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9年 25卷 12期
刊出日期:2019-12-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短篇
骨科史萃
会议纪要
 
       临床论著
1057 成人合并桡骨头骨折的后孟氏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及其预后
游燕良 1,任玉琦 2*,黄嘉乐 2,王晓添 2
目的  探讨成人合并桡骨头骨折的后孟氏骨折脱位的手术策略及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8例成人合并桡骨头骨折的后孟氏损伤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其中男14例,女4例;左肘11例,右肘7例;年龄18~59岁,平均(37.6±10.6)岁。依据Jupiter分型,ⅡA型12例,ⅡC型4例,ⅡD型2例。桡骨头骨折按照Mason分型,Ⅲ型11例,Ⅱ型5例,Ⅰ型2例。15例采用鹰嘴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其中6例联合克氏针钢丝8字张力带),3例采用直行锁定钢板固定尺骨近端骨折。处理桡骨头骨折时,3例行桡骨小头置换,13例行钢板螺钉或空心钉内固定,2例未行内固定处理。结果  1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7个月,平均(15.3±5.9)个月,肘关节屈伸平均(103.8±23.1)°(50°~145°),旋转平均(99.1±23.3)°(60°~155°)。Mayo肘功能得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平均(83.4±13.5)分(50~100分),按照MEPS的得分评估,优良率81.3%。16例患者中有2例术后发生骨不连。结论  成人合并桡骨头骨折的后孟氏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原则是恢复尺骨长度和桡骨头的几何形态,确保关节解剖复位。治疗关键是处理好所有与冠突相关的损伤。桡骨头置换可以预防术后尺桡骨融合,术中坚强而充分的内固定可以降低骨不连发生率。
2019 Vol. 25 (12): 1057-1061 [摘要] ( 329 ) HTML (1 KB)  PDF (1718 KB)  ( 363 )
1062 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比较
白露露 1,2,李辉 2,马建兵 2*,郝定均 2,杨琨 1,2
目的  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KBD)是一种常见的累及骨关节系统的地方病,膝关节是其最常受累的关节,晚期患者多不得不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以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为进一步明确大骨节病患者TKA术后的临床结局,本研究比较了KBD和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TKA术后的满意度和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西安市红会医院关节病院膝关节病区行TKA的KBD和OA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例(80膝)纳入研究,其中KBD患者21例(28膝),男5例(8膝),女16例(20膝);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0.5±6.00)岁。OA患者47例(52膝),男17例(17膝),女30例(35膝);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6.3±8.04)岁。以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2011 knee society scoring system)中的满意度量表来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以欧洲五维健康量表(the EuroQol five-dimensional-five-level,EQ-5D-5L)来评估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以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来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症状及活动能力。结果  KBD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平均(41.6±3.53)个月;OA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平均(40.7±3.4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KSS、WOMAC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但KBD组患者满意度评分较O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KBD组患者术后行走能力明显差于OA组患者,且KBD组术后WOMAC总分、WOMAC僵硬部分评分、WOMAC日常生活困难程度部分评分较O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评价指标如EQ-5D-5L(P=0.056)、KSS膝总分(P=0.7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虽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大骨节病患者的行走能力差且WOMAC总分、僵硬部分评分和日常生活困难程度部分评分高于骨关节炎组患者,但大骨节病患者满意度更高。本研究表明,虽然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大骨节病患者的症状及功能,但如何提高其术后活动能力及改善僵硬,仍需进一步研究。
2019 Vol. 25 (12): 1062-1072 [摘要] ( 331 ) HTML (1 KB)  PDF (2084 KB)  ( 339 )
1067 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研究
李磊,吴昊 *
目的  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短期随访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应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照1︰1分配,随机数序号为1~40号者为观察组,41~80号者为对照组。对照组(40例)实施传统标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0~56岁,平均(37.73±8.79)岁。观察组(40例)实施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1~55岁,平均(38.11±8.46)岁。比较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患侧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被动活动觉察阀值、二次关节镜探查率及所探查患者滑膜覆盖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侧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侧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阀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二次关节镜探查率20.00%与对照组2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探查患者滑膜覆盖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可促进腱骨愈合,且残余肌腱套袖样包裹移植肌腱,能增加膝关节稳定性,在术后早期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与本体感觉,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2019 Vol. 25 (12): 1067-1072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1398 KB)  ( 453 )
1073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僵硬的疗效分析
肖世卓,郑秋,李宇,曾亚兰,王立志,杨洪彬 *
目的  分析并比较膝关节僵硬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4月19例(23膝)行TKA治疗的膝关节僵硬患者,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48~79岁,平均(63.63±7.75)岁。4例患者双侧均为僵硬膝,在随访时间内分2次行双膝TKA治疗,间隔时间6~12个月。观察并比较各膝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2年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及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分两次随访全部膝关节术后半年、术后2年的AKS及ROM。关节活动范围:术前10°~47°,平均(31.17±9.63)°;术后半年55°~115°,平均(93.04±14.83)°;术后2年35°~110°,平均(85.00±19.83)°;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至术后2年关节活动范围均有所减小(P<0.05)。AKS评分:术前12.00~69.00分,平均(33.17±12.32)分;术后半年53.00~99.00分,平均(74.44±12.72)分;术后2年52.00~96.00分,平均(70.57±13.24)分;术后AK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与术后2年AK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TKA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僵硬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2019 Vol. 25 (12): 1073-1084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1424 KB)  ( 448 )
1077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风险因子评估及临床分析
赵立本,杨国敬 *,张雷
目的  评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8月到2015年5月符合标准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12例,男55例,女157例;年龄60~91岁,平均(73.9±5.2)岁。用谵妄量表意识障碍评估法进行谵妄评估,将病例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病史、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3 d的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临床指标的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  术后发生谵妄共35例(16.5%),男10例,女25例;年龄68~91岁,平均(81.8±4.9)岁。大部分术后谵妄(85.7%)出现于术后72h。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率(82.9%)高于膝关节置换(17.1%)。谵妄组中年龄(P=0.005)、合并痴呆(P=0.043)、中风(P=0.002)、酗酒史(P=0.022)的患者比例以及芬太尼用量(P=0.037)均显著高于非谵妄组。谵妄组中除术前总蛋白水平(P=0.035)和术前PaO2(P=0.002)显著低于非谵妄组外,其余术前指标及术后1~3 d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合并痴呆、酗酒以及中风等病史、术前低动脉氧分压、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股骨颈骨折均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高龄,既往有痴呆、酗酒或中风病史,术前低氧血症的股骨颈患者出现术后谵妄的风险较大,手术医生应在术前早期警惕该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沟通工作。术后镇痛方案的优化(如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将有助于减少谵妄的发生。
2019 Vol. 25 (12): 1077-1088 [摘要] ( 286 ) HTML (1 KB)  PDF (477 KB)  ( 309 )
1081 两种修复方法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许智,奉国成,朱敏 *
目的  对比腓骨钻孔缝合固定和带线锚钉缝合固定两种方式修复腓骨肌上支持带对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对26例腓骨肌腱滑脱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依据修复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12例患者行腓骨钻孔缝合修复腓骨肌上支持带,14例患者行带线锚钉缝合修复腓骨肌上支持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侧别、损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前和术后至少9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此外,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费用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各项统计数据采用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12个月,平均(10.23±1.18)个月。两组术后随访的VAS评分及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费用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骨钻孔缝合修复或带线锚钉缝合修复腓骨肌上支持带,均在手术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无差异,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带线锚钉固定方式明显优于腓骨钻孔缝合。在手术费用方面,腓骨钻孔缝合有一定的优势。
2019 Vol. 25 (12): 1081-1084 [摘要] ( 374 ) HTML (1 KB)  PDF (1136 KB)  ( 341 )
1085 复杂距骨体骨折的个体化治疗及疗效分析
雷金来,庄岩,丛雨轩,张斌飞,张堃 *
目的  探讨复杂距骨体骨折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例复杂距骨体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5~41岁,平均(29.6±5.9)岁。11例距骨体骨折患者根据Sneppen分型均为Ⅴ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事故伤3例,重物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2 d,平均(6.9±1.7)d。手术采用前内侧切口5例,前外侧切口4例,内外侧联合入路2例。所有患者采用无头加压空心螺钉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2.4±8.1)个月。无伤口感染及皮肤坏死发生。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8.0±3.5)周。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2.7%。术后2例出现距骨缺血性坏死,行踝关节融合术。结论  复杂距骨体应根据骨折形态采取个体化治疗,仔细操作,减少软组织剥离,保护残存血运,晚负重,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踝关节功能。
2019 Vol. 25 (12): 1085-1088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2236 KB)  ( 312 )
       临床研究
1089 微创定点髂后棘取骨的临床研究
屠永刚,任绍东 *,马邦兴,张史飞,袁浩彬
目的  探讨微创定点髂后棘取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需植骨的骨延迟愈合、骨不连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微创定点髂后嵴取骨,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取骨。统计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随访植骨后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的骨愈合情况。结果  a)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5.70±3.61)min,手术切口长度(1.42±0.28)cm,手术出血(16.05±4.72)mL,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局部血肿是唯一的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局部血肿,均可自行消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手术时间(37.90±4.99)min,手术切口长度(5.02±0.50)cm,手术出血(49.50±8.72)mL,术后2例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出现取骨部疼痛,2例出现髂骨凹陷。b)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手术出血对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后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的骨性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定点髂后棘取骨与传统开放性取骨,均可达到自体髂骨移植的目的,但微创定点髂后棘取骨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9 Vol. 25 (12): 1089-1091 [摘要] ( 214 ) HTML (1 KB)  PDF (1067 KB)  ( 316 )
       实验研究
1092 Orai2对成骨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化的作用研究
郭云山,郝定均,王晓东,胡慧敏,姜扩,黄研生,杨小卫 *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钙通道蛋白Orai2在调控成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分化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  在成骨诱导条件下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Orai2的蛋白表达和mRNA转录水平。应用靶向Orai2的shRNA在MC3T3-E1成骨细胞中沉默Orai2的表达,转染无关干涉的shRNA作为阴性对照,将MC3T3-E1成骨细胞分为对照组和Orai2 shRNA组。在对照组和Orai2 shRNA组中,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变化、Real-Time PCR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和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terix)以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转录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检测Ras-ERK1/2信号通路活性。结果  成骨诱导后Orai2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转录水平逐渐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转染靶向Orai2的shRNA后,MC3T3-E1细胞中Orai2的表达和转录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在MC3T3-E1细胞中沉默Orai2的表达后,MC3T3-E1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并且Runx2和Osterix以及ALP的转录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在MC3T3-E1细胞沉默Orai2的表达后,明显抑制了钙离子依赖的Ras-ERK1/2信号通路的活性(P<0.05)。结论  Orai2的表达抑制可显著降低Ras-ERK1/2信号通路活性,并减少成骨细胞增殖、增加成骨细胞凋亡、抑制成骨分化,从而导致成骨细胞数量减少,参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发展。
2019 Vol. 25 (12): 1092-1109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1558 KB)  ( 216 )
       综述
1098 评分量表在脊柱疾病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戚麟 1,2,王馨 3,陈瑞奇 1,2,黎志宏 1,2*
脊柱疾病是一类因创伤、退变、肿瘤、炎症、畸形等造成的脊柱、脊髓功能障碍疾病。随着对脊柱疾病认识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相应的评分量表随之出现。这些量表从不同角度对脊柱疾病的症状体征、功能障碍及生存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脊柱疾病病情的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和预后的评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深入人心,脊柱疾病中评分量表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现就当前国内外常用脊柱疾病评分量表及其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2019 Vol. 25 (12): 1098-1102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498 KB)  ( 765 )
1103 葡萄糖依赖的肠促胰岛素对关节软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世川 1,王小健 2,杨烜 1,王宇泽 1*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导致疼痛、致畸、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点是关节软骨的逐渐破坏、滑膜炎症、软骨下骨退行改变、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改变以及关节疼痛。导致OA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家族史和肥胖等。OA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损伤,成人的关节软骨无血管、淋巴和神经支配,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能力很弱,一旦关节软骨发生损伤,难以自身修复,必须进行人为治疗。这是骨关节炎临床治疗中的难点,也是当前OA药物治疗研究中的热点。流行病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type Ⅱ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骨代谢具有密切相关性。Piva等学者也通过研究发现,体内高血糖的改变可能直接影响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健康,并且软骨下骨的损伤加速OA的发生与发展。运用转化医学模式,将治疗T2DM的药物用于骨性疾病的治疗成为热点。葡萄糖依赖的肠促胰岛素(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ide,GIP)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研究表明,GIP也可作用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导致I型胶原表达、提高胶原之间的交联水平;Mieczkowska等发现在葡萄糖依赖的肠促胰岛素受体(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ide receptor,GIPR)敲除的小鼠中出现关节组织的损伤。 Xie等学者发现GIPR在全身多种组织都有表达,包括软骨细胞,这成为GIP应用到骨关节炎的基础。本文就骨关节炎治疗现状、葡萄糖依赖的肠促胰岛素的概述、Ⅱ型糖尿病与骨关节炎的关系及GIP对关节软骨损伤的保护机制等方面展开综述。
2019 Vol. 25 (12): 1103-1105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395 KB)  ( 221 )
1106 培养阴性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
陈志 1,林佳俊 1,刘文革 1*,周宗科 2,沈彬 2,杨静 2,康鹏德 2,裴福兴 2
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关节置换术的灾难性并发症,尽管已采取多项措施预防,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率仍分别高达1%~4%和1%~2%。随着人口老龄化、关节置换患者数量的逐年增长、假体生存期的延长及患者预期寿命的提高,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数量也将不断增加。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需结合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血清学、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等检查结果,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对于假体周围感染的准确诊断与恰当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约有7.0%~42.1%的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无法找到病原学证据,即培养阴性假体周围感染(culture-negative 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CN PJI)。由于无法明确病原菌,不仅给诊断带来不确定性,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惑。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常常导致不恰当的治疗,继而增加治疗失败率,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此,本文对培养阴性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做一综述,以期能指导临床医师准确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同时分析提高病原菌检出率的措施、手术方式及抗感染方案的选择策略,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2019 Vol. 25 (12): 1106-1109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439 KB)  ( 184 )
       临床经验
1110 单侧分步穿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张庆峰,刘士懂,张震 *,李德民,李伟,杨超群,刘彬礼,张阳
目的  探讨经单侧分步椎弓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1月至2016年9月,共收治符合单节段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144例,其中84例行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60例经皮单侧椎弓根分步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填充量及术后VAS评分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操作过程顺利,无肺栓塞、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60±1.10)mL,单侧分步穿刺组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40±1.20)mL,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组骨水泥渗漏率与分步穿刺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1年,两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单侧椎弓根分步穿刺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弥散更加均匀,可减少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漏,可取得和传统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的同样的临床效果。
2019 Vol. 25 (12): 1110-1114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2369 KB)  ( 239 )
1114 新型脊柱复位器联合PVP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应用分析
杨洪杰 1,张卫红 1,荆警提 1,周锦 2
目的  探讨新型(基于放射学参数设计)脊柱复位器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住院治疗的79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脊柱复位器+PVP治疗组43例和单纯PVP治疗对照组36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椎体前缘压缩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椎体前缘压缩率、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0 d椎体前缘压缩率、VAS及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放射学参数设计脊柱复位器联合PVP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能显著恢复椎体前缘压缩率并改善患者术后脊柱功能状态,较单纯PVP治疗疗效更佳,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2019 Vol. 25 (12): 1114-1116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1023 KB)  ( 196 )
1117 有限截骨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
李真 1,罗淑明 1,卫宝宁 2*
目的  研究有限脊柱截骨、切除损伤椎间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脊柱外科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23±4.1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有限脊柱截骨、切除损伤椎间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25个月以上,记录手术及住院相关指标以及术前、术后14 d、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0.65±4.01)个月。手术耗时(145.21±23.87)min,出血量(681.32±87.32)mL,引流量(843.11±121.30)mL,住院时间(16.01±1.87)d。术后14 d、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Cobb角以及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ODI显著低于术后14 d、术后1个月的数据(P<0.05),后凸Cobb角显著高于术后14 d、术后1个月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n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截骨面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切口感染,无螺钉松动、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有限脊柱截骨、切除损伤椎间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能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改善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障碍,手术安全有效。
2019 Vol. 25 (12): 1117-1120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1429 KB)  ( 250 )
1120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保留硬化骨壁)颗粒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
刘金华 1,关海山 2*,乔晓红 3,韩来春 2,史洁 2,梁硕 1
目的  评估一期后路病灶清除(保留硬化骨壁)、颗粒骨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5±20.3)岁。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2~3周,待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血沉小于30 mm/h后手术。术后每3个月复查胸椎X线片、C反应蛋白和血沉,同时评估植骨融合、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n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0个月,平均(20±6)个月。手术时间为(138±30)min,出血量为(310±100)mL,植骨融合时间为(6.5±1.8)个月。术前12例神经功能不全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明显提高,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2例由C级至D级,1例由C级至E级,9例由D级至E级。胸椎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25±9)°,术后即刻平均(13±8)°,末次随访时平均(15±7)°,随访期间平均丢失(2.1±1.5)°,术前、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术后第2个月出现切口处皮下脓肿,行切开引流置管持续生理盐水冲洗,局部硫酸链霉素灌注和静脉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保留硬化骨壁)、颗粒骨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安全有效。
2019 Vol. 25 (12): 1120-1125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2536 KB)  ( 382 )
1124 3D打印辅助经尺骨鹰嘴截骨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毛兆虎 1,韩康 1,于兴胜 1,刘华 2,王平山 1*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经尺骨鹰嘴截骨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采用3D打印辅助经尺骨鹰嘴截骨治疗并获随访的23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肘关节均行三维CT扫描,数据经由Mimics Research软件转换后行3D打印,制作1︰1实体骨折模型,参照3D模型精准设计尺骨鹰嘴截骨线并完善手术方案,术中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充分显露骨折,按术前计划复位并钢板固定,术后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3.7周。术后1年MEPS评分为65~100分,平均85.2分,其中优7例,良13例,中3例,优良率87%。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3D打印辅助经尺骨鹰嘴截骨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疗效满意。
2019 Vol. 25 (12): 1124-1127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2960 KB)  ( 256 )
1128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股骨内侧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治疗膝外翻
王斌,韩守江 *,张合,张昭军,高小康,李江涛
目的  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股骨内侧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治疗下肢外翻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华北医疗集团峰峰总院邯郸院区膝外翻行股骨内侧髁上闭合楔形截骨的16例患者资料,纳入13例。术前测量双下肢站立位全长正侧位X线片,设计截骨方案后,将膝关节CT数据发往厂家,按我科要求定制3D截骨导板。术中使用3D打印导板进行截骨,同时使用厂家配套股骨截骨钢板固定股骨,统一康复流程。结果  根据手术前后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测量下肢负重力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ratio,WBLR),本组患者术前WBLR均值83.5%(75%~114%),术后均值为48.5%(45.8%~49.7%),平均改善35%(25.3%~68.2%);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术前FTA均值161.2°(155°~168°),术后均值175.4°(170°~178.2°),平均改善13.4°(9°~15°);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轴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术前均值76.2°(67.2°~78.5°),术后均值88.7°(85.2°~91.5°),平均改善12.6°(7.2°~24.5°)。术前、术后WBLR、FTA、mLDF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合页完整度,13合页中有6个合页断裂。3个月时对患者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90.6分(76~97分),改善至术后平均94.6分(88~99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愈合情况:12例在3个月时愈合,1例于6个月时延迟愈合。结论  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股骨远端内侧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技术,WBLR控制精度高,FTA与mLDFA矫正满意,截骨端固定稳定可靠,可早期下地,骨质愈合率高。
2019 Vol. 25 (12): 1128-1132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2379 KB)  ( 336 )
1133 髌骨内侧入路治疗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
程安源,黄自锋,徐立,许福生,倪欢,石晨,曹俊青,张伟,宋奇
目的  探讨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治疗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共收治16例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采用髌骨内侧入路进行复位并内固定。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1~46岁,平均(31.1±2.9)岁;左侧6例,右侧10例。AO/ASIF分型均为C3型髌骨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5个月,平均(16.2±2.6)个月。术后3~11个月,平均(6.2±2.9)个月均达到临床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骨折移位、内固定断裂或骨折不愈合。Lysholm膝关节评分77~95分,平均(80.6±7.1)分,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1.3%。结论  髌旁内侧入路治疗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具有显露髌骨关节面清晰、便于解剖复位及牢靠固定等优点,术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9 Vol. 25 (12): 1133-1135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1579 KB)  ( 270 )
1135 X线联合CT加权均数测量双束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
孔祥喆 1,谢庆云 2,黄鹏 1
目的  研究设计建立一个测量及评判模型,以期适用于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的扩大。方法  我们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我科进行的42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术后骨隧道进行了测量。其中男35例,女7例;年龄14~45岁,平均25.04岁。致伤原因:运动伤32例,高处跌落伤7例,车祸伤5例;受伤时间2~168周,平均18周。急性损伤6例,亚急性损伤11例,慢性损伤25例。结果  术中骨隧道钻孔直径为0.55~0.75cm,平均为(0.601 3±0.021 8)cm;经术后测量加权均数为0.532 45~0.752 60 cm,平均为(0.610 7±0.050 9)cm;钻孔值与加权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为0.952。结论  该测量方法可以真实反映骨隧道大小,可适用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研究。
2019 Vol. 25 (12): 1135-1137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367 KB)  ( 179 )
1138 Ponseti法治疗马蹄内翻足后复发原因的多因素分析
胡巍,柯宝毅,吴显培,唐建东,肖念苏,唐专科
目的 研究经Ponseti法治疗后复发的马蹄内翻足患者,了解影响马蹄足复发的主要因素。方法  收集分析我院自2008—2013年收治的148例(164足)经Ponseti法治疗后的马蹄内翻足患儿资料,其中男75例,女73例;初治年龄(2.50±2.15)个月;左足64例,右足58例,双足26例。初次Pinari评分(4.98±1.33)分,平均使用石膏矫正次数(5.71±2.28)次,患儿出生时母亲平均年龄(25.81±2.38)岁,患儿平均行走年龄(14.83±1.18)个月。49例(33.1%)患儿对支具使用依从性差。113例(76.4%)行跟腱切断术。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以上因素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5~10年,平均(7.27±1.29)年。至随访结束时,共3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21.6%。非规律使用支具组复发率显著高于规律使用支具组。结论  初次Pinari评分、初治年龄及使用支具的依从性为影响马蹄内翻足复发的主要因素。
2019 Vol. 25 (12): 1138-1140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425 KB)  ( 202 )
       短篇
1141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足母外翻的效果分析
穆立昌 1,刘君 2*

目的  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足母外翻的效果。方法  分析2016—2018年我院收治严重足母外翻患者20例,均为女性,年龄29~81岁,平均57.05岁;左侧8例,右侧12例。足母外翻角均大于40°(40.2°~63.3°),且均存在第一跖趾关节伴脱位。其中A组采用第一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趾骨近端Akin截骨术,B组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术后分别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数据两两比较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两种手术方式均获得1年随访,均未见伤口感染、复发、骨不愈合等手术并发症。AOFOS评分A组平均90.8分,B组平均93.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种手术方式对严重足母外翻的治疗效果相当,患者满意度较好。其中第一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趾骨近端Akin截骨术手术时间长、术式繁琐,但患者术后保留关节活动度,且跖趾关节炎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因少数患者跖趾关节炎症状仍存在,满意度参差不齐造成评分较低。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患者日常生活行走时疼痛感明显减轻,但第一跖趾关节融合导致患者关节活动度丧失。两种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选择哪种手术方式由术者熟练程度及患者预期满意度等决定。

2019 Vol. 25 (12): 1141-1143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1231 KB)  ( 260 )
       个案
1144 椎体支架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1例并文献回顾
周腾鹏 1,张顺聪 2*,袁凯 2,罗培杰 1,马延怀 1,唐永超 2,郭丹青 2,李永贤 1,莫国业 1,郭惠智 1
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无论是采用内固定技术还是骨水泥成形术均存在较大难度,影响手术疗效。椎体支架成形技术(vertebral body stenting,VBS)相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plasty,PVP),能够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并在术后较大程度地减少高度丢失。我们收治了1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伴重度压缩患者,择期行VBS手术,术后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2019 Vol. 25 (12): 1144-1146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2085 KB)  ( 212 )
1147 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1例
房燚,赵文志 *,潘德悦,韩鑫
下尺桡关节脱位常发生于桡骨和/或尺骨骨折,单纯脱位或半脱位较难诊断,最初可漏诊高达50%。2017年9月我院收治1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采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2019 Vol. 25 (12): 1147-1148 [摘要] ( 183 ) HTML (1 KB)  PDF (1779 KB)  ( 214 )
       骨科史萃
1149 一种特殊的加压治疗绷带——Robert Jones Bandage
曾令员,王涛,王宇泽,张志强 *,卫小春
Robert Jones Bandage是由欧洲现代矫形外科之父英国威尔士的Robert Jones爵士发明,它是一种能提供稳定、均匀分布压力的膝关节绷带。它可能将创伤组织的水肿和出血降至最低;能减少患者的不适、疼痛和术后的伤口并发症及感染;能对肢体提供坚实的支持,但又能允许少量的关节运动,因此减少了术后僵硬的发生。
Robert Jones Bandage常用于膝关节的外伤和选择性手术后,如在半月板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和关节急性损伤后减少出血和水肿。它也广泛的应用于踝关节和足部的畸形重建术,例如足母囊炎Austin术式、扁平足和前后足及广泛的多趾截骨矫形融合术。而在急诊室对足和踝关节的急、慢性扭伤、脱位应用的效果超出想象,它几乎能完全消除后足和踝部创伤后的水疱。它也有助于治疗全身问题引起的水肿,如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淋巴水肿、糖尿病足的水肿或其他疾病导致的下肢肿胀和溃疡。结合冷疗法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Robert Jones发明了一种技术,即在多层厚厚的棉毛层外面包扎上棉布绷带。他是第一个推荐用这种技术来控制水肿的医生。在他之前,压缩敷料已经使用了好几个世纪,但没有人阐述过。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有效的、成本效益高的技术,多年来只进行了很少的修改。1937年Shand在《矫形外科手册》这本书中简单的描述了一种由几层短袜、棉花和弹性布构成的膝关节敷料。Charnley于1950年第一次提出了Robert Jones Bandage这一概念,并做了最为完整细致的描述:三层羊毛垫和三层软法兰绒的绷带,每一层都要轻柔而牢固地缠绕安置,整个绷带在膝关节上方和下方延伸约15 cm,达到约5 cm的厚度,并强调对于大多数的膝关节外伤,它比任何形式的石膏都要好得多。WatsonJones在1957年报道Robert Jones Bandage是由绉纱绷带和大量毛料制作而成,并将此绷带积极应用于临床,自此强调了Robert Jones对这种绷带做出的重大贡献,但其应用性仍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1975年Harkness对绷带的成分进行了调整,使用厚棉花垫和弹性绷带对膝关节周围进行包扎,若需要额外的支撑,则添加石膏夹板。Brodell于1986年报道在伤口上放置无菌纱布垫后,内层用厚达5 cm的脱脂棉垫,然后用弹性绷带重叠1/2覆盖,强调为了促进静脉回流,包裹整个肢体,并将最后的弹性层紧密牵拉,肢体远端张力大于近端张力。Brodell认为压缩绷带可限制渗出物和关节出血,改变局部组织的静水压梯度,减少毛细血管渗出以达到防止肢体肿胀的作用。该版本因肢体远端弹力绷带张力大于肢体近端,且整个下肢均包裹在内而被认为是改良版的Robert Jones Bandage。2005年Charalambides采用绷带重叠1/2覆盖和双层Velband羊毛垫从脚趾到大腿中段进行绷带加压,其作用可能在帮助静脉回流和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方面具有优势。自粘型弹力绷带安置后自粘成一体不易滑动逐渐替代棉绉纱绷带,在国内也应用广泛。英国使用最广泛的4层结构绷带是由特制的两层填充材料和两层弹性绷带组成的,它早期能很好的适应肿胀,但随后又能很好的容纳组织和压缩治疗组织肿胀,被认为是标准的Robert Jones Bandage。
Robert Jones Bandage并不是完美的,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支持使用Robert Jones Bandage。Raj等认为绷带下的压力随着人体活动仅维持6~8 h后就需要重新安置,这在出院后是不可行的。然而Smillie的研究认为最初的压力维持了大约48 h。Brodell于1986年测试绷带下小腿前筋膜室压力至少维持了24 h,并在撤去绷带后小腿前筋膜室的压力迅速下降,这表明压力可以维持很长时间。2013年Pinsornsak等、2018年Pornrattanamaneewong等和2018年国内华西医院的学者研究认为改良Robert Jones Bandage在控制出血、肿胀和功能锻炼上无作用,但这些研究均存在一个特征:绷带下局部的压力不可知,且各研究的改良Robert Jones Bandage构成也不尽相同。
2019 Vol. 25 (12): 1149-115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0 KB)  ( 160 )
       会议纪要
1151 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会议纪要
张永红,王栋,花奇凯,张定伟,白龙滨,臧建成,朱跃良,李刚,秦泗河
2019年10月24—27日,“一带一路肢体畸形残疾手术治疗与康复辅具国际论坛”在著名的风筝之都山东潍坊医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俄罗斯、埃及、日本、韩国、孟加拉国、印度等国内外代表3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由中国骨科医师协会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于10月25日下午召开的首届“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参加此次论坛的有150余位来自国内外各地的代表。与会专家就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等缺血性疾病的技术分享各自的经验,交流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的成果。
糖尿病足是局部神经异常和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传统的外科治疗对周围神经和外周末梢血管病变无能为力,所以该病预后很差。横向骨搬移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的运用理论基础是组织牵拉再生理论的临床应用,通过骨的持续缓慢牵拉,肢体的末梢神经和末梢微小血管大量再生,从而实现了肢体神经营养的修复和微循环的重建。曲龙教授2001年率先报道了这项技术,在秦泗河、张永红、花奇凯、张定伟、白龙滨、李刚等肢体矫形重建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救治了大量濒临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的肢体和生命。然而这项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治疗过程中很多问题有待规范,为了探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的机制和总结临床经验,更广泛的探究、分享、总结、传播该技术,造福更多的糖尿病足患者,在2019年5月第十二届中国骨科医师年会(CAOS2019)上,中国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正式成立。
2019 Vol. 25 (12): 1151-1152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354 KB)  ( 201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