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8年 24卷 7期
刊出日期:2018-07-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577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褚培林,石跃滨 *,郝鹏,张瑛,吴玉宝,张麟
目的  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2017年于我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节段、手术入路、凝血功能、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率、复位率等资料,通过下列公式计算患者术后的隐性失血量:a)总失血量=丢失的红细胞容量/术前红细胞压积(preoperative hematocrit,HCT);b)丢失的红细胞总量(total red blood cell colume loss,TBL)=术前血容量(preoperative blood volume,PBV)×(术前Hct-术后Hct);c)术前血容量(PBV)=k1×身高(Height,H)3+k2×体重(weight,W)+k3,其中H为身高(m),W为体重(kg),男性患者k1=0.366 9,k2=0.032 19,k3=0.604 1;女性患者k1=0.356 1,k2=0.033 08,k3=0.183 3,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与隐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结果。结果  计算得出患者术后隐性出血量(y)为(303.5±59.0)mL,占理论失血量的(53.0±10.2)%,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得出术前APTT(x1)、椎体前缘的复位率(x2)与椎体中央复位率(x3)为影响隐性出血的主要因素,具体公式如下:y=[1+e(10.81+10.11×x1+189.52×x2+22.01×x3)]-1。结论  胸腰椎骨折术后隐性失血不可忽视,尤其是多发伤和老年身体代偿能力差的患者,术前应正确认识隐性失血,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2018 Vol. 24 (7): 577-580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493 KB)  ( 230 )
581 术后复发性胸腰椎结核的病例特点及临床意义
梁利川,赵晨,罗磊,张承旻,周强 *
目的  回顾分析胸腰椎结核复发患者资料,总结其病例特点,为临床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69例胸腰椎结核复发的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年龄5~67岁,平均(37.5±14.5)岁。胸椎结核13例,胸腰段结核20例,腰椎结核32例,腰骶椎结核4例。统计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复发的患者中,55.1%(38例)的患者出现疼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89.9%(62例)患者出现椎旁脓肿,为影像学最常见的表现。53例患者行结核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共有22例患者出现耐药,耐药结核占41.5%。28例患者合并肺结核,2例患者合并肺结核及泌尿系统结核,1例患者合并结核性腹膜炎。初次复发的时间:6个月以内32例,6~12个月9例,12~18个月8例,18~24个月4例,24~36个月3例,36~48个月5例,48~60个月3例,60个月以上5例,最长时间为84个月(7年)。43例患者只复发了1次,26例患者发生多次复发,复发的患者中再次出现复发的发生率为37.7%。结论  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2年是复发最集中的时间节点,如出现疼痛、窦道、局部包块及神经症状,术后3个月血沉、C反应蛋白高于正常值,应警惕术后复发的可能。结合MRI、X线片及CT检查,若发现椎旁脓肿、内固定松动、骨质破坏等,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8 Vol. 24 (7): 581-588 [摘要] ( 250 ) HTML (1 KB)  PDF (382 KB)  ( 159 )
584 小关节角度和不对称性在L4~5退变性滑脱发生中的作用
郭马超,鲁世保 *,孔超
目的  探讨小关节角度(facet joint angle,FJA)和小关节不对称性(facet tropism,FT)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DLS组:共选取50例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32例;44~85岁,平均年龄为(63.94±9.96)岁。对照组:同期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腰椎CT及MRI显示无明显异常、仅有腰椎退行性改变的50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28例;42~81岁,平均年龄为(62.04±11.42)岁。在CT上测量每个患者L3~4、L4~5和L5S1节段FJA。根据Pfirrmann分级在MRI上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DLS组与正常人组之间FJA的差异。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各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是否有差异。结果  DLS组与正常组相比较,L3~4、L4~5和L5S1节段上,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41,0.953,0.795)。在L4~5节段上,两组之间FJ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L3~4节段上,两组之间FJ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L5 S1节段上,两组之间FJ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3)。结论  FT是DLS发生的危险因素,DLS患者较正常人具有更加矢状化的FJA,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是DLS中小关节(facetjoint,FJ)发生二次重塑的结果。
2018 Vol. 24 (7): 584-588 [摘要] ( 229 ) HTML (1 KB)  PDF (880 KB)  ( 220 )
589 股骨髁上截骨治疗膝外翻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邓翔天 1,王新源 2,刘俊才 1,杨顺成 1,李忠 1*
目的  探讨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伴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例,采取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男9例(9膝),女15例(15膝);年龄30~58岁,平均43.6岁。病程1~8年,平均5.6年。骨关节炎按照Kellgren-Lawrenee分级标准:Ⅰ级13膝,Ⅱ级9膝,Ⅲ级2膝。手术前后拍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和患侧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股骨远端外侧角、胫股角的变化。术后通过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等,综合评价该术式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患者的股骨远端外侧角由术前(78.36±2.78)°矫正至(84.72±3.64)°(P<0.05),胫股角由术前(170.41±3.86)°矫正至(181.45±2.78)°(P<0.05);Lysholm评分、HSS评分、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操作简便,可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短期疗效满意,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8 Vol. 24 (7): 589-592 [摘要] ( 319 ) HTML (1 KB)  PDF (881 KB)  ( 183 )
593 SuperPATH和前外侧小切口入路THA的短期疗效比较
黄文文,尹东 *,黄宇,黄晓,石伟发,左德灵,王成龙,陈雄
目的  比较SuperPATH与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纳入8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前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前外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以及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前倾角、外展角测量值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SuperPATH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前外侧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uperPATH组手术时间长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SuperPATH组术后1 d、7 d VAS优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但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7d、1个月、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优于前外侧小切口组,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外展角、前倾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前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短期内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但SuperPATH入路THA手术创伤小、早期关节功能好、术后恢复快,而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及评估。
2018 Vol. 24 (7): 593-604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463 KB)  ( 188 )
597 关节镜下带袢双钛板A-C tightrope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陈栾平 1,邓晋京 1,孙天祥 2*,钟易林 2,陈银华 2,赵思淳 2
目的  观察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A-C tightrope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双钛板A-C tightrope固定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共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5~56岁,平均(30.5±6.2)岁。术中我们可以先采用关节镜监视下直接或者间接法复位肩锁关节,后采用A-C tightrope线固定喙突和锁骨远端。末次随访采用Karlsson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复发性脱位、内固定松动。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3.8)个月。按Karlsson标准评定,优18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2%。结论  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双钛板AC tightrope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微创、操作精准、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2018 Vol. 24 (7): 597-599 [摘要] ( 362 ) HTML (1 KB)  PDF (823 KB)  ( 221 )
       临床研究
600 主动体温保护对下肢骨折手术凝血功能及出血的影响
贾川 1,2,瞿玉兴 2,高益 2,赵洪 2,彭立波 2,徐建达 2
目的  分析观察围术期主动体温保护对下肢骨折患者已经激活的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出血量的变化。方法  纳入8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体温保护组和对照组。体温保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室温设置为26℃,至手术开始调为22℃。3M充气式保温毯覆盖胸腹部,设置其目标体温38℃,保温毯与患者皮肤间用手术单隔开;静脉输液温度37℃,冲洗液温度37℃。对照组予手术巾单覆盖,室温设置为22℃;不使用保暖毯,室温液体输注及冲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时(T1)、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1 h(T3)、手术结束后1 h(T4)的耳温,并分别抽取2 mL静脉血行血栓弹力图测定;记录术中失血量及术后36 h引流量以及需输血病例数。结果  a)与体温保护组比较,对照组在手术T4时耳温明显低于主动体温保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主动体温保护组的出血量和36 h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c)与体温保护组相比,T3、T4时对照组纤维蛋白形成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明显延长,T4时对照组的最大振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低体温造成下肢骨折患者术中及术后凝血因子活性抑制,血小板功能受限,导致手术失血量和引流量增加,输血概率增加。术中主动体温保护措施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可减少机体热量过度散失,对抗纤溶亢进,减少失血量。
2018 Vol. 24 (7): 600-604 [摘要] ( 278 ) HTML (1 KB)  PDF (508 KB)  ( 193 )
605 髌股关节压力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
刘涛 1,杜梦楠 2,高石军 1*,李彤 1,康凯 1,王欣 1,李涛 1,董军 1
目的  研究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关节压力对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文随机选取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24例,男8例,女16例,年龄在58~69岁,平均年龄为63.4岁,使用压敏片测量假体置换前后不同屈曲角度(30°、60°、90°及120°)时髌股关节生物应力情况。术后根据测得的压迹形状分为哑铃组和彗星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膝前痛及髌骨评分等情况随访1~1.5年,平均13.4个月,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一般情况、术前HSS、ROM及假体置换前髌股关节应力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压迹形状分组,14例患者纳入哑铃组,髌股关节压力分布正常,影像学显示髌骨无明显倾斜;10例患者纳入彗星组,其中7例患者髌股压力分布过于趋于外侧接触面,余3例压力分布主要趋于内侧接触面。术后影像学显示:10例彗星组患者髌骨有不同程度倾斜,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ROM及膝前痛等情况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哑铃组kujala评分、ROM优于彗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髌股关节压力对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有一定的影响,术中应注意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调整。
2018 Vol. 24 (7): 605-608 [摘要] ( 260 ) HTML (1 KB)  PDF (793 KB)  ( 215 )
       实验研究
609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山羊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沈宝良 1,李云飞 1,韩擎天 1,高生 1,沈洪兴 1,2,殷勇 1*
目的  验证一种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只崇明山羊(雌性),随机分为实验组(9只)和对照组(3只)。通过颈椎前路手术将一种新型脊髓压迫装置固定在C3椎体内,实验组术后每周经外置注射器向球囊内注射0.1 mL造影剂,使球囊逐渐膨胀,从而对实验动物脊髓造成持续性压迫;对照组安装压迫装置后,每周仅经皮穿刺但不注射造影剂。造模后4周、8周、12周采用Tarlov评分法对实验动物进行脊髓运动功能评分,颈椎行X线、CT检查,并在不同时间点分别处死2只实验动物,取压迫节段脊髓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照组各时间点Tarlov评分均为5分。实验组术后4周(n=9)Tarlov评分不变;术后8周时(n=7)Tarlov评分3只4分,4只5分;术后12周时(n=5)Tarlov评分3只3分,2只2分。影像学显示对照组脊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球囊压迫系统表现稳定,随着每周不断注入造影剂后球囊增大,脊髓逐渐受压。病理学检查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术后4周未见明显异常;术后8周受压节段脊髓前角内神经元细胞变性,胞体萎缩变小,但数量未见明显减少,部分白质出现轻度脱髓鞘改变,部分轴突出现空泡样变性;术后12周,神经元细胞变性明显,部分出现坏死,细胞核固缩,白质弥漫性脱髓鞘,轴突空泡样变性明显。结论  建模术后实验动物脊髓运动功能、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均符合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特点,说明该新型脊髓压迫系统可以建立稳定的、可重复的慢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
2018 Vol. 24 (7): 609-612 [摘要] ( 209 ) HTML (1 KB)  PDF (1426 KB)  ( 166 )
613 定量CT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时头钉的合理位置
韩大成 1,王嘉龙 1,龙安华 1,张志鹏 2,张亚奎 1*,陈学明 1,高艳 3
目的  通过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方法对老年尸体股骨头内的骨密度分布进行矢量性定量分析,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使用髓内固定系统时头钉的合理位置,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8具16侧高龄尸体髋部为研究对象,行髋关节离断,行QCT扫描。以股骨头几何中心点为原点,沿股骨颈长轴并经原点为X轴,经股骨头原点且在冠状位上垂直于X轴的为Y轴,经股骨头原点且垂直于冠状面的为Z轴,三轴互相垂直通过原点,构建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分别依X、Y、Z轴方向进行QCT扫描,扫描厚度为3 mm,依扫描骨密度值,经统计学分析后描绘股骨头内部骨密度的分布曲线。结果  离体高龄尸体股骨头内骨密度在X、Y、Z轴矢量方向上均呈单峰样连续曲线变化,样本骨密度分布表现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沿X轴骨密度峰值区域出现在股骨头中心点近端约0.9~1.5 cm范围内;沿Y轴骨密度峰值区域出现在以Y轴为轴心线两侧0.9 cm区域内;沿Z轴骨密度峰值区域出现在以Z轴为轴心线两侧0.6 cm区域内(P<0.05)。三个轴线的高骨密度区域围成的三维空间区域,提示为股骨头内头钉最佳放置区域。结论  经定量CT测定,股骨头内骨密度呈现沿矢量方向规律曲线变化,并存在相对骨密度高值区域,提示临床在使用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时应将头钉置于合理的骨密度较高区域,以获得良好的内固定效果。
2018 Vol. 24 (7): 613-624 [摘要] ( 266 ) HTML (1 KB)  PDF (1758 KB)  ( 219 )
       综述
617 肘关节异位骨化的发病因素及治疗进展
邓子翔 1,陈雪 1,牛云飞 2*
异位骨化是软组织或关节中正常骨骼外病理性新生骨的形成。异位骨化易在两种人群中发生:严重创伤患者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信号通路基因突变者。肘关节周围是异位骨化的高发部位之一,好发于关节后外侧,邻近侧副韧带或将其包绕。有些患者即使肘关节最初未受损,也可能发生异位骨化,出现局部疼痛和不适,运动范围缩小,影响功能。颅脑损伤后的持续镇静导致的认知衰退进一步危害患者的成功恢复。本文对肘关节异位骨化发病因素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2018 Vol. 24 (7): 617-620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381 KB)  ( 212 )
621 单内侧切口双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研究进展
张弛,孙海钰 *,王东,李昊
成人获得性平足症是足踝部常见的疾患之一,临床表现为足部正常内侧纵弓的丧失、软组织松弛及跟骨外翻等畸形,病因以胫后肌腱功能障碍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关节病变,神经源性、医源性及创伤性病变等。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终末期平足症及僵硬性平足症,常需行后足关节融合手术来矫正畸形并获得稳定。自1923年Ryerson首次报道以来,足三关节融合术成为长期以来最受推崇的处理复杂后足畸形的标准术式,并取得了相对满意的疗效。三关节融合术通常采用内外两侧切口,对后足跟距关节、距舟关节及跟骰关节进行融合。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足部疾病的病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传统术式带来的一些近期或远期并发症的困扰。一种由单独内侧切口行跟距、距舟双关节融合手术作为传统三关节融合术的替代术式被众多术者所接受,这种术式避免了外侧切口并发症的风险,保留了跟骰关节,近年来关于这种术式研究与评价报道层出不穷。由于对这种手术认识时间短,无大宗病例报道,存在的相关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与传统术式的优劣对比尚存争议。本文通过对单内侧切口双关节融合术的概论、相关生物力学机制研究、手术技术以及研究热点与争议等问题进行综述。
2018 Vol. 24 (7): 621-624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402 KB)  ( 197 )
       临床经验
625 早期康复联合颈椎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颈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
刘锐
目的  探讨颈椎管减压术后,实施早期、综合的康复锻炼与治疗对于患者肢体运动水平、日常生活自理水平和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急性创伤性颈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acute traumatic cervical cord syndrome,ATCCS)46例患者资料,其中接受前路脊髓减压手术(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8例,后路脊髓减压椎管成形术29例,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9例。术后治疗方案具体分为早期及中后期康复治疗,包括对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患者心理测评与治疗。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损伤分级、ASIA感觉运动评分、改良Bathel指数(modified bathel index,MBI)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进行康复效果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随访时间6~53个月,平均时间13.6个月。随访至6个月时,MBI评分以及HAMD评分就已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P<0.01);随访至12个月时,ASIA感觉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ASIA运动评分较治疗前也明显升高(P<0.01)。结论  对于ATCCS患者采取颈椎前后路联合早期手术治疗,对患者身心康复、患肢功能重塑及实现家庭社会生活的回归具有重要意义。
2018 Vol. 24 (7): 625-628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485 KB)  ( 169 )
628 OLIF与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秦世强 1,孙宇庆 2,倪文卓 1,宋爱国 1,行勇刚 2
目的  比较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merbody fusion,TLIF)对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诊断明确的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的6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OLIF手术组和TLIF手术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症状缓解程度、下地时间及并发症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  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O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无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2例出现交感干的损伤,术后出现下肢痛温觉改变,术后3个月时恢复。TLIF组中出现神经根损伤1例,于术后6个月下肢肌力恢复;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1例,于术后7d拔除引流管。68例患者随访10~18个月,平均随访(12.5±3.9)个月。影像学检查未见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而OLIF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ODI、VAS及JOA恢复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手术与TLIF手术在治疗老年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OLIF术有TLIF术不可替代的近期手术优势,即术中出血少、下地时间快、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间接减压、不破坏后方稳定结构、最大限度地保留组织结构、降低术中硬膜囊损伤及神经根性牵拉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及患者康复时间等优势,势必会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2018 Vol. 24 (7): 628-632 [摘要] ( 290 ) HTML (1 KB)  PDF (1406 KB)  ( 243 )
633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任志伟,尹思,王莹,杨益民,李新友,张小卫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因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PKP手术者53例共133个椎体,其中2节段骨折31例,3节段17例,4节段5例;男18例,女35例;年龄60~88岁,平均(76.5±7.7)岁,所有病例随访均超过1年。分别在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强化椎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记录骨水泥渗漏和术后椎体再发骨折的例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和椎体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12~18个月,平均(15.4±2.0)个月。VAS术前平均(7.6±1.1)分,术后2 d平均(3.0±1.0)分,末次随访平均(2.8±0.9)分;ODI术前平均(80.1±4.9)%,术后2 d平均(32.8±6.3)%,末次随访平均(29.1±6.1)%;两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17.9±2.8)mm,术后2 d(20.6±2.9)mm,末次随访(19.8±3.2)mm;椎体中部高度术前(16.2±3.5)mm,术后2 d(19.2±3.0)mm,末次随访(18.4±3.2)mm;两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有12椎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9.02%,皆无神经症状;有椎体再发骨折8例,发生率为15.09%,经手术或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经过围手术期细致准备,PKP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
2018 Vol. 24 (7): 633-637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2158 KB)  ( 170 )
638 股骨转子下侧后方皮质纵行条状开窗技术在股骨侧假体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
溪应龙,段于平,杨毅,赵文川,赵晓东,杨佳,张正学,丁琼丽,李彪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下侧后方皮质纵行条状开窗技术在股骨侧假体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股骨转子下侧后方皮质纵行条状开窗技术取出股骨侧生物型假体、骨水泥型假体及骨水泥患者共25例(25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7.2±12.1)岁,开窗长约6~13cm,宽约1.2cm。再植入假体均选用生物型翻修股骨柄,合并腔隙性骨缺损者予以髂骨或同种异体骨颗粒植骨,开窗骨条7例(男5例,女2例)辅以钢丝或钢缆环扎固定,其余18例缝合骨膜覆盖。记录评价指标:术前、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随访影像学评估(开窗骨条愈合时间,愈合率,假体位置,钢丝或钢缆位置)。结果  本组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Harris评分术前(35.9±14.7)分,术后(89.3±12.6)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时间为92~156 min;失血量为568~980 mL。术中未发生股骨假体远端皮质骨穿孔、近端劈裂骨折,开窗骨条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捆绑开窗骨条钢丝或钢缆均未发生断裂。术中2例股骨腔隙性骨缺损者随访3个月时股骨假体分别下沉0.8 cm、1.0 cm,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对比观察发现假体稳定。结论  股骨转子下侧后方皮质纵行条状开窗技术在股骨假体固定牢固的翻修术中可以很好的暴露中远端股骨髓腔,以取出股骨侧生物型假体和骨水泥型假体及骨水泥,开窗骨条愈合良好,不影响翻修植入假体稳定性。
2018 Vol. 24 (7): 638-641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0 KB)  ( 151 )
642 经皮空心螺钉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Day 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
袁毅 1,罗兵 1,杨家福 1,袁俊 1,陈俊 1,郝攀登 1,瞿刚波 1,曾智江 1,王令 2*
目的  评价两种不同方法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共29例。其中15例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14例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型臂放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折复位、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个月。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型臂放射时间上有明显差异,而在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相比,C型臂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但C型臂透视时间较长,需注意射线防护。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型骨折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 Vol. 24 (7): 642-646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972 KB)  ( 179 )
646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的疗效分析
盛东 1,张庆文 2*,何伟 2,陈达 2,林天烨 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0年12月至2018年1月行TKA治疗的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患者共13例(15膝),男6例,女7例;年龄51~69岁,平均60.4岁。其中双侧2例,单侧11例。根据患膝关节X线片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3年。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膝关节畸形矫正,假体均无松动、感染,膝关节屈伸功能及稳定性均良好。KSS临床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3.3分提升到末次随访时的89.9分,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6.3分提升到末次随访时的86.2分。结论  通过术前详细的手术规划,术中正确处理软组织平衡、骨缺损修补、关节力线恢复、假体选择等问题,术后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及药物治疗,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患者可以通过TKA获得良好的近期、中期疗效,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并非膝关节置换术的禁忌证。
2018 Vol. 24 (7): 646-649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855 KB)  ( 211 )
650 髌股韧带联合髌胫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中期疗效
张亮,郑江,张宪 *
目的  探讨单束半腱肌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afemoral ligament,MPFL)和内侧髌胫韧带(medial patella tibial ligament,MPTL)中期疗效。方法  自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对3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采用MPFL和MPTL重建治疗。评价方面包括运动范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膝关节Cincinnati评分、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放射学评价包括髌股适合角和倾斜角。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6个月,平均32.2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从术前平均(112.2±7.0)°提高至术后(136.9±5.4)°。VAS评分从术前的(6.2±0.7)分降低至术后的(1.2±0.2)分。Lysholm评分从术前的(51.3±4.2)分增加至术后的(89.6±3.7)分。髌股适合角改进从术前的(11.3±1.2)°减小至术后的(-5.3±1.2)°,髌骨倾斜角由术前的(9.4±1.4)°减小至术后的(3.5±1.5)°。所有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用半腱肌联合重建MPFL和MPTL是安全的,中期结果显示临床和放射学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2018 Vol. 24 (7): 650-653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1306 KB)  ( 245 )
653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结合齿状垫片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
陈林,周中 *
目的  研究关节镜辅助下空心螺钉结合齿状垫片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空心螺钉结合齿状垫片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3~55岁,平均35岁。术前术后评估包括影像学评估,Lachman试验检查,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1年后复查彻底骨性愈合,Lachman试验由术前部分阳性转为阴性,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获得显著提高,两项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结合齿状垫片的固定方法,具有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增大了内固定物与碎骨块之间的把持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
2018 Vol. 24 (7): 653-656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2060 KB)  ( 171 )
657 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李贝,杨康胜,彭丹丹,杜广成,詹铁军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3~54岁,平均31.5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9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ⅡC型1例),Ⅲ型7例(ⅢA型2例,ⅢB型5例)。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  16例中有1例因关节面中央塌陷而改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余均顺利结束手术。术前B-hler角(16.4±3.7)°,Gissane角(107.3±9.2)°,跟骨宽度(37.8±2.6)mm;术后B-hler角(24.1±2.4)°,Gissane角(117.3±7.2)°,跟骨宽度(33.2±1.2)mm。术后4例失访,12例获得5~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7个月,X线片示12足均获得解剖复位,足弓形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无皮肤、软组织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平均86.3分,结果优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3.33%。结论  采用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与传统术式相比显示了微创的优势,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018 Vol. 24 (7): 657-659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381 KB)  ( 193 )
       影像园地
660 颈部屈伸运动时上下颈椎的矢状面运动特点
侯黎升,白雪东 1,葛丰 1,何勍 1*,阮狄克 1,程实 1,李欢迎 2*,魏冰 3,刘娅 4,李栋 5
目的  探讨全颈椎(whole cervical spine,WCS)屈伸运动时上颈椎(upper cervical spine,UCS)及下颈椎(Subaxial cervical spine,SCS)在矢状面的屈伸运动特点。方法  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排除骨性畸形的男性57例,年龄12~84岁,平均(45.9±15.0)岁;女性66例,年龄21~81岁,平均(49.0±15.4)岁。在WCS中立、过伸及过屈侧位数字化X线片上绘制C2椎体后缘线(posterior edge of C2 vertebral body,PEC2)、C6椎体后缘线(posterior edge of C6 vertebral body,PEC6)、下颌底线(inferior edge of mandible,IEM)。测量各姿势下IEM与PEC2夹角[即UCS角(angle of UCS,AUCS)]、PEC2与PEC6夹角[即SCS角(angle of SCS,ASCS)]、IEM与PEC6夹角[即WCS角(angle of WCS,AWCS)]。计算WCS由过屈向中立(F→N)、中立向过伸(N→E)及过屈向过伸(F→E)变换时各自角度变化(range of angle,RA)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男性、女性的RAWCSF→N分别为(25.50±11.3)°、(24.80±9.50)°,RAUCSF→N分别为(8.50±8.40)°、(7.70±7.2 0)°,RASCSF→N分别为(17.0±8.70)°、(17.50±7.50)°,RAWCSN→E分别为(33.30±13.8)°、(39.30±16.90)°,RAUCSN→E分别为(13.70±9.80)°、(15.60±8.20)°,RASCSN→E分别为(19.70±12.0)°、(23.40±13.60)°,RAWCSF→E分别为(58.90±15.00)°、(64.20±18.40)°,RAUCSF→E分别为(22.20±9.30)°、(23.30±8.20)°,RASCSF→E分别为(36.70±15.70)°、(40.90±15.90)°。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示,WCS在F→N,N→E及F→E过程中,RA主要发生于SCS而非UCS(P<0.01);男性RAWCS和RAUCS,女性RAWCS、RAUCS和RASCS在N→F阶段变化明显小于N→E阶段(P<0.05),男性的ARSCSF→N与ARSCSN→E差别无统计学意义。WCS在屈伸过程中,部分UCS或SCS出现逆向运动,少数病例屈伸主要发生于UCS。结论  总体而言,WCS屈伸主要发生在SCS,但个别病例在UCS。WCS中立位并非WCS、UCS及SCS屈伸的中点,而是靠近屈侧(男性SCS除外)。
2018 Vol. 24 (7): 660-665 [摘要] ( 209 ) HTML (1 KB)  PDF (2372 KB)  ( 218 )
       个案
666 颈椎骨软骨瘤1例报道
刘华,李松凯 *,蓝旭,杨成伟,沈伟伟
2018 Vol. 24 (7): 666-668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1899 KB)  ( 214 )
668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巨大滑膜囊肿1例报告
秦晓平 1,赵家珍 2,何卓民 1,郭林 3
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knee cruciate ligament cyst,KCLC)临床上少见,Krudwig等以关节镜筛查了15年间的8 000例膝关节,发现交叉韧带囊肿仅为65例。有文献指出交叉韧带囊肿长度多小于4.5 cm,超过4.5 cm的囊肿临床上极为罕见,本例患者囊肿长达8 cm,现报道如下。
2018 Vol. 24 (7): 668-669 [摘要] ( 239 ) HTML (1 KB)  PDF (787 KB)  ( 245 )
       护理园地
670 可视化宣教缓解断指再植患者伤口换药疼痛的效果分析
刘友丽,王菲,杜爱,蔡思露
目的  探讨原创的可视化宣教对断指再植患者伤口换药疼痛的缓解效果。方法  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116例单个手指离断接受断指再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第一次伤口换药前进行可视化宣教,对照组不进行可视化宣教,评估患者换药前及换药后的疼痛情况,并对实验组的患者对可视化宣教理解程度分数与换药后疼痛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换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换药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患者可视化宣教理解程度分数与换药后疼痛分数呈负性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换药前可视化宣教能有效地降低断指再植患者换药过程中的的疼痛感,避免患者因疼痛及精神紧张而加重回植断指的缺血,对其他病种的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2018 Vol. 24 (7): 670-672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0 KB)  ( 150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