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8年 24卷 6期
刊出日期:2018-06-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481 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在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退变性颈椎病中的应用
赵理平,沙卫平 *,王黎明,严飞,宋锦程,吴耀刚,张兴祥
目的  评价退变性颈椎病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我科应用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对104例退变性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椎间减压ROI-C融合固定术,共植入108枚ROI-C。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脊髓型颈椎病56例。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并复查X线片或CT,用JOA、VAS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片或CT评价椎间隙高度和ROI-C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本组10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1±7.39)个月,平均8~30个月;手术平均时间:单节段(51.30±2.17)min,双节段(105.53±7.14)min;平均出血量:单节段(43.72±2.63)mL,双节段(71.57±4.20)mL。神经根型颈椎病: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椎间隙高度平均为(16.79±0.95)分、(2.36±0.90)分及(6.76±1.11)mm,与术前的(14.53±1.02)分、(7.70±1.60)分及(3.94±0.78)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脊髓型颈椎病:末次随访时JOA、VAS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平均为(14.21±1.82)分、(1.44±0.79)分及(6.50±1.13)mm,与术前的(10.18±1.62)分、(3.53±1.46)分及(3.71±0.80)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104例均获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单节段(4.20±1.53)个月,双节段(5.41±6.15)个月。本组病例未出现喉返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吞咽困难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感染、ROI-C松动移位或下沉等。结论  退变性颈椎病行ACDF应用ROI-C能有效重建病变椎间隙高度,获得可靠的颈椎稳定性及椎间融合率,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低,术后神经功能及疼痛改善显著,因此颈椎病行ACDF中单独应用ROI-C安全、有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018 Vol. 24 (6): 481-486 [摘要] ( 332 ) HTML (1 KB)  PDF (1357 KB)  ( 194 )
487 下颈椎骨折合并关节突交锁的手术策略
刘军,李伟伟 *,祁洁,弓立群,范亚一,卫文博,段大鹏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合并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47例下颈椎骨折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其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42.2±10.8)岁。其中19例患者闭合复位后采取了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余28例经闭合复位失败后采取了单纯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12~47个月,平均(21.6±8.6)个月。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时间为(97.8±7.1)min,出血量为(127.5±15.8)mL;单纯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时间为(127.2±8.6)min,出血量为(412.5±19.5)mL。所有患者的关节交锁在术后均得到满意复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的ASIA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植骨融合时间为4~9个月,平均(5.8±1.6)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移位。结论  对下颈椎骨折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而言,若可以闭合复位,实施单纯前路手术可获得良好的减压与稳定效果,若闭合复位失败采取单纯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不仅有利于关节突交锁复位且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也十分满意。
2018 Vol. 24 (6): 487-490 [摘要] ( 381 ) HTML (1 KB)  PDF (1721 KB)  ( 223 )
491 氨甲环酸联合铁剂方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的随机对照研究
杨清,杨毅,杨柳,张正学,龚跃昆,杨佳,溪应龙,段于平,李彪 *
目的  本研究拟探究氨甲环酸联合蔗糖铁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共180例。随机分配到氨甲环酸联合铁剂组(联合组)、氨甲环酸组和铁剂组。记录置换入院时、手术前1天,手术后1、3、5 d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患者数。同时计算术前血容量、总失血量。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5岁。所有术前基本资料,三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铁剂组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氨甲环酸组(P<0.05)。联合组术后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联合组术后输血、总失血量显著低于氨甲环酸组和铁剂组(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关节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氨甲环酸联和铁剂可以有效提高围术期血红蛋白浓度,减少总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
2018 Vol. 24 (6): 491-509 [摘要] ( 324 ) HTML (1 KB)  PDF (444 KB)  ( 196 )
495 单髁置换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岳永川 1,刘俊才 1,张晓霞 2,李忠 1*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使用Oxford Ⅲ UKA治疗符合诊断的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45例(47膝),所有患者均获随访。记录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伤口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访时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柯玛斯大学骨关节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acMaster score,WOMAC评分),分析Oxford Ⅲ UKA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中平均失血量(95.8±17.5)mL;平均手术时间(83.8±12.1)min;伤口平均引流量为(154.3±32.5)mL。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期间无假体松迹象、聚乙烯衬垫脱位及进展为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等出现,仅1例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疼痛。末次随访时膝关节ROM、OKS评分、HS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本体感觉存在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8 Vol. 24 (6): 495-499 [摘要] ( 282 ) HTML (1 KB)  PDF (1146 KB)  ( 195 )
500 肿瘤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患者坐立-起身的生物力学研究
朱正飞 1,宋依芯 2*,康建峰 1,李涤尘 1,靳忠民 3,王航辉 2,4*,尉萍萍 1

目的  通过肿瘤膝关节置换术后坐立-起身生物力学特征,探讨个性化康复策略与健侧肢体的预保护措施。方法  采集三种起身方式与五种椅面高度下的坐立-起身步态。通过坐立-起身(sit-to-stand,STS)完成时间、膝关节屈伸角度、地面反作用力对称度来综合评估置换侧、健侧的受力情况。结果  肿瘤膝关节置换术后(试验组)手撑扶手、双手叉腰、手撑桌面耗时依次为5.6 s、2.5 s、4.6 s,对照组依次为2.2 s、3.0 s、3.6 s,手撑扶手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膝屈伸角度随椅面高度增加,健侧与置换侧分别呈现相应趋势。坐立-起身过程下肢地面反作用力对称度介于0.5~1.0。结论  肿瘤膝关节置换术后STS时以健侧代偿为主,STS呈现不对称性。术后早期使用个性化矫形器、鞋垫或支具,能促进膝关节有效康复,对健侧起预保护作用。术后应实施对称性康复策略。

2018 Vol. 24 (6): 500-522 [摘要] ( 229 ) HTML (1 KB)  PDF (1355 KB)  ( 169 )
505 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疗效观察
张德祥 1,李跃辉 1,钟晓 1,徐杨博 2,葛建华 2
目的  探讨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初期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17例(24足),均经过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无缓解,其中男6例(8足),女11例(16足);年龄11~17岁,平均13.5岁。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71.7±4.3)分,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54±0.93)分。术前检查为Ⅱ型副舟骨伴后足轻度外翻畸形,足弓高度有不同程度降低。术中均切除副舟骨,置入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使用带线锚钉重建胫后肌腱。8例联合行经皮跟腱延长,7例联合行腓肠肌松解,5例同时行弹簧韧带紧缩。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舟覆盖角(talocal caneal angle,TCA)、距骨跟骨角(Kite角),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7例(24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3.6个月。侧位X线片上的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正位X线片上的距舟覆盖角、距骨跟骨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能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恢复足部功能,并发症少,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2018 Vol. 24 (6): 505-509 [摘要] ( 294 ) HTML (1 KB)  PDF (930 KB)  ( 197 )
510 全髋关节置换术经直接前方入路与后方入路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彭永刚,任姜栋,张坤,宋星来,苗润清,张晓岗 *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评价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方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0月,无语言限制,全面检索经DAA或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及纳入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及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Cochrane协助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前瞻性研究文献10篇,入选患者812例,其中DAA组407例,PA组4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DA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活动能力、步态优于PA组,DAA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PA组(P<0.05),DAA组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高于PA组(P<0.05),DAA组中髋臼假体在Lewinnek安全区的数量多于PA组(P<0.05),DAA组较PA组软组织损伤小。两组在术中骨折、术后脱位、切口并发症、异位骨化、腹股沟区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DAA行THA在术后早期功能的恢复优于PA,术后疼痛轻,但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高。
2018 Vol. 24 (6): 510-515 [摘要] ( 285 ) HTML (1 KB)  PDF (2701 KB)  ( 185 )
       临床研究
516 “F”形空心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许景红,汤志辉,毛成鹏,欧阳国新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比较应用“F”形空心钉固定方式与传统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力学优缺点,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逆向建模技术,将包含正常成人志愿者股骨近端的三维CT数据导入Mimics10.0、Geomagic2012软件中对相关组织进行重建,在Cero3.0中模拟出骨折线为(Pauwels角=70°)的骨折模型,并按照两种空心钉植入方式,建立对照组(正三角形固定)及实验组(F形固定)两组模型。在Abaqus 6.14中计算单足站立及双足站立两种状况。结果  a)对照组中,应力集中在上方空心钉钉尾上方、下方2枚空心钉钉尾的下方及骨折断端股骨矩区域。实验组中,应力主要集中在钉头的螺丝螺杆结合处,并沿螺杆均匀分布到钉尾及周围的骨质,在骨折断端骨质特别是股骨矩部位应力分散明显。b))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能够明显减小股骨矩断端的应力载荷(P<0.01),并减小股骨头总位移量及骨折断端的相对位移量(P<0.05)。结论  “F”形空心钉技术,不仅能够在维持骨折断端轴向压应力的同时消除扭转应力和剪切应力,而且能够通过“强斜”形植入的空心钉,在内固定悬臂梁结构中形成新的支柱核心,从而有效的降低了骨折端的剪切应力,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力学环境。
2018 Vol. 24 (6): 516-518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581 KB)  ( 264 )
519 冈上肌部分损伤对肌腱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邢秋娟 1,赵东峰 2,戴薇薇 3,吴佶 1,黄春水 1,暴洁 1,焦丹丽 4
目的  应用有限分析的方法,研究冈上肌部分损伤对肌腱应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1名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64排螺旋CT对志愿者肩部行薄层扫描,CT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6.0中,分割出肩胛骨、肱骨近端、冈上肌,然后以点云文件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2012,拟合模型的NURBS曲面,在Hypermesh 13.0有限元模型。将冈上肌腱性部分由前向后分为3个区域,每个区域设计出损伤深度依次为20%(A组)、40%(B组)、60%(C组)肌腱损伤的有限元模型,并与正常无冈上肌损伤模型为对照,通过改变盂肱关节的相对位置,建立外展0°、30°、60°、90°四个肩关节模型,将模型导入Abaqus 6.14。沿冈上肌纵轴添加400N的拉力,在肱骨远端添加约束。结果  a)在肩关节外展过程中,冈上肌中区受到的应力最大,其次为前区和后区。b)在四个观察组中,伴随着肩关节外展角度的增大,冈上肌载荷产生的肌腱应力以外展30°最大,与其他外展角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展90°的肌腱应力仍明显大于外展0°时的应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在前区及后区损伤的三组中,C组中肌腱应力明显大于A组和B组(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在中区损伤的三组中,B组和C组的肌腱应力明显大于A组(P<0.01),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冈上肌中部的应力要明显高于前后区。在冈上肌中部损伤深度40%,前后区损伤深度60%,会导致损伤周围肌腱的应力集中,容易延伸为全层损伤,应积极进行手术重建。
2018 Vol. 24 (6): 519-522 [摘要] ( 298 ) HTML (1 KB)  PDF (550 KB)  ( 210 )
       实验研究
523 SIRT1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相关机制研究
支力强 1,杨一欣 2*,许毛 3,姚舒馨 1,马建兵 1*
目的  通过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 1,SIRT1)基因与PI3K-AKT通路相互作用,探讨SIRT1基因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自Sprague Dawley大鼠乳鼠颅骨提取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细胞培养至3~4代时,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白藜芦醇组,白藜芦醇+EX-527组。采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白藜芦醇及EX-527对细胞毒性大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茜素红(alizarin red S)染色分别检测ALP水平和钙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Ⅰ型胶原的产生,用以判断细胞的分化情况。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IRT1,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桥蛋白(OPN)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 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B,AKT)磷酸化水平。结果  白藜芦醇和EX-527对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细胞毒性小,ALP水平和钙结节在加入白藜芦醇后有明显上升,加入EX-527后显著下降。Ⅰ型胶原量在加入了白藜芦醇后上升,SIRT1含量降低也引起了Ⅰ型胶原量下降。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因子RUNX2和OPN随SIRT1表达增高而增高(P<0.01或P<0.001),当SIRT1被抑制后,相关因子蛋白水平表达降低(P<0.001)。同时,磷酸化PI3K和AKT水平也呈现SIRT1依赖性地上调和下调(P<0.05或P<0.001)。结论  SIRT1对大鼠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可能是通过PI3K-AKT通路进行调控。
2018 Vol. 24 (6): 523-534 [摘要] ( 390 ) HTML (1 KB)  PDF (1850 KB)  ( 190 )
       综述
527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病理改变及治疗现状
蔡龙,孙瑞斌,向川 *
孟氏骨折初指尺骨中上1/3骨折兼桡骨头脱位的一种复杂性骨折,最早由意大利Monteggia学者报道。现已将定义范围扩大,指尺骨不同水平的骨折,包括尺骨鹰嘴的骨折合并桡骨头各个方向脱位的一种联合损伤,多见于儿童。近些年,关于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治疗报道已有很多,但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且术后疗效不一。本文对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病理改变及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2018 Vol. 24 (6): 527-530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420 KB)  ( 146 )
531 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赵永辉,陆声 *
自1959年Boucher等报道了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该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领域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椎弓根螺钉强大的三柱固定效果,对恢复脊柱生理曲度、生物力学及稳定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于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其相邻关系的复杂性,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的发展相对较缓慢。近年来随着对胸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研究及置钉技术的不断创新(从传统徒手置钉到追求更加精准、辐射接触量更少、抗拔能力更强的置钉技术),不仅使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置钉的准确率。本文对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18 Vol. 24 (6): 531-534 [摘要] ( 251 ) HTML (1 KB)  PDF (404 KB)  ( 352 )
       临床经验
535 测量MRI预测颈椎病减压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
张群立 1,刘林 2,李德霞 2,薛文 2*
目的  探讨术前MRI测量与颈椎病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C4~5水平前路或后路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9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66例;年龄42~70岁,平均(56.2±16.2)岁。测量每例患者C4~5节段MRI图像,采用双盲法,测量指标包括颈椎中线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D)、左侧和右侧的椎间孔直径(foraminal diameter,FD)以及左侧和右侧的脊髓椎板角(cord-lamina angle,CLA)。基于一个或多个预测因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可能性。结果  13%患者出现了术后C5神经根麻痹,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APD、FD及CLA相关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优势比分别为0.292、0.019、1.507;APD的增加与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呈负相关;FD的增加与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呈负相关;CLA的增加与术后发生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呈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用于预测颈椎病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一种简单可行方法,所用的参数分别为APD、FD及CLA,该预测方法有助于手术病例的选择,并根据预测结果建议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018 Vol. 24 (6): 535-536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815 KB)  ( 139 )
537 弹性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儿童前臂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肖保辉,赵宇 *,尹坤,陈华东,尚学红
目的  分析对照弹性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儿童前臂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纳入我院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符合条件的前臂骨干骨折儿童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髓内钉组),一组采用加压钢板治疗(钢板组),对比组间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年骨折愈合情况和疼痛程度,并对组间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  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均有较高的优良率,髓内钉组略高于钢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口感染和总发生率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前臂骨干骨折的儿童,采用弹性髓内钉与加压钢板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弹性髓内钉的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快。
2018 Vol. 24 (6): 537-540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1750 KB)  ( 118 )
540 髋臼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陈泽群,任绍东,屠永刚,马邦兴,张史飞,袁浩彬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30例髋臼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21例,女9例;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32.4±4.6)岁。骨折按Letournel分类,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髋臼后壁骨折13例,髋臼后柱骨折9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依据术后2年患者临床症状和X线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采用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制定的神经功能愈合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损伤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随访12~24个月,治疗优良率为66.7%,其中优11例,良9例,可10例。该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平均分级为(2.34±0.02)级,治疗后神经功能平均分级为(3.78±0.03)级,该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平均分级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5)。优11例,良19例,优率为100%。结论  髋臼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中应加强诊断,并合理的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018 Vol. 24 (6): 540-541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320 KB)  ( 173 )
542 全脊柱内镜及微创通道下椎间盘摘除治疗腰椎间盘脱出及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张在恒,厉玉杰,张元豫,邓少杰,张科
目的  评价全脊柱内镜及微创通道治疗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差异及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自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脱出患者65例,A组33例腰椎间盘脱出患者均在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镜)行腰椎间盘摘除及神经根松解术,B组32例腰椎间盘脱出患者均在腰椎微创通道下行腰椎间盘摘除及神经根松解术。收集65例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通过统计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患者的X线、MRI或CT,分析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生理曲度及水平位移程度,探讨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6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A组平均随访36.7个月,B组平均随访35.2个月;随访中未发现有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A、B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患者JOA评分、VAS评分指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及水平位移术前资料与术后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脱出的患者全脊柱内镜及微创通道下行椎间盘摘除及神经根松解均能获得良好的治疗结果,未发现腰椎失稳。脊柱内镜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早期功能恢复等优点,微创通道具有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2018 Vol. 24 (6): 542-545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1060 KB)  ( 180 )
545 改良前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尺骨冠突骨折
谢年广,谭金海,胡祥,陶圣祥 *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改良小切口前侧入路,该入路能够微创、清晰的修复复杂尺骨冠突骨折。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11月,我科共有8例尺骨冠突骨折患者接受这种新的入路治疗,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3~56岁,平均37.5岁。该入路沿肘前肱血管和正中神经间隙进入,长度仅3 cm。术后随访患者肘关节功能和并发症,肘关节功能用Mayo评分法评估。结果  8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患者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活动度:伸展10.2°、屈曲123.6°、旋前75.3°、旋后70.1°。Mayo评分优5例,良2例,差1例。1例出现关节炎、关节僵硬并发症。结论  改良前侧小切口入路具有安全、微创、暴露清楚的特点,术后肘关节Mayo评分优良率高,可作为尺骨冠突骨折手术治疗入路的一种有效补充。
2018 Vol. 24 (6): 545-547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367 KB)  ( 172 )
547 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锤状指的临床应用
李强,夏启水,冷元曦,周雄,支乐,刘新权
目的  观察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21例锤状指患者,采用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重建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0~62岁,平均34岁。2例开放性损伤,19例闭合性损伤。本组骨性锤状指10例,腱性锤状指11例,其中骨性锤状指根据Wehbe和Schneider分型[3]为I型中的a型。结果  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个月。按Cramford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1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  应用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锤状指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内植物可吸收、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2018 Vol. 24 (6): 547-549 [摘要] ( 365 ) HTML (1 KB)  PDF (608 KB)  ( 202 )
550 INFIX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临床观察
张堃,米仲祥,南学彦,廖敏捷,刘红喜,毕军伟
目的  观察经皮髂前下棘内置外固定支架(internal ifxator,INFIX)固定Tile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我院采用经皮小切口双侧髂前下棘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13例TileB型骨盆骨折,观察手术时间,通过骨盆骨折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复位质量,Majeed评分系统评价功能状态和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6个月,平均11.4个月。手术时间28~47 min,平均35 min。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2.3周。Matta复位标准结果,优7例,良4例,中2例。1例出现单侧股神经麻痹症状,2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最终恢复正常;3例偏瘦患者术后尿频,其中2例男性诉性生活受影响。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为(82.30±8.15)分,其中优6例,良5例,中2例。结论  INFIX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损伤小、骨折固定牢靠、并发症可接受、疗效肯定,但术中应防止医源性损害。
2018 Vol. 24 (6): 550-552 [摘要] ( 263 ) HTML (1 KB)  PDF (812 KB)  ( 205 )
552 高频超声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陈旭林 1,刘耀利 2,姚军 3,黄玲玉 1,肖霄 1,梁琴燕 1,陈芷薇 1,冯文宇 1,韦庆军 1*
目的  通过对比高频超声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结果和关节镜探查结果,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及治疗半月板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1周内对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57例怀疑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定义"金标准"为关节镜检查结果,对照分析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和关节镜探查结果。结果  内侧半月板损伤利用高频超声诊断的灵敏度82.35%,特异度77.78%,准确性80.77%;外侧半月板损伤利用高频超声诊断的灵敏度75.44%,特异度81.48%,准确性77.38%。结论  高频超声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评估半月板损伤的程度、性质等,对诊断和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方案选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18 Vol. 24 (6): 552-555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636 KB)  ( 232 )
556 关节镜下外侧完全盘状半月板成形缝合修补术临床疗效中期随访分析
荆立忠,杨久山 *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外侧完全盘状半月板成形缝合修补术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成功随访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关节镜下外侧完全盘状半月板成形缝合修补手术患者31例,男13例,女18例;年龄8~32岁,平均14.5岁,均为完全盘状半月板(Discoid lateral meniscus,DLM)。中央移位型7例,前中移位型9例,后中移位型15例。对比患者术前、术后3年及末次随访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2年。术前IKDC及Lysholm评分分别为(57.10±4.92)分、(59.28±4.64)分,术后3年分别为(88.48±1.98)分、(90.72±3.42)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0.90±3.93)分、(92.55±2.69)分,患者均无明显疼痛不适症状,正常运动无影响。术后3年、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年评分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关节镜行外侧盘状半月板修整成形并修补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2018 Vol. 24 (6): 556-558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1017 KB)  ( 149 )
559 自体胫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Hepple Ⅲ~Ⅳ型距骨软骨损伤
刘占宗 1,刘洪达 2,杨金杰 3,张波 4,曲家富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自体胫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Hepple Ⅲ~Ⅳ型距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7年8月,对20例(20足)获得完整随访的Hepple Ⅲ~Ⅳ型距骨软骨损伤,采用自体同侧胫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手术方式。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42.4岁;左足9例,右足11例。根据Hepple分型,Ⅲ型7例,Ⅳ型13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merci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及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20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4~28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前AOFAS评分平均(53.02±10.06)分,VAS评分平均(8.02±1.14)分;术后AOFAS评分平均(88.04±7.45)分,VAS评分平均(1.26±1.74)分;术前及术后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体胫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HeppleⅢ~Ⅳ型距骨软骨损伤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式,该手术可以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
2018 Vol. 24 (6): 559-561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1519 KB)  ( 131 )
561 异体灭活肌腱加固修复严重撕脱性跟腱断裂损伤
谢铮,尹刚,陈汇浩,蒙德鹏,林浩东,侯春林
目的  探讨异体灭活肌腱用于加固修复严重撕脱性跟腱断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我科共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26例,其中11例术中探查发现跟腱为严重撕脱性损伤,男9例,女2例;年龄27~47岁,平均年龄35.3岁。均采用切开缝合跟腱后异体灭活肌腱加固修复。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在术后3、6、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没有患者出现异体肌腱排异现象。术后3、6、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90.3±4.7)分、(94.2±3.3)分、(97.2±2.6)分。无患者发生跟腱再断裂和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异体灭活肌腱排异性小,用于加固修复严重撕脱性跟腱断裂疗效满意,可作为治疗严重撕脱性跟腱断裂损伤的一种方案。
2018 Vol. 24 (6): 561-563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729 KB)  ( 252 )
       影像园地
564 表观弥散系数在腰痛患者腰椎间盘退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张青波,李伟,曹云,杨庆国 *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腰痛患者腰椎间盘退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院脊柱外科门诊接诊的腰痛患者60例,全部采用GE Medical Systems Signa HDxt 3.0T磁共振仪进行腰椎MRI扫描,包括常规T1 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s,DWI),b值取600 s/mm2,依据T2 WI进行Pfirmann分级,在DWI像上绘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计算每个椎间盘的ADC值。对所有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ADC值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对Pfirrmann分级与ADC进行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相关性分析,观察腰痛程度与两种指标的相关性。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椎间盘行亚组分析,比较不同亚组ADC值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体重指数及年龄对ADC值的影响。结果  共有60名患者30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并进行数分析。根据Pfirrmann分级,300个椎间盘Ⅰ~Ⅴ级数量分别为35(11.7%)、60(20%)、87(29%)、113(37.6%)、5(1.7%)。ADC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796,P<0.05)。Pfirrmann分级与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73,P<0.05),ADC值与VAS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826,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年龄,均为ADC值的影响因素,与ADC值的大小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Pfirrmann分级与ADC值高度相关。腰痛患者ADC值与VAS评分呈高度负相关,而Pfirrmann分级与VAS评分相关较低,ADC值较Pfirrmann分级能更好的评估腰痛患者的椎间盘退变。年龄与体重指数均为ADC值的影响因素,年龄及体重指数越大的患者,其ADC值越低。ADC值可以敏感、精准、客观地反应腰痛患者椎间盘的退变,对椎间盘退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8 Vol. 24 (6): 564-569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1221 KB)  ( 193 )
       个案
570 单纯迟发型拇长伸肌腱断裂经典1例伴文献复习
徐朱杰,王瑞,袁鹏,刘仪 *
人体拇长伸肌腱相当坚韧,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断裂在临床极为少见。临床上将以起病隐匿的腕桡背部渐进性疼痛,拇指无法背伸为表现的病症称为迟发型拇长伸肌腱断裂。本文选取2017年1月收治的1例迟发型拇长伸肌腱断裂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迟发型拇长伸肌腱断裂的病因及有效处理方式,并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总结诊疗经验,现报告如下。
2018 Vol. 24 (6): 570-572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929 KB)  ( 158 )
573 距骨多发骨内腱鞘囊肿1例报道
孙法瑞,徐立军*,李俊,秦练,李松柏,张远金
骨内腱鞘囊肿又称邻关节骨囊肿,是较为少见的良性骨肿瘤病变。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位置以长骨干骺端多见,距骨相对少见。主要临床症状是活动后关节钝痛或肿胀,休息后缓解。骨内腱鞘囊肿治疗为囊肿刮除加植骨,为预防术后复发,术中应彻底刮除纤维囊壁及硬化骨直至松质骨均匀渗血,取髂骨填塞植骨。本文介绍1例骨内腱鞘囊肿患者经上述治疗,1年后随访症状消失。
2018 Vol. 24 (6): 573-573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705 KB)  ( 197 )
       护理园地
574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小儿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张巍
目的  探讨运用以微信为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小儿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2016年10至2017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120例骨折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在常规出院健康宣教的基础上由微信延续护理小组成员利用微信平台对出院患儿及其照护者进行微信健康教育,回访时间为3个月,对照组延用常规的出院健康宣教和正常门诊。分别比较两组患儿在出院后3个月骨折恢复情况,及患儿照护者对康复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出院3个月后,实验组患儿骨折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照护者对骨折康复等方面知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照护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改善患儿骨折恢复情况有明显效果,对提高患儿照护者的骨折康复知识水平、预防患儿再次骨折有实际意义,也有助于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18 Vol. 24 (6): 574-576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1338 KB)  ( 171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