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2021年 27卷 1期
刊出日期:2021-01-25

临床论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临床经验
个案
短篇
护理园地
 
       临床论著
1 单节段ACDR与ACDF治疗伴可复性反弓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吴廷奎 1,胡旭 1*,刘浩 1*,王贝宇 1,丁琛 1,孟阳 1,陈华 1,杨毅 1,洪瑛 2,黄康康 1,何俊波 1
目的  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伴术前反弓的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4—2018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单节段Prestige-LP ACDR和单节段Zero-P ACDF且伴术前可复性反弓的患者。ACDR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37~51岁,平均(42.3±6.9)岁。ACDF组29例,男12例,女17例;年龄38~53岁,平均(43.7±7.6)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包括颈椎整体和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C2~7角、脊柱功能单位角(functional spine unit,FSU),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异位骨化(helerotopic ossification,HO)。结果  ACDR组随访时间25~66个月,平均(40.6±10.4)个月。ACDF组随访时间21~63个月,平均(39.7±9.5)个月。两组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同组术前相比,两组的C2~7角和FSU显著增大,而术后两组的C2~7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间FSU、C2~7ROM和C2~7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R组手术节段ROM显著大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3例发生ASD,ACDF组5例发生AS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McAfee分级,ACDR组有59.3%(16/27)的患者发生HO,其中5例3级HO,2例4级HO。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术均在伴术前反弓的单节段颈椎病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该类患者,ACDR在改善颈椎曲度方面不劣于ACDF,但是ACDR组患者有较高的HO发生率。
2021 Vol. 27 (1): 1-5 [摘要] ( 254 ) HTML (1 KB)  PDF (2349 KB)  ( 144 )
6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茅於博,李苏成,董仲琛,孟斌,杨惠林,周峰 *
目的  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隐性失血量,确定影响隐性失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1例符合所有纳入标准。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37~79岁,平均(59.90±9.75)岁。记录术前和术后的红细胞压积,根据Sehat公式计算隐性失血量,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血浆白蛋白、血糖、美国麻醉师学会评分、手术时间。结果  本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230.29±169.70)mL,占总失血量的(35.1±25.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和手术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有显著影响,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患者的隐性失血量为(283.11±194.68)mL,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的(154.82±82.91)mL,P=0.034。手术时间与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结论  隐性失血量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总失血量中占很大比例。男性患者和更长的手术时间是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身高、体重、BMI、血浆白蛋白、血糖、美国麻醉师学会评分与隐性失血无关。
2021 Vol. 27 (1): 6-9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473 KB)  ( 188 )
10 3D打印结合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观察
成本强,苏晓恩,罗瑞文,卢向莉
目的  比较3D打印技术结合腹直肌外侧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0例骨盆和髋臼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D打印技术结合腹直肌外侧入路组23例,髂腹股沟入路组2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评估包括切口长度、出血量、术中X线曝光次数、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优良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患者获得18~41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62±6.21)个月。腹直肌外侧入路组和髂腹股沟入路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X线曝光次数、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优良率、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10.52±3.19)cm和(20.85±4.61)cm、(527.74±130.68)mL和(655.89±110.4)mL、(4.83±1.59)次和(6.96±1.97)次、(220.04±30.73)min和(254.04±26.98)min、8.6%和33.3%、91.3%和62.9%、95.7%和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明显优于髂腹股沟入路组。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术野显露清晰,结合3D打印技术复位和固定骨折方便,创伤少、安全性高、手术效果良好,学习曲线短,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2021 Vol. 27 (1): 10-26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1959 KB)  ( 105 )
14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后髁个体化截骨方法与临床应用
晏涛 1,张云飞 1,李鹏 1,余志勇 1,王慧声 2,郜玉忠 3*
目的  介绍一种术前精确测量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方法并行临床应用,比较使用传统参考股骨后髁线(posterior femoral condylar line,PCL)外旋3°截骨和个体化测量PCA截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取6具正常国人膝关节标本为研究对象,男2例,女4例;年龄55~76岁,平均(67.2±6.1)岁;左4例,右2例。分别行CT扫描分析和解剖标记,将股骨外上髁最凸点、内上髁最凹点、外后髁最低点与内后髁最低点所在的4副图像同轴心重叠为1副图像,测量PCA值,并行临床应用;对行初次TKA治疗的6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临床效果。3°PCL截骨组30例,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龄57~79岁,平均(68.2±5.2)岁;个体化测量PCA值组31例,其中男9例,女22例;年龄56~78岁,平均(67.9±5.5)岁。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时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等。结果  6例膝关节标本经CT超薄层扫描后,股骨远端后髁角的4个“真性”解剖标志点清晰可辨,图像重叠技术分别在影像学测量与解剖学测量中结果相同。术后6个月时KSS评分:个体化截骨组(81.9±8.8)分优于3°PCL截骨组的(77.5±6.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个体化截骨组(2.1±0.7)分低于3°PCL截骨组的(2.6±0.9)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个体化测量组术后屈曲活动度(106.8±15.6)°优于3°PCL截骨组的(102.1±16.2)°,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测量组术后伸直滞缺角度(1.4±2.4)°明显小于3°PCL截骨组的(3.0±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图像重叠技术可精确测量PCA角度,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旋转截骨精度。术前规划的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截骨组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参考PCL外旋3°截骨组,图像重叠个体化测量PCA方法值得推广。
2021 Vol. 27 (1): 14-20 [摘要] ( 299 ) HTML (1 KB)  PDF (1642 KB)  ( 149 )
21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残留轻度旋转不稳的风险因素分析
贺忱,高奉,钱驿,果森,思虹,周敬滨 *
目的  分析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mt,ACL)重建术后中短期内出现旋转不稳定的风险因素。方法  随访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所进行ACL重建术的部分患者资料,选择最后一次随访中患膝轴移试验Ⅰ度和轴移试验阴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轴移试验检查结果为分组依据。其中,22例轴移阳性(Ⅰ度)患者归入试验组,24例轴移阴性患者归入对照组。首先比较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受伤至手术时间、移植物直径、半月板损伤情况、骨隧道术后CT定位点到理想点的距离差值、患膝伸屈肌最大肌力比值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利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计算上述变量的比值比(odds ratios,OR)及其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最终明确导致本组病例术后轻度旋转不稳的风险因素。结果  两组间股骨隧道CT定位中心点与理想点的差值(P=0.004)、患膝伸屈肌最大肌力比值(P=0.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隧道CT定位中心点与理想点的差值(OR=1.18,95%CI:1.04~1.33)、患膝伸屈肌最大肌力比值(OR=6.65,95%CI:1.13~39.26)均为导致ACL损伤术后中短期内出现轻度旋转不稳定的风险因素。结论  股骨隧道CT定位中心点与理想点的差值、患膝伸屈肌最大肌力比值为导致ACL重建术后中短期内出现轻度旋转不稳的风险因素,建议手术医师采用术中透视等更为精准的方式进行骨隧道的定位,并在术后重视对腘绳肌的康复锻炼。
2021 Vol. 27 (1): 21-26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871 KB)  ( 143 )
27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疗效观察
李浩,王浩浩,李亚坤,张民 *
目的  评价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SONK)的中期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确诊为SONK并接受UK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52~73岁,平均(63.0±5.67)岁。按Mont分级,Ⅲ期19例(67.9%),Ⅳ期9例(32.1%)。术前通过X线和MRI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分期。记录指标包括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9.0±16.97)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60.9±2.85)分提高到(91.1±2.57)分,P<0.05;VAS由(6.4±0.99)分下降到(1.9±1.0)分,P<0.05;FTA由(178.3±0.88)°改善到(176.4±0.97)°,P<0.05;ROM(119.4±5.16)°与术前(119.6±5.3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1例坏死面积较大的患者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疼痛,局部封闭注射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UKA可以成功应用于晚期SONK的治疗,中期疗效值得肯定,长期生存率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2021 Vol. 27 (1): 27-32 [摘要] ( 183 ) HTML (1 KB)  PDF (1470 KB)  ( 127 )
       临床研究
33 儿童陈旧性桡骨头脱位3D打印模型形态比较研究
姜海 1,李晓博 1,赵国龙 1,同毓龙 1,苗武胜 2*
目的  观察3D打印模型在评价儿童陈旧性桡骨头脱位尺骨、桡骨畸形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7例桡骨头脱位儿童病例资料,7例均为男性;年龄3~13岁,平均(9.0±0.4)岁;均为BadoⅠ型;左侧3例,右侧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个月~5年。通过双侧尺桡骨全段三维CT扫描,获得数据后通过MIMICS 10.01软件行患侧尺骨与健侧尺骨的三维畸形比较测量。再行3D打印出双侧尺桡骨模型,更直观地观察双侧尺桡骨的形态。结果  软件测量显示患侧尺骨存在三维畸形改变。3D打印的双侧尺桡骨模型显示桡骨近端向前或前外脱位,与尺骨的三维形态结构改变。患侧尺骨形态明显改变,表现在正位观尺骨外翻,侧位观尺骨明显前弓,轴位观尺骨旋后。患侧尺骨近端的外侧桡切迹模糊,凹陷不明显。患侧桡骨形态没有明显改变。测量患侧尺骨的长度,1例明显短于健侧。桡骨的长度与健侧比较,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3D打印模型可三维显示陈旧性桡骨头脱位儿童尺骨、桡骨畸形形态,指导术前手术设计。
2021 Vol. 27 (1): 33-36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1312 KB)  ( 162 )
37 DDH患儿手术前后足底压力分布及平衡功能的研究
孙洁,王楠,李燕华
目的  评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手术前后足底压力分布及平衡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25例DDH患儿术前及术后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4.5~9.3岁,平均(7.1±2.5)岁。采用Zebris FDM(德国)系统评估患儿的足底压力及平衡情况。评估平衡功能的参数包括椭圆摇摆区域面积、压力中心路径长度及压力中心平均移动速度。通过术前及术后的参数对比,分析DDH患儿术后足底压力分布及平衡功能的改变。结果  患者术后1年双侧足底压力分布较术前更均匀,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代表身体平衡功能的3个参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H患儿行切开复位、骨盆截骨手术,术后的足底压力分布较术前更均匀,而身体平衡功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
2021 Vol. 27 (1): 37-39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663 KB)  ( 109 )
       实验研究
40 新型弹性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实验研究
王江涛 1,2,步建立 1,常晗 3,滕立佳 4,钱宇航 1,周勇 1,车建伟 1,罗涛 1,孙成 1,刘玉杰 2*
目的  探讨新型缝线网状套扎弹性固定胫骨髁间嵴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取新鲜猪膝关节标本16个,制备Ⅲ型胫骨髁间嵴骨折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个,分别采用缝线网状套扎固定(A组)和缝合锚钉固定(B组)。通过疲劳试验及拔出试验,分析比较两组最大失败载荷、失效载荷、拔出刚度及循环位移。结果  失败模式:A组位移超限8个;B组锚钉拔出4个,缝线断裂2个,缝线切割骨块2个。生物力学结果显示,最大失败载荷及失效载荷:A组(517.798 N,247.841 N)>B组(247.469 N,123.254 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循环位移:A组(2.316 mm)<B组(5.423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拔出刚度:A组(40.062 N/mm)>B组(35.699 N/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结论  缝线网状套扎固定法生物力学性能优于缝合锚钉固定法,能够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2021 Vol. 27 (1): 40-43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1411 KB)  ( 160 )
       综述
44 鼠类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赵彬 1,李凯 2*,薛旭红 2,赵胜 2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椎体向侧方移位并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结构性畸形。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协会定义脊柱侧凸为测量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Cobb角>10°。据统计,全球青少年脊柱侧凸的发病率为1%~3%。该疾病的发生可涉及多种因素,相关的病因学机制及遗传背景尚未明确。为研究该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而进行人类随机对照试验不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学要求,动物模型便成为了研究其病因学及遗传学的重要工具,合适的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对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病因及病理方面有重大意义。
迄今为止,已通过各种诱导方式成功构建了鸡、兔子、青蛙、猪、山羊、绵羊及灵长类动物的脊柱侧凸模型。但相关研究表明:鼠类作为经典的脊椎类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基因组高度相似;人类已经可以成功改变小鼠基因组类型,构建各种基因修饰、敲除模型;两足大鼠和小鼠在不同的模型中脊柱侧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动物;鼠类脊柱侧凸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出与疾病相关的病理过程。此外,由于鼠类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繁殖周期快等特性可以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数据样本,目前已成为研究脊柱侧凸相关问题的有力工具。本文将分别对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和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近年来常用的鼠类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2021 Vol. 27 (1): 44-48 [摘要] ( 214 ) HTML (1 KB)  PDF (526 KB)  ( 165 )
48 microRNA在骨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任航,闫景龙 *
目前,由创伤、炎症或肿瘤切除导致的大节段性骨缺损及复杂类型骨折的治疗仍是骨科领域面临的难题。骨组织的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不仅给患者带来长期疼痛,影响其生活质量,还会因反复的手术治疗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因此寻求一种提高骨组织修复质量和速度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除传统手术治疗外,近年来人们还研究了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生物疗法,以及磁场和低强度脉冲超声等物理疗法,尽管这些疗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骨组织修复,但均无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已有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调节基因表达的小型非编码RNA,对于骨、软骨和肌肉组织的发育和稳态至关重要,在骨组织修复过程中表达水平显著改变,有望成为复杂类型骨折、骨缺损等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简要描述了miRNA的生物合成、成骨调控功能以及在骨折、骨缺损的研究现状,并且探讨了miRNA作为骨组织修复潜在的靶点。
2021 Vol. 27 (1): 48-51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426 KB)  ( 204 )
52 体外冲击波在治疗骨组织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袁伟健,周海昱 *,姜文学 *
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是在体外产生的压力波,可以聚焦在体内的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体外冲击波最初于1980年引入临床用于碎石术以破坏肾结石,如今已成为治疗尿石症的常规首选方法,并应用于胆囊结石、腮腺结石等疾病的治疗。目前,ESW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研究证明低能量冲击波能够上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环,这为使用ESW对于心肌缺血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临床应用ESW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病已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这一发现也为促进切口愈合、糖尿病足的治疗以及促进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的成活等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低强度ESW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拥有良好的疗效,虽然其安全性、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但也为勃起功能障碍的非手术治疗提供新的可能。这些研究显示了ESW在临床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ESW在骨骼肌肉疾病的治疗研究中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应用ESW治疗骨骼肌肉疾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ESW在治疗骨科疾病中的优势。目前ESW已用于治疗多种骨科疾病,如骨折不愈合、足底筋膜炎、肌腱炎、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及皮肤溃疡等疾病。本文旨在对ESW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叙述性概述,并对ESW在目前骨组织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的潜在研究领域进行总结。
2021 Vol. 27 (1): 52-55 [摘要] ( 174 ) HTML (1 KB)  PDF (391 KB)  ( 169 )
       临床经验
56 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卢正操,丁宇 *,付本生,张建军,崔洪鹏,蒋强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优点,以及开展颈椎内镜初期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采用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的前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5.00±3.25)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4.94±1.40)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半年随访时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评价及统计学研究;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术后2年随访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弯曲值,行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评价手术节段稳定性。结果  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开展30例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无神经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28个月,平均(26.20±1.82)个月。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VAS评分、N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无复发病例,优45例,良5例,优良率100%。术前与术后2年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生理曲度值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行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无继发手术节段失稳病例。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微创。开展颈椎内镜初期容易遇到一些困难,30例以后将逐渐熟练。
2021 Vol. 27 (1): 56-60 [摘要] ( 193 ) HTML (1 KB)  PDF (2414 KB)  ( 125 )
61 短节段联合伤椎固定和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对比研究
陈应超,梁道臣,赵汉平,赵成毅,张爱明,梅治,姚海燕
目的  比较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自体植骨与短节段联合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1例单体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患者,其中男30例,女31例;年龄20~61岁,平均(37.4±3.3)岁。其中短节段联合伤椎植骨组27例,短节段联合伤椎固定组34例。分别比较两组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伤椎椎体平移率、内固定失败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7个月,平均(19.3±2.4)个月。两组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平移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平移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内固定松脱和断裂。结论  两种固定复位方法术后均可以较好的恢复脊柱对齐力线和伤椎前缘高度,使骨折椎体复位;而伤椎置钉固定后可以增强胸腰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更有利于骨折脱位椎体的复位,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2021 Vol. 27 (1): 61-65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2271 KB)  ( 67 )
66 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
刘培太,张军,吴硕柱
目的  探讨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方法  随机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门诊和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86例,其中男95例,女91例;年龄20~87岁,平均(51.1±14.5)岁。保守治疗54例,手术治疗132例。根据临床表现与腰椎影像学的关系,将患者分8种类型,1型:单节段型;2型:双节段型;3型:多节段型;4型:椎管狭窄型;5型:临椎病型;6型:跳跃型;7型: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症型;8型:混合型。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三组,青年组:20~40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比较三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比例、性别分布、责任间盘水平、极外侧突出、移行椎、退变性滑脱出现率以及影像学类型的差异。结果  中年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老年组,青年组发病率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比例逐渐减少,女性比例逐渐增加。L5S1椎间盘比例逐渐降低,而L4~5椎间盘比例逐渐增高,高位椎间盘比例也有逐渐增高趋势。极外侧突出、腰椎退变性滑脱比例逐渐增高,而移行椎比例呈逐渐降低趋势。影像学分型也逐渐趋于复杂。结论  年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性别分布、椎间盘突出水平、腰椎退变及影像学类型有显著影响。
2021 Vol. 27 (1): 66-87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3956 KB)  ( 232 )
71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术后输注氨甲环酸的应用分析
刘上楼,张云庆,邓雄伟,方剑锋,刘勇 *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术后输注氨甲环酸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因腰椎疾患需要手术患者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30~79岁;平均(51.2±18.7)岁。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44例,腰椎管狭窄28例,腰椎滑脱8例。所有患者均术中自体血回输,其中40例术后静脉输注氨甲环酸患者纳入A组,40例术后静脉输注平衡液患者纳入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中回收自体血量、术后失血量、凝血功能等指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总失血量(976±268)mL、术后失血量(217±59)mL均明显低于B组的总失血量(1264±282)mL、术后失血量(492±6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术中回收自体血量比较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纤维蛋白原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2例,B组1例,两组发生率都较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术后输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等风险,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
2021 Vol. 27 (1): 71-74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477 KB)  ( 112 )
75 开放肘关节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的临床观察
熊云谱,刘凯,尚如国,梁志超,陈允周,喻永新
目的  探讨开放性肘关节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的关键点和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采用开放肘关节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0~67岁,平均(50.0±20.1)岁。患肘为左肘7例,右肘6例;创伤后僵硬9例,关节滑膜炎及退变性关节炎导致肘关节僵硬4例。13例患者均采用肘后正中入路,对于术前有明显尺神经症状1例患者采用尺神经前置术。对于术前因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1例患者行桡骨头切除术。结果  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5±4.2)个月。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88.73±6.28)分,与术前(58.85±8.4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01.26±7.38)°,较术前(43.46±13.60)°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量表,优7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4.6%。1例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愈合不良,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短期桡神经症状。结论  应用开放性肘关节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在保证肘关节稳定的前提下,配合积极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021 Vol. 27 (1): 75-78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1602 KB)  ( 219 )
78 先天性指畸形临床特征分析
陈守平,王洪贤 *,刘志刚,卢仿华,刘洋琦
目的  探索先天性手指畸形的临床特征,为其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64例(421指)先天性手指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64例患者中男221例(60.71%),女143例(39.29%);年龄8个月~63岁,平均(11.23±12.36)岁。由经过培训、有临床经验的手外科医师对入选病历进行整理,具体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畸形情况(侧别、分类、分型等)、畸形与性别的关系、手术年龄、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  男女比1.55︰1,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3岁患儿44.51%(162/364)。多指61.81%(225/364),其中复拇指畸形76.32%(203/225)。以Wassel拇指多指畸形分型,Ⅳ型46.80%,Ⅱ型19.70%,Ⅰ型14.29%。畸形分类及复拇指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并指占22.25%(81/364)。手术效果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术后功能,优151例,良192例,可13例,差8例,优良率94.23%。结论  先天性手指畸形男性多于女性,无论男女,均右侧多于左侧;Wassel拇指多指畸形分型,Ⅳ型最多,其次是Ⅱ型、Ⅰ型。手术时机选择需根据个体差异综合分析,建议在6月至3岁以内尽早治疗。提出了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认真做好手术切口设计;注意关节囊位置;重建拇短展肌止点;修复好侧方关节囊或用骨膜组织袖重建侧副韧带;必要时行掌骨或指骨截骨等常见术后并发症。
2021 Vol. 27 (1): 78-81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1182 KB)  ( 143 )
81 伸髋踢腿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控制双下肢长度的应用
张伟 1,孙永强 2*,陈晓波 2,李付礼 1,段亚威 1
目的  观察伸髋踢腿法对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双下肢长度评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骨科医院行THA的80例(80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术中采用髋臼钉缝线法,男26例,女14例;年龄65~77岁,平均(71.24±3.12)岁;股骨头坏死20例,股骨颈骨折1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对照组40例患者术中采用伸髋踢腿法,男27例,女13例;年龄61~77岁,平均(69.53±3.24)岁;股骨头坏死21例,股骨颈骨折11例,髋关节发育不良8例。均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双下肢长度差异及手术时间。结果  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8.00±2.27)个月。未出现感染、脱位,伤口愈合良好。对照组术前双下肢长度差(26.83±4.34)mm,术后(4.87±2.10)mm;观察组术前双下肢长度差(25.73±4.89)mm,术后(4.30±1.47)mm。观察组术前Harris评分(39.10±1.68)分,术后(89.17±2.62)分;对照组术前Harris评分(38.88±2.47)分,术后(90.03±1.56)分。对照组术前VAS(6.80±1.49)分,术后(1.55±0.71)分;观察组术前VAS(6.23±1.19)分,术后(1.37±0.59)分。两组患者的双下肢长度差、Harris评分及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54.43±5.27)min,观察组手术时间(46.36±6.25)min;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采用伸髋踢腿试验评估肢体长度以及关节松紧度,可以简单快速地评估双下肢长度,缩短手术时间,给患者一个舒适的肢体长度,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术后生活质量,可应用于临床。
2021 Vol. 27 (1): 81-84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800 KB)  ( 157 )
       短篇
85 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临床治疗经验
李晓,于胜军,马振杰
目的  探讨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至2015年收治的4例桡神经沙漏样改变患者资料。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26~38岁,平均31.8岁。病程2~5个月;患病前有过度疲劳史1例,吹空调受凉2例,无明显诱因1例。前根据临床体征及电生理检查,明确为周围神经损伤;超声检查确定神经病变位置、节段数量、狭窄程度。4例患者受累神经均为单侧桡神经,其中多段神经束扭转2例,单一部位神经束扭转2例。结果  4例非创伤性神经损伤患者经过积极手术治疗,术后6~8个月逐步出现伸腕、伸指及伸拇功能,术后1~2年随访时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为神经损伤,应用超声检查发现神经有明显缩窄存在时,需尽早行手术干预,促进神经恢复。
2021 Vol. 27 (1): 85-87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716 KB)  ( 160 )
       个案
88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腓总神经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
钟名金,耿红荔,李皓,赵喆,邓桢翰,李瑛,朱伟民,陆伟
膝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出现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0.6%~2.5%。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时多为隐神经髌下支损伤,而术后出现腓总神损伤罕见。现报道1例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腓总神经损伤的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
2021 Vol. 27 (1): 88-90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1111 KB)  ( 157 )
91 基于皮瓣移植理念的换药方式治疗绞伤后伤口1例报告
张维林 1,曾敬茹 2,叶致宇 3,刘祚燕 4*
机械伤害是指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直接与机械的部件、工具等接触而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割、刺等形式的伤害,机械绞伤是机械伤害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往往伴随骨骼、神经、肌肉的损伤。本例为机器绞伤患者,左上肢除肱骨骨折以外还伴随肌肉损伤,骨折在手术以后愈合良好,但由于肌肉的损伤坏死液化,使得手术后伤口长期不能愈合,笔者查阅文献未见关于绞伤后伤口治疗的相关报道。伤口愈合过程复杂,在以湿性愈合为理论基础的实践中,不同类型伤口的愈合均以肉芽组织生长、上皮爬行覆盖而结束。对本例患者采用湿性愈合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换药方法进行换药1个月伤口未见明显好转,改用基于皮瓣移植理念的新型换药方法进行伤口换药,在第4次换药后伤口完全愈合。现报道如下。
2021 Vol. 27 (1): 91-92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538 KB)  ( 115 )
       护理园地
93 《图示化膝关节炎患者自我评估问卷》的应用信度和效度评价
简燕 1,王小许 2,贾静宜 1,张杰 1
目的  评价《图示化膝关节炎患者自我评估问卷》(graphical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for patients with knee arthritis,GSQKA)的信度与效度。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就诊的8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GSQKA、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价的膝关节炎严重程度。评价的信度指标包括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Guttman折半信度系数(Guttman Split-Half)、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的效度指标为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校标效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r)大小评估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大小。验证性因子分析时,采用卡方值(CMIN)、卡方自由度比(CMIN/DF)、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良适性适配指标(GFI)、比较适配指数(CFI)等拟合优度指标评价模型的优劣。结果  81例患者的GSQKA总分平均值为(43.91±11.01)分,KSS量表总分平均值为(88.72±27.55)分。GSQKA的Cronbach’s α为0.9,Guttman Split-Half为0.84,ICC为0.96(0.94~0.97)。条目删除后的Cronbach’s α系数维持在0.88~0.92之间,相对比较稳定。GSQKA的14个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其中晨僵时间、天气变化时疼痛、关节畏寒信度较差(系数小于0.4),其余各指标与总分的相关性较好(系数大于0.4)。问卷总分与KSS评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验证性因子的分析结果显示,CMIN/DF为0.793,RMSEA为0.03,CFI为0.896,GFI为0.912,提示模型拟合较好,该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论  GSQKA具有较好的信度,尤其是重测信度特别突出。此量表的各项效度指标也能满足需求。然而,GSQKA的炎症维度相对于其他指标,对整个量表的信效度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还需要更多临床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加以验证和优化。
2021 Vol. 27 (1): 93-96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790 KB)  ( 190 )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OSID码操作手册
版权转让协议
介绍信
特约审稿人申请表
期刊信息  
主管: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会
名誉主编:卫小春
主编:吕智
编辑部主任:张民
编辑部副主任:赵媛
咨询电话:0351-3365705
联系邮箱:sygkzz@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编:030001
晋ICP备15005919号-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875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378
版权所有 © 2016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邮政编码:030001 电话:电话0351-3365705;13466834628 Email:sygkzz@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