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1期
刊出日期:2020-01-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基层园地
会议纪要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1 智能手机对骨科医生的影响
卫小春,赵媛,段王平
2016年以来,谷歌人工智能程序Alpha 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先后战胜李世石和柯洁,沉寂了60年的人工智能一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8年开始,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很快就应用到医疗、交通、金融、工业等各个领域。在医疗研究领域,谷歌Deep Mind利用深度学习开发Alpha Fold程序,能够根据基因序列预测所表达蛋白质的3D结构,有望成为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众多疑难疾病的新途径。IBM的Watson认知系统学习综合了大量医疗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实施针对性的精准诊疗。可以预见,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必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产业变革,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
有学者指出,未来百年影响最深远的技术莫过于大数据、移动化和智能化。由于具有可移动、方便、快捷、易普及等显著优点,智能手机成为拥抱新技术、连接海量信息网络的最佳终端。国家工信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是112.2部/百人,也就是说每人平均拥有1.12部手机。智能手机作为生活必需品,它发挥的作用已超出了通讯本身。对人类健康而言,智能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也是将多种健康设备集成于一体、并进行整合分析的工具,为我们更加快速、及时、全面了解自身健康并提供解决方案提供了可能。这种功能的拓展,对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骨科工作者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改变?笔者撰写此文,以期为广大骨科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2020 Vol. 26 (1): 1-3 [摘要] ( 261 ) HTML (1 KB)  PDF (425 KB)  ( 197 )
       临床论著
4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分析
叶茂,常宁,梁苗苗,郭兰,李嘉,张波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及对策。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原发疾病、手术因素、术后因素、实验室指标(术前D-二聚体)等临床资料,观察上述资料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相关性。结果  513例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8.97%。单因素分析显示,DVT和非DVT患者的年龄、高脂血症、术前D-D、糖尿病、手术时间、假体类型、原发疾病、护理方式、术前制动天数、BMI、置换关节数、术中失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吸烟、抗凝药物、麻醉方式、高血压、饮酒、置换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BMI≥28 kg/m2、糖尿病、骨水泥型假体、术后卧床时间≥3 d是影响DVT发生的风险因素(P<0.05),循证护理是DVT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识别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并与护理工作相结合,以减少DVT发生率。
2020 Vol. 26 (1): 4-7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476 KB)  ( 415 )
8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模式
赵光辉,惠曙国,贺强,马建兵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模式。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56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42例;年龄为56~82岁,平均为(71.6±2.4)岁。根据术前内翻的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内翻畸形<5°为A组,10°≥内翻畸形≥5°为B组,每组28例。术中在股骨前侧和胫骨前侧分别做标记,记录截骨前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和安装假体后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分别测量截骨前及假体安装后两标记点之间的距离,两次距离的差值就是下肢绝对长度的变化值。术前及术后记录两组的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的机械力线、膝关节活动范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功能评分,同时记录术后患者的满意率和对肢体长度变化的感知率。TKA术前A组膝关节活动范围(78.5±30.2)°,KSS评分(64.8±11.6)分,功能评分(62.8±9.8)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3.8±1.2)°;B组膝关节活动范围(76.4±31.4)°,KSS评分(63.4±10.4)分,功能评分(60.6±9.6)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7.4±2.3)°。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8.4±4.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及假体松动。术后6个月时,A组膝关节活动范围(96.4±28.4)°,KSS评分(86.2±10.4)分,功能评分(83.6±9.6)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1.6±1.1)°;B组膝关节活动范围(94.6±26.6)°,KSS评分(84.8±10.2)分,功能评分(86.2±9.2)分,机械轴线平均内翻(1.8±1.2)°。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说,82.1%(46/56)的患者术后肢体绝对长度增加,其中A组为71.4%(20/28),B组为92.9%(2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能感知肢体长度有变化的患者约50.0%(28/56),其中A组为35.7%(10/28),B组为64.3%(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感觉肢体长度变化而不满意的患者约为24.2%。术后半年,感知肢体长度有变化的患者下降为14.3%(8/56),其中A组为10.7%(3/28),B组为17.9%(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感觉肢体长度有变化而不满意的患者下降为3.6%(2/56)。结论  应用TKA治疗晚期骨关节炎,可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恢复肢体的下肢力线。但是,大多数患者置换术后肢体绝对长度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幅度和术前膝关节内翻的程度相关。术后部分患者会对这种变化有明显的感知,进而可能影响治疗总体的满意率。
2020 Vol. 26 (1): 8-13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1519 KB)  ( 150 )
14 关节镜下后内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的疗效分析
李洋,王冠,张喜海,鲁晓波,卓乃强 *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后内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的疗效分析,并将其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方式作比较。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68例腘窝囊肿患者,男30例,女38例;年龄33~61岁,平均(43.01±5.39)岁。其中关节镜下后内入路手术治疗组32例,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组36例。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复发情况,并采用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评分标准、Lysholm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判定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5~12个月随访,平均(8.46±2.40)个月。术后关节症状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关节镜手术组无囊肿复发,开放手术组有2例在手术后3~6个月复发,经关节镜下手术后症状消失。关节镜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复发情况、膝关节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评分标准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后内入路治疗腘窝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0 Vol. 26 (1): 14-22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1521 KB)  ( 218 )
18 关节镜下AR缝合枪缝合外侧半月板撕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政,王平,李长树,李雳,卢贺
目的  探讨分析外侧半月板体部层裂或纵向撕裂在关节镜下使用AR缝合枪全内垂直褥式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膝关节单纯外侧半月板体部撕裂(层裂或纵向撕裂)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3例;年龄16~41岁,平均(26.50±2.50)岁。36例患者中盘状半月板损伤7例。术中将撕裂外侧半月板修切白区内缘,保留红白区交界,体部层裂或纵裂新鲜化处理后行AR缝合枪全内垂直褥式缝合。术后根据Barrett标准门诊随访判断半月板的体部缝合临床愈合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IKDC 2000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的差异来评估手术缝合疗效。术后12个月行膝关节MRI检查观察缝合部位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0±2.3)个月。术后未出现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二次手术等并发症。根据〖CM(50〗Barrett标准评价,本组患者均获得半月板临床愈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为(1.10±0.12)分、(1.00±0.21)分、(0.90±0.32)分低于术前的(5.20±1.80)分,IKDC2000评分为(82.34±3.15)分、(85.34±5.17)分、(87.34±4.18)分高于术前的 (40.51±5.54)分,Lysholm评分为(87.38±6.18)分、(88.52±4.19)分、(90.34±4.22)分高于术前的(42.11±6.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复查MRI结果,34例(94.44%)甲级愈合,1例(2.78%)乙级愈合,1例(2.78%)未愈合。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AR缝合枪行全内垂直褥式缝合膝关节外侧半月板体部撕裂(层裂或纵裂),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肢功能活动、促进半月板愈合,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经中短期临床随访其临床疗效显著,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追踪。
2020 Vol. 26 (1): 18-22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1799 KB)  ( 145 )
23 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及指功能重建的疗效
胡雷鸣,段虹昊 *
目的  探讨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及重建屈/伸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间,我科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18例22指,男12例,女6例;年龄为20~45岁,平均(32.9±8.3)岁。其中伸肌腱缺损6例8指,屈肌腱缺损12例14指。手部伸肌腱缺损范围6~10 cm,平均(7.8±2.1)cm;屈肌腱缺损范围5~8 cm,平均(6.6±1.3)cm。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5~8个月,平均(5.0±2.8)个月。术前皮肤软组织缺损者行皮瓣转移修复,骨折及骨缺损者行切开复位或植骨内固定术,手部各指间或掌指关节积极行锻炼至被动活动正常,若关节挛缩则行关节松解术。伸肌腱缝合方法采用编织缝合法,屈肌腱缝合方法采用津下套圈或编织缝合法,屈肌腱滑车缺损者在手术同时重建滑车。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伤口定期换药,所有病例均没有使用免疫抑制剂。术后3d~4周伸肌腱移植者以主动屈曲、被动伸直锻炼为主,屈肌腱移植者以主动伸直、被动屈曲锻炼为主,每天活动3次。4周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及强度,以主动伸屈活动为主。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评定标准评价手部功能。结果  3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细菌培养证实为无菌性渗出,予以伤口定期换药后均于术后20d内愈合;其余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3例5指因屈肌腱黏连行肌腱松解术。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4.7±4.8)个月。TAM评价结果,优9指,良7指,可3指,差3指,优良率为72.7%。结论  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是代替自体肌建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及重建屈/伸指功能的较好方法之一,具有手部功能恢复满意、临床效果显著等优点,但仍存在术后肌腱黏连导致手功能优良率降低,伤口局部存在无菌性渗出导致愈合时间延长等问题,上述问题需在日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加以研究解决。
2020 Vol. 26 (1): 23-26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1792 KB)  ( 261 )
27 经跗骨窦入路结合型解剖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
周霖,Mohammad Tajul Islam,Surajit Saha,庹伟,刘德森,辜刘伟,薛晓凯,曹洪 *
目的  探讨经跗骨窦切口联合跟骨结合型微创解剖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骨科中心收治的18例(19足)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范围22~65岁,平均(38.1±5.6)岁。Sanders分型:Ⅱ型8足,Ⅲ型11足。全部患者均采用经跗骨窦入路,联合使用跟骨结合型微创解剖板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1.5)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价,优16足,良2足,可1足,优良率94.7%。结论  经跗骨窦切口入路联合跟骨结合型微创解剖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有效恢复跟骨的形态,有利于足踝功能地恢复,可作为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2020 Vol. 26 (1): 27-30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1664 KB)  ( 146 )
       临床研究
31 新的枕颈中立位影像学参数:枕颈倾斜度
唐冲,刘正,吴四军,汪文龙,关振鹏
目的  通过枕颈倾斜度(occipitocervical inclination,OCI)与枕颈矢状位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研究,评价枕颈倾斜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科门诊招募无颈肩部症状的416名志愿者,其中男性177例,女性239例;年龄18~85岁,平均(49.44±14.54)岁。运用PACS系统在标准侧位颈椎X线片上测量OCI、枕颈角(occipitocervical angle,OCA)、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C2~7矢状位平衡(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T1椎体倾斜角(T1 slope,T1S)等矢状位参数,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OCI、OCA、CL、T1S、SVA分别为(111.14±8.68)°、(22.97±8.02)°、(17.02±11.32)°、(26.47±6.90)°、(19.08±9.48)mm,其中OCA、CL、T1S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I与OCA、SVA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623(P<0.001)、0.433(P<0.001)。结论  枕颈倾斜度是一个测量简便、稳定可靠的枕颈部矢状位参数;我们推荐中国人正常的OCI值为110°,可为术中快速有效的确定枕颈部中立位以及评价颈椎矢状位平衡提供临床参考。
2020 Vol. 26 (1): 31-39 [摘要] ( 243 ) HTML (1 KB)  PDF (893 KB)  ( 209 )
       实验研究
34 MiR-367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的研究
马建国,高志明,靳雷 *
目的  探究MiR-367通过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对成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后转染miR-367模拟物或抑制物,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分化;培养新生大鼠成骨细胞,转染miR-367模拟物或抑制物、联合使用β-catenin激动剂SKL2001或抑制剂XAV939,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及成骨标志基因Runt2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的表达。结果  转染miR-367模拟物或抑制物后,BMSCs茜素红染色的OD570值与转染NC模拟物或抑制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367模拟物后新生大鼠成骨细胞MTS检测的OD490值及β-catenin、RUNX2、ALP、OCN、Col-Ⅰ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转染NC模拟物,转染miR-367抑制物后新生大鼠成骨细胞MTS检测的OD490值及β-catenin、RUNX2、ALP、OCN、Col-Ⅰ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染NC抑制物(P<0.05);转染miR-367模拟物联合SKL2001处理后新生大鼠成骨细胞中β-catenin、RUNX2、ALP、OCN、Col-Ⅰ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染miR-367模拟物,转染miR-367抑制物联合XAV939处理后新生大鼠成骨细胞中β-catenin、RUNX2、ALP、OCN、Col-Ⅰ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转染miR-367抑制物。结论  miR-367能够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但不影响成骨细胞的分化,这一作用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2020 Vol. 26 (1): 34-39 [摘要] ( 211 ) HTML (1 KB)  PDF (1491 KB)  ( 138 )
       综述
40 椎体成形术后疼痛缓解因素的研究进展
刘义伟 1,宋文慧 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日益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OVCF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虽可以降低骨折的发生率,但仍有大量的OVCF发生,且对已骨折的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因其微创、安全、见效快已成为治疗OVCF的重要手段。此后又有专家在PVP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大量研究发现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缓解OVCF患者的早期疼痛症状,对早期的康复和脊柱的稳定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临床上一些OVCF患者在行椎体成形术后后期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术后患者的疼痛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骨密度、骨折部位及骨水泥等情况密切相关,现就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疼痛缓解程度与患者骨密度、骨折部位及骨水泥等情况关系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0 Vol. 26 (1): 40-44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540 KB)  ( 172 )
44 腰椎间孔区解剖结构特点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张黎明,杨晋才 *
腰椎间孔是腰椎侧方上下相邻椎体之间呈卵圆形或倒泪滴形的骨性窗口,是腰椎神经根自硬膜发出后斜行穿过的通道。作为椎管与外周相通的动态骨性结构,其形态特点和应用解剖的研究一直是脊柱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导致椎间孔狭窄,是退变性腰椎疾病造成神经根受压的常见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腰椎侧后方经椎间孔入路的重要手术通道。腰椎间孔区解剖结构组成复杂多变,在此区域操作时容易损伤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结构,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及医源性损伤,因此熟练掌握腰椎间孔区及其包含结构的解剖特点在脊柱外科临床诊疗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有关腰椎间孔区解剖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柱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2020 Vol. 26 (1): 44-67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498 KB)  ( 292 )
       临床经验
48 下颌及双肩牵引在颈前路手术透视中的应用
张帅,王高举,欧阳建元,王清 *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手术利用医用胶带牵引下颌和双肩对术中椎体透视显露范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本科室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52.2±12.8)岁;脊髓型颈椎病5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患者在全身麻醉后取颈椎前路手术标准仰卧位,利用C型臂X线机在同一距离分别拍摄牵引前、后颈椎侧位X线片。选取C4椎体中心点作为测量参考点O,过下颌骨最下缘做水平线垂线与颈椎椎体(或椎间隙)相交于点H,尾端椎体(或椎间隙)能清晰观察到的最远点为P。标记牵引前后H、P点分布位置,采用χ2检验比较牵引前后H、P点分布位置是否存在差异。测量牵引前后OH、OP的水平距离,比较牵引前后OH、OP距离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1)牵引前H点平对C3椎体、C3/C4椎间隙、C4椎体患者分别为16、54、10例,牵引后H点平对C3椎体、C3/C4椎间隙、C4椎体患者分别为39、37、4例。牵引前P点平对C5椎体、C5/C6椎间隙、C6椎体、C6/C7椎间隙、C7椎体分别为14、19、22、17、8例,牵引后P点平对C5椎体、C5/C6椎间隙、C6椎体、C6/C7椎间隙、C7椎体分别为4、7、9、24、36例。牵引前后H、P点分布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OH牵引前为(11.8±2.5)mm(7~17 mm),牵引后为(19.1±2.2)mm(14~24 mm),牵引后较牵引前下颌骨向头侧移动距离为(7.2±1.1)mm(4~10 mm);OP牵引前(35.0±7.8)mm(19~50 mm),牵引后(46.3±6.3)mm(32~56 mm),牵引后较牵引前增加(11.3±2.8)mm(5~17 mm)。结论  颈椎前路手术中下颌及双肩牵引可以增加椎体透视观察范围,更利于颈椎前路手术椎间融合器和内固定系统准确植入。
2020 Vol. 26 (1): 48-51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946 KB)  ( 250 )
51 腰椎经皮内镜手术中椎间孔成形的分级探讨
李大刚,吴俊哲,陈世忠
目的  探讨腰椎经皮内镜手术中椎间孔成形的分级及应用。方法  我科自2012年8月至2018年7月应用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7例,其中男159例,女98例;年龄16~83岁,平均年龄(45.6±15.1)岁。单节段突出247例,双节段突出9例,3节段突出1例。根据椎间孔成形的程度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椎间孔I度成形组,即椎间孔软组织成形,无骨性成形;第二组为椎间孔Ⅱ度成形组,即上关节突部分骨性成形,小关节无破坏;第三组为椎间孔Ⅲ度成形组,即上关节突完全骨性成形,小关节有破坏。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复发率、髓核残留、神经损伤、术中出血、髓核脱出游离、伴有侧隐窝狭窄患者疗效、伴有椎管狭窄患者疗效等情况。结果  随访1个月~5年,平均(14±2)个月。Ⅰ度成形组共104例,其中脱出游离患者23例,22例效果优良,1例效果不佳;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10例,8例效果优良,2例效果不佳;合并椎管狭窄患者5例,4例效果优良,1例效果不佳;术后复发3例;术后残留15例,13例无明显症状,2例效果不佳。Ⅱ度成形组共133例,其中脱出游离患者54例,51例效果优良,3例效果不佳;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17例,16例效果优良,1例效果不佳;合并椎管狭窄患者11例,8例效果优良,3例效果不佳;术后复发5例;术后残留4例,2例无明显症状,2例效果不佳;3例神经硬膜损伤;1例术中大出血,发生在关节突成形时,止血成功后完成手术,无术后血肿。Ⅲ度成形组共20例,其中脱出游离患者7例,6例效果优良,1例效果不佳;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4例,3例效果优良,1例效果不佳;合并椎管狭窄患者3例,2例效果优良,1例效果不佳;术后复发2例;术后残留1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ODI评分及下肢VAS评分、侧隐窝狭窄、椎管狭窄、术后复发、神经硬膜囊损伤及术中出血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脱出游离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脱出游离病例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残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影响疗效的残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椎间孔宽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Ⅰ度椎间孔成形即可;对于椎间孔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或侧隐窝狭窄的患者,需要Ⅱ度椎间孔成形;对伴有腰椎管狭窄症病例,需要Ⅲ度椎间孔成形。
2020 Vol. 26 (1): 51-55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2259 KB)  ( 111 )
56 不同融合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的远期疗效
杨小彬,郝定均,贺宝荣,张臻,章雪芳,张柯,李若愚 *
目的  研究不同椎间融合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的术后及远期疗效,评价不同融合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临床确诊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手术患者共149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自体骨组和融合器组。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缓解、融合稳定性及融合间隙沉降。结果  1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0~10.5年,平均随访(8.3±1.1)年。融合器组和自体骨组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为(11.03±2.57)分、(24.52±2.11)分、(23.97±1.92)分和(11.26±1.93)分、(21.36±2.01)分和(20.09±1.87)分。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器组和自体骨组椎间高度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0.56±1.34)mm、(11.42±0.78)mm、(11.26±0.74)mm和(9.83±0.87)mm、(11.24±0.77)mm、(10.32±0.94)mm。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较术后均有减少,但融合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椎间融合术式均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但融合器融合椎间高度下降率低,对植骨量要求少,远期疗效更佳。
2020 Vol. 26 (1): 56-59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2635 KB)  ( 236 )
60 肩峰成形术在肱骨干骨折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疗效
韩子焘 1,范卜方 1,于鹤童 2,马战备 2*
目的  探讨肩峰成形术在肱骨干骨折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5例肱骨干闭合骨折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9例。观察组采用肩峰成形术联合顺行髓内钉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顺行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肩峰撞击征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时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患侧肩关节外展角度。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观察组(98.38±10.44)min,对照组(105.00±11.46)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90.19±25.59)mL,对照组(92.24±25.02)mL;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12.25±0.88)周,对照组(12.15±0.79)周。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肩峰撞击征,观察组未出现肩峰撞击征病例,发生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观察组(88.92±4.79)分,对照组(85.10±6.52)分;肩关节外展角度:观察组(161.54±11.20)°,对照组(150.86±22.40)°。术后6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外展角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顺行髓内钉联合肩峰成形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有利于髓内钉的置入,可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有效预防术后肩峰撞击征的发生,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2020 Vol. 26 (1): 60-62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1027 KB)  ( 144 )
63 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治疗累及髋臼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
朱现玮,严飞,王黎明,沙卫平,周志平,黄群
目的  探讨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累及髋臼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1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31~79岁,平均(58±12)岁。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方半横行骨折4例,双柱骨折10例,“T”形骨折2例。手术采用全身麻醉下平卧位操作,经腹直肌旁切口入路,直视下对髋臼前壁、前柱、四方体骨折进行复位、钢板固定,术中采取拉力螺钉、前后柱螺钉及髋臼下螺钉等辅助固定技术。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按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分。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5±2.0)个月。手术切口长度为6~8 cm,平均(7.0±0.8)cm。手术时间为85~165 min,平均(128±21)min。术中出血量为150~550 mL,平均为(418.9±73.2)mL。骨折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8周。按照Matta影像学复位标准评估,优9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81.25%。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7.5%。术后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患者发生切口并发症。无一例患者发生腹股沟疝、切口疝等并发症,无一例患者发生骨折再次移位。结论  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累及髋臼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高,并发症出现少,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2020 Vol. 26 (1): 63-67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1666 KB)  ( 140 )
68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
柏翰林,向超,陈骞 *,陈路,蔚芃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24例(24髋)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资料。男16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35.8±9.62)岁;左14例,右10例。骨折Letournel & Judet分型,前柱骨折4例,后壁并后柱骨折6例,横形骨折5例,横形并后壁骨折4例,“T”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内固定手术入路:前侧入路4例,后侧入路14例,混合入路6例。内固定手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相隔3~110个月,平均(49.00±4.87)个月。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其中5例伴有股骨头坏死,3例合并关节半脱位。THA术后使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髋关节影像学检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活动度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26.20±8.7)个月。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6.70±4.64)分,与术前(42.70±5.92)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58±0.72)分,与术前(8.00±1.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末次随访髋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充分准备、精细操作及正确的髋臼重建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20 Vol. 26 (1): 68-72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1395 KB)  ( 280 )
72 两种滑膜处理方式对TKA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程度的影响
李科伟,王少华,侯颖周
目的  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滑膜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对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因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108例,其中男48例,女60例。其中54例术中行滑膜次全切除术,男26例,女28例;年龄57~69岁,平均(60.2±6.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3~30.8 kg/m2,平均(27.5±2.5)kg/m2;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9分,平均(5.9±1.9)分。54例行部分切除术,男22例,女32例;年龄56~68岁,平均(59.3±5.9)岁;BMI21.8~29.9 kg/m2,平均(27.0±2.1)kg/m2;术前VAS评分6~9分,平均(6.7±1.8)分。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五个时间点分别对患者髌上10cm周径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  与次全切除组相比,部分切除组术后1周、2周、1个月肢体肿胀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1周、2周、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中保留滑膜可以减轻术后早期肢体肿胀,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2020 Vol. 26 (1): 72-74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421 KB)  ( 223 )
75 干骺端内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对无止血带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控制有效性的研究
周翔,赵滨 *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干骺端内局部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控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2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初次行TKA治疗并有完整临床病历资料的患者40例。氨甲环酸组20例,其中男1例,女19例;年龄(72.00±7.02)岁,身高(1.53±0.06)m,体重(58.37±8.96)kg,身体质量指数(25.02±3.61)kg/m2,术前血容量(3.41±0.39)L;TKA术前10 min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15 mg/kg),并在术前3~5 min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干骺端内各注射氨甲环酸50 mg(稀释为5 mL),无止血带下常规行TKA。对照组20例,其中男2例,女18例;年龄(70.00±7.54)岁,身高(1.54±0.05)m,体重(63.26±9.65)kg,身体质量指数(26.47±3.56)kg/m2,术前血容量(3.64±0.49)L;TKA术前10~20 min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15 mg/kg),无止血带下常规行TKA。所有患者术前以Nadler公式计算术前血容量,记录术前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术后以Gross方程计算失血量,记录术后Hct。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并将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在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红细胞压积比较,氨甲环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干骺端内局部注射对无止血带全膝关节置换减少术中显性失血、术后总失血量方面有显著效果。
2020 Vol. 26 (1): 75-78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499 KB)  ( 278 )
78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对比
汪炜,卫定禄,李徽
目的  比较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0例,其中带袢钢板弹性固定和皮质骨螺钉非弹性固定各15例。弹性固定组男8例,女7例;年龄37~52岁,平均(45.70±5.16)岁;左侧9例,右侧6例;扭伤6例,高处坠落伤3例,车祸6例;损伤程度根据Lauge-Hansen分型,Ⅱ型10例,Ⅲ型5例。非弹性固定组男8例,女7例;年龄31~50岁,平均(48.10±3.28)岁;左侧7例,右侧8例;扭伤5例,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6例;Lauge-Hansen分型Ⅱ型11例,Ⅲ型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部位、损伤原因、骨折分析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有可比性。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50±2.50)个月。弹性固定组和非弹性固定组术前X线片中分别测得下胫腓间隙(tibiofibular bottom clearance,TBCS)>6 mm、下胫腓重合(tibiofibular overlap,TBOL)<6 mm,术后X线片中分别测得TBCS≤6 mm、TBOL≥6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负重时间弹性固定组(7.23±0.50)周,非弹性固定组(11.13±0.45)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弹性固定组(89.06±0.93)分,非弹性固定组(87.28±1.3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带袢钢板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确切,有利于早期负重及术后功能康复锻炼,是一种有效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方法。
2020 Vol. 26 (1): 78-81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1545 KB)  ( 127 )
       影像园地
82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诊断中MRI与MSCT的对照研究
石向明,王红辉,王辉,许雅芳,韩宁,王成健
目的  探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CT,MSCT)检查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IFI)患者,其中男12例,女46例;年龄26~74岁,平均(52.3±1.2)岁;24例为单侧髋关节发病(左髋9例,右髋15例),32例为双侧髋关节发病;病程4个月~8年。均于1周内完成MRI和MSCT扫描,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征象检出率,以及对坐骨股骨间隙(ischiofemoral space,IFS)、股方肌间隙(quadratus femoris space,QFS)、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gle,FNA)、股骨颈干角(cervicodiaphyseal angle,CCD)、股骨小转子角(lesser trochanter angle,LTA)及坐骨角(ischial angle,IA)测量的准确率。结果  MRI诊断IFI病变的检出率为100.0%,MSCT的检出率为81.0%,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SCT(P=0.002);MSCT和MRI在测量IFS宽度、QFS宽度、FNA、LTA、CCD、IA角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S病变中对关节面硬化MSCT检出率显著高于MRI,其余征象MSCT检出率低于MRI。结论  两种诊断方法各有优势,MSCT显示骨硬化更准确,MRI显示影像征象更全面,可有效提升IFI的临床检出率,特别是早期症状不明显的IFI,为临床诊治提供良好的影像依据。
2020 Vol. 26 (1): 82-85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2278 KB)  ( 120 )
       基层园地
86 血肿内麻醉关节镜下清理纱包固定治疗四肢皮下血肿
李海滨,王铭,杨学桥,刘会欣,郭殿军,邓广明,付洪睿
目的  探讨血肿内麻醉关节镜下清理纱包固定治疗四肢皮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共收治四肢皮下血肿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21~68岁,平均44.5岁。皮下创伤性血肿发生部位分布:肘后5例,臀部4例,大腿3例,髌前13例,胫前5例,足底1例。汽车撞伤12例,骑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摔伤13例,硬物磕碰伤5例,足部砸伤1例。皮下血肿形成时间14~60 d,平均28 d。皮下血肿面积4 cm×3 cm~15 cm×10 cm。均采用血肿内麻醉关节镜下清理纱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血肿得到完全清除,术后皮肤与深筋膜获得良好愈合,无复发。局部仅有点状瘢痕,皮肤柔软,活动度好,未见疼痛及功能障碍,无血管神经损伤。结论  血肿内麻醉关节镜下清理纱包固定治疗四肢皮下创伤性血肿,术后无需制动,创伤小、切口美观、痛苦小、恢复快、花费少,术后不易复发,患者易于接受,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2020 Vol. 26 (1): 86-88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1397 KB)  ( 125 )
       个案
89 股骨远端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继发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报告
陈锦伦 1,冯文俊 1,曾建春 1,叶鹏程 1,李杰 1,邓鹏 1,曹厚然 2,揭珂 2,曾意荣 1*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罕见,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常用术式为局部病灶刮除联合骨水泥填充或植骨术,根据病灶范围亦可行局部切除术,一般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该病术后继发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则更为罕见,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股骨远端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继发膝关节PVNS报告如下。
2020 Vol. 26 (1): 89-91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1664 KB)  ( 147 )
92 股骨颈及大转子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彭金辉 1,陈金忠 1,梁博伟 2*,班锦东 1,曾祥鸿 1,曾祥洪 1,黄建婷 1
骨海绵状血管瘤是骨血管瘤的一种,属于骨的良性病变,但容易形成骨瘤样变异及错构瘤,也有人认为是真正的肿瘤。骨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在椎体,而出现在四肢的极少,一般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根据国内骨良性肿瘤病理统计,需要治疗的骨血管瘤占所有良性肿瘤的2.1%,但若任由其持续发展,它会侵犯、破坏临近组织,引起肢体活动障碍、畸形或并发出血、感染,严重者甚至致残截肢。由于四肢骨海绵状血管瘤有诊断困难而延误治疗最终导致截指的风险,为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本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特点,现笔者报道1例股骨颈及大转子海绵状血管瘤并复习文献,就其诊治进行探讨。
2020 Vol. 26 (1): 92-94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1660 KB)  ( 147 )
       会议纪要
95 第十五届国际软骨修复学会年会会议纪要
孙剑,李鹏翠,卫小春
2019年10月5日至10月8日,第十五届国际软骨修复学会年会(the 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在加拿大温哥华凯悦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各国约850名学术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中国敖英芳教授、卫小春教授等也率团参加了本次会议。
ICRS是研究软骨组织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它于1997年在瑞士Freiburg成立,目前在6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 300名会员,现任主席为来自意大利的Alberto Gobbi。ICRS的宗旨是将研究关节软骨的各国基础研究人员、临床研究人员、医生和企业界代表聚集在一起,致力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残疾,减少退行性关节疾病对全球医疗系统的影响。它拥有自己的网站(www.cartilage.org),并有自己的出版物Cartilage,2017年期刊引用报告显示其影响因子为2.621。ICRS大会大约每隔18个月举行一次,迄今已举办过十五届,其中第十四届ICRS于2018年在中国澳门举办,第十六届将于2021年5月26至29日在德国柏林举办。
国际软骨修复学会中国部主席、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敖英芳教授率领运动医学团队10余名临床与基础研究人员参加会议。ICRS委员会为表彰敖英芳教授多年来积极推动ICRS的发展并成功举办上一届ICRS学术年会,特颁发“管理特殊贡献奖”,其团队成员代岭辉医师获Poster Certificate of Merit奖。国际软骨修复学会中国部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欧阳宏伟教授团队成员,陈晓副教授博士生秦天获ICRS Excellence in Cartilage Research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正政医师获得ON Orthoregeneration Award奖。国际软骨修复学会中国部副主席、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卫小春教授带领课题组李鹏翠博士、孙剑博士参加了此次会议,并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团队共有3篇大会发言,1篇壁报,展示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在骨关节炎防治及软骨损伤修复领域取得的成绩和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举办形式多样,包括大会发言、壁报展示、企业卫星会及workshop等。大会发言主要采用全体会议、专题报告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期间穿插国际知名企业卫星会。全体会议为所有参会人员共同参加,演讲者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综述性报告,其内容涉及促进科研人员和企业合作、创伤性骨关节炎、干细胞治疗、保膝治疗的成本与效益管理。专题报告为参会人员就某一个感兴趣的主题选择参加,会议举办方一般会同时提供三个主题供参会人员选择,演讲者会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综述性报告或对不同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内容主要包括软骨影像新进展、康复治疗新进展、2019临床试验结果、生物制剂、软骨修复动物模型、促进外科医生和科研人员合作、关节疼痛、生物力学与软骨、基因治疗、大数据、椎间盘软骨退变、软骨力学和摩擦学、半月板退变、软骨退变、软骨修复结果评估、软骨下骨、软骨修复材料等内容。自由发言环节主要为研究者汇报自己就某一领域的具体研究成果。本次会议共有187篇文章被录取为自由发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临床研究78篇,基础研究69篇,转化医学40篇。临床研究主要关注软骨的细胞治疗、髋关节与踝关节、生物制剂、同种异体软骨移植、保膝治疗、影像学观察等。基础研究主要关注关节软骨、骨关节炎、生物材料、干细胞与生物制剂、关节炎动物模型等。转化医学主要关注骨关节炎、半月板的临床治疗。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学者共有25篇自由发言,其中临床研究4篇,基础研究16篇,转化医学5篇。本次大会也吸引了包括美国Arthrex、Smith & Nephew、Zimmer Biomet、LifeNet Health等公司参与,各公司都带来了修复软骨缺损的新产品、评估骨关节炎的新方法及治疗软骨缺损的新技术,并举办卫星会介绍了自己的新产品及临床随访结果。
在关节软骨修复的基础领域,通过组织工程修复软骨缺损仍然是热门话题。研究方案中种子细胞来源广泛,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髌下脂肪垫来源干细胞、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人类牙髓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关节软骨源性祖细胞(articular cartilagederived progenitor cells,ACPCs);生物支架也多种多样,包括增加干细胞募集功能的配体功能化生物支架、三维明胶微球自组装支架、IEIK13自组装肽水凝胶支架、3D生物打印骨软骨种植体、可见光敏明胶生物胶支架、无细胞仿生骨软骨支架、磁敏水凝胶支架等,上述研究试图通过模拟软骨局部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特性,提高种子细胞募集、迁移、黏附和增殖功能,最终达到促进软骨再生目的。但是通过组织工程修复软骨缺损还在探索阶段,没有根本性的技术突破。
在关节软骨修复的临床领域,研究则集中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matrix-assist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transplantation,MACT)和软骨组织移植。研究认为,高应力会增加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失败率,对于髌股关节软骨缺损,Mestriner经过长期随访认为软骨损伤的致病原因和滑车发育不良并不影响髌股关节软骨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适用于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并不适合治疗骨关节炎。Andriolo对96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进行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治疗,经过长达14年随访后临床效果满意。该学者同时对41例年轻骨关节炎患者[平均年龄(43±9岁)]行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并进行长达15年随访,结果认为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作为年轻骨关节炎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手段,虽然少数亚群表现出良好且稳定的临床效果,但是大部分临床效果有限,且失败率较高。软骨组织移植主要包括自体骨软骨移植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二者各有利弊。为了比较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缺损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Shimozono回顾性研究了25例自体骨软骨移植和16例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26个月和22个月,研究结果认为与同种异体移植组相比,自体骨软骨移植组具有更好的临床和MRI结果。MRI显示同种异体组软骨磨损率较高,同时该组临床失败率较高。但是同种异体软骨移植也有其优点,如可以避免供体部位的并发症。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的研究报道也有很多。单次注射富含血小板血浆可在短期内发挥抗炎作用,因此其在缓解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症状方面具有短期作用。长期多次注射比单次注射具有更好的抗炎作用,多次注射在短期内也有保护软骨的作用,但是其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较差。
在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方面,定量磁共振成像评估,如T2映射最近被研究以检测关节软骨的生化成分和结构,但是研究报道存在争议。Juras报告纹理分析结合全局T2值可以进一步证明新生软骨成熟和组织结构,但是Shimomura认为T2映射未能检测到修复软骨组织的胶原结构和成分,他认为目前定量MRI的分辨率可能不足以描述修复软骨中带状胶原结构的差异。因此,虽然有创,组织学评估可能仍然是更可靠的组织质量评估方法。
通过参加本次大会,我们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很好的保障,但是医学研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国外学者比较注重临床研究,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产品,而我国科研工作人员多集中在研究疾病机制上,即使有一些产品创新,也多集中在动物研究的基础上,这反映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创新意识和成果转化的思维不强。其次,ICRS办会形式值得我们学习。ICRS办会务实高效,主题明确,经常就同一个主题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这样容易激发创新思维,大家参会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再次,企业卫星会上演讲者重点不是宣传自己企业的产品优势,而是从学术的观点突出自己产品的临床研究结果,这样对听者更有说服力。
本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执行董事会。此次会议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场所,大家相约于2021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6届ICRS大会再见。
2020 Vol. 26 (1): 95-96 [摘要] ( 70 ) HTML (1 KB)  PDF (325 KB)  ( 143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