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1年 27卷 6期
刊出日期:2021-06-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影像园地
 
       临床论著
481 显微镜辅助下改良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疗效
王会旺,吴占勇*,吴华荣,马建青,徐伟坤,宁胜华,孙亚东,贾丁丁,杨克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改良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至2018年2月采用显微镜辅助下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47~71岁,平均(61.5±6.28)岁。手术节段:L3~4 4例,L4~5 11例,L5S1 9例,L4~5、L5S1双节段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痛和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测量手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5~98个月,平均(61.2±22.9)个月,手术时间平均(89.2±19.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72.9±63.1)mL,术后引流量平均(93.0±27.2)mL。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间融合按Bridwell标准Ⅰ级和Ⅱ级融合24例(92.3%);优良率按MacNab标准评定,优1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2.3%。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给予加强换药后切口甲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改良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的中远期临床疗效。
2021 Vol. 27 (6): 481-487 [摘要] ( 265 ) HTML (1 KB)  PDF (5561 KB)  ( 324 )
488 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柴巍浩,李忠伟,哈力·哈布力汗,金格勒 *
目的  探讨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hosis,DVT)的危险因素,分析并找出相关的高危因素,为预防与减少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480例脊柱疾病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l周以内下肢静脉超声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30例)和非DVT组(45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无吸烟史、饮酒史、肿瘤、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术前D-二聚体、是否合并脊髓损伤、有无使用抗凝药、术中有无输血、椎体节段、术中是否行神经根减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下地时间等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术后DVT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BMI、吸烟史、糖尿病、术前D-二聚体异常、是否合并脊髓损伤、是否服用抗凝药、是否输血、椎体节段、是否行神经根减压、术中出血量≥500 mL、手术时长、术后下地时间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术前D-二聚体异常、术中输血、多节段椎体、术中行神经根减压、术后下地时间≥5 d与脊柱术后DVT形成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60岁、术前D-二聚体异常、术中输血、多节段椎体、术中行神经根减压、术后下地时间≥5 d是脊柱疾患术后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因此具有该高危因素的脊柱疾病患者在进行脊柱手术治疗后应密切预防DVT的发生。
2021 Vol. 27 (6): 488-511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478 KB)  ( 242 )
492 自体股骨头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的临床观察
周楠楠 1,郑嘉乾 1*,曾志明 1,蓝鋆 2,何敏聪 2,李若愚 2,方斌 2,易春智 2*
目的  探讨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的可行性,通过随访(≥2年)研究该术式的肿瘤学预后和功能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例接受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手术的患者,术前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性质、类型及累及髋臼的范围。随后,在计算机辅助下对肿瘤进行模拟切除,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所有患者术后均限制负重,术后1个月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术后6个月独立行走。术后随访,复查骨盆CT、MRI及X线片,肺部CT检查,评价肿瘤局部控制情况。功能评分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实现了对肿瘤的R0切除,随后完成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术后均获得大于2年的随访,随访时间24~120个月。功能评分以末次随访的MSTS评价,5例患者末次随访功能评分为26~30分,平均为(28.2±1.6)分。随访影像学资料示:所有患者的假体均固定在位,未见髋臼假体移位、松动;未见关节脱位。所有患者均未见植骨不愈合、深部感染、术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最大程度地恢复了髋臼的正常旋转中心,结合常规多孔钽金属杯及常规髋关节假体的使用,从解剖学和生物学角度实现了假体的早期和长期稳定。随访结果提示该术式是安全、有效的,并获得了良好的髋关节功能,实现了髋臼周围肿瘤术后人工关节假体的长期生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021 Vol. 27 (6): 492-505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2579 KB)  ( 252 )
49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特点浅析
李曙光,赵汝岗,张耀,王晶晶,赵昌松,张强 *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就诊的81例HIV阳性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相对应的81例非HIV阳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两组在职业、患病部位、国际骨循环研究会(the ass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use,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髋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髋关节屈曲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血清白蛋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酒精相关性股骨头坏死的比例(2.5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普遍偏低,其中CD4+T细胞<200个/μL 32例(39.51%)。结论  HIV阳性患者相比正常人群在股骨头坏死的患病部位和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IV阳性患者中,酒精相关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比例明显较对照组低;此类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普遍偏低,手术治疗时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2021 Vol. 27 (6): 497-500 [摘要] ( 183 ) HTML (1 KB)  PDF (413 KB)  ( 190 )
501 FRAIL衰弱量表在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吴京亮,张丛笑,宋华伟,魏志凌
目的  探究FRAIL衰弱量表在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行初次TKA手术治疗的51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1例,女207例;年龄60~79岁,平均(69.4±6.1)岁,随访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切口感染、假体周围感染、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肺栓塞、脑梗死、肺炎、术后谵妄和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采用FRAIL量表评估老年患者入院时的衰弱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RAIL量表各组评分以及FRAIL量表诊断的衰弱与短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93例(18.0%)患者经FRAIL量表评估为衰弱,182例(35.1%)患者为衰弱前期,243例(46.9%)患者为健康。共16例(3.1%)患者出现术后短期并发症,其中衰弱组7例(7.5%),衰弱前期组5例(2.7%),健康组4例(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RAIL衰弱组评分中,阻力增加/耐力减退(OR=1.52,95%CI:1.02~2.28)、疾病情况(OR=1.75,95%CI:1.08~2.82)和体重下降(OR=1.66,95%CI:1.00~2.76)均与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显著相关;衰弱患者发生术后短期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OR=4.86,95%CI:1.39~17.03)。结论  在行初次TKA的老年患者中,衰弱患者发生术后短期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高。FRAIL量表可应用于行初次TKA的老年患者中以识别术后发生短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
2021 Vol. 27 (6): 501-505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443 KB)  ( 258 )
506 MIPPO与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对Gustilo Ⅱ型开放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刘岩 1,邢建飞 1,宋少峰 1,韩胜义 2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Gustilo Ⅱ型开放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并探究两种手术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122例Gustilo Ⅱ型开放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61例,A组采用MIPPO治疗,B组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肢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flow,SF)、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iastolic flow,DF)、平均血流速度(time average maximum,TAM)、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应激指标[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P物质(substance P,S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owa踝关节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0.05);A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5.08%)高于B组(81.97%),P<0.05;A组术后1 d、3 d、7 d血清PCT、IL-6、PGE-2、SP水平均低于B组(P<0.05);A组术后1 d、3 d、7 d患肢足背动脉SF、DF、TAM均高于B组,RI低于B组(P<0.05);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1.48%)与B组(9.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运动VAS评分、静息VAS评分均低于B组,Lowa踝关节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  与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比较,采用MIPPO治疗GustiloⅡ型开放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更佳,可进一步改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2021 Vol. 27 (6): 506-511 [摘要] ( 181 ) HTML (1 KB)  PDF (1264 KB)  ( 259 )
       临床研究
512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术后复发关系研究
周志化,邓哲,周晓,吴建明,胡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孔镜治疗术后复发后脊柱、骨盆矢状面的关键参数,明确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与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节段术后复发为实验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51岁,平均(41.2±9.8)岁;L4~5 21例,L5S1 11例。随机抽取手术节段术后未复发为对照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35~54岁,平均(46.3±10.6)岁;L4~5 21例,L5S1 11例。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依据腰椎前凸顶点的位置将腰椎矢状位曲线分为四型(Roussouly分型),Ⅰ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者L4~5椎间隙;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或者中部;Ⅲ型:顶点位于L4上部或者L3~4椎间隙;Ⅳ型:顶点位于L3椎体及其以上。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将两组间的参数和Roussouly分型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中PI为(31.5±3.3)°,PT为(11.7±2.7)°,SS为(25.1±4.2)°,LL为(31.6±2.5)°;对照组 PI为(44.0±5.6)°,PT为(15.1±3.8)°,SS为(28.2±3.2)°,LL为(50.3±3.3)°;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0%、40.6%、0、9.4%,对照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2.5%、15.6%、40.6%、31.3%。其中Ⅰ型、Ⅱ型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Ⅳ型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PI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治疗术后更易复发。Roussouly分型Ⅰ型和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概率较大,需谨慎选择椎间孔镜治疗,术后要注重防护。
2021 Vol. 27 (6): 512-527 [摘要] ( 183 ) HTML (1 KB)  PDF (2478 KB)  ( 213 )
517 IL-15Rα及RUNX2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后纵韧带骨化的相关性研究
李鹏飞,朱淑芬 *
目的  研究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亚单位(interleukin-15 receptor α subunits,IL-15Rα)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ecombinant 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基因多态性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蒙古族OPLL患者以及同期健康体检的蒙族人群为研究对象,110例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和118例健康蒙古族人群进行IL-15Rα基因及RUNX2基因多态性的检测。110例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其中男75例,女35例;年龄38~78岁,平均(53.0±12.8)岁。118例健康蒙古族人群,其中男65例,女53例;年龄45~68岁,平均(58.0±11.2)岁。两组IL-15Rα基因及RUNX2基因进行比较,筛选出有意义基因。结果  两组采用χ2检验对rs1321075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AC、C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95%CI)分别为0.584(0.343,0.997)、1.978(1.166,3.353),等位基因C的OR值(95%CI)为0.588(0.386,0.895);对rs16873379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CT、TT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95%CI)分别为2.756(1.595,4.760)、0.266(0.153,0.461),等位基因C的OR值(95%CI)为2.514(1.678,3.768);对rs2296139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AA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95%CI)为0.416(0.218,0.797);其他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UNX2基因及IL-15Rα基因中rs1321075位点和rs2296139位点多态性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后纵韧带骨化人群中可能发挥作用。
2021 Vol. 27 (6): 517-533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494 KB)  ( 190 )
       实验研究
522 巨噬细胞的极化与脊髓胶质瘢痕形成的一般规律研究
杨明坤 1,张旭 1,党晓谦 2,吴登普 1,刘泯邑 1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的极化与脊髓胶质瘢痕形成的一般规律。方法  将40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为脊髓损伤后1 d、7 d、14 d、28 d组,各组5只,对照组20只。实验组通过手术造模,对照组不造成脊髓损伤。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 d、7 d、14 d、28 d取标本,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胶质瘢痕形成的过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inase-1、IL-10的表达量。结果  实验组死亡3只小鼠,及时予以补充,对照组无死亡小鼠。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实验组脊髓胶质瘢痕形成,对照组无脊髓胶质瘢痕形成。RT-qPCR检测实验组M1型巨噬细胞的标记物IL-1β、TNF-α在脊髓损伤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损伤后第7天表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至28 d趋于稳定;对照组各时间点的IL-1β、TNF-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M2型巨噬细胞的标记物IL-10、Arginase-1在脊髓损伤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损伤后第14天表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至28 d趋于稳定;对照组各时间点的IL-10、Arginase-1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ELISA检测M1型巨噬细胞的标记物IL-1β、TNF-α在实验组的各时间点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IL-1β、TNF-α表达在脊髓损伤后第7天表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至28 d趋于稳定;对照组各时间点的IL-1β、TNF-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型巨噬细胞的标记物IL-10、Arginase-1在实验组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实验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IL-10、Arginase-1表达在脊髓损伤后第14天表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至28 d趋于稳定;对照组各时间点的IL-10、Arginase-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质瘢痕形成的前7天巨噬细胞主要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7 d后主要为M2型巨噬细胞,于28d趋于稳定。
2021 Vol. 27 (6): 522-527 [摘要] ( 199 ) HTML (1 KB)  PDF (1690 KB)  ( 212 )
528 MiR-27b-3p靶向ID-3调控骨肉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李志强,刘树江,沈朝,郝玉升,吴文杰,苑萌萌
目的  观察微小RNA-27b-3p(microRNA-27b-3p,miR-27b-3p)与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3(DNA binding/differentiation inhibitory protein-3,ID-3)的靶向关系,分析其对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7b3p与ID-3的靶向关系。建立空白对照组(NC组)、空载体转染组、miR-27b-3p mimic组、miR-27b-3p mimic和siRNA ID-3共转染组,每组纳入12个培养皿。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的活性,采用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细胞的克隆形成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D-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选择骨肉瘤术后组织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88岁,平均年龄(16.3±4.3)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miR-27b-3p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D-3和PCNA的表达。结果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miR-27b-3p能引起转染pGL-3-ID-3-WT的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降低。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比较,miR-27b-3p mimic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克隆集落数量明显减少,PCNA的表达下降,miR-27b-3p mimic和siRNA ID-3共转染组能逆转上述表达水平。骨肉瘤组织中miR-27b-3p与ID-3、miR-27b-3p与PCNA均具有负相关性,ID-3与PCNA具有正相关性。miR-27b-3p的表达与生存时间相关。结论  miR-27b-3p靶向ID-3负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MiR-27b-3p低表达可能与不良预后有关。
2021 Vol. 27 (6): 528-533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2235 KB)  ( 257 )
       综述
534 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研究进展
李人杰,朱轶,姜为民 *
颈胸段脊柱严格意义上来说指C7~T1,该处骨折脱位发病率约占颈椎损伤的9%,由于该段处于颈椎前凸和胸椎后凸的结合部,应力集中,损伤后稳定性不佳,常伴有脊髓及神经根的刺激或损伤症状。C7~T1处于颈椎生理前凸向胸椎生理后凸的过渡区域,当人体受到纵向的应力时,应力作用于颈胸段,从活动的C7转向相对固定的T1(肋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很容易造成C7~T1脱位,一旦脱位处于嵌顿状态,很难单纯通过牵引复位。此外,脊髓颈膨大部分位于C4~T1水平,该处椎管相较其他节段狭窄,一旦损伤,损伤节段以下完全瘫痪。该类损伤的特点决定了其保守治疗效果差,复位困难,外科手术治疗成为解决颈胸段骨折脱位的重要措施。由于C7~T1独特的解剖特点,建议采用手术治疗缓解脊髓神经压迫、恢复颈椎序列、重建颈椎稳定性,但具体手术入路仍存在较大争议。颈胸段脊柱手术既往开展不多,主要因其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显露困难。许多学者对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入路做了不少尝试,提出了如全胸骨切口入路、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切除肋骨床经胸膜腔入路、肩胛骨下经胸入路以及其他一些改良的手术入路。本文主要就颈胸段脊柱手术的解剖和常用入路作一综述。
2021 Vol. 27 (6): 534-538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487 KB)  ( 384 )
538 肩上方悬吊复合体损伤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王卓群,刘文科,尹良军 *
肩上方悬吊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又被称为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该理念最早于1993年,由Goss等提出。其主要指的是锁骨和肩胛骨之间的环形骨-韧带结构,具体包括3部分:(1)锁骨远端-肩锁关节-肩峰;(2)锁骨远端-喙锁韧带-喙突;(3)肩胛盂上部及周围组织。SSSC是肩关节与躯干和上肢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保证了肩关节的灵活性,也保证其稳定性与正常功能。高能量暴力如高坠伤、交通车祸伤、重物砸伤是SSSC损伤的主要受伤原因,伤后可能导致骨折移位,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外旋等动作受限,及神经血管的损伤。尽管单独肩关节损伤并无严重生命危险,但因其常合并颅脑外伤、血气胸、肺挫伤、胸骨及肋骨骨折等问题,因此同时需考虑全身情况的稳定性。SSSC损伤发病率较低,目前并无统一治疗标准。下面我们将从SSSC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诊断及不同类型损伤的治疗方式及康复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2021 Vol. 27 (6): 538-541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424 KB)  ( 264 )
542 纤溶系统标志物在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陈志 1,林佳俊 1,刘文革 1*,周宗科 2,沈彬 2,杨静 2,康鹏德 2,裴福兴 2
假体周围感染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灾难性并发症,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及时、准确地诊断假体周围感染,对于制定治疗方案、保留假体与关节功能、管理患者的期望和提高治疗成功率至关重要。尽管研究人员不断寻找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可靠检验指标,但目前还没有单一的诊断指标能够达到10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故常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液学检测、关节液穿刺检测、影像学评估、病原学培养和术中病理检查等综合作出诊断。这些方法中,血液学检测具有简单和易操作的优势,最常用于假体周围感染的筛查。既往的研究多关注于传统的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白介素等,但这些炎症指标常常受其它因素影响且敏感性和特异性欠佳,使其应用受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炎症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密不可分,在系统性炎症和全身或局部感染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等水平将升高。一些学者还发现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在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上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此,本文就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相关标志物在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2021 Vol. 27 (6): 542-545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467 KB)  ( 187 )
545 脊柱结核分型的研究进展
许南,杨鑫,任莉荣,邱俊杰,舒钧 *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的常见表现形式,约占所有结核病例数的2%,占肺外结核病例数的15%。部分学者报道,由于近年来出现结核耐药菌增多,HIV感染率增加等因素导致脊柱结核的罹患率及复发率有所上升。脊柱结核以椎体骨质、椎间盘破坏为主,可伴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受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致残率高。目前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效果较好,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脊柱结核患者病程不同、病变程度、形式差异较大,除药物治疗外,手术治疗的方式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关于脊柱结核分型文献国内外并不多见,无统一的分型标准作为治疗依据,以往的分型不能很好地反应脊柱结核的客观病理过程,对治疗指导性不强,标准不统一。因而,不断探索和深化脊柱结核分型,使其在临床上发挥效用是临床研究重点。笔者基于综述方式对当前临床脊柱结核分型的研究情况进行如下总结。
2021 Vol. 27 (6): 545-549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470 KB)  ( 239 )
       临床经验
550 Quadrant通道下开窗减压并伤椎植-骨置钉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
吴增志 1,孔抗美 2,林伟文 1,钟思龙 1
目的  探讨Quadrant通道下开窗减压结合经皮伤椎植骨置钉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2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18~65岁,平均(48.0±12.5)岁;车祸伤29例,高处坠落伤13例;伤椎分布:T10椎体3例,T11椎体8例,T12椎体11例,L1椎体15例,L2椎体5例;神经功能情况(ASIA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9例,D级14例,E级12例。均接受Quadrant通道下开窗减压结合经皮伤椎植骨置钉治疗,观察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的影像学指标、腰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术中未出现静脉丛、神经根及硬脊膜损伤情况;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伤椎骨折均已愈合,愈合时间5~9个月,平均(6.8±2.1)个月;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伤椎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  Quadrant通道下开窗减压结合经皮伤椎植骨置钉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减压彻底、并发症少等优点,可较好地重建并维持椎体高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2021 Vol. 27 (6): 550-553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2017 KB)  ( 219 )
554 微钢板结合克氏针治疗Regan-Morrey Ⅱ、Ⅲ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观察
李立,朱彬,符东林,李一凡 *
目的  探讨采用微型T板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Regan-MorreyⅡ、Ⅲ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自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1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微型T钢板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男7例,女4例;年龄26~75岁,平均(44.0±12.2)岁。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车祸伤3例。本组3例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部分患者伴其他损伤,其中桡骨头骨折7例,尺骨近端骨折1例,尺桡骨中段骨折1例,肘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8例。采用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估临床功能。结果  11例患者随访时间8~26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活动度110°~138°,平均(129.3±9.5)°;伸直受限5°~19°,平均(11.4±4.9)°。前臂旋前活动度56°~80°,平均(69.7±7.0)°;旋后活动度58°~81°,平均(70.6±7.6)°。Mayo肘关节评分55~95分,平均为(86.0±11.5)分,优良率为81.8%。结论  微型T板结合克氏针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无论冠状突骨折块的大小均可适用,获得相对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2021 Vol. 27 (6): 554-557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1367 KB)  ( 247 )
557 快速康复外科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应用效果
戈睿毅,吕杰,张城铭,杨自权 *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论(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行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术的5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5.75~36.25岁,平均(30.50±5.11)岁。传统组25例采用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及术后康复,男13例(26%),女12例(24%);ERAS组25例将快速康复外科理论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及术后康复,男16例(32%),女9例(18%)。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肢术前与术后2周大腿周径差值、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术后首次达到屈曲90°所用天数。结果  快速康复组术后6 h的VAS评分和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组术后12 h、24 h的VAS评分均优于传统组,手术前后大腿周径差值小于传统组,术后去除支具固定后达到90°所用时间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理论应用于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可以缩短恢复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2021 Vol. 27 (6): 557-559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418 KB)  ( 299 )
560 关节镜下改良高强线规避骺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
高庆峰 1,成雪 2,邓必勇 3*
目的  介绍关节镜下改良高强线规避骺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24例行关节镜下改良高强线规避骺板固定治疗的儿童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8~17岁,平均(11.9±2.9)岁;运动损伤17例,交通损伤7例。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3例,Ⅲ型21例。术后2周、4周、6周定期复查,依据膝关节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依据膝关节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及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均手术顺利,随访3~6个月,平均(4.5±1.1)个月。术中出血20~50 mL,平均(32.0±12.8)mL。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59.2±10.0)min。术后无并发症,术后6周骨折均愈合良好,无畸形愈合。Lysholm评分为(97.41±1.31)分,IKDC主观评价为(97.50±1.17)分。结论  关节镜下改良高强线规避骺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2021 Vol. 27 (6): 560-563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1878 KB)  ( 209 )
564 一期和分期韧带重建治疗Schenck KDⅢM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比较
钱利海,梁清宇,张道平,周明
目的  对比分析一期和分期韧带重建治疗Schenck KD Ⅲ M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诊治的32例Schenck KDⅢM型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资料,其中一期修复重建所有韧带者21例(一期组),分期修复重建韧带者11例(分期组)。一期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64岁,平均(43.70±2.13)岁;右膝10例,左膝11例。分期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33~69岁,平均(45.70±1.68)岁;右膝5例,左膝6例。比较两组的住院费用、康复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2~48 个月,平均(28.10±2.15)个月。两组平均住院费用与整体治疗所需平均康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术后VA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IKDC和Lysholm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术后IKDC和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与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Schenck KDⅢM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治疗,采取一期和分期修复重建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一期重建患者费用更少,康复时间更短。
2021 Vol. 27 (6): 564-570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2873 KB)  ( 288 )
       影像园地
571 CT在“孤立性”肱骨大结节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刘粤,宋炜中,唐江安,周军,杨铁毅 *,王婷
目的  探讨CT在“孤立性”肱骨大结节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就诊X线片提示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且完成CT复查的9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龄(63.24±5.23)岁;右侧56例,左侧42例。按X线片上大结节骨折线走形,劈裂型24例(24.5%),撕脱型48例(49.0%),压缩型26例(26.5%)。数据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组间差异使用 t 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复查发现,98例患者中合并肱骨外科颈(或解剖颈)骨折共16例,均为劈裂型;合并肩关节脱位6例,劈裂型2例,撕脱型4例。结论  X线提示单纯肱骨大结节者,可能存在隐性肱骨外科颈(或解剖颈)骨折的情况,并且以大结节劈裂型为多数。临床上应更加重视劈裂型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建议加拍CT,以免漏诊和延误治疗时机。
2021 Vol. 27 (6): 571-573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355 KB)  ( 203 )
       个案
574 枢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后脱位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1例报告
曹金,王维群,赵庆禹,马亚萍,王信 *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由创伤所致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后脱位的病例不足10例。由于该类损伤可直接造成延髓或高位脊髓损伤,绝大多数患者当场死亡。而本例患者发生脱位型损伤后得以幸存,同时又患有颈椎先天融合畸形(KlippelFeil syndrome,KFS),极其罕见。笔者于2017年成功救治的枢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后脱位合并KFS患者1例,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2021 Vol. 27 (6): 574-576 [摘要] ( 179 ) HTML (1 KB)  PDF (1383 KB)  ( 312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