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11期
刊出日期:2020-11-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961 骨折程度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的影响分析
唐本强,崔利宾,陈学明 *,王彦辉,张衍军
目的  探讨骨折程度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1 01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程度分为:轻度783例,中度164例,重度68例。三组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渗漏后果分为:经椎基底静脉型(B型)、经节段静脉型(S型)、经骨皮质型(C型)、椎间盘内渗漏型(D型)。根据渗漏机制分为:静脉渗漏(B型和/或S型)、皮质渗漏(C型和/或D型)。比较三组各类渗漏率、总渗漏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三组的渗漏类型及渗漏率分别为:B型34.7%、25.6%、11.8%,S型47.9%、34.1%、19.1%,C型12.5%、20.7%、30.9%,D型8.3%、17.1%、29.4%;静脉渗漏61.4%、45.7%、25.0%;皮质渗漏19.4%、35.4%、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渗漏率分别为74.3%、68.9%、6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程度越重,骨水泥经血管途径渗漏风险越低,经皮质途径渗漏风险越高。骨折程度对总渗漏率无显著影响。
2020 Vol. 26 (11): 961-965 [摘要] ( 326 ) HTML (1 KB)  PDF (2184 KB)  ( 286 )
966 腰椎退行性疾病导致足下垂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分析
王普石,于磊 *,宋红星,方秀统 *
目的  退行性腰椎疾病导致足下垂手术后的效果分析。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8—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43例腰椎退行性病变导致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和预后情况。把年龄、性别、术前麻痹持续时间、术前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力量等进行记录并与患者手术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43例患者平均随访(2.5±0.5)年。143例腰椎退行性变足下垂患者中有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责任节段均为L4~5,L5神经根受压。67例患者腰椎管狭窄,其中46例L4~5椎管狭窄,L5神经根受压;17例L4~5和L5S1椎管狭窄,L5和S1神经根受压;4例患者L3~4、L4~5和L5S1椎管狭窄,L4、L5和S1神经根均受压。术后81例(56.64%)TA的肌肉力量≥4级,获得治愈;62例(43.36%)患者TA的肌肉力量≤3级,虽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未治愈,术后6个月随访,TA的肌肉力量几乎稳定。末次随访时分别有5、17、14、26、70、11例患者TA的肌肉力量是0、1、2、3、4、5级。结论  腰椎退行性变引起足下垂的患者中,L5神经根常受影响。术后大多数患者TA的肌肉力量有所改善,但很少有患者足下垂可以完全恢复。术前足下垂症状持续时间、TA术前肌力、受累节段是影响患者手术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
2020 Vol. 26 (11): 966-969 [摘要] ( 315 ) HTML (1 KB)  PDF (412 KB)  ( 265 )
970 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转子下区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张旭 1,施建党 2*,牛宁奎 2,刘昌昊 1,李凯歌 1,杨宗强 2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转子下区骨转移瘤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32例股骨转子下区骨转移瘤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44~77岁,平均(60.84±8.16)岁。其中濒临骨折8例、病理性骨折24例。根据Mirls评分制定手术方案,Mirls评分>8分,行手术治疗。15例采用病灶刮除后交锁髓内钉联合骨水泥重建,17例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术者完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疗效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Karofsky体能状况评分(Kam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估体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估术后患肢功能情况,随访记录局部复发及生存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随访时间4~25个月,平均(14.23±1.32)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KPS评分、MST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死亡26例,术后生存时间:人工假体组(15.89±1.72)个月,髓内钉组(12.61±1.97)个月,两组术后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髓内钉组中6例发生局部病灶复发,肿瘤假体组未出现。未出现围手术期及术后内置物松动、断裂、周围感染、再发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转子下区骨转移瘤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髓内钉固定有利于早期下地活动,肿瘤假体重建有利于肿瘤局部控制。
2020 Vol. 26 (11): 970-1014 [摘要] ( 289 ) HTML (1 KB)  PDF (1320 KB)  ( 322 )
975 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血友病膝关节炎
陈敏,林佳俊,陈奋勇,刘文革 *
目的  评价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晚期血友病膝关节炎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确诊晚期血友病膝关节炎并行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10例(20膝),对照组为晚期血友病关节炎行单侧膝关节置换13例(13膝),均为男性甲型血友病患者。收集两组治疗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性的相关指标并对比分析。结果  23例(33膝)平均随访(78.00±58.84)个月。术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总输血量、创口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及白蛋白下降水平同期双侧组明显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消耗量、住院费用(去除假体费用)、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及屈曲挛缩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4周两组间双侧组膝关节ROM、VAS评分、HSS评分及屈曲挛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同期双侧组VAS评分和屈曲挛缩度低于单侧组,HSS评分及满意度高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OM略高于单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双侧膝关节置换患者出现关节血肿,1例单侧膝关节出现切口出血愈合不良。无感染、松动、血栓形成、死亡等并发症。结论  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血友病膝关节炎是一种安全、经济且有效改善关节功能的治疗方式,在患者耐受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综合管理情况下,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更有利于康复。
2020 Vol. 26 (11): 975-986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1454 KB)  ( 299 )
982 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徐文铭,余阗,蒋顺琬,姜劲挺,肖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胫骨平台Schatzker Ⅲ型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后3 d、6个月、12个月时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d、6个月时治疗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疼痛、肿胀、下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近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膝关节功能,其治疗Schatzker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显著。
2020 Vol. 26 (11): 982-986 [摘要] ( 264 ) HTML (1 KB)  PDF (869 KB)  ( 430 )
987 Oxford-Ⅲ膝单髁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使用量疗效分析
赵云超,王鑫 *,房庆鹏,杨毅婕,王朋朋,李晓明,周婷婷

目的  探讨Oxford-Ⅲ膝单髁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不同使用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自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用Oxford-Ⅲ假体行膝单髁置换术的93例患者,经纳入、排除标准,最终63例纳入研究,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50~65岁,平均(62.65±8.09)岁;左膝44例,右膝19例。以低分子肝素使用量与使用频次分组,每日皮下注射1次为QD组,术后第1天起应用,用法:4 000 AxaIU/次,早8:00,皮下注射,共30例;每日2次为BID组,术后第1天起应用,用法:3 000 AxaIU/次,早8:00、下午16:00,分2次皮下注射,共33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等数据;记录术前化验指标: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数值;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评估血栓风险;对术后早期动员情况、下肢静脉彩超结果进行记录。结果  6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7例出现肌间静脉从血栓,住院期间无伤口出血发生,无输血病例。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低分子肝素(4 000 AxaIU)预防膝单髁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使用频次1次/日即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使用3 000 AxaIU/次,频次2次/日,会增加术后隐性失血量。

2020 Vol. 26 (11): 987-991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705 KB)  ( 289 )
       临床研究
992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下心理干预对改善医务人员慢性颈腰痛的疗效研究
施莺莺 1,王晓宁 1*,魏澜 1,曹鹏 2,林亚洲 2
目的  探索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过程中,医务人员慢性颈腰痛的发病情况、心理压力变化程度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行心理干预并对医务人员慢性颈腰痛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参加我院援鄂医疗队员为观察组,非援鄂医务人员为对照组进行横断面调查,发放问卷调查。其中观察组51例,男2例,女49例;年龄27~38岁,平均(33.73±4.45)。对照组57例,男1例,女56例;年龄26~39岁,平均(32.25±6.79)岁。比较两组间颈腰痛发生率、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心理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是否存在差异性,分析心理因素与颈腰痛程度的相关性。对观察组进行心理干预后,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心理干预措施对缓解医务人员慢性颈腰痛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腰痛发生率、程度及心理评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评分与颈腰痛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此外,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改善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而缓解颈腰痛的程度。结论  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会有一定心理压力的改变,这会导致慢性颈腰痛发生及发展。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由心理因素导致的慢性颈腰痛的加重,这将有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0 Vol. 26 (11): 992-995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622 KB)  ( 256 )
       实验研究
996 福辛普利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
裴宝静 1,李建燕 1,辛立杰 1,郭娜 1,路静 1,王洋 2,王庆海 1*
目的  探讨福辛普利对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大鼠的作用及其对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福辛普利(高剂量组10 mg/kg,中剂量组5 mg/kg,低剂量组2.5 mg/kg)组、阳性对照组(卡托普利40 mg/kg),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量体重,从第8周开始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每天给药1次,连续6周;称量子宫,计算子宫脏器系数;采用标准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e,TRAC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活性及钙、磷含量;采用Micro-CT分析大鼠股骨近端的骨微结构,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content,BMD)、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spacing,Tb.Sp)、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bone surface/total volume,BS/TV)定量分析;采用标准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O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股骨组织中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Ⅱ、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ngiotensin type-1 receptor,AT1R)、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1、AT2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福辛普利缓解OVX大鼠的体重增加,并增加子宫脏器系数;同时福辛普利降低OVX大鼠血清中TRACP和BALP活性,并增加血清中钙和磷含量;福辛普利改善OVX大鼠骨微结构损伤,缓解骨皮质厚度和骨量减小,并增加BV/TV、BS/TV、Tb.N、Tb.Th和BMD;福辛普利增加OVX大鼠血清中NO和NOS水平,并下调AngⅡ、AT1R、ACE-1蛋白表达水平和上调AT2R蛋白水平。结论  福辛普利对骨质疏松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并且通过调节RAS/NO信号改善骨代谢、骨矿化过程以及骨微结构受损。
2020 Vol. 26 (11): 996-1036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1705 KB)  ( 177 )
       综述
1002 骨修复中细胞外基质调节固有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郭达,吕松岑 *
骨科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可由骨科创伤、癌症或先天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骨组织工程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生物材料,以改善骨修复和再生。在各种生物材料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ces,ECMs)被认为是制备骨再生移植物的最佳候选材料之一。ECMs不仅能够提供结构支持,还能提供多种生物分子,在骨修复过程中调节细胞的定植与募集。多项研究表明,骨骼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许多共同的细胞因子、分子通路以及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这些发现有助于界定所谓的骨免疫学领域,其中ECMs调节免疫信号已成为研究重点。在这一背景下,目前的研究方向不是为了抑制免疫反应,而是通过构建ECMs衍生材料来调节骨免疫调节因子,诱导有利于骨修复的免疫反应。因此,本文对固有免疫在骨修复中的作用、ECMs成分与固有免疫的关系、骨修复中富含内外源性免疫调节因子的ECMs对固有免疫的调节进行综述,并对构建具有免疫调节性的ECMs进行展望。
2020 Vol. 26 (11): 1002-1005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394 KB)  ( 301 )
1006 胫骨平台后倾角在保膝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芦升升,张润杰,刘泽,张民 *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发病率越来越高。KOA的阶梯性治疗越来越受到骨科医师的关注,其治疗方法主要为早期的药物治疗及晚期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关节镜手术、关节软骨修复术、膝关节周围截骨术、关节置换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努力做到保膝与换膝并举。在保膝手术治疗中,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osteotomy,HTO)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手术技术。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存在可维持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张力,在膝关节屈伸运动时股骨髁能正常地滑动及滚动,有利于膝关节的屈曲运动。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slope,PTS)的变化会对膝关节的生物力学产生明显影响,在保膝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对PTS在UKA及HTO中的应用做一综述,明确PTS的重要性,更好地指导保膝治疗,为更多的KOA患者带来福音。
2020 Vol. 26 (11): 1006-1009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419 KB)  ( 379 )
1010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筛查现状
李德宇,王加宽 *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于1989年被更名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因为临床工作中发现,并不是所有DDH患者在出生时都存在髋关节病理性表现,部分患者出生时存在髋关节异常,但随着生长发育而逐渐好转;同时存在部分患者出生时髋关节正常,日后却逐渐出现关节发育不良、可复性半脱位或脱位,最终进展为不可复性脱位。DDH其临床表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果延误诊断会导致迟发性DDH,需要手术才能矫正,创伤大、并发症多,对患者及家庭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是非手术治疗DDH成功的关键。本文对DDH流行病学特征、目前国内外DDH早期筛查模式以及髋关节超声筛查方式的争议进行回顾分析。
2020 Vol. 26 (11): 1010-1014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493 KB)  ( 356 )
       临床经验
1015 术区骶棘肌周围注射预混止痛药物在控制腰椎后路手术疼痛的疗效研究
何仁建,陈康,杨富国,罗园超,杨渠平 *
目的  探索术区骶棘肌周围注射预混止痛药物(罗哌卡因100 mg、利多卡因100 mg、吗啡10 mg及曲安奈德注射液80 mg)对腰椎Wiltse入路融合手术切口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0例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40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51~81岁,平均(67.0±6.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4±1.6)kg/m2。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3~79岁,平均(67.6±6.9)岁;BMI为(27.1±2.9)kg/m2。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腰椎Wiltse入路融合手术治疗,研究组于手术切口缝合前在术区骶棘肌周围注射预混止痛药物,对照组无注射药物。术后分别记录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首次平卧自行翻身时间、首次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等,测量两组术后在MRI上骶棘肌横截面积。结果  本研究80例患者,研究组中1例发生硬脊膜撕裂剔除本研究,余7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手术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平卧自行翻身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切口处骶棘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心血管事件、嗜睡、呼吸抑制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例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对照组1例浅表手术切口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  在术区骶棘肌周围注射预混止痛药物能显著减轻腰椎Wiltse入路融合手术患者切口疼痛,有助于早期床上翻身活动及下床行走,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对骶棘肌无显著影响,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止痛方法。
2020 Vol. 26 (11): 1015-1018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454 KB)  ( 320 )
1018 不同手术时机下治疗单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
李元,李立平
目的  评估不同手术时机下治疗单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单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8例,按照不同手术时机依次分为A组(1周内)、B组(1~3周)、C组(超过3周)三组,对三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ODI功能评分同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ODI功能评分同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VAS评分及ODI功能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褥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A组最低,C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单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早期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快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同时降低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
2020 Vol. 26 (11): 1018-1021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444 KB)  ( 359 )
1022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朱浩 1,倪晓辉 2,夏青 1,邹国友 1*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创伤后脊柱骨折的发病特点,以及其对脊髓损伤、住院不良事件及住院时间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71例住院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被纳入此项回顾性研究。其中男59例,女12例,年龄39~83岁,平均(63.056±9.054)岁。患者分为脊髓损伤组及无脊髓损伤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是否高能量损伤、骨折发生部位、脊柱椎体发生骨折数量等因素作单因素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 t 检验。对于无序多分类变量的骨折分布区域设置哑变量(颈椎组,胸椎组,腰椎组,多发骨折组)。采用二元logistical分析其分布区域与脊髓损伤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折分布区域与院内不良事件及住院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S患者脊柱骨折部位是AS患者出现脊髓损伤症状的危险因素。与颈椎组相比,胸椎组、腰椎组发生脊髓损伤的概率减少90.3%,不良事件数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减少。结论  AS患者脊柱骨折的分布差异是发生脊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颈椎骨折及多发脊柱骨折的AS患者会发生更多的院内不良事件及更长的住院时间。
2020 Vol. 26 (11): 1022-1025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1084 KB)  ( 300 )
1025 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手术及康复训练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近期疗效分析
李远 1,李忠 1,雷蕾 2,周鹏 1,邓富元 1,何彦威 1,刘俊才 1*
目的  探讨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手术及康复训练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4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42~65岁,平均(50.1±5.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术中全麻下行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手术;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近期疗效。结果  48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肩关节ROM、CMS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患肩外展上举角度由(52.8±6.4)°改善至(153.6±8.0)°,前屈上举角度由(73.2±6.3)°改善至(153.9±10.4)°,体侧位外旋角度由(5.5±1.2)°改善至(58.2±5.0)°,内旋角度由(35.5±5.4)°改善至(61.2±6.2)°;CMS评分由(22.6±3.5)分改善至(76.1±8.2)分;VAS评分由(5.7±0.9)分改善至(2.4±1.1)分;所有 P 值均小于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法松解联合关节镜手术及康复训练治疗原发性冻结肩安全、创伤小、恢复快,能显著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有效缓解疼痛,缩短病程,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2020 Vol. 26 (11): 1025-1029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2650 KB)  ( 393 )
1030 成人后方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
何晓 1,2,杨佳瑞 3,冯泉 1,衡立松 2,张堃 2*
目的  探讨成人后方孟氏骨折的损伤特点、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1例后方孟氏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45.4±9.5)岁。依据Jupit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6例,ⅡC型3例。对尺骨近端骨折的处理,18例采用鹰嘴解剖锁定钢板或者克氏针和张力带固定,3例采用直行锁定钢板固定;12例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者采用空心拉力螺钉或袢钢板固定;17例桡骨头骨折采用埋头钉或微型钢板修复固定,4例行桡骨头置换;带线铆钉修复外侧副韧带。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25.0±8.8)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2.8±1.7)周。肘关节屈伸范围平均(121.7±15.4)°,前臂旋转范围平均(135.0±17.6)°,Mayo肘关节评分平均为(85.3±12.4)分,优10例,良7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0.9%。5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3.8%。结论  后方孟氏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桡骨头通常为粉碎性骨折,冠状突的骨折为基底部的骨折(R&M Ⅲ型),外侧副韧带损伤严重;通过肘后正中入路可满足手术需要,术中应着重恢复桡骨头和冠状突结构并建立稳定内固定支撑,仔细修复重建韧带结构;早期手术和术后及时的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2020 Vol. 26 (11): 1030-1033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1103 KB)  ( 350 )
1033 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王培召 1,2,韩旭 2,王啸 2,于进洋 2,袁彦浩 2,谭红略 2*
目的  探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1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病例。其中男3例,女8例;年龄60~83岁,平均(69.2±9.5)岁。均行开放复位,采用股骨髁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内侧锁定重建钢板固定。术后随访期间,观察是否存在感染、关节僵硬、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出现。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0.5±7.8)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1例术后出现关节僵直现象,经康复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所有伤口愈合,无内固定失败、感染和假体松动等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可达90°~120°;HSS评分平均(85.9±5.9)分,其中优9例,良2例。结论  对假体稳定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采取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020 Vol. 26 (11): 1033-1036 [摘要] ( 296 ) HTML (1 KB)  PDF (1712 KB)  ( 471 )
1037 经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锁定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钱利海,梁清宇,张辉,张道平,周明
目的  探讨经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锁定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采用经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置入锁定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15例患者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28~72岁,平均(45.6±2.3)岁;均为闭合性骨折。依据Schatzker分型方法进行分型,Ⅱ型7例,Ⅲ型3例,Ⅴ型5例。根据罗从风的三柱分型:单纯后外侧平台骨折7例,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4例,后外侧平台合并后内侧平台骨折2例,后外侧平台合并内侧、前外侧及干骺端骨折2例;其中伴有前交叉韧带撕裂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腓骨头、颈骨折3例。术后随访并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影像学检查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变化;并使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通过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运动水平,通过Lachmann试验及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5±3.1)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4±1.8)周,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的胫骨内翻角及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为110°~145°,平均(129.3±10.4)°;术后Rasmussen放射评分为11~18分,平均(14.7±2.2)分,其中优2例,良12例,优良率93.3%;HSS评分78~96分,平均(87.5±5.8)分,其中优11例,良4例,优良率100%;Lysholm膝关节评分(91.1±5.4)分;Lachman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经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锁定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具有安全可靠、良好复位和有效固定的手术方式,可实现早期功能锻炼,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和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2020 Vol. 26 (11): 1037-1042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3109 KB)  ( 454 )
1042 骨牵引瞄准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杨文杰 1,2,苏云 1*,温准 3,王峰 1,陈艺清 1,2,朱天信 1,2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骨牵引瞄准器,探讨其在临床跟骨牵引操作上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行跟骨牵引操作的47例患者,共行跟骨牵引操作49次。其中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26例患者为A组,采用传统跟骨牵引操作28次;男15例,女11例;年龄21~68岁,平均(42.85±11.40)岁。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21例患者为B组,采用瞄准器辅助定位跟骨牵引操作21次;男13例 ,女8例;年龄19~67岁,平均(42.67±12.5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骨折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行跟骨牵引操作时的置针偏斜角度、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耗费时间。结果  A组置针偏斜角度为(9.64±4.75)°,B组为(2.95±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疼痛评分为(7.54±1.84)分,B组为(5.17±1.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耗费时间为(8.31±1.74)min,B为组(8.94±1.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本瞄准器辅助行跟骨牵引操作,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减少患者损伤,减轻患者痛楚,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2020 Vol. 26 (11): 1042-1044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506 KB)  ( 244 )
       影像园地
1045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跟腱、腓肠肌弹性特征的定量研究
李霖 1,2,殷继超 3*,胡兴律 2,许磊 2,戴长安 1,吴国昊 1,王军 1,雷程翔 1,董昭阳 1
目的  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比较正常人与足底筋膜炎患者在足底筋膜、跟腱、腓肠肌内侧头弹性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确诊的3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为病例组(共60患足),年龄30~67岁,平均(43.6±10.1)岁;体重51~100 kg,平均(71.6±11.4)kg。同时纳入30例健康志愿者(共60足)为对照组,年龄22~69岁,平均(41.5±15.1)岁;体重51~95 kg,平均(67.7±12.7)kg。两组年龄、性别比例、身高、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测量并对比两组足底筋膜、跟腱、腓肠肌内侧头的厚度、杨氏模量及剪切波速度值。结果  病例组的足底筋膜和跟腱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足底筋膜和跟腱的杨氏模量小于对照组(P<0.05),腓肠肌杨氏模量大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足底筋膜和跟腱的剪切波速度小于对照组(P<0.05),腓肠肌的剪切波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筋膜和跟腱的厚度大于健康人,弹性和硬度小于健康人;腓肠肌内侧头的弹性和硬度大于健康人。通过弹性成像对足底筋膜、跟腱、腓肠肌内侧头的弹性特征进行定量评估可以了解足底筋膜炎足踝部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20 Vol. 26 (11): 1045-1048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891 KB)  ( 255 )
       个案
1049 儿童锁骨内生软骨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高志鹏,林刚 *
内生软骨瘤(enchondroma)是由成熟的透明软骨形成的良性软骨样瘤,好发于骨髓腔,是儿童第二常见的良性软骨性骨肿瘤,约占骨肿瘤的3%~10%,占良性骨肿瘤的24%。内生软骨瘤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好发于手部的短管状骨,然后是长管状骨。目前国内外未见有报道儿童锁骨内生软骨瘤。本院收治1例发生于锁骨的儿童内生软骨瘤患者,且首次术后出现复发并进行二次手术刮除,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2020 Vol. 26 (11): 1049-1051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1906 KB)  ( 189 )
1052 早期诊治坐骨结节骨骺分离1例报告
飞翔
坐骨结节骨骺分离多见于8~15岁年龄段的青少年,运动损伤为主要原因,临床上很少见,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早期确诊困难,容易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可导致慢性疼痛、腘绳肌肌张力降低等并发症,对运动员影响较大。目前尚无相关诊治该损伤的共识,本文作者早期诊治1例坐骨结节骨骺分离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并复习文献报道,总结分析,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2020 Vol. 26 (11): 1052-1053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1538 KB)  ( 165 )
       护理园地
1054 不同尿路管理方案在髋、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杨琳,杨志英 *
目的  比较不同尿路管理方案在髋、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抽样选择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科行行髋、膝关节置换患者130例,其中男36例,女94例;年龄42~85岁,平均(66.11±9.44)岁;手术时长30~255 min,平均(119.23±41.89)min。基于循证证据设计尿路管理方案分为三组,留置导尿管组10例,使用成人尿不湿组90例,无处理组50例。比较三组尿路管理方案患者的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情况,收集分析成人尿不湿组的使用情况,比较分析尿路管理实际需求分组下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长。结果  90例患者均未发生尿路感染,13.08%患者发生尿潴留,三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尿不湿使用有效率达24.44%。根据尿路管理实际需求重新分组,三组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无需常规留置导尿;建议对手术时长超过2 h者计划性术中留置导尿;成人尿不湿成本低,可指导70岁以上女性患者术前佩戴或携带,避免尿失禁污染伤口敷料。
2020 Vol. 26 (11): 1054-1056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423 KB)  ( 218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