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18年 24卷 1期
刊出日期:2018-01-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短篇
骨科史萃
 
       临床论著
1 后路全椎体切除骨水泥灌注在上胸椎转移瘤中的应用
薛文 1,管晓鹂 2,刘林 1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骨水泥灌注,在上胸椎(T1~4)转移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上胸椎转移肿瘤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41~78岁,平均(61.6±18.3)岁。T1 4例,T2 3例,T3 3例,T4 1例,均为转移性肿瘤。来源于乳腺癌4例,肺癌3例,直肠癌1例,甲状腺癌1例,食管癌1例,前列腺癌1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5分(良)2例,6~8分(可)3例,8~10分(差)6例,平均7.7分。均采用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骨水泥灌注。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20~210 min,平均(155.0±37.2)min;出血量为800~2 000 mL,平均(1 100±324)mL。无血气胸、硬膜损伤、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的发生,未出现任何与内固定器械和骨水泥灌注有关的神经、血管损伤。本组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6.3±13.7)个月。近期疗效较满意,VAS评分3~5分(良)9例,6~8分(可)2例,平均4.3分,疼痛缓解明显。随访期间3例分别于术后16.2、9.4、11.9个月死亡;其余8例继续生存,术后至末次随访平均17.7个月,其中6例无病生存。结论  上胸椎转移肿瘤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骨水泥灌注重建稳定性安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8 Vol. 24 (1): 1-4 [摘要] ( 305 ) HTML (1 KB)  PDF (1733 KB)  ( 300 )
5 导航下微创PLIF与传统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比较
史腾,李广润,刘晓阳,吕宏琳,刘洪涛 *
目的  比较导航下微创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导航下传统PLIF治疗单节段病变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P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采用导航辅助下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减压、后路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固定术治疗(A组),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1~72岁,平均54.3岁;病变位于L4~5节段20例,L5 S1节段22例。64例患者采用导航辅助下传统开放减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B组),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23~74岁,平均56.7岁;病变位于L4~5节段30例,L5 S1节段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机照射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后均无感染,无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术后2周腰痛VAS评分A组优于B组(P<0.05),但术后12个月左右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腿痛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 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导航辅助下微创PLIF与导航辅助下传统开放PLIF均能缓解患者腰痛、腿痛的症状,同样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且导航下微创PLIF比导航下传统PLIF在术后短期内腰痛、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方面优于开放手术。
2018 Vol. 24 (1): 5-9 [摘要] ( 322 ) HTML (1 KB)  PDF (1414 KB)  ( 264 )
10 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究
吴信,尚显文 *,张皓,沈茂,黄明智
目的  回顾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确定独立危险因素,针对独立因素探究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1 042例患者,其中23例患者确诊为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析每例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参考国内外文献报道,选取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作为观察指标,将所选病例按观察指标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计数各分组病例数,统计方法选择χ2检验、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风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结果  经统计分析,九年内我科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1 042例病例中,术后的感染率为2.20%(23/1 042)。经χ2检验及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肥胖、营养不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手术部位、手术入路、激素的应用、失血量及输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引流管放置时间等风险因素,在本次研究中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相关性不高;再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糖尿病、长期吸烟、不规范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大小便失禁、手术节段、手术时间、脊柱手术创伤指数。本组研究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明确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独立危险因素,总结相应的预防措施,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常规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结论  临床上存在7项独立危险因素的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需注意预防感染的发生,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感染采用对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已确诊术后感染的患者,应使用敏感高效抗生素+彻底清创灌洗引流等方法综合治疗。
2018 Vol. 24 (1): 10-14 [摘要] ( 321 ) HTML (1 KB)  PDF (453 KB)  ( 388 )
15 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保肢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
谭平先 1,沈靖南 2*,王晋 2,黄纲 2,尹军强 2,邹昌业 2,谢显彪 2
目的  探讨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保肢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8年间保肢手术治疗的120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5~48岁,平均18.9岁。股骨下端骨肉瘤78例,胫骨上端骨肉瘤42例,规范化疗85例,不规范化疗35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记录患者的资料,分析手术疗效及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4个月,平均56.8个月。120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61.8%,12例患者再次截肢,规范化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71.6%,不规范化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肢体功能评分平均25.47分,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骨肉瘤保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膝关节伸直缺失胫骨上端较股骨下端肿瘤术后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  保肢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是目前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比较理想的选择,可以较好的保留部分关节功能和肢体外观,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肿瘤局部复发和假体感染是导致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
2018 Vol. 24 (1): 15-30 [摘要] ( 322 ) HTML (1 KB)  PDF (442 KB)  ( 239 )
19 关节镜下极高位入路与切开内固定治疗PCL撕脱骨折
王新民,刘飞 *,赵海霞,王巍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极后高位入路与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8例急性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关节镜组(A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30.2±2.1)岁,采用关节镜下极后高位入路置钉治疗手术技术;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28.3±3.6)岁,采用腘窝后内侧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材料为4.0 mm空心钉,结合手术前后膝关节X线片、CT和MRI,术后随访分别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和Lysholm评分进行主观膝关节功能评价,应用KT-2000及PDT试验客观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  两组68例所有患者术程顺利并获得随访,随访12~18个月。关节镜组(A组)平均手术时间(65.51±4.83)min,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组)手术时间(45.36±3.2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PDT试验阴性率为87.9%(29/33),B组为91.4%(32/35),末次随访时A组Lysholm评分为(95.51±4.83)分,IKDC评分为(93.34±3.61)分;B组Lysholm评分为(96.40±3.78)分,IKDC评分为(95.67±5.4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2000测量末次随访屈膝90°时患膝与健膝胫骨后向松弛度差异:A组患膝为(2.47±1.02)mm,健膝为(2.05±0.92)mm,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为(2.53±0.82)mm,健膝为(2.24±0.73)mm,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2000测量末次随访屈膝90°时A组与B组患膝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极后高位入路置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可靠的内固定方法,关节镜组与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更短,能保证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2018 Vol. 24 (1): 19-24 [摘要] ( 311 ) HTML (1 KB)  PDF (1174 KB)  ( 300 )
25 跗骨窦联合外侧小切口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
侯正轩,李建波,刘宁波,袁文杰
目的  探讨跗骨窦联合外侧小切口应用跟骨解剖型锁定钢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38例,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9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联合外侧小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评估两组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术前B-hler角及Gissane角,测量两组跟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B-hler角和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微创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微创组及对照组两组术前评估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B-hler角及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术后随访时间13.5~17.3个月,平均16.2个月;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12.5~17.6个月,平均15.8个月。微创组术后B-hler角(27.2±5.3)°,与术前(12.9±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Gissane角(123.3±5.0)°,同术前(108.5±8.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B-hler角(28.1±6.3)°,与术前(11.7±5.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Gissane角(124.7±5.4)°,同术前(109.9±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评分(84.6±8.0)分,对照组(83.4±11.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切口皮缘坏死3例,皮肤浅表感染1例,微创组均未出现相关切口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时均获得临床骨性愈合。微创组出现距下关节僵硬3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对照组出现距下关节僵硬9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结论  经跗骨窦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良好,相对于传统L型切口,其切口软组织并发症及距下关节僵硬的发生率较低。
2018 Vol. 24 (1): 25-30 [摘要] ( 382 ) HTML (1 KB)  PDF (1882 KB)  ( 338 )
31 晚期活动期髋关节结核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的治疗体会
彭伟秋 1,张祥洪 1*,李富明 1,程珂琳 1,刘傥 2
目的  观察一期病灶清除二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replacement of hip,THA)治疗晚期活动期髋关节结核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5例(15髋)连续就诊的晚期活动期髋关节结核患者,其中13髋为骨与软组织严重破坏一期难以彻底清除,2髋有窦道形成,均采用一期病灶清除二期THA和围术期抗结核药物治疗。清创前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清创时尽可能清除脓肿、感染与坏死的组织,而后继续强化抗结核治疗至少3个月(平均4.4个月)。当血沉与C反应蛋白达到正常值、切口完全愈合后行二期THA,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使一期清创后抗结核治疗总持续时间至少达12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9个月,随访期间无结核复发、关节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松动等并发症,1例发生首次病灶清除后感染未控制,经再次清创及延长抗结核治疗后行二期THA。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6分提高到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平均89分。结论  一期病灶清除二期THA是治疗伴有髋关节严重破坏与窦道形成的晚期活动期髋关节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8 Vol. 24 (1): 31-38 [摘要] ( 344 ) HTML (1 KB)  PDF (1874 KB)  ( 264 )
       临床研究
35 两种髋关节入路的THA术后髋关节本体感觉的分析
张静宇
目的  关节的不稳定大致可分为机械性不稳和功能性不稳。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常发生在后侧入路,可能是由于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功能性不稳所致。因此我们对比了采用不同入路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髋关节位置觉,用以了解不同手术入路是否对术后脱位产生影响。方法  58例(116个髋关节)于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纳入研究,健康的没有影像学改变的对侧髋关节作为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48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63.1岁。后外侧入路39个髋关节,前外侧入路30个髋关节,对照组是37个髋关节。结果  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AL)组中的主动外旋的绝对复位角度误差明显低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组中的绝对复位角度误差,在AL组和对照组中被动内旋、外旋和主动内旋的相对复位角度误差明显低于PL组。结论  在前外侧入路置换中由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保留,髋关节具有更好的位置觉。
2018 Vol. 24 (1): 35-38 [摘要] ( 302 ) HTML (1 KB)  PDF (396 KB)  ( 188 )
39 PAF含量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膝骨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索仓平,叶永杰
目的  观察膝骨关节炎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含量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其在膝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中作为诊断及预后观察指标的价值。方法  20例健康正常人及96例膝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的患者,分别采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参数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和关节液中PAF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膝关节炎疾病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轻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PV、PCT及PDW几乎下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atelet,PLT)在三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组与血小板参数做相关分析求r值,三组与MPV的r值分别为0.001、0.64、0.001(P=0.00);与PCT的r值分别为0.001、0.52、0.001(P=0.00);与PDW的r值分别为0.001、0.58、0.001(P=0.00),以上参数仅与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LT的r值分别为0.001、0.001、0.001(P=0.00),其与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疾病组血清及关节液PAF含量分别为其6.7倍和7.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膝关节置换术后,PAF含量分别下降其5.6倍和6.1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组与血清及关节液PAF做相关分析求r值,仅疾病组与PAF有相关性,血清r值0.78,关节液r值0.8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F、MPV、PCT和PDW与膝骨关节炎存在相关关系,可作为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之一。
2018 Vol. 24 (1): 39-43 [摘要] ( 324 ) HTML (1 KB)  PDF (1413 KB)  ( 208 )
       实验研究
44 大鼠断肢不同保存方法与肌肉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阎晓丽,张巍,刘琳琳,张树明 *
目的  观察不同的保存断肢方法对再植后肌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用ETK液(extracellulartype trehalose containing kyoto solution),UW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LR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在4℃保存大鼠断肢6 h或24 h,并进行原位移植。移植8周后,检测胫骨前肌的末端潜伏期和振幅,以及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钾、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含量水平,并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马氏三色染色检查肌肉组织学形态。结果  ETK-6 h、UW-6 h和LR-6 h三个实验组末端潜伏期相似,但LR组的电振幅低于其他两组。从组织形态上看,LR液中保存的肌肉萎缩程度最高。 在24 h保存后移植模型中,LR组的存活率是37.5%,而在ETK和UW组中则为80%。LR组由于严重的肌肉萎缩和纤维化导致没有检测肌电流,而ETK组和UW组电生理学结果显示出肌肉的良好功能。结论  ETK保存液可以保护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肢体肌肉的形态和功能,并且增加长期保存后的肢体移植存活率,且ETK液更优于UW液。
2018 Vol. 24 (1): 44-48 [摘要] ( 276 ) HTML (1 KB)  PDF (2138 KB)  ( 212 )
       综述
49 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何双建 1,2,赵建宁 1*
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常见于20~50岁患者,男性多见。髌骨下极位于髌骨远1/4处,无关节面覆盖,长约1.5 cm。髌骨下极骨折较为少见,占髌骨骨折的9.3%~22.4%,AO分型为34-A1,多为粉碎性骨折。髌骨下极骨折造成髌骨高度丢失,破坏了正常的髌股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关系,所以正确的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对于恢复伸膝装置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良好的膝关节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就髌骨下极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综述,分析最新现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研究方向。
2018 Vol. 24 (1): 49-51 [摘要] ( 252 ) HTML (1 KB)  PDF (365 KB)  ( 383 )
52 临床应用软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进展
尤奇 1,2,段小军 2,杨柳 2,刘毅 1*
关节软骨缺损在临床中的发病率极高,是导致肢体残障的主要原因,并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关节软骨血液供应的贫乏使得其修复显得尤为困难,并长期困扰着广大临床医生。该缺损常表现为顽固性疼痛和进行性关节功能减退,最终可引起退行性骨关节炎。Curl等对美国31 516例膝关节损伤患者行关节镜探查,发现有63%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软骨损伤。据统计,美国每年有30 000~100 000例软骨缺损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在2000年,美国骨关节炎治疗费用达6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骨关节炎花费将增加到1 000亿美元。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和材料学的迅速发展,软骨细胞、软骨组织以及支架材料运用于软骨缺损的修复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其修复组织的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近似透明软骨。现就软骨组织工程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进行综述。
2018 Vol. 24 (1): 52-56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490 KB)  ( 349 )
       临床经验
57 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内裂隙征的压缩骨折疗效分析
雷鸣,戴海,黄宗贵 *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IVC)的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21例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为64~91岁,平均(76.81±6.64)岁。对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侧位X线测量手术前后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4~18个月随访,平均(10.14±4.24)个月。平均VAS评分术前(6.90±0.99)分,术后为(2.67±1.1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术中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为椎体前缘渗漏,2例为椎间盘内渗漏。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明显缓解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患者腰痛症状,改善其功能,并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椎体高度及后凸角。
2018 Vol. 24 (1): 57-60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1190 KB)  ( 244 )
60 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冲洗治疗腰椎非特异性感染的疗效
王春增,张兆川 *,赵猛,戴维享,马超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治疗腰椎非特异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腰椎非特异性感染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72~81岁,平均(75.87±2.86)岁。其中单节段椎间隙感染共13例,L2~3 2例,L3~4 4例,L4~5 5例,L5S1 2例;双节段椎间隙感染共2例,L4~5和L5S11例,L3~4和L4~5 1例。所有患者均行局麻下经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术后根据细菌培养给予敏感药物治疗。监测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评估疾病控制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VAS术前(7.867±0.743)分,术后1周(3.877±0.792)分,末次随访(1.333±0.723)分;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84.296±8.292)%,术后1周(56.592±9.196)%,末次随访(17.330±4.839)%,术前ODI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5.400±4.205)分,术后1周(17.000±3.742)分,末次随访(24.400±1.765)分,术前JOA评分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优10例(66.7%),良5例(33.3%)。结论  椎间孔镜下置管冲洗引流操作简单、创伤小,对无法耐受其他治疗的高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2018 Vol. 24 (1): 60-63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971 KB)  ( 377 )
64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
涂应兵,李志华,汪波,高泓一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5年1月的18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行Kocher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5~45岁,平均年龄35岁。摔伤9例,车祸伤5例,运动伤4例。18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观察肘关节活动度、力量、稳定性及疼痛。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后按BrobergMorrey评估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优11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4.4%。结论  微型钢板可以较好的复位及固定桡骨头骨折,固定稳定,利于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理想方法。
2018 Vol. 24 (1): 64-66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1442 KB)  ( 269 )
67 关节镜下一期修复重建治疗O’Donoghue三联征的疗效分析
钱利海,梁清宇 *,陈先进,祝劲松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一期修复重建治疗O’Donoghue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6年12月经我院诊治的28例O’Donoghue三联征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1~49岁,平均32.5岁;左膝18例,右膝10例。本组均采用一期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4股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MM)修复或成形、小切口锚钉原位修复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Ⅲ°损伤。对术前、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g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应用配对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第3天所有患者摄X线片示关节对合良好,重建骨隧道位置良好,内固定牢靠;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重建骨隧道无明显扩大及内固定松动。MCL固定锚钉位置佳。末次随访时根据Lachman试验、侧方应力试验,残留膝关节不稳定2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05°~135°,平均124°。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18例,可3例。结论  关节镜下一期修复重建治疗O’Donoghue三联征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2018 Vol. 24 (1): 67-71 [摘要] ( 303 ) HTML (1 KB)  PDF (1943 KB)  ( 305 )
71 关节镜下微骨折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侧关节炎疗效观察
向先祥 1,2,周焱涛 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及胫骨高位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膝内侧间室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该治疗方案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5例膝关节骨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软骨微骨折联合胫骨高位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观察截骨处骨性愈合时间和相关并发症,采用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评价术后效果。结果  对25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螺钉断裂、骨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VAS(0.83±0.21)分、AKS(85.1±4.8)分及FTA(171.9±2.2)°较术前VAS(5.34±1.24)分、AKS(85.1±4.8)分及FTA(187.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软骨微骨折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内侧间室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8 Vol. 24 (1): 71-74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1622 KB)  ( 307 )
75 关节镜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体会
薛卫平,孟庆鑫,王军,刘滨,郭欣,马泰,张伟飞,张淦哲
目的  探讨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术前检查方式、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在关节镜下高强缝合线加胫骨空心钉捆扎固定髁间嵴骨折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12.1岁。按照Zaricznyj标准分型,Ⅱ型13例,Ⅲ型12例,Ⅳ型1例。26例均为运动伤。结果  26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2个月。骨折复位良好,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发现影响骨骺发育现象,术后关节活动范围正常。结论  针对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治疗,不能单纯通过X线片及CT了解骨折分型,需结合X线片、CT、MRI,以及临床查体,最终决定其治疗方式。针对Ⅰ型骨折,可考虑保守治疗。针对Ⅱ型及Ⅲ型骨折,由于其骨骺生长发育特点,采用关节镜高强线捆绑微创治疗,减少对骨骺损伤,并能达到骨折复位牢固固定的目的,是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
2018 Vol. 24 (1): 75-77 [摘要] ( 209 ) HTML (1 KB)  PDF (1761 KB)  ( 379 )
78 手部骨样骨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周金华 1,杨庆诚 2,姚晨 2*,袁霆 2,李世杰 2,汤亚雯 2
目的  探讨手部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六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例手部骨样骨瘤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10~36岁,平均22.1岁;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术前诊断。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前测量瘤巢直径均小于10 mm,平均7 mm;术中精准定位瘤巢,手术时间短,平均50.3min;术中失血量少,平均31.9mL;术后病变部位疼痛均消失;所有病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无病理性骨折、无肿瘤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根据手部骨样骨瘤的典型临床特点及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可明确诊断,确诊后手术治疗的疗效满意。
2018 Vol. 24 (1): 78-80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1025 KB)  ( 193 )
80 自前向后空心钉固定后踝治疗Cotton骨折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孙春光 1,周其佳 1,李成 1*,孙月柏 1,董启榕 2
目的  研究行空心钉自前向后固定后踝治疗Cot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阜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行自前向后空心钉固定后踝的Cotton骨折患者,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28~70岁,平均48.5岁。采用间接复位经皮小切口自前向后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术后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Phillips踝关节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后踝关节功能AOFAS踝后足评分(91.6±3.75)分,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92.6±5.32)分,Phillips踝关节评分(139.6±4.43)分,总体优良率72%,术后发生皮肤坏死、切口感染各1例。结论  应用间接复位小切口自前向后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Cott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费用低,适用于大部分合并踝关节脱位的Cotton骨折。
2018 Vol. 24 (1): 80-83 [摘要] ( 277 ) HTML (1 KB)  PDF (1632 KB)  ( 236 )
       短篇
84 下肢深静脉血栓位置与下肢骨折部位的关系
朱晓玲,冯娜娜,王明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静脉血栓位置与下肢骨折部位的关系。方法  我院创伤骨科2017年1月至6月单侧下肢骨折、且彩超检查出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93例,观察血栓发生的左右侧是否与骨折左右侧一致,并观察血栓的具体位置,了解血栓分布的具体特点。结果  93例患者中有75例(80.63%)深静脉血栓发生在骨折肢体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在骨折肢体同侧的相关系数为r=0.67,为正相关,显著相关。93例患者共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146处,其中肌间静脉血栓80处(54.79%),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发生血栓的比例。结论  下肢骨折发生后,血栓一般发生在骨折同侧,发生于小腿肌间静脉丛的血栓明显高于发生于其他位置的血栓。
2018 Vol. 24 (1): 84-85 [摘要] ( 211 ) HTML (1 KB)  PDF (322 KB)  ( 219 )
86 经皮全螺纹拉力螺钉闭合治疗髌骨骨折12例体会
黄家志,李林,梁红锁
目的  探讨经皮全螺纹拉力螺钉闭合治疗髌骨骨折,为临床提供便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髌骨横行骨折及部分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59岁,平均(38±0.9)岁。跌倒伤9例,车祸伤3例;横行移位骨折患者8例,粉碎骨折4例。通过闭合手法整复骨折、经皮全螺纹空心拉力螺钉反向对拉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19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8周均临床愈合,术后14周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度可达0°~135°。其中1例发生骨折轻度移位,经对症处理后无功能影响,其余11例无骨折移位、髌股关节炎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按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11例,良1例,优良率达100%。结论  经皮全螺纹空心拉力螺钉治疗髌骨横行骨折及部分髌骨粉碎性骨折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容易接受的优点,值得推广。
2018 Vol. 24 (1): 86-88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2212 KB)  ( 210 )
       个案
89 腰椎间孔镜术后短期髓核再脱出并迅速出现马尾综合征1例报告
吕超,吴小松,叶正云
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术后复发概率为5%~11%,由于椎间孔镜手术为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随访时间不长,国内关于椎间孔镜后复发概率的统计数据较少,国外统计的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概率为0~12%。本文介绍1例54岁男性患者 L 4~5椎间盘髓核向左后脱出。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局麻下行椎间孔镜(侧路镜)L 4~5 髓核摘除术。术后第1天夜间22时左右患者“打喷嚏”后出现左小腿明显疼痛,给予止痛药物后缓解。术后第2天下午16时患者出现左小腿剧烈疼痛,并出现右小腿疼痛,进行性逐渐加重。下午17时左右查体提示双侧拇趾背伸及踝关节跖屈肌力约4级,膝关节以下感觉减退,鞍区感觉存在,复查腰椎MRI提示巨大腰椎间盘髓核组织脱出,椎管明显狭窄。后L 4~5 椎板部分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术中摘除巨大髓核组织。术后患者疼痛消失,但出现马尾综合征表现
2018 Vol. 24 (1): 89-90 [摘要] ( 245 ) HTML (1 KB)  PDF (1232 KB)  ( 252 )
91 左股骨放疗后骨坏死合并病理性骨折1例报告
吴旻昊,闫飞飞,孙文超,许可可,雷军,蔡林 *
放疗(radiation therapy,RT)是恶性骨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已有的多项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试验,均证实了放疗能显著降低恶性骨肿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总生存率。但是,随着其应用的日益广泛,人们在注重疗效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放疗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放射性骨损伤(radiation bone injure,RBI)是指骨组织在接受射线照射后出现(临床发现)骨损伤,一般表现为迟发性损伤,平均2.4~10.0年,其病理改变包括骨萎缩、不全骨折及骨坏死。该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对于恶性骨肿瘤术后的患者,常被误诊为肿瘤复发。现总结我院收治的1例左股骨恶性肿瘤放疗后骨坏死误诊为肿瘤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报道如下。
2018 Vol. 24 (1): 91-94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2325 KB)  ( 256 )
       骨科史萃
95 LINK® Sled固定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
卢明峰,曹学伟 *
2018 Vol. 24 (1): 95-96 [摘要] ( 302 ) HTML (1 KB)  PDF (1912 KB)  ( 323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