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12期
刊出日期:2020-12-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护理园地
保膝治疗 ·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保膝治疗 ·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临床论著
1057 坚持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阶梯化治疗
黄野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已经达到了5 000万,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如何解决我国广大人群的膝关节疼痛问题,是摆在骨科医师面前的挑战。一些患者在经过了各种保守治疗手段后,膝关节疼痛依然得不到有效缓解,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能会被建议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但是在阶梯治疗理念下,通过保膝手术可以为他们保留关节解剖结构与功能。本期《实用骨科杂志》的“保膝”专题,汇集了国内多个医疗机构同仁们的优秀论文,内容涉及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和膝关节周围截骨术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技术、围手术期护理等保膝领域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众多的投稿说明近些年随着膝关节骨关节炎阶梯治疗理念的提出和推广,越来越多的骨科临床医师开始接受“阶梯化治疗”理念,对保膝治疗展现了极大的热情与积极性。
1〓单髁置换术
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都开始于20世纪中叶,但在UKA发展的早期,因为假体设计和手术工具的不成熟以及适应证范围比较狭窄,UKA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20世纪末,TKA快速发展并确立了稳定的临床效果,加之UKA较TKA学习曲线相对较长,如果适应证把握不好容易发生手术失败,最终不得不选择TKA翻修,因此临床使用UKA逐渐减少。进入21世纪,随着UKA技术的规范和假体的更新,该技术重新兴起并显现出它的优势。相较于TKA,UKA只置换内侧间室关节表面,保留了关节原有的正常结构和运动功能,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功能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来更具有优势,而且UKA的手术创伤明显小于TKA,围手术期感染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TKA。
本期专题中,3篇文章聚焦于单髁置换术适应证的选择,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王冰团队通过对500例行UKA的患者术前髌股关节情况进行分组研究并随访发现,髌股关节退变不影响UKA假体生存率,不应作为UKA手术禁忌症,髌股关节影像学分级4级退变时,术后临床效果要稍差,重度髌股关节外侧间隙退变患者选择UKA手术仍需慎重,通过术前髌股关节影像学分级辅助UKA术前评估可靠有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亚坤等发现,术前不同程度的内翻畸形(0°~15°范围内)与术前膝关节功能及术后下肢力线有显著相关性,但并不影响单髁置换术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成都第一骨科医院许瀚等回顾性分析UKA治疗70岁以上老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发现骨质疏松与高龄并非UKA的禁忌证,术中仔细操作,术后积极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此外,还有2篇文章专注于UKA的手术技术。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的周晓强团队研究了不同止血带使用策略对U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发现相对于全程使用止血带和不使用止血带,仅在UKA术中从涂抹骨水泥安装假体时至关闭切口辅料包扎期间使用止血带可以有效减轻围手术期出血,且不会影响患者早期康复,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对临床UKA术中止血带使用有指导意义。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的徐成团队利用数字技术模拟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髓内定位过程,对不同长度的髓腔杆髓内定位的误差进行有限元分析,发现使用30 cm髓腔杆所产生的摆动误差明显小于20 cm髓腔杆,其定位更加精确;同时指出对于身材较小的患者可能出现30 cm髓腔杆无法完全插入或者插入后髓腔杆变弯,推荐使用20 cm髓腔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穆红探索了单髁置换患者围术期全程优化的捆绑护理流程及临床效果,应用捆绑护理流程能规范护士针对单髁置换患者的护理行为,加快患者康复,减轻各方面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2〓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以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为代表的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术式。1963年,Coventry首次报道胫骨高位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随后被广泛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疗效得到了认可。但是早期HTO存在手术操作不规范、内固定方法和材料不牢靠、力线调整不精准等问题。
自2000年以来,HTO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胫骨内侧双平面开放截骨术和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技术的应用,使HTO技术实现了精准化、微创化和标准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稳定的长期疗效。
本次征稿中,膝关节周围截骨方面的文章呈现数量多、层次广、百花齐放的特点。文章有些来自全国著名三甲医院,有些来自地市三甲医院,有些来自基层县级医院,涵盖了胫骨高位截骨、胫骨股骨双水平截骨、外固定架、腓骨截骨等技术。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佟磊、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夏玉光等团队使用关节镜结合胫骨内侧高位开放楔形截骨术治疗伴有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邓富元采用股骨远端截骨联合关节镜治疗伴外侧半月板损伤的膝外翻,关节镜结合膝关节周围截骨术,同时处理关节内病变和关节外畸形,疗效肯定。
富血小板血浆对关节软骨有较好的保护修复作用,本次征稿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刘文渤等观察到富血小板血浆在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髌股症状中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四川省富顺县人民医院张发平团队在胫骨高位截骨术基础上,结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关节腔注射促进关节软骨修复,使膝关节疼痛缓解更明显,功能改善更显著。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李晓明团队报道了将磁力导航应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减少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次数,减轻术后短期疼痛,矫形精准度与临床疗效满意。
一些研究发现上行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会降低髌骨高度,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杜国栋团队探索了上行性或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的影响,发现上行性HTO术后低位髌骨的发生率与内翻矫正度数相关;下行性HTO对髌骨高度无明显影响;术前存在低位髌骨或内翻矫正度数较大时可考虑下行性HTO。新疆兵团第六师医院骨科中心张耀团队在胫骨高位截骨术基础上结合腓骨截骨,采用可吸收仿生垫片内固定,改善了下肢力线,缓解了膝关节疼痛症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和大样本研究。
对于复杂的畸形,往往仅胫骨高位截骨是不够的,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姬振伟采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双水平截骨治疗合并复杂畸形的膝关节炎。陕西中医药大学王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乔锋团队采用基于CT数据的六轴数字化骨科外固定架进行矫形固定,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对于复杂多维度畸形的矫正更有优势。
3〓保膝基础研究
河北省宁晋县医院李存祥进行了腓骨截骨生物力学的研究,发现膝关节各部位受力不均,腓骨截骨后减轻了膝关节内侧压力,尤其是前内侧压力,可以缓解或解除膝关节炎的内侧疼痛。
4〓保膝前沿进展
随着基础医学、材料科学、医工结合等领域的不断进步,保膝治疗也在不断完善,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杨光中从假体设计、植入方式和临床疗效介绍了生物型牛津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优势与不足。同样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白六莉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3D打印技术帮助医生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达到精确截骨,还具有简化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辐射量等优势,保证HTO手术矫正效果。除了膝关节骨关节炎,保膝手术技术还被应用于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治疗中,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浩浩分享了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保膝治疗进展情况:在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最初阶段进行非手术治疗;对处于软骨下骨塌陷前阶段的患者进行关节保留手术如骨软骨移植、髓芯减压、HTO等,三者可联合使用;对那些已经发展到晚期塌陷和有单间室骨关节炎症状的患者进行单髁置换术;全膝置换术可作为多间室病变最后阶段的治疗。
总之,通过阅读这期保膝征稿,不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和膝关节周围截骨术的手术技术,还可对保膝阶梯化治疗理念有更清晰地理解。希望这期专刊所提供的相关知识及临床经验可以使广大骨科医生从中受益,推动我国膝关节外科的发展,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020 Vol. 26 (12): 1057-1058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363 KB)  ( 415 )
       保膝治疗 ·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1059 髌股关节退变对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
王冰,孙海宁,于秀淳,付志厚,康健
目的  探讨髌股关节退变程度对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应用Oxford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共500例患者,其中男176例,女324例;年龄43~91岁,平均(61.12±8.63)岁。根据髌股关节影像学分级将不同退变程度的患者分为4组,0~1级组104例,2级组179例,3级组182例,4级组35例。通过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vement,ROM)、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与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方法统计各组单髁关节假体生存率,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的ROM、KSS、OKS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髌股关节退变分组之间术后ROM、KSS、OKS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2~12年,平均(6.27±1.97)年。KSS评分由术前平均(59.03±5.59)分,改善至术后平均(93.80±3.45)分(t=-116.09,P<0.05);OKS评分由术前平均(23.83±2.4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45.61±3.83)分(t=-110.23,P<0.05);膝关节ROM术前平均(110.40±6.84)°,术后平均(117.11±9.68)°(t=-12.88,P<0.05,见表1)。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十年假体生存率为96.0%,髌股关节0~1级组假体生存率为98.9%,2级组为92.7%,3级组为97.8%,4级组为96.0%。髌股关节不同程度的退变并未影响人工单髁关节假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疗效方面,尽管影像学分期患者术后ROM及KSS评分均未发现显著不同,但髌股关节退变程度对术后OKS评分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髌股关节退变不影响UKA假体生存率,不应作为UKA手术禁忌证,髌股关节影像学分级4级退变时,术后临床效果要稍差,重度髌股关节外侧间隙退变患者选择UKA手术仍需慎重,通过术前髌股关节影像学分级辅助UKA术前评估可靠有效。
2020 Vol. 26 (12): 1059-1069 [摘要] ( 255 ) HTML (1 KB)  PDF (1013 KB)  ( 266 )
1064 术前不同程度下肢力线内翻畸形对单髁置换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分析
李亚坤,李浩,王浩浩,席刚,张民 *
目的  探究患者术前存在的不同程度下肢力线内翻畸形对单髁置换术后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从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患者99例(131膝),男性29例(37膝),女性70例(94膝);年龄50~84岁,平均(64.79±7.7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6.81~35.38 kg/m2,平均(26.17±4.04)kg/m2。根据患者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大小将患者分成3组,0°<HKA≤5°为轻度内翻组(A组),5°<HKA≤10°为中度内翻组(B组),10°<HKA≤15°为重度内翻组(C组)。比较三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手术侧别、术后HKA、术前及术后的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vement,ROM)结果,并将观察指标与术前HK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9.01±3.80)个月。患者术后的OK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ROM、下肢力线内翻畸形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患者OK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RO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HKA大小A组为(2.80±1.82)°,B组为(3.16±1.47)°,C组为(4.79±1.84)°。术后三组患者HK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OKS评分、VAS评分及膝关节ROM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KA与术后HKA、术前OKS评分和术前膝关节ROM呈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术前不同程度的内翻畸形与患者术前膝关节功能及术后下肢力线有显著相关性,但在≤15°的范围内,术前不同程度的内翻畸形并不影响单髁置换术后的短期临床疗效。
2020 Vol. 26 (12): 1064-1069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1503 KB)  ( 287 )
1070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止血带的使用策略研究
周晓强,虞宵,徐人杰,佘远时,张向鑫,陈广祥 *

目的  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策略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行初次单髁置换术患者共97例(男36例,女61例),按止血带使用方式分为全程组33例(男12例,女21例),优化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和无止血带组34例(男13例,女21例)。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第1天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肿胀率、出院时膝关节活动度、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记录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结果  相较于无止血带组,全程组和优化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全程组,优化组和无止血带组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更少,且术后疼痛肿胀轻,膝关节活动度大,轻微并发症数少,住院时间短,术后1个月时HSS评分更高(P<0.05)。三组患者严重并发症数和术后3个月后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时,从涂抹骨水泥安装假体时至关闭切口辅料包扎期间使用止血带可以有效减轻术中出血和减少手术时间,且不影响患者早期康复,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2020 Vol. 26 (12): 1070-1078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1615 KB)  ( 210 )
1075 单髁置换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许瀚 1,吕波 2*,赵永正 3,牟雅洁 2,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髁置换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行单髁置换术的70岁以上老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3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70~85岁,平均(76.3±4.3)岁。根据Kellgren-Lawrence(K-L)分级评分,Ⅲ级25例,Ⅳ级11例。分析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下肢力线、主动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特殊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的变化以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5±5.8)个月。患者末次随访HKA、FTA、ROM、VAS评分和HS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末次随访均无一例出现因骨质疏松及假体带来的术后相关并发症。结论  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谨慎选择膝关节单髁假体,熟练掌握手术技术,术后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单髁置换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2020 Vol. 26 (12): 1075-1078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679 KB)  ( 231 )
1079 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髓内定位误差的有限元分析
徐成,南少奎 *,李海峰,张栋
目的  利用数字技术模拟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Oxford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OUKA)髓内定位过程,对不同长度的髓腔杆髓内定位的误差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  前瞻性选择我科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行OUKA的患者23例26膝,术前行股骨CT检查。使用Mimics和3-Matics软件建立股骨三维模型,模拟OUKA手术过程,分别插入两种不同长度(30 cm、20 cm)的髓腔杆,使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髓腔杆在髓腔内摆动,得出髓腔杆末端移动距离,计算得出髓腔杆末端在股骨髓腔内矢状面和冠状面位移的最大距离和最大角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测量30 cm杆在髓腔矢状面摆动最大范围(1.10±0.72)°,冠状面最大范围(0.85±0.55)°,3例30 cm杆无法完全插入股骨髓腔。20 cm杆在股骨髓腔矢状面摆动最大范围(4.36±0.95)°,冠状面(3.77±1.00)°。同一种髓腔杆在矢状面摆动最大范围均大于冠状面的摆动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30 cm髓腔杆摆动最大范围均明显小于20 cm髓腔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0 cm髓腔杆和20 cm髓腔杆在两个平面上的摆动范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髓腔杆在髓腔内摆动运动的有限元模型,证明使用30 cm髓腔杆所产生的摆动误差明显小于20 cm髓腔杆,其定位更加精确;但对于身材矮小的患者可能出现30 cm髓腔杆无法完全插入或者插入后髓腔杆变弯的情况,推荐使用20 cm髓腔杆。
2020 Vol. 26 (12): 1079-1082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1707 KB)  ( 198 )
       保膝治疗 ·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1083 关节镜清理结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佟磊,王建强,贾星海
目的  探讨关节镜清理结合胫骨内侧高位开放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对15例(15膝)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同时行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其中,男6例(6膝),女9例(9膝);年龄49~69岁,平均(58.13±7.76)岁;左膝7例,右膝8例。对手术前后胫股角(femoraltibial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机械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MPTA)的变化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11个月,平均(8.60±1.2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再骨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前后FTA(t=16.69,P<0.05)、mMPTA(t=11.46,P<0.05)和VAS评分(t=11.28,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术可以处理关节内病变,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可以纠正下肢负重力线,二者结合治疗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肯定。
2020 Vol. 26 (12): 1083-1086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1509 KB)  ( 215 )
1087 双水平截骨在膝关节炎并复杂畸形中的临床研究
姬振伟,徐奎,吴鹏,王志学,赵振,程世阳,衣鑫,丁勇 *
目的  评估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双水平截骨治疗合并复杂畸形的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炎合并股骨远端、胫骨近端两处畸形来源的患者共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1.6±13.4)岁。均行一期双水平截骨术。随访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关节线倾斜度(joint line obliquity,JLO)绝对值以及下肢机械轴线通过胫骨平台位置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2例失访,实际随访患者13例(13膝)。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0±2.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围术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关节僵硬、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截骨延迟愈合,术后9个月复查时愈合良好。患者HSS评分从术前(52.6±6.8)分改善至术后(87.9±2.7)分;VAS评分从术前(5.6±1.5)分降低至术后(1.3±0.9)分;患者X线片测量显示FTA从术前平均(167.7±2.5)°矫正至术后平均(180.2±1.8)°;JLO绝对值从术前平均(10.0±3.0)°矫正至术后平均(1.0±0.7)°;术后下肢机械轴线与胫骨平台相交点位置从术前平均(87.0±11.0)%矫正至术后平均(46.8±5.7)%;所有测量数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周围双水平截骨术(即股骨远端截骨+胫骨近端截骨)安全有效,为治疗合并复杂畸形的膝关节炎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2020 Vol. 26 (12): 1087-1092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1855 KB)  ( 189 )
1093 股骨远端截骨联合关节镜治疗伴外侧半月板损伤的膝外翻
邓富元,刘俊才,粟智远,敖彧农,周鹏,李忠 *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截骨联合关节镜治疗伴外侧半月板损伤的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关节镜联合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患者21例21膝,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45~67岁,平均(51.6±5.0)岁。术前MRI提示均为外侧半月板Ⅲ度损伤,根据膝关节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4例。通过术前及术后拍摄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的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临床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综合评价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3个月,平均(15.5±4.3)个月。21膝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骨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FTA术前162.60°~169.50°,平均(166.92±2.01)°;末次随访时174.70°~182.30°,平均(176.19±1.73)°;平均改善(9.26±2.38)°。mLDFA术前81.20°~84.50°,平均(83.40±1.05)°;末次随访时87.00°~92.30°,平均(88.92±1.36)°;平均改善(5.52±1.77)°。末次随访时HSS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显著下降(P<0.05)。结论  股骨远端截骨联合关节镜治疗伴外侧半月板损伤的膝外翻畸形,可矫正膝外翻畸形,同时处理外侧半月板损伤。早期缓解疼痛疗效明显,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2020 Vol. 26 (12): 1093-1096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1598 KB)  ( 299 )
1097 上行性或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的影响
杜国栋,裴保安,吴立生 *,张存华,訾金花,贾庆运
目的  观察上行性或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1例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有效随访77例,男36例,女41例;年龄45~70岁,平均(59.4±10.5)岁;上行性截骨51例,下行性截骨26例。手术前后标准全长X线片测量下肢力线参数,采用Miniaci法计算膝内翻畸形矫正度数,采用Insall-Salvati指数(Insall-Salvati index,ISI)、Caton-Deschamp指数(Caton-Deschamp index,CDI)及Blackburne-Peel指数(Blackburne-Peel index,BPI)3种方法测量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1、3、6、12个月髌骨高度变化。结果  77例患者中上行性截骨51例,平均内翻矫正度数为(10.43±2.67)°;下行性截骨26例,平均内翻矫正度数为(11.16±2.80)°。术后6个月时,上行性截骨的髌骨高度下降约8.1%(CDI法),采用ISI法测量有2例髌骨高度明显降低(髌骨高度降低10%即为髌骨高度明显降低),CDI、BPI法测量有10例髌骨高度明显降低;下行性截骨的髌骨高度下降约4.5%(CDI法),采用ISI、CDI、BPI三种测量方法髌骨高度均无明显降低。内翻矫正10°及以下的上行性截骨22例,髌骨高度下降6.9%(CDI法),ISI法测量无髌骨高度明显降低,CDI、BPI法测量有1例髌骨高度明显降低;内翻矫正10°以上的上行性截骨29例,髌骨高度下降10.4%(CDI法)。ISI法测量有2例髌骨高度明显降低,CDI、BPI法测量有9例髌骨高度明显降低。结论  上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后髌骨高度明显降低的发生率与内翻矫正度数相关;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无明显影响;术前存在低位髌骨或内翻矫正度数较大时可考虑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
2020 Vol. 26 (12): 1097-1102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1033 KB)  ( 314 )
1103 磁力导航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临床疗效
李晓明,赵云超,郭东辉,马世强,侯秀秀,周婷婷
目的  观察磁力导航应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osteotomy,OWHTO)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60例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其中男14例,女46例,年龄35~60岁;合并高血压病6例,冠心病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应用磁力导航器协助矫形,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龄35~57岁,平均(51.533±4.041)岁;体重指数(25.377±0.850)kg/m2。对照组C型臂透视下矫形,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37~60岁,平均(50.033±3.597)岁;体重指数(25.780±0.996)kg/m2。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股胫角、胫骨近端内翻角、Δ股胫角(术后实际股胫角与术前设计股胫角的差值的绝对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评分、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3.3个月,平均(3.014±0.047)个月。出院时间为术后9~15 d,平均(13.447±1.064)d。试验组手术时间为(56.300±8.167)min,对照组为(74.067±8.855)min;试验组透视次数为(3.700±0.750)次,对照组为(9.033±1.426)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股胫角、胫骨近端内翻角以及Δ股胫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与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试验组VAS为(6.733±0.583)分,对照组为(7.100±0.75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静脉血栓者对照组3例,试验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力导航应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减少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次数,减轻术后短期疼痛,矫形精准度与临床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12): 1103-1106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1331 KB)  ( 187 )
1107 关节镜联合OWHTO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伴膝内翻的疗效观察
夏玉光,郭群生,韩跃波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伴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30例膝内侧骨关节炎伴膝内翻患者,采用关节镜、OWHTO、Tomofix钢板并髂骨植骨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7~65岁,平均(54.60±7.60)岁;左膝18例,右膝12例;膝内翻7.35°~15.57°,平均(10.85±3.60)°。术后摄X线片,测量下肢力线通过Fujisawa点、平台后倾角、膝关节活动度并行HSS和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00±3.00)个月。均无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医源性骨折等发生。末次随访时下肢力线通过平台Fujisawa点、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患膝屈曲活动度等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OWHTO、Tomofix钢板加取髂植骨四位一体,是治疗膝内单间室骨关节炎伴膝内翻的主要保膝方法之一,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2020 Vol. 26 (12): 1107-1110 [摘要] ( 174 ) HTML (1 KB)  PDF (1873 KB)  ( 186 )
1110 胫骨高位截骨结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的短期疗效
张耀 1,曾凌 1,孟庆鑫 1,屈建华 1*,马兴 2
目的  探讨以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结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骨科联合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HTO结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39例,其中男8例,女31例,年龄50~63岁,平均(56.79±1.27)岁。比较手术前后下肢力线、膝关节内侧间隙数值、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膝内翻矫正角、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骨愈合时间。结果  本研究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8~16个月,平均(12.64±2.03)个月。骨愈合平均时间为(4.77±1.20)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内翻平均矫正角度为(12.64±2.02)°。膝关节内侧间隙由术前(2.49±0.99)mm增加至(4.66±1.06)mm,HKA由术前(164±2.26)°增加至(175±1.04)°,MPTA由术前(77.95±1.83)°增加至(87.90±1.21)°,HSS由术前(57.72±3.89)分增加至(85.59±7.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HTO结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在矫正下肢力线、缓解症状短期效果良好。
2020 Vol. 26 (12): 1110-1113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985 KB)  ( 253 )
1114 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张发平 1,杨勇 1,胡晓钢 1,王家林 2,申健 3,王波 1,廖锐 1,陈忠建 1
目的  评价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5例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8例患者行开放楔形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联合自体PRP关节腔注射治疗,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46~65岁,平均(54.1±3.2)岁;病程3~7年,平均(4.2±0.8)年。B组27例患者行OWHTO治疗,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47~65岁,平均(53.8±3.6)岁;病程3~8年,平均(4.3±0.7)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困难;膝关节内侧挤压试验阳性。手术前后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随访期间摄X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测量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以及膝关节内翻角(knee varus angle,KVA)。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4±5.3)个月。A组手术时间(62±12)min,出血量(68.5±23.5)mL;B组手术时间(59±16)min,出血量(71.5±26.5)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2周均骨性愈合。两组术后1周、1个月、6个月HSS、WOMAC评分、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时A组HSS、WOMAC评分、VAS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MPTA、FTA及K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TS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MPTA、FTA、PTS及KVA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现象发生。结论  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可以有效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力线,缓解症状,避免或减少了截骨处不愈合、延迟愈合,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关节腔注射可以使膝关节疼痛缓解更明显,功能改善更显著。
2020 Vol. 26 (12): 1114-1117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1209 KB)  ( 159 )
1118 基于CT数据六轴数字化骨科外固定架在膝关节复杂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王学 1,2,乔锋 2*,刘曙光 2
目的  探讨基于CT数据六轴数字化骨科外固定架(Q spatial frame,QSF)在膝关节复杂畸形矫正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西安市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收治的8例膝关节复杂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2例(2膝),女6例(8膝);年龄18~57岁,平均(47.10±12.47)岁。采用自主研制的QSF进行矫形固定,在畸形处截骨,然后用六轴外固定架固定远近端骨段。术后双下肢CT检查,利用配套的软件计算获得连接杆的调节处方。术后1周根据“数字化外固定架处方”对外固定架6根连接杆的长度进行调整,缓慢矫正下肢力线,待截骨处骨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通过分析术后下肢力线矫正情况、截骨处骨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膝关节协会(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AK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Tegner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7个月,平均(9.56±1.06)个月。均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截骨处骨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6例经1次处方调节就获得良好力线,2例经第2次微调后获得良好力线。术后(13.00±2.31)周截骨处达到骨性愈合,畸形未复发。带架期间关节活动度均轻度受限,去除外固定4周后关节ROM恢复到术前。术前伴有膝关节疼痛不适,术后3个月AKS评分与Tegner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复杂、畸形较大、多平面的畸形,六轴外固定架可以在不改变构型的情况下进行六轴自由度矫正,基于CT数据六轴数字化骨科外固定架具有精度更高、操作更简单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20 Vol. 26 (12): 1118-1122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4896 KB)  ( 186 )
       综述
1123 生物型牛津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进展
杨光中,安帅,李征,黄江,高广涵,曹光磊 *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前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已临床应用40余年,其疗效已经被广泛肯定,是膝关节阶梯化治疗领域里的重要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骨水泥型UKA。而随着材料学、假体制作工艺的进步,自2008年以来多款生物型单髁假体相继上市并在临床广泛应用,主要包括Unix UKA、AMC UKA、Uniglide UKA、Alpina UKA和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Oxford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OUKA),其中生物型OUKA假体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多项研究均证实生物型OUKA术后远期生存率与骨水泥型OUKA基本相同,且在降低生理性透亮线(radiolucent lines,RLLs)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等多个方面优于骨水泥型假体。但近年来多篇个案报告了与生物型固定方式相关的OUKA术后假体松动,提示生物型OUKA的治疗技术与骨水泥型OUKA存在不同,而且失败的方式也可能存在差异。本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生物型OUKA技术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从生物型与骨水泥型OUKA假体的差别和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对生物型OUKA假体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2020 Vol. 26 (12): 1123-1126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433 KB)  ( 321 )
1127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保膝治疗研究进展
王浩浩,张民 *,席刚,李浩,李亚坤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SONK)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膝关节疾病。1968年Ahlb-ck等首次报告了该疾病,虽然该病被发现已经50多年,但目前关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两种理论:血管源性理论和创伤源性理论。血管源性理论认为SONK是股骨髁的血供中断导致局部缺血坏死,而创伤源性理论认为SONK的成因是股骨髁在机械应力作用下发生了软骨下骨不全骨折(subchondral insufficiency fracture of the knee,SIFK)。目前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支持创伤源性理论:在对早期SONK患者的股骨髁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发现仅骨中存在软骨下骨骨折,而没有骨坏死病理表现。还有研究认为SONK与低骨密度、内侧半月板损伤等有关。SONK典型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突然发作的严重疼痛,股骨内髁局部压痛,好发于55岁以上患者,女性患者的发病率几乎是男性的3~5倍。对于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有多种治疗方案可供选择。这些治疗策略从非手术和药物治疗到关节保留手术和关节置换手术。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目前尚未探索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主流的研究认为应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及病变大小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采取个体化管理。本文将该病的治疗策略综述如下。
2020 Vol. 26 (12): 1127-1131 [摘要] ( 153 ) HTML (1 KB)  PDF (574 KB)  ( 216 )
1131 3D打印技术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
白六莉,李佳义,刘佳敏,马磊,李宗瀚,黄江,曹光磊 *,安帅 *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的中老年慢性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而60岁人群可达50%,75岁以上人群中则高达80%。在合并膝内翻畸形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内侧间室磨损,从而发生膝关节内侧间室的骨关节炎,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这种膝内翻的主要原因是胫骨侧的畸形。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是目前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的可靠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调整下肢力线纠正膝关节内翻从而进行负重应力的重新分布,达到膝关节内侧间室减压的目的。对于终末期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来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目前主要选择的手术方式。但该手术切除了交叉韧带,损失了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影响了膝关节自然状态的运动学,从而术后有较高的不满意度。如果能够在膝关节炎早期通过矫正下肢力线、减轻内侧关节面负荷、阻止疾病的进展,则可推迟甚至避免实施TKA。
1963年,Coventry首次报道应用外侧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随后大量关于HTO手术治疗内翻膝关节炎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该术式在矫正力线、缓解疼痛、延缓关节退变方面疗效确切。HTO逐渐成为适合相对年轻活跃,并伴有一定程度胫骨内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手术方式。然而,HTO手术矫正精确度以及术后维持情况都不稳定。高精度截骨的病例10~15年长期生存率最高可达94%,从而避免后续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达到保膝效果。而部分病例因手术技术和测量定位方法问题,长期生存率相对较低,且并发症较多。近年来HTO逐渐由外侧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closed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CWHTO)向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 osteotomy,OWHTO)转变,配合双平面截骨加钢板锁定,长期疗效和生存率都更加满意,5年生存率80%~98%,10年生存率可达74%~86.6%。尽管如此,现行方法仍存在透视次数高、术中力线和术后力线不一致、定位截骨困难等不足。3D打印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法,通过术前、术中辅助简化HTO,提高截骨精度,减少辐射,更适合经验相对不足的年轻医生。本文回顾阐述近年来3D打印技术应用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用于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展方向。
2020 Vol. 26 (12): 1131-1134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883 KB)  ( 277 )
       临床研究
1135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髌骨软化症的短期疗效观察
刘文渤 1,陈博鉴 1,林跃玮 1,麦秀钧 2,胡志锋 1,梁超伦 1,黄永明 2*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膝关节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A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0~59岁,平均(40.2±4.5)岁,给予自体PRP关节腔内注射,一周一次,连续注射3周;对照组(B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32~58岁,平均(41.3±3.9)岁,给予交联玻璃酸钠注射剂关节腔内注射,一周一次,连续注射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ndex,WOMAC)的指标变化。 结果  治疗后1个月,A、B两组VAS评分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A、B两组的VAS、WOMAC评分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的VAS、WOMAC评分,A组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在随访过程中,VAS、WOMAC评分持续降低,B组在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WOMAC评分较前升高。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能明显改善髌骨软化症的疼痛以及关节功能,且具有稳定的短期疗效。
2020 Vol. 26 (12): 1135-1147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726 KB)  ( 176 )
       实验研究
1139 膝关节腓骨截骨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李存祥 1,李德思 2
目的  探讨膝关节腓骨截骨的生物力学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机理。方法  3具健康成人下肢标本,男性标本2个,女性标本1个,年龄分别为30岁、33岁、40岁。右膝关节2个,左膝关节1个。采用Takscan公司生产的薄膜型压力传感器,于800N纵向载荷下测量截取腓骨前、后胫股关节间室四个象限的压强。结果  本组实验结果均显示,膝关节内压力分布不均,但具有相似规律,表现为膝关节后外象限压强最大,前内象限次之,外侧平台总压强大于内侧,前外象限、后内象限压强最小。腓骨截骨后前内象限、前外象限压强减小,后外象限压强更大,后内象限的压强亦有增加,但腓骨截骨术后膝关节关节内总压强略大于术前。结论  腓骨截骨减轻了膝关节内侧压力,可以用于膝内翻关节炎的治疗,腓骨截骨术后能缓解或解除膝关节炎的内侧疼痛,但术后应进行适应性康复训练,使膝关节适应新的负荷分配,防止腓骨截骨后胫骨负荷增加导致的病情反复或加重。
2020 Vol. 26 (12): 1139-1142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1198 KB)  ( 144 )
       护理园地
1143 快速康复下围术期捆绑护理在老年单髁置换患者中的应用
穆红,王丽丽,李俊,安帅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下的围术期捆绑护理在老年单髁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制定老年单髁置换患者围术期捆绑护理流程,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5~73岁,平均(68.78±3.35)岁;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65~75岁,平均(69.43±3.28)岁。试验组应用捆绑护理流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术后6 h、术后24 h、出院时的疼痛、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出院时对患者满意度、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进行评价。采用访谈法对护士应用捆绑护理的主观感受进行询问。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术后6 h、24 h的疼痛、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疼痛、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表示捆绑护理使工作流程清晰化,内容简洁化。结论  应用捆绑护理流程能规范护士针对老年单髁置换患者的护理行为,加快患者康复。
2020 Vol. 26 (12): 1143-1147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523 KB)  ( 194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