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7年 23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7-10-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骨科史萃
 
       临床论著
865 凹侧双棒撑开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
陈志明,马华松 *,吴继功,谭荣,王晓平,赵福江
目的  评估后路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的52例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锚定点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通过复习病例资料,对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时间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Cobb角和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根据患儿平均撑开间隔时间,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有32例,男9例,女23例,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4±1.1)岁(4~10岁),患儿共接受148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12.6个月(4~18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0.7个月(30~102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109±23)°,术后(55±16)°,末次随访时(46±12)°;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率为1.9 cm/年。B组有20例,男6例,女14例,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7±1.3)岁(5~10岁),患儿共接受54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26.4个月(12~72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1.5个月(29~108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104±19)°,术后(51±13)°,末次随访时(62±17)°;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率为1.19 cm/年。末次随访时,A组在侧凸、胸椎后凸、躯干偏移矫正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1~S1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7例患者(21.9%)共发生9例次并发症,B组有12例患者(60%)共发生15例次并发症。结论  对于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采用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缩短撑开间隔时间,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获得更好的脊柱畸形的矫正与控制。
2017 Vol. 23 (10): 865-869 [摘要] ( 325 ) HTML (1 KB)  PDF (2096 KB)  ( 256 )
870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穿刺失败的回顾性分析
鲁轩源 1,何磊 2,钱宇 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穿刺失败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7年5月间收治的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病例共473例,男182例,女291例;年龄67~95岁,平均76.9岁,共手术577个椎体,术中使用C型臂机透视手术节段正侧位X线片,术后1个月复查手术节段正侧位X线片及CT,记录穿刺失败的解剖位置。分析穿刺失败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73例患者一共577个椎体,穿刺失败42例,42个椎体,穿刺失败率7.3%,其中椎弓根型8例,终板型8例,椎体外侧壁型16例,椎体前壁型10例。结论  预防穿刺失败出现的关键是熟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像学变化,规范透视,手术操作标准熟练,术中C型臂机多方位检测,能减少穿刺失败的发生率。
2017 Vol. 23 (10): 870-872 [摘要] ( 340 ) HTML (1 KB)  PDF (610 KB)  ( 258 )
873 Arch钛板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比较
李程,郭开今 *,李强,张骏
目的  探讨Arch钛板固定与侧块螺钉钛棒固定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疗效比较。方法  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对33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18例,应用Arch钛板固定的患者15例。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侧块螺钉组和Arch钛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17分法)、术前及术后6个月C4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的开门角度及开门角度丢失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SF-36生活质量及颈椎活动度评测。以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片、CT及MRI,在术后6个月颈椎CT片上测量C4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及开门角度,评价门轴侧骨性愈合情况;记录所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时间6~24个月。侧块螺钉组,手术时间(143.06±22.44)min,术中出血量(256.95±32.23)mL。Arch钛板组,手术时间(130.67±21.03)min,术中出血量(238.67±27.02)mL。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块螺钉组JOA评分:术前为(8.39±2.38)分,术后6个月为(12.00±2.20)分,JOA评分改善率(44.16±14.68)%。Arch钛板组JOA评分:术前为(8.53±2.70)分,术后6个月为(14.07±2.31)分,JOA评分改善率(68.56±15.73)%。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块螺钉组C4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6.20±1.26)mm,术后6个月为(10.31±2.15)mm。Arch钛板组C4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6.39±1.39)mm,术后6个月为(12.43±3.19)mm。两组患者术前C4节段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块螺钉组术后6个月椎管开门角度为(25.57±3.95)°,Arch钛板组为(29.67±4.16)°。两组患者开门角度、开门角度丢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SF-36生活质量评分、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块螺钉组术后发生再关门现象1例,发生轴性症状5例,对症治疗后缓解。Arch钛板组术后无再关门现象及轴性症状发生。两组患者均无内固定弯曲、断裂现象。术后6个月MRI检查见脊髓受压明显缓解。结论  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相对于侧块螺钉固定,Arch钛板固定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JOA改善率及椎管扩大效果均优于侧块螺钉固定,而且可以有效避免轴性症状及再关门现象的发生,保留了颈椎活动度,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2017 Vol. 23 (10): 873-878 [摘要] ( 379 ) HTML (1 KB)  PDF (3104 KB)  ( 291 )
879 椎下切迹的测量分析对经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技术的意义
甄瑞鑫,李玉波,宋有鑫,安永胜,陈宾 *
目的  明确出行神经根在椎体下切迹内走行区域对实施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意义。方法  以25~35岁,45~55岁,65~75岁年龄段分为A、B、C三组,每组随机抽取40例,共120例,男女比例1︰1。通过观察腰椎侧位X线片、腰椎MRI等常规术前影像学资料,描述L3~4、L4~5、L5 S1椎间孔结构与神经根的空间几何关系;测量椎下切迹高度、宽度,用以描述椎下切迹随椎间孔退变的特征变化,并通过SPSS 19.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共观测720个椎间孔,每个年龄组240个。神经根在下腰椎椎间孔内走行于椎体下切迹内。测得椎下切迹宽度均值A组(1.514 6±0.013 8)mm,B组(1.493 3±0.019 0)mm,C组(1.487 5±0.018 4)mm;测得椎下切迹高度均值A组(1.016 7±0.028 7)mm,B组(0.884 2±0.014 05)mm,C组(0.993 8±0.015 05)mm。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椎下切迹宽度各年龄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椎体下切迹高度各年龄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术前影像学分析神经根在椎下切迹的走行部位,可以为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提供避免损伤出口神经根的影像学参考。
2017 Vol. 23 (10): 879-883 [摘要] ( 339 ) HTML (1 KB)  PDF (2303 KB)  ( 286 )
884 高黏度骨水泥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弥散分布特点
唐冲,吴四军,刘正,张光武
目的  分析研究高黏度骨水泥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弥散分布特点,评价高黏度骨水泥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例76例,均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统计所有患者临床基本信息、骨水泥CT弥散分布、骨水泥终板分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手术时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角(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等指标,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的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骨水泥椎体单侧弥散分布7例(9.2%)、双侧不对称弥散14例(18.4%)、双侧对称弥散患者55例(72.4%);同时骨水泥未弥散至终板的患者4例(5.3%),弥散至单侧终板18例(23.7%)、双侧终板54例(71.0%);骨水泥渗漏19例(25%)。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单侧PVP手术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使骨水泥对称的弥散至椎体前柱两侧以及椎体上下终板,恢复椎体高度,使伤椎均衡强化、获得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增加伤椎刚度和强度,减少手术椎体再骨折风险,但并未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
2017 Vol. 23 (10): 884-887 [摘要] ( 347 ) HTML (1 KB)  PDF (2212 KB)  ( 284 )
888 肥胖患者膝关节置换的挑战与近期疗效分析
朱元莉 1,蔡聪 2,肖骏 2,李锋 2,赵利波 2*
目的  探讨对于肥胖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评估其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以我科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9月同一手术组医生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23例(28膝)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23例(24膝)非肥胖患者对比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疗效评估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15.2个月。术前两组间KSS临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中1例切口因脂肪液化而延迟愈合,1例患者未按要求服用抗凝药物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治疗均获得治愈。结论  对于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肥胖的患者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合理治疗术前合并症,熟练术中操作技术以及进行系统的术后管理,可达到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
2017 Vol. 23 (10): 888-911 [摘要] ( 354 ) HTML (1 KB)  PDF (1002 KB)  ( 260 )
891 蝴蝶形皮瓣修复骶部大面积褥疮
张功林 1,陈克明 1,李福民 2,黄尧 2,赵来绪 3,杨军林 3,周建华 3,薛钦义 3
目的  报告蝴蝶形皮瓣修复骶部大面积褥疮的临床结果。方法  自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应用这种技术修复6例(男5例,女1例)骶部大面积褥疮。年龄22~58岁,平均38岁。其中完全性脊髓损伤3例,烫伤2例,脑梗塞1例。均为骶部Ⅳ度褥疮,深度达骨面。创面大小:12 cm×14 cm~13 cm×18 cm。每侧皮瓣均以第4腰动脉穿支为蒂,皮瓣轴斜向髂前上棘,皮瓣的外形类似一只蝴蝶。供区缺损一期缝合。结果  1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更换敷料逐渐愈合。所有患者经26~52个月随访(平均38个月),皮瓣全部成活。所有缺损均修复成功,没有发生伤口血肿与裂开。骶部褥疮没有复发,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蝴蝶形皮瓣技术是修复骶部褥疮较好的治疗方法,当病例选择适当时,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2017 Vol. 23 (10): 891-894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1922 KB)  ( 245 )
       临床研究
895 应用Solidworks软件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术前评估和虚拟手术的初步研究
郑翔 1,许锦煌 1,黄建荣 2*
目的  探讨Solidworks软件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评估和虚拟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将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Dicom格式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14.01软件,重建膝关节和胫骨平台骨折三维模型,拟合曲面后将Iges文件导入Solidworks2013软件生成CAD模型。对骨折情况进行立体多角度观察,对胫骨平台骨折平台塌陷程度、膝关节半脱位程度等进行三维数据测量及植骨量测算。在膝关节CAD模型上规划手术入路,充分暴露骨折端,模拟克氏针撬拨等方式行骨折复位,通过开窗打压植骨恢复关节面平整性,将复位成功的骨折模型用钢板螺钉系统进行内固定。结果  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维可视化CAD模型可进行立体多角度观察和测量,初步实现了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前评估,完成了以规划手术入路、暴露骨折端、模拟骨折复位、开窗植骨、内固定为主要步骤的虚拟手术。结论  应用Solidworks软件能够重建胫骨平台骨折CAD模型,对骨折情况进行便捷和精确的术前评估,完成虚拟手术操作,将为临床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017 Vol. 23 (10): 895-907 [摘要] ( 317 ) HTML (1 KB)  PDF (2071 KB)  ( 269 )
       实验研究
899 巴氏法联合高渗盐水对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体外灭活研究
高兴 1,2,顾庆陟 1,2,陶开亮 1,2,樊雪鹏 1,2,李承铎 1,2,李宝剑 1,李冬 3,田征 1,2*
目的  探讨20%高渗盐水对体外肿瘤细胞的灭活作用及温度、时间效应关系,为临床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进行自体骨灭活再植保肢手术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四肢及骨盆术前活检确诊为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24例,去除4例不符合条件病例,分三组分别在0.9%盐水、20%高渗盐水、巴氏法联合高渗盐水处理(15 min、30 min、45 min),采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并计算肿瘤细胞灭活率。结果  20%高渗盐水及巴氏法联合法各时间点肿瘤细胞灭活较0.9%等渗盐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巴氏联合法15 min优于20%高渗盐水组(P<0.01)。结论  20%高渗盐水灭瘤作用确切,联合巴氏法或增加灭瘤时间能明显增加肿瘤细胞坏死率,增加灭瘤时间至30min以上灭瘤效果达到最佳。
2017 Vol. 23 (10): 899-903 [摘要] ( 379 ) HTML (1 KB)  PDF (2317 KB)  ( 342 )
       综述
904 肱骨外上髁炎研究进展
赵亮 1,孔令跃 2*,任逸众 2,贾岩波 2,额尔敦图 2
肱骨外上髁炎是运动医学科及康复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其通常被称为网球肘,其名称与体育活动有关,但大多数患者与他们的工作环境因素息息相关。肱骨外上髁炎在经常使用肘关节的人群,包括电脑程序员、纺织工人等中的发病率为7%,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3%。肱骨外上髁炎常发生在40~60岁的年龄组中,其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中没有明显的差异。吸烟和肥胖已被确定为肱骨外上髁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本文综述了近些年的最新文献,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一些新的依据。
2017 Vol. 23 (10): 904-907 [摘要] ( 304 ) HTML (1 KB)  PDF (444 KB)  ( 277 )
908 骨膜在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付繁刚,张锴 *
骨膜是被覆在骨表面(除关节外)的结构复杂而有序的结缔组织包膜,含有多种具有成骨潜能的细胞和丰富的血管,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自从骨膜成骨的理论被提出后,人们不断对其在骨组织修复(骨折、骨缺损等)领域进行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即对骨膜在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骨科相关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17 Vol. 23 (10): 908-911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412 KB)  ( 304 )
       临床经验
912 单侧经皮横突根部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骨折
邓国兵,童杰,胡文军,房佐忠 *
目的  探讨单侧经皮横突根部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收治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34例,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60~89岁,平均72岁。采用单侧经皮横突根部中点穿刺入路椎体成形术。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骨水泥分布良好,弥散至对侧。与术前相比,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经横突根部穿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7 Vol. 23 (10): 912-914 [摘要] ( 279 ) HTML (1 KB)  PDF (1261 KB)  ( 338 )
915 尺骨截骨联合桡尺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
张慧浩,苟凌云 *,覃智斌,朱勇,朱永林,钟伟华
目的  评估尺骨截骨联合桡尺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采用尺骨截骨联合桡尺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2~67岁,平均44.3岁。采用改良的Gartland and 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效果,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状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2个月。14例患者按改良的Gartland and 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术后6个月较术前腕关节伸屈、前臂旋转、握力、桡偏、尺偏明显改善(P<0.05)。结论  尺骨截骨联合桡尺韧带重建能够有效减轻尺骨增长引起的撞击痛,维持前臂的旋转功能,增加握力,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2017 Vol. 23 (10): 915-917 [摘要] ( 330 ) HTML (1 KB)  PDF (829 KB)  ( 357 )
918 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在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
王波,罗建成,王平,乔木,魏增永,方侯平,王志国
目的  探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9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19例,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34~53岁,平均41岁。采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矫正骨折畸形、减轻腕关节疼痛、改善前臂旋转功能,根据术后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截骨区旋转痛、冲击痛以及手腕部功能和负重情况有无改善等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19例患者均获良好效果,尺骨正向变异全部纠正,无融合失败。疗效评价标准参照蔡培华等设定的标准评价,结果优11例,良好8例,优良率100%。结论  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是治疗陈旧性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方法。该手术既保留了腕关节尺侧的骨性支撑,又解除了腕关节的疼痛,改善了前臂旋转功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017 Vol. 23 (10): 918-919 [摘要] ( 276 ) HTML (1 KB)  PDF (695 KB)  ( 475 )
920 带线锚钉处理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中粉碎性大结节的临床优势
白云鹏,沈燕国 *,曹师锋,厉国定,邱永敏,丁菊红,宋鑫
目的  探讨采用带线锚钉固定粉碎性大结节骨块对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38例合并粉碎性大结节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26例;年龄25~86岁,平均(58.7±17.0)岁。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5例,四部分骨折13例。根据是否采用带线锚钉固定大结节骨块分为两组:带线锚钉固定组(锚钉组,14例)和未采用锚钉固定组(非锚钉组,24例)。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末次随访时大结节移位距离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2.9±12.5)个月。锚钉固定组与非锚钉固定组平均Constant评分分别为(77.7±13.2)分、(69.5±10.9)分,末次随访大结节移位距离分别为(2.2±2.2)mm、(5.1±3.9)mm,术后肩峰撞击征发生率分别为0、33.3%,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处理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中,用带线锚钉固定粉碎性大结节可以有效的避免对骨折块的二次损伤,减少大结节再移位,降低肩峰撞击征的发生率,从而获得较好的术后肩关节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2017 Vol. 23 (10): 920-924 [摘要] ( 232 ) HTML (1 KB)  PDF (1625 KB)  ( 461 )
924 钩钢板结合带袢钢板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
毛小成,黄亚男,赵枫
目的  研究钩钢板结合带袢钢板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方法  2012年12至2016年12月采用双切口双Endobu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锁骨钩钢板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RockwoodⅢ型以上脱位病例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8~42岁,平均35.6岁。均为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受伤原因:训练伤3例,骑车摔伤8例,车祸2例,其他意外伤2例。所有患者中漏诊6例,保守失败9例,保守患者其中Rockwood Ⅰ、Ⅱ型3例,Ⅲ型6例。至我院就诊时受伤时间为6~18个月,就诊时Rockwood Ⅲ 9例,Ⅳ 6例,均为单侧。术后按规定24 h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前臂吊带悬吊保护患肢,1周后逐步加强患肢肩关节功能练习,6周后正常活动,3个月后正常工作和运动。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半年随访,优良12例,满意3例,优良满意率100%。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50.3±5.4)分,术后3个月(91.4±6.3)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陈旧性脱位,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可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7 Vol. 23 (10): 924-926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931 KB)  ( 251 )
927 交叉克氏针与微型钢板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效果对比
张睿,信维伟*
目的  对比交叉克氏针与微型钢板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闭合性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29.2±2.4)岁。对照组患者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17~43岁,平均年龄(28.4±2.6)岁。观察组患者进行微型钢板植入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交叉克氏针植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按照手指总主动屈曲量表(total active flexion scale,TAF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术后随访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微型钢板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患者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加快术后手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7 Vol. 23 (10): 927-902 [摘要] ( 251 ) HTML (1 KB)  PDF (887 KB)  ( 310 )
930 自体掌长肌腱与半腱肌腱重建喙锁韧带的疗效对比观察
傅青松,张豪,王立志,杨洪彬 *
目的  对自体掌长肌腱与半腱肌腱治疗肩锁关节Ⅲ型脱位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22~60岁,平均(45.32±6.79)岁。随机分为自体掌长肌腱重建组(18例)和半腱肌腱重建组(18例),两组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双Endobutton钢板固定后分别应用相应的肌腱重建喙锁韧带。定期随访,应用Constant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自体掌长肌腱重建组与半腱肌腱重建组,平均随访(12.57±3.2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喙锁间间距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Constant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双Endobutton钢板固定结合自体掌长肌腱与半腱肌腱治疗肩锁关节Ⅲ型脱位,均取得满意疗效且疗效未见明显差异,均为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但半腱肌腱较掌长肌腱更粗壮、强度更大,取腱风险更低。
2017 Vol. 23 (10): 930-933 [摘要] ( 331 ) HTML (1 KB)  PDF (1296 KB)  ( 220 )
934 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应用
冒海军,许光跃 *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4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男18例,女6例;年龄16~61岁,平均36岁。骨折损伤按Myerson分型,A型3例,B型16例,C型5例。手术均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定术后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7个月(12~24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6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5.8%。结论  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可取得良好的固定效果,对关节面损伤小,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2017 Vol. 23 (10): 934-937 [摘要] ( 246 ) HTML (1 KB)  PDF (1654 KB)  ( 227 )
937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塔拉提百克·买买提居马,刘恒,李军,刘震宁,叶一林,张道俭,杨昕,文立成,朱天岳,柴卫兵,卢宏章,曹永平 *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期间行手术治疗的758例老年(≥65岁)新鲜髋部骨折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数,记录其相关因素。758例患者中男250例,女508例;平均年龄(78.97±6.83)岁。股骨颈骨折450例,粗隆间骨折308例。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患者12例,死亡率为1.6%;最常见的3个严重并发症为肺部感染(4.7%)、泌尿系感染(2.1%)、应急性溃疡(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保守治疗和应激性溃疡、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保守术治疗、伤前脑血管病史、冠心病史、哮喘病史、年龄、全麻、住院时间等为常见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和缩短住院时间等措施能够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7 Vol. 23 (10): 937-941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431 KB)  ( 243 )
942 克氏针辅助复位技术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吉乐天,吴永恒 *,韩文东
目的  探讨克氏针辅助复位技术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40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0~14.8岁,平均10.2岁。术中均应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技术,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Flynn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术后患肢功能。结果  40例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38.4 min(28.6~63.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8.4 mL(12.5~36.8 mL),平均X线透视次数9次(4~14次);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9周(6~15周)。根据Flynn功能评定标准,优36例,良4例,优良率100%。术后有2例发生钉尾刺激征,均未发生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再移位、再骨折、骨骺早闭、髓内钉折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肢体不等长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时,术中采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技术具有复位满意,透视次数少,操作方便,耗时短、损伤小等优点。
2017 Vol. 23 (10): 942-945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1260 KB)  ( 245 )
946 关节镜下使用腰穿针全内缝合技术用于半月板前角损伤的修复
王迎春,杜天舒,丁明,徐虎,张春礼 *

目的  探讨一种半月板前角损伤的全内缝合修复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前角撕裂患者共45例,使用腰穿针和可吸收缝线在关节镜下对半月板前角进行全内缝合手术。根据Barrett标准判断半月板前角临床愈合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主观症状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1.8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根据Barrett标准,41例(91.1%)患者获得半月板临床愈合。术前与术后对比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对比患者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腰穿针和可吸收缝线的半月板全内缝合技术具有预后好、创伤小、操作简单的特点,值得应用推广。

2017 Vol. 23 (10): 946-949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1501 KB)  ( 317 )
949 锁定钢板联合钛缆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
周军,林耀发,陈汇浩,刘岩,欧阳跃平,侯春林,林浩东 *
目的  探讨应用解剖锁定钢板联合钛缆修补喙锁韧带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治疗的以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为分型的病例,共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2~65岁,平均54岁。均采取手术治疗,选择解剖锁定钢板联合钛缆修补喙锁韧带进行内固定。肩关节评分采用Herscovici疗效评定标准。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Herscovici疗效评定优良率为86.67%,其中优8例,良5例,可1例,差1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无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解剖锁定钢板联合钛缆修补喙锁韧带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可使骨折获得牢固固定,对喙锁韧带的修复效果满意,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无不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 Vol. 23 (10): 949-951 [摘要] ( 314 ) HTML (1 KB)  PDF (711 KB)  ( 245 )
       个案
952 CT引导下同轴穿刺活检确诊骶骨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齐典文 1,陈洪义 1,赵茗 1,丁洋 2,张国川 1*
骶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1.49%,其中淋巴瘤并不多见。郭卫等报道13年间收治的790例骶骨原发肿瘤患者中,淋巴瘤仅占16例(2.0%)。基于骶骨淋巴瘤的特点,在诊断中坚持“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原则尤为重要。其中,获取病理诊断是关键中的关键。许多学者坚持要进行术前活检。目前,常用的活检方法有两种:切开及针吸。但不宜作为骶骨淋巴瘤活检首选。凭借丰富的经验,借助先进的操作器械及CT引导,我们为1例骶骨淋巴瘤患者进行了针吸活检术并获得明确的诊断。患者避免了切开活检术,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不必要的、创伤大的探查及切除手术。本文报告如下:
2017 Vol. 23 (10): 952-960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1942 KB)  ( 296 )
954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并PRP治疗Pipkin骨折1例
郝林杰,宋伟,马涛,王军,刘瑞,张育民 *
髋关节后脱位多由车祸等强大间接暴力引起,如合并有股骨头骨折则被称为Pipkin骨折。Pipkin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其发生率约占髋关节脱位的6%。由于Pipkin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如处理不当,术后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且存在股骨头坏死风险。笔者于2016年3月收治1例PipkinⅠ型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2017 Vol. 23 (10): 954-955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1400 KB)  ( 272 )
       护理园地
956 加速康复外科在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颜文 1,宁宁 1*,张雪梅 2,陈佳丽 1,谢彩霞 3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对197例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和护理严格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对该组患者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入院时的(4.47±2.32)分降低到术后的(0.90±1.3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情指数由入院时的(2.60±3.124)分降至出院时的(0.39±0.87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术后伴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4.86±1.23)d,平均住院满意度得分为98.95分,平均住院费用为(23 999±1 710.91)元。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在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效果佳,值得推广。
2017 Vol. 23 (10): 956-958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437 KB)  ( 410 )
       骨科史萃
959 环形外固定架始创者——Gavriil Abramovich Ilizarov
袁涛,张润杰,张民
2017 Vol. 23 (10): 959-960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0 KB)  ( 206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