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0年 26卷 5期
刊出日期:2020-05-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临床论著
385 导航辅助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和椎间孔成形的临床研究
王少纯 1,陈波涛 2
目的  观察电磁导航辅助下脊柱内镜系统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及椎间孔成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河南洛阳正骨医院脊柱外科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接受电磁导航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内窥镜脊柱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行椎间孔成形,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3±5.90)岁。对照组30例采用标准TESSYS技术行椎间孔成形,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2.67±6.4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病变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术中定位穿刺时间、关节突成形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与穿刺和椎间孔成形相关的并发症、改良MacNab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透视次数、定位穿刺时间、关节突成形时间及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6.7%(2/30),对照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磁导航辅助下进行腰椎内镜TESSYS技术操作,有利于精准穿刺定位和椎间孔成形,能够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医患辐射暴露剂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青年医师的学习曲线。
2020 Vol. 26 (5): 385-389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1620 KB)  ( 429 )
390 以胸大肌肱骨止点确定肱骨假体高度的临床体会
张云海,刘伟,黄东辉,林伟龙
目的 探讨胸大肌肌腱肱骨止点(pectoralismajor tendon,PMT)上缘作为半肩置换术中假体高度定位参考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切开解剖复位钢板内固定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56~72岁,平均(65.3±5.2)岁。测量PMT上缘到肱骨头最高点的平均距离为(5.21±0.42)cm。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38例老年严重肱骨近端骨折行半肩置换的患者,参照PMT上缘到肱骨头最高点的距离5.2 cm确定肱骨假体高度,男7例,女31例;年龄60~82岁,平均(72.0±6.5)岁。术后3个月拍摄双侧肱骨全长X线片并测量长度,比较双侧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对侧肱骨长度(humeruslength,HL),采用HL×0.176计算PMT到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与(5.21±0.42)cm比较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半肩置换侧肱骨全长与对侧肱骨全长分别为(32.41±2.47)cm、(31.93±2.82)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对侧HL×0.176计算PMT到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为(5.61±2.82)cm,与(5.21±0.42)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MT可以作为肱骨假体高度的可靠参照,PMT上缘到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为(5.21±0.42)cm,可以作为参考数值之一。
2020 Vol. 26 (5): 390-393 [摘要] ( 261 ) HTML (1 KB)  PDF (1118 KB)  ( 258 )
394 外固定支架与皮下前环内置外架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疗效比较
王建超,高嵩 *,田书建
目的  探讨骨盆前环外固定架固定(anterior pelvic external fixation,APEF)与皮下前环内置外架(internal anterior fixation,INFIX)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由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1例骨盆不稳定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PEF固定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6~58岁,平均为(46.2±2.2)岁。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型14例,C型16例;均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前环。INFIX组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7~60岁,平均为(47.1±2.4)岁。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型13例,C型18例;均采用皮下前环内置外架固定前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或术后并发症(包括医源性神经损伤、感染、螺钉松动、骨不愈合等)及疗效等。结果  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2±2.3)个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APEF组优10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INFIX组优9例,良18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APEF组优15例,良10例,可5例,优良率为83.3%;INFIX组优16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骨折均全部愈合。APEF组3例(10%)患者股外侧皮神经损伤,5例(16.7%)出现螺钉松动,4例(13.3%)发生钉道感染;INFIX组4例(12.9%)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3.2%)出现皮肤感染,无螺钉松动发生。APEF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率较INFIX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EF组患者螺钉松动、钉道感染率高于INFI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EF和INFIX均能提高骨盆的稳定性,但INFIX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接受度高。
2020 Vol. 26 (5): 394-398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1271 KB)  ( 249 )
399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死亡风险及危险因素分析
赵建文,王晓伟 *,孙天胜,刘智,张建政
目的  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 004例髋部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29例,女675例;年龄60~104岁,平均年龄(80.01±8.14)岁。根据手术后1年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死亡组158例,男69例,女89例;年龄61~98岁,平均年龄(82.56±7.42)岁。存活组846例,男260例,女586例;年龄60~104岁,平均年龄(79.53±8.18)岁。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手术时机、固定方式的差异,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有意义的因素,再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筛选出术后1年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冠心病、心律失常、痴呆、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心功能不全、合并症数量≥4种、延期手术、神经阻滞麻醉、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低是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002,P=0.055)、男性(OR=1.980,P=0.000)、冠心病(OR=1.657,P=0.020)、痴呆(OR=1.883,P=0.042)、心功能不全(OR=1.999,P=0.030)、白蛋白水平低(OR=0.915,P=0.000)是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死亡率高达15.7%,高龄、男性、冠心病、痴呆、心功能不全、白蛋白水平低是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 Vol. 26 (5): 399-403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457 KB)  ( 215 )
404 保留假体清创联合局部万古霉素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
周浩,陈歌,尹一然,陈畅,刘俊才,李忠
目的  探讨保留假体清创联合局部关节腔注射万古霉素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应用保留假体清创联合局部万古霉素治疗的24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56~79岁,平均(64.1±7.2)岁。外院感染22例,本院感染2例。病程12~28 d,平均(20.3±2.4)d。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复发以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简易Likert量表法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1个月,平均(27.8±5.8)个月。手术成功率87.5%(21/2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4/24)。本组病例术前KSS评分(52.3±9.8)分、HSS评分(54.7±10.3)分,末次随访分别为(83.4±18.0)分、(90.6±14.5)分,末次随访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前VAS评分为(6.3±1.8)分,末次随访降至(1.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简易Liket量表,患者术后满意度为83.3%(20/24)。结论  保留假体清创联合局部万古霉素治疗人工全膝关节术后早期感染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显著降低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并有着较高的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2020 Vol. 26 (5): 404-411 [摘要] ( 303 ) HTML (1 KB)  PDF (484 KB)  ( 243 )
408 关节镜下双“8”字Orthocord缝线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牛金龙,徐帅,葛满意,方庆山,段泽敏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高强度缝线双“8”字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对应用关节镜下高强度缝线双“8”字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2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6~48岁,平均(28.5±3.0)岁。采用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的功能情况。通过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结果  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平均(11.0±2.8)个月。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前Lysholm评分(51.4±6.7)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91.4±4.0)分(P<0.05)。术前IKDC评分(51.3±6.8)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93.3±2.4)分(P<0.05)。Lachman试验:术前阳性率为100%,术后阳性率为0(P<0.05)。无关节感染、骨折块移位、缝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高强度缝线行双“8”字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手术疗效满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可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2020 Vol. 26 (5): 408-411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1229 KB)  ( 248 )
412 内侧髌股韧带联合髌胫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程松苗,蒋旭,陈鹏旭,范志航,李强,胡勇
目的  评价用半腱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和用髌韧带内1/3重建髌胫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15~38岁,平均(22.36±5.20)岁。全部患者均在麻醉下取半腱肌肌腱重建髌股韧带,取髌韧带内1/3带胫骨结节骨块重建髌胫韧带。术后复查CT和X线,测量髌骨-股骨适配角、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度、Caton指数、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值作为影像学评价;以膝关节功能Lyshlom评分、Kujala评分、J形征和恐惧试验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16±6.85)个月。患者术后均未再次脱位。Kujala评分:术前(54.60±11.08)分,术后(75.40±7.49)分;Lysholm评分:术前(43.48±6.78)分,术后(93.20±3.52)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髌骨-股骨适配角:术前(13.74±5.09)°,术后(4.14±2.52)°;髌骨倾斜角:术前(16.89±4.09)°,术后(3.40±1.37)°;髌骨外移度:术前(33.14±3.99)mm,术后(7.40±2.69)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TG值、Caton指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查体J形征阴性,恐惧试验阴性。结论  本研究采用半腱肌肌腱重建髌股韧带联合髌韧带内1/3重建髌胫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在技术上是安全,可在短期随访时间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020 Vol. 26 (5): 412-426 [摘要] ( 243 ) HTML (1 KB)  PDF (1271 KB)  ( 265 )
       临床研究
416 髋骨对称性失衡与非特异性腰痛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高明月 1,朱立国 1*,王毅 1,张卓 1,徐一鸣 1,封雪菲 1,李学朋 1,韩涛 1,尹逊路 1,朱波 2
目的  结合冠状面及矢状面的影像参数来分析髋骨及骨盆三维空间稳定性稳定性与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SLBP)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采用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收集腰痛组(n=33)与健康组(n=66)的骨盆正侧位影像参数,比较两组影像参数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参数与腰痛间的关系。收集的影像参数包括双侧髋骨闭孔大小(obturator foramen size,OFS)、骨盆旋转角(pelvic rotation angle,PRA)、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angle,PI)、腰骶关节角(lumbosacral angle,LSA)。OFS、PRA分别反映了双侧髋骨垂直轴、矢状轴的平衡情况,SS反映了骨盆冠状轴位置的平衡情况。结果  两组OFS、PRA、S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OFS、PRA、SS均与NSLBP具有一定相关性。除OFS与SS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外,其他各参数间并无明显相关性。OFS、PRA、SS三者均异常时提示腰痛发生率明显提高,OFS对NSLBP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  髋骨对称性失衡可引发骨盆失稳,且与NSLBP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
2020 Vol. 26 (5): 416-420 [摘要] ( 174 ) HTML (1 KB)  PDF (1488 KB)  ( 295 )
       实验研究
421 miR-31-5p靶向Notch1调节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文良华 1,陈世华 1,寿折星 2
目的  明确miR-31-5p在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Hulth法进行大鼠骨关节炎造模,并分离原代软骨细胞,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诱导体外模型,检测miR-31-5p的表达变化;进一步通过在线数据库预测miR-31-5p靶点并验证,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iR-31-5p对原代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骨关节炎大鼠中miR-31-5p表达下调;miR-31-5p mimics促进软骨细胞增殖,而miR-31-5p inhibitor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增加;此外,miR-31-5p inhibitor促进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MMP-13)表达增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Notch1是miR-31-5p的直接靶点,Notch1过表达质粒会部分抵消miR-31-5p mimics对软骨细胞的增殖保护作用。结论  miR-31-5p下调表达介导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受限和凋亡发生,可能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病。
2020 Vol. 26 (5): 421-427 [摘要] ( 249 ) HTML (1 KB)  PDF (1654 KB)  ( 241 )
       综述
427 生物力学环境影响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研究进展
胡凌云 1,2,刘浩 1*,孟阳 1,杨毅 1,修志刚 3,王贝宇 1,丁琛 1
由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在缓解症状和/或神经功能改善的同时,具备保留节段活动、维持椎间盘高度、减轻邻近节段异常的生物应力以及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的理论优势,因此,CDA在过去十余年间被确立为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CDDD)的一种选择。目前,在治疗单节段或双节段CDDD中可作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有效替换方案,显示出安全、满意的短中期、甚至长期效果。
但是,作为CDA术后长期疗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影响了假体长期的活动功能,还会影响临床症状的改善,甚至消除CDA对邻近节段的保护效应,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密切相关。关于报道CDA术后HO的发生率千差万别,且HO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目前有研究提示颈椎内在生物力学状态或应力负荷可能与HO形成有关,且有学者认为间盘假体类型和手术技术可能是影响HO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手术技术和间盘的动力学特点直接与CDA术后颈椎的生物力学环境相关。本文现重点围绕机械应力刺激及生物力学环境变化在HO形成中的作用、从生物力学角度探索预防或减少HO等方面加以综述。
2020 Vol. 26 (5): 427-431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1182 KB)  ( 181 )
432 微重力对MC3T3-E1前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胡逍然,尹文哲 *,孙奇峰,李阳杰,吴桐,代显葵
宇航员在太空飞行中经历的微重力导致人体发生严重生理变化,其中包括头部液体移位、液体和电解质流失、肌肉质量减少、空间晕动病、贫血、免疫反应降低以及骨质流失等,骨质流失是这些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其严重程度似乎与飞行持续时间有关。航天飞行期间宇航员每月损失1%~2%的骨量,这种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促进骨形成的成骨细胞标志物的减少引起,导致骨形成明显减少和骨吸收增加的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证明微重力条件下骨形成减少与骨成熟标志物的减少,细胞骨架的改变,凋亡和自噬的增加以及其他相关蛋白及基因的变化有关,这也间接表明了微重力下骨质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本文对近年来模拟微重力条件下MC3T3-E1前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航空航天条件下骨丢失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0 Vol. 26 (5): 432-436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944 KB)  ( 385 )
436 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修复与否的文献综述
王雪,王成伟 *,帕尔哈提·瓦哈普,陈天楠,张世勇,王杰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占踝关节损伤的10%~15%,其中单独三角韧带损伤较为少见,常合并有踝关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踝关节也是体育活动中最常受伤的关节之一。预计到2030年踝关节受伤的发生率将增加3倍。在Lauge-Hansen描述的踝关节骨折分型中,三角韧带损伤或内侧踝骨折,是以环形方式围绕踝关节而发生。三角韧带的损伤最常发生在旋前外和旋后外上,旋后外损伤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三角韧带结构的命名和解剖形态一直存在争议,它是一个坚强的多层复合体,由浅层和深层组成,是踝关节内侧重要稳定结构。浅层的三角韧带包括胫舟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后韧带浅层,跨过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最近发表的有关于三角韧带组成的解剖学研究显示,弹簧韧带被认为是三角韧带浅层的一个组成部分。三角韧带深层包括胫距前韧带深层和胫距后韧带深层,仅与踝关节相连(见图1~2)。
三角韧带浅层的作用是防止后足的外翻,而三角韧带深层则是限制距骨外旋的主要结构。在踝关节活动过程中,三角韧带提供静力稳定。文献的回顾表明,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三角韧带深层对踝关节的稳定作用远大于浅层,浅层主要作用是避免距骨过度外展倾斜,而深层主要通过限制距骨过度旋前起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临床中都在关注外侧韧带,许多内侧韧带损伤不被重视。对三角韧带损伤的文献中没有就哪种方法最有效而达成共识。应力位X线片上的内侧间隙(medial clear spaee,MCS)增大用于三角韧带断裂的诊断方法,也有学者主张用关节镜结合MRI进行可视化诊断。三角韧带断裂的治疗也备受争议,一些研究表明,三角韧带修复是有益的,并且结果令人满意。其他研究报告说,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断裂不需要修复。本文的目的是复习三角韧带修复的文献,并为外科手术治疗建立明确的指证。
该研究是根据2015年系统评价和元分析的报告项目中描述的指南进行的。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目前文献中踝关节骨折损伤中三角韧带修复与不修复之间的差异。
2020 Vol. 26 (5): 436-474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942 KB)  ( 216 )
       临床经验
440 锁骨钩钢板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吴明凡,江淮,陈学周,郑权,孙良业,谢威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为今后肩锁关节脱位改良内固定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肩锁关节脱位钩板治疗的18例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34~67岁,平均(47.57±11.7)岁。根据Rockwood分型,Ⅲ型12例,Ⅳ型5例,Ⅴ型1例。采用Constant-Murley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前后位X线片对肩锁关节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钩板植入后4~12个月平均评分为(77.33±5.32)分,钩板取出后6个月平均评分为(91.06±4.02)分。根据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钩板植入后4~12个月平均评分为(20.39±3.30)分,钩板取出后6个月平均评分为(30.89± 2.25)分。钩板植入和取出后Constant-Murley、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板植入前肩锁关节间距(acromio-claviculardistance,ACD)及喙锁关节间距(coraco-claviculardistance,CCD)分别为(14.25±4.26)mm和(19.86±3.98)mm,钩板植入后分别为(3.32±2.69)mm和(9.74±2.8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板植入后10例患者影像学出现肩锁关节退行性改变,其中7例(38.8%)患者出现肩峰下骨溶解,3例(16.6%)出现肩锁关节骨关节炎;2例同时出现肩峰下骨溶解和肩锁关节骨关节炎(11.1%)。结论  锁骨钩钢板对肩锁关节脱位治疗效果确切,钩板植入后对肩关节功能影响较大,钩板取出后肩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肩关节退变(骨关节炎和骨溶解)是钩板使用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与肩关节功能损害有关。
2020 Vol. 26 (5): 440-443 [摘要] ( 381 ) HTML (1 KB)  PDF (1317 KB)  ( 214 )
443 缝合锚并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陈旧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李树明,刘申,李青松,梁博冉,韦兴,陈晶 *
目的  探讨应用缝合锚并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11例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Ⅲ型)患者采用缝合锚置入喙突并同种异体肌腱绕行喙突下治疗,以期重建喙锁韧带,恢复肩关节功能。1例患者因肩锁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切除锁骨远端。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Constant-Mudey score,CMS)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术前及术后随访过程中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选择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治疗效果,定性评价患肩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得19~46个月的随访,平均(33.0±8.3)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异物排斥反应、缝合锚松动及尾线/同种异体肌腱断裂,无再脱位病例发生。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MS、VAS及喙锁距离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且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VAS及喙锁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rlsson标准评定末次随访时患肩关节功能,优8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0%。结论  缝合锚并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陈旧性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生物学固定、利于早期功能练习、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优点,在部分肩锁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中联合应用锁骨远端切除,临床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5): 443-446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942 KB)  ( 325 )
447 掌长肌腱重建韧带与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比较
黄健林,刘文涛
目的  比较自体掌长肌腱重建喙锁韧带并同时修复肩锁韧带与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自体掌长肌腱重建喙锁韧带同时修复肩锁韧带(A组,20例)以及钩钢板固定(B组,20例)进行治疗。术后随访时间至少5个月(B组随访至拆除钢板后5个月)。记录并进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B组统计两次住院数据相加);采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chining communication sytems,PACS)测量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侧喙锁间隙及肩峰与锁骨远端下缘的水平与健侧的差值;测量肩关节活动度并采用Karlsson标准评定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估患肩疼痛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相差不大,均获得满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疼痛较轻,关节活动功能较好,并发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均能取得良好疗效,钩钢板内固定手术简单便捷,并发症较多;重建韧带手术时间较长,关节活动功能更好,并发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更少。
2020 Vol. 26 (5): 447-451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2388 KB)  ( 297 )
451 关节镜下埋头空心钉固定治疗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的早期疗效
付允,张文宙,白印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埋头空心钉固定治疗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4例新鲜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0.5±4.2)岁。9例跌伤,5例交通事故伤。受伤到入院时间1~10 d,平均(4.2±2.1)d。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埋头空心钉固定。术后3个月进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测量并比较双侧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度。结果  1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5.2±1.2)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1±1.5)个月。所有患者均无骨折畸形愈合、埋头空心钉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肘关节平均屈曲角度:伤侧为(135.0±8.7)°,健侧为(140.0±6.1)°,P>0.05。前臂旋前旋后运动平均角度:伤侧为(140.2±7.0)°,健侧为(143.8±5.5)°,P>0.05。MEPS评分平均(96.3±0.6)分,优11例,良3例。双侧肘关节屈伸和旋转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埋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5): 451-453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802 KB)  ( 277 )
454 带蒂骨膜瓣植入联合PRP治疗腕舟骨骨不连伴骨坏死
于晓光,董新利 *,尹陆陆,刘晗,崔丰铖,苏云,孙强
目的  分析应用自体骨与去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混合注入病灶联合带蒂骨膜瓣植入治疗腕舟骨骨不连伴骨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间我科应用自体骨与去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混合注入病灶联合带蒂骨膜瓣植入治疗腕舟骨骨不连伴骨坏死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6~46岁,平均(32.7±3.7)岁;左侧3例,右侧7例;腰部骨不连7例,远极骨不连2例,近极骨不连1例;从腕部外伤至手术治疗时间3~14个月,平均(5.1±0.9)个月。术后对患者疗效进行随访观察,并采用Jiranek腕舟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2.9±1.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2周如期拆线。骨折愈合时间12~22周,平均(13.1±1.2)周,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或部分缓解。Jiranek评分为80~95分,平均(89.2±4.1)分。结论  应用自体骨与去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混合注入病灶联合带蒂骨膜瓣植入治疗腕舟骨骨不连伴骨坏死临床效果满意,值得肯定并进一步推广。
2020 Vol. 26 (5): 454-456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1537 KB)  ( 281 )
457 脊柱定位网在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孙俊,刘瑞东,熊仕群,吴向前,朱机
目的  探讨脊柱定位网在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5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4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将实验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手术组和脊柱定位网定位组,通过比较定位时间、透视次数、定位准确率等临床指标评价该系统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结果  脊柱定位网组定位时间(12.46±2.31)min、透视次数(6.26±1.09)次、定位准确率(96.27±2.11)%;常规定位组此三项指标分别为(28.53±5.42)min、(12.37±2.16)次、(95.32±2.73)%。两组定位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定位时间和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柱定位网组更占优。结论  脊柱定位网可快速、有效确定空心钉进钉点、角度及深度,减少射线辐射,准确性高、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并发症少,为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定位方法。
2020 Vol. 26 (5): 457-460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1579 KB)  ( 263 )
460 口服氨甲环酸对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分析
李毅,唐淼,刘长征
目的  探讨非止血带下联合围手术期口服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于安徽宿州市立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30例,切皮前10 min静滴完毕20 mL/kg TXA;B组(试验组)31例,麻醉前2 h及术后6 h、12 h分别口服氨甲环酸1 g。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输血例数;术前1 d,术后1 d、2 d、14 d分别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术前1 d及出院前1 d或出现可疑血栓症状时行患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术后14 d门诊复查并拆线。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术前Hb、D-二聚体、FDP、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术中显性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输血例数,术前术后Hb、D-二聚体、FDP、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抑制机体的纤溶活化和炎性反应,降低失血量和输血率,缩短恢复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可行,口服和静脉应用具有相同的效果。
2020 Vol. 26 (5): 460-463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767 KB)  ( 355 )
464 锚钉止点修复联合重建髌腱治疗陈旧性髌腱断裂中期疗效观察
高东 1,郑江 2,张宪 2,康鑫 2,任博 2,赵赞栋 2,张亮 2*
目的  评估锚钉止点修复联合保留止点的半腱肌重建方法治疗陈旧性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西安市红会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例陈旧性髌腱断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2~43岁,平均(30.0±5.5)岁;左侧5例,右侧9例;从撕裂到手术时间为4~18周,平均(10.7±2.3)周。行锚钉止点修复及保留止点的半肌腱重建加强髌腱,术后行膝可调支具伸直位固定2周,术后2周拆除切口缝线,逐步进行膝关节活动度锻炼。应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及Lysholm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主观评估,术后测量大腿周径、膝关节活动度、摄X线片测量髌骨高度,并与对侧比较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49个月,平均(34.1±3.4)个月。所有患者髌腱重建后未发现髌腱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X线片示髌骨基本恢复正常高度,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平均术后10个月恢复到受伤前水平,Lysholm评分术前(45.1±2.3)分,末次随访时(80.3±3.4)分,P<0.05;IKDC评分术前(45.5±10.8)分,末次随访时(66.8±9.4)分,P<0.05。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萎缩,伤侧与健侧大腿周径差值平均为(2.6±0.7)cm。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及X线片上测量髌骨高度,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锚钉止点修复联合保留止点的半腱肌重建方法治疗陈旧性髌腱断裂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2020 Vol. 26 (5): 464-467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1444 KB)  ( 371 )
467 锚钉缝线桥技术避骨骺内固定治疗青少年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邓辉云,郑佳鹏 *,吴清泉,肖棋

目的  探讨应用锚钉缝线桥技术避骨骺内固定治疗青少年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7年7月共收治6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青少年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8~17岁,平均(13.0±3.0)岁。均为McKeever Ⅲ型骨折,采用膝后内侧入路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避开骨骺固定骨折块,并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肢体长度,应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并与健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在24~36个月,平均(29.7±4.1)个月。手术时间53~68 min,平均(59.8±5.2)min。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所有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33±1.49)周。末次随访时患膝Lysholm评分为94~97分,平均(95.0±1.3)分;关节活动度伸膝-5°~2°,平均(-1.3±2.3)°;屈膝130°~143°,平均(135.5±4.8)°,肢体长度62.8~95.0 cm,平均(82.3±10.9)cm;术后各指标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避开骨骺固定青少年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以避免骨骺损伤,固定牢靠,功能恢复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020 Vol. 26 (5): 467-470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1541 KB)  ( 289 )
471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膝内侧半月板囊肿的临床疗效
郭旗,刘玉强,胡滨,王续鹏,刘宁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囊肿减压清理、半月板修整或缝合等方法微创治疗膝内侧半月板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科自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囊肿患者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7~58岁,平均(46.32±9.56)岁。术中清理囊肿并处理半月板,记录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53±8.27)个月。末次随访时均未见症状性囊肿复发,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基本恢复正常,功能恢复良好。Lysholm评分术前(59.37±12.91)分,末次随访时(80.26±9.79),IKDC评分术前(56.23±13.49)分,末次随访时(75.03±11.82)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度达92.3%。结论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内侧半月板囊肿创伤小、恢复快、治疗彻底、不易复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2020 Vol. 26 (5): 471-474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1282 KB)  ( 267 )
       个案
475 枢椎骨折术后积液并发囊肿形成个案分析
梁晨亮 1,李瑞峰 2*,赵振群 2*
随着交通、建筑等事业的蓬勃发展,脊柱骨折或合并脊髓损伤已成为骨科领域中的常见疾病。上颈椎损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上颈椎损伤即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因创伤或其他外力所导致的骨折、关节脱位、韧带撕裂,如寰枢关节脱位以及寰、枢椎的骨折。其中寰枢椎骨折伴脱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上颈椎损伤,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如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植骨融合术等。虽然颈椎后路手术具有可操作性强,安全性好,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并保留了寰枕关节功能等优点,但是国内有关上颈椎骨折行颈后路手术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报道较为罕见。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收治1例枢椎齿突、椎体、左侧侧块、横突骨折伴寰枢椎旋转脱位患者,行枕颈后路切开、C1~3植骨融合、椎弓根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积液合并囊肿,就其积液和囊肿形成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2020 Vol. 26 (5): 475-478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1907 KB)  ( 294 )
478 膝关节树枝状脂肪瘤1例报告
姜大帅 1,段向东 2,华聪 1,齐尚锋 1,2*
膝关节树枝状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滑膜下绒毛状脂肪的良性、非肿瘤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软组织肿大,尤其是在较大的关节周围。此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55岁,早期或无症状,当肿胀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有临床相关性,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主要临床症状为缓慢进展的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同时可能伴有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11月收治1例罕见的膝关节树枝状脂肪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2020 Vol. 26 (5): 478-480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2744 KB)  ( 275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