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8年 24卷 5期
刊出日期:2018-05-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短篇
影像园地
 
       临床论著
385 单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长期疗效比较
宋卿鹏,田伟 *,何达,韩骁,张宁,李祖昌,王晋超
目的  探讨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对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86例患者101个节段行单双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3.9±9.3)岁。按手术节段数患者分为两组:单节段组71个节段,双节段组30个节段。评估患者的临床功能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Odom's标准;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功能与影像学评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单节段组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5.90±15.18)°,末次随访时为(46.31±13.03)°;手术节段ROM术前为(9.67±4.54)°,末次随访时为(8.63±5.34)°;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13±1.32)°,末次随访时为(1.23±1.92)°。双节段组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0.14±11.59)°,末次随访时为(38.33±12.31)°;手术节段ROM术前为(9.10±4.00)°,末次随访时为(6.51±4.61)°,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3.09±2.15)°,末次随访时为(0.44±4.62)°。单节段组患者JOA改善率为(69.40±36.80)%,NDI下降(12.06±8.20)%,Odom's标准优良率为91.5%。双节段组患者JOA改善率为(59.44±59.80)%,NDI下降(12.53±9.47)%,Odom's标准优良率为80.0%。单节段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优于双节段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双节段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较为满意的长期疗效,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后远期颈椎整体活动度优于双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
2018 Vol. 24 (5): 385-398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1671 KB)  ( 165 )
389 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翻修策略
张海平,王彪,郝定均 *,贺宝荣,何思敏,惠华,郭华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段(T11~L2)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从基层转入,3例患者来自本院。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35.4±3.6)岁。分析患者初次手术时影像学资料,根据AO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分类,A3型4例,B1型2例,B2型5例,B3型7例,C型13例。均行单纯后路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断裂26例,椎弓根螺钉或连接棒断裂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后路椎弓根螺钉误置3例;后路手术减压不彻底1例;取内固定后出现侧凸畸形1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2例,内固定断裂后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26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长节段固定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  AO分型中A型占翻修率的12.9%,B型45.16%,C型41.93%。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未见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术后10~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Frankel分级上升0~2级,平均上升(1.3±0.79)级。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9分降至2.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46.3%降至12.4%。26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58°,平均(40.5±15.3)°;术后矫正至-3°~7°,平均(2.3±3.7)°;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平均(0.6±0.2)°;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1.8%。结论  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初次手术基层医院未重视骨折损伤分型,B型、C型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最高,翻修以重建脊柱前中柱、防止内固定再次失败为关键,并对初次手术失败所引发的疼痛及畸形予以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018 Vol. 24 (5): 389-413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3160 KB)  ( 137 )
394 后路经椎弓根侧方旋转复位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应用
梁成民,刘彬,张伟,曹杰,李海江,于海洋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侧方旋转复位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实施后路经椎弓根侧方旋转复位、椎体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21例。回顾分析临床资料,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矫形外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顶椎旋转角度、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变化情况,综合评定术后疗效。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L4神经根损伤1例,经对症及康复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获得随访8~28个月,平均(18.0±1.5)个月。腰背痛、下肢痛、神经源性跛行均明显改善。术前ODI平均(39.1±8.0)分,末次随访ODI平均(15.2±2.2)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前JOA平均(11.5±2.3)分,末次随访JOA平均(25.4±1.3)分,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顶椎旋转角度从术前(17.5±2.2)°恢复到(6.4±1.7)°,腰椎前凸角从(10.6±2.7)°增加到(26.3±1.5)°,侧凸Cobb角从(28.6±2.5)°减少到(8.7±1.3)°。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移位及断钉。结论  采用后路经椎弓根侧方旋转复位技术,结合后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可有效矫正腰椎侧凸,恢复腰椎前凸,临床疗效满意。
2018 Vol. 24 (5): 394-398 [摘要] ( 227 ) HTML (1 KB)  PDF (2273 KB)  ( 152 )
399 髋臼骨折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聂志刚,彭昊 *,方洪松,鲁强,邓爽,王本超,孙凯,金志辉,陈森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分析2005年2月至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52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其中男93例,女59例;年龄18~67岁,平均40.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2.3个月。术后按照创伤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非创伤性关节炎组和创伤性关节炎组,将两组患者相关因素(年龄、性别、体重)、骨折相关因素(受伤机制、骨折类型、是否合并髋关节脱位、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术中是否发现有股骨头软骨缺损、复位质量)、术后相关因素(开始负重时间、术后劳动强度)对是否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非创伤性关节炎组111例,男67例,女44例,年龄大于40岁55例,≤40岁56例;创伤性关节炎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40岁23例,≤40岁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P=0.473)、性别(P=0.732)、体重(P=0.072)、受伤机制(P=0.441)、是否合并髋关节脱位(P=0.089)、手术入路(P=0.113)、负重时间(P=0.518)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骨折类型(P<0.001)、手术时机(P=0.016)、是否有股骨头软骨缺损(P=0.007)及复位质量(P<0.001)及手术后劳动强度(P=0.034)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创伤性关节炎组患者在复杂骨折、晚期手术、合并股骨头软骨缺损、复位质量差、术后劳动强度高方面的比例均低于创伤性关节炎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骨折复位质量(P<0.001)和术后劳动强度(P=0.039)是影响创伤性关节炎是否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将手术后残留移位分解为台阶移位和裂隙移位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台阶移位与创伤性关节炎的强相关(r=0.699),裂隙移位与创伤性关节炎中等强度相关(r=0.432)。结论  骨折复位质量和术后劳动强度是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减轻台阶移位是提高复位质量的重点。手术中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尽量减轻台阶移位,手术后减轻体力劳动强度是降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或延缓其发生的有效措施。
2018 Vol. 24 (5): 399-404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710 KB)  ( 263 )
405 膝关节镜联合C型臂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疗效分析
何云 1,王鑫 2,司裕 1,周泓宇 1,黎立 1*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联合C型臂透视下定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等长点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自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58例(63膝),男26例28膝,女32例35膝;年龄16~47岁,平均(21.8±7.16)岁。采用膝关节镜联合C臂机透视下定位内侧髌股韧带等长点,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对其进行影像学评价:Q角、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Insall-Salvati指数、髌股适合角、外侧髌股角、髌骨外移率;临床疗效评价包括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0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恐惧试验均阴性,随访期间无髌骨再脱位及骨折发生。末次随访时髌股适合角(0.20±4.19)°,外侧髌股角(3.52±1.33)°,髌骨外移率(0.35±0.1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87.46±4.04)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7.28±3.3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镜联合“C”型臂透视下定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等长点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近期效果可靠。
2018 Vol. 24 (5): 405-409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2165 KB)  ( 315 )
410 贵阳市症状性膝骨关节炎疼痛与关节间隙狭窄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欧阳训彦 1,郭涛 2*,张豪杰 2,孙青涛 2,吴东荣 1,田晓滨 2,李波 2
目的  探讨贵阳市症状性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与关节间隙狭窄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贵阳市七家大型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症状性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纳入标准为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KOA诊断标准,且X线片示Kellgren & Lawrence分级Ⅱ级及以上者。共99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04例,女689例,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并行X线片膝关节正侧位投照,记录患者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分析骨赘生成部位、骨关节间隙变窄情况。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93例KOA患者,膝关节压痛出现在髌骨周围631例、内侧关节间隙469例、外侧关节间隙132例,109例患者无明显压痛部位,286例患者存在多部位压痛。轻度疼痛290例,中度疼痛427例,重度疼痛276例。Kellgren & Lawrence分级发现Ⅱ级334例,Ⅲ级407例,Ⅳ级252例。骨赘生长部位于髁间嵴531例,胫骨关节面边缘463例,髌骨周围412例,股骨关节面56例,多部位骨赘生长672例。疼痛程度与关节间隙狭窄关系经统计学分析发现(χ2=7.38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症状性膝骨关节炎疼痛与关节间隙狭窄无明显相关性。
2018 Vol. 24 (5): 410-413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445 KB)  ( 184 )
414 应用胫腓骨骨桥技术的小腿截肢术时空参数步态分析
杨照田,吕辉照,赵枫,曹杰,张冬福
目的  比较应用胫腓骨骨桥技术的小腿截肢术与传统小腿截肢术对时空参数步态分析的影响。方法  2005年1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小腿截肢患者32例,根据术中病情分为骨桥组和对照组。骨桥组12例,全部应用胫腓骨骨桥技术进行小腿截肢术,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27~60岁,平均(42.8±10.1)岁;毁损伤10例,外周血管病变1例,恶性肿瘤1例;小腿上段截肢8例,小腿中段截肢4例;左侧7例,右侧5例。对照组20例,全部采用传统截肢术,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30~65岁,平均(47.3±9.1)岁;毁损伤16例,外周血管病变3例,恶性肿瘤1例;小腿上段截肢12例,小腿中段截肢8例;左侧13例,右侧7例。术后1年进行时空参数步态分析,记录患者身高、体重、步速、步频、步长、步宽、摆动相、单足支撑相、双足支撑相、对称性、平均足底压强和最大足底压强。结果  两组小腿截肢患者性别、年龄、截肢原因、截肢平面、侧别、体重和身高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步长和步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7,P=0.962;F=0.015,P=1.000),而骨桥组在步速、步频、摆动相、单足支撑相、双足支撑相、对称性、平均足底压强和最大足底压强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2,P<0.001;F=1.007,P=0.043;F=2.087,P=0.036;F=2.157,P=0.034;F=5.382,P=0.022;F=3.121,P=0.005;F=2.224,P=0.038)。结论  胫腓骨骨桥技术应用于小腿截肢术中可获得良好的步态时空参数,行走功能和步态外观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小腿截肢方法。
2018 Vol. 24 (5): 414-417 [摘要] ( 264 ) HTML (1 KB)  PDF (926 KB)  ( 196 )
       临床研究
418 枢椎体前表面顶棒系统相关解剖学数据测量及临床意义
张帅,王清,段毅,王高举,杨进,徐双
目的  测量枢椎体前表面顶棒系统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探讨其临床意义,为顶棒系统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CT三维重建的18岁以上患者100例,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28~85岁,平均(56.4±6.2)岁;身高150~178 cm,平均(161.7±6.6)cm。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CT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枢椎体三维立体图像及前表面图像。测量:A线枢椎体前表面双侧上关节突与枢椎体移行处之间距离;B线-A线中点与C线中点之间的距离;C线枢椎体前唇的宽度;D线-枢椎体前表面双侧凹陷顶点之间的距离;E线-D线到B线的垂直距离。比较男女之间、身高>160 cm和身高≤160 cm对应的上述五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五组数据与性别、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A线数据测量结果为(12.7±2.1)mm;B线数据(14.4±1.3)mm;C线数据(15.8±1.5)mm;D线数据(19.3±1.6)mm;E线数据(5.8±0.6)mm。男女之间比较、身高>160 cm和身高≤160 cm之间比较,上述五组数据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上述五组数据与性别、身高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  a)枢椎体前表面形态因身高和性别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b)顶棒系统需依据枢椎体前表面解剖学数据设计出特有形态,才能增加与枢椎体前表面的适应性,以减少顶棒系统相关并发症。
2018 Vol. 24 (5): 418-422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995 KB)  ( 155 )
422 新疆某骨科医院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高危因素探讨及预警模式研究
梁玲玲,李璐兵,帕尔哈提·瓦哈甫,吴巧云,闫春燕,张欢,赵亚琼,王成伟 *
目的  探讨新疆某骨科专科医院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ll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高危因素,通过统计数据建立预警机制,为后期的VTE预防提供参考资料。〖HT5”H〗方法〓〖HT5”SS〗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病例-队列研究模式收集骨科手术患者共计356例,根据随访2月内是否发生VTE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治疗资料等,分析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结果及OR值权重建立预警模型。结果  a)相对于汉族而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骨科手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OR分别为1.844,3.569);相对于城区而言,农村居民为骨科手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OR=6.083);相对于小学文化而言,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为骨科手术后VTE发生的保护因素(OR分别为0.774,0.154,0.319);术中输液、输血为术后VTE发生高危因素(OR分别为1.642,3.833);止血药物的应用为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OR=3.884);预防性溶栓药物的应用为骨科术后VTE发生的保护因素(OR=0.266);b)病例组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高于对照组(P<0.05);c)骨科手术患者VTE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居住地为农村、术中有输血、有止血药物的应用、BMI大于20 kg/m2、年龄大于50岁、体重大于58 kg、术中有输液者。保护性因素有患者学历为高中及以上、有预防性溶栓药物应用。d)建立预警模式后,通过ROC曲线证实模型有效,评分大于16.5分时,应评价为高风险。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在临床上加以应用,以减少患者发生VTE的概率,提高预后。
2018 Vol. 24 (5): 422-426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553 KB)  ( 170 )
       实验研究
427 枕寰枢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有效性验证
牛雷,贺瑞,张文志,段丽群,李旭
目的  构建出包含枕骨、寰椎和枢椎以及韧带、关节囊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  利用1例青年男性枕颈部CT数据、Mimics软件建立完整枕寰枢三维几何模型,HyperMesh软件对模型完成实体网格划分,添加韧带及关节囊结构单元,生成完整的枕寰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再导入“ABAQUS”软件。进行边界条件约束及载荷设置,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计算力矩-角位移变化,并和Panjabi参考值对比。结果  我们所建立的枕寰枢关节有限元模型形态贴近真实标本,共有513 601个单元。本模型在1.53 N·m载荷下得到的枕寰枢复合体活动度在Panjabi估计参考值的95%内,且各个方向的运动学特征和新鲜尸体标本研究中所观察到的结果相符。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有限元模型骨骼结构几何形状高度逼真,各种材料属性设计均有文献支持。采用了具有二维结构的膜单元建立韧带和关节囊模型,进一步优化了模型的真实度,同时可以准确分析各韧带在寰枢关节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应变及应力分布,这是以前的枕寰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所不能达到的。特定载荷下的运动学验证说明我们所建立模型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这些运动学特性,在生理范围应力下均与正常人体极为接近。
2018 Vol. 24 (5): 427-430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1729 KB)  ( 281 )
431 胫骨远端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危险区解剖研究
张雄,王晓冬,孙大兵,乔晓霞,张洁,王建忠,李聪杰,高文山 *
目的  明确胫骨远端内侧钢板固定操作时对胫前动脉的风险。方法  对10具新鲜小腿标本行胫骨远端内侧入路微创钢板固定实验,模拟术中操作以确定钢板螺钉与胫前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胫骨远端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对胫前动脉的危险区域在胫骨内踝上(15.4±3.3)cm,换算成胫骨长度百分比位置即胫骨内踝上(40.0±8.4)%;双侧99%的可信区间为(36.6,42.4)%。结论  胫骨远端内侧入路时,钻孔及螺钉固定操作可能会损伤胫前动脉,笔者提出胫骨远端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危险区的概念,指导临床手术,减少术中的医源性损伤。
2018 Vol. 24 (5): 431-437 [摘要] ( 289 ) HTML (1 KB)  PDF (2227 KB)  ( 144 )
       综述
434 腰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脊柱内镜手术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蓝彬,柳达 *,周广平,姜亮,周隆,贾长青,付勤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近来年,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和仪器设备的改良,内窥镜手术系统逐渐发展、成熟。脊柱内窥镜与腰椎间孔成形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扩大腰椎间孔,使内窥镜通过椎间孔顺利进入椎管内,不仅适用于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更加适用于合并腰椎侧隐窝狭窄或椎间孔狭窄的患者,扩大了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的适应证。除此之外,该手术的皮肤切口只需要8 mm,术中出血平均20 mL,术后仅缝1针或切口粘合,是脊柱外科手术中创伤最小、效果最好的微创疗法。本文将针对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中的关键技术腰椎间孔成形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8 Vol. 24 (5): 434-437 [摘要] ( 300 ) HTML (1 KB)  PDF (458 KB)  ( 292 )
438 腰椎后路术后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的研究进展
王立飞,李显博,王春雷,常恒瑞,刘开宇,陈涛,孟宪中 *
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腰椎后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一旦血肿较大、压力过高,血肿压迫硬膜囊或腰骶神经根就会导致马尾神经或神经根的功能障碍,称为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sympto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SEH)。近年来,随着腰椎后路手术的开展和普及,腰椎后路术后SSEH已经成为了脊柱外科医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并发症之一。本文对腰椎后路术后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18 Vol. 24 (5): 438-440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395 KB)  ( 312 )
       临床经验
441 带胸大肌蒂锁骨膜瓣移植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研究
孙强,王洪勋,董新利
目的  探索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带血管蒂的胸大肌锁骨膜瓣移植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的患者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的10个月,最长22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带血管蒂的胸大肌锁骨膜瓣移植治疗。结果  24例锁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7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及骨髓炎,患者全部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带血管蒂的胸大肌锁骨膜瓣移植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8 Vol. 24 (5): 441-442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979 KB)  ( 220 )
443 比较单纯与结合椎体内射频消融的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陈祥铠,郑丰裕 *
目的  比较分析单纯椎体成形术与结合椎体内射频消融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减少骨水泥渗漏、恢复椎体高度及缓解疼痛症状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间,因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住院接受椎体成形术的109例患者,男32例,女77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77.0岁。分为单纯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组和PVP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FRA)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手术医师完成。PVP组52例,处理66个伤椎;联合组57例,处理69个伤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术前及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骨水泥总体渗漏和血管渗漏等指标。结果  109例患者中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联合组低于PVP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均大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8.9%,对照组26个椎体(37.7%),联合组13个椎体(1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渗漏发生率8.9%,对照组10个椎体(14.5%),联合组2个椎体(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椎体内射频消融的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上,能够降低骨水泥注入过程中的渗漏,尤其是椎旁血管的渗漏。
2018 Vol. 24 (5): 443-446 [摘要] ( 227 ) HTML (1 KB)  PDF (1146 KB)  ( 139 )
446 Ilizarov技术分期治疗青少年陈旧孟氏骨折
高凯章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分期治疗青少年陈旧孟氏骨折肘关节畸形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青少年陈旧孟氏骨折肘关节畸形病例5例,采用Ilizarov技术一期尺骨截骨延长,二期桡骨头脱位切开复位肱桡关节内固定术,三期解除肱桡关节克氏针和Ilizarov支架,四期强化功能锻炼。观察桡骨头脱位复位情况,尺骨成角矫正情况,尺骨延长长度,尺骨延长所需天数,尺骨愈合时间,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功能、腕关节及手指伸直度情况等指标。结果  5例随访时间3~6个月,桡骨头复位良好,尺骨病理成角基本矫正,尺骨平均延长2.34 cm,延长至合适长度平均需时48.6 d,尺骨愈合时间平均78.4 d。肘关节由术前伸5°~10°,屈50°~70°,旋前10°~20°旋后5°~15°改善为过伸5°~伸0°,屈100°~110°,旋前40°~75°,旋后40°~60°。无合并桡神经深支损伤的患者,伸指伸腕正常。2例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伸腕50°,伸指-20°。患者主观满意。结论  Ilizarov技术分期治疗青少年陈旧孟氏骨折肘关节畸形尺骨延长满意,愈合良好,桡骨头脱位复位可靠,不短缩桡骨,同时不重建环状韧带,方法简单,短期随访疗效满意,可供临床选择使用。
2018 Vol. 24 (5): 446-449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1580 KB)  ( 186 )
450 4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
张聃 1,詹新立 2,刘冲 2
目的  探讨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文回顾探讨了自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OPLL并手术的47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14例;年龄35~69岁,平均53.3岁。利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评判脊髓功能,比较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症状持续时间、OPLL节段数目及类型、是否合并原发性椎管狭窄、手术入路、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JOA的关系。结果  4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78个月,平均43个月。47例患者中合并原发性椎管狭窄16例。不同症状持续时间术前JOA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入路、不同术后引流量术后JOA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症状持续时间、是否原发性椎管狭窄的JOA改善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症状持续时间小于半年、不合并原发性椎管狭窄可能与OPLL术后脊髓功能改善密切相关。
2018 Vol. 24 (5): 450-453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1725 KB)  ( 180 )
454 远端开槽逆向锤击在髓内钉取出中的应用
陈振华,蔡喜传,李新华
目的  介绍一种无需借助特殊器械,在临床手术中出现髓内钉取出器械不配套、取出器不能顺利置入时。能顺利帮助取出髓内钉主钉的方法。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科收治髓内钉取出困难患者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2~62岁,平均38岁。利用髓内钉远端原有钉孔,扩大开槽。将螺丝批插入远端锁定孔,直接逆向锤击螺丝批根部,借助杠杆力,使主钉松动并退钉1~2 cm,使取出器方便置入,从而拔出髓内钉或直接用尖嘴钳拔出主钉。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运用本方法使16例髓内钉取出困难病例,全部顺利拔出。术后未出现感染、骨折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无需特殊器械,对患者额外损伤小,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髓内钉取出困难。
2018 Vol. 24 (5): 454-455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327 KB)  ( 174 )
456 Endobutton+肩锁关节囊缝合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刘强,李义强 *,方晔,张浩波,何国雄,钟小兵
目的  探讨采用锁骨钩钢板、Endobutton钢板、Endobutton钢板+肩锁关节囊缝合法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62例新鲜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锁骨钩钢板组21例)、B组(Endobutton钢板组21例)和C组(Endobutton钢板+肩锁关节囊缝合组20例) ,对比分析三组的手术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B组、C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均能有效降低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肩部疼痛感并能及时改善患肩部功能:三组患者术后3 d、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C组在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3 d、术后3个月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及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术后3个月时C组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P<0.05);术后半年采用Karlsson疗效评定发现C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和B组(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肩锁关节均能全部复位成功,但术后随访发现C组复发肩关节脱位率比A组和B组更低(P<0.05)。结论  锁骨钩钢板、Endobutton钢板与Endobutton钢板+肩锁关节囊缝合技术均能有效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但采用Endobutton+肩锁关节囊缝合技术能更有效地降低术后肩关节疼痛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受限,更加有利于术后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
2018 Vol. 24 (5): 456-459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1803 KB)  ( 202 )
460 关节镜下复位固定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
黎意丰,张栋,江涛,陈华平,王丹,江林 *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及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对31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取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加高强度缝线捆绑固定治疗。术前、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Lachman试验来评价。结果  术后1 年经X线拍片复查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满意,均未出现伤肢畸形,均未诉伤肢不稳,Lachman试验均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17~45分,平均(27.14±8.80)分,术后1年为97~99分,平均(97.90±0.80)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egner评分4~5分,平均(4.40±0.30)分,术后1年8~9分,平均(8.51±0.4)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加高强度线内固定方法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微创、可靠的方法。
2018 Vol. 24 (5): 460-461 [摘要] ( 311 ) HTML (1 KB)  PDF (798 KB)  ( 218 )
462 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钉矫形术治疗脊柱侧凸
陆向东,赵斌 *,赵轶波,王永峰,赵晓峰
目的  经后路椎旁肌间隙椎弓根钉置入矫形术应用于脊柱侧凸患者的可行性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自2008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后路微创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的13例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3~59岁,平均21.45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例,退变性脊柱侧凸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CT及三维重建、MRI检查,术前Cobb角为23°~62°,平均(40.12±0.53)°;腰椎前凸角为11°~45°,平均(17.68±2.9 4)°;椎体旋转(Nash-Moe法)0度3例,Ⅰ度7例,Ⅱ度3例。旋转度1°~5°。术前进行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均未改善。手术方法均采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后方椎弓根钉置入,旋棒矫形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术后Cobb角、腰椎前凸角、腰腿疼痛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从而综合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切口感染。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均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2~102个月,平均58.63个月。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分别为(40.12±0.53)°、(13.92±0.64)°、(14.57±0.78)°,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7.68±2.94)°、(30.26±2.17)°、(28.71±2.45)°,ODI分别为(53.22±1.81)%、(26.33±0.76)%、(27.84±0.68)%,JOA评分分别为(14.37±0.54)分、(29.73±0.71)分、(29.16±0.61)分,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当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螺钉松动、断裂、脱出。结论  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脊柱侧凸,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2018 Vol. 24 (5): 462-464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1450 KB)  ( 180 )
464 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关节遗忘程度的比较
王家伟 1,尹宗生 2,马广文 1,黄斐 1,江正 2
目的  探讨分别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术后主观感受上的差别,并通过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scores,FJS)评分系统分析二者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同期行单侧膝关节UKA与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共60例,分为UKA组和TKA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UK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76岁,平均(63.9±6.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2.4±1.5)kg/m2。TK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5岁,平均(62.6±5.6)岁;BMI平均为(22.0±1.1)kg/m2。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FJS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3±3.9)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UKA组FJS评分分别为(70.6±3.3)分、(71.8±3.2)分;TKA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FJS评分分别为(59.3±3.1)分、(59.8±2.4)分;两组患者在同一随访时间段内组间FJ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组间FJS评分在同一随访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UKA组的HSS评分明显优于TK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  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方面,接受UKA的患者比接受TKA的患者假体的自我化程度更高,初期疗效也更加明显。
2018 Vol. 24 (5): 464-467 [摘要] ( 364 ) HTML (1 KB)  PDF (1368 KB)  ( 223 )
       影像园地
468 基于MRI三维重建的国人正常半月板三维形态学测量
李钊,杨育晖,吴海贺,刘潼,左建林 *,高忠礼
目的  利用MRI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国人半月板三维形态学参数,为优化人工半月板设计提供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持。方法  将29例志愿者的膝MRI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构建胫骨平台及半月板三维模型。应用3-matic软件将内外侧半月板三维模型投影于胫骨平台平面,并根据半月板覆盖角度将半月板均等分为前角、前角体部交界、体部、体部后角交界、后角这五个位置,定量分析国人内外侧半月板前后径、左右径、覆盖角度及各个位置的半月板宽度,并将半月板和胫骨平台模型导入Geomagic软件,利用3D散点模型分别测量半月板前角、体部和后角的最大厚度。结果  外侧半月板的覆盖角度及左右径均显著大于内侧半月板,而半月板的前后径内侧大于外侧;半月板宽度方面,外侧半月板前角至体部部分的宽度大于内侧,而内侧的体部后角交界和后角均显著大于外侧。外侧半月板的宽度变化差异较小,而内侧半月板在体部后角交界处最宽;内侧半月板前角和后角的厚度均显著大于外侧,而体部则显著小于外侧;男性半月板的尺寸显著大于女性,而横纵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半月板在大多位置宽于女性,而厚度差异性较小;内、外侧半月板各部位的厚度均与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呈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利用三维重建技术,通过对国人半月板形态的测量揭示了国人正常半月板形态学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2018 Vol. 24 (5): 468-472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1437 KB)  ( 260 )
       短篇
473 关节镜下手术结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膝关节髌前滑囊炎
蔡彬,张长虹,陈庚,钱增杰,李涛,张平
目的  探讨分析关节镜下手术结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膝关节髌前滑囊炎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对16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髌前滑囊切除术结合术后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其中男6例,女10例;左7例,右9例;年龄35~72岁,平均56岁。术前均行X线、彩超及MRI检查,明确诊断为单纯髌前滑囊炎。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诊,随诊时间1~6个月,平均3个月。手术切口均无感染,均甲级愈合。周围无神经瘤性疼痛,无局部压痛,膝关节活动良好。术后4周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无一例复发。结论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髌前滑囊炎具有微创,镜下直视手术可有效避免损伤周围其他组织,手术彻底不残留等优点。利用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可以促进创面愈合,使皮肤与髌前筋膜紧密贴合,不留死腔,避免囊肿复发。
2018 Vol. 24 (5): 473-474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1030 KB)  ( 206 )
475 伤口负压引流装置在手部肿物切除术中的应用
周望高,吴文溢,曾锦浩,柯于海,林慧鑫,陈国荣,陈乐锋,熊懿,余少校,陈泽华,张振伟 *
目的  探讨伤口负压引流装置在手部肿物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应用自行设计的负压引流装置行手部肿物切除术的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0~65岁,平均35岁。术后观察伤口情况及手功能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术后伤口无明显肿胀,无感染,愈合良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优16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伤口负压引流装置应用于手部肿物切除术,能对伤口进行良好引流,减少肌腱黏连,减少感染机会,促进伤口愈合,治疗效果良好。
2018 Vol. 24 (5): 475-476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741 KB)  ( 153 )
       个案
477 Hoffa骨折合并髌骨脱位1例报道
刘守正,江红艳,李业成,张成亮,朱宝林 *
Hoffa骨折是股骨髁冠状面骨折,受伤机制复杂、特殊,是临床中少见的损伤。特别是Hoffa骨折合并髌骨脱位的病例更少见,常合并韧带损伤、头胸腹等部位损伤,治疗困难。本文对1例Hoffa骨折合并髌骨脱位进行报道。
2018 Vol. 24 (5): 477-478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1041 KB)  ( 223 )
478 髌骨边缘隐匿性骨折并股骨外侧髁隐匿性骨折初诊漏诊1例报道
侯黎升 1,白雪东 1,何勍 1,阮狄克 1,程实 1,李威 1,王庆军 2
膝关节损伤是常见外伤,如经验不足可能漏误诊膝关节区域的隐匿骨折。隐匿骨折指常规X线检查[包括传统X线片、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及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不能发现或疑似骨折但不能作出明确诊断,需通过其他特殊检查或特殊体位的X线片才能发现,或过一段时间常规X线片才能辩认出的骨折。本文报道髌骨边缘隐匿性骨折并股骨外侧髁隐匿骨折早期急诊漏诊1例,分析其漏诊原因。
2018 Vol. 24 (5): 478-480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1909 KB)  ( 183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