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特色栏目
合作企业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文章检索
2021年 27卷 9期
刊出日期:2021-09-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临床论著
769
ERAS胃肠道管理方案在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
齐琼 1,2,曾立云 3*,潘莺燕 1
目的
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胃肠道管理方案与传统胃肠道管理方案对腰椎后路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患者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73±14.07)岁;试验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98±11.61)岁。对照组实施传统胃肠道管理方案,试验组实施ERAS胃肠道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误吸与非计划性排便发生率、术后口渴与饥饿程度、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误吸与非计划性排便。试验组术后口渴与饥饿程度、胃肠道症状积分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score,GI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便秘发生率、便秘症状自评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symptom,PACSYM)评分、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PLIF应用ERAS胃肠道管理方案可以改善患者术后口渴、饥饿的不良体验,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减轻术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不会增加术中误吸、非计划性排便及术后便秘风险,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2021 Vol. 27 (9): 769-773 [
摘要
] (
173
)
HTML
(1 KB)
PDF
(532 KB) (
285
)
774
D-二聚体联合其他指标检测对脊柱退行性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傲然·马合沙提,哈力·哈布力汗,杨毅,金格勒*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联合其他指标检测在脊柱退行性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83例脊柱退行性变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DVT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5±10)岁;非DVT组523例,男269例,女254例;平均年龄(63±12)岁。检测患者术后3 d凝血五项、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拟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确定对脊柱退行性变术后DVT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 (1)DVT组术后3 d D-D、FDP及CRP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2)ROC曲线分析显示,D-D、FDP、CRP预测诊断DVT的AUC分别为0.881(95%CI:0.829~0.933)、0.864(95%CI:0.809~0.919)、0.815(95%CI:0.759~0.870)。三者联合预测诊断DVT的AUC为0.912(95%CI:0.861~0.963),敏感度为76.67%,特异度为90.00%,均高于三者单独检测。结论 D-D、FDP、CRP联合检测可提高三者单独检测对DVT的早期诊断效能,对脊柱退行性变术后DVT形成的预测诊断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2021 Vol. 27 (9): 774-778 [
摘要
] (
170
)
HTML
(1 KB)
PDF
(581 KB) (
197
)
779
3D打印辅助重建重度骨缺损翻修患者髋臼旋转中心的疗效
许康永,童也,汤瑞新,周烨
目的
探讨应用个体化3D打印钛合金臼杯重建重度骨缺损髋臼旋转中心病例的早期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应用个体化3D打印钛合金臼杯重建重度骨缺损髋臼旋转中心的10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36~67岁,平均(54.71±10.23)岁。术前Paprosky髋臼骨缺损分型,ⅡB型3例,ⅢA型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的骨盆X线片髋关节旋转中心(hip joint center,HJC)的位置信息;髋关节的Harris功能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等,评估该项技术的早期临床效果。
结果
1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1~3.12 h,平均(1.81±0.82)h。术中出血量为650~1 750 mL,平均(983.43±459.22)mL。随访时间为13~26个月,平均(18.35±4.51)个月。患者术后髋臼旋转中心恢复至较理想位置。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术前26~45分,平均(34.02±14.91)分;末次随访时78~97分,平均(84.31±9.7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患者随访至今未见假体关节脱位、假体关节感染、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期间骨盆X线片均未见个体化3D打印臼杯与其宿主骨之间放射性透光线和假体松动。术后6个月随访时X线片示3D臼杯周围骨组织结合紧密、固定可靠,有较好的骨长入。
结论
应用个体化3D打印钛合金臼杯能够重建重度骨缺损髋臼的旋转中心,术后肢体长度和髋关节功能均有显著改善,3D臼杯与缺损的宿主骨匹配佳,早期随访临床疗效好。
2021 Vol. 27 (9): 779-789 [
摘要
] (
175
)
HTML
(1 KB)
PDF
(3120 KB) (
200
)
784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疾病的疗效及术后急性期疼痛危险因素分析
冯重阳,姬振伟,吴鹏,王志学,张智翔,方怀明,丁勇 *
目的
探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急性期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在我科收治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224例,其中男119例,女105例;年龄16~77岁,平均(43.24±14.01)岁。评估患者手术后72 h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并将NRS≥4分患者纳入术后疼痛组、NRS<4分患者纳入术后无痛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急性期疼痛的影响因素,而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能够导致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3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判定术后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无痛组和疼痛组术后3个月时Lysholm评分差异。
结果
224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3个月。术后急性期(术后72 h)疼痛组88例(39.28%),无痛组136例。整体而言,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82.84±5.72)分,较术前(43.82±1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无痛组Lysholm评分(84.58±5.44)分高于疼痛组的(80.16±5.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导致术后急性期疼痛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睡眠质量、手术方式、关节软骨损伤Outerbridge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高龄,BMI≥24 kg/m
2
,焦虑评分≥9分,抑郁评分≥9分,睡眠质量评分≥5分,交叉韧带重建或髁间棘撕脱骨折复位手术方式,Outerbridge分级Ⅲ~Ⅳ级是导致膝关节镜术后急性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疾病临床疗效显著,而术后急性期疼痛则会影响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高龄、BMI≥24 kg/m
2
,伴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关节软骨损伤严重,交叉韧带重建或髁间棘撕脱骨折复位等复杂手术方式是膝关节镜术后急性期疼痛的危险因素。
2021 Vol. 27 (9): 784-789 [
摘要
] (
186
)
HTML
(1 KB)
PDF
(503 KB) (
233
)
790
关节镜下后内三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
周华乔,任相,徐俊,王兴
目的
探讨在关节镜下通过后内三入路使用袢钢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6~46岁,平均(32.0±0.2)岁;在关节镜下通过后内三入路打开后纵隔并显露、清理、复位骨折块,通过克氏针孔引入袢钢板固定骨折块。术后随访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mentation committee,IKDC)和Lysholm评分进行主观膝关节功能评价,应用后抽屉试验(posterior drawer test,PDT)及KT-2000客观评估膝关节稳定性。
结果
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长12个月,第1、3、6、12个月作为随访节点,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关节活动度均能自由屈曲达到120°以上,骨折在3个月内均骨性愈合。按照IKDC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功能,优14例,良4例,优良率达到100%;Lysholm评分85~100分,平均为(95.2±0.56)分;PDT试验阴性14例,Ⅰ度4例;术后12个月KT-2000患膝为(3.43±0.91)mm,健膝为(2.58±0.72)mm,患膝与健膝胫骨后向松弛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下通过后内三入路使用袢钢板单隧道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创伤小、操作方便、风险小、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2021 Vol. 27 (9): 790-793 [
摘要
] (
193
)
HTML
(1 KB)
PDF
(1706 KB) (
225
)
794
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案在胫骨高位截骨围术期应用的疗效评价
周大伟,王志猛,路遥,黄强,王谦,马腾,李忠,张堃 *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案在胫骨高位截骨术围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分析自2016年2月至202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拟行手术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5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3例,女41例;年龄44~65岁,平均(56.9±4.4)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18例。A组:术前30 min静脉点滴1gTXA,关闭切口前1 g TXA深层浸泡5 min;B组:术前30 min和关闭切口前各静脉点滴1 g TXA;C组:关闭切口前静脉点滴1 g TXA,术后3 h、6 h后各静脉追加1 g TXA。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48 h引流量、输血率、纤溶水平、血栓栓塞事件、切口并发症、不良反应、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及生活质量SF-12评分。
结果
A组总失血量为(493.56±74.27)mL,B组为(447.44±60.64)mL,C组为(411.36±73.14)mL;A组的隐性失血量为(277.35±47.31)mL,B组为(236.19±35.57)mL,C组为(197.47±50.17)mL;A组的术后48 h引流量为(146.35±37.66)mL,B组为(121.57±35.28)mL,C组为(84.12±26.93)mL;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均值A组为(112.65±12.23)g/L,B组为(117.51±11.12)g/L,C组为(123.46±10.84)g/L;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均值A组为(113.17±10.14)g/L,B组为(117.89±9.34)g/L,C组为(124.45±10.42)g/L;术后第1天和第3天VAS疼痛评分对比,B组和C组均低于A组;术后6周和12周SF-12生活质量调查显示,C组的生理健康评分与A组相比差异明显;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TXA不良反应及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中三种TXA给药方案均安全可靠。术后序贯静脉给药方案可以进一步减少围术期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维持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并具有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膝关节功能的优势。
2021 Vol. 27 (9): 794-800 [
摘要
] (
179
)
HTML
(1 KB)
PDF
(1151 KB) (
205
)
临床研究
801
尺骨鹰嘴影像学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熊绪,赵岚,徐敏,双峰,李浩 *
目的
通过测量尺骨鹰嘴的影像学数据,为尺骨鹰嘴骨折张力带手术克氏针置入方向、角度及宽度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我院60例成人正常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其中男30例,女30例;男性平均年龄(37.63±13.75)岁,女性平均年龄(39.70±14.60)岁。分别测量并记录肘关节正位尺骨近端内翻角、鹰嘴最狭窄处宽度,肘关节侧位鹰嘴尖端过鹰嘴窝切线与尺骨轴线的夹角。
结果
尺骨近端内翻角男性平均为(10.71±2.77)°,女性平均(9.97±2.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男性鹰嘴最狭窄处宽度(1.90±0.96)mm,女性(1.61±0.12)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鹰嘴尖端过鹰嘴窝切线与尺骨轴线的夹角男性平均(25.42±2.31)°,女性平均(23.12±2.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
结论
通过测量的尺骨鹰嘴影像学参数,为鹰嘴骨折张力带手术时克氏针进针方向、角度及宽度提供参考,提高手术准确度。
2021 Vol. 27 (9): 801-810 [
摘要
] (
390
)
HTML
(1 KB)
PDF
(896 KB) (
180
)
实验研究
804
LINC00052靶向miR-145发挥对TNF-α诱导人关节软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阿布都艾尼·热吾提,周文正,车立新,徐江波,孙俊刚 *
目的
明确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00052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诱导人关节软骨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并阐明其对miR-145的调控机制。
方法
利用0、10及30 ng/mL TNF-α诱导建立人C-20/A4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LINC00052与miR-145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通过特异性短发夹RNA干扰C-20/A4细胞中LINC00052的表达,采用四唑盐比色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CASP3)、cleaved CASP3、Bcl-2相关X(Bcl-2 associated X,BAX)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及IL-13的浓度。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LINC00052对miR-145的直接调控作用。采用拯救实验验证LINC00052靶向miR-145在TNF-α诱导C-20/A4细胞损伤中的作用。采用 t 检验与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LINC00052在0、10及30 ng/mL TNF-α诱导C-20/A4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呈上调趋势,而miR-145呈下调趋势,二者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干扰LINC00052降低TNF-α诱导C-20/A4细胞增殖能力,增加CASP3、cleaved CASP3及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提高IL-1β、IL-6及IL-13的浓度(P<0.05)。miR-145是LINC00052的直接靶基因,干扰LINC00052上调C-20/A4细胞中miR-145的表达水平(P<0.05)。干扰miR-145部分逆转LINC00052抑制对TNF-α诱导C-20/A4细胞增殖、凋亡及炎症反应的影响(P<0.05)。
结论
LINC00052靶向miR-145发挥对TNF-α诱导人关节软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增殖并抑制凋亡与炎症反应有关。
2021 Vol. 27 (9): 804-810 [
摘要
] (
176
)
HTML
(1 KB)
PDF
(1078 KB) (
164
)
综述
811
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崔致尧,闫景龙 *,姬烨
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指的是3个及3个以上连续或者不连续节段的颈椎节段,出现退行性病变导致椎管狭窄、脊髓神经受压进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是通过颈后部入路对多节段脊髓受压的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在不损伤脊髓及保持颈椎稳定性的前提下解除脊髓后方压迫,扩大受压脊髓节段的椎管空间,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尽管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获得了改良及发展,但仍然缺失共识性术中操作标准。本文将针对该术式发展、适应证、临床效果、相关并发症、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2021 Vol. 27 (9): 811-858 [
摘要
] (
129
)
HTML
(1 KB)
PDF
(511 KB) (
344
)
815
腰椎手术后路切口并发症现状及研究进展
蔡金池 1,王文己 2*,张通 1,袁志发 1
2018年中国老龄化水平达到了11.9%,根据联合国预测,在2035年这一数值将增至20.7%,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脊柱退行性疾病)也随之增加。外科手术是治疗腰椎疾病的方法之一,在适当的情况下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有着明显的益处。Dipaola等研究表明,75岁以上患者腰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8%,对于接受减压手术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更高(35.2%),而腰椎手术切口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2.0%。
腰椎切口并发症(1.6%~12.0%)包括切口感染(superficial incision infection,SSI)、血肿、血清肿、切口裂开等。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被大量研究证实在外科多个专业可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保健成本,而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无疑是ERAS推行的巨大障碍。相关研究表明,由于手术切口并发症引起的住院时间延长和总体再入院率为21.5%。
2021 Vol. 27 (9): 815-820 [
摘要
] (
126
)
HTML
(1 KB)
PDF
(970 KB) (
287
)
820
3D打印钛合金在骨科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张正也,刘晓奇,庄金鹏,闫景龙 *
3D打印技术(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3DP),又名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是一种通过提取数据重建计算机三维模型逐层堆积打印实物的技术,通过提供有效的结合模式,可以打印出任何材质、以任意形式堆积的物体。这种独特的技术优势,使得3D打印材料可以精确模拟自体骨的结构,用于骨科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治疗,将骨科带入个体化定制的新时代。
目前已经投入临床应用的3D打印骨科植入物的材料主要包括有机物聚醚醚酮(poly ether ether ketone,PEEK)和金属钛合金两种。金属钛合金应用历史久、比强度较高、生物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其他金属材料如钽、锌合金、镁合金等,还未获得大范围应用。
3D打印钛合金能够精确调控,快速构建出宏观和微观接近天然骨组织的植入物。3D打印被分为三个过程:首先收集3D影像资料,构建数字化三维模型等;其次,将钛合金粉末与细胞因子制成“生物墨水”,最后,应用生物3D打印机,根据骨科相关参数,改善生物打印体的结构和性能,最终制作出符合要求的骨科植入物。目前,临床中常应用于髋关节假体、膝关节假体,人工椎体等。Ricles等总结了美国自2000年来应用的3D打印医疗器械中各个类别所占比例,钛合金约占七成,3D打印钛合金早已成熟并且投入市场使用。本文对3D打印钛合金的生物打印方式、特性及骨科中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2021 Vol. 27 (9): 820-824 [
摘要
] (
178
)
HTML
(1 KB)
PDF
(804 KB) (
415
)
824
锌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智明,尹飞 *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是脊髓缺血缺氧的因素消失,重新恢复血供后,其神经功能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其缺血损伤程度较原水平反而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脊髓组织神经元不可逆的迟发性死亡的病理状态。血管外科、胸外科和脊柱外科手术因SCII的发生而复杂化,造成一系列并发症,如脊髓功能障碍、术后感觉丧失、运动功能损害(如膀胱和肠道)和不可逆的性功能障碍。这些不良事件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锌是一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矿物质元素,在抵抗SCII的多种代谢和信号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多种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锌还是体内300多种酶和许多其他生物因子(包括激素、细胞因子、肽和生物膜)发挥作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由于锌广泛参与蛋白质的组成,对蛋白质发挥其正常功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锌对于多种生命活动(例如生长发育,免疫应答,基因表达,伤口愈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锌对SCII 的几个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2021 Vol. 27 (9): 824-828 [
摘要
] (
115
)
HTML
(1 KB)
PDF
(451 KB) (
225
)
临床经验
829
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误诊原因分析
孙杨 1,杨宝辉 2*
目的
探讨硬脊膜外动静脉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原因,提高骨科医师对于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被误诊的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资料、诊疗过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41~66岁,平均(54±4)岁,对比分析术前及随访时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
结果
自2014年3月至2019年2月,确诊的15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中,12例(80%)存在误诊情况,其中存在两次以上误诊者6例(50%),1次误诊者6例(50%)。初次误诊为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者6例,颈椎管狭窄症者1例,前列腺增生者2例,脊髓炎2例,脊髓空洞症1例;二次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1例,脊髓炎4例。临床表现以双下肢无力及麻木、泌尿道症状为主。12例MRI均可见脊髓水肿信号和典型或不典型血管流空影。1例患者分别经历了颈椎管扩大减压术和腰椎管减压术。所有患者最终经历了显微外科治疗。术后获得平均(0.9±0.2)年随访,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在步态及大小便方面均有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当患者出现下肢无力或/和麻木等症状,尤其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应想到本病可能,进一步MRI若出现脊髓水肿和血管流空征象,应高度怀疑硬脊膜动静脉瘘,应进一步行造影检查进行确诊。
2021 Vol. 27 (9): 829-832 [
摘要
] (
142
)
HTML
(1 KB)
PDF
(1308 KB) (
182
)
833
靶向穿刺技术在脊柱内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张亚宁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个性化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
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行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2例纳入研究,其中男105例,女87例;年龄15~87岁,平均(43.3±7.3)岁。根据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VAS评分、ODI明显降低,VAS评分由术前(8.5±1.1)分降至末次随访(1.2±0.3)分; ODI从术前(55.3±12.7)%降至末次随访时(9.6±5.3)%。术后1 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81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93.7%。
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靶向穿刺技术个体化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微创、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2021 Vol. 27 (9): 833-835 [
摘要
] (
141
)
HTML
(1 KB)
PDF
(411 KB) (
269
)
836
特制限制型假体置换治疗肘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
李勇,王保苍 *,马姗姗,安毅,王磊,张净宇,徐红,李建军
目的
探讨特制限制型肿瘤假体置换治疗肘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术后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
方法
本研究收集唐山市第二医院2014年8月至2020年12月有完整资料的肘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5例,男1例,女4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46.60±14.79)岁;尺骨近端2例(1例多形性肉瘤,1例孤立性骨髓瘤),肱骨远端3例(2例肺癌骨转移瘤,1例乳腺癌骨转移瘤)。均行瘤段广泛切除特制限制型肘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X线、CT、MRI及局部超声,观察肿瘤局部复发情况。通过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Mayo肘关节评分、屈伸弧度测量、旋转弧度测量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比较手术前后肘关节功能及疼痛症状缓解情况。
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2.60±14.62)个月,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出现局部肿瘤复发。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症状,行营养神经治疗,于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术后6个月症状消失。1例术后12个月出现假体松动,行支具固定,准备择期行翻修手术。1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术后8个月复查发现T
11
、L
5
椎体转移病灶并病理性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肘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MSTS评分(26.60±1.34)分,Mayo评分(90.00±3.54)分,按Mayo评分进行疗效评价,优4例,良1例,优良率80%;屈伸弧度(126.00±12.94)°,VAS疼痛评分(1.40±0.55)分,均优于术前MSTS评分(20.40±1.52)分、Mayo评分(71.00±5.48)分、屈伸弧度(102.00±5.70)°、VAS疼痛评分(5.00±0.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肘关节旋转弧度(103.00±9.74)°,较术前旋转弧度(102.00±7.58)°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特制限制型假体置换是治疗肘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一种手术方式,可广泛切除肿瘤组织,术后患者疼痛症状缓解并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但肘关节肿瘤假体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减少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1 Vol. 27 (9): 836-839 [
摘要
] (
139
)
HTML
(1 KB)
PDF
(1390 KB) (
205
)
840
掌侧解剖钢板辅助复位在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杨丰建,蔡晓晞,曹旭海,范永前 *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解剖钢板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过程中的辅助复位作用,以及对后期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病例共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65~79岁,平均(72.1±4.1)岁。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63~82岁,平均(72.4±4.5)岁。对照组骨折复位后使用解剖钢板固定的常规顺序;观察组则先初步复位,再使用解剖钢板辅助进一步复位掌倾角。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后3d内桡骨尺偏角和掌倾角;术后随访3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对术后3个月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记录尺偏角和掌倾角。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复位情况以及腕关节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X线检查示尺偏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掌倾角明显大于对照组,更接近正常解剖数据,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随访3个月,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1例。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尺偏角和掌倾角与术后3 d内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例腕关节掌屈角度和前臂旋转角度比对照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解剖钢板辅助的掌倾角复位技术,能够明显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复位质量,并获得更好的腕关节功能。
2021 Vol. 27 (9): 840-843 [
摘要
] (
151
)
HTML
(1 KB)
PDF
(1544 KB) (
252
)
843
抗Xa因子活性试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瘀斑形成中的应用
梁斌 1,王青月 2,刘佳 3,谢磊 1,关健 1,李瑶 1,李锋 1
目的
探讨抗Xa因子活性试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瘀斑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12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4例,女98例;年龄45~73岁,平均(64.5±2.4)岁,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出现瘀斑将其分为瘀斑组和非瘀斑组。瘀斑组32例,男2例,女30例;年龄45~73岁,平均(65.3±1.6)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1.7~25.4 kg/m
2
,平均(24.3±1.5)kg/m
2
。非瘀斑组80例,男12例,女68例;年龄46~73岁,平均(65.7±2.8)岁;BMI为21.4~25.6 kg/m
2
,平均(25.1±1.7)kg/m
2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指标、出血情况以及抗Xa因子活性。
结果
瘀斑组患者抗Xa因子活性值高于非瘀斑组(P<0.05);以抗Xa因子活性值为121.38 ng/mL时约登指数最高,其敏感性为59.38,特异性为80.00;非瘀斑组隐形失血量低于瘀斑组(P<0.05);术后抗Xa因子活性值为瘀斑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斑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瘀斑组(P<0.05)。
结论
抗Xa因子活性值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瘀斑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隐性出血与瘀斑形成有关,瘀斑的产生可能会降低术后康复效果,增加并发症。
2021 Vol. 27 (9): 843-846 [
摘要
] (
170
)
HTML
(1 KB)
PDF
(455 KB) (
186
)
847
一种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张北南 1,胡定祥 1,陈亮 1,马晨曦 1,张磊 2
目的
探讨在关节镜下运用一种缝线桥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泸县人民医院治疗2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9~50岁,平均(31.0±0.2)岁。按照MeyersMckeeu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6例,Ⅳ型4例;26例患者中并发半月板损伤14例,并发软骨损伤3例。运用一种网兜式包埋的缝线桥技术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块,达到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术前伤膝关节均行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Lysholm及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1年后所有患者X线片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性愈合,Lachman试验和抽屉试验均转阴性;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47.9±6.2)分提高至(92.7±4.3)分,Tegner评分由术前(2.5±1.4)分提高至(7.8±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下网兜式包埋的缝线桥技术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获得理想的原位重建,操作简便,固定稳定,功能恢复满意,后期并发症少,且易于掌握。
2021 Vol. 27 (9): 847-849 [
摘要
] (
145
)
HTML
(1 KB)
PDF
(1165 KB) (
246
)
850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降低失血量的疗效分析
邹阿鹏,李传波,安丰敏,朱永林 *
目的
评估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失血量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自2019年至2020年期间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院接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19~49岁,平均(31.4±10.7)岁。患者被随机分成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氨甲环酸组的患者于止血带充气前按体重15 mg/kg静滴应用氨甲环酸,术后按体重每小时10 mg/kg持续应用氨甲环酸3 h,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术后24 h评估膝关节引流血量,术后1 d、7 d、14 d评估膝关节膝关节髌骨周径、膝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4 h氨甲环酸组的膝关节引流血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7 d,氨甲环酸组的VAS、膝关节活动度和髌骨周径更优势(P<0.05);术后14 d,氨甲环酸组的VAS和髌骨周径更优势(P<0.05),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失血量,减轻术后早期膝关节肿胀及疼痛。
2021 Vol. 27 (9): 850-852 [
摘要
] (
167
)
HTML
(1 KB)
PDF
(374 KB) (
207
)
853
断端横切口微创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陈时高 1,孙军锁 1*,胡亚萍 2
目的
探讨采用断端横切口的手术方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采用断端横切口手术治疗的42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2~55岁,平均(34.0±2.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3.2±0.2)d;均为单侧跟腱损伤,无其他合并损伤及内科疾病。患者完善检查后进行手术,急诊患者伤后8 h内完成手术,均术后2周拆线,术后短腿石膏于跖屈位固定踝关节,第5周将踝关节保持于中立位再固定2周,术后6周拆除石膏;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屈伸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2个月部分负重,术后3个月进行单足平衡功能训练,逐渐恢复正常运动。
结果
42例病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8.0±1.2)个月;手术时间25~50 min,平均(30±3)min;伤口及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感染及皮缘坏死发生;1例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目前无患者发生二次断裂。
结论
采用断端横切口的方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手术操作简单、微创、切口小、瘢痕小、花费少、手术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有发生腓肠神经损伤的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慎重选择。
2021 Vol. 27 (9): 853-855 [
摘要
] (
119
)
HTML
(1 KB)
PDF
(1370 KB) (
222
)
个案
856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假体断裂翻修1例报告
刘金柱,张超,夏天卫,沈计荣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各种终末期膝关节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人工关节假体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平均使用寿命在15~20年,随着更年轻患者接受TKA及患者寿命的延长,膝关节翻修手术数量已经逐年增多。常见的翻修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垫片磨损等。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平台假体断裂同时伴巨大骨缺损的情况还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胫骨假体断裂翻修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2021 Vol. 27 (9): 856-858 [
摘要
] (
154
)
HTML
(1 KB)
PDF
(1913 KB) (
271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