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特色栏目
合作企业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文章检索
2023年 29卷 8期
刊出日期:2023-08-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673
前路接骨板联合单枚和多枚后柱螺钉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王朝晖,曹书杰,刘建伟,赵快平,唐艳平,张亮
目的
观察比较前入路预塑形接骨板联合单枚和多枚后柱螺钉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郴州医院采用前入路预塑形接骨板联合单枚和多枚后柱螺钉治疗的33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龄18~72岁,平均(49.8±14.2)岁。术前利用3D打印骨盆模型预塑形接骨板。单枚后柱螺钉固定组14例,多枚后柱螺钉组19例。采用Matta标准评估髋臼骨折复位质量,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4个月,平均(10.3±4.5)个月。骨折均愈合。多枚后柱螺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显著高于单枚后柱螺钉组(
P
<0.05),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单枚后柱螺钉组优3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85.7%;多枚后柱螺钉组优13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94.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多枚后柱螺钉组解剖复位率明显高于单枚后柱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髋关节功能评估:单枚后柱螺钉组优4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85.7%;多枚后柱螺钉组优7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4.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前入路预塑形接骨板联合单枚和多枚后柱螺钉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多枚后柱螺钉具有更好的复位固定作用。
2023 Vol. 29 (8): 673- [
摘要
] (
139
)
HTML
(1 KB)
PDF
(3613 KB) (
179
)
679
Rades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张玉容,张睿,彭国霖,蒋欣廷,童铃
目的
探讨Rades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27例脊柱转移瘤住院患者资料,其中男83例,女44例;年龄24~75岁,平均(48.8±11.4)岁,随访临床结局至2022年6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 χ
2
检验和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1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9个月,平均(11.7±4.2)个月,生存时间为(10.2±3.7)个月,随访期内死亡97例,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9.29%和27.56%。Rades评分20~30分、31~35分和≥36分的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7.12±2.66)个月、(11.89±2.22)个月和(17.14±4.91)个月,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5.07%、100%和100%,1年生存率分别为1.41%、26.09%和84.85%。Rades评分预测患者生存时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0.93,最佳截断值为36.5。Cox回归显示:Rades评分分级、原发肿瘤类型、治疗前能否自由活动、有无内脏转移和肿瘤诊断到脊柱转移时间是脊柱转移瘤预后的影响因素,Rades评分20~30分和31~35分相对于≥36分的风险比(harzard ratio,HR)分别为41.87和4.73,肺癌和其他癌症相对于骨髓瘤或淋巴瘤的HR分别为10.04和8.48,治疗前能自由活动的HR为0.70,无内脏转移的HR为0.61,肿瘤诊断到发生脊柱转移时间>15个月的HR为0.50(
P
<0.05)。
结论
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较差,Rades评分系统对患者预后预测有价值,可指导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2023 Vol. 29 (8): 679- [
摘要
] (
124
)
HTML
(1 KB)
PDF
(766 KB) (
111
)
684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主要失败原因分析
王博,杨琳,李亦丞,郭晓斌,霍首杰,陈权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膝关节翻修手术的280例298侧患者资料,初次TKA和翻修之间的间隔为2年认为是早期和晚期之间的分界点,<2年为早期翻修,≥2年为晚期翻修。其中早期翻修144侧,晚期翻修154侧,多次翻修29侧;男76例,女204例;年龄26~87岁,平均(67.5±9.4)岁;翻修原因:感染171侧,无菌性松动75侧,假体周围骨折13侧,膝关节不稳定15侧,聚乙烯垫片磨损4侧,关节僵硬4侧,假体脱位12侧,髌股关节问题4侧。比较早期翻修、晚期翻修及多次翻修中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ASA)评分、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I)及各翻修原因占比。
结果
280例患者中有298侧TKA翻修,其中18例患者在调查期间进行了双侧膝关节翻修(36侧手术)。298侧中翻修原因占比最高的是假体周围感染(总体57.4%,早期翻修76.4%,晚期翻修39.6%;多次翻修72.4%),其次是无菌性松动(总体25.2%,早期翻修8.3%,晚期翻修40.9%;多次翻修20.7%)。在首次翻修组病例中,早期翻修中因感染翻修占比最高(76.4%)。患者平均年龄为(67.5±9.4)岁,大多数(76.2%)有较为严重的系统性疾病(ASA Ⅱ级);平均BMI为(26.3±4.2) kg/m2,达到超重标准。204例(72.1%)为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近3倍。29例患者之前已经接受过1~6次的翻修手术,在这些患者中,感染仍为最主要的翻修原因,占72.4%。
结论
无论是初次翻修还是多次翻修,感染仍是初次TKA术后最主要的失败机制,应当更加重视初次TKA术后早期的随访观察,以及时发现并降低翻修率。
2023 Vol. 29 (8): 684- [
摘要
] (
129
)
HTML
(1 KB)
PDF
(798 KB) (
137
)
689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侧定位“理想点”等张重建的临床效果研究
郭帅,唐述森
目的
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股骨侧定位“理想点”等张重建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ACLR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浮烟山院区骨科的98例符合条件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股骨侧定位的不同,将入组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19~31岁,平均(25.34±5.93)岁;选择过顶位(Over-the-top)股骨侧定位方案;观察组56例患者,男26例,女30例;年龄20~32岁,平均(26.14±6.05)岁;选择“理想点”股骨侧定位方案。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基准资料,收集手术相关资料,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情况,利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系统和Lyshlom评分系统评估患肢膝关节功能情况,统计术后相关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受伤原因、患肢和韧带断裂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 d和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疼痛评分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和NRS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 d和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功能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IKDC评分和Lyshlom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股骨侧“理想点”定位行ACLR手术可以取得更佳的术后早期效果,降低术后疼痛,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2023 Vol. 29 (8): 689- [
摘要
] (
137
)
HTML
(1 KB)
PDF
(1933 KB) (
154
)
694
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不同测量方法比较
徐备,田阳婧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测量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的差异。
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接受ACL重建术的9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72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29.23±7.36)岁。两名研究者独立在术后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分别采用解剖轴法、后皮质轴法和前皮质轴法测量PTS,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稳定性。
结果
采用解剖轴法测得PTS均值为(10.63±3.60) °,后皮质轴法测得PTS均值为(9.05±3.74) °,前皮质轴法测得PTS均值为(13.28±3.57) °。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三种测量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三种测量方法组内男女性之间的PTS差异,结果显示解剖轴法和前皮质轴法测量的PTS组内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后皮质轴法测量的PTS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后皮质轴测量PTS方法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icient,ICC)为0.953,组间一致性ICC为0.882,在三种不同测量方法中最高。
结论
后皮质轴法测量PTS的稳定性最高,推荐临床使用。
2023 Vol. 29 (8): 694- [
摘要
] (
193
)
HTML
(1 KB)
PDF
(1171 KB) (
114
)
临床研究
698
3D打印模型及模拟手术在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汤勇,曾昭池,朱志勇,吴开元,余明阳,袁永端
目的
观察3D打印模型及模拟手术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2020年8月至2022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骨一科收治的60例D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30例。A组按照常规操作完成THA术,B组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患髋实体模型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和模拟手术。A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6~69岁,平均(54.81±7.03)岁。B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5~70岁,平均(52.09±7.44)岁。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前及术后假体匹配率、术中股骨劈裂骨折发生率、术后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4周髋关节功能[Harris 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
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短(
P
<0.05);B组术前、术后假体匹配率(90.00%)较A组(30.00%)高,术中股骨劈裂骨折发生率(0.00%)较A组(50.00%)低(
P
<0.05);术后4周,两组HHS评分均较术前上升(
P
<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髋臼股骨联合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及脱位、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关节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3D打印模型及模拟手术应用于DDH患者THA术中效果确切,能提高假体匹配率,降低术中股骨劈裂骨折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3 Vol. 29 (8): 698- [
摘要
] (
135
)
HTML
(1 KB)
PDF
(1355 KB) (
205
)
703
关节镜下髌骨成形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对髌股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璇,姚五平,李玉吉,王宇杰,方雨婷,赵兴龙,柳直
目的
探讨采用关节镜下髌骨成形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对髌股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与步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甘肃省中医院关节骨科确诊为髌股关节炎行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共75例,其中男32例,女43例;年龄42~67岁,平均(56.10±8.17)岁;病程3.4~5.7年,平均(4.20±2.44)年;左膝42例,右膝33例。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摄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30 °髌骨轴位X线片、膝关节CT,术前、术后12周行步态检测,测量相应的Insall指数、Peel指数、外侧髌骨角、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等影像学指标以及双脚的步距、步频、步速、支撑时间、重量分配等步态参数,并对影像学指标与步态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对比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及步态参数,治疗后患者Insall指数、Peel指数、髌股适合角指数、外侧髌骨角指数、髌骨倾斜角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双脚的步距、步频、支撑时间、重量分配等步态参数,术后患者步态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影像学指标改善与步态参数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外侧髌骨角与步态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范围为0.512~0.682,与步速相关性最高;而Insall指数、Peel指数、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值)范围为-0.831~-0.143,与重量分配相关性最高。
结论
关节镜下髌骨成形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对髌股关节炎患者影像学及步态改变有改善,且影像学指标与步态存在一定相关性。
2023 Vol. 29 (8): 703- [
摘要
] (
110
)
HTML
(1 KB)
PDF
(3265 KB) (
146
)
综述
709
关节镜下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研究进展
马武秀,郑军贤,辛庆峰
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以臀肌、髂胫束及其相关筋膜组织发生纤维变性、挛缩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情况下可累及髋关节周围外旋肌群,甚至深部关节囊。软组织的纤维挛缩导致髋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屈曲、内收、内旋功能障碍,体格检查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外“八”字步态或并膝难以下蹲。虽然传统的开放手术可以取得确切的疗效,但存在切口长、并发症多、术后康复难度大等缺陷。随着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趋势及关节镜技术在关节外的拓展应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GMC的优势逐渐显现。本文对关节镜辅助下治疗GMC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综述如下。
2023 Vol. 29 (8): 709- [
摘要
] (
134
)
HTML
(1 KB)
PDF
(763 KB) (
143
)
713
手术机器人在创伤骨科的应用进展
涂志朋,金翔赟,曹昕琪,董宇启,黄平,肖伟元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机器人使用成本的降低,以达芬奇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外科手术中,其稳定性好、准确性高等特点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外科医生的认可。与腔镜手术机器人不同,骨科手术机器人以辅助定位为主,旨在降低手术创伤、增加手术精确性,其目前已在关节置换、椎弓根螺钉置入以及骨折内固定等手术中投入应用。创伤骨科手术变化大、骨折类型多样,因此手术机器人的应用相对较少,本文就骨科手术机器人及其在创伤骨科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2023 Vol. 29 (8): 713- [
摘要
] (
137
)
HTML
(1 KB)
PDF
(537 KB) (
407
)
临床经验
717
关节镜辅助下三束重建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钱臣,秦万金,徐扬,朱斌杰,孔志刚,汤立平
目的
研究肩关节镜辅助下三束重建技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acut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ACJD)的中期临床疗效和放射学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急性Rockwood Ⅲ~Ⅳ型ACJD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肩关节镜辅助下三束重建肩锁、喙锁韧带治疗,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4.42±8.35)岁;ACJD Ⅲ级23例,Ⅳ级7例。采用Constant、Quick-DASH评分、主观肩关节评分(subjective shoulder value,SSV)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关节恢复情况,测量喙锁距离以及患侧与健侧比例评估影像学结果。
结果
30例手术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1年Constant评分平均为(96.23±5.15)分,Quick-DASH评分平均为(0.93±1.62)分,VAS评分平均(0.42±0.84)分,SSV平均(95.33±5.86)分。2例患者脱位复发,Paxinos检测阳性,28例未复发患者Paxinos检测阴性(
P
=0.004)。3例患者有肩锁关节骨关节炎的表现,其中2例患者伴有肩锁关节脱位复发,1例无复发。
结论
使用肩关节镜辅助下三束重建治疗急性ACJD的放射学结果令人满意,临床疗效稳定,肩锁关节脱位复发患者可能会伴有症状性骨关节炎。
2023 Vol. 29 (8): 717- [
摘要
] (
100
)
HTML
(1 KB)
PDF
(3332 KB) (
211
)
721
关节造影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
许益文,郑勇,周慧敏,石振,游景扬,范江荣,陶春杰,阮家诚,沈思齐
目的
探讨关节造影结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在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骨折中的实用价值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8例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骨折患儿(造影组),均采用关节腔造影结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0个月至3岁8个月,平均(1.97±0.78)岁;手术时间(31.10±15.52) min;术中平均透视次数(16.30±6.57)次。对照组为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18例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骨折患儿,均只采用了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1个月至3岁10个月,平均(2.10±0.81)岁;手术时间(53.78±14.89) min;术中平均透视次数(29.75±8.98)次。术后末次随访肘关节活动度按Flynn评分评估,外形按提携角的丢失度数评估。
结果
两组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8个月,平均(26.01±7.93)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按Flynn评分评估结果,造影组:优1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4.44%。无一例发生尺神经损伤;1例发生中度肘内翻,无重度肘内翻发生。对照组:优9例,良6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3%。1例尺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已恢复;1例中度肘内翻,2例重度肘内翻。两组病例治疗效果优良率、中重度肘内翻发生率、手术时间、透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术中关节造影能够清晰的将低龄儿童骨骺的解剖结构呈现出来,为骨折复位提供了有利的解剖标志,为术者指明进针点,使术者术中能够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了反复调整穿针、复位所带来的医源性损伤,显著提高了全骨骺分离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穿针的质量和成功率。
2023 Vol. 29 (8): 721- [
摘要
] (
90
)
HTML
(1 KB)
PDF
(3799 KB) (
115
)
725
肘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治疗肘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肘尺管综合征疗效分析
周斌,桂忠山,周锦春
目的
探讨19例肘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肘尺管综合征患者应用肘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骨科收治19例肘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肘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35~55岁,平均(41.80±4.90)岁。对其行肘关节镜手术并结合小切口行尺神经松解手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活动度评价其临床效果。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1.80±1.30)个月,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神经血管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19例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明显改善,疼痛明显减轻,10例患者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基本恢复正常,8例症状明显减轻,1例改善不明显,考虑尺神经卡压时间长、损伤严重所致。VAS评分从术前(5.89±1.33)分降为术后14个月(1.84±0.69)分,Mayo评分从(59.32±7.80)分改善为(80.05±7.20)分,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9.68±7.69) °增加为(115.84±10.99) °,术前与术后14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肘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肘尺管综合征患者能使肘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手术创伤更小,疼痛更为轻微,患者恢复更快,疗效更加可靠。
2023 Vol. 29 (8): 725- [
摘要
] (
98
)
HTML
(1 KB)
PDF
(2497 KB) (
138
)
729
两种不同复位方式复位桡骨远端骨折的对比研究
李克盛,蒿俊行
目的
比较悬吊牵引复位法与传统徒手牵引复位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优缺点,探讨悬吊牵引复位法是否适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方法
将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邯郸市中医院骨伤科就诊的70例患者(向桡背侧移位的A2.2、C1型骨折)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悬吊牵引复位法治疗,其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61~83岁,平均(68.49±5.52)岁。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牵引复位法治疗,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63~86岁,平均(70.06±5.31)岁。随访两组患者复位结果、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再移位等指标。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周,平均(18.59±2.98)周。观察组无神经损伤、皮肤撕裂等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发生皮肤撕裂2例,正中神经损伤4例。观察组正中神经损伤、皮肤撕裂等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复位不良2例,对照组复位不良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2例发生再移位,对照组3例发生再移位;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0.20±2.12)周,对照组(12.15±2.48)周。两组骨折再移位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两种复位方法在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悬吊牵引复位法优于传统徒手复位法。
2023 Vol. 29 (8): 729- [
摘要
] (
88
)
HTML
(1 KB)
PDF
(3087 KB) (
117
)
733
Starr架辅助复位下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
侍朋举,孙柏山,赵燕会,王建生,齐巍,苏立新
目的
探讨在Starr架辅助复位下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应用Starr架辅助复位下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17例Tile C1~C2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9.0±9.7)岁;按照Tile分型,其中C1型12例,C2型5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及负重锻炼时间。术后依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根据随访时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康复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0~150 min,平均(90.5±11.1) min;出血量80~200 mL,平均(150.6±12.3) mL。术中骨折或脱位均获得良好复位,骨盆前环使用6.5 mm椎弓根钉及连接棒固定,后环使用6.5 mm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其中S1骶髂关节螺钉8例,S2骶髂关节螺钉9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根据Matta评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优9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1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2.3±3.2)个月。其中3例患者出现股前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左侧2例,右侧1例,无其他重要血管神经副损伤、肺栓塞等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17例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1.3)个月。开始负重锻炼时间为术后6~12周,平均(8.2±1.7)周。末次随访依据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康复情况,优8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2.4%。
结论
在Starr架辅助复位下,利用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复位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2023 Vol. 29 (8): 733- [
摘要
] (
117
)
HTML
(1 KB)
PDF
(3029 KB) (
205
)
738
一种测量股骨扭转角的新方法及不同测量方法间的差异性与可靠性比较
肖凯,张洪,任宁涛,张建立,程徽,罗殿中
目的
提出测量股骨扭转角的新方法,并比较不同测量方法间的差异及可重复性与可信度。
方法
应用文献中报道的股骨扭转角测量方法(Reikers法、Murphy法、Weiner法、Batailler法)及本研究团队提出的新方法对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20例(40髋)成年女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CT进行测量,年龄19~40岁,平均(29.4±5.7)岁。新方法定义为股骨头中心与刚露出大转子层面的大转子骨质中心的连线与股骨后髁连线的夹角。共有3名观测者分别独立完成测量,每人测量2次。比较不同方法间的结果差异,明确各种测量方法的组内一致性及组间一致性。
结果
Reiker-s法的平均股骨颈扭转角为(26.05±13.12) °、Weiner法为(34.22±13.72) °、Batailler法为(36.09±13.16) °、Murphy法为(38.16±13.33) °、新方法为(39.38±14.08) °。除了Murphy法和新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其余每两种方法间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尽管五种方法的组内一致性(ICC 0.798~0.981)及组间一致性(ICC 0.928~0.970)良好,但是,每名观测者前后测量结果及3名观测者间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的只有Weiner法和新方法。
结论
不同方法测量股骨扭转角的数值差异较大。本研究团队提出的新方法可有效测量股骨扭转角,数值与Murphy法相仿,可重复性及可靠性高。
2023 Vol. 29 (8): 738- [
摘要
] (
118
)
HTML
(1 KB)
PDF
(2693 KB) (
287
)
742
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与内侧支持带紧缩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疗效研究
张文豪,热米拉·艾买提,袁智宇,牟利民,张思平,向文远,方锐
目的
比较采用关节镜下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lateral retinacular release,LRR)与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联合LRR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采用两种方式治疗的60例髌骨脱位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MPFL重建组(A组)30例和内侧支持带紧缩组(B组)3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肢疼痛分级,采用Kujala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并通过屈膝30 ° CT平扫及MRI平扫测量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及髌骨适合角(patellar congruence angle,PCA)评估髌股关系,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再脱位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19.18±3.6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Kujala及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患肢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改善明显(
P
<0.05)。术后3个月,B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末次随访时,A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3个月,A组VA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
P
>0.05)。两组患者PTA及PCA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PTA及P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使用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MPFL联合LRR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优于关节镜下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LRR,可减少术后再脱位,是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首选方式。
2023 Vol. 29 (8): 742- [
摘要
] (
103
)
HTML
(1 KB)
PDF
(4066 KB) (
299
)
742
前Pilon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分析
曹骏敏,王强,王勇,陈俊,蒋海平,张盘军
目的
探讨前Pilon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10月宜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前Pilon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22~74岁,平均(46.4±13.2)岁。患者术前CT检查均为胫骨远端前侧关节面劈裂压缩,10例伴有距骨向前半脱位。骨折按照AO/OTA分型,43B2型11例,43B3型7例;按照Rammelt分型均为Ⅲ型。18例均采取前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干骺端植骨和解剖型锁定钢板排钉技术支撑固定。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踝关节功能,采取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估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结果
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78.9±17.3) min;术中失血量50~150 mL,平均(80.0±27.9) mL。患者均获得随访3~60个月,平均(17.9±12.1)个月。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评价标准:解剖复位17例,复位差1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20周,平均(14.0±3.6)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21~100分,平均(86.1±16.7)分;其中优1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VAS评分0~7分,平均(1.2±1.7)分。3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内固定失效。
结论
前Pilon骨折为由足背伸位垂直暴力引起的胫骨远端前侧关节面劈裂压缩为主的骨折,经前方入路切开复位、干骺端植骨结合解剖型锁定钢板排钉技术固定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恢复矢状面力线和关节面平整对于预防创伤性关节炎至关重要。
2023 Vol. 29 (8): 742- [
摘要
] (
105
)
HTML
(1 KB)
PDF
(5039 KB) (
230
)
752
VSD辅助治疗胫腓骨骨折软组织缺损对患者踝关节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孙庆禄,田连国,高鸣,胡志勇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辅助Ilizarov骨短缩延长及皮瓣修复治疗胫腓骨骨折伴软组织缺损对Kofoed踝关节评分及氧化应激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5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2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其中采用Ilizarov骨短缩延长及皮瓣修复术治疗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7±6.19)岁。采用Ilizarov骨短缩延长+皮瓣修复术+VSD治疗的44例患者为研究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19~66岁,平均(44.56±6.73)岁。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手术前后Kofoed踝关节评分、术前及术后3 d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血清醛固酮(aldosterone,Ald)、皮质醇(cortisol,Cor)、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Fib)、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以及术后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的Kofoed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的Ald、Cor、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Fib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TAC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的Ald、Cor、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Fib水平高于对照组,TA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术后优良率(95.45%)高于对照组(78.9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3.64%)低于对照组(3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VSD辅助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可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疼痛及活动度,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少伤口愈合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2023 Vol. 29 (8): 752- [
摘要
] (
106
)
HTML
(1 KB)
PDF
(2661 KB) (
333
)
个案
757
类风湿性关节炎右侧全膝关节置换左侧膝关节翻修1例报道
孙长鲛,吴厦,马琦,房立业,余鹏,蔡谞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被认为是减轻患者疼痛和增强身体功能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RA患者常有额外的医疗、麻醉和多种肌肉骨骼问题。由于RA患者软组织愈合不良、深部伤口感染率较高、术前关节严重畸形和松弛、骨量不足以及其他多个关节受累影响康复,TKA术后并发症可能更频繁、更严重。尽管经常遇到这种复杂性RA患者,但术前良好的评估,术中仔细谨慎操作,术后加强监测相信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和生活质量。2018年9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1例RA患者,采用双侧RA同期手术,右膝行初次TKA术,左膝行膝关节翻修术,术中巧妙使用右膝截下的胫骨骨块处理左膝的骨缺损,现报告如下。
2023 Vol. 29 (8): 757- [
摘要
] (
91
)
HTML
(1 KB)
PDF
(3093 KB) (
243
)
760
Paget骨病1例报道
丁冬,栾冲,陈宁杰,薛忠书,张小伟
Paget骨病是1876年由英国病理学家James Paget首先报道并命名的一种骨骼畸形疾病,又称畸形性骨炎,是一种以无症状或疼痛、弓形畸形或非特异性风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骨老化局灶性病变。几乎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病,但以长骨、脊柱等部位为主,偶有多发对称性。患者常因为疼痛、畸形或合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其他症状而就诊。Paget骨病具有一定地域性,在欧洲和北美较多见,在中国则较少见。Paget骨病容易被误诊,且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被阐明,因此对于Paget骨病的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对2022年7月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Paget骨病合并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和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2023 Vol. 29 (8): 760- [
摘要
] (
114
)
HTML
(1 KB)
PDF
(1656 KB) (
107
)
763
膝关节镜术后复杂发热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李世宏,余慧敏,李剑,龙世伟,盛珺,王财儒,尹力,王维,陈松,郑伟,谢庆云
药物热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在其他原因无法阐明发热原因的基础上,最后考虑药物所致发热,一般在给药后出现,停药或减量后消失,同时临床上的药物热暂时没有发现特异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是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青霉素类组成的复方抗菌药,因其抗菌性能好、抗菌谱广,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革兰阳性菌感染比例的上升,万古霉素作为糖肽类抗生素,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壁的合成消灭细菌,因而它的疗效也得到了肯定。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1例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复杂发热患者,前期发热考虑血肿吸收热,后期发热考虑药物热,并回顾了相关文献,希望为临床及时诊断、合理使用药物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2023 Vol. 29 (8): 763- [
摘要
] (
142
)
HTML
(1 KB)
PDF
(974 KB) (
227
)
护理园地
766
克氏针可调节固定装置于下肢骨牵引中的临床应用
郝德慧,高远,孔丹,陈雪梅
目的
设计一种克氏针可调节固定装置,并观察其应用于下肢骨牵引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创伤骨科收治的168例行下肢骨牵引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实施常规的骨牵引护理,其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22~67岁,平均(41.5±6.5)岁。观察组患者在原有克氏针上使用可调节固定装置,其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18~65岁,平均(38.7±7.3)岁。术后评价克氏针偏移发生率和克氏针感染发生率,患者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
结果
观察组患者克氏针偏移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无效牵引发生率、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克氏针可调节固定装置能够增强骨牵引的稳定性,为骨牵引患者专科护理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
2023 Vol. 29 (8): 766- [
摘要
] (
120
)
HTML
(1 KB)
PDF
(1314 KB) (
173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