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6期
刊出日期:2020-06-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基层园地
 
       临床论著
481 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特点及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
胡巍然,施新革,王红强,朱宇,宋月鹏,高延征 *

目的  研究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PI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之差PI-LL的特点,并分析总结各参数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退变性脊柱侧凸32例患者资料,男10例,女22例;年龄60.0~73.0岁,平均年龄(64.0±3.5)岁。均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方式治疗,术后测量其脊柱-骨盆参数,并填写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患者术后的SVA、LL、PT及PI-LL与SRS-22评分、ODI评分、背部疼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密切相关。其中SVA、LL分别与SRS-22评分中的所有子项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背部疼痛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TK与SRS-22评分中的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治疗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TPA与SRS-22评分中的疼痛、自我形象呈显著负相关(P<0.05); PI-LL与SRS-22评分中的疼痛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PT,TPA,PI-LL分别与ODI评分及背部疼痛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 而PI、SS与所有评分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脊柱-骨盆参数均与下肢疼痛VA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SVA、LL、PT及PI-LL等脊柱-骨盆参数与术后生活质量评分SRS-22、ODI、背部疼痛VAS评分密切相关,PI及SS与所有评分无显著性相关。针对脊柱-骨盆参数SVA、LL、PT及PI-LL,良好的术前设计有助于取得最佳的术后疗效。

2020 Vol. 26 (6): 481-486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1204 KB)  ( 242 )
487 肩峰指数、关节盂倾斜度与肩关节镜手术后功能恢复的关系
张海英 1,郑晨颖 2
目的  探讨肩峰指数、关节盂倾斜度与肩关节镜手术后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行肩关节镜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5.70±13.04)岁;左肩21例,右肩29例。术前及术后12个月均接受X线摄片、MRI及CT检查,并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情况。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影像学检查相关指标,分析肩关节盂形态学参数分别与Constant-Murley、UCLA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  术后12个月的肩峰指数、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锁关节骨赘高度及肩关节盂高度、宽度、倾斜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肩肱间距及肩关节盂扭转角明显大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Constant-Murley及UCL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肩峰指数、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锁关节骨赘高度及肩关节盂高度、宽度、倾斜角分别与Constant-Murley、UCLA评分呈负相关(P<0.05),肩肱间距及肩关节盂扭转角分别与Constant-Murley、UCL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肩峰指数、关节盂倾斜度均与Constant-Murley、UCLA评分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肩关节镜手术后功能恢复的有效指标。
2020 Vol. 26 (6): 487-503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794 KB)  ( 153 )
491 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臼杯联合植骨重建髋臼骨缺损的早期疗效
郭宇 1,王凌 1,丁育健 1,刘仪 1,冯德宏 1,2*,杨惠林 3
目的  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itanium trabecular metal,TTM)臼杯联合植骨重建髋臼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使用3D打印TTM臼杯联合植骨治疗全髋置换术后骨缺损患者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64~87岁,平均年龄(78.1±7.0)岁。Paprosky髋臼骨缺损Ⅱ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根据髋臼骨缺损形态设计并制作TTM臼杯,结合植骨技术,重建髋臼骨缺损。随访时以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疗效,摄X线片评价假体位置、稳定性和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18~36个月,平均(25.0±6.1)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36.3±8.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2.8±6.3)分。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基本位于解剖位置,翻修侧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与健侧相差(0.5±2.7)mm,水平距离与健侧相差(-2.0±6.1)mm。末次随访假体位置良好,随访期间假体周围未见进行性透亮线,无假体松动、移位及螺钉断裂,植骨愈合良好,无再次翻修病例。结论  应用3D打印TTM臼杯联合植骨进行髋关节翻修重建髋臼骨缺损,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改善髋关节功能,假体初始稳定性好,近期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6): 491-494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1697 KB)  ( 219 )
495 绿色通道多学科诊疗模式提高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赵理平 1,吴耀刚 1,沙卫平 1*,王黎 1,陈国兆 1,宋锦程 1,严飞 1,徐又佳 2
目的  研究建立绿色通道多学科诊疗模式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早期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统计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经两种治疗模式手术治疗的322例高龄(≥7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治模式分为优先组(绿色通道多学科诊疗模式)和常规组(常规诊疗模式)。优先组共160例,男73例,女87例;年龄(82.4±7.3)岁;常规组共162例,男70例,女92例,年龄(82.0±8.6)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猝死、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梗塞、压疮、谵妄)发生情况。结果  优先组术前等待时间为38.8 h,常规组为132.4 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先组住院时间为(6.4±2.1)d,常规组为(12.3±6.2)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8%(30例),常规处理组为56.1%(91例),优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优先组肺部感染发生率5.6%(9/160)、深静脉血栓为4.4%(7/160)、谵妄为3.7%(6/160),压疮为1.3%(2/160),低于常规组的20.4%、12.3%、8.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呼吸衰竭、猝死、心衰、肺栓塞、脑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绿色通道多学科诊疗模式,在条件允许下尽早手术可明显降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对规范化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020 Vol. 26 (6): 495-498 [摘要] ( 222 ) HTML (1 KB)  PDF (445 KB)  ( 170 )
499 加速康复外科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
贾俊秀,唐冲,张清华,刘家帮,裴征,关振鹏 *
目的  系统性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ScienceDirect、Med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ERA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Cochrane工具用于评估文献风险,RevMan 5.3及R3.6.2软件用于数据分析。结果  共有6篇RCT的1 673例患者,其中ERAS组565例,对照组1 108例。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RAS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2.17 d(MD=-2.17,95%CI -3.36~0.99,P<0.01);ERAS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1%,显著低于对照组28.9%(r=0.30,95%CI 0.10~0.94,P=0.02)。结论  ERAS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2020 Vol. 26 (6): 499-503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1288 KB)  ( 283 )
504 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自制解剖钢板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中的应用
储旭东 1,徐瑞生 2,詹德平 1,潘律 1,周江山 1,钱华钧 1,过锡敏 1,钱春晓 1*
目的  探讨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自制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  自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筛选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3~66岁,平均(48.5±11.7)岁。按胫骨外侧平台三维CT分区概念细化:累及Ⅰ区的12例,累及I区+Ⅱ区的11例,累及Ⅰ区+Ⅱ区+Ⅲ区的5例。均采用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自制解剖钢板进行显露复位固定,术后定期复查,指导膝关节功能锻炼,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根据Rasmussen放射评分标准评估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临床疗效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46~65 min,平均(51.5±5.9)min;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0~31个月,平均(13.5±6.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或移位,未出现膝关节不稳、关节面再塌陷、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按Rasmussen放射评分标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骨折于术后9~12周达到临床愈合,平均(10.8±1.2)周。8例于术后11~18个月顺利取出内固定,平均(13.5±2.2)个月。末次随访根据HSS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优1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  腓骨头上方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具有简单安全、创伤小、无血管神经损伤风险等优势,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可以对后外侧髁骨折块起到直接有效的支撑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方法。
2020 Vol. 26 (6): 504-538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1496 KB)  ( 120 )
       临床研究
508 氨甲环酸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APFNA术后隐性失血的随机对照研究
张辉 1,黄亚男 1,屠殿奇 2,刘海波 3,鲁大路 1,雷波 1,冯国英 1*
目的  研究氨甲环酸对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Asi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A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作用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期间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80例老年转子间骨折APFNA内固定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使用氨甲环酸组为观察组,不使用氨甲环酸组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共40例,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65~91岁,平均(76.15±7.55)岁。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切皮的同时应用1 g氨甲环酸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静滴。对照组患者共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65~91岁,平均(76.28±7.57)岁。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切皮的同时应用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缓慢静滴。观察两组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并在术后10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明确有无血栓。结果  总失血量:观察组平均为(681.29±148.04)mL,对照组平均为(973.85±186.50)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观察组平均为(529.79±56.10)mL,对照组平均为(817.35±92.89)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观察组平均为(151.50±93.80)mL,对照组平均为(156.50±95.15)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血栓形成的病例。输血情况:观察组有5例(12.50%)接受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1.40 U;对照组有13例(32.50%,13/40)接受输血治疗,平均2.55U。输血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平均输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很大比重,接近85%,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APFNA内固定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其中隐性失血量可降低约35%,且并未显著增加DVT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
2020 Vol. 26 (6): 508-512 [摘要] ( 334 ) HTML (1 KB)  PDF (1244 KB)  ( 268 )
       实验研究
513 医用钛板表面涂层2-MPC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李舟 1,杨明坤 1,何坤林 1,王靖 1,刘泯邑 1,柯明池 2,王业华 2
目的  探讨医用钛板表面涂层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2-methacryloyloxyethyl phosphorylcholine,2-MP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利用化学接枝法制备钛板表面2-MPC涂层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标准菌株作为实验用菌,将已消毒的2-MPC涂层钛板(实验组)及普通钛板(对照组)置入5 mL细菌浓度为1.5×106cfu/mL的菌液中共同培养。分别于体外培养后24 h、48 h行膜内活菌计数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通过化学接枝法制备的2-MPC涂层钛板表面形貌光滑,钛板原先的纹理消失。体外培养24 h、48 h实验组钛板表面活菌计数数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24 h、48 h实验组钛板表面细菌黏附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在48 h时实验组钛板表面菌膜形成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化学接枝法能有效将2-MPC涂层于钛板表面,且2-MPC涂层可以有效抑制钛板表面细菌黏附,预防钛板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2020 Vol. 26 (6): 513-516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1517 KB)  ( 135 )
       综述
517 锁定钢板的应用进展
张功林,冯致举,胡军
锁定钢板自应用以来,固定的骨折部位逐渐增多,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临床应用日趋普遍。固定钢板的应用有其特殊的要求,存在潜在的缺陷与局限性,因此更要掌握好适应证和操作技巧。锁定钢板的应用要求与常规钢板不同,这种新的固定方法的技术仍在发展,学习曲线相对较长,固定失败的病例时有发生,每一操作步骤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本文对锁定钢板应用原则、钢板和螺钉的选择以及微创内固定操作等问题进行综述,旨在规范锁定钢板操作技术,提高钢定钢板应用技巧,降低手术操作失误和术后并发症。
2020 Vol. 26 (6): 517-520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424 KB)  ( 131 )
520 肩胛下旋综合征研究进展
马云辉,任兰芬,黄肖群
正常肩胛位置是肩胛肱关节正常运动所必需的,肩胛骨位置改变可导致相关肌肉长度和肩关节位置变化。Sahrmann将肩胛骨的理想排列位置定义为肩胛骨的椎体边缘与脊柱平行,距离胸腔中线7~8 cm,位于T2~7之间。肩胛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肌肉骨骼因素引起的,包括持续的异常姿势、偏离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复运动、肩胛-肱肌肌群和肩胛-胸廓肌群不平衡或神经系统异常。肩胛周围肌肉的协调激活是肩胛盂肱关节正常节律的必要条件。Sahrmann将肩胛下旋综合征(scapular down rotation syndrome,SDRS)描述为肩胛骨下角位于肩胛冈脊柱缘的内侧,而不是与脊柱平行的椎体边缘。SDRS可以影响肩胛区域肌肉的长度和张力,通常肩胛提肌、胸小肌和菱形肌较短,上斜方肌和前锯肌较长。现将SDRS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2020 Vol. 26 (6): 520-523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458 KB)  ( 193 )
523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前内侧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刘朴,席刚,张润杰,张民 *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以膝关节软骨磨损退变及继发性骨赘形成为主要特点的慢性骨关节病,是下肢最常见的骨关节炎。根据报道,3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6%患病,4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概率为15%,所有人群中患病概率为45%。部分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软骨和骨骼磨损仅影响内侧区域,并且前十字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功能完整,这种特殊的骨关节炎被称为前内侧骨关节炎。Hernborg等学者曾对71例膝关节炎患者进行10~18年的随访后发现:90%的关节退变仅累及内侧间室,且历经10余年仍无向外侧扩展的趋势。
目前针对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包括: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UKA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截骨少、保留了前交叉韧带、术后恢复快以及较高的术后满意度等优点。UKA是利用人工膝关节假体替换严重磨损的内侧或外侧髁软骨面,以达到减少膝关节疼痛和提高膝关节功能的目的。UKA手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UKA手术由于假体设计不合理、手术技术的缺陷及手术患者的不合理选择,都导致了UKA手术的较低假体存活率。根据芬兰人工关节替换登记处的报道,UKA的5年假体存活率为89.4%,在10年时为80.6%,在15年时为69.6%;TKA的相应比率分别为96.3%、93.3%和88.7%。然而,随着用于UKA的假体材料改进,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术器械的改良等,使得UKA的假体植入更加精确,假体存活率得到进一步提高。UKA的临床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关注,本研究就UKA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0 Vol. 26 (6): 523-574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476 KB)  ( 321 )
       临床经验
527 椎体强化术后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
陈康 1,江晓兵 2,姚珍松 2,张顺聪 2,晋大祥 2,贺旭 1,易小波 1,梁德 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术后失败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  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PVA术后失败病例共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65~84岁,平均(72.8±6.4)岁。骨折节段:T10椎体1例,T12椎体9例,L1椎体6例,L2椎体1例,L3椎体2例。新鲜骨折14例,陈旧骨折不愈合5例;其中9例初次手术于外院完成。所有患者在PVA术后1~60 d内均再次出现腰背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手术失败原因包括骨水泥弥散不佳(8例)、伤椎应力集中(7例)、椎弓根隐匿骨折(2例)、伤椎隐匿感染(2例)。其中17例行翻修手术治疗,另2例行单纯抗感染治疗。翻修方式包括二次PVA(8例)、后路固定(减压/融合,7例)、前后路联合减压融合固定(2例)。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翻修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及末次随访的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感染患者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炎症指标(血常规、CRP、血沉)及CT、MRI的伤椎信号变化情况,记录治疗过程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3±4.9)个月。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原有腰背痛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7例行翻修手术治疗的患者末次随访均已痊愈,无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指证、骨水泥充分填充是避免PVA失败的关键。对于相邻多节段自发或医源性融合、伤椎合并椎弓根损伤、可疑感染患者应慎行PVA。患者根据不同原因选择适当治疗方式,可重获满意疗效。
2020 Vol. 26 (6): 527-531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1179 KB)  ( 146 )
531 通道下椎管减压术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姚年伟,钱卫庆 *,谭同军,李腾,尹宏

目的  分析微创通道下开窗减压术治疗高龄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疗效及相关并发症,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共有30例75岁以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微创通道单侧开窗减压术,其中男性5例,女性25例;年龄75~88岁,平均(80.2±3.98)岁。单节段减压21例,双节段减压8例,3节段减压1例。14例(46.67%)患者合并高血压,10例(33.33%)合并糖尿病,8例(26.67%)合并冠心病(1例曾行心脏支架植入术),3例(10.0%)有脑梗死病史,6例(20.0%)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1例(3.33%)合并有肾功能障碍,术前评估合并症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并发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3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72.3±24.79)min;术中出血量15~150 mL,平均(30.73±28.57)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肺部感染2例。随访时间1~5个月,平均(1.8±1.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77±1.04)分改善至出院前(2.07±0.69)分,末次随访时为(1.40±0.56)分(P<0.001)。ODI由术前(0.74±0.07)%改善至出院前(0.27±0.05)%,末次随访时为(0.22±0.07)%(P<0.001)。26例对疗效满意,3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满意率为86.67%。结论  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症较多,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控制好内科疾病,手术过程中仔细操作,微创通道下开窗减压术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是安全及有效的,在对高龄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2020 Vol. 26 (6): 531-534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2901 KB)  ( 128 )
535 成人脊柱畸形调查及其对膝关节疼痛VAS评分的影响
张蒙 1,2,刘培来 2*,卢群山 2,李松林 1,苗壮 1,罗德素 1,德衍杉 1
目的  调查某地区脊柱畸形及膝关节疼痛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不同类型脊柱畸形对膝关节疼痛的影响。方法  2018年7月至2018年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4个工厂、2个社区2 000居民脊柱畸形和膝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调查。站立位测量双肩高度及脊柱形态,Adam前屈试验测量脊柱侧凸角度。将脊柱畸形组以年龄、体重同条件按1︰2匹配对照组。采集各组脊柱畸形部位、程度及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SPSS 25.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脊柱畸形组和对照组人口学资料以及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实际完成调查的1 800例中共检出站立正位双肩不等高74例(左肩高45例,右肩高29例);站立侧位胸背部后凸39例,腰部前凸6例;弯腰位Adam前屈试验上胸部倾斜异常31例,胸腰部倾斜异常23例,腰部倾斜异常24例。站立位双肩不等高及Adam前屈试验中上胸部、胸腰部及腰部异常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高于相应对照组(P=0.000,P=0.000,P=0.042,P=0.021);但侧位站立胸背部后凸及腰部前凸组与对照组V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9,P=0.669)。结论  脊柱侧凸与膝关节疼痛有相关性,对膝关节疼痛患者应评估是否存在脊柱侧凸。
2020 Vol. 26 (6): 535-538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414 KB)  ( 214 )
539 CT辅助斜位透视对L5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的影响
黎一兵,高文杰,杨小卫,王晓东,郝定均 *
目的  回顾性研究术前CT扫描辅助斜位透视对L5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行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的116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以及透视方法不同分为2组。A组66例为常规正侧位透视组。B组50例为术前CT辅助斜位透视组。依据椎弓根外侧切线与横突位置关系对椎弓根形态进行分类。比较组间螺钉位置、误置钉率、神经损害情况以及透视时间差异。同时,分析不同椎弓根形态对于螺钉置入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总计置入232枚椎弓根螺钉。A组132枚螺钉中80枚为0级,4枚螺钉为3级,其中外侧穿透2例,内侧穿透合并神经根症状2例,均进行开放性翻修并行神经根减压。B组50例采用斜位透视置钉患者中0级螺钉为74枚,3级螺钉为0枚。组间螺钉置入准确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透视时间比较,A组为(1.2±0.3)min,B组为(2.7±0.3)min,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于L型椎弓根,两种透视方式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型椎弓根患者,使用斜位透视法准确性更高(P=0.001)。结论  使用常规正侧位透视法进行L5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存在较高的椎弓根螺钉穿破危险,尤其是S型椎弓根患者。参考术前CT的斜位透视法可以有效减小经皮椎弓根螺钉误置可能性,但透视时间会增加。
2020 Vol. 26 (6): 539-542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1115 KB)  ( 130 )
542 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术后短暂性骨间背神经麻痹治疗体会
刘燚,张金龙,杨建,袁锟,孙郁雨,崔志明
目的  探讨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短暂性骨间背神经麻痹的病因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例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手术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9.7±13.3)岁。术前均无神经损伤症状,术中无牵拉、损伤骨间背神经,其中5例在术后第2~3天出现短暂性骨间背神经麻痹症状(骨间背神经麻痹组),予以短时间小剂量激素、加强消肿、营养神经、理疗等对症治疗,术后2周内运动功能均恢复;其余13例为无骨间背神经麻痹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 d、3 d、1周、2周的双前臂周径之差,评估腕指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两组的双上肢前臂周径差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术后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腕指活动度比较:术前及术后2周,腕指背伸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3 d、术后1周,两组间的腕指背伸度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直至术后2周,两组间的腕指掌屈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术后3 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2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术后出现的短暂性骨间背神经麻痹与患肢肿胀程度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
2020 Vol. 26 (6): 542-545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1004 KB)  ( 111 )
546 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技术治疗难复性DelbetⅡ型儿童股骨颈骨折
林顺新,刘华,曹杰,王江波,龚冰南,赵枫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技术在难复性DelbetⅡ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共收治DelbetⅡ型儿童股骨颈骨折57例,其中年龄7~14岁,平均(12.02±1.17)岁;男40例,女17例;Pauwels分型:Ⅰ型13例,Ⅱ型27例,Ⅲ型17例。左侧39例,右侧18例,均为单侧骨折。外伤至手术时间1~7d,平均(1.54±0.42)d。所有患者根据闭合复位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常规复位组46例,关节镜复位组11例。常规复位组采用牵引床闭合复位,关节镜复位组采用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术后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idukewych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及关节镜下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1个月,平均(31.21±5.49)个月。常规复位组优40例,良6例;关节镜复位组优11例,两组间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复位组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4.12±0.32)个月;关节镜复位组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4.33±0.2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72,P>0.05)。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复位组内镜下见8例骨折端出现游离骨片嵌顿,2例骨折端粉碎性骨折、缺乏支撑力,1例骨折端挛缩嵌插。结论  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技术可以安全有效治疗难复性DelbetⅡ型儿童股骨颈骨折,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2020 Vol. 26 (6): 546-550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1592 KB)  ( 129 )
550 综合性措施预防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
傅捷,郝岩,周密,王晓宇,刘琳琳
目的  探讨综合性感染措施对于预防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科2007年1月至2018年6月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变化,2013年我科开始实施针对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的综合性感染预防措施,于是将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完成手术的患者归入A组,共102例次,其中男69例,女33例,年龄18~57岁,平均(26.0±11.3)岁;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完成手术的患者归入B组,共138例次(136例患者,其中2例为双侧ACL重建),其中男94例,女42例;年龄19~48岁,平均(25.0±7.3)岁。回顾A、B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方法分析两组患者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感染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α=0.05)。所采取的综合性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术区皮肤使用碘伏—酒精刷洗后再用碘酒—酒精消毒;术区皮肤使用无菌贴膜覆盖;使用挡板及脚垫以保持下肢稳定于屈髋屈膝体位,避免采用床边腿下垂体位;术中冲洗液防渗漏打湿无菌单;高度重视移植自体肌腱的相关操作,避免落尘污染肌腱;术者戴双层手套;正规使用围手术期抗生素;缩短术后引流管留置的时间。结果  采取综合性感染预防措施后,B组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感染率为0.7%,与A组4.9%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P<0.05)。结论  采取综合性感染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感染发生率。
2020 Vol. 26 (6): 550-552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404 KB)  ( 209 )
553 关节镜下平卧位双后内侧入路微创治疗腘窝囊肿
钱臣 1,2,孔志刚 1,2,叶俊星 3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平卧位双后内侧入路微创治疗腘窝囊肿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伴有关节内疾病的腘窝囊肿患者41例,男11例,女30例;年龄49~74岁,平均(60.0±4.27)岁。左膝23例,右膝18例。先前内、前外入路处理关节腔内病变,然后后内侧入路刨开后内侧关节囊反折部,充分暴露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间隙,以后内侧双入路进入腘窝后方的囊肿内部将囊壁充分切除。采用Lysholm评分判定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41例患者经过关节镜下手术发现其中33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80%),8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20%),36例合并软骨损伤伴内外侧半月板的退变(88%),关节镜术中探查的结果与术前MRI提示相同。所有病例经过15~24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病例。根据Lysholm评分进行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的评价,术前(65.8±10.7)分,术后(91.2±5.4)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平卧位双后内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不仅处理关节腔病变,而且术中不需要翻身,兼具了几种术式的优势,是目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2020 Vol. 26 (6): 553-555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1519 KB)  ( 108 )
556 Larson术式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治疗体会
吴明凡,江淮,陈学周,孙良业
目的  探讨采用Larson术式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骨科收治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9~49岁,平均(37.7±6.3)岁。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52.3±7.0)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综合评分均为D级。Fanelli分型为C型损伤。切取自体半腱肌,关节镜辅助下,后外侧切口切开重建后外侧结构。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3个月。膝关节稳定性,屈膝0°位无内翻不稳;屈膝30°位内翻不稳3例,均为Ⅱ度,伴有硬性终止点。屈膝30°、90°位外旋试验,与健侧比较,屈膝90°位无明显异常。胫骨外旋角度为(1.6±1.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2,P=0.000);屈膝30°位外旋不稳2例(均<10°),胫骨外旋角度为(2.3±2.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8,P=0.000)。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8.4±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69,P=0.000)。IKDC综合评分:A级10例,B级5例,C级3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5,P=0.000)。结论  采用Larson术式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大大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2020 Vol. 26 (6): 556-559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855 KB)  ( 130 )
559 经皮空心拉力螺钉联合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研究
何仁建,罗园超,余超,杨富国
目的  研究经皮空心拉力螺钉联合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对髌骨横形骨折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急诊入院的86例髌骨横形骨折,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采用经皮空心拉力螺钉联合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21~74岁,平均(46.8±1.2)岁。对照组采用经典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手术,其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18~76岁,平均(47.5±1.1)岁。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更少,下地时间更早,能较早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空心拉力螺钉联合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疗效可靠,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比较,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切口微创,并发症低,患者接受度高,值得推广。
2020 Vol. 26 (6): 559-562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1047 KB)  ( 182 )
563 载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12例儿童骨感染的临床报告
孙强,叶家军,刘昕,陈伟,肖元,任波,赵仁欢,康持
目的  观察及分析载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儿童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院采用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充治疗儿童骨感染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5~14岁,平均(11.2±2.37)岁;肱骨2例,尺骨1例,股骨2例,胫骨5例(含腓骨1例),跟骨2例。术前用无菌棉签及无菌标本试管取破溃病灶部位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静滴敏感抗生素及相应对症治疗缓解急性期症状,术中对病灶彻底清创,用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区,术后伤肢高分子夹板外固定4~6周,规律、足量运用抗生素。在术后3 d、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节点复查患儿影像学资料,前6个时间点复查感染和肝肾功等相应指标,比较受累关节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9.6个月。术后患者伤口Ⅲ/甲或Ⅳ/甲愈合。感染病灶无复发、加重、疼痛、病理性骨折及排异反应发生,受累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目前尚未出现发育畸形,下肢受累患儿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步态基本正常。结论  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对儿童骨感染病变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是治疗儿童骨感染的理想方法。
2020 Vol. 26 (6): 563-567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1210 KB)  ( 155 )
567 同种异体骨植骨后免疫排斥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曹坤,江正,胡博,徐生林,阙玉康,胡勇 *
目的  明确患者同种异体骨植骨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行良性肿瘤刮除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龄5~76岁,平均(37.09±19.52)岁;术后9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发病率8.5%。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和发病病种的差异和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后提示,年龄是患者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是良性肿瘤刮除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患者的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小出现切口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与细胞毒性T淋巴(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有关,这一结果对于临床预防同种异体骨免疫排斥反应所引起的切口并发症有一定参考意义。
2020 Vol. 26 (6): 567-569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417 KB)  ( 127 )
       基层园地
570 基层医院PVP/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困难与策略
曾本强 1,罗凌云 2*,常瑞 1,陈安刚 1,宋小强 1,胡兵 1,秦谊 1,李想 1,廖真宇 1,胡骅 1,余雪红 3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目前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主要方法,具有缓解疼痛迅速、确实可靠、患者术后能早下床、早活动锻炼、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骨量丢失、褥疮、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特点,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但目前部分基层医院资源有限,硬件配套设施存在不足,在行PVP/PKP术时存在一定困难,现结合我院在行PVP/PKP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做简要介绍。
2020 Vol. 26 (6): 570-571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959 KB)  ( 268 )
       个案
572 肢端肥大症性关节病1例报告
梁海松,盛东 *,杨昊勇,白新文
肢端肥大症是一种发病隐匿的慢性进展性内分泌疾病,主要因为体内产生过量的生长激素所致,95%的患者由于垂体腺瘤导致,因其过度分泌生长激素导致全身软组织、骨与软骨过度增生,引起面容改变、手足肥大、皮肤粗厚、骨关节病变等。肢端肥大症性关节病是肢端肥大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肢端肥大症性关节病的报道很少。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肢端肥大症性关节病报道如下。
2020 Vol. 26 (6): 572-574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1768 KB)  ( 132 )
575 双侧髋关节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1例报告
宣瑞红 1,刘小丽 2
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主要发生于手、足部小关节或腱鞘滑膜组织,最好发部位为手,尤其是手指,也可发生于足、踝及膝、腕等部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以往认为GCTTS是炎症引起的反应性和修复性增生,近年来的观点倾向于肿瘤性增生。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关节内型和关节外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局限性腱鞘巨细胞瘤(localized-type GCTTS,L-GCTTS)和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diffuse-type GCTTS,D-GCTTS)。L-GCTTS主要发生在小关节,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部分病例有创伤史;D-GCTTS呈局部浸润性生长,主要发生于关节外软组织,尤其是负重性大关节,表现为局部肿块、运动受限,女性偏多,最多见于膝关节,也可发生于髋关节和肘关节,且多为单关节发病,很少多关节受累,罕见双侧发生者报道。手术切除是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主要方法,但复发率较高,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切除不彻底。本文对1例双侧髋关节同时发生的D-GCTTS病例报告如下。
2020 Vol. 26 (6): 575-576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1480 KB)  ( 143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