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9年 25卷 5期
刊出日期:2019-05-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临床论著
38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影响的研究
唐冲,刘正,吴四军
目的  通过对比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与无症状老年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探讨OVCF对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诊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42例,均行术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同期门诊招募60例无症状老年人群作为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40例,签订知情同意后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运用PACS系统在124例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进行脊柱-骨盆矢状位各参数的测量,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C7矢状位比值(C7 sagittal ratio,C7/SFD)。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VCF组和对照组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VCF组的SS、LL、SSA分别为(31.23±8.88)°、(45.48±12.59)°、(118.01±9.61)°,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OVCF组的PT、TK、SVA、C7/SFD分别为(19.75±10.46)°、(41.98±11.86)°、(34.72±40.72)mm、(0.75±1.04),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OVCF组SVA及C7/SFD的矢状位失衡率分别为33.4%、59.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骨折可导致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LL、SS、SSA减小,TK、PT、SVA、C7/SFD增加,易发生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应积极手术矫正,恢复矢状位平衡。
2019 Vol. 25 (5): 385-388 [摘要] ( 275 ) HTML (1 KB)  PDF (663 KB)  ( 221 )
389 囊袋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夏效泳,刘建泉,程涛,于远洋,陈萌萌,史宗新
目的  分析囊袋扩张椎体成形术(Vesselplasty)治疗骨质疏松性的椎体压缩骨折的初步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们应用囊袋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59~89岁,平均为72.2岁。分析疼痛评分改变以及影像学改变的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时间为25 min,术中未出现神经、脊髓损伤,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本组患者均获得了4~6个月的随访,平均为5.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责任椎体的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改善明显,无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囊袋扩张椎体成形术能有效避免骨水泥渗漏,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并且对于周壁破损的椎体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9 Vol. 25 (5): 389-396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1792 KB)  ( 186 )
393 全椎板截骨回植联合“工”型钛板在椎管内肿瘤运用疗效评价
段亮,时亮,段大鹏,祁洁,弓立群,范亚一,何涛,赵伟,徐洪海 *
目的  评价全椎板截骨回植联合“工”型微钛板固定及生物膜覆盖运用于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9例初发椎管内肿瘤切除(髓外硬膜下)+全椎板截取+椎板原位回植“工”型钛板固定术+生物膜覆盖于硬脊膜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8±6)岁。统计术前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管内肿瘤改良Mccormick评分(modified mccormick scale,MMS)、硬膜外纤维化(epidural fibrosis,EF)、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回植椎板愈合率及肿瘤复发率。结果  9例均获1年或1年以上随访,术后末次ODI、VAS、MM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围手术期无一例脑脊液漏发生。回植截骨部CT均显示骨性愈合,未见钛板螺钉的松动及断裂。未发现硬膜外纤维化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结论  全椎板截骨回植联合“工”型钛板固定及生物膜覆盖治疗椎管内肿瘤,对于降低硬膜外纤维化、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维护脊柱稳定性疗效显著,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术式。
2019 Vol. 25 (5): 393-396 [摘要] ( 235 ) HTML (1 KB)  PDF (1867 KB)  ( 185 )
397 袢钢板技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研究
宋哲,朱养均,王晨,衡立松,樊伟,李忠,庄岩,张堃 *
目的  探讨袢钢板技术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策略及其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完整随访的33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资料,男21例,女12例;年龄26~68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摔伤21例,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伤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由深部向浅层依次进行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外侧韧带复合体。采用袢钢板技术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内固定(微型钢板、桡骨头解剖钢板或空心钉)或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骨折;采用带线锚钉进行外侧韧带复合体的修复重建;内侧韧带复合体不做手术修复。所有患者术后均配戴肘关节铰链式可调支具固定,早期进行肘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18~24个月随访,平均20.2个月,均获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的愈合。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为55~100分,平均85.8分。其中优19例,良8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1.8%。2例患者出现肘关节僵硬,3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抗感染、伤口换药等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肘关节脱位、骨折不愈合、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修复是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的关键,袢钢板技术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能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早期功能康复,临床疗效满意。
2019 Vol. 25 (5): 397-401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2196 KB)  ( 197 )
402 3D打印导航模块辅助髓芯减压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章跃 1,2,谭杰 2,饶勇 1,2,郑舒凌 1,2,邹龙飞 1,2,薛浩 1,2,谭美云 2*,王治 2
目的  探讨运用3D打印导航模块技术联合自体松质骨及异体腓骨对于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股骨头坏死国际骨循环研究会(the 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为Ⅰ、Ⅱ期的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随机自愿选择分为3D打印导航模块辅助髓芯减压植骨组和传统减压植骨组。统计分析传统髓芯减压组与3D打印导航模块辅助减压组在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术中透视频次等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平均(9.83±2.34)个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手术方式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频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血浆引流量及切口长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航模块技术辅助髓芯减压植骨较传统减压植骨手术临床效果较好,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在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2019 Vol. 25 (5): 402-406 [摘要] ( 243 ) HTML (1 KB)  PDF (2624 KB)  ( 215 )
407 改良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分析
齐昊,付昆,纪志华,云大科,焦拓,郑建超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钛制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改良钛制弹性髓内钉技术(外侧钉头置至大转子突起处,内侧钉头置至股骨颈内)治疗18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7.6岁。根据Flynn等提出的股骨骨折的疗效评价标准对术后患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8例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良好愈合,无切口感染、弹性髓内钉折断、骨折不愈合、骨骺早闭、股骨头坏死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Flynn评价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优14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采用改良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患儿早期恢复活动,缩短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
2019 Vol. 25 (5): 407-413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1192 KB)  ( 245 )
411 3D打印导板结合数字化技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
胡翰生,颜连启,陶玉平,陈鹏涛,周岳来,王骅,方永超,卢志华 *
目的  探索应用3D打印导板结合数字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复杂距骨骨折病例15例,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6.8岁。将患者的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构建距骨骨折的三维模型。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螺钉的三维数字模型导入Mimics,模拟手术入路、复位、固定骨折块,设计、打印导板。术中根据数字技术模拟的方案选择入路、复位骨折,根据螺钉导板选择合适的螺钉和角度固定骨折。术后将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与术前方案比较,随访患者远期踝关节功能,评价3D打印结合数字技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的效果。结果  15例患者解剖复位10例,良好3例,可2例。螺钉安放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无螺钉误入关节、长度合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优9例,良4例,可2例。结论  3D打印结合数字技术为复杂距骨骨折的术前设计、术中植入螺钉提供了直观、有效的手段,能提高手术内固定的精确性。
2019 Vol. 25 (5): 411-413 [摘要] ( 263 ) HTML (1 KB)  PDF (1009 KB)  ( 204 )
       临床研究
414 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与解剖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雷舟杰,栾海 *,王东,李振,贺卫东,李玉东
目的  分析与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有关的解剖结构因素,评估其相关性的大小,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就诊的2 071名军人,筛选出近1个月有高强度训练史、耻骨区域无外伤史的共181例,其中男163例,女18例,年龄18~25岁,平均21.6岁。耻骨下支骨折24例,耻骨下支无骨折157例。根据骨盆正位X线片测得解剖结构数据包括:耻骨联合宽度、耻骨下支的长度、双侧耻骨下支夹角、耻骨下支最细处宽度、颈干角。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  不同解剖结构因素对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的影响分别为:颈干角影响不显著(相关性分析P>0.05),耻骨联合宽度和耻骨下支长度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P<0.01,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双侧耻骨下支夹角和耻骨下支最细处宽度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P<0.01,Logistic回归分析P<0.01)。得到最优化的回归方程:In(Q/(1-Q))=7.025-0.317 x1+0.067 x2,Q≥0.0983,y=1(骨折)/Q<0.0983,y=0(非骨折),预测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2.2%。结论  影响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最主要的解剖结构因素为双侧耻骨下支夹角和耻骨下支最细处宽度,双侧耻骨下支夹角越大、耻骨下支最细处宽度越小,发生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的风险越高;通过预测模型可以对新兵进行耻骨下支应力性骨折风险评估,准确度较高。
2019 Vol. 25 (5): 414-418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1425 KB)  ( 230 )
419 胫骨高位截骨术相关角度的X线片测量及3D重建测量差异分析
吴厦 1,2,王君玲 3,曹光磊 1*,安帅 1,杨光中 1,王研农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验证胫骨高位截骨术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与3D重建测量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拟行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的22例合并胫骨内翻的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共计23膝,分别通过下肢全长X线片及3D重建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股骨远端外侧角及后倾角,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结果的差异。结果  通过X线片测得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 angle,MPTA)为(84.5±3.9)°,与3D重建后测量的MPTA为(8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X线片测得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为(87.7±2.7)°,与3D重建后测量的LDFA(88.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X线测得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slope angle,PSA)为(11.4±3.9)°,与3D重建后测量的PSA(12.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预行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患者中,正常的解剖角度测量,单纯通过X线片测量即可提供相对可靠的结果,但是对于胫骨近端内侧角,尤其是该角度可能影响手术选择、手术预案及术后疗效等方面,3D重建后的测量更为准确。
2019 Vol. 25 (5): 419-422 [摘要] ( 497 ) HTML (1 KB)  PDF (969 KB)  ( 366 )
423 数字骨库辅助异体骨选配在骨肿瘤中的应用及长期疗效观察
杨迪 1,吴智钢 1,2,付军 1,范宏斌 1,李小康 1,郭征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数字骨库系统的建立及在异体骨选配中的应用,并观察其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异体骨经过CT扫描后存储为医学数字影像交互格式。然后依据CT密度值进行图像分割和三维模型重建,建立数字骨库系统。基于体积参数将异体骨在数字骨库中进行登记。异体骨的选配及应用分别以1例骨盆尤文肉瘤和1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为例进行阐述。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实现术中的精确切除与重建。结果  通过数字骨库和计算机导航辅助,异体骨与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之间实现精确匹配。术后5年随访,肿瘤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功能效果满意。结论  数字骨库系统有助于异体骨选配和骨肿瘤切除重建,可提高骨肿瘤保肢手术的疗效。
2019 Vol. 25 (5): 423-427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3019 KB)  ( 224 )
       实验研究
428 质粒修饰BMSC联合纳米支架促进软骨缺损修复的相关研究
郑润泉 1,康继 2,张贵春 1*
目的  探究慢病毒介导聚蛋白多糖(Aggrecan)过表达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Gelatin/PLGA纳米纤维多孔支架向软骨细胞转化及软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效果。方法  构建慢病毒聚蛋白多糖过表达载体,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兔模型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造模后植入Gelatin/PLGA三维支架+转染聚蛋白多糖过表达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阴性对照组造模后植入Gelatin/PLGA三维支架+未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模型组造模后加入生理盐水处理。体外实验利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Gelatin/PLGA纳米纤维多孔支架的联合培养体系向软骨细胞转化中聚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构建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复合支架材料对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a)实验组(Gelatin/PLGA纳米纤维多孔支架+转染Aggrecan过表达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中支架表面黏附的细胞与对照组(Gelatin/PLGA纳米纤维多孔支架+未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细胞数明显增多;b)动物模型大体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修复效果要明显优于阴性对照组;c)动物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多为纤维性修复,而实验组多为细胞性修复;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修复软骨组织中Aggrecan和Ⅱ型胶原含量要明显优于阴性对照组。结论  Gelatin/PLGA三维支架加转染Aggrecan过表达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可以促进BMSC向软骨细胞的分化,并且分泌更多的含Aggrecan和Ⅱ型胶原成分的细胞外基质,从而发挥其促进软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2019 Vol. 25 (5): 428-433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3966 KB)  ( 150 )
       综述
434 天然免疫介导凋亡-炎症途径参与骨关节炎发病的研究进展
周炎,刘世清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多种因素作用于滑膜、关节囊、软骨及软骨下骨,以慢性滑膜炎、关节软骨退变及软骨下骨重塑为特点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50岁以上人群中因OA引起的重度疼痛及功能受限约占23%。基于六大行政区划的中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OA总体患病率为46.3%。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及肥胖的日益加重,OA发病率逐年增加,导致患者身体残疾及生活质量降低,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OA已经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值得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关节软骨生理、病理及软骨细胞代谢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并在OA病因及病理机制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目前普遍认为OA与遗传因素、年龄、体重及外伤等因素有关,其病理改变主要涉及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软骨细胞凋亡及软骨成分自身免疫反应等,软骨细胞凋亡及炎症机制在OA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OA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发病机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由机体天然免疫系统介导的慢性、低度炎症反应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开辟了OA研究的新领域,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OA,为OA早期防治提供新思路。
2019 Vol. 25 (5): 434-459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510 KB)  ( 177 )
438 后外侧入路在后Pilon骨折中的应用
张宇 1,孙海钰 2*,陈斌 2
三踝骨折及Pilon骨折为踝关节常见骨折,而后Pilon骨折为踝关节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损伤机制及治疗原则不同于Lauge-Hansen分型的三踝骨折,也不同于典型的Pilon骨折。Huber等在1996年使用“三踝Pilon骨折”来描述伴有距骨移位的后踝冠状面骨折。Hansen等在2000年归纳总结后提出“后Pilon骨折”这一概念,即后踝骨折线位于胫骨远端后侧冠状面,后踝骨折块向近端移位,常伴有距骨后脱位。不同文献资料报道的发病率不尽相同,Toplis等通过研究108例Pilon骨折CT横断面的表现,发现后Pilon骨折发病率约占全部Pilon骨折的5.6%。Chen等报道后Pilon骨折约占三踝骨折的6.4%,Switai等报道的后Pilon骨折占所有经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的20%。由于后Pilon骨折的概念提出较晚,认识时间短,发病率较低,且因为其独特的病理特点,使有关于后Pilon骨折的分型、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都存在争议。同时,在临床中相当一部分后Pilon骨折被误诊为传统三踝骨折或后踝骨折,导致治疗难度和后期并发症增加。后Pilon骨折的常用手术入路一般有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及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其中后外侧入路应用较多,但后外侧入路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以“后Pilon骨折”、“后踝骨折”、“posterior pilon”、“posterior malleolar”等作为关键词,在pubmed、medline、OVID、Embase等英文数据库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发表于1990—2018年的文献。文献纳入标准:a)纳入文件类型为专著、专利、论文或论著;b)同类型的研究选择证据等级更高的文献;c)研究后Pilon骨折的基础与临床文章。排除标准:a)非英文的外文文献;b)文献类型为评论和来信;c)重复发表的文献。本研究共检索到文献320篇,剔除文献288篇,最终纳入文献32篇。本文通过对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概述,从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后外侧入路切口相关手术技术、切口并发症及内固定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2019 Vol. 25 (5): 438-441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418 KB)  ( 157 )
       临床经验
442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结核
李卫平,荀传辉,盛伟斌,郭海龙 *
目的  分析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多节段胸腰段结核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接受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多节段胸腰段结核患者2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血沉,术后节段后凸Cobb角矫正率及丢失率,术后融合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变化,并对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损伤,置钉偏内、偏下,内脏及大血管损伤,螺钉与导针成角,内固定松脱)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88.9±3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99.2±80.3)mL。患者均按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疼痛VAS评分术前平均(3.26±1.01)分,术后1个月平均为(1.48±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内植物均保持安全、有效,无植入物松动、移位。同种异体骨28例,术后12个月均达到融合标准。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置钉偏内、偏下,内脏及大血管损伤,螺钉与导针成角,内固定松脱等并发症。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后植入大块同种异体三面皮质骨支撑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畸形纠正及融合率均较好;经皮内固定微创、近期手术效果好,两种手术顺序均能获得较好手术效果,且无切口感染,体位变换时植骨脱出等并发症;严重后凸畸形患者可选择先行前路病灶清除并张力性骨块支撑。如能结合前路微创通道技术能进一步减少创伤。
2019 Vol. 25 (5): 442-445 [摘要] ( 169 ) HTML (1 KB)  PDF (1311 KB)  ( 162 )
446 静脉延迟吻合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夏超,薛庆,孙中洋,王飞,李颖 *
目的  观察静脉延迟吻合方法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利用静脉延迟吻合的方法对20例患者共24指末节断指进行再植,其中男14例15指,女6例9指;年龄22~52岁。致伤原因:切割伤10例13指,绞轧伤6例7指,冲压伤4例4指。术中在动脉吻合通血成功后,延迟30~60 min,待静脉得到充盈扩张,管径恢复后再行吻合。结果  术后断指再植成功21指,失败3指,成功率87.5%。术后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个月,观察再植指外形,并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BMRC)系统标准,评定再植指感觉恢复情况;参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标准,评定手指各关节活动度并测量远端指间关节活动度。4例Ⅳ型断指行关节融合,2例Ⅱ型断指由于甲基质破坏导致指甲畸形缺如,5例指体出现轻度萎缩、变细。其余外形尚可,深感觉存在,痛、温觉及两点辨别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远指间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结论  静脉延迟吻合是治疗末节断指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2019 Vol. 25 (5): 446-448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685 KB)  ( 160 )
449 两次清创术在髋部骨折术后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王凯 1,马显志 1*,王满宜 2,张伯松 2
目的  观察两次清创术在髋部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25例髋关节感染患者详细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0~71岁,平均44.76岁。治疗方案:第1次先清创、取出内固定、细菌培养、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1周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再次清创、敏感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植入。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后,二期行新假体植入术。结果  25例患者中1例先后进行3次清创、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植入失败,至今感染未治愈。1例患者感染复发,准备再次手术。4例患者失访,其余21例患者随访24~80个月,平均60个月。19例患者治愈(90.48%),2例患者未治愈(9.52%)。术前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结果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优良10例(48%),较好7例(33%),尚可2例(9.5%),差2例(9.5%)。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髋部骨折内固定感染术后,应选择两次清创术。术中彻底清创、5套以上送检细菌标本、针对致病菌选用敏感抗生素间隔物、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等措施是提高髋部骨折术后感染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2019 Vol. 25 (5): 449-452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1256 KB)  ( 132 )
453 螺旋CT在髋臼骨折术后评价及与X线检查的对比探讨
吕刚,王利昕,杜佳,孟庆才 *
目的  研究并探讨螺旋CT与X线检查在髋臼骨折术后骨折复位程度及内固定位置的评价对比分析,并分析螺旋CT在髋臼骨折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的32例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先进行X线复查,再进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复查,并将两种检查对于髋臼骨折术后复位情况及内固定位置的评价结果作对比分析,从而探讨螺旋CT重建检查在髋臼骨折术后复位情况及内固定位置的应用价值。结果  结果提示X线检查法与螺旋CT影像学检查法的结果及螺钉位置评价不完全相同,结合实际情况,螺旋CT影像学检查对于手术后复位情况的评价与螺钉位置的判断,敏感性及准确性明显好于X线检查。结论  相较于X线,CT影像对于髋臼骨折术后复位情况的评价,具有明显优势:可精准评价关节面轮廓的整体性及复位质量;可全程跟踪螺钉与骨通道的位置关系,精确判断螺钉位置,对手术质量评价及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值得推广。
2019 Vol. 25 (5): 453-455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2139 KB)  ( 194 )
457 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引流对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高源 1,张志强 2
目的  比较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引流与否对失血量影响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接受生物型THA治疗的8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无引流组和常压引流组。无引流组44例,术毕不予放置引流装置;常压引流组38例,术毕放置引流管,接常压引流袋。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的数值、输血人数及输血率等进行观察,计算出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改变值、失血总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压引流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化值在术后1 d高于无引流组,但总失血量与无引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3天,其血红蛋白变化值、总失血量均高于无引流组。结论  股骨颈骨折接受生物型THA术后无需常规放置引流,以减少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避免输血风险及贫血相关并发症。
2019 Vol. 25 (5): 457-459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440 KB)  ( 118 )
460 股骨倒打钉联合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仪表盘损伤”
石振,张裕,成昊,焦志坚,许益文,郑勇
目的  探讨股骨倒打钉联合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方法在股骨复杂“仪表盘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我院共收治的6例股骨复杂仪表盘损伤(包括同侧髌骨骨折、股骨髁、股骨干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8~49岁,平均38岁。骨折按Lambiris E分型均为Ⅳ型,手术采用髌前正中直切口,利用股骨倒打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股骨颈骨折,经皮3枚7.3 mm空心钉内固定,最后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髌骨骨折。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评估髋、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3±0.8)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80±160)mL。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3.2±1.2)d。术后随访时间9~26个月,平均16.4个月,1例女性患者术后出现膝关节僵硬,后行膝关节松解,1年后随访,关节屈曲107°,伸直差10°。6例患者骨折复位满意,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效,无伤口感染,无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优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83.3%。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2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66.7%。结论  股骨倒打钉联合空性钉内固定治疗Lambiris E Ⅳ型股骨“仪表盘损伤”,手术操作方便、创伤小、固定可靠,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式。
2019 Vol. 25 (5): 460-462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859 KB)  ( 155 )
463 关节镜下双“8”字缝线固定治疗青少年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陈双涛,张翼飞,孔涛涛,张旭辉,李晶,张晓玲,王俊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8”字缝线固定治疗青少年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6例青少年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关节镜下进行骨折复位,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7~15岁,平均11.8岁;左膝11例,右膝5例;运动损伤12例,交通伤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例;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6例。使用肩关节过线器分别穿过前交叉韧带于胫骨止点处的前中1/3和中后1/3,分别带入1根2号Ethibond缝线,于撕脱骨块前方交叉,通过胫骨髁前置双隧道牵引复位,固定。术后随访24~36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后X线片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为解剖复位,复查X线片示骨性愈合。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呈阴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35.8±4.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5.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3,P<0.01)。结论  关节镜下双“8”字缝线固定治疗青少年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复位效果好,固定牢靠,临床效果良好,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2019 Vol. 25 (5): 463-465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1019 KB)  ( 163 )
466 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保留残端的临床疗效
吴嘉祥,赵文国 *
目的  为探究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骨科医院采用关节镜经行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患者,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未保留残端患者27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16~52岁,平均(29.8±6.31)岁;左侧13例,右侧14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6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保留残端组患者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16~54岁,平均(31.43±5.38)岁;左侧15例,右侧11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7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术中情况、位置觉侧-侧差值、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Tegner运动评分、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KT-1000侧侧差值测量结果。结果  术后1年两组患者位置觉侧-侧差值、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运动评分、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KT-1000侧-侧差值测量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6个月时,保留残端组患者感觉评估、KT-1000侧侧差值、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运动评分5个项目优于未保留组(P<0.05)。结论  保留残端的ACL重建术可能在近期疗效和恢复上有一定的优越性。
2019 Vol. 25 (5): 466-469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467 KB)  ( 152 )
469 撑开器结合操纵杆技术髓内微创治疗难复性胫腓骨骨折的研究
王栋栋,陈凯,李根卡,孙宏志,陈耀辉,郭小文
目的  探讨撑开器结合操纵杆技术髓内微创治疗难复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撑开器结合操纵杆技术髓内微创治疗难复性胫腓骨骨折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0~58岁,平均37岁。Gustilo分型,Ⅰ型开放性骨折13例,Ⅱ型开放性骨折5例,ⅢA型开放性骨折2例。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及Johner-Wruh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2个月。20例患者按照Johner-Wruhs评分,优1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结论  使用撑开器结合操纵杆技术髓内微创治疗难复性胫腓骨骨折,具有术后恢复快、骨折愈合率高、感染率低、微创、并发症少、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9 Vol. 25 (5): 469-472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1233 KB)  ( 135 )
473 一种新的评价跟骨骨折后关节面塌陷程度的方法
魏小华,唐荐,廖志峰,刘世峰
目的  提出一种新的评价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后关节面高度的方法。方法  收集55例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跟骨侧位X线片,分别记录跟骨上7个点的移位程度,从而提出一种新的评价跟骨后关节面高度的角度(即W角),分别测量正常跟骨和关节内跟骨骨折病例上W角及Bhler角角度值。选入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的非足病患者79例共84足,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的跟骨后关节面骨折移位患者48例共50患足,分别测量足部侧位X线片上跟骨B-hler角及W角角度值。结果  84个正常足部侧位X线片中,跟骨B-hler角21.2°~44°,平均(33.2±5)°;W角23.3°~41.4°,平均(33.4±3.7)°;两者角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个患足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侧位X线片中,跟骨B-hler角-24.5°~28.9°,平均(7.3±12.3)°;W角0.3°~35.2°,平均(22±6.7)°;两角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出一种新的侧位X线片评估跟骨骨折的角度(即W角),由跟骨前关节突最高点分别与跟骨结节突及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连线构成,该角度可较精确反应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中后关节面塌陷程度;正常跟骨侧位X线片中,跟骨前关节突最高点与跟骨结节突的连线及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与跟骨结节最高点连线大致平行,而在涉及到跟骨后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中,这两条线向前成角。
2019 Vol. 25 (5): 473-475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763 KB)  ( 147 )
       个案
476 腰椎管内硬脊膜外脓肿致马尾综合症及不全瘫1例报告
邵珂,吉立新
硬膜外脓肿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文献报道发病率大约为0.02%~0.03%,且多见于个案报道,一般为远处感染病灶通过血液播散而来,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群菌、溶血性链球菌。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脊柱疼痛、发热及神经功能损害,其中神经功能损害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约1/3脊柱感染患者有神经损害症状,且与硬膜外脓肿密切相关。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高龄患者免疫力的下降,临床上仅有10%~15%患者出现上述“三联征”,因此硬膜外脓肿诊断非常困难。本文对腰椎管内硬脊膜外脓肿致马尾综合症及不全瘫1例进行报告。
2019 Vol. 25 (5): 476-478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2239 KB)  ( 158 )
478 误诊为多发骨腱鞘囊肿的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报道
梁桂平 1,卢贺 1,顾一帆 1,牛维 2*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好发于髋、膝、踝等大关节,临床罕见,发病率为每百万分之1.8,发病以30~40岁青中年人群为主,有遗传倾向,早期确诊困难。本文对误诊为多发骨腱鞘囊肿的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进行报道。
2019 Vol. 25 (5): 478-480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2814 KB)  ( 139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