-107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2956 KB)  ( 144 )
108 国产“鸿鹄”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早期临床研究
夏润之,童志成,张经纬,翟赞京,李慧武
目的  评估手术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系统——“鸿鹄”系统的操作精度,进行初期临床截骨效果验证,为系统改进和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接受“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男2例,女3例;年龄64~76岁,平均(68.4±4.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1±3.3)kg/m2。患者均采用“鸿鹄”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前计划,术中机械臂到达指定位置,由术者进行截骨,评估术前计划截骨量和术中实际截骨量的差异,并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结果  实际误差为实际截骨量和预期截骨量的差值,取实际误差的绝对值得到绝对误差,可作为误差的判断标准。每位患者均统计股骨远端内外侧髁,股骨内外侧后髁和胫骨平台内外侧共6个绝对误差,5位患者共统计到30个绝对误差。73.3%的绝对误差在0~1 mm之间(22/30),16.7%的绝对误差在1~2 mm之间(5/30),6.7%的绝对误差在2~3 mm之间(2/30),1例患者的胫骨平台外侧的绝对误差为3.1 mm。5例患者的术后下肢力线较术前均更加趋向180°,且下肢力线角度、股骨假体冠状角、胫骨假体冠状角的术前规划角度与术后实际角度的角度误差均值均不超过1°。5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且术后均未观察到手术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鸿鹄”系统具有良好的截骨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望在将来的临床使用中辅助关节外科医生实现更好的术中截骨和术后力线重建效果。
2021 Vol. 27 (2): 108-117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1625 KB)  ( 311 )
114 红细胞单采术在高原红细胞增多人群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邓立庆,李嘉,甘彦峰,谢林,李浪,孙兵,田臻,刘代忠,李强,黄奇 *
目的  探讨红细胞单采术在高原红细胞增多人群行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骨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45例西藏藏族男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4例髋,11例膝;年龄31~73岁,平均(51.40±13.29)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79~33.79 kg/m2,平均(28.69±3.05)kg/m2;术前血红蛋白191.00~249.00 g/L,平均(215.10±17.92)g/L;术前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指征为Hb>190 g/L。于红细胞单采前、单采后次日、术后第1天及第3天查血常规,观察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变化情况。于红细胞单采前、术后第1天查D-二聚体,观察D-二聚体变化情况。于所有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第1、3、7、14、35天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筛查。结果  血常规:RBC单采前为(5.89~8.70)×1012/L,平均为(6.85±0.95)×1012/L;单采后为(3.84~6.63)×1012/L,平均为(5.30±0.75)×1012/L;术后第1天为(3.21~6.18)×1012/L,平均为(4.76±0.89)×1012/L;术后第3天为(3.25~6.10)×1012/L,平均为(4.28±0.98)×1012/L。单采后、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与单采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单采前为191.00~249.00 g/L,平均为(215.10±17.92)g/L;单采后为133.00~191.00 g/L,平均为(167.60±16.26)g/L;术后第1天为109.00~180.00 g/L,平均为(150.67±21.95)g/L;术后第3天为108.00~175.00 g/L,平均为(133.00±24.15)g/L。单采后、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与单采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单采前为57.70%~72.80%,平均为(62.73±5.24)%;单采后为38.90%~57.30%,平均为(49.45±4.93)%;术后第1天为32.10%~52.70%,平均为(44.11±5.94)%;术后第3天为32.30%~50.20%,平均为(38.70±6.52)%。单采后、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与单采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单采前为0.01~1.20 mg/L,平均为(0.28±0.45)mg/L;术后第1天为2.37~6.07 mg/L,平均(4.04±1.54)mg/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1例THA术后第1天出现双侧胫后静脉及左侧腓静脉、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无肺栓塞、无输血病例。结论  对于高原红细胞增多人群,红细胞单采术可有效降低关节置换围术期DVT的发生率,且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 Vol. 27 (2): 114-117 [摘要] ( 229 ) HTML (1 KB)  PDF (437 KB)  ( 103 )
118 脊髓损伤对男性性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李广伟 1,王少波 2,赵文奎 3,白忠旭 1,王红军 1,孙晓智 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39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伤后所有患者均手术处理。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8~46岁,平均年龄(37.5±5.5)岁。采用勃起功能国际指数(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5,IIEF-5)评定勃起功能,神经脊髓功能则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进行ASIA分级、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进行评价,观察脊髓损伤前后脊髓神经功能受损及性功能的影响。术后行脊髓神经功能及性功能恢复的对比研究,并对性功能障碍患者进一步测定其反射性勃起和精神性勃起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4~31个月,平均(21.9±5.2)个月。脊髓损伤后除运动感觉受损外,性功能也同时受损,与伤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EF-5评分由伤前的(22.9±1.4)分降为伤后的(11.3±2.7)分,术后提高到(17.9±5.2)分。ASIA感觉评分术前为(116.9±50.0)分,术后提高到(174.6±36.0)分;运动评分术前为(60.5±14.3)分,术后提高到(83.0±13.8)分,感觉评分与运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伤性脊髓损伤除导致常见的运动感觉神经功能受损外,对男性性功能有明显的影响。治疗时间、受损节段、损伤程度、恢复时间等因素对性功能障碍的程度和恢复均有影响。
2021 Vol. 27 (2): 118-126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528 KB)  ( 123 )
122 333例骨髓炎患者临床特征和病原菌分析
冯强生,宋月娟 *,哈小琴,刑媛,高保东,张琦,邱晓明
目的  回顾性分析骨髓炎患者病原菌分布以及临床特征,为骨髓炎患者的病原学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333例骨髓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以300例非细菌感染者作为阴性对照组。感染组333例,男255例,女78例;年龄2~98岁,平均(40.19±17.91)岁。对照组300例,男189例,女111例;年龄5~90岁,平均(34.80±23.67)岁。对两组的感染指标: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NEU)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进行比较。结果  感染组主要年龄分布:20~59岁244例,占73.27%;小于20岁的青少年和儿童共48例,占14.41%。患者平均住院次数为(2.22±1.80)次/人,平均住院天数为(17.03±12.30)d。感染部位主要为胫骨105例(31.5%),其次是股骨76例(22.8%)、颌骨26例(7.8%)和跟骨25例(7.5%)。患者病原微生物标本来源主要为分泌物、组织液和血培养等,分别为42.51%(88/207)、15.46%(32/207)和14.98%(31/207)等。骨髓炎患者手术比例为71.17%(237/333),其中清创和引流为126例(37.84%),固定取出术为73例(21.93%)等。骨髓炎患者病原菌检出率为62.16%(207/333),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4.25%(133/207),34例为混合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为:苯唑西林45.1%,青霉素91.0%,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利利奈唑胺为0。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NEU、CRP、IL-6和PCT的AUC分别为0.534、0.670、0.356和0.257,结果显示只有CRP对骨髓炎具有诊断价值,当CRP≥0.937 mg/mL时,敏感性为0.639,特异性为0.663。结论  骨髓炎患者具有病情严重、治疗周期长、病原菌检出率低和病原菌杂等特点,临床最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CRP对骨髓炎具有诊断价值。
2021 Vol. 27 (2): 122-126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1094 KB)  ( 166 )
       临床研究
127 血脂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研究
吴健 1,周涛 1*,俞兵 1,夏新成 1,王杰 1,汪红亮 2
目的  研究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与老年女性骨密度(bone densitometry,BMD)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性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 9月至2020年3月门诊体检或住院的女性OP患者110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8.26±6.28)岁。按照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骨折组52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69.04±6.30)岁;非骨折组58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7.57±6.24)岁。所有患者均进行BMD测定及空腹血脂测定,记录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骨折组BMD与年龄、BMI、TG、TC、LDL-C及HDL-C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表示正相关,r<0表示负相关;以TC、TG、LDL-C、HDL-C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老年女性OP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老年OP性骨折女性年龄与L1~4、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转子间、总髋部BMD负相关(r<0,P<0.05);BMI与L1~4和髋部各部位BMD正相关(r>0,P<0.05);TC、TG与L1~4和髋部各部位BMD负相关(r<0,P<0.05);HDL-C与L1~4和髋部各部位BMD无相关性(r<0,P>0.05);LDL-C与Ward三角区、大转子、转子间、总髋部BMD负相关(r<0,P<0.05)。TC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血脂中TC、TG、LDL-C与老年OP性骨折女性不同部位BMD相关性不同,HDL-C与不同部位骨密度无相关性。TC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危险因素,HDL-C可能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保护性因素。
2021 Vol. 27 (2): 127-136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518 KB)  ( 110 )
131 血清VEGF及VCAM-1水平与股骨颈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相关性研究
巨啸晨,舒莉,周玲,孙荣鑫 *
目的  分析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xth factor,VEG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水平对股骨颈患者延迟愈合的影响,评价各指标对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期间,完成治疗与术后随访的189份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点,纳入其中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股骨颈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患者作为延迟愈合组,40例愈合良好的患者作为无延迟愈合组;回顾抽取同期医院接受常规体检并证实为健康人的40例健康人群资料,作为健康对照组。全部入组者均于入院时接受常规检查、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查,且检查结果资料完整,主要记录三组入院时血清VEGF、VCAM-1水平检测结果,记录两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4、8、12周血清VEGF、VCAM-1水平检测结果。分析术后各时点血清指标间的相关性,围手术期各血清水平的变化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绘制操作者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检验各时点、各血清指标对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结果  入院时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血清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W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延迟愈合组术后各时点VEGF水平低于无延迟愈合组,VCAM-1水平高于无延迟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4周、8周的血清VEGF、VCAM-1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513,P<0.05),且以术后4周相关性最强;术后12周,二者间无相关性;经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围手术期血清VEGF、VCAM-1水平变化可能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延迟愈合影响因素(P<0.05);术后各时点,血清VEGF、VCAM-1水平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均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7,P<0.05],且以术后8周预测价值最高,对应的AUC分别为0.766、0.781。结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血清VEGF与VCAM-1间可相互作用,与术后延迟愈合密切相关,可能是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动态监测患者术后各时点血清VEGF与VCAM-1水平的变化,可以很好的预测骨折延迟愈合的风险,指导临床合理防治,减少延迟愈合发生。
2021 Vol. 27 (2): 131-136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919 KB)  ( 121 )
       实验研究
137 N-乙酰半胱氨酸对软骨细胞基质降解和骨关节炎的作用研究
张卫华 1,张建业 1,叶恒 1,李永寿 2*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软骨细胞基质降解和骨关节炎的作用。方法  体外建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和碘化吡啶染色检测细胞活性;采用商用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试剂盒、超氧化物检测(superoxide dismutase,SOD)试剂盒、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SOD及GPX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inase,MMP)-3、MMP-9、MMP-13及ADAMTS 4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阿尔新蓝染色法检测软骨细胞基质;体内采用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建立骨关节炎大鼠模型,检测大鼠的机械性疼痛阈值和膝关节肿胀直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MMP-4、MMP-9和MMP-13的表达水平;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在体外,NAC能够显著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ROS、SOD和GPX产生,同时下调MMP-4、MMP-9、MMP-13和ADAMTS 4的蛋白表达,除此之外,NAC也能够抑制软骨细胞基质降解。在体内,NAC显著增加骨关节炎(osteoarthrosis,OA)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值,减小OA大鼠的关节肿胀;RT-PCR结果表明NAC显著下调OA大鼠滑膜组织MMP-4、MMP-9和MMP-13的表达水平;番红固绿染色结果表明NAC显著缓解OA大鼠的关节基质破坏和降解。结论  NAC能够抑制IL-1β诱导的氧化应激介导的软骨细胞基质降解,同时对骨关节炎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2021 Vol. 27 (2): 137-142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2700 KB)  ( 113 )
       综述
143 警报素S100A8/A9对骨关节炎相关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周松 1,2,蔡敏 1*,李兴艳 1,黄克 1,项征 2,詹和龙 2,焦品一 2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现已成为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对全球的成年人都有着深远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OA的发病人数更是逐年上涨。它是发达国家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对社会产生很大的经济负担。OA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影响所有滑膜关节,主要特征是关节软骨的进行性降解以及继发性滑膜炎和骨重塑,使患者出现关节疼痛、僵硬、行动能力降低、畸形等诸多临床问题。发展成OA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就是年龄。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警报素S100A8/A9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且S100A8/A9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分泌增多,但国内却缺少关于S100A8/A9与OA之间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的S100A8/A9与参与骨关节炎发生、发展进程中相关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1 Vol. 27 (2): 143-147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489 KB)  ( 148 )
148 长链非编码RNA MEG3对成骨分化及骨性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轩铭,吕松岑 *
非编码RNAs(non-coding RNAs,ncRNAs)是一类没有编码蛋白功能的RNA分子,根据它的大小,可分为小非编码RNA和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lncRNA是一种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ncRNA的80%都是长链非编码RNA。人们最初认为lncRNA是转录的垃圾,但后来逐渐发现了lncRNA通过参与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或者通过与启动子和增强子相互作用,进而对染色质重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RNA聚合酶的活性进行调控,从而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母系表达的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3,MEG3)是母系表达的lncRNA,为一种位于染色体14q32的肿瘤抑制基因。MEG3通过抑制血管再生进而抑制肿瘤的发展,目前已经了解到MEG3与多种肿瘤相关疾病、癌症(如甲状腺乳头状癌、胃癌、鼻咽癌、胰腺癌、结肠癌、视网膜母细胞瘤)、各种炎症反应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MEG3在骨性疾病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现在已经发现MEG3表达的上升或下降可调控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或导致如骨关节炎、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骨性疾病的发生,这与MEG3/miR16/SMAD7、MEG3/miR203/Sirt1等多种通路轴有关。故MEG3的表达为后续研究骨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骨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21 Vol. 27 (2): 148-152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905 KB)  ( 164 )
153 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软骨再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张润杰,王浩浩,芦升升,刘泽,张民 *
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全球公认的一种致残疾病。研究显示我国有症状的KOA的发病率为8.1%,并且KOA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KOA是整个关节的疾病改变,如滑膜、半月板、周围韧带的病变以及典型的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等。关节软骨属于透明软骨,有着缓冲和传导压力等作用,由于其没有血管、淋巴和神经分布,它的自我修复能力十分有限。
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自1958年由Jackson提出并作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手段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临床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对于术后功能要求较高、较活跃的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是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尽可能保留患者自身的关节,推迟甚至终身避免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并且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患者术前内侧间室磨损的软骨在HTO术后可以实现再生。经组织学检查发现HTO术后的新生软骨为纤维软骨,虽然从生物力学和生化特性来看,新生的纤维软骨与天然的透明软骨都存在差异,但是可以明确HTO术后已经阻止了内侧间室软骨的进一步退化。
HTO术后软骨再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如术后的下肢力线、术前软骨损伤的严重程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股骨内侧髁(medial femoral condyle,MFC)和胫骨内侧髁(medial tibial condyle,MTC)解剖差异、关节线倾斜、细胞因子及分子水平、软骨对吻损伤及年龄与性别等。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改善HTO术后患者的软骨再生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顾过去的文献研究,对这些影响因素展开综述。
2021 Vol. 27 (2): 153-156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419 KB)  ( 126 )
       临床经验
157 CT引导下经皮粗针穿刺活检对上中胸椎病变的诊断价值
齐典文 1,赵茗 1,马天晓 1,张国川 1,张丽杰 2,赵纳 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粗针穿刺活检在上中胸椎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我科行CT引导下经皮粗针穿刺活检的上中胸椎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7例,女性38例;年龄10~77岁,平均(52.9±15.8)岁,并随访其后续的诊治情况。以手术大体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作为评价穿刺病理的标准,随访期至少为6个月。收集穿刺前后治疗方案的调整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85例患者,3例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96%(82/85)。82例穿刺成功的患者中,真阳性69例,假阳性0例,真阴性10例,假阴性3例。针吸活检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100%、96%、100%、77%。有19例(23%)患者穿刺前后治疗方案发生了调整:由拟行手术改为非手术治疗者14例;由拟行手术和/或放疗改为靶向治疗者5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粗针穿刺活检在上中胸椎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安全性好,可为制定正确的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021 Vol. 27 (2): 157-161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1655 KB)  ( 108 )
161 短期小剂量激素注射对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的疗效
李明超 1,王盛强 1*,洪海文 1,王勋 1,戴城梁 1,蒋涛 1,刘伟忠 1,吴鹏 2
目的  探讨短期小剂量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共有60例肩关节疼痛患者诊断为肩峰下疼痛综合征,随机分为注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注射组予以小剂量倍他米松(3.5 mg)肩峰下间隙注射治疗。注射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3~73岁,平均(56.0±6.9)岁。对照组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40~73岁,平均(51.00±8.15)岁。记录基线期及治疗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中国肩袖患者生活质量评分(Chinese rotator cuff quanlity of life,C-RA-QOL)等。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期疼痛时间、年龄、性别、优势肩、VAS评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组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1.37±1.43)分,低于对照组(2.47±2.18)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55.47±14.04)分,高于对照组(43.77±1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治疗后6个月的C-RC-QOL评分(2 603.7±468.2)分,高于对照组(2 399.0±607.5)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结论  肩峰下疼痛综合征通过MRI及查体可评估疼痛来源,短期小剂量激素注射疗法安全性好,可获得良好的早中期临床效果。
2021 Vol. 27 (2): 161-165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1349 KB)  ( 236 )
165 多模式止血方案对无止血带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控制有效性研究
周翔,赵滨
目的  探讨多模式止血方案对无止血带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控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8月1日期间,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45例初次行TKA治疗有完整临床病历资料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三组,按不同的止血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模式止血方案组、常规止血方案组、对照组。三组患者按膝关节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期均达Ⅳ期并有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其中多模式止血方案组男性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9.07±7.64)岁;常规止血方案组男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8.33±7.83)岁;对照组男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9.20±7.28)岁。三组患者均不使用止血带进行TKA操作,三组均于术前以Nadler公式计算术前血容量及记录术前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术后以Gross方程计算失血量并记录术后Hct,三组患者均记录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  多模式止血方案组、常规止血方案组及对照组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Hct上相比较,多模式止血方案组较常规止血方案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止血方案在无止血带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减少术中显性失血、术后总失血量方面有显著效果。
2021 Vol. 27 (2): 165-170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1469 KB)  ( 112 )
171 21例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杨金三,鞠金勇,聂志奎,刘庆胜,郭洪敏 *
目的  探究21例股内侧肌下入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外翻畸形骨关节病患者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骨关节炎1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年龄55~77岁,平均(63.51±3.47)岁,BMI数值均在20~26 kg/m2之间。术前评估患者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同一主任医师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统一标准围手术期处置,康复出院后定期随诊,术后6个月评估患者ROM、FTA、HSS。结果  21例患者顺利完成膝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95.00±4.60)min,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量(21.00±7.12)g/L,术前膝关节HSS评分(36.01±5.19)分,术后膝关节HSS评分(88.62±3.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膝关节外翻角(18.21±0.92)°,术后6个月膝关节外翻角(5.13±4.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5.35±3.11)°,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105.28±6.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
2021 Vol. 27 (2): 171-174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1464 KB)  ( 107 )
175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镜滑膜切除术后疾病活动的相关因素
杨化群 1,王财兴 2,李路 1*
目的  探讨关节镜滑膜切除术(arthroscopic synovectomy,AS)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疾病活动的影响,分析术后RA疾病活动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行单次AS的105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7例,女88例(83.8%);年龄58~76岁,平均(67.57±9.09)岁;病程(17.93±12.52)年。手术部位:肘关节10例(9.5%),膝关节73例(69.5%),踝关节22例(21%)。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应用基于C反应蛋白的28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based on C-reactive protein,DAS28-CRP)的评估RA疾病活动,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RA疾病活动相关因素。结果  10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1.2±5.9)个月。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手术关节功能受限,2例关节内血肿;3例患者术后关节疼痛未缓解。术后患者DAS28CRP及CRP与基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ΔDAS28CRP与病程呈正相关,与基线疾病活动度及大关节手术呈负相关( r 值分别为0.265,-0.592,-0.39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短病程OR=2.781,95%CI(1.011,6.111),大关节手术OR=0.158,95%CI)(0.101,0.251),较高的基线DAS28CRP评分OR=0.098,95%CI(0.035,0.17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术后疾病活动降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病程较短、疾病活动度较高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RA患者,行大关节的AS可能显著改善疾病活动。
2021 Vol. 27 (2): 175-178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424 KB)  ( 133 )
178 克氏针皮肤牵张器治疗肢体软组织缺损并发症分析
廖冬发,黄晨,王维,谢美明,徐伟,任亚明,龚凯,李志强
目的  分析克氏针皮肤牵张器治疗肢体软组织缺损5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资料,总结经验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75岁,平均(35±23)岁。软组织缺损部位:下肢小腿足踝部8例,上肢4例,躯干1例。交通事故及机器外伤8例,自行摔伤2例,慢性溃疡1例,肿瘤切除创面1例,皮瓣供区创面1例。创面最大10 cm×18 cm,最小2 cm×3 cm。病程3 d~24个月,平均(2.0±0.8)个月。感染创面一次或多次清创,彻底控制后采用皮肤牵张器进行治疗,皮瓣供区、肿瘤切除等清洁创面术后即采用皮肤牵张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1.0±1.5)个月。8例患者皮肤牵张到位后顺利缝合伤口并愈合,5例患者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并发症。1例牵张器两端皮肤出现局部压迫损伤,好在为表皮损伤不影响最终愈合;1例胫骨嵴外露皮肤牵张失败,改皮瓣转移后修复;2例小腿和1例腹部创面患者牵张失败,改游离植皮及换药后逐渐愈合。结论  克氏针皮肤牵张技术可有效治疗大部分肢体软组织缺损,但该技术有一定的学习使用曲线,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游离植皮及皮瓣转移,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提高使用技巧。
2021 Vol. 27 (2): 178-182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4723 KB)  ( 151 )
183 3D打印辅助治疗复杂跟骨骨折
刘延子,陈树涛,王长水,孙常胜,田学东,高武长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治疗复杂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2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66例Sanders Ⅲ型和SandersⅣ型复杂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打印组34例和传统组32例。3D打印组采用术前三维规划、3D打印、术前虚拟复位、钢板预塑形、体外模拟手术,指导实际手术,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21~65岁,平均(37.6±3.9)岁;身高(172.2±2.6)cm;致伤原因:高处坠落25例,其他9例;Sanders分型,Ⅲ型19例,Ⅳ型15例。传统组行常规“L”形入路手术,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0~66岁,平均(36.1±4.1)岁;身高(171.7±4.5)cm;致伤原因:高处坠落22例,其他10例;Sanders分型,Ⅲ型17例,Ⅳ型1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时间、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Maryland评分等。结果  6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50个月,平均(30.5±6.1)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复位时间、透视次数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Marylan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治疗复杂跟骨骨折优势明显,是个性化治疗复杂跟骨骨折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案。
2021 Vol. 27 (2): 183-186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1228 KB)  ( 119 )
       个案
187 以食管型颈椎病为表现的强直性脊柱炎1例报告
陈诚 1,江晨 2*,曹涌 1*
食管型颈椎病专指由于颈椎椎体前缘巨大骨赘形成,压迫食管、气管,影响食管、气管的活动,以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颈椎椎体前缘骨赘(anterior cervical osteophytes,ACOs)形成的病因众多,以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最为常见。目前国内外对食管型颈椎病的报道中病因主要为DISH,对于AS引起的食管型颈椎病鲜有报道,本文就1例以食管型颈椎病为表现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报告如下。
2021 Vol. 27 (2): 187-190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2809 KB)  ( 119 )
190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巨大冈下肌钙化性肌腱炎1例报告
王世虎 1,2,彭俊良 2,朱小虎 1,2*
钙化性肌腱炎系因碱性磷酸钙沉积于关节肌腱周围而引起的一种常见非创伤性疾病。肩袖为其好发部位,这其中又以冈上肌腱最为多见,而冈下肌钙化性肌腱炎在临床中并不常见。本文拟报道1则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巨大冈下肌钙化性肌腱炎病例,以期为临床诊治冈下肌钙化性肌腱炎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2021 Vol. 27 (2): 190-192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1830 KB)  ( 128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