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9年 25卷 7期
刊出日期:2019-07-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577 枢椎椎板螺钉在儿童颅颈交界区手术中使用的临床疗效
朱昌荣,王建华,马向阳,夏虹 *
目的  探讨枢椎(C2)椎板螺钉在儿童颅颈交界区手术中使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采用C2椎板螺钉治疗的12例儿童颅颈交界区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14岁,平均8.2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枕颈部疼痛、肢体无力、麻木等,8例患儿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术前行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寰枢椎薄层CT、颈椎MRI和椎动脉CTA检查。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的(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术前平均为13.3分。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0个月;寰枢椎固定7例,枕颈固定5例。7例C2采用了双侧椎板钉,5例为单侧椎板钉和对侧椎弓根钉。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有2例遗留右手握力下降(肌力4级),1例遗留左上肢灵活性下降,其余完全恢复。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平均为15.8分。结论  在C2椎弓根不适合置钉的儿童患者中,使用C2椎板螺钉固定的近期疗效肯定。
2019 Vol. 25 (7): 577-587 [摘要] ( 243 ) HTML (1 KB)  PDF (1710 KB)  ( 376 )
581 3D打印导航模板与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C2椎弓根和侧块螺钉的对比研究
田野 1,2,张嘉男 2,樊勇 2,郝定均2*
目的  比较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C2椎弓根和侧块螺钉置钉与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差异,探讨3D打印导板在C2螺钉置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采用C2椎弓根螺钉和C2侧块螺钉后路内固定患者64例,根据辅助螺钉置入方法的不同分为3D打印导航模板置钉组(A组)和计算机导航置钉组(B组),其中A组又分A1(导板置入C2椎弓根螺钉)、A2(导板置入C2侧块螺钉)两个亚组;B组又分B1(导航置入C2椎弓根螺钉)、B2(导航置入C2侧块螺钉)两个亚组。A组:纳入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采用3D打印导板置钉患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7~64岁,平均(47.2±11.1)岁。B组:纳入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采用计算机导航置钉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5~60岁,平均(45.6±10.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X线、CT、MRI及CTA。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类型、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及JOA评分。所有患者术后均行颈椎CT平扫,按照Hlubek等提出的新的C2螺钉分级标准、根据CT结果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置钉准确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中A组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两组的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A组共置入C2螺钉64枚,A级置钉精确率为95.31%,其中A1组共置入52枚,A级置钉精确率为96.15%;A2组共置入12枚,A级置钉精确率为91.67%。B组共置入C2螺钉64枚,A级置钉精确率为84.38%,其中B1组共置入50枚,A级置钉精确率为84.00%;B2组共置入14枚,A级置钉精确率为85.71%。A组与B组置钉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A1组与B1组置钉精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A2组与B2组置钉精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两组均无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并发症发生。结论  虽然3D打印导航模板与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C2椎弓根、侧块螺钉均能提供较高的准确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但导板技术在C2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方面更优于导航技术。
2019 Vol. 25 (7): 581-587 [摘要] ( 292 ) HTML (1 KB)  PDF (1572 KB)  ( 371 )
588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髓内MRI T2WI高信号强度比值分级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梁硕,关海山 *
目的  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磁共振(MRI T2WI)上脊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进行分级,探讨颈椎MRI T2WI上脊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分级系统与手术减压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山大二院脊柱外科的5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改善率分为<50%组(A组)和≥50%组(B组)。在颈椎MRI T2WI上测量0.1 cm2的高信号区与同一矢状面上C7~T1 0.1 cm2正常颈髓内信号区,计算信号强度定量改变率(quantitative signal change ratio,QSCR),并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将术前髓内QSCR分为4级。结果  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数、术前JOA评分、术后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共25例患者,其术前QSCR为(1.61±0.25);B组25例患者,其术前QSCR为(1.30±0.18)。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QSCR与JOA评分改善率呈负性相关(r=-0.876,P<0.001)。JOA评分改善率75%以上为优,共6例;JOA评分改善率50%~74%为良,共19例;JOA评分改善率25%~49%为一般,共16例;JOA评分改善率25%以下为差,共9例。组间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QSCR 4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优组与良组之间、良组与一般组之间、一般组与差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术前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髓内高信号进行分级,对评估预后具有指导意义。在信号强度定量改变率达到更高等级前手术,可提高手术疗效。
2019 Vol. 25 (7): 588-591 [摘要] ( 346 ) HTML (1 KB)  PDF (514 KB)  ( 349 )
592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特点:单中心1 397例分析
居家宝,张培训 *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所有收治入院的髋部骨折患者,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和受伤时间,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髋部骨折及不同骨折类型在时间及人口学特征上的分布规律。结果  共统计1 397例髋部骨折,男性476例(34.1%),女性921例(65.9%),男女比例为1︰1.93;股骨颈骨折830例(59.4%),股骨粗隆间骨折567例(40.6%)。髋部骨折平均发病年龄为(75.7±12.7)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72.6±15.6)岁,女性平均年龄(77.3±10.6)岁。青壮年组218例,占12.8%;老年组1 179例,占87.2%。结论  髋部骨折发病例数呈上升趋势,且女性患者比例大于男性。青壮年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而老年组女性高于男性。

2019 Vol. 25 (7): 592-595 [摘要] ( 291 ) HTML (1 KB)  PDF (1348 KB)  ( 357 )
596 一种新型方法评估下胫腓关节损伤的临床意义
王志生 1,杨海涛 2,吴志新 1,吴爱民 1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术中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新型评估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5月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7.5±6.9)岁。术中X线机透视踝关节正侧位、踝穴位,根据下胫腓联合间隙、重叠、内侧踝穴间隙及“前方曲线”的完整性来判断下胫腓联合复位情况。术后以CT的G值为判断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金标准”,判定术中评估的效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24例患者术后通过CT的G值评估下胫腓关节复位不良率为16.7%。术后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16.6±5.0)个月。无骨折不愈合、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断裂发生,无螺钉取出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复发病例。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为91.7%。结论  关节正位、踝穴位观察下胫腓联合间隙、重叠、内侧踝穴间隙结合踝关节侧位观察“前方曲线”,明显提高了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并改善了预后。
2019 Vol. 25 (7): 596-598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1240 KB)  ( 280 )
599 关节镜下后内侧双入路应用双Endobutton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
付允,白印伟,张文宙,武明鑫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后内侧双入路采用双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收治14例新鲜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3~50岁,平均36.6岁。手术采用前内、前外侧及后内侧高、低位4入路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应用KT2000客观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  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3个月时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Lysholm评分从术前(36.5±4.9)分提高到术后(87.0±5.2)分(P<0.05),IKDC评分由术前(53.2±6.4)分提高到(82.5±5.8)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T-2000测量患膝与健侧胫骨后向松弛度差异:患侧屈膝90°时为(2.51±0.73)mm,健侧为(2.82±0.6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关节镜下后内侧双入路采用双Endobutton带袢钢板手术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2019 Vol. 25 (7): 599-606 [摘要] ( 345 ) HTML (1 KB)  PDF (809 KB)  ( 307 )
602 尤文肉瘤预后相关因素及诺模图的构建
于海泉 1,田玉良 1,路宁 2
目的  分析尤文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构建诺模图以个体化预测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方法  收集SEER数据库2004—2015年登记的1 110例尤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诺模图并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该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1 110例尤文肉瘤(Ewing’s sarcoma,ES)患者3、5、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0.46%(70.43%~70.49%)、61.70%(61.67%~61.73%)、54.41%(54.37%~54.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人种、T分期、N分期、M分期、是否手术是影响尤文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6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诺模图预测模型,其3、5、10年生存率的校准曲线示诺模图预测模型与实际观察生存率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index=0.717,95%CI=0.708~0.726)。结论  本文构建的ES患者3、5、10年预后诺模图评分系统的生存率预测效果较好,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可视生存率预测图。
2019 Vol. 25 (7): 602-606 [摘要] ( 306 ) HTML (1 KB)  PDF (1529 KB)  ( 272 )
       临床研究
607 CT及三维重建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测量研究中的应用
刘旭 1,张进 2
目的  探讨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测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与中青年胸腰椎(T11~L5)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pedicle outer width,POW)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所有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OVCF患者105例为A组,平均年龄(73.26±6.28)岁;同期收治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72例为B组,平均(38.90±8.58)岁。比较两组患者T11~L5对应椎弓根双侧POW值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计算POW<5mm及<7mm所占百分比。结果  两组同一患者各对应脊柱左右侧PO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A组男性和女性T11~L3各对应POW均小于B组(P<0.01),两组患者同性别之间L4、L5比较PO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A组POW小于5 mm者118个,占该组总数的8.03%,主要分布于T11~L3脊椎,B组POW小于5 mm者15个,占该组总数的1.49%,T12~L2均有分布;A组患者POW小于7 mm占比46.87%,T11~L4均有分布,B组患者POW小于7 mm患者占比13.10%,分布于T11~L3结论  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行CT三维重建检查,有效测量椎弓根峡部宽度,能够评估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有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
2019 Vol. 25 (7): 607-615 [摘要] ( 304 ) HTML (1 KB)  PDF (715 KB)  ( 289 )
       实验研究
611 阿仑膦酸钠、氟化钠联合作用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的影响
魏新程,杨凌云,许诺,王国栋,何斌 *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氟化钠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分离SD大鼠颅盖骨中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阿仑膦酸钠和氟化钠分组刺激,观察药物对成骨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B ligand,RANKL)蛋白表达。结果  阿仑膦酸钠最佳单药浓度为10-6mmol/L,氟化钠的最佳单药浓度为10-8mmol/L,两种药物最佳浓度联合应用更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更强,OPG表达升高、RANKL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浓度氟化钠(10-3mmol/L、10-4mmol/L)对成骨细胞有抑制作用。结论  阿仑膦酸钠、氟化钠低浓度时均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二者联合有协同作用。高浓度氟化钠对成骨细胞有抑制作用。
2019 Vol. 25 (7): 611-615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1177 KB)  ( 198 )
       综述
616 生物力学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刘志超 1,李春根 1,祝永刚 1,肖辉灯 1,郭菲宇 1,张万祥 1,卢通 1,齐磊 2,柳根哲 1*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可达90%。IVDD可引起椎间盘突出、神经病变以及椎体滑脱等,从而导致颈腰腿疼痛等疾病。而引起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很多,涉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等方面,如异常应力、细胞因子、营养、基因、创伤、遗传、环境、年龄、脊柱畸形等。生物力学和椎间盘营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生物力学不仅能诱发椎间盘退变,而且可影响椎间盘营养途径,近年研究证实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的椎间盘营养供应减少,是启动椎间盘退变的关键因素。
2019 Vol. 25 (7): 616-621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591 KB)  ( 387 )
621 “纳米细菌”样颗粒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骨科疾病中的作用
彭伟秋,张祥洪
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在20世纪90年代由芬兰Kajander教授等发现并命名以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并开展了研究,是近30年来饱受关注和争议的研究课题。研究者对NB的关注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认为NB分布广泛,可感染任何生物组织和细胞,具有较大的毒性。
NB可能是地球上最小的细胞形式,也可能是地球和地外细胞生命起源的细胞前体。其二认为NB与人类病理性钙化类疾病和结石类疾病密切相关,生物体内的结石和病理钙化性组织内都可以检测出NB的存在,NB可能是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其三是动物实验中利用NB已经成功研制出胆囊结石和肾结石的动物模型,并用这些动物模型开始结石类疾病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法探讨。对NB争议的焦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支持者认为NB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属革兰阴性菌,呈球状或球杆状,体积极小,基因序列分析表明NB含16SrRNA序列。反对者却认为NB不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现有生物体所必须的大分子蛋白和DNA的体积最小直径必须至少在200纳米以上,NB体积太小不可能容纳这些大分子物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没有发现NB中有确定DNA或RNA。
尽管关于NB是否是微生物的争议还在继续,但是NB与人类结石类疾病和病理性钙化类疾病的相关性探索研究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骨是人体内主要钙化组织,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表明,NB可能与人的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等骨科疾病发生有关,NB与骨科疾病的一些相关性研究也引起大家的关注。本文拟从NB的特性以及NB在骨科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2019 Vol. 25 (7): 621-625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1493 KB)  ( 207 )
625 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张成昌,杨柳,段小军 *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踝关节韧带损伤(又名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医学损伤,外踝扭伤更为常见,约占85%,大约40%的创伤性踝关节损伤发生在运动期间。目前对于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做的不够完善,本文对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能够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踝关节疼痛以及改善运动功能,使患者能够较快地重返工作和运动,避免长期慢性踝关节不稳而带来的创伤性关节炎。
2019 Vol. 25 (7): 625-628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444 KB)  ( 238 )
       临床经验
629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肾形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
黄伟 1,尹毅 1*,单辉强 1,邬亚明 1,金晔 1,谢幼专 2
目的  观察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结合肾形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治疗2节段以下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结合肾形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2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1±12.5)岁。L3~4节段1例,L4~5节段8例,L5S1节段12例,L4~S1节段5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评估术后疗效,回顾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住院时间。采用CT评估椎间融合的融合率。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3个月。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为79.07%。平均手术时间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5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8.5 d。随访结束时椎体间融合率为100%。至随访中末时,无断钉现象发生。结论  对2个节段以下的退行性腰椎疾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肾形融合器椎体间融合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2019 Vol. 25 (7): 629-632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1226 KB)  ( 258 )
632 MIS-TLIF与TLIF治疗2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王宪峰 1,江剑 2,罗志成 1,王宏 2*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merbody fusion,TLIF)治疗2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研究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治疗的2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按手术方法分MIS-TLIF组和TLIF组。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疗效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结果  两组术前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MISTLIF组平均(355.8±77.1)min,TLIF组平均(310.3±42.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较TLIF组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两组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MIS-TLIF组术后3 d VAS评分低于TLIF组(P<0.05),但术后1个月、3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治疗2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达到与TLIF相同的近期疗效。
2019 Vol. 25 (7): 632-635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2017 KB)  ( 247 )
635 胸腰椎压缩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复位丢失的临床研究
王敏,马文泽,李文成,陈军明
目的  观察经皮角度椎弓根螺钉修复急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复位丢失最大发生的时间段,并分析对临床效果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通过经皮角度椎弓根螺钉修复急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共78例,男57例,女21例;年龄21~65岁,平均(48±12)岁。所有患者于术后8~10个月间取出内固定物,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取内固定时、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1年、2年、末期进行随访。测量不同时间点X线片上病椎前缘高度百分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后缘高度百分比(posterior vertebral height,PVH)、后凸角(Cobb角)。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背部疼痛及功能状况。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2.8~4.9年,平均随访时间3.6年。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病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后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椎前后缘高度、后凸角丢失随时间推移一直存在,其丢失最大发生在术后3个月及内固定取出后3个月内(组间ANOVA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取出1年后复位丢失不大。末次随访患者腰背部平均ODI评分为(7.84±2.05)%,影响因素为术前AVH(回归系数B=-0.062,P=0.048)和末次随访AVH(B=-0.034,P=0.046),PVH、Cobb角度以及内固定取出前后各指标丢失值与ODI评分无相关性。末次随访平均VAS评分(2.25±0.58)分,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经皮角度椎弓根螺钉系统对于急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良好的畸形矫正能力和临床疗效,但在术后3个月及内固定取出后3个月内复位丢失最大,需要有效的预防。椎体前缘高度可以预测远期的手术效果,而不同时间段椎体少量的丢失并不影响这种治疗的效果。
2019 Vol. 25 (7): 635-639 [摘要] ( 308 ) HTML (1 KB)  PDF (477 KB)  ( 219 )
640 关节镜下肌腱线打结固定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邓晋京 1,肖聪 2*,蔡鹏 2,何丰来 2,龙能吉 2,于伟 2,张少云 2,罗开荣 2
目的  观察关节镜辅助下采用5号爱惜邦肌腱线环绕喙突基底和锁骨干打结固定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4股肌腱线环绕喙突基底部和锁骨干打结固定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共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5~45岁,平均(30.5±6.2)岁。术中我们采用关节镜监视下采用4股肌腱线环绕喙突基底部和锁骨干,逐渐收紧肌腱线至肩锁关节完全复位后打结固定,末次随访采用Karlsson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0±3.8)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复发性脱位、肌腱线切割骨质等。按Karlsson标准评定,优18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2%。结论  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肌腱线环绕打结固定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微创、经济实惠、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2019 Vol. 25 (7): 640-642 [摘要] ( 212 ) HTML (1 KB)  PDF (1087 KB)  ( 221 )
643 肩关节后脱位3例报告及其诊断治疗策略
郑阳 1,段向东 2,齐尚锋 2
目的  分析肩关节后脱位及其合并伤的发病率、治疗策略、预后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收入院的3例肩关节后脱位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一并进行分析讨论,3例患者中,病例1为28岁女性,摔伤后致左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大结节骨折,腋神经损伤,伤后12 h行闭合复位切开内固定术。病例2为61岁男性,电击伤致右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及肱骨外科颈骨折,肩袖损伤,在外院漏诊,伤后1 d于我院明确诊断,行关节镜联合切开手术治疗。病例3为60岁男性,电击伤致左肩关节后脱位伴反Hill-Sachs损伤,反向骨性Bankart损伤及小结节骨折,肩袖损伤,外院漏诊,伤后45 d于我院明确诊断,行左侧肱骨头切除术。3例患者术后随访,使用Constant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病例1随访15个月,无复发性脱位,Constant评分从术前33分提高到术后的97分。病例2随访12个月,无复发性脱位,Constant评分从术前22分提高到术后的95分。病例3随访31个月,Constant评分从术前14分提高到术后的51分。3例患者对其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肩关节后脱位易漏诊,同时应注意合并损伤,早期确诊及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019 Vol. 25 (7): 643-646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1745 KB)  ( 190 )
647 不经过关节面的克氏针外架治疗腱性锤状指
邵全升,苏云 *,马彦明,董新利,于小光,严佐发
目的  探讨不经过关节面的克氏针外架治疗腱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采用不经过关节面的克氏针外架治疗30例腱性锤状指,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55岁,平均32岁。伤指指别:示指2例,中指8例,环指9例,小指11例。新鲜损伤27例,陈旧性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 h~1个月。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按Crawford功能评定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结果为优2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结论  不经过关节面的克氏针外架治疗腱性锤状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方法中克氏针不破坏关节面,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2019 Vol. 25 (7): 647-649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1008 KB)  ( 246 )
649 微型铆钉治疗掌指关节尺偏20例疗效分析
王凌椿,潘培军,戴号 *
目的  研究微型铆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掌指关节尺偏的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手足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0例RA掌指关节尺偏畸形患者采用原创的微型铆钉加关节成形术,男11例,女9例;年龄33~69岁,平均(51.7±5.5)岁;病程2~18年,平均(6.0±2.5)年;左手8例11指,右手12例17指;示指6指,中指7指,环指10指,小指5指。评价患者术后的疗效、尺偏角度、握力、关节活动度及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2±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感染或坏死等早期并发症。术后6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手指活动度进行评价,优14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0%。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RA患者尺偏角度明显纠正,握力明显增加,Michigan手功能评价(michigan hand outcome questionnaire,MHQ)评分、关节炎影响量表2(arthritis lmpactmeasurement scale 2,AIMS2)评分明显改善 (P<0.05)。结论  微型铆钉加关节成形术治疗RA掌指关节尺偏畸形具有理想的短中期临床效果,复位稳定性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
2019 Vol. 25 (7): 649-652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734 KB)  ( 189 )
652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
沈世军,张荣洁,王海波,苏碧峰
目的  探讨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应用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骨不连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9~45岁,平均(30.20±8.56)岁;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4例,行走跌伤2例;Garden骨折分型,Ⅲ型2例,Ⅳ型8例;Pauwels骨折分型,Ⅱ型2例,Ⅲ型8例。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随访观察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5个月,平均(19.0±4.3个)月;愈合时间11~16个月,平均(12.5±1.6)个月。X线及CT复查提示骨不连均完全愈合。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明显关节疼痛。结论  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骨不连,具有解剖位置恒定、血运丰富、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疗效满意。
2019 Vol. 25 (7): 652-654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1179 KB)  ( 165 )
655 术前超声预测腘绳肌腱直径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
阿布都萨拉木·阿布都克力木,李龙,艾尔肯·阿木冬,伊力哈木·托合提 *
目的  应用超声显像对腘绳肌腱进行术前测量,并与手术重建韧带时的测量值进行对比验证。方法  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对24例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男18例,女6例;平均年龄(28.8±7.3)岁。对24例患者行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超声测量,然后行同侧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移植,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中自体移植物大小用标准移植物测量工具测定。结果  超声测量与术中测量半腱肌肌腱直径、股薄肌肌腱直径、半腱肌肌腱与股薄肌肌腱直径之和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测量半腱肌肌腱直径、股薄肌肌腱直径、半腱肌肌腱与股薄肌肌腱直径之和与术中测量半腱肌肌腱与股薄肌肌腱直径之和有正相关性,分别为0.484、0.469、0.481(P<0.05),与术中最终移植物直径有正相关性,分别为0.589、0.556、0.579(P<0.01)。结论  在用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中,腘绳肌腱的超声测量是预测肌腱最终移植物直径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9 Vol. 25 (7): 655-657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473 KB)  ( 182 )
658 髌腱断裂修复与重建翻修临床体会
扈自然 1,潘建科 2,邓铭聪 1,曹学伟 2*
目的  探讨并分析髌腱断裂重建及翻修的手术方式与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髌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8例,其中新鲜性髌腱断裂4例,男3例,女1例,年龄14~42岁;陈旧性髌腱断裂4例,男3例,女1例,年龄18~28岁。进行术后定期随访,并记录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功能评分、KSS疼痛评分、股四头肌萎缩情况、髌骨高度。结果  8例患者均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新鲜性髌腱断裂随访时间10~24个月,陈旧性髌腱断裂随访时间4~24个月。比较陈旧性髌腱断裂患者术后伤侧与健侧的KSS功能评分、KS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无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1),陈旧性髌腱断裂患者术后股四头肌萎缩有一定改善(P<0.05),髌骨高度经适当的康复训练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组髌腱断裂重建术后翻修患者术后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较陈旧性髌腱断裂重建术患者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新鲜髌腱断裂患者,带线锚钉固定可提供足够的髌腱强度,陈旧性髌腱断裂利用半腱肌重建髌韧带配合钢丝带固定的临床疗效稳定,但需配合适当的术后功能锻炼。
2019 Vol. 25 (7): 658-662 [摘要] ( 252 ) HTML (1 KB)  PDF (1921 KB)  ( 312 )
662 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踝韧带修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魏增永,王波,罗建成,方侯平,王平,乔木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踝韧带修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骨二科在2014年4月至2017年7月,通过关节镜下清理结合外踝韧带修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4例,术后制动6周,定期随访,末次随访运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踝评分系统、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进行评估。结果  24例患者,2例失访,平均随访11.4个月。末次随访踝关节肿痛、不稳等症状消失,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92.01±3.61)分,距骨前移距离较术前明显减少,平均为(3.18±1.61)mm,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变小,平均(4.64±1.61)°。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侧韧带修补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术方式。
2019 Vol. 25 (7): 662-664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1160 KB)  ( 220 )
       个案
665 TRPV4基因新发突变引起的Kozlowski型脊椎干骺端发育不良1例报告
杨颖 1,车凤玉 1,许静 2,王国霞 1,张李钰 1,杨柳 3,崔巍 2*
脊椎干骺端发育不良(spondylometaphyseal dysplasia,SMD)是一类罕见的骨骼发育不良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椎和管状骨干骺端,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SMD从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上可分为多种亚型,其中Kozlowski型脊椎干骺端发育不良(Kozlowski type spondylometaphyseal dysplasia,SMDK)明确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特征为出生后身材矮小及显著的脊椎后侧凸导致的渐进式的骨骼发育畸形。本研究主要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方法对1个脊椎干骺端发育不良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显示在该患儿的TRPV4基因上有一杂合突变c.2389G>A(p.E797K),再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发现父母及其姐姐并未携带该突变位点,说明该患儿的变异来源为自发突变。从遗传学的角度明确了该家系中患儿的发病原因,为其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分子依据。
2019 Vol. 25 (7): 665-667 [摘要] ( 212 ) HTML (1 KB)  PDF (859 KB)  ( 185 )
668 手法复位罕见肩关节脱位1例报道
方成,甘泉,江昭林,王鹏浩,赵文 *
肩关节(盂肱关节)是最容易脱位的骨关节之一,临床以前脱位最常见,后脱位相对少见。而我科近期收治1例罕见的肩关节脱位患者——垂直型脱位,其特点是肱骨头脱出后交锁于关节盂下方,上臂上举,无法内收。患者成功手法复位治疗,关节功能良好,现报告如下。
2019 Vol. 25 (7): 668-669 [摘要] ( 227 ) HTML (1 KB)  PDF (979 KB)  ( 307 )
       护理园地
670 应用PDCA理论调查分析骨科护士预防护理DVT现状
程宏,魏栋
目的  应用PDCA(Plan-Do-Check-Action)理论调查分析骨科护士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现状,分析原因及对策。方法  查阅文献,综合问卷,形成“DVT护理现状调查表”,内容除包括个人信息、医院信息外,运用PDCA理论从风险评估、患者教育、三级预防、监测记录、沟通反馈、质控改进六方面进行DVT预防护理现状调查,按经常、一般、有时、很少、从不五个等级赋予5、4、3、2、1不同的分值,采用问卷星形成电子问卷发布于手机,要求学员全部扫描二维码进入,完成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阶段即DVT风险评估存在严重不足,仅有46.56%的骨科护士能常规对患者实施DVT风险评估,37.4%经常使用DVT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D阶段即对患者的教育预防实施中能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教育资料,并把教育内容作为出院教育的较少,三级预防中物理预防的实施率低于药物预防及基本预防;C阶段即监测记录环节,大多未采用DVT观察护理记录单,除61.07%骨科护士能观察记录患者药物预防后有无出血外,对肢体周径、Homans’征检查、DVT阳性症状检查记录平均分均低于3分;A阶段即质控与反馈,骨科护士发现肢体周径对比大于1 cm,及时反馈与医生,与医生或组织护士一起讨论、制定静脉血脉栓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lolism,VTE)预防策略及术中预防措施,并将DVT发生例次纳入持续质量改进内容的均做的不尽人意。结论  的预防护理按PDCA理论存在薄弱环节,风险评估(P)作为首要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院外培训;教育预防(D)作为重要环节应重视医护配合,规范实施细节;监测记录(C)作为有效环节应建立健全记录,提高护理水平;质控反馈(A)作为最后环节应加大改进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2019 Vol. 25 (7): 670-672 [摘要] ( 209 ) HTML (1 KB)  PDF (399 KB)  ( 185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