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9年 25卷 4期
刊出日期:2019-04-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临床论著
289 腰椎融合术后发热特点趋势及预后分析
许伟亮 1,2,蔡东岭 2*,郭伟俊 2
目的  观察分析腰椎融合术后发热的特点与趋势,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骨三科接受腰椎融合术的1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38例,女88例,年龄(57.64±11.16)岁,详细记录每例患者术前1d至术后7d内每天的最高体温、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感染事件、感染事件类型及术后住院天数等。将术后发热定义为≥37.8 ℃。观察所有患者的术后体温变化趋势和发热特点,分析连续发热与术后感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以及对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  共35例患者(27.78%)出现术后发热表现;首次发热常见于术后第1天(62.86%);每天平均最高体温见于术后第1天,为(37.30±0.50)℃;术后发热率最高见于术后第1天(17.46%);引起术后发热的原因中,非感染性因素共28例(80%)。连续发热≥2 d与术后感染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χ2=7.359,P<0.01),且显著延长术后住院天数(t=3.300,P<0.01)。结论  引起腰椎融合术后发热的原因中,以非感染性因素较常见。持续至少2 d的发热,感染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且术后住院天数延长。
2019 Vol. 25 (4): 289-292 [摘要] ( 337 ) HTML (1 KB)  PDF (469 KB)  ( 201 )
293 OVCF骨水泥强化术后椎体再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张圣飞,张亮,陶玉平,杨建东,冯新民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骨水泥强化治疗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研究2009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随机选择PVP或PKP手术治疗100例OVCF后椎体再骨折患者资料,并随机选择同期100例术后未再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densitometry,BMD)、椎体强化个数、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前柱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恢复率、骨水泥分布情况、手术方式,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否合并其他骨折病史,是否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BMI、骨水泥使用量、手术方式、椎体强化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较对照组骨质疏松更严重,更多病例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骨水泥分布不均,更大的AVH恢复率,合并其他骨折病史比例更高,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更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较对照组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比例更高、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更低(P<0.05)。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骨水泥椎间盘渗漏、骨水泥分布不均、过高AVH恢复率、未正规治疗骨质疏松、合并其他骨折、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均是导致OVCF骨水泥强化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原因。
2019 Vol. 25 (4): 293-296 [摘要] ( 343 ) HTML (1 KB)  PDF (1672 KB)  ( 191 )
297 Multiloc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陈锐鸿 1,葛鸿庆 2,管华 2,陈文治 2*
目的  探讨Multiloc髓内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NeerⅡ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NeerⅡ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男5例,女25例;年龄54~88岁,平均(72.3±12.7)岁。其中10例行肱骨Multiloc髓内钉固定,20例行锁定钢板(PHILOS组)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Multiloc髓内钉组随访时间为0.9~1.8年,平均1.3年;PHILOS组为1.1~2.1年,平均1.5年。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锁定钢板组比较,Multiloc髓内钉组术后第1天颈干角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ltiloc髓内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NeerⅡ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疗效无差异。Multiloc髓内钉能够多枚锁定螺钉多方向、多维度固定肱骨骨折端,有效的控制肱骨骨折端的旋转,术后可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019 Vol. 25 (4): 297-300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1530 KB)  ( 192 )
301 3D打印骨折模型在复杂髋臼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黄佳军,黄智勇,郭强,蓝孝全,马建林 *,赵敦旭,辛泽团
目的  分析3D打印骨折模型联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因复杂髋臼骨折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要求并愿意参与研究的92例患者实施常规入路手术。随机选出46例患者采用术前辅助3D打印技术(3D组)及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另46例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案(传统组),对比两种方案对手术相关指标、骨折复位情况、髋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3D组和传统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两组总体复位满意度均较高,3D组略高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在疼痛、运动幅度和步行能力三个方面比较,3D组均略高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和传统组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35%,较传统组13.04%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髋臼骨折术前辅助3D打印技术及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可缩短手术用时,降低失血量,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2019 Vol. 25 (4): 301-304 [摘要] ( 222 ) HTML (1 KB)  PDF (1252 KB)  ( 220 )
305 甲泼尼龙激素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
张权 1,任广宗 1,任伟平 2,王智勇 2,张志强 2
目的  探讨多模式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multimodal cocktail periarticular injection,MCPI)疗法中添加甲泼尼龙激素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自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共招募6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每组30例,分别接受含甲泼尼龙激素及不含甲泼尼龙激素的混合药物来控制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后静息、活动状态下的疼痛情况,观察患者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测量不同时间段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MCPI中添加甲泼尼龙激素能减少术后早期(24 h内)关节疼痛和肿胀程度,提前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类固醇激素没有增加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也没有出现肌腱断裂的情况。结论  在MCPI中加入甲泼尼龙激素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24 h内)止痛效果,提前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减轻关节肿胀程度,且无明显并发症,但对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影响。
2019 Vol. 25 (4): 305-309 [摘要] ( 320 ) HTML (1 KB)  PDF (532 KB)  ( 170 )
310 肌骨超声在中老年退行性膝关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洁,刘安,陈世强
目的  探讨肌骨超声对中老年退行性膝关节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临床诊断为退行性膝关节病变患者60例(87个膝关节),男32例,女28例;年龄55~78岁,平均(61.5±6.5)岁。所有患者患侧膝关节均行US、MRI检查及关节镜手术。通过膝关节US和MRI检查结果与关节镜手术后诊断进行比较,分析肌骨超声(ultrasound,US)诊断退行性膝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结果  肌骨US可以清晰地显示关节软骨病变、滑膜增厚及关节积液,并且可以观察增生滑膜内的血流信号丰富程度,其与MRI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于诊断肌腱、半月板及韧带的损伤,MRI明显优于肌骨US,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骨US对退行性膝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与MRI相同,可作为中老年膝关节病的常规检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9 Vol. 25 (4): 310-312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1261 KB)  ( 198 )
313 急性、迟发性、慢性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疗效分析
陈志 1,周宗科 2*,沈彬 2,杨静 2,康鹏德 2,裴福兴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等数据,比较急性、迟发性及慢性感染病原菌构成与耐药性的特征,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骨科自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的相关资料,共146例患者,其中男性77例,女性69例;年龄29~89岁,平均(57.37±14.74)岁。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11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35例。根据感染持续时间划分为急性、迟发性及慢性感染三组,其中急性、迟发性及慢性感染分别为19例,20例,107例。统计各组的培养阳性率、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  革兰阳性菌是各个类型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急性、迟发性、慢性感染中分别占57.89%、60.00%及54.21%,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以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病原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庆大霉素、克林霉素、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迟发性与慢性感染的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急性感染的病原菌。二期翻修是主要的手术方式,占89.72%,扩创保留假体与一期翻修分别占5.48%和4.79%。结论  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谱广且复杂,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以葡萄球菌占比最高,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抗感染方案及手术方式的制定应个体化,充分评估,准确把握各种术式的适应证。
2019 Vol. 25 (4): 313-316 [摘要] ( 423 ) HTML (1 KB)  PDF (444 KB)  ( 194 )
317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晚期足母僵硬的短期疗效分析
屈福锋 1,姬维娜 2,曾秋 2,梁晓军 2*
目的  探讨第1跖趾关节置换术与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𧿹僵硬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行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或置换术治疗的晚期𧿹僵硬患者共27例(27足)符合纳入标准,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9.0±3.6)岁。其中关节融合组12例,男2例,女10例,年龄30~52岁,平均年龄(40.0±2.5)岁;关节置换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9.0±3.4)岁。采用末次随访及术前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Maryland评分、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1~17个月,平均随访(14.0±2.7)个月,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融合组:末次随访时平均Maryland评分提高了15.3分,平均VAS评分降低了4.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术后丧失关节活动度。所有融合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融合均已愈合,4例患者出现转移性跖疼痛,予以矫形鞋垫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关节置换组:末次随访时平均Maryland评分提高20.2分、平均VAS评分降低4.6分、平均ROM提高4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关节置换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无假体不良事件发生,1例患者术后伤口皮缘坏死,多次换药后伤口获得愈合。组间比较:两组术前平均ROM、平均VAS评分、平均Marylan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关节置换组平均Maryland评分较关节融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平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关节融合组无ROM,两组无法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结论  第1跖趾关节置换术与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𧿹僵硬短期疗效满意,且第1跖趾关节置换的疗效更佳,但是两者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2019 Vol. 25 (4): 317-325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1012 KB)  ( 156 )
       临床研究
321 CT与X线检查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比较
石雷 1,吕扬 2,周方 2*
目的  探讨CT对比X线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及手术方式的作用价值。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北医三院延庆医院2016年9月以前就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同时留存有X线及CT检查的病例共261例,6名骨科医生分别给出X线和CT对应的AO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收集数据并分析。结果  CT检查并没有体现出明确的分型价值;对于高年资医师,在AO分型亚型方面,在阅读CT后倾向于将部分A2.1更改为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方式上,高年资医师阅读CT后有32例患者因判断出外侧壁粉碎骨折而改为应用髓外板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T减少了不同医师在治疗方式选择上的差异。结论  CT对比X线在诊治股骨转子间骨折上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高年资医师对于外侧壁粉碎需要行外侧壁重建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判断更加准确,从而选择更为合适的髓外锁定板固定方式。
2019 Vol. 25 (4): 321-325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845 KB)  ( 196 )
       实验研究
326 3D打印PLLA/β-TCP复合人工骨及组织相容性研究
岑超德 1,张永 2,罗聪 3*,邬均 3,刘福尧 1,吴声忠 1
目的  基于3D打印技术制备新型可生物降解的左旋聚乳酸(poly L-lactic acid,PLLA)/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人工骨,并对其性能及组织相容性进行研究,探究其作为体内组织工程骨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3D打印的PLLA/β-TCP复合人工骨微观形貌、动静态疲劳试验机检测力学强度、水银孔率计及密度法测量其孔隙率。复合人工骨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3H10)后观察细胞状态以评价其细胞相容性。用复合人工骨浸提液培养C3H10细胞并观察细胞的分化情况。将未培养细胞的PLLA/β-TCP复合人工骨植入新西兰大白兔臀肌肌袋内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行组织切片观察其组织相容性。结果  扫描电镜下可见PLLA/β-TCP具备多孔结构,接种培养的C3H10细胞在PLLA/β-TCP复合人工骨中大量黏附、伸展生长。PLLA/β-TCP复合人工骨的弹性模量最高为(21.1±3.4)MPa,抗弯强度最高为(9.5±2.3)MPa,孔隙率为(51±3)%。复合人工骨浸提液培养C3H10细胞7 d及21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染色阳性,提示复合人工骨中存在成骨诱导分化成分。PLLA/β-TCP复合人工骨植入体内后早期出现纤维包囊,包囊内见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后期纤维包裹逐渐消失,人工骨与周围组织结合密切,界限模糊,仅见少许淋巴细胞。人工骨植入实验结果符合国际及国家医疗器械的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标准。结论  3D打印PLLA/β-TCP复合多孔人工骨具备优良的力学强度,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骨诱导性及组织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骨材料。
2019 Vol. 25 (4): 326-365 [摘要] ( 275 ) HTML (1 KB)  PDF (4239 KB)  ( 147 )
333 CBT螺钉治疗A3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曹师锋,宋鑫,倪明,厉国定,孙杰,李坤
目的  观察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A3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即刻稳定性。方法  取6具新鲜老年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在MTS-858脊柱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测试原始状态、传统固定、皮质骨通道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固定、骨折传统固定、骨折CBT固定五种工况下的L1~3的活动范围。结果  传统固定组、CBT固定组的三维六自由度活动范围较原始状态组明显降低(P<0.01),传统固定组和CBT固定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骨折传统固定组和骨折CBT固定组的三维活动总体上比原始状态组降低(P<0.05),但是骨折传统固定组和骨折CBT固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传统固定组和骨折CBT固定组的三维活动,分别比传统固定组和CBT固定组之间的三维活动有所增加,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后CBT螺钉固定可获得与骨折后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相似的即刻稳定性,CBT螺钉固定可用于老年A3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
2019 Vol. 25 (4): 333-337 [摘要] ( 254 ) HTML (1 KB)  PDF (1675 KB)  ( 107 )
       综述
338 富血小板血浆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中的研究进展
杨彪,刘克,李世超,谢洋,梁春雨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创面愈合和组织再生过程的科学进步,促进了新型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如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出现和应用使再生医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PRP是一种用于刺激和加速组织愈合的新型生物技术,其生物学效应主要归因于其中的血小板分泌体和血浆信号蛋白等成分,PRP可在不同的病理微环境下,通过不同的再生机制,包括止血,炎症,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等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此外PRP还能减轻水肿、瘢痕和疼痛,降低感染率,间接地降低截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支出。这种方法的多功能性和生物相容性及其简易的制备方案促进了它在许多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骨科、牙周、口腔外科、颌面外科、心脏外科、整形外科、运动医学等学科。本文旨在对PRP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9 Vol. 25 (4): 338-343 [摘要] ( 212 ) HTML (1 KB)  PDF (561 KB)  ( 283 )
343 慢性复发性多病灶性骨髓炎的研究进展
张祥洪 1,2,朱娜 3,彭伟秋 1,刘傥 2
慢性复发性多病灶性骨髓炎(Chronic recurrent multiple osteomyelitis,CRMO),又名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Chronic nonbacterial osteomyelitis,CNO),是一种罕见的自身炎症失调性疾病,具有疼痛反复发作与缓解的病程特征,该疼痛与无菌性骨骼炎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率为1/1 000 000~2/1 000 000,双下肢长骨为其好发部位,脊椎骨、锁骨、颅骨等也常会涉及。Giedion等于1972年首次描述了四位患有亚急性或慢性骨髓炎的病例,这四位患者的病灶均为多发、对称分布,且多靠近长骨的生长板。随后有学者也描述了表现相似的病例,并予以“慢性复发性多病灶性骨髓炎”这一诊断术语。CRMO疾病目前归属于以慢性非感染性骨髓炎为特征的疾病群组,该疾病群组还包括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和骨髓炎(synovitis acne pustulosis hyperostosis osteomyelitis,SAPHO)综合征,马吉德综合征、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缺乏以及家族性巨颌症等。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SAPHO综合征,而常表现为反复发作和缓解,且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因为SAPHO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各异,所以该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而该病一经确诊,则需长期随访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但有研究结果表明SAPHO综合征的预后一般较好。学者们到目前为止仍不能确定CRMO和SAPHO综合征是否是同一疾病在不同发病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或是否是同一疾病不同临床表现的不同结局。本文对CRMO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特点、发病机理、疾病预后、疾病分类以及诊断和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2019 Vol. 25 (4): 343-347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493 KB)  ( 256 )
       临床经验
348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
高孟亮,孙海燕,孙中政
目的  分析采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过伸位K线(+)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共73例颈椎标准位K线(-),而过伸位K线(+)患者在我科采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其中男44例,女29例;年龄51~72岁,平均57.3岁。病变节段:C3~627例,C3~724例,C4~722例,椎管占位率30%~69%,平均58.9%。结果  7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3个月。患者JOA评分由术前10~14分(平均11.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3~17分(平均15.7分),P=0.000。恢复率为66.8%~85.7%,平均74.5%。结论  对于颈椎标准位K线(-),而颈椎过伸位K线(+)OPLL患者,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9 Vol. 25 (4): 348-350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1447 KB)  ( 115 )
35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疼痛不缓解的原因分析
王烨,江涛,李丁,王俊芳,顾晓峰 *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疼痛不缓解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KP治疗的216例患者资料,术后随访6~18个月,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收集患者术前、术后的影像资料,分析其PKP术后疼痛不缓解的原因。结果  在216例患者中,PKP术后疼痛不缓解的有15例,其中出现椎体再骨折8例,骨折不愈合2例,术前即有脊柱不稳定的患者2例,术后疼痛不缓解但无明显影像学阳性表现的患者3例。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疼痛不缓解的原因很多,目前尚不明确,若出现术后疼痛不缓解,可考虑椎体再骨折、骨折不愈合、术前即有脊柱不稳定或软组织因素等,根据术前与术后影像学资料对比可分析原因。
2019 Vol. 25 (4): 350-352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1725 KB)  ( 131 )
353 骨折复位器联合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
马航展,郭伟俊,郭程辉,陈东俊,郑伟杰,林思薪,雷明
目的  比较新型骨折复位器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59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随机分为复位器联合PVP组和PKP组。复位器联合PVP组29例,男8例,女21例;年龄62~79岁,平均(71.15±7.83)岁。PKP组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60~80岁,平均(71.46±8.55)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病椎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改变、术中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病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器联合PVP组手术时间较PKP组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较PKP组延长,但住院费用较PKP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器联合PVP组患者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较PKP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位器联合PVP与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较PKP而言,复位器联合PVP手术时间更短,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更低,价格更加实惠,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2019 Vol. 25 (4): 353-357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1234 KB)  ( 110 )
357 克氏针固定治疗单纯冠状突Ⅱ、Ⅲ型骨折20例诊疗体会
李尊吉,张红,张鹏
目的  探讨克氏针固定治疗单纯冠状突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7年10月,选择O’Driscoll分型Ⅱ、Ⅲ型单纯冠突骨折20例应用克氏针固定手术,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8~60岁,平均32.3岁。根据O’Driscoll分型标准分型,Ⅱ型17例(ⅡA型5例,ⅡB10例,ⅡC2例),Ⅲ型3例(均为ⅢA型)。撬拨闭合复位内固定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6例。合并肘关节脱位5例。结果  手术顺利,患者一般2~3个月骨折均愈合,皆可拔除内固定,无骨化性肌炎,无一例发生刀口和针道感染,未发生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强直等严重并发症。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伸幅度平均达115°,旋转幅度平均达135°。HSS评分结果为优14例,良4例,一般2例,优良率达90%。结论  单纯尺骨冠突骨折,无论行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还是前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术效果均较好,可行性强,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好。
2019 Vol. 25 (4): 357-359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2160 KB)  ( 114 )
360 单臂外固定架尺骨延长治疗儿童骨干续连症9例报告
陈嘉辉 1,孙春汉 2*,夏贤生 1,李娟 1
目的  观察单臂外固定架延长术治疗骨干续连症所致尺骨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对9例骨干续连症致前臂畸形患者采用尺骨截骨安装单臂外固定架轨道延长器,逐渐延长尺骨,改善前臂畸形。术后1周开始延长,每天延长1 mm,分4次完成,直至桡骨头位于尺骨冠状突水平。治疗过程中结合前臂及肘腕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9例均按延长计划达到预期手术目的,分别延长尺骨28~45 mm,平均35 mm。前臂的外观及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前臂旋前平均增加15°(12°~18°),旋后平均增加16°(11°~22°)。结论  应用单臂外固定架轨道延长器逐渐延长尺骨的方法治疗骨干续连症所致前臂畸形,可改善前臂外观及功能。
2019 Vol. 25 (4): 360-362 [摘要] ( 178 ) HTML (1 KB)  PDF (1363 KB)  ( 137 )
363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类解剖重建外旋肌群技术
王艳欣,周爱国 *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类解剖重建外旋肌群的疗效。方法  从2018年2月到2018年3月共收集了行首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9~87岁,平均年龄78.6岁。术中均采用类解剖缝合方法重建外旋肌群。结果  术后3个月时对30例患者进行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分,其中2例患者长时间行走后髋关节伤口周围稍有肿胀,但无明显发红、皮温增高表现。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中类解剖重建外旋肌群方法效果肯定,且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
2019 Vol. 25 (4): 363-365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1532 KB)  ( 139 )
366 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3、4期压力性损伤创面的疗效分析
罗旭超,欧昌良,邹永根,周鑫 *,陈波,刘安铭,魏庆宇
目的  探讨股薄肌肌皮瓣在修复坐骨结节3、4期压力性损伤创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致创面形成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2岁。按照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最新定义及分期分为3期8例,4期7例。创面范围4 cm×4 cm~8 cm×10 cm,平均6 cm×8 cm。均采用带血管带的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15例肌皮瓣均成活,其中1例肌皮瓣表面皮肤少许坏死,经换药清创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所有创面愈合良好,供区、受区局部未见明显溃疡和压疮复发。结论  带血管蒂的股薄肌肌皮瓣血供可靠、抗感染能力强、临床疗效满意,是修复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创面的较好的方法。
2019 Vol. 25 (4): 366-368 [摘要] ( 212 ) HTML (1 KB)  PDF (1149 KB)  ( 140 )
369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
张如意,云才 *,尤锡东,苏鹏,刘峰
目的  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经验,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自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共收治8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髋、膝关节各4例;男4例,女4例;年龄43~93岁,平均年龄63.28岁。结果  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6个月,平均39.5个月。8例患者均无感染复发迹象,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膝关节HSS评分在治疗后分别为(76.1±13.2)分和(70.2±17.4)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充分了解治疗原则,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选择治疗方案,足量全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最终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2019 Vol. 25 (4): 369-371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1063 KB)  ( 155 )
372 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中期随访
衣鑫,姬振伟,王志学,吴鹏,徐奎,丁勇 *
目的  随访分析行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患者在术后3~8年膝关节功能及下肢力线情况。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收治的因膝关节骨关节炎施行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46例(64膝)患者。随访时间3~8年,平均5年。于末次随访时评价入选患者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情况。患者的下肢力线通过手术前后下肢全长X线片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HSS评分从术前的(56.17±3.01)分增加至术后的(79.08±2.57)分,末次随访时为(70.92±3.53)分。VAS评分从术前的(2.93±0.27)分降低至术后的(1.88±0.17)分,末次随访时为(1.66±0.15)分。FTA从术前的(185.30±1.84)°纠正至术后的(172.50±0.97)°,末次随访时为(174.40±0.96)°。MPTA从术前的(82.33±0.78)°纠正至术后的(91.08±0.76)°,末次随访时为(89.42±0.46)°。结论  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中期临床效果,由于随访病例的数量及时间限制,其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观察研究。
2019 Vol. 25 (4): 372-375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1973 KB)  ( 148 )
376 人工跖趾关节置换结合截骨矫形治疗前足畸形
李盛杰,王宇飞 *,周立
目的  探讨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结合Peterson截骨矫形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合并小趾内翻、锤状指、痛风性关节炎、骨囊肿等前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结合Peterson截骨矫形术对15例(17足)前足畸形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男5例(6足),女10例(11足);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7岁。其中单纯足母外翻2足,足母外翻伴小趾内翻5足,足母外翻伴锤状指6足,创伤性关节炎3足,足母外翻伴骨囊肿、痛风性关节炎1足。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手术前后行走功能、疼痛感、能否穿鞋、跖趾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均进行6~24个月随访,术后行走功能恢复,其中13足疼痛基本消失,4足疼痛明显缓解。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截骨移位,感染等情况。AOFAS评分由术前(50.6±5.56)分增加至术后(80.23±4.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5,P<0.05)。结论  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结合Peterson截骨矫形术治疗前足复杂畸形的疗效显著。
2019 Vol. 25 (4): 376-385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1132 KB)  ( 125 )
       个案
378 迟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关节病1例报告
张亚强 1,2,杨成伟 2,封国超 2,陈显侠 1,甄平 2*
迟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关节病(spondyloepiphysealdysplasia tarda with progressive arthropathy,SEDT-PA)是一种进展性的、可致残性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脊柱畸形和继发性关节炎,临床极为罕见,这就阻碍了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报道了2018年4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1例SEDT-PA患者,作者查阅文献,并且通过与国内报道的相关病例进行比较,总结出了国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由此可以帮助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2019 Vol. 25 (4): 378-380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1737 KB)  ( 139 )
380 幼儿成骨不全症伴Ⅱ型齿状突骨折1例报告
薛鹏 1,张正平 2,王晨 1,杨俊松 2,郝定均 2,黄小强 2*
成骨不全是I型胶原含量或结构异常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集中于骨、韧带、牙本质和巩膜。成骨不全患者常出现四肢长骨骨折、齿状突骨折的报道很少。2017年10月我科对1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成骨不全患儿行经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2019 Vol. 25 (4): 380-381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1013 KB)  ( 109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