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9年 25卷 9期
刊出日期:2019-09-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基层园地
 
       临床论著
769 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相对终板的位置对邻椎再骨折的影响
李亚军 1,王业华 1*,方贻铃 2,李超 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骨水泥相对术椎及邻椎终板的位置对邻椎再骨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我院行PVP或PKP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91例患者,年龄56~83岁,平均69.8岁。随访时间为20个月,共计202节手术椎体,其中男性椎体37节,女性椎体165节。根据是否发生邻椎骨折分为邻椎骨折组(n=22)和非邻椎骨折组(n=180),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密度,以及骨水泥的终板接触率、椎间盘内渗漏率、骨水泥边界距邻椎终板的最短距离。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水泥与术椎终板接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51,P=0.071),而邻椎骨折组的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率显著高于非邻椎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25);邻椎骨折组骨水泥边界距邻椎终板的距离的均值为(6.49±3.13)mm,非邻椎骨折组距离为(8.71±4.38)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7,P=0.022)。结论  椎间盘内骨水泥渗漏是同侧邻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骨水泥边界距邻椎终板距离越近,同侧邻椎再骨折的可能性越大,由此术者可根据术前椎间隙高度是否狭窄在术椎的充分强化与骨水泥距邻椎终板的安全距离之间作出取舍。
2019 Vol. 25 (9): 769-780 [摘要] ( 337 ) HTML (1 KB)  PDF (1058 KB)  ( 193 )
773 脊髓损伤后急腹症临床特点的细化及机制分析
刘舒佳 1,2,陈振波 1,3,于卫永 1,3,张军卫 1,2,刘介生 1,2,洪毅 1,2
目的  总结脊髓损伤患者急腹症的临床表现、体征特点,探讨诊断经验。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就诊的14岁以上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4 396名脊髓损伤患者中排除损伤水平T12以下患者,共38例新发急腹症病例。急性胆囊炎相关疾病16例,肠梗阻15例,胰腺炎3例,阑尾炎2例,脏器穿孔破裂2例。脊髓损伤AIS分级A级25例,B级3例,C级8例,D级2例。首发症状为腹胀者24例,腹痛者17例,腹肌紧张者仅3例。脊髓损伤人群中胆囊炎发病率为0.36%,肠梗阻发病率为0.34%。严重急腹症4例:胃穿孔1例,小肠破裂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2例。均无急腹症典型体征。结论  通过急腹症常见经典表现及体征进行诊断不适用于高位脊髓损伤人群。急性胆囊炎是脊髓损伤患者急腹症最常见病因。脊髓损伤急腹症患者最常见主诉为腹胀,有腹痛表现者不足50%,腹肌紧张者鲜见。当脊髓损伤患者出现改变体位无法纠正的低血压、肌张力异常增高、漏尿量异常增加等情况时应想到腹腔脏器受损可能。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是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急腹症诊断率的有效手段。
2019 Vol. 25 (9): 773-775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900 KB)  ( 175 )
776 采用手术康复一体化模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余翔 1,李旭 1,王拥军 2
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采用手术康复一体化模式和常规康复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采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评分康复组,每组各50例。常规康复组按照康复指南对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康复;评分康复组根据《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表对患者进行打分后,根据分值高低采取相应的康复方案。分别在术后1 d、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共4个时间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Neer评分分值;在整个随访期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00例患者中共有91例获得随访,其中常规康复组45例,评分康复组46例。两组患者的肩关节Neer评分分值在术后1 d、术后2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4个时间点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0.05)。其中评分康复组在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的Neer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康复组(P<0.01),但两组在术后3个月时的Ne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手术康复一体化模式指导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能够显著提高康复效率,同时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9 Vol. 25 (9): 776-780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591 KB)  ( 169 )
786 Singh指数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张兴胜,周方 *,张志山,张晓光
目的  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的Singh指数,评估Singh指数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并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患者218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患者Singh指数分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随访24~60个月,平均42.9个月。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为5.2%,初次骨折后发生对侧骨折的间隔时间平均11.5个月;b)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未骨折组Singh指数分级平均为4.0级,再骨折组Singh指数分级平均3.5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ngh分级低于4级可作为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阈值;c)Singh指数分级与骨密度值相关性分析结果,r=0.66,P<0.001,二者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Singh指数分级越低,相应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越高(P<0.05)。Singh指数在评估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风险是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2019 Vol. 25 (9): 786-789 [摘要] ( 312 ) HTML (1 KB)  PDF (1600 KB)  ( 159 )
790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中期疗效
赵光辉,贺强,马建兵,肖琳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获得随访的1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3~75岁,平均57岁。胫骨平台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2例。其中骨折保守治疗3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骨折至全膝置换手术的间隔时间1~14年,平均7年。应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功能评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前和术后随访进行评估。术前TKA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78.5±32.5)°,KSS评分(63.8±12.1)分,功能评分(62.8±9.8)分。结果  根据术中情况,6例患者选择后稳定型假体;3例患者因平台骨缺损选择螺钉水泥处理;3例患者因骨缺损选择胫骨侧延长杆加垫块处理;1例患者因内侧韧带部分损伤选择限制性膝关节假体(legacy constrained condylar knee,LCCK)。本组13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经治疗后痊愈;3例患者术后出现肌肉间隙静脉血栓,给予抗凝保守治疗;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僵直膝,给予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后随访时间12~113个月,平均68个月。末次随访时KSS评分(81.7±11.1)分,功能评分(83.5±15.4)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05.4±18.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TKA治疗以往胫骨平台骨折后发生的创伤性关节炎,可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恢复肢体的下肢力线,确保假体达到软组织平衡,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
2019 Vol. 25 (9): 790-798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1434 KB)  ( 255 )
795 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不同部位半月板桶柄样损伤的临床研究
逸弘,高红,朱新辉,崔胜宇,刘巍 *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桶柄样损伤同期修复的临床疗效,ACL断裂后半月板桶柄样损伤发生部位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选择19例ACL断裂合并不同部位半月板桶柄样损伤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31.2岁。19例患者均同期进行ACL重建+半月板缝合修复手术,手术前后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使用Kneene时间划分标准,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三组:a)急性期组5例;b)亚慢性期组6例;c)慢性期组8例。分析桶柄样损伤位置与受伤存续时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19例患者,随访6个月~2年,平均1.5年。内侧桶柄样损伤发生率随受伤存续时间增加而上升,急性期组占60.0%,亚慢性期组占66.7%,慢性期组占75%。外侧桶柄样损伤发生率与受伤存续时间无显著联系。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发病率随受伤存续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外侧桶柄样损伤发病率增加与受伤存续时间并无差异,内侧桶柄样损伤的发生率随受伤存续时间增加而升高。同期修复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桶柄样损伤,使用何种修复技术疗效无差异,有利于功能恢复,半月板愈合率较高,临床疗效满意。
2019 Vol. 25 (9): 795-798 [摘要] ( 240 ) HTML (1 KB)  PDF (855 KB)  ( 267 )
799 Ponseti方法矫正马蹄内翻足动态分析
刘玉斌 1,2,3,李松建 1,赵黎 2,3,赵翔 2,3,赵大航 3
目的  分析Ponseti方法治疗过程中分次石膏矫正各畸形成分动态过程,阐释各次石膏矫正细节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到2012年12月连续就诊的马蹄内翻足患儿病例资料,对符合标准的78例(115足)特发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进行研究,其中男性63例(92足),女性15例(23足);初始就诊年龄为2d~6个月,平均48.2d。所有患儿均经Ponseti方法治疗。本研究直接测量各畸形成分随石膏次数增加的角度变化情况,并进行动态分析。畸形矫正过程中各次石膏矫正能力的研究,采用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第1次石膏矫正高弓、内收、内翻明显优于其他各次石膏及经皮跟腱切断术(percutaneousachillestenotomy,PAT),且在高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蹄畸形主要通过PAT手术矫正约(22.57±13.53)°,而第1次石膏仍有较大畸形矫正能力约(14.37±15.92)°。各畸形成分是一个同时、逐步矫正过程,但各次石膏或PAT手术贡献不同。第1次石膏对矫正高弓、内收、内翻畸形最为明显,而马蹄畸形矫正则主要依靠PAT手术与第1次石膏。结论  Ponseti方法矫正各畸形成分是一同时、逐步过程,且第1次石膏在整个畸形矫正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提示临床中应重视第1次石膏矫正的重要性。
2019 Vol. 25 (9): 799-803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1252 KB)  ( 164 )
       临床研究
804 血栓弹力图及常规凝血功能与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研究
黄静 1,闫新明 2*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及常规凝血功能变化与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临床关系。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急诊科自2018年4月至11月收治的126例多发伤患者,分别计算各自入院时的坎特拉创伤评分(kampala trauma score,KTS),根据KTS评分将12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于伤后12 h内行TEG及常规凝血检查,另选取同期30名健康体检组作为对照组,观察四组各项实验参数的差异;同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常规凝血检查Fib、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四组TEG指标比较仅M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EG参数与常规凝血检查指标相关性分析:R值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呈正相关,与Fib呈负相关;K值与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呈正相关,与Fib、PLT呈负相关;α角与Fib、D-二聚体、PLT呈正相关,与PT、APTT、TT呈负相关;MA值与Fib、PLT呈正相关,与PT呈负相关。结论  不同创伤程度多发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障碍表现存在多样性;联合应用TEG和常规凝血检查可全面评估多发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障碍。
2019 Vol. 25 (9): 804-829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0 KB)  ( 116 )
       实验研究
808 钩椎关节融合器山羊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
刘浩,杨毅,陈林,胡凌云,吴廷奎,马立泰,戎鑫,邓宇骁,孟阳,王贝宇 *
目的  探索建立钩椎关节融合器的山羊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取12只成年山羊行C3~4节段颈椎前路减压钩椎关节融合器固定融合手术,术后行X线、CT三维重建、Micro-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融合情况。结果  实验山羊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椎动脉损伤。术后未见山羊切口感染、螺钉松动、融合器移位等相关并发症。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融合率达75.0%,术后6个月融合率达83.3%。Micro-CT扫描可见在钩椎关节区域明显的骨小梁结构、部分山羊在两侧钩椎关节区域、融合器前方及后方均可见明显的连续的骨小梁结构。结论  山羊可以作为钩椎关节融合器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钩椎关节融合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新型椎间融合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9 Vol. 25 (9): 808-811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2287 KB)  ( 253 )
       综述
812 齿突游离小骨研究进展
杨森,姜为民 *
齿突游离小骨(OsOdontoideum)被定义为具有光滑完整骨皮质边缘的小骨代替了正常齿状突尖,其与枢椎椎体没有骨性连接。齿突游离小骨是造成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目前仍不明确。齿突游离小骨在临床表现上差异较大,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颈部不适,也可因为颈椎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压迫而出现神经症状或压迫椎动脉表现为椎动脉缺血症状,严重者在遭受外部创伤时可因高位延髓受压危及生命,因此及时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干预至关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病例报道的不断增加,对齿突游离小骨的研究也不断加深。本文从齿突游离小骨的发病机制、影像特点和治疗方式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2019 Vol. 25 (9): 812-815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496 KB)  ( 110 )
815 “开书样”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进展
苑慧彤 1,杨朝晖 2*
骨盆环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0.3%~8.2%。“开书样”骨盆骨折是一种由前后暴力及挤压造成的骨盆外旋转不稳定骨折,其常常会发生骨盆前环的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并且造成骨盆环的外旋不稳定。在Tile分型中属于Tile B1型损伤,Tile B1型损伤相较于Tile B2、Tile B3型骨折,其术后预后疗效差,并发症多,是最严重的B型损伤。目前,临床上对于“开书样”骨盆骨折后环出现损伤的手术治疗常常行前环内固定或者在前环内固定的基础上附加后环骶髂关节固定,对于行何种手术方式治疗“开书样”骨盆骨折具有较好的预后,仍然存有较大的争议,为了更清楚的认识到这种损伤,判断何种手术方式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疗效,本文以“开书样骨盆骨折”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以“open book pelvic fracture”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检索1990年1月至2018年1月“开书样”骨盆骨折文章共205篇,通过筛查,排除不符合本文主题及影响因子较低的文献,最终纳入24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2019 Vol. 25 (9): 815-818 [摘要] ( 315 ) HTML (1 KB)  PDF (422 KB)  ( 118 )
819 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何启艇 1,邱波 2*,吴小松 1
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chronic non-bacterial osteomyelitis,CNO)是一种自发性炎症性骨髓炎,其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形式是慢性复发性多病灶性骨髓炎(chronic recurrent multifocal osteomyelitis,CRMO),CNO是一种慢性自发性炎症性骨髓炎,主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在缺乏高滴度自身抗体及自发反应的淋巴细胞保护的情况下,先天免疫系统被激活,最终导致自发炎症性疾病的发生。一些单基因遗传的自发性炎性反应疾病包括早发性非感染性骨髓炎,即Majeed综合征、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缺乏(deficiency of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DIRA)、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皮肤坏疽及痤疮综合征(pyogenic arthritis,pyoderma gangrenosum,acne syndrome,PAPA)。虽然以上疾病与散发性CNO具有相同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但本文仅对单基因自身炎症性骨疾病进行简要讨论,主要研究CNO。
散发性CNO具有复杂的临床表现,从轻微、有时间限制的单一骨髓炎症到严重的慢性活动性或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症。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所有地域及所有种族的人都可能受到影响。虽然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中欧和北欧发病率最高,但由于没有全球流行病学研究作为支持,目前尚不清楚。CNO患者具有遗传易感性是从CNO患者的家族群研究中所发现的,其他的炎症条件也参与其中,包括炎症性肠病、痤疮、强直性脊柱炎和牛皮癣。在成人中,散发性CNO患者通常被诊断为SAPHO,即具有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大、骨髓炎等复杂症状的疾病。本文将从CNO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2019 Vol. 25 (9): 819-821 [摘要] ( 327 ) HTML (1 KB)  PDF (395 KB)  ( 144 )
       临床经验
822 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PVP手术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王芳芳,郜顺兴,王拴池,张楠,褚定坤,杨中华,郑守超
目的  分析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VP治疗,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分为A组(17例)、B组(30例)、C组(21例),比较三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术后1周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B组、C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A组,C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B组(P<0.05),B组、C组ODI评分明显低于A组,C组ODI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期间,B组、C组术后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均明显低于A组(χ2=4.692,5.208,P<0.05)。结论  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PVP手术患者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越高,术后疼痛程度越轻,脊柱功能障碍指数越低,骨丢失量越小,且预后更好。
2019 Vol. 25 (9): 822-826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4437 KB)  ( 136 )
826 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扩张通道及显微镜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的疗效分析
安毅 1,刘兰泽 1*,李勇 2,郭晓辉 1,刘建生 1,金鑫 1,郭治良 1
目的  分析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联合扩张通道及显微镜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滑脱患者17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微创组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置钉、扩张通道联合显微镜行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86例,男39例,女47例;平均年龄(68.1±6.7)岁。开放组采用传统开放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86例,男35例,女51例;平均年龄(66.8±7.2)岁。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清CK水平、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开放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内血肿导致神经症状,经血肿清除术后缓解。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扩张通道及显微镜治疗腰椎滑脱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痛苦小、康复快、早期可行功能锻炼等优点。
2019 Vol. 25 (9): 826-829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2362 KB)  ( 116 )
830 经皮撬拨辅助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桡骨颈骨折的疗效研究
王林,陈梦婕,王一臣,马琪超,王士奇,焦勤 *
目的  观察经皮克氏针撬拨辅助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治疗Judet Ⅲ、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功能和影像学结果,探讨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25例Judet Ⅲ、Ⅳ型桡骨颈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7例;年龄4.5~12.3岁,平均8.2岁。所有患儿接受术中透视下经皮克氏针撬拨辅助,予以Métaizeau法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周,拆除石膏后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可行内固定拆除。记录术前、术后及随访影像学资料,术后及随访中放射学检查参照Métaizeau标准,根据Tibone和Stoltz标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4.5个月。放射学检查术前与术后桡骨头成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肢和未受伤的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评估中,屈伸范围、旋前及旋后活动范围、提携角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检查参照Métaizeau标准评价:24例(96%)患儿为优,1例(4%)为良。患肢功能参照Tibone和Stoltz标准评价:23例(92%)患儿为优,2例(8%)为良。术后2例桡骨头骺变形膨大,1例发生延迟愈合。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来看,经皮克氏针撬拨辅助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适用于治疗Judet Ⅲ、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该方法软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使用方便、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总体效果满意。
2019 Vol. 25 (9): 830-832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773 KB)  ( 113 )
833 微型钢板侧方固定治疗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张鑫,王思成 *,吴献民,何国云,方阳
目的  通过本研究比较指骨骨折背侧入路及侧方入路手术方式的区别,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科手术治疗的40例指骨骨折患者,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A组17例为背侧入路,B组23例为侧方入路。术后研究分析骨折生长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按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价手指屈、伸功能活动的情况。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3~6个月的随访,平均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A组17例(18.0±0.4)周,B组23例(17.6±0.7)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分:A组术前(7.15±0.17)分,术后2周为(2.14±0.70)分,术后8周为(1.87±0.49)分;B组术前(7.27±0.40)分,术后2周为(2.59±0.64)分,术后8周为(0.75±0.13)分。两组在术后8周时疼痛强度有显著区别(P<0.05)。术后并发症:A组2例出现骨折畸形愈合,4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切口感染,1例患指感觉减退,3例螺钉松动;B组3例出现骨折畸形愈合,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患指感觉减退,1例内固定螺钉松动。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M评分:A组优3例,良3例,中9例,差2例,优良率为35.3%。B组优11例,良8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2.6%。两组患者术后手指伸屈活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指骨骨折的患者,侧方入路固定比背侧入路固定可以尽可能的减轻患者术后进行手指伸屈活动所带来的疼痛,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远期关节功能恢复的概率大大增加,避免患者行二次肌腱松解手术的痛苦,能够使患者尽早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该手术方式更适合治疗指骨骨折。
2019 Vol. 25 (9): 833-837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1553 KB)  ( 118 )
837 髋臼加深内移结合粗隆下横形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陈建良,许勇,朱少兵,姚光校
目的  探讨髋臼加深内移结合粗隆下横形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有效性。方法  本组5例6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6岁(46~65岁);单侧4例,双侧1例;均为Crowe Ⅳ型DDH继发骨关节炎,因关节疼痛伴功能障碍而接受手术者;既往均无手术史及其他关节病史,均采用捷迈全骨小梁锥形翻修假体结合髋臼加深内移和股骨粗隆下横断截骨短缩行THA。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41分。结果  本组5例6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髋X线片显示所有股骨粗隆下截骨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脊柱代偿性侧弯均有恢复。患者疼痛均消失,假体位置良好,患者对术后功能均满意,跛行均随着时间延长好转,有2例患者仍有轻度跛行。术后评分为89分,其中优3例,良1例,中1例。平均屈髋活动度术前为110°,术后为99.20°。本组无一例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及脱位、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术后肢体延长平均4 cm,肢体短缩纠正满意。结论  髋臼加深内移结合粗隆下横形截骨,合理控制臀中肌张力,有利于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2019 Vol. 25 (9): 837-840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2785 KB)  ( 108 )
841 两种闭合微创方式治疗髌骨分离型横行骨折的疗效分析
刘学锋 1,刘开全 2,焦健 2,兰贺军 2
目的  探讨两种闭合内固定方式治疗骨折端分离1.0 cm及以上的髌骨横行骨折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们治疗的髌骨横行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按照手术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闭合经皮拉力螺钉固定组(A组)20例,关节镜辅助下拉力螺钉固定组(B组)20例。分别于术后7 d、14 d、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估患侧膝关节的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评定标准评定。结果  4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两组患者髌骨骨性愈合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3、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40%、75%、90%;B组患者术后1、3、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100%、100%、100%。术后7 d、14 d、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膝关节疼痛、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4 d、1个月、3个月患者Bostman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端分离1.0 cm及以上的分离型髌骨横行骨折在治疗时应选择关节镜辅助下的闭合拉力螺钉固定,该固定方式能够获得更迅速更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2019 Vol. 25 (9): 841-844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1040 KB)  ( 124 )
845 后踝关节镜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李海鹏 1,朱娟丽 2,杨红梅 1,陈冬 1,石丽军 1,姚建华 1,程桯 3*
目的  探讨应用后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后方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采用后踝关节镜治疗患者17例,其中后踝关节撞击征7例,距骨骨软骨损伤4例,后踝关节游离体2例,Haglund畸形4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对踝关节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6个月。VAS评分从术前平均(6.7±1.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0.6)分,P<0.05。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9.8±6.9)分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87.5±7.3)分,其中优1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结论  后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后方疾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方法。
2019 Vol. 25 (9): 845-848 [摘要] ( 232 ) HTML (1 KB)  PDF (1564 KB)  ( 129 )
848 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王闯,官义,焦坤,张伟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8年7月收治30例共36足青少年CCF,其中男22足,女14足;年龄12~22岁,平均17岁。应用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截骨方案,术后7天开始旋转Ilizarov牵伸器上的螺纹杆,逐步矫正足内翻、内收和前足下垂畸形,在牵伸矫形过程中,患足可负重行走。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个月,患足畸形无复发,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nternational club foot study group,ICFSG)评分系统,本组获优28足,良6足,可2足,优良率94%。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遵循了骨自然重建理念,保留了患足的原有结构并重建其部分功能,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2019 Vol. 25 (9): 848-851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1964 KB)  ( 120 )
       个案
852 经皮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例报告
程晓康,陈宾 *,裴瑞琪,刘兆宇
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a flava,OLF)是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的一种,是结蹄组织向骨性组织转化的过程。以胸段尤其是下胸段最为常见,颈椎和腰椎也可发生。胸段OLF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双下肢麻痹、无力及步态异常、感觉障碍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常有膝踝反射亢进和下肢肌力减弱等体征。因其非手术治疗一般无效,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疾病唯一有效的选择。传统的后路手术面临创伤大、费用高、并发症多及恢复周期长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显微内镜技术在治疗颈椎及腰椎退变性疾病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疗效,但是由于胸椎与颈、腰椎相比解剖差异大,胸椎管储备空间有限,脊髓耐受性较差,且受肋骨和胸腔影响,因此能否采用显微内镜技术治疗胸椎管狭窄,国内外鲜有报道。本课题组对一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应用经皮内镜技术进行手术,现将获得的初步体会作如下汇报,以探讨该技术在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引起胸椎管狭窄症方面的可行性以及治疗效果。
2019 Vol. 25 (9): 852-855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2772 KB)  ( 123 )
855 中指纤维骨性假瘤1例报告
王楠,唐田 *
纤维骨性假瘤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指(趾)的良性病变,发病率低,临床认识不足而常易误诊、误治,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我院收治纤维骨性假瘤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2019 Vol. 25 (9): 855-857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1158 KB)  ( 103 )
       基层园地
858 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分析
侯永新,李斌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同期治疗前交叉韧带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4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左膝23例,右膝19例;年龄20~45岁,平均(33.4±7.4)岁。所有患者均在伤后3周内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同时修复损伤半月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评估。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McMurray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加强康复训练,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半月板修复术治疗前交叉韧带合并半月板损伤,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及稳定性。
2019 Vol. 25 (9): 858-864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3224 KB)  ( 140 )
       护理园地
860 非药物干预对ICU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谵妄的效果
高姣 1,王雅丽 1,高翠 1*,李平 2
目的  探讨非药物干预方案在ICU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谵妄的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于ICU的248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4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模式、应用非药物干预方案并临床比较。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分别为19.35%和48.39%。对照组患者的谵妄持续时间(4.36±1.64)d,住院总时间(18.98±2.80)d,患者满意度80.65%;观察组患者的谵妄持续时间(1.98±1.00)d、住院总时间(10.28±2.80)d,患者满意度91.13%。结论  通过非药物干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ICU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谵妄的发生率,谵妄的持续时间及住院总时间显著缩短,患者的转归及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9 Vol. 25 (9): 860-862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427 KB)  ( 123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