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8年 24卷 2期
刊出日期:2018-02-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97 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凸手术出血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赵福江,陈志明,马华松 *,王晓平,袁伟,赵浩,沙鑫
目的  分析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手术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凸手术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103例脊柱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的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脊柱侧凸的类型(本研究中主要有先天性和特发性)、术前冠状位主弯Cobb角、侧弯矫正率、是否行胸廓成形术、是否有椎管内畸形、融合的节段、椎弓根螺钉的数量以及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总数(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这些因素对出血量的影响。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的相关性。结果  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手术平均出血量(2 311.1±1 123.1)mL(700~6 500 mL)。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脊柱侧凸类型、椎弓根螺钉数量、术前冠状位主弯Cobb角是手术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根据结果建立回归方程如下:t =-1 562.8+42.6A+629.0B+78.8C+9.9D,其中T指出血量(mL),A指年龄(岁),B指侧凸类型(特发性=0,先天性=1),C指椎弓根螺钉数量,D指术前冠状位主弯Cobb角。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3,P<0.000 1。结论  年龄、脊柱侧凸类型、椎弓根螺钉数量、术前冠状位主弯Cobb角是手术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可以预测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手术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为正相关,采取措施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手术的出血量。
2018 Vol. 24 (2): 97-100 [摘要] ( 330 ) HTML (1 KB)  PDF (605 KB)  ( 326 )
101 钩钢板术后肩峰下撞击的影响因素分析
周宇 1,卞恒杰 1,孙玉明 2*
目的  分析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并发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响因素与产生原因。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使用钩钢板治疗的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Ⅲ型患者共36例,筛选术后并发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18例为实验组,无症状的18例为对照组,摄肩关节Grashey位片,通过肩关节Constant评分比较两组肩关节活动情况,并测量肩峰指数及对肩峰进行分型。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对照组(90.17±1.73)分,明显优于实验组(57.02±1.4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肩峰指数为(0.79±0.07),对照组为(0.56±0.09),P<0.05,说明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肩峰下撞击征的发生率与肩峰指数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两组的肩峰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中肩峰Ⅲ型占较大比例(66.7%)。结论  肩峰指数及肩峰形态对于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2018 Vol. 24 (2): 101-116 [摘要] ( 272 ) HTML (1 KB)  PDF (662 KB)  ( 227 )
104 数字骨科分析PVP术后骨水泥弥散程度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
王拴池,王芳芳,陶晓冰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计算评价骨水泥弥散程度方法的可能性,评价骨水泥弥散体积、骨水泥弥散比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55例患者,记录骨水泥注射量、有无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 d,术后3、6个月对患者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术后脊柱功能及疼痛恢复情况。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 d行CT扫描,并将CT数据在数字骨科软件中建模,计算骨水泥弥散体积、椎体体积、骨水泥弥散比。对比骨水泥注入量与骨水泥弥散比之间差异,评价骨水泥注入量、弥散体积、骨水泥弥散比与术后ODI、VAS评分改善间的关联性。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骨水泥注射量为2.5~6.1 mL,平均(4.26±0.86)mL。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其中5例骨水泥少量渗漏。骨水泥弥散体积平均值为(5.36±0.92)mL,术中实际骨水泥注入量与弥散体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与术后3 d、术后3个月VAS、ODI评分间存在关联性,骨水泥弥散体积、弥散比与术后3 d、术后3个月VAS、ODI评分间存在关联性,骨水泥注入量的关联性弱于后两者的关联性。结论  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计算PVP术后骨水泥弥散体积、骨水泥弥散比的方法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均较高。本研究证实骨水泥弥散体积、骨水泥弥散比与术后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关联密切,该方法相比于骨水泥注入量来说更为客观、准确。
2018 Vol. 24 (2): 104-107 [摘要] ( 343 ) HTML (1 KB)  PDF (557 KB)  ( 277 )
108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贺欣,张嘉男,刘继军,王文涛,孟羿彬,黄云飞,王欣文,吴起宁,郝定均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66岁,平均(40.6±15.0)岁。病灶累及椎体数目均为单节段。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腰背部局部疼痛,其中13例术前存在持续发热。终末随访时行标准布氏杆菌凝集法、X线及CT检查,评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治愈及融合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00~140 min,平均(122±15)min;术中出血量300~650 mL,平均(482±118)mL。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无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的病例。13例术前存在持续发热的患者,术后10 d均未再出现明显发热。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随访(18.6±5.7)个月。术后10 d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60±0.89)分改善至(2.40±0.63)分,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1.70±0.3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7±4)分改善为终末随访时(12±5)分。末次随访未见布氏杆菌原位复发且所有患者植骨均成功融合。结论  对于单节段受累的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单纯后路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较小的创伤加快疾病的恢复、重建病椎的稳定性。
2018 Vol. 24 (2): 108-111 [摘要] ( 311 ) HTML (1 KB)  PDF (1824 KB)  ( 320 )
112 腕关节镜下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疗效观察
张豪,傅青松,周伶俐,王立志,杨洪彬 *
目的  评价腕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TFCC损伤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2~50岁,平均(31.50±8.27)岁。按照Palmer分型,Ⅰ型损伤16例(ⅠA型10例,ⅠB型4例,ⅠC型1例,ⅠD型1例),Ⅱ型损伤6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Ⅱc型3例)。诊断明确后,ⅠA、ⅠD型TFCC损伤关节镜下行单纯清创;ⅠB、ⅠC型损伤镜下行修补缝合术;Ⅱ型TFCC损伤行清创手术的同时进行软骨成形术。评价指标:腕关节的活动度、疼痛程度、握力、腕关节的功能评分(改良Mayo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7.60±5.10)个月。术后22例患者腕关节疼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缓解,握力得到改善,旋转活动度(157.05±3.26)°,桡尺偏角(39.45士1.60)°,腕关节屈伸度(126.95±1.65)°。按照改良Mayo评分,优1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结论  腕关节镜诊疗TFCC损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式,随访效果确切满意,可作为腕关节尺侧疼痛的诊疗手段。
2018 Vol. 24 (2): 112-116 [摘要] ( 398 ) HTML (1 KB)  PDF (949 KB)  ( 883 )
117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内固定失败的髋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覃勇志,冉学军,蒲川成,胡兆洋,余江
目的  分析髋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失败后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自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0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6例,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3例。30例患者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生物型髋臼杯固定。28例采用生物型股骨柄固定,2例患者因骨质疏松严重而行骨水泥型股骨柄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85±22)min。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5.7个月。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至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下沉、松动、脱位等现象。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2~78分(平均68.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5~96分(平均92.6分)。依据Harris评分(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良,80~89分为较好,70~79分为尚可,小于70分为差)进行疗效评价,优良28例,较好2例,优良率86.7%。结论  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失败后行人24例,良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安全,疗效可靠,患者的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得到明显改善。可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减少关节失用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8 Vol. 24 (2): 117-120 [摘要] ( 321 ) HTML (1 KB)  PDF (1292 KB)  ( 322 )
121 半程使用止血带联合静滴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
陈伯亮,李军,田维华,白平利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半程使用止血带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科行初次TKA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并不使用氨甲环酸(A组),41例全程使用止血带并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B组),38例半程使用止血带并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C组)。收集并比较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水平,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  A组和B、C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两组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A组和B、C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输血A组13例(30.23%),B组3例(7.31%),C组2例(5.12%),术后输血率A组和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1年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4,P=0.681)。结论  TKA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大幅度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半程使用止血带能缩短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但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建议对于血栓栓塞高风险患者减少止血带的使用。
2018 Vol. 24 (2): 121-129 [摘要] ( 328 ) HTML (1 KB)  PDF (453 KB)  ( 258 )
125 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傅维德,米东 *,张旭,何杰,李德毅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例,共有128例,分为DAA组(57例)和PA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Harris评分;测量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AA组出血量(232.4±28.6)mL低于PA组出血量(382.3±37.5)mL,DAA组下地时间(1.8±0.7)d低于PA组下地时间(4.3±2.1)d,DAA组住院时间(7.4±1.9)d低于PA组住院时间(9.2±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AA组的手术时间(112.2±12.6)min长于PA组(98.4±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3±0.9)分,Harris评分(84.3±4.2)分;P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9±1.3)分,Harris评分(80.6±6.5)分;DAA组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DAA组的VAS评分为(1.5±0.8)分,Harris评分(92.2±5.3)分;PA组VAS评分为(1.3±1.1)分,Harris评分为(90.5±6.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1.3±3.3)°,外展角(39.8±5.4)°;P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0.6±4.3)°,外展角(41.3±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出血量小、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假体位置良好等优点,短期临床疗效与后外侧入路均较为满意,长期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2018 Vol. 24 (2): 125-129 [摘要] ( 320 ) HTML (1 KB)  PDF (1040 KB)  ( 430 )
130 新疆地区维、汉、哈族骨肉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杨勇 1,陈江涛 1,楚慧慧 2,王腾飞 1,宋兴华 *1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骨肉瘤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回顾2002年1月至2016年6月290例骨肉瘤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收集相关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疆地区骨肉瘤年患病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90例骨肉瘤患者中以维吾尔族居多,占56.6%,男女比例为1.2︰1.0,平均年龄为(24.95±16.59)岁,11~20岁为发病高峰;发病部位以膝关节周围最多见(69.7%),病理学分型常规型骨肉瘤居多,占87.2%;首发症状以疼痛肿胀为主,占69.3%;入院伴有运动障碍者41.7%,发生病理性骨折者7.9%。民族分组分析发现各民族间性别、年龄分布,肿瘤发生部位及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对骨肉瘤的临床价值高于汉族及其他民族。
2018 Vol. 24 (2): 130-133 [摘要] ( 357 ) HTML (1 KB)  PDF (568 KB)  ( 291 )
       临床研究
134 前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血清学层面对比研究
周甲彬 1,韩桂全 2,崔冠兴 2,刘兴龙 2,唐述森 2*

目的  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tip arthroplasty,THA)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approach,PLA)术后患者血清生物学层面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60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其中26例采用直接前侧入路,3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统计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临床资料,检测所有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1、3、5天晨起同一时间段空腹静脉血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血清磷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DAA组与PLA组手术前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髋臼假体外展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中CRP、IL-1、TNF-α的水平均较术前第1天升高,于术后3 d达高峰,3 d后开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与PLA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CPR、IL-1、TNF-α、CK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但DAA组术后IL-1、TNF-α、CK水平明显低于PLA组。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 d患者血清中CRP、IL-1、TNF-α及CK水平达到高峰,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 d是抗炎治疗的关键时期;IL-1、TNF-α、CK在DAA组表达水平较低,提示DAA较PLA拥有着更小的软组织损伤,术后急性无菌性炎症反应程度更低,并且DAA切口长度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DAA治疗效果优于PLA。

2018 Vol. 24 (2): 134-138 [摘要] ( 327 ) HTML (1 KB)  PDF (553 KB)  ( 243 )
139 绝经后女性膝骨关节炎性激素水平及其与年龄和病变程度的关系
刘亚平 1,杜凯月 1,2*,郭洪敏 3,聂志奎 3,李健 3*
目的  观察绝经后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性激素水平及其与年龄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骨关节外科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术或保守治疗的50岁以上绝经后女性患者215例,按年龄分组,每10岁为一组,分为三组,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进行WOMAC量表评分、X线拍片、膝关节磁共振T2-mapping成像。空腹抽血检测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按照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的高低分两组,高FSH组(>40 mIU/mL)、低FSH组(<40 mIU/mL),高FSH组50~60岁患者42例,61~70岁患者45例,大于70岁患者26例,低FSH组50~60岁患者37例,61~70岁患者40例,大于70岁患者25例,观察两组WOMAC评分和T-2值。结果  绝经后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随着年龄增加,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血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无显著变化,WOMAC评分、平均T-2值显著性增加。血清FSH水平在50~60岁组最高,之后随着年龄增加,血清FSH浓度显著下降,血清黄体生成素(1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在绝经后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LH下降有显著性,E2下降无显著性。与FSH>40 mIU/mL组比较,FSH<40 mIU/mL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WOMAC评分、T-2值显著增加。结论  膝骨关节炎是增龄性疾病,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50~60岁卵泡刺激素达到分泌高峰,排除年龄、雌激素的影响,随着卵泡刺激素的下降,骨关节炎症状加重。
2018 Vol. 24 (2): 139-152 [摘要] ( 302 ) HTML (1 KB)  PDF (1204 KB)  ( 231 )
       实验研究
143 CD44分子的体外岩藻糖基化修饰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能力的影响
肖飞,焦竞,黄玉成,徐海,左伟,王俊文 *
目的  探究CD44分子的体外岩藻糖基化修饰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归巢能力的影响。方法  首先,构建稳定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BMSCs;然后,将BMSCs进行体外岩藻糖基化处理;最后,通过尾部静脉注射到胫骨骨折的模型兔体内。注射6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兔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分泌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处骨组织SDF-1、MCP-1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GFP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稳定表达EGFP的BMSCs;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经岩藻糖基化处理后的BMSCs治疗组,兔血清中SDF-1、MCP-1的分泌量及损伤骨组织SDF-1、MCP-1蛋白的表达量较未经岩藻糖基化处理的BMSCs治疗组均显著上升(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P表达的阳性率也明显升高(P<0.05),证明到达损伤骨组织处的BMSCs明显增多,有助于骨损伤修复。结论  CD44分子的体外岩藻糖基化修饰能显著加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能力,这可能是通过SDF-1、MCP-1的调节来实现的。
2018 Vol. 24 (2): 143-147 [摘要] ( 355 ) HTML (1 KB)  PDF (1868 KB)  ( 246 )
       综述
148 多孔金属骨组织支架的研究进展
杨伽捷 1,2,朱裕昌 1,杨春喜 1
临床上由于创伤、肿瘤、感染、手术等所造成的骨缺损很常见,常需要植骨修复。传统的骨移植方法包括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两种。自体骨移植多采用患者自身髂骨,虽然免疫反应低,但供体有限,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异体骨移植虽然不受大小形状数量等限制,但存在较强免疫反应。近年来,骨组织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措施,它的兴起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希望。目前,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有很多,主要有各种金属、陶瓷及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等,但这些材料在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生物可降解性、与宿主骨的力学匹配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各有优缺点。金属因其高强度、高负重能力、形状记忆、惰性、超弹性等优点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常见的金属支架有钽、钛、钛镍合金、镁等,不同的金属因其密度、强度、制作方法不同,所制作的支架性能也不同。本文现对金属骨组织支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18 Vol. 24 (2): 148-152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483 KB)  ( 462 )
153 量化骨盆矢状面旋转对髋臼前倾角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辉 1,韩永台 2*
髋臼的空间定位决定于它的外展角和前倾角,其空间位置的变化将导致髋部病理学的改变,如发育不良、股骨头臼撞击等。全髋置换中准确的髋臼假体植入是保障术后髋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预防髋关节脱位、过度磨损及撞击的基础。
在髋关节置换中,外展角的安装相对容易掌握,前倾角安装的精确性相对要求更高,安全范围更小。因髋臼的前倾角有个体差异,故有医师报道术前测量前倾角能够提高术中人工髋臼安装的精确度。但是,单纯术前测量髋臼的前倾角是不够的,因为髋臼的前倾角受到骨盆矢状面旋转的影响,原则上来说,骨盆向前旋转将减少髋臼的前倾角,这在多项研究中均已证实。同时,最近的研究也已经证实了人由卧位到站位或坐位骨盆会有矢状面的旋转。因此,在全髋关节置换中临床医生需要知道在骨盆矢状面旋转时会带给髋臼前倾角多大的变化,即量化骨盆矢状面的旋转对髋臼前倾角的具体影响。但该类文献报道并不多,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2018 Vol. 24 (2): 153-155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366 KB)  ( 230 )
       临床经验
156 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伴不稳
周虹羽 1,徐双 2,王高举 2,王清 2*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伴不稳的必要性及疗效。方法  本文选取31例颈椎管狭窄症伴不稳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39~70岁,平均55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拍摄X线片观察颈椎生理曲度;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0~180 min,平均手术时间132 min;出血量250~450 mL,平均出血量320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5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1.16±2.07)分提高至(15.19±0.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03,P<0.01);颈椎曲度由术前(6.52±7.34)° 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0±11.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1)。本组患者共置入螺钉136枚,其中螺钉穿出率为10.3%,均为外壁穿破。本组患者术后3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或门轴断裂。结论  对于颈椎管狭窄症伴不稳的患者,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8 Vol. 24 (2): 156-159 [摘要] ( 398 ) HTML (1 KB)  PDF (2206 KB)  ( 298 )
159 微波消融结合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李鹏飞,刘剑锋
目的  探索微波消融术结合椎板减压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术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脊柱外科开展了20例微波消融结合椎板减压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手术,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3~72岁,平均62.5岁。原发肿瘤肺癌2例,肝癌1例,肾癌6例,结肠癌2例,食道癌1例,甲状腺癌4例,前列腺癌4例。转移位置T4 2例,T6 1例,T7 1例,T8 2例,T10 2例,T11 3例,L1 4例,L2 2例,L3 2例,L4 1例。术前给予全身骨扫描、脊柱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进行诊断,使用Tomita评分进行脊柱肿瘤评估,2~3分4例,4~5分9例,6~7分7例。神经功能使用Frinkle评分,E级8例,D级7例,C级5例。结果  本组20例均行手术,时间180~270 min,平均220 min;术中出血330~650 mL,平均出血量456 mL;术后引流量450~800 mL,平均650 mL。术后出现1例食道破裂,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随访23.3个月。8例患者因为肿瘤晚期合并其他并发症死亡;原位肿瘤复发6例,占总患者数30%;其他脊柱节段复发(包括原位复发)10例,占总患者数50%。术前及术后2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8.65±1.02)分,术后2周降至(2.38±1.0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功能使用Frinkle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复查所有患者Frinkle评分中D级及C级均改善1~2级。结论  微波消融结合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
2018 Vol. 24 (2): 159-162 [摘要] ( 312 ) HTML (1 KB)  PDF (1604 KB)  ( 290 )
162 聚丙烯人工补片在骨恶性肿瘤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麦麦提艾力·阿不力克木,王腾飞,陈江涛,艾克拜尔·尤努斯,田征,徐磊磊,王翀,宋兴华
目的  探讨骨恶性肿瘤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应用聚丙烯人工补片修复关节囊及软组织的方法及其价值。方法  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回顾性分析12例接受肩关节及髋关节周围非病理性骨折的骨恶性肿瘤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5~74岁,平均42岁。肩关节置换4例,髋关节置换8例。骨转移癌7例,骨原发性恶性肿瘤5例。所有患者均行广泛切除+假体置换术,并用聚丙烯人工补片修复关节囊。患者术前、术后的关节功能用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价系统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平均5 d拔除术区引流管,伤口均I期愈合,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均无术后并发症,伤口渗液无明显增多。术前MSTS关节功能评定,良4例,可8例;术后MSTS关节功能评定,良10例,可2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对诊疗效果满意。结论  聚丙烯人工补片对骨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及关节假体置换后关节的稳定性和动力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期疗效满意。
2018 Vol. 24 (2): 162-165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1656 KB)  ( 234 )
166 肱骨远端复杂AO-B3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洪新杰 1,茹江英 2*,周启荣 1,杨岚清 1,曹烈虎 1,苏佳灿 1,潘思华 1,陈晓 1,胡方勇 3,纪方 1,牛云飞 1*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复杂AO-B3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三个创伤中心收治的肱骨远端复杂AO-B3型骨折手术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患者年龄19~75岁,平均43.6岁。采用肱骨远端后外侧入路18例,鹰嘴截骨入路8例。单纯采用Herbert螺钉固定14例,Herbert螺钉结合克氏针固定5例,Herbert螺钉结合肱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固定7例。功能评估采用肘关节活动度(屈曲、伸展、旋前和旋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患者主观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5年,平均2.6年。随访结束时肘关节活动度屈曲(132.0±16.5)°,伸展(5.0±9.0)°,旋前角度(85.5±7.2)°,旋后角度(70.2±5.8)°;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94.2±3.0)分,主观满意度VAS(8.2±1.6)分。其中1例患者内固定松动,骨块移位,再次手术复位内固定。所有骨折完全愈合,其中5例出现肘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后恢复正常,无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无异位骨化。结论  肱骨远端复杂AO-B3型骨折需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Herbert螺钉是有效的固定方式,有时需结合克氏针及钢板才能取得可靠的固定效果,配合术后早期积极的功能康复,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018 Vol. 24 (2): 166-168 [摘要] ( 416 ) HTML (1 KB)  PDF (897 KB)  ( 213 )
169 MSCT引导下应用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分析
刘海鹏,郝宗文,徐雅强,刘振刚
目的  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三维图像上测量肱骨头的相对高度(the relative height of the humerus head,HH)、头顶肩峰距(head to acromion distance,HAD)等肩关节相关结构,以分析在MSCT引导下行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证实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8例,术前应用MSCT(64层)进行肩关节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行三维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VR)后处理,测量同一患者患侧及健侧HH、HAD。根据每个患者的MSCT测量结果,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在ASD术中采用定量精确磨除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侧HH的平均值为(0.87±0.19)cm,健侧HH的平均值为(1.08±0.21)cm,患侧较健侧的高度低(P<0.05);患侧HAD的平均值为(0.54±0.11)cm,健侧HAD的平均值为(0.66±0.15)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短(P<0.05)。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LCA评分术前(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1.4%。结论  术前应用MSCT测量HAD、HH可为ASD手术提供精确的量化指标,在MSCT引导下术中应用定量精确磨除技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2018 Vol. 24 (2): 169-171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1220 KB)  ( 302 )
172 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特点及康复方案
姚晓克,李建华 *,顾祖超,黄文刚
目的  探讨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特点及康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9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外伤致肘关节复杂脱位45例,选取其中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9例,男4例,女5例;年龄19~55岁,平均35岁;7例摔伤,2例高坠伤,均为闭合性损伤。均采用肘关节前内侧旋前圆肌与桡侧腕屈肌间隙入路,使用克氏针、经尺骨近端套索缝合、带线锚钉套索缝合、空心螺钉、微型钢板等固定冠突骨折块,对于冠突粉碎者取自体髂骨重建冠突、钢板固定,同时修复尺侧副韧带,若术中肘关节仍不稳定或伴有肱骨外上髁骨折,可行外侧Kocher入路带线锚钉修复桡侧副韧带,空心螺钉或钢板修复肱骨外上髁,伴有下尺桡关节不稳的可闭合复位,克氏针经皮固定6周,随访12~24个月,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X线复查示冠突及肱骨外上髁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失效,肘关节结构正常、稳定,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化性肌炎,2例诉肘关节晨起时麻木、疼痛,活动后症状缓解。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  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是由后倒手撑地受伤,肘关节受到轴向、内翻、旋前暴力所致,肘关节较外翻-后外侧旋转不稳型更不稳定,易复发脱位,采用前内侧入路固定冠突、修复内侧副韧带前束,必要时使用Kocher入路修复桡侧损伤结构,早期康复方案,可使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018 Vol. 24 (2): 172-174 [摘要] ( 355 ) HTML (1 KB)  PDF (901 KB)  ( 342 )
175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疗效体会
林龙,付德生,樊展,邓健,程一书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6例儿童肱骨干骨折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或小切口辅助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男18例,女8例;年龄5~12岁,平均7.5岁;左侧12例,右侧1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出现钉尾皮肤刺激症状2例,拔除髓内钉后症状消失。无感染、延迟愈合、畸形愈合、髓内钉断裂、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按照Flynn评分标准,优21例,良4例,可1例。结论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具有微创、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8 Vol. 24 (2): 175-177 [摘要] ( 251 ) HTML (1 KB)  PDF (1193 KB)  ( 296 )
177 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在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应用
李康 1,2,罗伟 1,2,许少策 1,2,王诗尧 1,2,雷栓虎 1,汪玉良 1*
目的  评估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16年8月,笔者科室收治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29例(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例,髋臼骨折5例)并行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2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52~82岁,平均(64.33±8.9)岁。内固定手术与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间隔时间1~47年,平均(7.18±12.23)年。结果  1例术后1年死于心脏疾病,1例末次随访时失访,其余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20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平均(41.93±14.4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8.80±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短缩术前平均(2.17±1.18)cm,末次随访时平均(0.80±0.4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挽救措施。
2018 Vol. 24 (2): 177-180 [摘要] ( 222 ) HTML (1 KB)  PDF (2654 KB)  ( 366 )
181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分析
路松,徐斌 *,王瑞,吴磊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技术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25例PCL损伤患者在我科行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重建PCL,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0~58岁,平均(41.9±12.4)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周~6个月,平均6周。运动伤8例,交通事故伤10例,其它损伤7例。其中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合并关节内软骨损伤5例。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及Tegn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评价,术后6个月左右行患膝磁共振检查。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4.76)个月。患者术后早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57.2±5.5)分,术后(89.3±4.2)分;IKDC评分术前(51.1±6.7)分,术后(88.3±6.2)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术前(2.5±0.8)分,术后(5.8±1.3)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单束重建PCL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术后临床效果良好,功能满意。
2018 Vol. 24 (2): 181-184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1132 KB)  ( 399 )
185 应用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何衍高 1,梁春雨 1,张德新 2,陈德生 3
目的 对比分析关节镜下应用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5例,选用腓骨长肌腱重建ACL,男14例,女11例;年龄19~51岁,平均28.5岁;左膝12例,右膝13例;运动伤15例,工地砸伤2例,交通事故伤6例,下楼梯摔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周,平均3.6周。B组35例,选用腘绳肌腱重建ACL,男19例,女16例;年龄20~50岁,平均29.5岁;左膝16例,右膝19例;运动伤16例,工地砸伤3例,交通事故伤13例,下楼梯摔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周,平均3.8周。应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对患者膝关节及踝关节功能进行主观评价,采用Lachman试验、ADT试验及关节活动度进行客观指标评价。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的,平均13.7个月。A组Lysholm评分术前(44.36±9.22)分,术后3个月(75.36±8.07)分,术后6个月(84.12±3.42)分,术后12个月(91.72±3.88)分;IKDC评分术前(53.16±3.84)分,术后3个月的(78.56±2.79)分,术后6个月(86.48±3.65)分,术后12个月(92.04±3.78)分。B组Lysholm评分术前(44.69±8.45)分,术后3个月(68.45±5.96)分,术后6个月(79.37±3.52)分,术后12个月(90.49±4.77)分;IKDC评分术前(52.74±3.67)分,术后3个月(69.63±5.68)分,术后6个月(78.34±4.44)分,术后12个月(91.11±2.88)分。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A组发生Ⅰ度松弛3例,Ⅱ度松弛1例;B组发生Ⅰ度松弛4例,Ⅱ度松弛2例。结论  A组与B组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A组避免了膝关节周围并发症,因此应用腓骨长肌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明显优势。
2018 Vol. 24 (2): 185-188 [摘要] ( 282 ) HTML (1 KB)  PDF (794 KB)  ( 355 )
       个案
189 老年女性左足钙化性腱膜纤维瘤1例报告
董新利,孙强 *,刘晗,于晓光,苏云,丁海祥,谷元杰
钙化性腱膜纤维瘤(calcifying aponeurotic fibroma,CAF)因多见于16岁以下青少年及婴幼儿,故又称为幼年(儿)性腱膜纤维瘤,且略多见于男性,而本次发病于77岁女性患者,极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2018 Vol. 24 (2): 189-190 [摘要] ( 272 ) HTML (1 KB)  PDF (1269 KB)  ( 279 )
       护理园地
191 3D打印技术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手术配合体会
高未印 1,2,田小荣 2*,王芳 2
目的  总结和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极重度脊柱侧弯个性化手术治疗应用的配合要点。方法  应用3D打印技术对5例先天性重度脊柱侧弯的患者实行个性化矫形治疗,其中男性患儿1例,女性患儿4例,年龄2~16岁。骨科专业小组护士术前统一收集并研读3D打印相关内容,首台参与术前讨论,建立微信群,在群里讨论手术方式及相关步骤,探索术前、术中、术后的配合要点。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配合均成功,无一例出现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设立骨科专业配合小组,与医生多模式沟通,即参与术前手术方案讨论,配合手术医生预演手术过程,建立微信群讨论,提前熟悉手术方式,知晓定制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完善各种特殊器械、物品的准备工作,熟练配合手术医生的术中操作是其配合要点,可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手术效率、节省手术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2018 Vol. 24 (2): 191-192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357 KB)  ( 249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