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特色栏目
合作企业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文章检索
2019年 25卷 6期
刊出日期:2019-06-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临床论著
481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章戈,张亚中,郑培炎,王根林 *,朱璇琛,彭鹏,姜为民,杨惠林
目的
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对符合标准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其中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5例,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局部前凸椎间盘Cobb角和颈椎整体前凸C
2~7
Cobb角,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术前及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3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C
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及C
2~7
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椎间盘Cobb角、C
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盘Cobb角、C
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取得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更好地保持了颈椎活动度,可以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2019 Vol. 25 (6): 481-504 [
摘要
] (
343
)
HTML
(1 KB)
PDF
(2954 KB) (
527
)
488
经椎弓根体外复位器在PKP中的临床应用
赵磊,曾逸文,王钢锐 *,郑圣鼐
目的
总结探讨2010年10月至2017年6月经椎弓根体外复位器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40例胸腰椎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男12例,女28例,年龄为58~75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2种不同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经椎弓根体外复位器。术后对伤椎椎体的容积变化、矢状面Cobb角、疼痛程度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
成功地对40个椎体注射骨水泥,未出现骨水泥毒性反应,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症状,无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无术中死亡。术后椎体容积改变较术前有显著增加(P<0.05),且增加度观察组<对照组,术后Cobb角显著降低(P<0.05),且降低度观察组<对照组,术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与术前的VAS评分改善度观察组<对照组。术后每个椎体注射骨水泥的量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的骨水泥渗漏率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经椎弓根体外复位器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复位性能,能有效恢复并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克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不足的缺陷,提高手术疗效。
2019 Vol. 25 (6): 488-492 [
摘要
] (
400
)
HTML
(1 KB)
PDF
(1958 KB) (
325
)
493
微创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杨正伟,卢宏伟,胡峻贤,罗飞,许建中,何清义 *
目的
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
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施行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化脓性腰椎间隙感染20例23个节段,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8~67岁,平均54.9岁。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测量相关影像学指标以评估矢状位平衡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纠正、间接减压指标特点以及骨融合情况。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1~56个月,平均18.9个月。单节段平均手术时间(279.6±73.9)min,出血量(241.3±70.1)mL,术后平均卧床(4.4±2.8)d。末次随访腰部VAS评分(0.65±0.49)分、ODI评分(9.30±1.63)%,均显著低于术前的(6.60±1.05)分和(77.65±9.41)%(P<0.05)。腰椎前凸角增加6.12°(14.7%)(P<0.05),腰椎矢状位平衡得到有效改善;局部后凸Cobb角减少1.99°(-21.6%)(P<0.05),后凸畸形得到纠正。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椎管中央矢状径等间接减压指标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植骨均获融合,术后临床恢复良好,无感染复发需再次手术病例。
结论
对于选择合适的化脓性腰椎间隙感染病例,微创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灶清除彻底、脊柱稳定性好,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均显著改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人腰椎间隙感染手术方式。
2019 Vol. 25 (6): 493-499 [
摘要
] (
338
)
HTML
(1 KB)
PDF
(1941 KB) (
345
)
500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愈后继发骨关节病的中期随访
陶崎峰,陈春雨,吴飞鹏,王洪平,兰玉平 *
目的
探讨化脓性髋关节炎继发骨关节病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
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青少年期发生髋部感染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疾病7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4~54岁,平均年龄42.57岁。髋关节感染均发生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感染年龄为4~12岁,平均年龄6.86岁。感染愈后28~42年,平均35.71年。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予以治疗。
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80个月,平均52个月。7例术前下肢均有3~11 cm短缩,平均5.9 cm;术后下肢不等长改善为1~3 cm,平均1.5 cm。Harris评分由术前49.85分(27~70分)提高到术后90.29分(77~95分)。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假体松动、骨溶解。
结论
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骨关节病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安全、满意,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
2019 Vol. 25 (6): 500-504 [
摘要
] (
263
)
HTML
(1 KB)
PDF
(1156 KB) (
371
)
505
不同进针角度张力带对髌骨C1型骨折治疗的有限元分析
王明波,吕慧成,张沛,郭军,贾海生
目的
建立髌骨C1型骨折钛缆张力带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
方法
选择1例成年男性志愿者行下肢薄层CT扫描,将图像数据通过软件建立髌骨几何模型,利用软件中的分割功能模拟髌骨C1型骨折,利用软件中的扫描功能生成2根张力带别针和“8”字形钛缆,建立三维C1型骨折钛缆张力带内固定模型,模拟屈膝90°髌股关节作用力600N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其位移及变形特点。
结果
a)骨折髌骨的位移:张力带别针平行置入比张力带别针成角度置入要小;b)骨折面压力:张力带平行的时候骨折面压力峰值大于成角度入针;c)骨折面的相对滑动距离:张力带别针平行置入时小于成角度置入。
结论
张力带别针平行置入要优于成角度置入,该结果与生物力学结果相符,有限元分析有助于了解不同角度张力带内固定髌骨骨折优劣,为进一步了解髌骨骨折治疗的疗效提供理论基础。
2019 Vol. 25 (6): 505-513 [
摘要
] (
232
)
HTML
(1 KB)
PDF
(1328 KB) (
286
)
509
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疗效比较
李宇 1,张豪 2,王立志 1,郑秋 1,肖世卓 1,杨洪彬 1*
目的
比较韧带先进加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行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或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LARS人工韧带组25例(人工韧带组),自体腘绳肌腱组35例(自体肌腱组)。术前与术后随访采用Lysholm、Tegner、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前抽屉试验(ADT试验)、Lachman试验评价术后膝关节稳定性。
结果
术后随访24~54个月,平均36个月。两组组内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Lysholm、Tegner、IKDC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Lysholm、Tegner、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人工韧带组与自体肌腱组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ADT试验及Lachman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韧带组术后重返运动时间(19.52±2.33)周,明显早于自体肌腱组(29.54±2.3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下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中期疗效相当,均可恢复膝关节功能与稳定性,但使用LARS韧带重建的患者能够早期重返运动。
2019 Vol. 25 (6): 509-513 [
摘要
] (
367
)
HTML
(1 KB)
PDF
(1082 KB) (
559
)
514
带线锚钉与Herbert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的对比研究
张磊,肖继龙,孔德明,银晓永,刘晓宁
目的
分别采用带线锚钉与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患者,对两种内固定手术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
笔者通过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患者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17~58岁,平均为(37.9±5.1)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带线锚钉组24例,Herbert组22例,对比研究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移位例数、患足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5±1.6)个月。46例患者切口均正常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及骨髓炎病例。带线锚钉组病例手术时间(13.0±1.5)min,术中出血量(8.5±3.4)mL,术中透视次数(2.1±1.5)次,开始负重时间(6.1±0.4)周,骨折愈合时间(8.2±0.5)周,骨折移位例数为1例,术后6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93.2±4.2)分。Herbert钉组病例手术时间(22.0±3.8)min,术中出血量(15.6±5.7)mL,术中透视次数平均(5.0±2.7)次,开始负重时间(8.1±0.5)周,骨折愈合时间(9.2±0.5)周,骨折移位例数为1例,术后6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分(85.2±5.5)分。
结论
带线锚钉相较于Herbert钉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而固定的牢固程度却无差异。
2019 Vol. 25 (6): 514-527 [
摘要
] (
295
)
HTML
(1 KB)
PDF
(1591 KB) (
590
)
518
感染性骨不愈合中的主要治疗方法比较
郭佳琪 1,杨朝晖 2*
目的
探讨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愈合的疗效。
方法
本研究收集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创伤骨科使用Masquelet技术和使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感染性骨不愈合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32.6±11.22)岁。12例采用Masquelet技术,18例采用Ilizarov技术。统计治疗时间、治疗费用、手术数量、并发症及疗效评价,分析并比较两种技术的优劣。
结果
两组均获随访。Ilizarov技术组随访时间平均(18.04±3.67)个月,愈合时间平均(19.22±3.52)个月。Masquelet技术组随访时间平均(17.07±2.69)个月,愈合时间平均(6.00±2.17)个月。两组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感染手术次数及骨重建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目前的医疗水平及技术条件,两种术式均可以治疗感染性骨不愈合,但两种术式均有其明显的优缺点。Ilizarov技术可以不用顾忌骨缺损数量,可彻底控制感染;且该技术只需少量植骨或不需要植骨,对周围软组织环境要求较低。而Masquelet技术受制于骨缺损,不仅需要大量植骨,而且不能彻底清创,对损伤软组织需求较高,植皮常常为必要步骤;但其费用低、手术次数少,在治疗过程中更有利于患者。
2019 Vol. 25 (6): 518-522 [
摘要
] (
285
)
HTML
(1 KB)
PDF
(1668 KB) (
266
)
临床研究
523
基于CT三维重建测量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股骨远段前偏角的初步研究
柯松,王敏 *,徐源,宋鑫,吕明锐,刘娇
目的
初步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股骨远段前偏角度(distal femoral sagittal anterior angle,DFSAA)规律,探讨其对股骨侧假体位置安放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共131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病例。术前行双下肢全长CT扫描获得股骨的3D图像,应用Mimics 17.0软件测量每个股骨的DFSAA(共262个),进行统计分析,并做男女比较和左右比较。术后行膝关节标准侧位片,记录股骨前侧皮质切迹notch的发生例数。
结果
平均DFSAA度数为(2.51±1.50)°,最小为0.05°,最大5.74°;男性平均(2.58±1.59)°,女性平均(2.50±1.49)°,男性和女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检验,P=0.389);每个患者的左右DFSAA最小的相差0.01°,最大的相差3.08°,平均为1.039 7°,90%的患者相差在2°以内。DFSAA≤3° notch发生率4.48%;DFSAA>3° notch发生率1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检验,P=0.028)。
结论
股骨远段前偏角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有差异,在全膝置换术前应考虑DFSAA大小。对于DFSAA>3°的患者,推荐参考解剖轴线截骨;对于DFSAA<3°的患者推荐参考机械轴线截骨。
2019 Vol. 25 (6): 523-527 [
摘要
] (
296
)
HTML
(1 KB)
PDF
(1031 KB) (
301
)
实验研究
528
利塞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愈合影响及生物力学评价
柯呈辉,何立江 *,黄俊杰,杜思明,林树峰,白海滨,吴文华 *
目的
通过相关生物力学方面检测,评价利塞膦酸钠对于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本实验采用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A、B、C3组: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和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各组大鼠骨折建模前随机抽取10只行断尾抽血,在处死大鼠后取出右侧股骨干内固定物,并制作病理,后检测右侧股骨干骨折愈合处骨密度(bone density,BMD)数值,检测右侧股骨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骨折建模后第3、6周,再次对各组大鼠进行检测。
结果
在各组大鼠骨折建模过程BMD值组间、组内对比情况中,建模前各组大鼠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组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建模前后生物力学性能组间、组内对比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在最大载荷恢复率中,B、C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大载荷中,C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塞膦酸钠短期内应用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
2019 Vol. 25 (6): 528-532 [
摘要
] (
246
)
HTML
(1 KB)
PDF
(491 KB) (
311
)
综述
533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田乐,刘刚 *
下颈椎疾病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为:a)恢复颈椎的正常解剖序列;b)对脊髓、神经根进行减压;c)重建颈椎稳定性。最常见的相关手术方法即为颈椎手术内固定,一般分为前路和后路手术,手术方式一般据患者疾病情况来选择。目前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下颈椎重建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兼有前后路手术的优势,具有损伤较小和和生物稳定性强的优点,极具临床应用价值,但此技术对置钉者的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执业者对颈椎前路手术的解剖了解深入,同时需要较丰富的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临床经验,需要能显示清晰图像的成像设备。因此,该项技术难以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临床研究中缺少大样本、长期随访资料,其临床疗效仍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项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目前,还不能代替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可被视为一种增加前路手术稳定性的补充方法,有选择性地应用于具有相关适应证的患者中。同时,这一技术的置钉风险仍相对较高,临床中有待设计出专业的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配套内固定系统,潜在风险无法预估,一定要严格把握手术指证。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导航技术以及精准医疗和数字医学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2019 Vol. 25 (6): 533-537 [
摘要
] (
235
)
HTML
(1 KB)
PDF
(1216 KB) (
288
)
537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进展
孙正涛 1,2,孙海钰 2*,陈斌 2,张宇 2,李硕 2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其占踝关节扭伤的5%~10%,占踝关节骨折的23%,20%需要内固定。下胫腓联合是一个微动关节,可使胫腓骨远端在生理范围内发生微动,对稳定踝关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胫腓联合损伤可单独发生,但多数情况下伴有踝关节其他损伤,由于其构成的复杂性,如果遗漏或者诊治不恰当,易造成踝关节不稳定、长期慢性疼痛和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并发症。近年来下胫腓联合损伤研究不断深入,其解剖、功能及诊断方法等研究逐步完善,治疗理念也不断更新。本文就近些年来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2019 Vol. 25 (6): 537-541 [
摘要
] (
259
)
HTML
(1 KB)
PDF
(476 KB) (
356
)
临床经验
542
影响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术前因素分析
张剑刚,郑彦华,张宪哲,王永栋
目的
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术前因素为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11月,我科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获得随访患者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36~72岁,平均(55.26±9.30)岁。测量患者的颈椎曲度、脊髓信号强度、脊髓受压程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与年龄、病程、颈椎曲度、脊髓信号强度、脊髓受压程度、术前JOA评分的关系。
结果
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19个月,平均16.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9.23±1.18)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3±1.66)分,平均改善率为(51.93±19.03)%。改善率与病程、脊髓信号强度、脊髓受压程度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进入逐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脊髓受压程度、病程、脊髓信号强度,标准化回归系数依次是-0.224、-0.344、-0.406。
结论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影响改善率的主要因素是脊髓受压程度、病程、脊髓信号强度。
2019 Vol. 25 (6): 542-546 [
摘要
] (
223
)
HTML
(1 KB)
PDF
(1830 KB) (
246
)
547
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探究
杨慎玺 1,曹雷 2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相关因素,探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效果。
方法
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于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行PVP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135例患者,统计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渗漏的相关因素。对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致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经皮脊柱内镜下椎管内骨水泥取出减压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PVP术后骨水泥渗漏49例,渗漏率36.30%,骨水泥渗漏与年龄、性别、病椎节段、骨密度无关(P>0.05)。骨水泥注入量>4.0mL[OR=3.310,95%CI:(0.681~1.264),P=0.001]、压缩率>25%[OR=5.621,95%CI:(0.264~5.619),P=0.001]是导致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21例椎管内骨水泥渗漏患者出现脊髓损伤行经皮脊柱内镜下椎管内骨水泥取出减压术,平均手术时间(86.37±15.4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9.22±9.05)mL。随访至术后1年,术后病椎VAS评分由术前(8.24±2.19)分逐渐下降至(1.07±0.24)分,JOA评分由术前(9.15±3.23)分逐渐上升至(15.33±5.09)分,术前术后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风险较大,病椎压缩程度、PVP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均影响术后骨水泥的渗漏,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取出渗漏水泥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脊髓神经功能。
2019 Vol. 25 (6): 547-550 [
摘要
] (
221
)
HTML
(1 KB)
PDF
(992 KB) (
224
)
551
半肩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杨聪林,陈元标,马绍华,杨帆,王建龙,饶磊
目的
总结分析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我科共收治27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0例,女17例;年龄59~89岁,平均74.4岁;均为新鲜骨折;4例为三部分骨折,3例为三部分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15例为四部分骨折,5例为四部分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均行半肩关节置换术及规范的术后功能锻炼。采用Neer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按Neer评分系统评分,优2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2.6%。
结论
半肩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术中假体的准确放置、肱骨长度的恢复、大小结节与假体之间的有效固定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
2019 Vol. 25 (6): 551-553 [
摘要
] (
192
)
HTML
(1 KB)
PDF
(1108 KB) (
239
)
554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加筋膜瓣修复手部两个软组织缺损
张功林,师富贵,胡军 *,王行高,王雅琴
目的
回顾性分析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加筋膜瓣修复手部两个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5例手部两个软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加筋膜瓣修复,切取的穿支皮瓣加筋膜瓣近端为穿支皮瓣,远端为筋膜瓣。血管蒂与受区的血管行端端吻合,筋膜瓣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皮瓣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1例筋膜瓣术后发生远端尖部小片植皮坏死,经2周换药处理逐渐自行愈合。所有的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0~4.5年,平均3.5年,受区外形较好,供区没有发生明显的功能障碍。本组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加筋膜瓣适宜修复手部两个软组织缺损。
2019 Vol. 25 (6): 554-556 [
摘要
] (
185
)
HTML
(1 KB)
PDF
(2000 KB) (
267
)
557
单髁置换与全膝置换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对比
李发东,孟刚,赵永胜,郭鑫,杨新成,潘有龙,王晓乐
目的
分析单髁置换与全膝置换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
方法
随机将本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25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对照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K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缓解略优于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两组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活动度优于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与术前基本相当。
结论
单髁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均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临床近期治疗效果显著,而单髁置换则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活动及疼痛,临床康复更快。
2019 Vol. 25 (6): 557-560 [
摘要
] (
195
)
HTML
(1 KB)
PDF
(1081 KB) (
326
)
561
关节镜下囊肿减压切除联合双针缝合系统修复膝半月板周围囊肿
桑鹏,方琴,孙鹏鹏,仲鹤鹤,金瑛,刘毅 *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囊肿减压切除联合双针缝合系统关节内由内向外技术(inside-out)治疗膝半月板周围囊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对22例膝关节半月板囊肿患者行关节镜下囊肿减压切除,根据半月板情况,术中予双针缝合系统于关节腔内由内向外封闭残腔,稳定半月板,由同一软组织针孔引导出皮下,紧贴关节囊处打结。
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者术前相关症状均消失,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复发,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Glasgow疗效评定法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21例,良1例,优良率100%。
结论
关节镜下囊肿减压切除、半月板双针缝合系统治疗半月板周围囊肿疗效满意,清除囊肿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半月板结构及恢复半月板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
2019 Vol. 25 (6): 561-564 [
摘要
] (
272
)
HTML
(1 KB)
PDF
(1304 KB) (
288
)
564
关节镜下射频松解臀肌挛缩的疗效分析
邹文,范少勇 *,周明,侯慧铭,李俊宇,龚礼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松解臀肌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关节镜下松解臀肌挛缩叶氏分型中的B型、C型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6~28岁,平均24.3岁。
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2个月。根据患者术后的步态,并膝下蹲,交叉腿试验,ober’s试验等综合评价,优21例,良6例,一般3例。
结论
关节镜下松解臀肌挛缩具有切口小、视野清晰、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的临床效果。
2019 Vol. 25 (6): 564-566 [
摘要
] (
289
)
HTML
(1 KB)
PDF
(1158 KB) (
348
)
567
伴有胫前肌腱止点断裂的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显微修复
冒海军,许光跃 *
目的
探讨伴有胫前肌腱止点断裂的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显微修复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例足外伤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4~46岁,平均35岁。均有胫前肌腱止点断裂,伴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所有患者均使用迷你钢板重建肌腱止点,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骨和肌腱外露区。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6~10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部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4例,良2例,优良率100%。
结论
微型钢板重建胫前肌腱止点、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是修复伴有胫前肌腱止点断裂的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9 Vol. 25 (6): 567-569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865 KB) (
228
)
个案
570
痛风石合并内踝病理性骨折1例及文献回顾
马彦明 1,2,王峰 2,苏云 2*,于海波 2,严佐发 2,邵全升 2
痛风是尿酸盐结晶(monosodium urate,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血尿酸浓度过饱和,MSU晶体析出,沉积于关节囊、软骨、滑囊、甚至骨质,多首先累及第一跖趾关节,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依次累及踝、足背、膝等大关节。受累关节的关节囊及软骨等部位痛风石,不仅造成关节功能障碍,而且存在严重的软骨下骨侵蚀,易在轻微外伤情况下发生骨折。本文报道1例痛风性关节炎合并内踝病理性骨折,予以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2019 Vol. 25 (6): 570-573 [
摘要
] (
228
)
HTML
(1 KB)
PDF
(1983 KB) (
316
)
574
严重性血友病性骨关节病1例报道与文献回顾
赵月生,黄军刚,丁轩玺,王建民 *
2019 Vol. 25 (6): 574-576 [
摘要
] (
201
)
HTML
(1 KB)
PDF
(1697 KB) (
242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