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8期
刊出日期:2020-08-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673 Endo-ULB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
张志强 1,张圣飞 1,范新宇 1,张亮 1,杨建东 1,冯新民 1,李星晨 2,闫明 3*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腰椎后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endoscopy-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Endo-ULBD技术治疗的2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2~78岁,平均(58.5±10.8)岁。责任间隙:L3~4节段8例,L4~5 节段12例,L5S1节段4例。比较术前及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24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55min,平均(58±23)min,术后随访7~18个月,平均(11.3±2.7)个月。术后随访,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13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后路Endo-ULB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2020 Vol. 26 (8): 673-675 [摘要] ( 303 ) HTML (1 KB)  PDF (1608 KB)  ( 156 )
676 Hybrid术中融合对邻近置换节段的影响
胡凌云 1,2,吴廷奎 1,刘浩 1*,杨毅 1,孟阳 1,王贝宇 1,丁琛 1
目的  研究与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相比,Hybrid手术中融合对邻近人工间盘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接受单节段CDR或单节段CDR+融合的Hybrid手术治疗,并完成至少4年随访的68例患者资料。单节段CDR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27~63岁,平均(43.69±7.27)岁。Hybrid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35~57岁,平均(47.04±6.26)岁。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评估患者影像学和临床功能指标,包括置换节段曲度和其变化、置换节段及其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假体前后移位和下沉、异位骨化、置换节段的相邻节段退变以及临床功能评分。比较两组间相关评估指标的差异及组内相关指标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  尽管两组在末次随访时均能维持置换节段术前的局部曲度(P>0.05),但与单节段CDR组相比,Hybrid组术后即刻增加的节段前凸在末次随访时更易丢失(P<0.05);Hybrid组并没有呈现出间盘假体的高活动度,也能在末次随访时维持假体邻近节段的术前ROM(P>0.05);Hybrid组假体平均下沉和前后移位的量更大,特别是移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在明显下沉和移位的病例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ybrid组异位骨化和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临床功能评分上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节段CDR相比,尽管Hybrid术中融合节段影响了其相邻人工椎间盘的部分动力学表现,但并没有明显增加假体并发症和引起不良临床效果。
2020 Vol. 26 (8): 676-687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2511 KB)  ( 185 )
682 双排锚钉缝线桥与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白云鹏,邱永敏,丁菊红,沈燕国,王健 *
目的  比较双排锚钉缝线桥与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老年单纯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60岁及以上老年单纯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对照组采用多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记录并对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率。结果  40例患者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4.9±1.5)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试验组(7.9±2.3)周,对照组(8.5±3.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试验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89.4±11.2)分,对照组(80.3±8.9)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试验组VAS评分(0.6±0.4)分,对照组(1.4±1.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感染1例,对照组2例(P>0.05);试验组骨折再移位0例,对照组6例(P<0.05);试验组肩峰撞击征0例,对照组4例(P<0.05);试验组二次手术0例,对照组10例(P<0.05)。结论  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充分且牢靠,相比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可有效提高肩关节功能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
2020 Vol. 26 (8): 682-687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2058 KB)  ( 158 )
688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不同年龄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贫血的影响
安帅 *,李佳义 *,李征,武京伟,曹光磊,冯明利 *,沈惠良,刘利民,鲁世保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应用铁剂对不同年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贫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149例;男42例,女107例;年龄51~92岁,平均(72.8±8.52)岁。髋关节置换术74例,膝关节置换术75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121例(≥65岁)和非老年组28例(<65岁),两组患者围术期均采用EPO联合应用铁剂的血液管理方法。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和围手术期化验指标、手术前后贫血率、异体输血率、失血量等数据,利用Nadler方程计算患者血容量、Gross方程计算患者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术前贫血率:老年组24.0%,高于非老年组的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3、5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下降水平:老年组23(12,30)g/L、29(18,38)g/L、26(15,37)g/L,均低于非老年组的30(22,36)g/L、38(29,49)g/L、32(23,4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输血率:老年组为43.8%,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情况:老年组总失血量1 120(831,1 483)mL、隐性失血量686(430,1 066)mL、隐性失血比例61(51,75)%、显性失血量400(300,500)mL,非老年组分别为1 087(821,1  480)mL、505(414,1 116)mL、61(45,74)%、440(205,558)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贫血率、异体输血率及输血量相比非老年患者较高;EPO联合铁剂的血液管理效果对老年人不佳。
2020 Vol. 26 (8): 688-692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515 KB)  ( 165 )
693 保留残端长度对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效果影响
陈敏,林佳俊,刘文革
目的  根据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残端长度比较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移植重建ACL患者的临床结果,探讨残端保留对ACL重建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骨科行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移植重建ACL 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残端覆盖长度与重建后ACL总长度之比50%为阈值分为三组:A组清除残端(40例),B组保留残端长度<50%(35例),C组保留残端长度>50%(25例),末次随访比较三组膝关节功能评分、稳定性试验结果和关节运动能力试验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随访25~4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50±10.42)个月。术前三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三组上述评分均高于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IKDC主观评分(包括体育活动与功能)、Tegner评分明显优于A、B组。末次随访,三组Lachman、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ADT) 及轴移试验结果均高于术前,三组间Lachman、ADT及轴移试验结果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三组膝关节活动度、单足跳跃距离及接近重返运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完全重返运动明显优于A、B组。术后三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移植重建ACL并不能提供更好稳定性,然而保留残端覆盖长度>50%比清除残端更能改善与活动相关的临床结果。对于ACL损伤后存有大量残端组织的病例,建议重建ACL时尽可能予以保留。
2020 Vol. 26 (8): 693-699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1390 KB)  ( 246 )
700 踝泵运动训练仪在髋部骨折患者血栓预防中的应用
谌艳,江伟,王志聪,吴俞萱

目的  探讨我院自行设计的“踝泵运动训练仪”在髋部骨折患者血栓预防中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次在我科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试验组38例,其中对照组为传统口头宣教指导踝泵运动锻炼预防血栓组,试验组为应用我院研发的踝泵运动训练仪进行踝泵运动锻炼预防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踝泵运动时长及角度的差异;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79例髋部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每次踝泵运动≥5 min的12例,试验组36例;踝泵运动最大角度的患者对照组18例,试验组31例。试验组在时长及踝关节屈伸角度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栓发生率:对照组9.8%,试验组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血栓发生率绝对值大幅小于对照组。结论  踝泵运动训练仪在髋部骨折的血栓预防中,具有操作简单、患者锻炼数据可回溯、减少护士工作量、增加患者依从性等特点,能起到将踝泵运动时间量化、动作标准化的作用,达到更好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2020 Vol. 26 (8): 700-706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951 KB)  ( 147 )
       临床研究
703 电磁导航系统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定位的效果评价
胡鹏宇,余志平,刘端正,贾国庆,张海清,丛海波 *
目的  评价电磁导航系统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定位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更优手术方式。方法  选取新鲜冰冻成人下肢膝关节标本30例,不计性别、年龄及左右侧,将标本CT数据导入电磁导航系统行三维建模,术前完成最优手术路径规划,术中于电磁导航系统实时监测下完成胫骨隧道重建,并测量胫骨隧道矢状角度、隧道长度与出口位置。结果  30例膝关节中,28例钢针出针点位于术前规划好的足印区内,为有效的胫骨隧道,电磁导航辅助下胫骨隧道定位的有效率为93.33%,有效例数中优良率为85.71%(24/28)。术前规划矢状角度为(59.72±2.32)°,术后实测为(59.55±2.35)°,误差为(0.16±1.9)°;术前规划胫骨隧道长度为(69.56±2.79)mm,术后实测为(70.34±2.38)mm,误差为(-0.78±2.27)mm。术前规划胫骨虚拟隧道矢状角度、长度与术后实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磁导航系统辅助下行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定位,精准度高,操作方便,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辅助定位方式。
2020 Vol. 26 (8): 703-706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1335 KB)  ( 234 )
       实验研究
707 NGF过表达质粒修饰BMSCs移植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修复
石勇,霞晓燕
目的  探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过表达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方法  抽取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的表面蛋白,利用CRISPR/Cas 9技术构建NGF过表达载体质粒,通过慢病毒技术转染BMSCs,利用钳夹法构建(sprague dawley,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动物模型,根据处理方案的不同,将SCI动物模型分成三组,即模型组、BMSCs组和过表达质粒组,每组5只。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o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NGF的表达和神经的修复。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代BMSCs的表面蛋白,CD 44和CD 29的表达为60.2%和58.3%;CD 34和CD 45的表达为3.4%和2.6%。慢病毒转染效率为90%以上。模型组术后1 d的运动功能(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降至最低,过表达质粒组高于模型组和BMSCs组(P<0.05)。后肢踏空率的比较中,过表达质粒组要明显高于模型组和BMSCs组(P<0.05)。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质粒组NGF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模型组和BMSCs组(P<0.05)。Western blot的结果与RT-PCR结果相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过表达质粒组NGF可与神经元细胞核(neuronal nuclei,NeuN)共染,神经元细胞量增多。过表达质粒组脊髓修复程度要优于BMSCs组和模型组,可见断裂间距明显缩小,断端修复较好。结论  NGF过表达质粒转染后可以促进BMSCs向神经元细胞分化,促进SCI动物模型的功能恢复。
2020 Vol. 26 (8): 707-715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2890 KB)  ( 121 )
       综述
712 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范彦鑫,陆向东,赵轶波,赵晓峰,王文轩,陈先维,赵伟,王智权,赵斌 *
骨质疏松症可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轻微的外力就可引起老年人四肢及胸腰椎骨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进一步扩大,我国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临床上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45%。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已广泛应用于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是目前治疗OVCF最成功和最有效的微创技术。本文将对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理论基础、应用方式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0 Vol. 26 (8): 712-715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463 KB)  ( 142 )
716 胫骨平台球囊成形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栋,潘子翔,姜文学 *
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66%,占膝关节周围骨折的26.1%。它的发病年龄呈现一种双峰分布,常见于青年人(20~40岁)和骨质疏松的老年人(>60岁)。青年人骨量高,通常只有高能量暴力才能造成关节面塌陷,而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低能量跌伤就易发生骨折。屈膝或伸膝状态下,轴向暴力结合瞬时内翻、外翻暴力,可使得股骨髁对胫骨平台产生压缩,导致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其中以外侧平台关节面塌陷多见,主要原因在于胫骨平台存在外翻角及膝关节外侧易受到自外向内的撞击而导致外翻,使得发生股骨髁撞击外侧平台的概率更高。随着对塌陷关节面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目前认为当关节面塌陷超过5 mm就具备绝对手术指征,也有学者认为关节面塌陷超过3 mm就应该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为尽可能的恢复平台关节面的解剖对位关系及早期进行膝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随着微创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关节镜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已日渐广泛,但其主要作用在于对关节面复位效果的观察,而塌陷骨折块的复位过程仍需以植骨棒撬拨推顶完成。由于植骨棒存在刚性大、复位接触面积相对较小的缺陷,它在用于复位关节面时经常会发生塌陷骨折块的碎裂、过度复位、植骨棒穿透关节面、复位不良等情况。2012年Ahrens等最早报道将球囊技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由于球囊复位具有微创、柔软性、多方向复位、复位力量可调控以及复位接触面积大等优点,球囊成形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在国外文献中已经被广泛推荐。然而,与任何新技术一样,胫骨平台球囊成形术也存在一个相对陡峭的学习曲线。因此,本文旨在将该技术在国内外的临床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2020 Vol. 26 (8): 716-720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510 KB)  ( 125 )
720 距下关节对下肢畸形的代偿作用
敖由,吕松岑 *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假体生存率与下肢力线的精准重建密切相关,正确评价下肢力线对下肢畸形的矫形手术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研究只评估冠状面髋-膝-踝中心轴对线,由于距下关节(subtalar joint,STJ)也承担肢体的重量,为了更好的测量下肢力线,除了评估髋-膝-踝中心轴对线外,也有必要评估STJ的对线。STJ是距骨与跟骨间的关节,由距骨下面与跟骨上面的关节面构成,STJ能够承受并传导人体重量且协调下肢关节运动,是后足生物力学的中心和足部稳定的重要枢轴结构。最近的很多研究着重讨论了STJ的代偿功能,结果显示STJ可有效代偿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畸形。当膝关节或踝关节畸形接受矫形手术治疗时,了解STJ代偿的机制及手术后STJ对线的变化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定。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主要讨论了STJ在下肢畸形中的代偿作用。
2020 Vol. 26 (8): 720-722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352 KB)  ( 123 )
       临床经验
723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罗同青,胡朝晖,谢湘涛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旁(papapedicular)入路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可行性、疗效及特点。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643例OVCFs患者,均采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穿刺行PVP术。其中男116例,女527例;年龄55~95岁,平均(62.3±8.7)岁;受伤至手术中位时间11.5 d(1~189 d)。术中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椎体外渗漏率。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后凸角的改善率。结果  643例(848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旁入路完成PVP术。手术时间16.0~85.0 min,术中出血0~5.0 mL,骨水泥灌注量1.5~5.5 mL。无穿刺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VAS评分术前、术后1 d、术后12个月分别为(7.65±0.78)分、(3.33±0.71)分、(1.91±0.57)分,术前与术后1 d、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个月Cobb角分别为(10.13±3.80)°、(9.30±3.38)°、(9.33±3.3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行PVP术治疗OVCFs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是中上胸椎及重度椎体压缩骨折PVP治疗更好的穿刺选择。
2020 Vol. 26 (8): 723-729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3202 KB)  ( 204 )
729 可视化环锯辅助经皮内镜治疗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
李俊杰,梁舒涵,唐谨,谢维,李莹,吴从俊,李绪贵 *
目的  评价可视化环锯成形系统辅助经皮内镜行椎板间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应用该术式治疗的2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8~65岁,平均(50.18±5.38)岁。分别于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对患者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手术疗效,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等安全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25例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58±10.28)min;透视次数(2.12±0.51)次;住院时间(6.25±1.69)d;手术出血量(20.16±5.19)mL。所有手术无神经损伤、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渗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均大于1年,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优17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结论  可视化环锯成形系统辅助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快速、安全地完成通道的建立并进入椎管,更加精准、安全且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2020 Vol. 26 (8): 729-733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3130 KB)  ( 167 )
734 经单侧椎间孔扩大入路行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吴东迎,吴继彬 *,袁峰,刘永涛,高啸,薛骋,孙玛骥
目的  探究经单侧椎间孔扩大入路完成双侧神经根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纳入自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在我院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LSS患者32例,将其分为两组:改良TLIF组(实验组)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64.0±9.4)岁,病程(5.4±2.3)年;传统TLIF组(对照组)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68.0±8.7)岁,病程(6.4±3.3)年。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引流量。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腰椎功能。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20.2±25.1)min,手术出血量为(300.0±58.1)mL,术后引流量为(272.1±46.7)mL,住院天数为(8.5±3.2)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神经根损伤和脊柱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经单侧椎间孔扩大入路完成双侧神经根减压治疗LSS具有术中出血少、正常组织损伤小和患者康复快等优势,是治疗LSS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方式。
2020 Vol. 26 (8): 734-737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1866 KB)  ( 155 )
737 新型肱骨大结节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研究
易存国,王秀会,马明,刘炬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肱骨大结节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采用新型肱骨大结节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46.9±2.2)岁。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定期X线复查,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判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7~13个月随访,平均(9.0±1.5)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3.6分,优17例,良2例,差2例,优良率为90.4%。结论  新型肱骨大结节微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能精确地重建肩关节、修复损伤肩袖,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良好的肩关节功能,是一种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理想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
2020 Vol. 26 (8): 737-740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3006 KB)  ( 156 )
741 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处骨折
鲍雷 1,孙玉明 2,张斌 1,吴兴球 1
目的  评估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下1/3处骨折的近期疗效,探索肱骨干下1/3处骨折新的治疗方式。方法  对采用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下1/3处骨折的10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6~60岁,平均(38.60±13.78)岁。左侧6例,右侧4例。采用肩关节Constant评分、肘关节Mayo评分评估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00±2.26)个月,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平均为(87.50±6.26)分,肘关节Mayo评分平均为(89.90±4.63)分。2例发生钉道轻度感染,经换药及口服抗生素后感染控制。结论  对于肱骨干下1/3处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效果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8): 741-744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1738 KB)  ( 140 )
745 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对比研究
田乐孔 1,谢文鹏 2,王象鹏 1,王式鲁 1,2,毕荣修 1,2*
目的  对比研究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老年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穿针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钢板组),每组30例。穿针组男6例,女24例;年龄60~78岁,平均(68.53±5.08)岁;左侧11例,右侧19例;摔伤25例,交通伤5例;C1型11例,C2型19例。钢板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62~78岁,平均(69.70±4.94)岁;左侧14例,右侧16例;摔伤23例,交通伤7例;C1型9例,C2型2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Gartland-Werley评分法和腕关节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评定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穿针组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钢板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穿针组的改良Gartland-Werley评分和PRWE评分均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两组患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针组术后出现针道感染2例,钢板组术后出现大鱼际麻木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有较好的影像学结果、功能恢复结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还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20 Vol. 26 (8): 745-749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1714 KB)  ( 150 )
750 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杨洋,许长鹏,欧栓机,齐勇 *
目的  总结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我科应用膜诱导技术治疗的10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4~64岁,平均(37.3±17.3)岁;均为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第一阶段手术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3~11 cm,平均(6.1±2.8)cm,在骨缺损处填塞万古霉素骨水泥诱导生成生物膜;第二阶段手术在膜内植自体髂骨,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记录相关并发症。根据Samantha X线评分对骨愈合情况进行评定;采用Paley法对骨缺损愈合和邻近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6.8±9.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骨愈合,愈合时间6~16个月,平均(9.1±3.1)个月;Samantha X线评分为4~6分,平均(5.4±0.7)分;Paley评估邻近关节功能,优5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0%。结论  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可取得良好疗效。
2020 Vol. 26 (8): 750-761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941 KB)  ( 179 )
       个案
753 肱骨近端骨折伴肱骨头胸腔内移位1例报道
杨瑞峰,王伟,兰树华
肱骨头骨折胸腔内移位极为罕见,由于报告的病例很少,因此尚无关于处理这种损伤的共识,文献仅报道20余例。本文报道1例肱骨头骨折胸腔内移位患者,并复习已发表病例,以确定病因、产生机制、合并损伤及治疗方法。
2020 Vol. 26 (8): 753-755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980 KB)  ( 125 )
756 半月板后根损伤3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姬振伟,王志学,徐奎,吴鹏,程世阳,衣鑫,丁勇 *
膝关节半月板具有传递轴向载荷、协同稳定关节等重要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与其内部胶原纤维独特的排列结构密切相关。半月板内部的环形纤维通过前、后根部附着于胫骨平台,组成一个完整的骨纤维环,在膝关节受到轴向载荷时产生“环箍应力”从而有效维持半月板于关节间隙内。半月板后根结构一旦损伤即可导致“环箍效应”的丧失、半月板被挤出关节间隙之外,最终导致关节软骨有效接触面积减小、压力负荷增加,其后果近似于半月板全切术。近年来随着检出率的不断提高,半月板后根损伤逐渐引起广大运动医学者的重视,特别是后根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良且中短期随访结果较为满意。但是由于患者的发病机制、病程、下肢力线、关节炎程度、半月板质量等自身特点不同,修复术需要严格把握后根损伤的修复适应证与禁忌证。本研究主要介绍3例不同特点的后根损伤病例,并结合文献回顾探讨在后根损伤中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选择。
2020 Vol. 26 (8): 756-761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3164 KB)  ( 229 )
       护理园地
762 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及三种防跌倒干预措施的效果分析
史凌云 1,杨益 2,陕海丽 3*
目的  探讨三种干预模式对预防老年人跌倒效果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我院骨科中心收治的568例老年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跌倒史分为跌倒组175例和非跌倒组393例,统计分析可能导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在除部分存在明显异质性的病例,将纳入的128例跌倒组患者随机分为振动训练组(VT组)、平衡板训练组(BBT组)、单纯跌倒知识宣教组(KE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比分析3种干预措施的差异。对比分析3种干预措施的差异,如运动功能、肌肉力量、平衡力者、步行功能、日常生活等相关指标。结果  以干预完成时间为截点,对照组出现1例新发跌倒,其余干预组均未出现跌倒病例。以干预完成后3个月为截点,对照组、VT组、BBT组、KE组分别出现2例、1例、2例、1例新发跌倒,四组新发跌倒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和KE组患者运动功能、肌肉力量、平衡力均无明显变化(P>0.05);BBT组患者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力均有明显改善,但握力无明显改变;VT组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力恢复良好,但肌肉力量无改善;对照组和KE组患者步行能力、日常生活相关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VT组和BBT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定期的振动训练和平衡板训练对存在跌倒高危因素骨科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全身振动训练效果更佳,单纯健康教育无明显意义。
2020 Vol. 26 (8): 762-765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442 KB)  ( 178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