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特色栏目
合作企业
编读往来
联系我们
文章检索
2024年 30卷 7期
刊出日期:2024-07-28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护理园地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
577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物保存方法研究进展
卓雨豪,马永胜,马宁宁,李鹏翠,段王平,卫小春
关节软骨缺损常由创伤、退行性病变、剥脱性骨软骨炎等导致,由于关节软骨缺乏血液供应,损伤往往难以自行修复,并进展为骨关节炎。对于不适合进行关节置换,特别是存在局限性大面积软骨缺损的年轻患者,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OCA)是一种解决方案。OCA手术通过将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物(osteochondral allografts,OCAs)移植至患者关节的缺损部位,为其提供即刻的力学支撑,恢复软骨表面的光滑度和承载能力。
OCAs因为其结构和免疫特性,适用于许多关节疾病,包括复杂的重建手术、软骨缺损或其他软骨修复技术失败后的二次治疗。据估计,目前美国每年进行超过4 900例膝关节OCA手术,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由于OCA手术以软骨替代为基础,因此移植时软骨的健康非常重要。为了延长移植物在宿主体内的存活时间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OCAs在植入时需要具有至少70%的软骨细胞活力。
考虑到细菌污染和传染病的风险,美国组织库协会推荐并规定了现行的组织库协议,要求新鲜移植物在投入使用前被保存至少14 d,以便完成微生物和血清学检测。然而,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OCAs的软骨细胞活力持续降低,当保存超过28 d后,低活力的软骨可能不再适用于手术移植。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可以延长OCAs的保存时间,为OCA手术提供更多的可用供体,因此,本文综述OCAs的不同保存方式,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4 Vol. 30 (7): 577- [
摘要
] (
114
)
HTML
(1 KB)
PDF
(698 KB) (
113
)
584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立法探析
田丰,高莎莎,段王平,马永胜,卫小春
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OCA)是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重要方法之一。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OCA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试验和应用研究。在同种异体骨软骨库的建立、移植物体外保存技术、免疫排斥反应、临床应用推广及卫生经济学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体系,并发布了相关的指南、共识和有关的法规、标准。然而,由于捐献体系、监管、成本效益和医疗技术的限制等问题,OCA体系尚未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文献检索发现,OCA相关领域的文献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因国内对该项技术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年限和研究成果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检索到的文献以外文文献为主。目前,在基础研究上国内虽有一些关于体外软骨保存技术的探讨,但临床应用研究很少,只有极少数个案报道,特别是相关法律制度欠缺,有待加强。
本综述旨在从技术发展和立法体系两方面分析OCA立法的必要性,同时介绍国外立法经验,分析我国立法现状,探索下一步立法工作的方向。
2024 Vol. 30 (7): 584- [
摘要
] (
81
)
HTML
(1 KB)
PDF
(473 KB) (
95
)
临床论著
587
微创单孔分体内镜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
侯东坡,黄卫国*,王建光,曹帅,丁一,许俊川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微创单孔分体内镜技术(one-hole split endoscope,OSE)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multi-segments lumbar spinal stenosis,M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北京民航总医院收治的52例MLSS患者资料,伴有腰椎不稳行OSE减压融合联合PPSF术(OSE融合组),不伴有腰椎不稳行OSE单纯减压术(OSE减压组)。OSE融合组共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51~82岁,平均(61.54±14.62)岁;OSE减压组共22例,男7例,女15例;年龄52~85岁,平均(62.37±15.23)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记录手术前后腰背部和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度(lumbar lordosis angle,LLA)和责任节段椎间隙高度(mean disc height,MDH)。结果〓患者均获随访,OSE融合组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36±9.45)个月;OSE减压组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94±10.2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腰背部及下肢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E融合组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的MDH和LLA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共3例,均为OSE融合组患者: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损伤症状加重,考虑为术中牵扯神经根所致,术后给予小剂量激素、脱水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并加强康复锻炼,症状逐渐缓解;1例患者发生术中硬膜撕裂,术中严密缝合撕裂口,术后头低脚高卧床,放置伤口引流管后好转。结论〓本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OSE单纯减压术和OSE减压融合联合PPSF术,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OSE技术联合PPSF能够有效缓解MLSS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术中创伤小、出血较少、术野清晰、操作灵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根据MLSS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做到个体化精准微创治疗。
2024 Vol. 30 (7): 587- [
摘要
] (
116
)
HTML
(1 KB)
PDF
(3689 KB) (
173
)
594
OVCF患者椎旁肌密度与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侯俊俊1,2,侯福山3,车艳军4*,张连迂4,陈琪4,钱宗娜4,沈佳莉4,刘华清5,司卫兵4,郝跃峰4,杨晶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腰骶区椎旁肌密度与椎体骨密度(vertebral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OVCF患者的前瞻性机构数据库(NCT05848167)。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167例患者资料,其中101例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检查资料可用的OVCF患者,女80例,男21例;女性中位年龄73(68.00,82.50)岁,男性中位年龄71(67.00,80.00)岁。在L3~5椎体上终板水平进行椎旁肌密度和面积测量,并使用人工分割和定制编写的程序进行计算。利用QCT Pro软件在L1~2水平进行vBMD测量和计算。按性别、年龄对所有分析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男性患者的椎旁肌密度与vBMD有统计学相关。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L1~2 vBMD与L3左侧多裂肌、L4左侧竖脊肌、L4右侧多裂肌、L5左右双侧多裂肌密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而在女性患者中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男性多裂肌密度和vBMD在不同的腰椎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年龄无关。在解释腰椎椎体和椎旁肌关联时,应考虑性别及区域性差异。
2024 Vol. 30 (7): 594- [
摘要
] (
118
)
HTML
(1 KB)
PDF
(1505 KB) (
78
)
600
定量CT测量腰椎椎弓根螺钉钉道骨密度与椎体骨密度的对比研究
于桐泊,余含笑,姚容,杨李,朱雪娥
目的〓利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国人腰椎椎体与椎弓根螺钉钉道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行腰椎QCT检查的99例患者资料,男48例,女51例;年龄20~83岁,平均(50.90±15.80)岁。椎弓根螺钉钉道(G)进一步分为椎弓根内节段(R1)和椎体内节段(R2),采用QCT骨密度分析软件测量L2~4椎体(R3)与椎弓根螺钉钉道的骨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R1、R2和R3之间骨密度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R3与G之间骨密度的差异。P<0.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椎弓根螺钉钉道BMD R1为(173.66±71.84)mg/cm3,R2为(113.81±48.83)mg/cm3,G为(143.73±55.49)mg/cm3,R3为(118.94±47.24)mg/cm3。R1和R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1与R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2与R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G左侧(143.14±70.06)mg/cm3,G右侧(144.33±66.56)mg/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腰椎节段之间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2为(141.25±50.32)mg/cm3,L3为(138.31±56.85)mg/cm3,L4为(151.64±58.62)mg/cm3。R3平均BMD在不同腰椎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2为(124.28±47.04)mg/cm3,L3为(115.36±46.34)mg/cm3,L4为(117.19±48.33)mg/cm3。椎弓根螺钉钉道整体BMD高于R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CT骨密度测量技术适用于腰椎椎体及椎弓根螺钉钉道BMD的测量,椎弓根钉道BMD显著高于同节段椎体的骨密度。
2024 Vol. 30 (7): 600- [
摘要
] (
108
)
HTML
(1 KB)
PDF
(1756 KB) (
55
)
604
3D打印半骨盆假体置换治疗Enneking Ⅱ+Ⅲ区骨盆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
张强,杜俊炜,武峻申,江仁兵
目的〓探讨3D打印半骨盆假体置换治疗EnnekingⅡ+Ⅲ区骨盆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保留髂前下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3D打印半骨盆假体置换的25例骨盆Ⅱ+Ⅲ区恶性肿瘤患者资料。男11例,女14例;年龄17~77岁,平均(49.96±9.73)岁。其中普通型骨肉瘤11例,软骨肉瘤6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3例,尤文氏肉瘤3例,转移性副神经节瘤(原发部位为腰椎)1例,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1例。其中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保留髂前下棘,10例)和对照组(未保留髂前下棘,15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通过影像学评估假体的髋臼旋转中心偏移情况。以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并记录肿瘤学预后及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16~27个月,平均为(21.92±3.40)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研究组MSTS功能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假体髋臼旋转中心偏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术区感染,2例出现切口周围脂肪液化坏死,经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1例骨盆转移瘤患者在术后1年发现肝转移,靶向药物控制,带瘤存活;其余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3D打印半骨盆假体置换治疗骨盆EnnekingⅡ+Ⅲ区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此外,保留髂前下棘及肌肉附着点对髋关节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 Vol. 30 (7): 604- [
摘要
] (
101
)
HTML
(1 KB)
PDF
(5366 KB) (
107
)
611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疗效比较
王秋霏1,陶华强2*,顾叶1*,彭育沁1,巨荣1,黄梦娜1,朱志宏1,朱锋2,王熠军2,耿德春2,徐耀增2
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和多枚空心加压螺钉技术(multiple cannulated screws,MCS)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中短期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符合标准的112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内固定治疗方式选择分为FNS组及MCS组。其中FNS组共55例,男21例,女34例;年龄33~65岁,平均(56.05±7.53)岁。MCS组共57例,男24例,女33例;年龄29~65岁,平均(55.04±8.32)岁。对两组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时间、辅助复位情况等围手术期指标来分析两组在手术相关数据方面的差别;通过比较两组在随访时间、住院天数、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并发症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后股骨颈骨折短缩等数据的组间差异来评估两组疗效的差别。结果〓112例患者中11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144周,FNS组平均(74.17±36.76)周,MCS组平均(77.75±32.49)周。FNS组骨折愈合时间(13.20±2.13)周较MCS组(15.39±4.42)周更短(P<0.05),而FNS组完全负重时间(11.76±4.22)周也较MCS组(19.39±4.42)周更早(P<0.05),同时FNS组术后股骨颈短缩长度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也优于MCS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比较中,FNS组也具有更低的术后内固定失败率(1.82%),而在两组其他围手术期、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数据的比较中,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MCS技术相比,在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中FNS技术不仅拥有微创手术的技术优势,同时其更好的静态稳定及动态加压效果,也允许患者进行早期负重及康复锻炼,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024 Vol. 30 (7): 611-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2108 KB) (
95
)
临床研究
617
基于MRI完全型盘状半月板矢状位的形态分析
戴祝,陈宇浠*,邬赫,廖瑛,吴彪,黄文,明誉
目的〓基于MRI观察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complete discoid lateral meniscus,CDLM)与正常外侧半月板矢状位的形态学差异,探索CDLM破裂的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膝关节镜半月板手术的患者资料,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95例99膝,其中男36例38膝,女59例61膝;年龄18~55岁,平均(45.63±6.81)岁。其中29例30膝CDLM破裂(A组),16例16膝CDLM未破裂(B组),51例53膝正常外侧半月板(C组)。分别测量半月板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D)以及外侧胫骨近端前后径(tibial diameter,TD),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APD/TD比值,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PD和TD测量的ICC值分别为0.782和0.972。A组和B组A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小于C组(P<0.05)。A组和B组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明显小于C组(P<0.05)。A组APD/TD比值大于B组(P<0.05),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APD/TD比值小于C组(P<0.05)。结论〓CDLM的APD及TD均较正常半月板小,CDLM破裂后APD增大。
2024 Vol. 30 (7): 617-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1745 KB) (
49
)
综述
621
椎间盘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在椎间盘退变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宰爽嘉1,张亮1*,李争光1,2,吴火峰1,孙华1,张永博1,3,陈浏阳1,戴睿1,张志强1
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由中央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NP)、外周的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及软骨终板(cartilage endplate,CEP)三部分组成。椎间盘细胞主要通过CEP以扩散的方式来吸收营养物质及排出代谢产物,因此椎间盘细胞分裂不活跃、修复能力差是造成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潜在原因。
IVDD是指椎间盘自然退变和衰老的生理病理过程,是临床各种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基础。IVDD常导致脊柱不稳、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从而出现腰痛伴有或不伴有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多项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降解、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端粒缩短和DNA损伤、营养剥夺、异常机械负荷和表观遗传改变等病理因素参与IVDD的进展,其中氧化应激损伤是主要机制之一,可能通过多个途径影响椎间盘细胞。
2024 Vol. 30 (7): 621- [
摘要
] (
95
)
HTML
(1 KB)
PDF
(689 KB) (
96
)
627
骨折水疱形成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张建1,2,许波1,2*
骨折水疱(fracture blisters,FB)是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后皮肤明显肿胀,表皮和真皮层分离后液体积聚于表皮下裂隙形成的囊疱或大疱,常伴有严重软组织包膜受损及众多并发症。若预防及处理不当易引起FB破裂,将破坏皮肤完整性,增加感染风险,延迟骨折治疗时间,影响医生决策,同时增加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FB的形成可能会释放筋膜室的压力,从而缓解深部软组织的压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该文主要针对FB形成机制、预防及治疗选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FB与筋膜室内压的关系,以期为FB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准确和实用的参考。
2024 Vol. 30 (7): 627- [
摘要
] (
117
)
HTML
(1 KB)
PDF
(1291 KB) (
97
)
临床经验
632
柔性自粘脊柱体表定位器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邓海涛,卿培东,赵生鑫,胥鸿达,缑元坤,王铁横,张磊,李明凡*
目的〓对比柔性自粘脊柱体表定位器、网格定位板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定位时间、定位精度、透视次数的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6月绵阳市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采用PKP手术治疗。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柔性自粘脊柱体表定位器定位(A组)和网格定位板定位(B组)。A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60~85岁,平均(73.0±2.3)岁;T6骨折1例,T11骨折4例,T12骨折4例,L1骨折6例,L2骨折3例,L3骨折2例。B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61~91岁,平均年龄(72.0±2.1)岁;T10骨折2例,T11骨折4例,T12骨折5例,L1骨折5例,L2骨折3例,L4骨折1例。比较两组在定位时间、定位精度、透视次数上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3个月无神经损伤、肺栓塞、骨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A组的定位时间短于B组,透视次数A组少于B组,定位精度A组较B组更精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性自粘体表定位器应用于PKP手术,相较于网格定位板定位具有定位时间短、定位精度高、C型臂透视次数少等优点,可弥补PKP手术常规网格定位器的不足。
2024 Vol. 30 (7): 632- [
摘要
] (
89
)
HTML
(1 KB)
PDF
(4617 KB) (
95
)
635
3D打印数字规划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临床实践
裴杰,刘泽宇,于鹏,付昆*
目的〓探讨3D打印数字规划在髋关节翻修中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7例髋关节翻修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49~71岁,平均(63.71±8.30)岁。术前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模型、完成重建及实施术前规划。记录术中出血量,采用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髋关节功能。结果〓7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患者疼痛已基本消失,术后12个月患者疼痛已完全消失。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双下肢均等长,未见假体关节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在面对翻修术中大型髋臼骨缺损时,利用3D打印技术可充分了解骨缺损情况,提高手术的可视化和精确性,为术者提供可靠的术前指导。本研究中使用3D打印数字规划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患者,髋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
2024 Vol. 30 (7): 635- [
摘要
] (
76
)
HTML
(1 KB)
PDF
(5910 KB) (
107
)
639
两种术式重建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对比
徐洪伟1,郭凌飞1*,黄迅悟1*,郑润龙2,董志明1,赵亚静3,彭伟1,余方圆1
目的〓比较小切口微创重建与传统切开重建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58例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18~53岁,平均(37.86±9.52)岁。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传统切开重建)30例和观察组(小切口微创重建)28例。评估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80个月,平均(55.67±11.94)个月。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术后6、12、24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见感染、韧带再次断裂等情况;对照组关节黏连、僵硬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相较传统切开重建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2024 Vol. 30 (7): 639- [
摘要
] (
92
)
HTML
(1 KB)
PDF
(3005 KB) (
91
)
643
前交叉韧带翻修手术的中长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国立1,尹向辉1,戴士峰1,孙昌俊2
目的〓探究不同移植物用于前交叉韧带翻修的中期疗效,分析影响翻修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首次翻修的4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0~58岁,平均(38.45±9.54)岁。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采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Tegner运动评分进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采用基于KT-1000侧侧差值评估,关节镜探查软骨损伤情况按照Outerbridge分级评估。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3个月,平均(41.75±8.62)个月。翻修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复查,与术前比较部分病例出现明显骨质密度降低,所有患者重建骨隧道无明显扩大,移植物固定装置无明显失效表现。翻修移植物为自体腘绳肌腱、同种异体肌腱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软骨损伤越重术后临床结果越差,关节软骨损伤>2级较关节软骨损伤≤2级对术后IKDC评分的影响更明显(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翻修重建可以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自体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作为翻修移植物的临床疗效相当。术者经验丰富、移植物直径>8 mm、关节软骨损伤无或轻度以及充分的手术宣教、积极的心理疏导是前交叉韧带翻修预后的积极因素。
2024 Vol. 30 (7): 643- [
摘要
] (
77
)
HTML
(1 KB)
PDF
(2286 KB) (
65
)
临床论著
649
改良闭合复位联合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评价
张广,肖爱国*,王张伟,朱志龙,代正祥,裴绍龙
目的〓探讨改良闭合复位技术联合机器人辅助通道螺钉技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杭州邦尔骨科医院收治的69例(73足)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60例,女9例;年龄19~67岁,平均(44.49±10.0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24 h,平均(12.81±3.62)h。均采用改良闭合复位技术复位跟骨,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行经皮通道螺钉固定骨折。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70±3.3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56.33±5.46)min,术中出血量(14.95±2.49)mL,住院时间(2.93±0.75)d,手术切口(3.78±0.69)个,切口总长度(18.92±3.53)mm。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复查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45±2.16)周。1例患者术后出现足底疼痛,予封闭治疗后好转。术后12个月患者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好转(P<0.001)。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优61足,良12足,优良率100%。结论〓改良闭合复位技术联合机器人辅助技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近期疗效满意。
2024 Vol. 30 (7): 649- [
摘要
] (
97
)
HTML
(1 KB)
PDF
(4386 KB) (
103
)
临床经验
653
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固定和小切口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邓永,张季永,赵平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内固定和小切口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9~57岁,平均(34.89±11.26)岁。19例采用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内固定治疗(A组),23例采用小切口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侧、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和骨折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患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94.74±13.38)min显著长于B组(61.74±10.07)min(P<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26±2.27)个月。两组患者均骨性愈合,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前两组患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内固定和小切口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避免内固定物断裂相关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等优势。
2024 Vol. 30 (7): 653- [
摘要
] (
111
)
HTML
(1 KB)
PDF
(3366 KB) (
130
)
656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旋耕犁致下肢贯通伤的疗效
张福田,綦江,刘青,张莉莉,隋志强*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外固定架分期治疗旋耕犁致下肢贯通伤的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下肢旋耕犁致下肢贯通伤患者,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45~60岁。应用VSD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术后观察患者感染情况以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仅1例胫骨骨折患者发生感染,经过多次清创抗感染,二期给予骨搬运技术治疗骨缺损,患肢成活。其他6例胫骨骨折患者外固定治疗后骨折均愈合,拆除外固定架。2例膝关节脱位患者二期给予交叉韧带重建,肢体功能恢复。9例患者随访1~3年,均对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VSD联合外固定架是治疗旋耕犁致下肢贯通伤的一种有效方法,术中高质量彻底清创,骨折断端给予外固定架固定,减张缝合创口,创面覆盖VSD,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感染率,保证手术成功率。
2024 Vol. 30 (7): 656- [
摘要
] (
87
)
HTML
(1 KB)
PDF
(4535 KB) (
112
)
个案
660
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并发类脊髓高压综合征2例报告
张涛1,2,胡安文1,2*,李锐1,2,廖佳栋1,2
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TELD)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微创的手术方式,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解除病变节段神经根的压迫,与传统的脊柱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费用少、住院时间短、下床时间早、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TELD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推崇[2-3]。但近年来该手术方式的相关并发症,如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椎间盘假性囊肿、椎管内出血、高颅压反应、类脊髓高压综合征、导丝断裂等逐渐有所报道[4]。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南华大学怀化临床学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有2例TELD中发生类脊髓高压综合征,通过对2例病例的分析及文献查阅,探讨类脊髓高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和预防。
2024 Vol. 30 (7): 660- [
摘要
] (
81
)
HTML
(1 KB)
PDF
(2494 KB) (
172
)
663
内镜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林甲进,赵政,季滢瑶,徐粲臻,周建,周斌
2024 Vol. 30 (7): 663- [
摘要
] (
79
)
HTML
(1 KB)
PDF
(1369 KB) (
108
)
护理园地
667
医院-家庭二元联动的集束化护理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快优康复中的应用
岳一婷1,郭锦丽2,黄永波2,李红梅1,陈梦坤1
目的〓探讨医院-家庭二元联动的集束化护理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快优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并接受治疗的5~12岁患儿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医院-家庭二元联动的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children’s hospital eastern Ontario pain scale,CHEOPS)、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CHEOPS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分、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属在快优康复集束化护理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医院-家庭二元联动的集束化护理康复可有效降低患儿术后疼痛感,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2024 Vol. 30 (7): 667- [
摘要
] (
80
)
HTML
(1 KB)
PDF
(573 KB) (
86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